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黄瓜根系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

两种黄瓜根系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

一、黄瓜根系两次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华[1](2021)在《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黄瓜枯萎病(Cucumber fusarium wilt)是黄瓜生产上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土传病害,具有毁灭性,其病原菌能以枯萎孢子的状态在土壤中生存多年,一直是制约黄瓜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策略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缺少既便捷环保又有效的防治方法。本课题组多年研究表明,西芹鲜根及根际土不同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诱导抗性,且已研究到了六次层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但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二次层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还尚未见报道,且用层析物诱导处理黄瓜幼苗后,其体内代谢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也尚未研究。本研究以西芹腐根及根际土为试验材料,丙酮、乙醇和蒸馏水为浸提剂,相互组合,共得到6种浸提液,分别经过两次柱层析分离纯化,将所得流分分别作用于黄瓜枯萎病菌上,通过菌落直径和化感作用的测定,6种浸提液经两次筛选,共得到24个最佳流分;两次层析过程中,分别测定各流分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自身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镰刀菌酸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以及菌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将筛选得到的24个最佳流分进行GC-MS检测,鉴定出流分中所含的具体物质,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化感物质;最后利用24个最佳流分作为诱导剂,研究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并对诱导抗性效果最强流分处理后的幼苗和对照的幼苗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对比诱导处理后黄瓜幼苗的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的变化。本试验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6种浸提液经两次层析筛选共得到24个最佳流分。层析过程中所有流分与对照相比均可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和孢子萌发(P<0.05),其中,西芹腐根丙酮浸提液和西芹腐根根际土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极显着,化感作用分别为29.83%、33.65%、40.51%、41.67%和37.61%、36.78%、41.80%、44.96%;对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0%、53.70%、61.57%、65.28%和57.87%、57.41%、65.28%、69.44%。(2)将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获得的24个最佳流分作用于黄瓜枯萎病菌后,显着影响了菌体自身的生化代谢,包括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葡萄糖苷酶);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镰刀菌酸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CAT、POD和SOD)。经测定,菌体内分泌的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极显着降低(p<0.05),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三种酶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镰刀菌酸含量也显着下降,与对照差异极显着,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当最佳流分处理黄瓜枯萎病菌后,菌体分泌的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说明菌体的细胞膜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其中丙二醛含量与化感作用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对于菌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内保护酶CAT、POD和SOD酶活性显着降低,与化感作用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三个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对24个最佳流分进行GC-MS检测,其中西芹腐根二次酮层物共鉴定出了30种物质;西芹腐根二次醇层物共鉴定出了22种物质;西芹腐根二次水层物共鉴定出了9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酮层物共鉴定出了12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醇层物共鉴定出了23种物质;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水层物共鉴定出了11种物质。其中,除了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水层物的主要物质为醇类,其他5种浸提液中有机酸、酯类和含氮化合物占主要成分,结合各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有机酸,酯类和含氮化合物应为主要化感物质。(4)24个最佳流分作为诱导剂,诱导处理后的黄瓜幼苗均会显着提高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其中西芹腐根二次酮层物的4个最佳流分和西芹腐根根际土二次醇层物的4个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着,分别为78.95%,78.95%,86.84%,89.47%和81.58%,81.58%,84.21%,84.21%。其中最强诱导抗性效果为89.47%,对应的流分是RRA102,故选择流分RRA102为最强流分。(5)对最强流分RRA102诱导处理后的黄瓜幼苗和对照黄瓜幼苗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差异基因322个,其中上调表达152个,下调表达170个。差异基因中228个获得GO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富集到细胞结构、生物学过程和酶活性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共103个基因被注释到63个通路中,显着富集在氮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通路中,以上通路均与植物抗病性有关,说明黄瓜幼苗在诱导处理后激发了自身的防御系统,进而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为进一步更绿色有效的防控黄瓜枯萎病,挖掘抗病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徐宇飞[2](2021)在《郭霍氏芽孢杆菌DDWB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杀线活性成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害,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主要作物每年因线虫危害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美元。