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

矿物学

一、MINERALOGY(论文文献综述)

张珂珂[1](2021)在《工艺矿物学视角下自然矿产与城市矿产异同点的比较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各种自然矿产资源被开采并经由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加工制造使用后,以废弃的产品和材料形式堆积在城市中,由于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再利用的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因此将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含有可再生资源的废弃物统称为城市矿产。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矿产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回收网络、政策、技术等方面,但无论是对于自然矿产还是城市矿产来说,充分了解待开采加工矿物的物质组成、结构等基础特性是评价目的矿物开发价值、选择开发利用目标矿物及选择优化处理工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矿产资源最大化合理利用的前提。然而目前针对城市矿产的成矿机制、物质组成、各类废弃产品中含有的有价和有害元素、组分间的嵌布粒度、嵌布特征及解离特性等基础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工艺矿物学在自然矿产开采利用及选矿过程中有着指导辅助作用,通过对自然矿物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可发现加工工艺中的缺陷,通过优化选矿工艺流程,提高回收效率。本研究以城市矿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废弃印刷线路板(WPCBs)为实例,采用多种自然矿物加工检测手段对破碎后的废弃印刷线路板颗粒进行分析。通过与自然矿产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做比较分析,讨论有哪些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城市矿产,目的是构建专用于指导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方法体系,通过对待回收处理产品或材料进行物质组成、嵌布粒度及特征、解离度及其影响因素等性质的研究,调整后续分选处理工艺及参数,使工艺流程更加合理化,以提高目的矿物的回收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矿产、工艺矿物学及指导自然矿产开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矿产的研究重点放在开发价值、回收网络、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仅有极少数文献资料对城市矿产成矿机制、开采价值及开采工艺的确定等基础性研究进行了探讨。国内外对工艺矿物学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是将工艺矿物学与物理、化学、地质学等学科结合,根据矿物组成及分子结构对矿物进行工艺矿物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建立新的工艺矿物学数学模型来预测选矿指标。(2)介绍了自然矿产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另以WPCBs为实例,对其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将WPCBs破碎后,采用XRF分析仪、SEM+EDS、光学显微镜等检测工具分析线路板试样的元素组成及含量、颗粒形貌、粒度分布、解离情况等基本特性,以确定其资源性。结果表明,破碎后的金属颗粒为块状或弯曲折叠成团状,非金属颗粒呈片状或针带状。WPCBs中金属元素含量达到50%以上,近63%的线路板颗粒都集中在-1.2 mm的粒径中,-0.1 mm的细颗粒较少,粒度为0.3 mm时金属已基本从非金属中解离,粒度大小为-0.1 mm时,金属与非金属完全解离,但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解离不彻底。(3)通过比较分析自然矿产中金矿、铜矿与城市矿产中废弃印刷线路板分别在应用工艺矿物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时的异同点,讨论适用于城市矿产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对不适用的方法进行原因说明。结果表明,硬度、工业品位等特征不适用于描述城市矿产各产品及材料,城市矿产中大多产品是由多种元素或材料组成的混合物,且大都是非匀质的,同一产品的不同部件所用材料可能不同,硬度也不同,因此,无法定义。破碎时不能直接将各待处理物放进破碎机粉碎,需将含有有毒物质的元件手工拆卸后再进行破碎筛分。工业品位一概念不适用的原因是因为城市中的所有废弃物都需进行处理再利用,没有有用组分和无用组分的区别。建议可利用待回收物质中有价组分或元素的当前态距离最终回收态的差异程度来评估该组分或元素的可回收品位等级。(4)对上述比较分析结果作总结归纳,提出建立专用于指导城市矿产开发及加工利用的方法体系框架—“城市矿产矿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废弃物被处理前对其物质组成、嵌布粒度及特征、解离特性等基础性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为后续分选技术和工艺的合理化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杨佩[2](2021)在《高职院校“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改革探讨》文中指出文章结合新疆职业大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教学实际,分析了"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特点,阐述了"结晶学与矿物学"在新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增强专业认可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引入课程思政,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叶敏[3](2021)在《硅孔雀石玉髓的宝石学和矿物学特征研究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硅孔雀石玉髓是目前最稀有贵重的石英质玉石品种,主要产自斑岩铜矿床的次生氧化带内,由微小的硅孔雀石致色。因其颜色漂亮、质地细腻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我国台湾省是优质硅孔雀石玉髓的着名产地,但近年来随着当地产量的急剧下降,其他产地的资源开始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价格不及台湾所产,却常被用来迷惑消费者,不少优化处理品和仿制品也相继出现。