许永昌、闫锡山(4)

许永昌、闫锡山(4)

一、徐永昌与阎锡山(四)(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秀[1](202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法宝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了灵活丰富的统战策略。牺盟会便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丰富的统战策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典范。从牺盟会入手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也可为新时代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拓宽思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发展而来的理论创造。纵观牺盟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始终坚持了党对牺盟会的领导权。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牺盟会新生、壮大以及终结三个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了使用阎锡山的语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加强对牺盟会成员及新军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手段团结阎锡山等灵活的策略手段。这些策略集中表现出双管齐下开展统战工作、由浅入深夺取领导权、刚柔并济争取地方实力派的显着特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且灵活的统战策略,不仅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推动山西抗战进程等历史意义,也对新时代夯实爱国统一战线基础、联合各阶层民众、凝聚爱国统一战线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文章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两方面入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领导为节点,分为成立、发展和终结三个部分,以时间顺序叙述了牺盟会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别概括总结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和特点。第四部分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分析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胡胜楠[2](2018)在《阎锡山人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阎锡山家族成员关系、宗亲关系及其交往,阎锡山求学及太原起义前后的人际关系,阎锡山施政山西期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对阎锡山的人际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阎锡山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予以评价。第一章对阎锡山家族及宗亲状况及其交往做了研究。本章通过对阎锡山家族成员关系、宗亲关系及其交往的考查,可知阎氏家族前五世主要以农业为生,从阎锡山家族第六代,即曾祖父阎兴泰开始经商致富,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第九代阎锡山从军并执掌山西政治权力后,阎锡山家族及其宗亲的规模达到鼎盛。阎锡山通过家族及宗亲关系向山西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的渗透,加强了其对山西政治及经济权力的控制。第二章对阎锡山求学和太原起义前后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阎锡山求学和太原起义前后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阎锡山利用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等私人关系达到其扩大政治关系的目的;二是阎锡山主要依靠同学关系、同乡关系作为个人政治升迁的凭藉;三是阎锡山通过结义兄弟、同乡、同学等私人关系建立起效忠其个人的专制政权。第三章对阎锡山施政山西期间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阎锡山施政山西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阎锡山与晋省外军政人员的私人交往凌驾于政治组织之上,私人关系往往决定其政治关系,并且常常因政治集团的私利而反目成仇;二是阎锡山与晋省内军政人员的政治交往是建立在效忠其个人的基础上,政治集团常因私人关系的亲疏而出现分化和组合;三是阎锡山与中共领导人的政治交往虽然以共同的抗日目标为基础,但也经常因阎锡山的政治投机而导致政治关系的分道扬镳。第四章总结了阎锡山人际关系的特点并对其人际关系予以评价。阎锡山的人际关系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阎锡山的家族及宗亲关系渗透于山西的公权力中;二是阎锡山的核心政治关系以私人效忠关系为基础;三是阎锡山的私人关系凌驾于山西政治组织之上。以上三个方面是阎锡山在山西政治专制的基础。