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使得环境压力增大,抗性问题突出,而生物农药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可以作为化学药剂的补充或替代。实验室前期在菜田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强杀线虫活性的郭霍氏芽孢杆菌(Bacillus kochill)DDWB,这是该种属的菌株第一次被发现具有杀线虫活性,而此前该菌株只发现于果蝇肠道与食物中,也并未见其对人畜有害。本课题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J2校正死亡率以及细菌OD600nm的值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以及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优良的发酵条件,并测定其发酵液的稳定性;用酸沉淀法提取脂肽、硫酸铵沉降蛋白等方法对其杀线虫活性成分进行提取验证,确定其杀线虫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法筛选芽孢杆菌DDWB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得到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最佳无机盐为KCl;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添加量分别为2%、1%和4%;根据两组试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筛选确定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蔗糖2%,酵母提取物1%,氯化钾2%。2.采用单因素法对芽孢杆菌DDWB的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得到最佳初始pH为8,最佳装液量为250 m L锥形瓶装入150 m L培养基,最佳发酵时间为48 h,最佳转速为160 rpm,最佳发酵温度为31℃。3.测定了芽孢杆菌DDWB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酸碱条件和紫外照射均会降低发酵液的杀线虫活性,紫外照射时间超过4 h后,其活性开始降低。此外,次生代谢产物对温度反应不敏感且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具体表现为4℃可储存60天,25℃可储存9天,超过该天数后活性明显下降。4.将发酵液用浓盐酸处理后用甲醇抽提得到的沉淀物,得到粗提物。将其稀释100倍,测得对南方根结线虫J2致死率为94.73%。但是该粗提物活性并不稳定,4℃条件存放6天,降低至1.59%。然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失活的粗提物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可以达到94.44%,对苦苣根结线虫病的防效达到82.24%,均显着优于发酵液的效果。5.测定通过硫酸铵沉降得到的粗蛋白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0-3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降得到的粗蛋白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活性较弱,处理24 h后杀线率只有15.38%;30%-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降得到的粗蛋白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活性较强,处理24 h后杀线率为84.67%。

相立[3](2021)在《老果园连作障碍关键因子及砧木响应其侵染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作障碍是制约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探明发生连作障碍的关键病原菌及苹果砧木响应其侵染机制,对防控连作障碍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本试验研究了57个老龄(25年以上)苹果园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解析了土壤主要因子与连作障碍程度的相关性,明确了引起苹果连作障碍的关键因子,分析了苹果砧木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同时,从苹果砧木‘M9T337’中首次筛选并克隆了一个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MdWRKY74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解析了引起苹果连作障碍的关键因子为镰孢菌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果园发生连作障碍的程度不同,不同果园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也不相同。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株干重抑制率呈显着负相关,镰孢菌属的相对丰度、根皮苷含量与植株干重抑制率呈显着正相关,水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和p H与植株干重抑制率无显着相关性。其中,镰孢菌属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高,为0.695(P<0.01),与苹果连作障碍程度属于强相关,说明镰孢菌属真菌是引起苹果连作障碍的关键因子。2.探明了苹果砧木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根系生理机制。苹果连作障碍关键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层出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等四种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腐皮镰孢菌的抑制效果较强。腐皮镰孢菌侵染初期,苹果根系的防御系统被激活,ROS迅速爆发,抗氧化酶活性和PR蛋白转录丰度均升高,苹果根组织无明显损伤。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植株防御系统被破坏,抗氧化酶活性和PR蛋白转录丰度在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导致苹果根系褐色病斑增多,根组织呈棕色,根尖坏死。这说明抗氧化系统在‘M9T337’苹果抵抗腐皮镰孢菌侵染的早期起着积极作用。在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根系的过程中,苹果根系ROS与抗氧化系统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导致根系结构受损,植株生长受到抑制。3.探究了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M9T337’20天后显着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导致叶片OJIP曲线形状发生明显变化,标准化曲线后,J点(2 ms)明显下降,说明病原菌侵染可明显降低PSII反应中心电子的性能。此外,还降低了叶绿素荧光参数,提高了非光学淬灭(NPQ)。腐皮镰孢菌侵染能够降低苹果砧木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抑制PSII的活性,降低苹果叶片光系统的能量分配,抑制苹果砧木的光合作用。4.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缓解苹果连作障碍的效果。与对照相比,微酸性电解水(理化指标:p H 6.0±0.05,ORP 1050±20m V,ACC 70±5 mg·L-1)对尖孢镰刀菌、层出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4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分别为43.35%、48.19%、27.55%和40.71%。盆栽条件下,微酸性电解水处理使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呼吸耗氧速率分别提高了47.03%,141.79%,101.31%,37.31%,微酸性电解水处理使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降低48.1%,细菌降低21.4%。