而至今关于硅孔雀石玉髓的研究工作还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系统地对其进行真伪鉴别和产地区分,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用了来自我国台湾、印度尼西亚、美国、秘鲁和墨西哥五个重要产地的硅孔雀石玉髓样品,展开了一系列与宝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相关的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硅孔雀石玉髓的产地溯源和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通过基础宝石学测试,观察到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主要呈蓝-蓝绿色且颜色分布不均,半透明-不透明,相对密度变化范围较大,紫外荧光下呈惰性,内部的硅孔雀石分布不规则。部分样品的宝石学特征有差异,如:印尼样品的透明度相对较好,颜色常带绿色调,而秘鲁样品的绿色调通常更明显,墨西哥样品中还可出现蓝色、黄绿色两种色调;个别台湾样品在短波紫外光下发黄绿色荧光。通过对偏光显微镜下样品薄片、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扫描电镜下表面微形貌等特征的观察分析,可了解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的显微结构与微形貌特征:(1)样品薄片中,石英基质主要以隐晶质细粒状-显晶质中粒状-显晶质粗粒状存在,其次为纤维状(即玉髓),而硅孔雀石含量较少时在薄片中不明显,含量较多时能呈现出黄绿色、鲜艳彩色或棕色等异常干涉色;(2)背散射电子图像可更清楚地展示硅孔雀石集合体的分布形态,样品中常见硅孔雀石-石英的不规则团块,边缘围绕着纤维状硅孔雀石,有时纤维状硅孔雀石直接交织成团分布,偶尔形成纤维球状;(3)微形貌特征显示,硅孔雀石与石英是紧密共生的,含硅孔雀石较多的部位,结晶程度较差,矿物晶粒可呈现为片状或纤维状,而硅孔雀石较少的部位,结晶程度较好,可见自形石英晶粒。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可探知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的矿物组成特征:(1)样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谱、红外与拉曼光谱均以α-石英特征峰为主,硅孔雀石峰不一定出现,只有当硅孔雀石达到一定含量时,可测得两者的混合谱;(2)在X射线粉晶衍射谱中还能观察到多种杂质矿物的弱衍射峰;利用石英质矿物的特征五指衍射峰,还可计算得到样品中石英基质的结晶程度总体偏中等,平均结晶度指数约为6,而墨西哥样品中石英平均结晶度指数可达7.89。(3)拉曼光谱中,还常在501 cm-1处观察到斜硅石的特征峰,再结合石英的464 cm-1特征峰,可估算斜硅石的含量,且分布规律为:细粒状石英区域>短纤维状石英区域>长纤维状石英区域>中-粗粒状石英区域;(4)由于硅孔雀石的结晶程度较差且晶粒细小,使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来确定硅孔雀石的存在会更便捷。在硅孔雀石玉髓的特征吸收光谱中,由Cu2+引起的吸收主峰位于700-720 nm之间,可见光区的透过窗决定了外观颜色,近红外区还有三个与分子水、结构水相关的峰;(5)热重分析实验表明,样品内含水量变化范围较大,可介于1.05%~11.98%之间,且当硅孔雀石含量较多时,总含水量也会相对偏高;(6)通过拉曼光谱鉴定来自样品围岩的杂质矿物类型,可发现印尼样品中含有特征的铜矿物混合物(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墨西哥样品中诊断性矿物有砷钙铜矿、赤铁矿+方解石+石英混合物、方解石晶体簇、钙铁榴石等;美国Morenci矿区样品中普遍存在青磐岩化蚀变矿物(钠长石、绿帘石、鲕绿泥石与赤铁矿等)以及放射纤维状孔雀石;美国Inspiration/Ray矿区样品含有特殊的黑色“类水羟锰矿”;而台湾样品中相似的黑色矿物则为水锰矿;此外,秘鲁和部分台湾样品中常见针铁矿、石英混合物。使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测试分析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结果显示:(1)多数样品的主要成分为Si和Cu,部分墨西哥样品因含砷钙铜矿,主要成分为Si、Cu、As、Ca;(2)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台湾样品中U元素含量明显偏高(均值大于6000 ppmw),美国Inspiration/Ray矿区样品中Mo元素含量明显偏高(均值大于6000 ppmw),墨西哥样品中U、Mo、Sb、W、Pb、Bi、Zn、Sr多个元素均呈偏高趋势,而对于没有明显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样品,还可采用多元统计中Fisher线性判别的方法进行产地判别分析。综上,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之间的显微结构和主要矿物组成特征是相似的,但杂质矿物类型与化学成分特征具有较明显差异,部分样品的宝石学特征也有一定差异。基于硅孔雀石玉髓样品之间的差异要点,可进行产地溯源探究:对于含有明显可测杂质矿物的样品,主要采用拉曼光谱测试,对于不含明显杂质矿物的样品采用成分测试的相关手段,而宝石学特征可作为辅助鉴别特征。实际检测中,为了增加结果的可靠性,需综合使用多种鉴定方法。此外,根据样品的显微结构与矿物组成特征,可对硅孔雀石玉髓的成矿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于斑岩型铜矿床的断层、裂隙和岩石角砾之间,形成富含Cu、Si的水溶液或胶体,于是硅孔雀石与石英紧密共生,相关矿物生成顺序为:胶状/细小纤维状硅孔雀石、无定形石英雏晶的形成→长纤维状硅孔雀石与隐晶质细粒石英的共生→玉髓的生长→显晶质自形粒状石英的结晶。当初始环境较稳定时,硅孔雀石可直接形成长纤维状或是放射纤维球状。最终,本研究梳理总结了一套实用性硅孔雀石玉髓的鉴定及产地溯源流程,可为实际检测提供参考,以期解决市场上产地混淆、价格混乱的问题。

方健[4](2021)在《拉拉矿区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浮选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含金硫化铜钼矿的综合回收一直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保证主金属铜钼回收指标不劣化的前提下,开发对伴生金银高效回收工艺的研究,对我国金银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凉山拉拉铜矿矿石整体具有较好的可选性,但在生产过程中偶尔会存在反常现象,会出现铜品位低,伴生金银的品位和回收率偏低且波动性较大的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石。该难选矿石原矿性质相比于正常生产流程样较为复杂,一旦选别过程中出现该类矿石,会对选矿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现场处理该类矿石的主要方法为将其与易选矿石配矿制得新的生产流程样进行选别。本论文以拉拉矿区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难选矿石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并以工艺矿物学为理论基础,参照现场生产工艺流程,对该矿区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石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试验研究,并基于实验室试验结果,对配有部分该难选矿石的现场生产流程样进行浮选验证试验,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选别指标。