张文杰[3](2018)在《晋绥军兵源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绥军是一支军阀部队,最高长官是阎锡山,存在时间为1912年至1949年,与民国相始终。晋绥军源于清末山西新军。清末的山西仍然实行募兵制,而不是如阎锡山所说的征兵制,但是由于在招募和训练方面严格认真,裁汰“老兵混子”,招募本地有籍可查的“良家子弟”,使得兵源结构得到优化,山西籍的“子弟兵”从20%上升到80%,与旧军相比有了一番新气象。辛亥革命打乱了清末军事改革的步伐,在短期内造成了“冗兵”问题。阎锡山借着革命的东风迅速掌握了山西军权,在革命之后随即做了一些整军的工作,结束无政府状态,裁汰冗兵,努力使山西的军事建设回复到良好的发展轨道上去。1917年,阎锡山兼任山西省长,大权独揽,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这为他贯彻自己的建军理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袁世凯去世到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经过四次扩军,逐渐成为华北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扩大军队规模的同时,山西实行了征兵制,这是晋绥军和近代山西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晋绥军因此得以避免“兵源匪化”。由于这一制度的实施,晋绥军中山西籍士兵才重新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省内的士兵并不是来自全省各地,而是主要来自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富庶的地区,而且募兵制并没有消失,由此判断,山西的征兵制仍然处于试行阶段,尚不成熟;晋绥军士兵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士兵更换频繁,老兵少;士兵的出身以农民为主,家庭大多贫困;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不识字的很多。20年代是晋绥军发展的黄金时代,1930年中原大战是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征兵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士兵的素质也有所下降。日军侵入山西,晋绥军退守晋西一隅,辖区缩小、人口减少,开始出现兵源匮乏甚至军队无法维持的极端恶劣的情况。兵源匮乏,必然导致兵源结构恶化,士兵的“老龄化”即为一例。为了应对危局、渡过难关,阎锡山于1943年下令在晋西七县推行“兵农合一”制度,这一制度是具有晋西特色、适应战时状态的普遍征兵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打仗的人少”的问题。在此制度的保障下,晋绥军苦熬苦撑,终于等到了日本投降的那一天。在抗战期间,阎锡山还借中共的力量组建了一支“山西新军”,这是一支不同于晋绥旧军的新式军队,借鉴中共的建军经验,用“政治动员”的方式来招募军队,实行政委制度,充满活力。但是这支部队中中共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阎锡山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1939年12月发动了“晋西事变”,导致新军分裂,一部归入中共麾下,一部并入晋绥旧军序列。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回到太原,此时的山西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中共占领,“山西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阎、共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阎统区不断缩小。阎锡山下令将“晋西经验”向辖区内所有县份推广,以应对当下的战争。在整个内战期间,尽管战事不利、辖区缩小,但晋绥军都没有到兵源枯竭的地步,“兵农合一”功不可没。在太原被围、孤城无援(无人力支援)的情况下,阎锡山下令对全城所有人民进行编组,保证了兵源的供给。同时,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阎锡山向山西投降日军提出“武力寄存”的方案,将其编入晋绥军序列,直接参加内战。这支残留日军是晋绥军系统中一支“特殊的存在”,值得深入研究。他们对延缓晋绥军的消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1949年,随着太原和大同的解放,存在了 38年之久的晋绥军归于覆灭。

郑彦星[4](2018)在《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文中研究指明1933年阎锡山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是一所集炼钢、纺织等轻重工业于一体的公司。职工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职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的发展状况也影响到职工的生存状况。1933年到1937年,西北实业公司创立初期,西北实业公司的职工首要任务是完成公司管理与生产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遭受厂方的压迫,厂方剥夺技师红利、使用按件计资、工人储蓄等方式变相剥削工人的薪资。1937年,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总工会成立,取得了西北制造厂工人获得遣散费、西北毛织厂工人获得反对工头边珏斗争的胜利,反对晋华卷烟厂压榨女工工资的胜利。在沦陷时期,日军搬运走了西北实业公司大量的基础设施,只有极少的生产设备,为掠夺山西的资源,需要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空前加强。日军抓捕劳工,让战俘充当苦力,诱骗农民进入工厂做工,经常辱骂殴打工人,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在战争环境下,工人的温饱得不到保证,日军还强迫工人吸食毒品,通过极端的方式压榨工人劳动力,中共在沦陷区的力量也非常薄弱,这一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较抗战前更差,在中共的带领下,革命活动再起,工人通过烧毁生产原料,破坏机器延长停工时间来反抗日军的压迫。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接收和改造日伪资产,聘任日本人河本大作担任公司顾问。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公司经理开展对职工的技能与思想培训,号召广大职工为战后复兴贡献力量。国共内战爆发后,阎锡山在统治区域内实行工商编组管理体制,开展“三自传训”运动和工人军训运动,试图驱除共产党的势力,维护对西北实业公司的控制。但是阎统区日益缩小,通货膨胀现象严重,西北实业公司掌握的食粮越来越少,实行“平民经济”政策,造成工人严重饥饿。本文的内在逻辑是动荡时局中,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的薪资低,思想与行动自由也受到控制。职工的实际薪资所得难以满足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为了走出生存困境,职工不得不反抗,而自发的反抗难以取得效果,职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诉求恰恰与中共所倡导的工人运动相呼应,在中共党组织打入西北实业公司内部之后,带领工人发动了革命活动,以反抗西北实业公司的压迫。