T-RFLP分析发现,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土壤真菌构成一个独立的群落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土壤中尖孢镰孢菌、层出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基因拷贝数均呈显着下降,分别降低了57.16%、39.59%、49.05%和43.52%。因此,微酸性电解水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减轻苹果连作障碍现象。5.进行了苹果砧木‘M9T337’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腐皮镰孢菌侵染砧木的根系中共鉴定出了66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43个上调表达,124个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表明,腐皮镰孢菌侵染对苹果根系氧化还原过程、对生物刺激的响应过程、几丁质分解代谢等生物过程影响显着;KEGG富集分析表明,腐皮镰孢菌侵染引起了苹果根系萜类生物合成、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盐相互转化途径、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显着变化。此外,共鉴定到19个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其中ERF和MY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最多,还有b HLH、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6.筛选出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的基因——MdWRKY74。实验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可诱导MdWRKY74的表达。根据WRKY结构域和锌指基序特征,MdWRKY74属于WRKY IId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dWRKY74定位于细胞核。在王林愈伤组织中过表达MdWRKY74基因后,显着降低了腐皮镰孢菌的菌丝延伸率,这说明过表达MdWRKY74苹果愈伤组织能够显着提高对腐皮镰孢菌的抗性。在腐皮镰孢菌侵染过程中,内切几丁质酶基因(Md ECHT)在过表达MdWRKY74的苹果愈伤组织中显着上调。酵母单杂交和电泳迁移率试验表明MdWRKY74和Md ECHT启动子结合。根据荧光素酶报告分析,MdWRKY74显着提高Md ECHT启动子活性。MdWRKY74是苹果抗病性的正调控因子,它通过结合内切几丁质酶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从而提高苹果对腐皮镰孢菌的抗性。

张耀文[4](2020)在《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陆续报道了葫芦科不同种的植物上发生了青枯病,但有关病害的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难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发现,从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中分离的青枯菌(简称嫁接节瓜青枯菌)对南瓜和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有较强的致病力,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较弱;青枯菌标准菌株GMI1000虽与葫芦科植物分离的青枯菌菌株均属演化型I、1号生理小种,但对葫芦科植物不致病。为探明嫁接节瓜青枯菌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以及与GMI1000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测定嫁接节瓜青枯菌不同菌株对南瓜和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对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检测了Cq01和GMI1000菌株在南瓜上的侵染动态,并在南瓜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寄主信号)诱导下,比较两株菌株与致病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南宁市五塘镇嫁接节瓜青枯病标样及附近发病的苦瓜、辣椒和花生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均属于演化型I,即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除花生青枯菌为序列变种44外,其他菌株属于序列变种13。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和Cq03菌株对10个节瓜品种都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弱;10株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对南瓜砧木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为7~94;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较弱(病情指数低于31),但存在差异。(2)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Cq01菌株及其他9株不同作物青枯菌菌株(其中4株对葫芦科植物致病,5株不致病)的基因组测定。其中,Cq01菌株基因组全长为5,882,659 bp,GC含量67.72%,共编码5,144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葫芦科植物致病菌株中的核心基因占泛基因的比值与非致病菌株中的比值接近,但两种致病类型所有菌株的核心基因占泛基因的比值与单独某一致病类型菌株相比下降大于10%。与非致病类型菌株相比,在所有供试致病菌株中没有发现仅仅它们共有的基因和共同缺失的基因。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南宁市五塘且对南瓜致病的菌株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其他不同致病类型的菌株的亲缘关系与寄主或地理来缘无明显关联。(3)用绿色荧光基因gfp标记的Cq01和GMI1000菌株接种南瓜根部,1 d后Cq01入侵根部维管束,2~3 d进入子叶下方茎部,此时南瓜开始表现萎蔫症状。接种的第4 d,Cq01侵入南瓜子叶上部茎,植株进入发病高峰期。对于GMI1000菌株,仅观察到其侵入南瓜根毛,植株表现健康。采用稀释涂板法定量分析各个部位菌量,当根部菌量达到108CFU/g时,植株出现萎蔫症状;当茎部菌量达到108CFU/g时,整株萎蔫。而GMI1000菌株侵染的植株的根部菌量最高仅为106CFU/g。当采用茎部注射法接种时,注射部位的Cq01和GMI1000菌株的菌量持续增长,第5 d达到最高值,约109CFU/g。Cq01菌株可以从注射部位向上、下扩展,接种第3 d显症,而GMI1000菌株在植株内的扩展受限,不能致使植株发病。(4)在南瓜苗提取物诱导作用下,Cq01和GMI1000菌株的趋化性和胞外多糖产量未受影响,虽然两株菌株的运动性都有所增强,但Cq01菌株的运动性强于GMI1000菌株;Cq01和GMI1000菌株生物膜形成都有显着增加,且低浓度提取物就对GMI1000菌株的生物膜形成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低浓度(12.5和6.25μg/m L)的南瓜苗提取物对两株菌株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无影响,当浓度达到25μg/m L时,GMI1000菌株的果胶酶活性有所增强。综上所述,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致病力弱,对南瓜致病力强,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与葫芦科植物非致病菌株基因组比较,致病菌株基因组中没有发现特有基因;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Cq01可迅速侵染南瓜并在植株体内大量繁殖和扩展,而GMI1000菌株侵入植株中的数量较低,扩展受限,但其在南瓜苗提取物作用下的众多致病因子未受抑制。