为进一步提高拉拉矿区含金硫化铜钼矿中铜、钼以及伴生金银的技术指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铜、钼、金和银,其含量分别为0.73%、0.091%、0.27g/t和1.52g/t。矿石中铜基本以硫化铜形式存在,其中原生硫化铜占89.16%,次生硫化铜占10.84%。铜的独立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分配率达到了93.46%;钼的独立矿物只有辉钼矿一种,分配率为91.34%;金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在自然金中,分配率为68.09%;矿石中银无独立矿物,主要以类质同象或机械混入物的形式赋存在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中。矿石中黄铜矿与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和辉钼矿等金属矿物关系十分密切,自然金粒度极细,且与多种矿物嵌布关系复杂,严重影响了铜、金资源的高效回收。通过对难选矿石进行浮选试验,以现场生产工艺流程为基础,确定了在粗选磨矿细度-0.074mm占80%,粗选石灰用量为1000g/t,丁基黄药用量为40g/t,丁铵黑药用量为10g/t,柴油用量为120g/t,2#油用量为40g/t;精选石灰用量为500g/t;扫选丁基黄药用量5g/t的条件下,通过两粗三精两扫,粗选精矿再磨再选,中矿顺序返回的工艺流程,最终得到铜钼混合精矿。闭路试验可得混合精矿中最佳铜品位为11.81%,回收率为93.50%;钼品位为1.38%,回收率为89.69%;金品位为2.74g/t,回收率为63.24%;银品位为8.94g/t,回收率为25.23%。现场生产流程样包含有部分该难选矿石,采用对该难选矿石的技术方案,对现场生产流程样的验证试验获得了明显优于原难选矿石浮选试验的结果,现场生产流程样浮选闭路试验铜钼混合精矿中铜钼金银品位分别为25.854%、2.010%、6.57g/t、27.99g/t,混合精矿中铜钼金银的回收率分别为96.68%、87.05%、70.92%、35.99%。浮选指标优良,超过选厂实际生产技术指标。现场流程对石灰用量进行调试,结果表明适当降低石灰用量有利于选厂在不严重影响主金属铜回收指标的前提下提高该类矿石中金和银等有价金属的品位,为同类型含金硫化铜钼矿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杜后发[5](2021)在《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文中指出江西九瑞矿集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以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矿集区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层状矿体的成因仍存诸多争议,是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矿集区东南端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和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鸡窝铜矿床,进行矿区地质学、岩体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研究,重点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地质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并建立成矿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金鸡窝花岗闪长斑岩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同熔型(Ⅰ型)花岗岩类岩石特点,成岩年龄为144±1Ma,属于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4.09~-8.61,两阶段模式年龄(TCDM)为1.46~1.68Ga(均值为1.57Ga),与壳源岩石(>1.6Ga)重熔作用有关。(2)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其次为胶状黄铁矿、闪锌矿、白铁矿等,占总量的65%~85%。据黄铁矿显微组构特征,可以分为同生沉积期的黄铁矿(PyⅠ)、变质期的黄铁矿(PyⅡ)、矽卡岩-热液期的黄铁矿(矽卡岩晚期阶段(PyⅢ)和热液阶段(PyⅣ))四种类型。黄铁矿(PyⅠ)可以进一步分为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两种。(3)PyⅠ-1和PyⅠ-2有相同矿化作用的元素组合和较低的Co/Ni(<0.001~0.72),但PyⅠ-1与PyⅠ-2相比,富集Bi、Cu、Pb、Zn、Ag、Au、Mn等微量元素,可能反映了其形成于早期深部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与海水混合快速沉淀阶段。PyⅡ富含Co、Ni、As,Co/Ni为0.03~6.19。PyⅢ和PyⅣ黄铁矿的Co、Ni含量及Co/Ni(1.07~29)变化较大,与矽卡岩-热液型黄铁矿特征相似;PyⅢ与PyⅣ相比,相对富集Co和Se,亏损As、Cu、Pb、Zn、Ag、Au。(4)PyⅠ-1中Cu、Pb、Zn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如Cu++Au3+(?)2Fe2+置换方式存在;其它类型黄铁矿中这些元素通常是细分散机械混入物。PyⅡ、PyⅢ、PyⅣ黄铁矿富集Co和Ni,两者显着正相关,以等价替代Co2+(?)Fe2+、Ni2+(?)Fe2+进入黄铁矿晶格中;Au在黄铁矿中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5)黄铁矿相对衍射强度高的晶面为(311)和(200),衍射峰尖锐且各特征衍射峰半高宽(FWHM)小,其晶胞参数a=5.4012~5.4365(?),空间群为Pa-3(205),Vol=157.56~160.68(?)3,其平均值分别为a=5.4243(?)、Vol=159.56(?)3,明显高于其理论值(5.4175(?)、159.01(?)),可能归因于Co、Ni、As、Cu+、Au+等微量元素类质同象进入黄铁矿晶格。PyⅠ→PyⅣ、PyⅢ→PyⅡ的拉曼谱峰Eg、Ag、Tg(3)的散射强度(I)和半高宽(FWHM)逐渐降低,与其形成温度逐渐升高有关。(6)矿区有两类硫同位素组成,一类是层状矿体黄铁矿δ34S值介于-0.3‰~+4.6‰,其中胶状黄铁矿(PyⅠ-1)和纹层状黄铁矿(PyⅠ-2)δ34S峰值与热变质期(PyⅡ)和矽卡岩-热液期(PyⅢ和PyⅣ)黄铁矿δ34S峰值具有明显差别,暗示本区硫可能存在两种硫源;另一类是围岩中黄铁矿δ34S值为-39.1‰~-45.1‰,说明此类硫是海水硫酸盐通过细菌还原作用所致。(7)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数据相对集中,μ值介于9.21~9.47之间,均值为9.39,K值变化范围为3.49~3.85,均值为3.74,含放射性铅少,为深源铅,具有壳幔混源特征。