关伟[5](2017)在《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文中提出晋绥军作为一支军阀武装,在民国存在达38年之久,其兴衰荣辱历程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要素之互动关系:地盘、经济能力、统率之才能、将领的忠诚、兵源的稳定、士兵的训练、武器装备及后勤补给、官兵战略战术素养以及如何应对外部之挑战等方面。对于以上诸要素在晋绥军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而深入理解晋绥军何以能够在民国时期长期存在。抗战时期晋绥军与日军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晋西事变”的发生使得晋绥军进一步削弱,在此情形之下晋绥军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其原因是阎锡山在晋绥军中成立了“铁军组织”与“民族革命同志会”这两大组织,加强了对于晋绥军的统驭。解放战争期间晋绥军是诸军阀部队中少见的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进行激烈巷战的部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五百完人”,究其根源在于“铁军组织”在晋绥军中已深入于部队之班级,“铁军基干”的培养及训练加强了晋绥军的内聚力。第一章:阐述晋军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率权之争夺。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地方督抚大员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中央的集权制逐步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下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满族与汉族的权力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此而加剧,最终为民初军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辛亥革命时期太原起义的爆发,则为晋军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11-1917年,是晋军的建立与形成时期,最高统帅地位的权力之争是此时段事关晋军日后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关节点。最终,留学日本的军人阎锡山利用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相继将对其晋绥军统帅地位产生威胁的实力派人物铲除,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这为晋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分析1917-1928年晋军如何巩固并扩张其军事实力及势力范围。晋军如何解决饷源、将官培养、士兵招募及训练等问题以及阎锡山如何应对军阀混战之时局,是此阶段晋绥军所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阎锡山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但是亦伺机谋利,相继采取了拥段反直,联冯拥段倒直,联直、奉反冯和和联蒋讨奉的策略,不断的巩固和扩大了晋军的势力范围。晋绥军的军费一般由本省垫支自筹解决,同时有部分国家协款;军费来源主要是扣留中央税,增收苛捐杂税以及增发省钞等办法筹措。在将领培养及任用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的格局。晋军的训练主要分为陆军教育的实施、军纪的训练和军事技术的训练三个部分,其训练程度超过了一般军阀的水平。在战略与战术方面,晋军则主要学习德国和日本,战略上注重防守和修筑坚固工事,战术上重视手掷弹与火炮的运用。晋绥军的武器装备有购买和制造两条途径,其武器装备多由日本购买。除了购买的途径外,阎锡山在山西发展了独立的军事工业。第三章:叙述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晋绥军的编遣过程及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军费开支问题。北伐结束后,民国的政权与军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编遣会议成为了新的军阀混战的“导火索”。在中原大战前阎锡山相继采取了联冯反蒋、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二次联冯反蒋的策略,晋绥军及西北军与中央军展开了混战,最终阎冯联军归于失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对于晋绥军进行编遣。由于晋绥军将领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导致了编遣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晋绥军重要将领商震率兵脱离晋绥军体系。晋绥军的编遣费用也是此时颇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围绕编遣费用晋绥军将领多次与张学良协商沟通,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才初步解决。此阶段,晋绥军的军事工业也由趋于衰落,张学良对于太原兵工厂亦实施了编遣,1931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军政大权后军工业才开始复兴。第四章:分析抗战时期晋绥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阎锡山如何处理与日本、蒋介石中央政府及中共的关系,阎统区缩小后如何维持晋绥军的军政开支,如何扭转晋绥军将领离析的趋势以及如何补充新兵等问题是晋绥军此阶段面临的关系其生死存亡的问题。阎锡山的“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又要准备反共”的策略为晋绥军赢得了有限的政治发展空间。晋绥军的军饷除了由中央拨给部分外,主要依靠阎锡山通过实施合理负担、整顿银行、实行兵农合一和克难运动等举措解决财政困难。第二战区监部及其所下属的各机构对于晋绥军的武器装备、粮食补给、交通运输补给、医疗卫生及通讯器材补给等方面给予了援助。抗战中期,阎锡山为了克服“晋西事变”导致的军心涣散的现象,成立了“铁军”组织扭转了这一颓势。晋绥军在士兵补充方面,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将以往依靠政权补充兵员的方法,转变为依靠政治动员等方法补充士兵。抗战后期,阎锡山在晋西地区实施兵农合一政策以补充兵员和粮饷。晋绥军的士兵训练主要分为政治训练、精神训练、学科训练及术科训练等方面,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五章:考察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的覆灭及官兵凝聚力较强的原因。抗战胜利后,晋绥军通过收编伪军,留用日军以及整编晋绥军进一步扩充了晋绥军的实力。为了保证足够的兵员,阎锡山在其统治区内推行了“兵农合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阎锡山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也给山西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进一步提升晋绥军的凝聚力,阎锡山在晋绥军的士兵中继续深入发展铁军组织——“铁军基干”,士兵之间形成了相互监视的恐怖氛围,内聚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在与解放军的作战过程中,阎锡山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此时后勤补给状况对于晋绥军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战区总监部及其下属的各分监部等机构对于晋绥军进行了相应的补给,使得晋绥军得以在“苟延残喘”,继续与解放军顽抗到底。晋绥军与解放军作战屡战屡败的现实,使得阎锡山不得不思考晋绥军战略及战术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应对危局,但最终由于军阀政治为历史潮流所不允,晋绥军随着阎锡山的军阀政权而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李文林[6](2014)在《阎锡山幕府经济专家张之杰》文中提出阎锡山统治山西几十年,一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实现他对经济上的绝对统治,他提出"统制经济"的概念,就是在经济上实现阶段集权化,把整个山西的经济掌握起来。"六政三事"、"省政十年建设计划"使山西经济社会都得到较快发展,老百姓从中受益不少,他的统治也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基础,也为军事力量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保障。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阎锡山政府的经济统制处处长张之杰,让我们在对张之杰了解的过程中,对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的经济工作作深入了解。