该研究对深入研究嫁接节瓜青枯菌的地理起源、寄主特异性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为作物抗青枯病育种和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马波[5](2020)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立枯病是一种主要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是水稻旱育秧苗的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秧苗根部腐烂,导致营养吸收受阻,心叶枯黄,致使秧苗成片干枯死亡,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立枯病,但杀菌剂防治存在药效持续期短、易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众多问题。植物病害防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利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植物自身产生抗病性,因其具有持效期长、作用广谱、不产生抗药性,以及使用浓度低、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等众多优点,近年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利用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其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开展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全面系统研究,可以为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大面积应用和丰富水稻抗立枯病生理及分子基础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建立水稻病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364份水稻品种资源进行立枯病抗性评价,从中选择6个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对黑龙江省采集分离得到的129个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明确364个品种的抗病类型以及F.oxysporum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以高感立枯病品种齐粳2和强致病力菌株QA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的正交设计L8(4×22)优化诱导方案,评价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了F.oxysporum胁迫下氟唑活化酯(FBT)和壳寡糖(COS)分别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细胞膜透性、抗氧化系统及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从形态和生理角度阐述了其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分别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揭示其可能的诱导抗病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立枯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年的病情指数分别在4.2~78.8之间和5.6~81.3之间。364份供试品种中,2年抗病类型一致的品种共有220份,其中高抗立枯病品种仅有7份;中抗立枯病品种有26份;中感立枯病品种有59份;感病级品种有101份;高感立枯病品种有27份。高抗和中抗品种共占9.06%,而感病和高感品种共占35.17%,说明感病品种明显多于抗病品种。(2)从黑龙江省13个水稻产区采集的病样中共分离得到312个立枯病菌株,根据F.oxysporum的形态学特征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得到F.oxysporum菌株129个。以鉴选的高抗、中感、高感6个品种作为鉴别品种测定F.oxysporum菌株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差异幅度在13.4~43.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129个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类型群,其中Ⅰ型菌群为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41.5,占总菌株的9.3%。Ⅱ型菌群为较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33.5,占总菌株的28.7%。Ⅲ型菌群为较弱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17.8,占总菌株的27.9%。Ⅳ型菌群为中等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25.3,占总菌株的34.1%,是菌株数量最多的类群。(3)12种诱导剂在不同浓度下对F.oxysporum均无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方式三因素的正交试验,优化了诱导方案。在此方案下,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FBT和COS防效最高,分别达到82.2%和80.3%,2种诱导剂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其它10种诱导剂(P<0.05)。(4)未进行诱导处理的水稻植株接种F.oxysporum后,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增长缓慢,根冠比下降;而FBT处理和COS处理的水稻秧苗接种F.oxysporum后均能够缓解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加了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促进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同时提高了根冠比,平衡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物质积累与分配,促进秧苗健康生长。(5)FBT处理和COS处理均降低了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了细胞膜受到的损伤。FBT处理和COS处理均可以提高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POD、SOD、CAT、PPO和PAL的活性,增强水稻根系抗氧化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6)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988个,COS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59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FBT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5条pathways,COS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2条pathways。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在FBT和COS分别处理的pathways中,有多条共有的通路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和COS都可以提高水杨酸(SA)通路的多个PR-1基因表达,激活SA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水稻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抵御F.oxysporum的侵染。FBT处理和COS处理中AUX1、SAUR、GH3和BRI1基因均上调表达,从而激活生长素(auxins)和油菜素内酯(B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病性。此外,FBT和COS均可以提高角质ω-羟化酶、脂肪酸-羟基脱氢酶和脂肪醇形成酰基辅酶A还原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7)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处理鉴定到922个差异蛋白,其中150个差异蛋白富集到9个KEGG通路中;COS处理鉴定到1323个差异蛋白,其中187个差异蛋白富集到14个KEGG通路中。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蛋白质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有多个FBT处理和COS处理共有的差异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处理和COS处理中2个反向-柯巴基焦磷酸(CPSent)合成酶(Os CPS1ent和Os CPS2ent)均上调表达,都能够促进水稻合成柯巴基焦磷酸进而合成植物抗菌素抵抗F.oxysporum侵染。同时,FBT和COS均可以提高稻内酯合成酶的表达水平,促进稻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过大量积累稻内酯来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