(8)江西金鸡窝铜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胶状黄铁矿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沉积期,富集成矿元素,起着矿源层作用;而由于燕山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造成矿石组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自身带来大量的含矿热液形成金属矿物和沿碳酸盐岩地层顺层交代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赵瑜[6](2021)在《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金矿资源大量开发,国内高品位、易选金矿数量日益减少,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矿逐步成为目前黄金工业的主要资源来源。高砷高硫型难处理金矿是我国难处理金矿中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类型之一,其中伴生的S、As等杂质含量过高,金矿物以包裹体形式包裹于毒砂和黄铁矿之中,导致金矿物无法直接接触浸出剂,进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浸出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技术打开金矿物包裹体,是提高难处理金矿浸出效果,实现黄金资源提取技术指标飞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以缅甸某高砷高硫金精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开展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通过多元素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MLA分析、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金精矿样品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矿物嵌布特征、共生关系、金的赋存状态等;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在常温常压下采用氢氧化钠碱法预处理-绿色提金药剂(金虎1#)浸出的方法处理浸出该金精矿,通过优化预处理和金浸出工艺和条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金浸出效果。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金精矿含Au 31.47g/t,其它主要元素As、Fe和S的含量分别为26.02%、32.93%和26.20%,三者含量合计达85.15%;主要矿物组成为黄铁矿和毒砂,两者含量分别为57.30%和28.28%;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要含金矿物,两者中金分配率分别为34.91%和50.65%,晶格取代形式赋存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中的金分配率为14.29%;自然金和银金矿嵌布粒度细,两者在-19μm粒级中累计分布率分别高达95.75%和83.61%;此外,自然金和银金矿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包裹连生紧密,自然金和银金矿包裹体颗粒比例分别达62.50%和53.13%,单体颗粒分别仅为15.50%和15.63%。对该金精矿采用直接浸出工艺,金浸出率仅有46.81%,故论文采用“碱浸预处理-金浸出”工艺处理该金矿。通过预处理条件试验研究,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为:磨矿20min(-38μm粒级占比为92.95%),液固比6:1,不进行硫化钠脱药,氢氧化钠、预处理催化剂ZNT和预处理氧化剂加在磨机中,预处理p H=13,预处理催化剂ZNT 10kg/t,预处理氧化剂采用40kg/t双氧水,预处理时间12h。配合金浸出阶段(浸出24h,浸出p H=13,浸出剂金虎1#用量20kg/t),上述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能够取得78.69%的金浸出率;通过对金浸出过程进行条件优化,确定最佳金浸出条件为:浸出时间8h、浸出剂金虎1#20kg/t、浸出p H=13,在上述条件下,获得金浸出率77.99%的指标;虽然对于金浸出过程的条件优化未能显着提高金浸出率,但显着缩短了浸出时间、控制了浸出剂用量,显着提高了浸出效率;通过对多段浸出工艺的探索研究,确定了最佳浸出工艺为“一次预处理-一次浸出-二次预处理-二次浸出”,最终此工艺可获得87.57%的金浸出率。本文通过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以及预处理和金浸出工艺优化,最终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常规的碱法预处理配合绿色提金剂金虎1#浸金实现了对该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的良好浸出,为该类难处理金矿资源绿色高效提金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申俊峰,李胜荣,黄绍锋,卿敏,张华锋,许博[7](2021)在《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进展(2010—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在我国70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一套兼具理论和应用的学科体系。近十年来,原位微区分析技术推动矿物成分标型理论及其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在成岩成矿过程精细刻画、热液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评价、成矿类型甄别与划分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黄铁矿、石英、磁铁矿、绿泥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等若干典型矿物成分标型在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表现出独特优势。可以推测,矿物成分标型必然在未来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评价中体现出巨大指导价值,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物学学科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成因矿物学还将在环境与生命过程等其他诸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矿物晶体生长、矿物相转变、矿物温压计、宇宙矿物学、深部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与综合物性、生物矿物交互作用等领域均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采用统计学和大数据集成方法以及矿物标型定量模型,深度解析矿物学"基因"信息,发展矿物学"基因编辑"技术,将有可能为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矿产资源需求和人类健康等作出巨大贡献。