张文俊[7](2010)在《近50年来阎锡山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关于阎锡山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界对其已进行过学术史的梳理,但是其视点多为关注大陆学者的论着而疏忽海外港台的研究成果,内容也多为概略性的介绍,①甚或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评述。②实际上,在最近50年中阎锡山研究一直未曾中断,而且大有发展,这些研究质量虽参差不齐,但不管从哪一角度进行研究或评判,都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代的认识或其时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特别是海外与港台学

金以林[8](2004)在《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蒋倒张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冯玉祥纷纷下野。一时间,他们似乎淡出国内政治舞台。但他们的反蒋活动并未停止。 1931年,因蒋介石囚禁胡汉民,再度引发国民党内的分裂,形成新一轮的宁粤对峙局面。阎、冯二人都积极参与。九一八事变

刘存善[9](2003)在《徐永昌与阎锡山(四)》文中研究指明

雒春普[10](2001)在《知人善任与相互制衡——阎锡山的用人之道》文中提出阎锡山在执政山西的近四十年中形成了一套堪称独特的用人之道 ,其理论阐释包括行政取决于人才、“知人善任”、赏罚严明、令人各负其责、选拔与培养并重、严以责己等六个方面 ,其理论基础是“二的哲学”和“唯中哲学”。阎锡山用人之道的具体运用则是“知人善任”和“相互制衡”的交替使用 ,而其发展轨迹则是一步一步地走向加强内部控制和实行特务统治