郭晨曦[6](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田雪[7](2020)在《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连作障碍导致的辣椒产量低下、土传病害特别是辣椒疫病严重的问题,开展辣椒不同砧木抗疫病类型筛选、不同抗病砧木和不同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疫病抗性影响等方面研究,旨在为辣椒疫病防控及优质高产提供参考。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离体接菌法可以作为辣椒疫病抗性类型检测的快捷方法,并筛选出1种高抗疫病砧木、2种抗疫病砧木。采用离体接菌法接种辣椒疫霉菌“LT1534菌株”后第3d的病情指数和活体接菌法第16d的病情指数对辣椒疫病抗性类型划分一致,确定出巨根为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威壮贝尔、金马野力姆、沃夫冈、卡特188为中抗疫病类型砧木,鼎力五号、硕根领袖和韩国优壮为感疫病类型砧木。(2)POD、PPO和PAL酶活性以及木质素、总酚类和类黄酮含量的提高有利于防控疫病对辣椒的危害。与未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2(CK2)相比,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在接菌后特别是疫病逐渐发生过程中,辣椒体内的POD、PPO和PAL酶活性及木质素、总多酚和类黄酮含量升高,而采用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及抗疫病类型砧木进行嫁接的嫁接苗体内这3种酶活性(POD、PPO和PAL)以及木质素、总多酚、类黄酮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其中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嫁接的处理这6项指标一直保持高水平。(3)砧木与接穗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嫁接可以显着提高嫁接苗对疫病的抗性,而砧木的抗病性向接穗传递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嫁接后显着地降低了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提高了嫁接苗抗病性;在砧木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是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而对于以这3种砧木进行常规套管斜切嫁接方式下的嫁接苗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嫁接苗表现为抗疫病类型,而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砧木嫁接苗表现为中抗疫病类型。(4)采用双断根嫁接法,其砧木与接穗结合部的伤口愈合与砧木根系再生同时进行;且有效预防辣椒嫁接苗的徒长,壮苗指数显着提高,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降低,提高了产量并改善了品质。嫁接后15d时,砧木和接穗结合部的伤口逐渐愈合,维管束桥增多,维管束桥大部分连接完成,此时测定的辣椒叶片品红吸收量增加明显,特别是此时砧木已有再生根形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以自由运输,其含量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双断根嫁接明显提高了果实单果重及折合产量,采用“巨根”和“青青一号”砧木进行双断根嫁接均提高了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朱维伟[8](2020)在《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是我国北部农业生产中的主栽作物,但在设施生产中由于农户种植习惯等问题,导致黄瓜连作障碍严重。同时由于经济效益的驱动及节省劳动力等原因,大量在田间施加农药、化肥,使土壤生态环境不断变劣,严重阻碍了我国北方设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轮作作为一种有效防止和减轻连作障碍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助于设施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调节。本试验以两年轮作制的7种不同轮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对黄瓜生长有利的最佳轮作方式,为建立良好的蔬菜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与连作对照相比,不同轮作土壤显着增加了黄瓜幼苗全株鲜、干重。2.番茄-芹菜-黄瓜-白菜、菜豆-芹菜-黄瓜-白菜、黄瓜-菜豆-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显着提高土壤pH并显着降低EC值。不同轮作土壤氨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3.荧光定量结果表明,番茄-芹菜-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细菌菌群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番茄-芹菜-黄瓜-白菜、菜豆-芹菜-黄瓜-白菜、黄瓜-菜豆-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真菌菌群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番茄-芹菜-黄瓜-白菜、菜豆-芹菜-黄瓜-白菜、黄瓜-菜豆-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假单胞菌菌群丰度显着高于对照。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土壤细菌菌群丰度与土壤pH、速效磷呈显着正相关,与EC值、硝态氮、氨态氮、速效钾呈显着负相关;真菌菌菌群丰度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硝态氮、氨态氮呈显着正相关;假单胞菌菌群丰度与土壤pH、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与EC值、硝态氮、氨态氮、速效钾呈显着负相关。不同轮作土壤黄瓜幼苗全株鲜重、干重与细菌菌群丰度、假单胞菌菌群丰度、芽孢杆菌菌群丰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真菌菌群丰度呈负相关。5.接菌试验结果表明,番茄-芹菜-黄瓜-白菜、黄瓜-菜豆-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的黄瓜幼苗全株鲜、干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番茄-芹菜-黄瓜-白菜、菜豆-芹菜-黄瓜-白菜、黄瓜-菜豆-黄瓜-白菜、黄瓜-番茄-黄瓜-白菜轮作土壤的黄瓜幼苗病情指数显着低于其他处理。6.土壤灭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经灭菌后,不同轮作土壤的黄瓜幼苗全株鲜、干重与对照间无显着差异。植物-土壤反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引起的土壤微生物变化对黄瓜幼苗生长具有正反馈作用。