温利刚,贾木欣,王清,付强,赵建军[8](2021)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自动矿物学新技术——BPMA及其应用前景》文中提出自动矿物学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工艺矿物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系统介绍了中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矿物学新技术—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仪(BPMA)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应用前景。BPMA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定量测定样品的矿物组成及含量、粒度、解离度、连生程度、元素赋存状态等各项工艺矿物学参数。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矿物加工领域,特别适用于选矿厂选矿流程工艺矿物学参数的实时监测、流程波动原因查找、选矿流程缺陷诊断,在选矿流程设计与优化方面非常有用。此外,在"稀"、"伴"、"细"战略性关键金属矿物查找与赋存状态定量研究、矿石可利用性评价等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董发勤,谭道永,王进明,徐龙华,李旭娟,丁文金,胡志波,黄腾[9](2021)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冶金-工艺矿物学和矿物原料加工、新型工业矿物和岩石(宝石)、特种功能矿物材料、仿生矿物材料、生物矿物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矿物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矿山及周边土壤污染修复8个领域综述了近十年应用矿物学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这些领域的相关重大进展,并提出了应用矿物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7个重要发展方向。

蔡剑辉[10](2021)在《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文中提出从195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开始至今,逾6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矿物达175种,其中142种为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委员会(IMA CNMNC)正式批准的有效独立矿物种。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尤为突出,已发现新矿物数量达60种,位列世界第六。特别是关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新矿物的发现位于世界前列,关于稀土新矿物和冲击变质超高压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数量和晶体化学类型以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对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矿物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启迪。

二、MINERA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NERALOGY(论文提纲范文)

(1)工艺矿物学视角下自然矿产与城市矿产异同点的比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城市矿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工艺矿物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展望
        1.5.1 创新之处
        1.5.2 展望
第二章 自然矿产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特性及研究测试方法
        2.2.1 矿物的物质组成
        2.2.2 矿物结构构造
        2.2.3 矿物嵌布粒度及解离度分析
第三章 城市矿产的工艺矿物学应用
    3.1 引言
    3.2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组成
        3.3.2 废弃印刷线路板颗粒的形貌鉴定
        3.3.3 化学组成
        3.3.4 粒度分布
        3.3.5 解离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矿物学视角下自然矿产与城市矿产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工艺矿物学在自然矿(金矿、铜矿为例)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4.2.1 金矿的工艺矿物学应用
        4.2.2 铜矿的工艺矿物学应用
    4.3 自然矿产与城市矿产在工艺矿物学应用上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4.3.1 成矿机制
        4.3.2 流动迁移性
        4.3.3 矿物物质组成
        4.3.4 矿物嵌布粒度及特征
        4.3.5 解离度及影响因素
        4.3.6 工业品位
    4.4 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高职院校“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特点
2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教师授课难度大
    2.2 课程内容抽象庞杂,学生理解难度大
    2.3 学时少、任务重,教学方式单一
3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加强专业宣传,突显课程重要性
    3.2 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内容
    3.3 着重突出重难点,凝练教学内容
    3.4 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革
    3.5 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3)硅孔雀石玉髓的宝石学和矿物学特征研究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孔雀石玉髓概述
        1.1.1 低温低压二氧化硅集合体的类型
        1.1.2 硅孔雀石概述