二、徐永昌与阎锡山(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永昌与阎锡山(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2.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阐述
        2.列宁、斯大林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实践依据
        1.抗战前统一战线策略的初期运用
        2.“九一八”事变后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及政策的调整
二、牺盟会的成立及发展历程
    (一)牺盟会的成立
        1.红军借道抗战加速了牺盟会的诞生
        2.1936年纪念“九一八”活动宣告了牺盟会的初创
    (二)牺盟会的发展壮大
        1.牺盟会获得新生
        2.牺盟会力量的壮大
    (三)牺盟会使命的终结
        1.破解秋林会议危局
        2.粉碎十二月事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及特点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
        1.坚持党对牺盟会的领导权
        2.使用阎锡山的语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3.加强对牺盟会成员及新军的思想政治教育
        4.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手段团结阎锡山
    (二)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特点
        1.双管齐下开展统战工作
        2.由浅入深夺取领导权
        3.刚柔并济争取地方实力派
四、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
        2.推动了山西抗战进程
    (二)当代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夯实爱国统一战线基础
        2.采取灵活的统战策略联合各阶层民众
        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爱国统一战线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阎锡山人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界定
        (一) 研究时段界定
        (二) 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阎锡山的家族状况
    一、阎锡山的家族
        (一) 阎锡山的先世及家族成员
        (二) 阎锡山与家族成员的交往
    二、阎锡山家族的宗亲
        (一) 阎锡山家族的宗亲状况
        (二) 阎锡山与家族宗亲的交往
第二章 阎锡山求学及太原起义前后的人际关系
    一、求学时期阎锡山的人际关系
        (一) 私塾时期阎锡山的师生交往
        (二) 太原求学时期阎锡山的同乡交往
        (三) 日本留学时期阎锡山的同生交往
    二、太原起义前后阎锡山的人际关系
        (一) 阎锡山与晋省政界人士的交往
        (二) 阎锡山与袁世凯的交往
        (三) 阎锡山与段祺瑞的交往
        (四) 阎锡山与孙中山的交往
第三章 阎锡山施政山西时期的人际关系
    一、阎锡山与晋省外军政人员的人际关系
        (一) 阎锡山与蒋介石的交往
        (二) 阎锡山与张学良的交往
    二、阎锡山与晋系军政人员的人际关系
        (一) 阎锡山与徐永昌的交往
        (二) 阎锡山与赵戴文的交往
        (三) 阎锡山与傅作义的交往
        (四) 阎锡山与杨爱源的交往
        (五) 阎锡山与王靖国的交往
    三、阎锡山秘密政治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一) “民族革命同志会”内的人际关系
        (二) “铁军”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四、阎锡山与中共领导人的人际关系
        (一) 阎锡山与毛泽东的交往
        (二) 阎锡山与薄一波的交往
        (三) 阎锡山与徐向前的交往
    五、阎锡山与日本军政人员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 阎锡山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评价
    一、阎锡山家族及宗亲关系渗透于山西的公权力中
    二、阎锡山的核心政治关系以私人效忠关系为基础
    三、阎锡山的私人关系凌驾于山西政治组织之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晋绥军兵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材料和思路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建军:民国初年(1911-1916)
    第一节 清末山西新军
    第二节 革命、冗兵与整军
    小结
第二章 逐鹿:从军阀混战时期到抗战前夕(1917-1936)
    第一节 扩军
    第二节 征兵制的实行
    第三节 兵源结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苦撑: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第一节 兵源困境与兵农合一
    第二节 山西新军
    小结
第四章 末路: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第一节 继续推行兵农合一
    第二节 收编残留日军
    第三节 覆灭
    小结
结语
    一、兵源数量之丰歉
    二、兵源结构之分析
    三、兵役制度之检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革命”还是“现代化”:工人阶级研究的范式转换
    二、西北实业公司的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民国山西的工业发展与工人生活情况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初期的职工生存状况
    一、西北实业公司的成立
        (一) 成立背景
        (二) 组织结构的确立与调整
    二. 公司的职工结构
        (一) 职员的招募
        (二) 职员的结构分析
        (三) 工人的结构分析
    三、劳资纠纷与“革命”的初起
        (一) 职员薪资状况与劳资矛盾的表现
        (二) 公司对劳资纠纷的管控和协调
        (三) 中共力量的渗入与工人运动的发轫
第二章 沦陷时期职工生活状况的恶化与革命活动的再起
    一、沦陷时期公司概况
        (一) 军管理时期
        (二) 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时期
    二、日军控制下工人生活境况的恶化
        (一) 日籍人员向公司的全面渗透
        (二) “以战养战”的统制政策