黄金艳[9](2020)在《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果实清甜,香味浓郁,是色、香、味具佳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栽培面积和复种指数不断增加,土壤连作障碍加剧。实践证明,利用抗性优良的砧木嫁接是克服连作障碍、提高抗病抗逆性、增加产量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栽培措施。本研究以筛选出的优良白籽南瓜‘香砧1号’为砧木,‘广蜜1号’薄皮甜瓜为接穗,对嫁接和自根甜瓜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个不同砧木品种为薄皮甜瓜‘广蜜1号’砧木试材,鉴定砧木抗病性和嫁接亲和性,并比较不同砧木品种嫁接对甜瓜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不同基因型砧木划分为3类:‘香砧1号’为优良薄皮甜瓜砧木品种,其次为NX16-3、NX16-2、NX16-4、TG16-11、NX16-1砧木品种,而SG-1和BX-1为不适宜薄皮甜瓜砧木品种。综合评价:白籽南瓜砧木‘香砧1号’抗枯萎病性强,嫁接成活率高、亲和性好,增产显着,对果实品质没有影响,可作为‘广蜜1号’薄皮甜瓜的理想砧木。2.以薄皮甜瓜‘广蜜1号’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以‘香砧1号’为砧木的甜瓜嫁接苗在定植后生长和生理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定植10 d,嫁接甜瓜节间长、叶片数、叶面积低于自根甜瓜,生长较慢,但定植30 d后生长势增强,节间长、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在各生育期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自根甜瓜,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嫁接显着增强薄皮甜瓜抗枯萎病、白粉病和蔓枯病的能力。嫁接甜瓜的生长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与自根甜瓜相比,嫁接甜瓜具有更多的木质素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更强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进而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增产优势。3.不同时期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研究表明,嫁接显着提高薄皮甜瓜各时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定植10 d,嫁接甜瓜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合效率(ΦPSII)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定植20 d后嫁接甜瓜Pn始终高于自根甜瓜,且在定植40 d和50 d时与自根甜瓜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定植30 d后嫁接甜瓜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高于自根甜瓜,Fv/Fm、ETR、q P、ΦPSII也分别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能力弱于自根甜瓜,但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具有更稳定的PSⅡ反应中心,更高效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更强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产生更多的能量,促进嫁接甜瓜中后期更好地生长,进而显着增产。4.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嫁接和自根甜瓜同一生育期叶片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共鉴定到5150个具有定量信息的蛋白质,其中2187个为差异蛋白(苗期1141个、开花期716个、果实成熟期330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下调表达,电子传递和光化学效率受抑制,导致光合能力下降,进而生长缓慢。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有更好的生长表现可能与通过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有关。嫁接甜瓜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和苯丙素生物合成(木质素、黄酮类)来提高抗病抗逆性。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转录后调控在嫁接甜瓜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推测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具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抗逆增产优势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苯丙素生物合成、叶绿素代谢、蛋白质合成与降解以及转录后调控对嫁接甜瓜生长发育改善起重要作用;具有更高效的抗氧化酶活性、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以及更强的抗膜脂过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嫁接甜瓜的抗病抗逆性;生长中后期更强的光合作用和稳定的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能量供给嫁接甜瓜促进其中后期的生长。植株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和8个差异蛋白的靶向平行反应监视(PRM)蛋白水平以及对应的基因相对转录水平证实了TMT结果是可靠的。研究结果为嫁接栽培技术在甜瓜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甜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洪江[10](2020)在《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种植中一种典型的土传根茎类病害,此病害发生范围广,防治困难,一旦大面积发生便会对烟草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发生严重地区,烤烟甚至绝收,是如今限制烟草生产,阻碍烟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农业烟草生产过程中,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方法有轮作、抗病品种选育等,但主要防治手段还是依赖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在根茎类病害防治上应用广泛的一种防治手段,生防微生物因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容易获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本身具有绿色无污染,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本研究主要通过在烟草青枯病发病区域的健康地块健康烟株采集根际土壤,采用稀释涂布的方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生防菌哈茨木霉TMN-1,评估了分离菌株对烟草生长及烟草青枯病的生物活性,并结合室内及田间防治青枯病发病情况,通过软件统计,从而明确了分离菌株对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理及效果。为生防菌株哈茨木霉TMN-1在烟草根茎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1.分离、纯化、鉴定出一株哈茨木霉菌株,明确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得到了实验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通过ITS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落初期为白色,菌丝絮状或丝状,由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生长,菌落后期为绿色孢子簇密实围绕接菌点呈环状或同心圆分布;分生孢子梗主轴和各分支末端瓶梗3-5个轮状排列;瓶梗安瓿型或烧瓶型,顶部下方缢缩变细呈细颈,顶端产孢;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浅绿色,边缘光滑无凸起。