        1.1.3 硅孔雀石玉髓的定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实验分析方法
        1.4.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成矿地质背景
    2.1 斑岩型铜矿床概述
    2.2 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成矿地质背景
        2.2.1 中国台湾岛矿区
        2.2.2 印尼巴占群岛矿区
        2.2.3 美国亚利桑那州矿区
        2.2.4 秘鲁海岸带矿区
        2.2.5 墨西哥中部矿区
第三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宝石学特征
    3.1 研究样品及来源
    3.2 宝石学基本特征
    3.3 显微放大特征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显微结构与微形貌特征
    4.1 岩石薄片特征
    4.2 硅孔雀石集合体的分布特征
    4.3 表面微形貌特征
    4.4 阴极发光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矿物组成特征
    5.1 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
        5.1.1 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谱特征
        5.1.2 石英基质的结晶度计算
    5.2 红外光谱特征
    5.3 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5.3.1 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的拉曼光谱特征
        5.3.2 斜硅石的相关讨论分析
    5.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
        5.4.1 各产地硅孔雀石玉髓样品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
        5.4.2 样品的色度学相关参数
    5.5 热重分析
    5.6 杂质矿物特征
        5.6.1 孔雀石分布特征
        5.6.2 其他围岩矿物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化学成分特征
    6.1 主量元素特征
        6.1.1 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
        6.1.2 测试部位组成矿物的比例推算
    6.2 微量元素特征
        6.2.1 LA-ICP-MS测试结果分析
        6.2.2 Fisher线性判别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宝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对产地溯源和成矿探讨的指示
    7.1 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特征对产地溯源的指示
    7.2 显微结构与矿物组成特征对成矿探讨的指示
        7.2.1 成矿物质来源
        7.2.2 硅孔雀石玉髓的成矿过程
        7.2.3 形成条件的相关讨论
第八章 硅孔雀石玉髓的优化处理、相似品及仿制品
    8.1 常见优化处理类型
    8.2 常见相似品及仿制品类型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拉拉矿区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浮选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钼资源概述
        1.1.1 铜、钼的性质与用途
        1.1.2 铜、钼矿物及矿床特点
        1.1.3 铜、钼资源分布特点
    1.2 铜钼硫化矿选别技术现状
        1.2.1 铜钼硫化矿选矿工艺研究
        1.2.2 铜钼硫化矿浮选捕收药剂现状
    1.3 金、银资源概况
        1.3.1 金、银的性质与用途
        1.3.2 伴生金银资源分布及特点
    1.4 铜矿中伴生金银选矿回收技术现状
        1.4.1 铜矿中伴生金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1.4.2 铜矿中伴生金银选矿工艺研究
        1.4.3 铜矿中伴生金银选矿药剂研究
        1.4.4 铜矿中伴生金银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背景和选题意义
        1.5.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的采取与制备
    2.2 试验主要药剂
    2.3 试验主要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工艺矿物学研究
        2.4.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第三章 拉拉矿区难选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矿石构造
        3.1.1 构造
        3.1.2 结构
    3.2 矿石的元素组成
    3.3 矿石的矿物组成
        3.3.1 铜化学物相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人工重砂分析及单矿物分析
        3.3.4 矿石矿物组成
    3.4 矿石中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3.4.1 自然元素
        3.4.2 硫化物
        3.4.3 氧化物
        3.4.4 硅酸盐
    3.5 主要目的矿物的共生关系
    3.6 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3.7 铜、钼、金、银赋存状态
        3.7.1 铜赋存状态
        3.7.2 钼赋存状态
        3.7.3 金赋存状态
        3.7.4 银赋存状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拉矿区难选矿石的选矿试验研究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和确定
    4.2 拉拉矿区难选矿石的浮选试验研究
        4.2.1 磨矿细度对浮选的影响
        4.2.2 石灰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3 丁基黄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4 丁铵黑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5 浮选开路试验
        4.2.6 浮选闭路试验
        4.2.7 回水试验
    4.3 浮选试验小结
第五章 配有部分该难选矿石的生产流程样浮选验证试验
    5.1 浮选验证试验过程