        (三) 工人生活的全面恶化
    三、中共领导下工人斗争的继续开展
        (一) 日军对工人组织的破坏
        (二) 统一战线下中共工运政策与实践
        (三) 工人运动的开展及其影响
第三章 国共内战中的公司经营与职工命运
    一、抗战胜利后公司经营管理秩序的重建
        (一) 阎锡山当局对日伪资产的接收与改造
        (二) 职工结构与训练教育
    二、军事管制与职工生活状况
        (一) 战争状态与军事管制体制的强化
        (二) 战后职工的薪资福利与生活境况
    三、革命的高涨与工人的解放
        (一) 生存压力下劳资矛盾的激化
        (二) 工会的发展壮大与工人运动的持续高涨
结语: 生存法则与革命逻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四、“晋绥军”的称呼及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初创班底:晋军的建立与发轫(1911-1917)
    第一节 晚清的政治失序与督抚专权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晋军的建立
    第三节 晋军统率权之争夺
        一、阎锡山督军地位的稳固
        二、阎锡山剪除异己,集中军权
第二章 纵横捭阖:晋军的巩固与发展(1917-1928)
    第一节 晋军的三次扩军
        一、第一次扩军
        二、第二次扩军
        三、第三次扩军
        四、北方国民革命军之组织及缩编
    第二节 晋军将领的聚合与维系
        一、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
        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
        三、阎锡山任用人才之兼容并包与弊端
    第三节 晋军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募兵制的实施及征兵制的试办
        二、官兵的训练
        三、官兵的内务
    第四节 晋军的饷源及后勤
        一、山西的财政状况
        二、军费开支
        三、后勤业务
    第五节 武器装备及战略战术
        一、武器装备的供给
        二、战略与战术
第三章 由盛而衰:晋绥军的扩张与编遣(1928-1936)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阎锡山与各方势力之互动
        一、联冯反蒋
        二、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
        三、二次联冯反蒋
    第二节 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的编制及作战状况
        一、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之编制
        二、晋绥军的作战
        三、阎锡山的用兵观
    第三节 中原大战后晋绥军的编遣
        一、晋绥军的状况
        二、编遣过程的“一波三折”
        三、将领的纷歧与商震离晋
    第四节 中原大战前后的军饷筹措
        一、中原大战前晋绥财政状况
        二、编遣费用之筹措
        三、山西的财政状况及军费开支
    第五节 山西军工业的衰落及复兴
第四章 抗战军兴:晋绥军的奋战与整编(1937-1945)
    第一节 晋绥军的编制
        一、抗战初期的编制
        二、抗战中后期晋绥军之整编
    第二节 晋绥军与日军的作战
        一、忻口战役与太原会战
        二、反攻太原及晋西作战
        三、战略战术的反思与转变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军饷与后勤
        一、抗战时期的饷源
        二、后勤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将领的训练与“内聚”
        一、将领的培养及训练
        二、建立铁军组织与将领内聚力之加强
        三、将领的选拔及任用
    第五节 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士兵的招募
        二、士兵的训练
第五章 穷途末路:晋绥军的溃败和覆灭(1945-1949)
    第一节 晋绥军的整编
        一、收编伪军,留用日军
        二、整编晋绥军
    第二节 兵源及“铁军基干”的训练
        一、兵农合一政策的全面施行
        二、铁军基干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节 晋绥军的后勤供给
        一、武器弹药的补给
        二、交通运输补给
        三、医疗卫生及通讯
        四、粮食及服装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的覆灭
        一、晋绥军的溃败
        二、战略战术的反思及局限
        三、晋绥军的覆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知人善任与相互制衡——阎锡山的用人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其一, 行政取决于人才, 人才的有无取决于行政是否为“第一当为之事”。
    其二, “知人善任”和“善用人为”。
    其三, 式人之所长, 赏罚严明。
    其四, 令人各负其责, 职责相关。
    其五,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样重要。
    其六, 为政者要严以责己。
(二)
(三)
(四)

四、徐永昌与阎锡山(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D]. 王文秀.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阎锡山人际关系研究[D]. 胡胜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3]晋绥军兵源问题研究[D]. 张文杰. 山东大学, 2018(12)
  • [4]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D]. 郑彦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8)
  • [5]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D]. 关伟. 武汉大学, 2017(06)
  • [6]阎锡山幕府经济专家张之杰[J]. 李文林. 文史月刊, 2014(07)
  • [7]近50年来阎锡山研究述评[J]. 张文俊. 民国研究, 2010(01)
  • [8]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蒋倒张活动[A]. 金以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 2004
  • [9]徐永昌与阎锡山(四)[J]. 刘存善. 文史月刊, 2003(01)
  • [10]知人善任与相互制衡——阎锡山的用人之道[J]. 雒春普. 晋阳学刊, 2001(02)

标签:;  ;  ;  ;  ;  

许永昌、闫锡山(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