形态学特征与木霉属哈茨木霉相同;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Hypocrea lixii同源性为100%,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分离菌株鉴定为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并命名为哈茨木霉TMN-1。在得到纯化的菌株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开展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生长的影响。采用浸种法在平板上检测了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1×108孢子数/mL、1×107孢子数/mL、1×106孢子数/mL)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继而在以上浓度的基础上采用灌根的方式探究了该浓度下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经过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浸泡后,可以显着地提高烟草种子的发芽势(P<0.05),烟草种子在60 h后达到发芽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22.03%、22.92%、20.86%和19.33%、36.31%、23.81%。96 h后,计算烟草种子发芽率,各个处理间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温室中,烟株根部灌根使用生防菌株孢子悬浮液后,能显着地促进烤烟平均株高、平均叶长、平均叶宽和最大根长的增长,1个月后,处理组各项农艺性状比照组高1.57、1.22、1.16、2.48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79、2.17、3.73、2.94倍。通过平板拮抗实验初步评价了生防菌株对烟草青枯菌的平板抑菌活性,同时评估生防菌株液体无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对青枯菌不表现出抑菌作用,同时,后续实验也表明,分离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提取物对青枯菌在B培养基中也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灌根方式,探究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哈茨木霉菌株孢子悬浮液的适用浓度为1×108孢子数/mL,在适用浓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不同使用时间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通过不同时间灌根使用孢子悬浮液,结果表明,提前3d灌根可以显着提高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通过SMSA检测,探究了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后在不同时间段对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孢子悬浮液后接种烟草青枯菌,1-5天可以显着降低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2.明确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在明确了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生防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诱导烟草体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提升。在探究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植株防御酶比活力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木霉对烟草体内水杨酸信号途径、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PR1a/c、PR2、EFE-26、ACC Oxidase和PDF1.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刺激水杨酸途径的两条基因PR1a/c、PR2显着上调表达,以及茉莉酸/乙烯途径ACC Oxidase基因的上调表达。3.分析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使用后对烟株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在烟苗移栽期窝施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发酵生产的生防菌剂,在烟叶采收期分别采集了烟株根际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中真菌微生物和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alph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木霉菌剂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且对真菌影响大于对细菌的影响;对细菌微生物类群丰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Paenarthrobacter、鞘脂菌属(Sphing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地杆菌属(Pedobacter)丰度高于对照组。其中,金黄杆菌属、根瘤菌属、Paenarthrobacter、贪噬菌属的丰度显着的高于对照组。真菌类群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真菌主要以镰刀菌属真菌为主其丰度占真菌类群的80%以上。对照组Campylos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丰度高于处理组,其中Campylospora丰度显着性的高于处理组。通过LEfSe分析对处理土壤根际中影响青枯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因子进行筛选得到7个细菌类群分别是:链孢子囊菌属、Chitinophaga、Chthoniobacter、Filimonas、Parafilimonas等,以及真菌类群7个:Cyberlindnera、Apiotrichum等可作为潜在的抑制青枯病的指示菌群。4.探究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生防菌剂的发酵条件,验证了其对青枯病的室内相对防效可达61.56%,大田相对防效可达56.80%。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的固体发酵基质,不同的接种量,不同含水量,不同接种浓度,不同发酵温度对固体发酵产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实验室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下,对生防菌株发酵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条件下,稻壳粉是最佳的固体发酵基质。哈茨木霉TMN-1菌株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在28℃的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同时保持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在30%-50%,接种量在不低于4%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木霉的最佳发酵效果,发酵周期为7-8天,发酵产物中木霉孢子浓度最佳可达1×1010孢子数/g左右。发酵菌剂的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的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防控烟草青枯的发生,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1.5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期窝施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促进烟草的生长,同时对烟草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可达56.80%。