    5.2 浮选验证试验结果与讨论
    5.3 现场流程调试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5)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岩体
    2.5 矿产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处理
        3.1.1 岩(矿)石薄片和粉末样品制备
        3.1.2 锆石挑选与制靶
    3.2 分析方法
        3.2.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3 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
        3.2.4 原位激光拉曼谱峰分析
        3.2.5 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
        3.2.6 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3.2.7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
    4.3 矿物学
        4.3.1 斜长石
        4.3.2 黑云母
        4.3.3 角闪石
    4.4 年代学
        4.4.1 锆石形态学特征
        4.4.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4.3 锆石微量元素及氧逸度特征
        4.4.4 锆石Ti含量温度计
    4.5 地球化学
        4.5.1 主量元素
        4.5.2 微量元素
        4.5.3 稀土元素
    4.6 锆石Lu-Hf同位素
第五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5.1 矿床地质
        5.1.1 矿体
        5.1.2 矿石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5.2 矿物学
        5.2.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2.2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5.2.4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5.2.5 黄铁矿晶体结构特征
        5.2.6 黄铁矿拉曼光谱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原位硫同位素
        5.3.2 原位铅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岩成矿时代
    6.2 成矿地质条件
        6.2.1 地层
        6.2.2 构造
        6.2.3 岩浆岩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硫的来源
        6.3.2 铅的来源
        6.3.3 铜的来源
    6.4 黄铁矿成因
    6.5 成矿过程
        6.5.1 成矿机制
        6.5.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矿资源概况
    1.2 难处理金矿资源概况
        1.2.1 难处理金矿资源分类及特征
        1.2.2 难处理金矿处理难点
    1.3 高砷高硫金矿资源利用研究概况
        1.3.1 高砷高硫金矿资源特征
        1.3.2 高砷高硫金矿预处理研究现状
        1.3.3 高砷高硫金矿碱法预处理研究与应用概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药剂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
        2.3.2 浸出试验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多元素分析
    3.2 矿物组成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MLA分析
    3.3 金的赋存状态分析
        3.3.1 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
        3.3.2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3.3.3 单矿物组中金含量分析
        3.3.4 矿石中金赋存状态
    3.4 金赋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3.4.1 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
        3.4.2 银金矿的矿物学特征
        3.4.3 毒砂的矿物学特征
        3.4.4 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
    3.5 金赋存矿物与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
    3.6 金赋存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3.6.1 矿石的粒度分布及金的粒级分布率
        3.6.2 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嵌布粒度特征
        3.6.3 毒砂和黄铁矿的嵌布粒度特征
    3.7 金赋存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3.7.1 自然金和银金矿的解离度特征
        3.7.2 毒砂和黄铁矿的解离度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工艺研究
    4.1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试验流程
    4.2 基本浸出条件优化
        4.2.1 磨矿试验
        4.2.2 液固比条件试验
        4.2.3 硫化钠脱药试验
        4.2.4 是否预处理对比试验
    4.3 预处理条件优化
        4.3.1 预处理药剂加药点确定
        4.3.2 预处理pH条件试验
        4.3.3 预处理催化剂用量条件试验
        4.3.4 预处理时间条件试验
        4.3.5 预处理氧化剂助浸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处理后强化浸金工艺研究
    5.1 铅离子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5.2 浸出剂种类与pH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5.3 浸出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5.4 浸出剂用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5.5 充气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5.6 分段强化浸出工艺探索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7)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进展(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物微区微量分析技术推动矿物成分标型理论及其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2 若干典型矿物成分标型在成矿与找矿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1 黄铁矿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2 石英的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3 磁铁矿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4 绿泥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5 磷灰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6 石榴子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7 绿帘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8 锆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2.9 榍石成分标型及其指示意义
3 展望

(8)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自动矿物学新技术——BPMA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BPMA简介
    1.1 基本原理
        1.1.1 BSE图像处理
        1.1.2 X射线能谱分析
    1.2 测量模式
        1.2.1 全颗粒测量模式
        1.2.2 选择颗粒测量模式
2 应用前景
    2.1 选矿厂选矿流程的工艺矿物学参数监测
    2.2 地质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中矿石可利用性评价
    2.3 战略性关键金属矿物查找与赋存状态定量研究
    2.4 矿产品“掺杂”判定及冶金产品资源回收
    2.5 煤中矿物解离特征定量表征
    2.6 指导小型选矿试验研究
    2.7 未知矿物鉴定
3 展望
4 结论

(9)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冶金-工艺矿物学和矿物原料加工
    1.1 冶金矿物学
    1.2 工艺矿物学
    1.3 矿物原料加工
2 新型工业矿物和岩石(宝石)
3 特种功能矿物材料
    3.1 超强矿物(复合)材料
    3.2 超绝热储热矿物(复合)材料
    3.3 超导矿物材料
4 仿生矿物材料
    4.1 仿生矿物结构工程材料
    4.2 仿生矿物功能材料
        4.2.1 仿贝壳多功能材料
        4.2.2 半球形人工视网膜结构多功能材料
        4.2.3 人体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功能材料
5 生物矿物学
    (1)生物合成矿物。
    (2)生物分子调控矿物生长。
    (3)生物诱导结晶与溶解。
    (4)生物模板自组装矿化。
6 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
    6.1 文物成分鉴定及检测
    6.2 文物加固
    6.3 文物表面清洁
    6.4 文物抗风化及耐腐蚀
    6.5 自然岩溶景观修复保育
7 矿物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 矿山及周边土壤污染修复
    8.1 矿山废水污染治理
    8.2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9 展望

(10)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
2 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
    2.1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数量
    2.2 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晶体化学类型
    2.3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产地和产状特征
3 中国新矿物研究展望

四、MINERA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工艺矿物学视角下自然矿产与城市矿产异同点的比较分析研究[D]. 张珂珂.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2]高职院校“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改革探讨[J]. 杨佩. 职业技术, 2021(06)
  • [3]硅孔雀石玉髓的宝石学和矿物学特征研究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D]. 叶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拉拉矿区难选含金硫化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浮选优化试验研究[D]. 方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江西金鸡窝叠加改造型铜矿特征和成因[D]. 杜后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D]. 赵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进展(2010—2020)[J]. 申俊峰,李胜荣,黄绍锋,卿敏,张华锋,许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3)
  • [8]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自动矿物学新技术——BPMA及其应用前景[J]. 温利刚,贾木欣,王清,付强,赵建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1(02)
  • [9]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J]. 董发勤,谭道永,王进明,徐龙华,李旭娟,丁文金,胡志波,黄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2)
  • [10]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J]. 蔡剑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标签:;  ;  ;  ;  ;  

矿物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