二、黄瓜根系两次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根系两次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黄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1.1.1 黄瓜枯萎病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
        1.1.2 黄瓜枯萎病致病机制
        1.1.3 黄瓜枯萎病抗病机理
        1.1.4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2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1.2.1 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2.2 化感物质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2.3 化感物质的鉴定方法
        1.2.4 化感作用防治植物病害机理
    1.3 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
        1.3.1 植物诱导抗性的定义
        1.3.2 诱导因子
        1.3.3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制
    1.4 植物抗病研究过程中转录组学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的技术方法与原理
        1.4.2 转录组学的应用及发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第一次层析流分对FOC的化感作用
        2.2.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第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FOC的化感作用
        2.2.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对FOC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讨论
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FOC后对菌体分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2.2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产生镰刀菌酸含量的影响
        3.2.3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2.4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层析流分处理后对FOC菌体内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3.2.5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处理后FOC的化感作用与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4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化感物质的鉴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芹腐根丙酮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2 西芹腐根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3 西芹腐根蒸馏水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4 西芹腐根根际土丙酮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5 西芹腐根根际土乙醇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2.6 西芹腐根根际土蒸馏水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的化感物质成分分析
    4.3 讨论
5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西芹腐根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5.2.2 西芹腐根根际土各浸提液二次层析最佳流分对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5.3 讨论
6 西芹腐根及根际土浸提液二次层析最强流分RRA102 诱导处理后黄瓜幼苗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检测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测序数据结果分析
        6.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6.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2.3 主成分(PCA)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6.2.5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6.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
    6.3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郭霍氏芽孢杆菌DDWB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杀线活性成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对植物的影响
        1.1.1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1.1.2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为害
    1.2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化学农药防治
        1.2.4 生物农药防治
        1.2.4.1 细菌
        1.2.4.2 真菌
        1.2.4.3 病毒
        1.2.4.4 放线菌
    1.3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3.1 次生代谢产物
        1.3.1.1 蛋白类
        1.3.1.2 脂肽类
        1.3.1.3 其他物质
        1.3.2 诱导抗性
        1.3.3 定殖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线虫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优化
        2.2.1.1 单因素法筛选最佳碳源
        2.2.1.2 单因素法筛选最佳氮源
        2.2.1.3 单因素法筛选最佳无机盐
        2.2.1.4 单因素法筛选碳源的最佳添加量
        2.2.1.5 单因素法筛选氮源的最佳添加量
        2.2.1.6 单因素法筛选碳源的最佳添加量
        2.2.1.7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成分
        2.2.2 发酵条件优化
        2.2.2.1 初始pH
        2.2.2.2 装液量
        2.2.2.3 发酵时间
        2.2.2.4 接种率
        2.2.2.5 转速
        2.2.2.6 温度
        2.2.3 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
        2.2.3.1 温度稳定性
        2.2.3.2 酸碱稳定性
        2.2.3.3 紫外稳定性
        2.2.3.4 遗传稳定性
        2.2.3.5 储藏稳定性
        2.2.4 发酵液活性物质提取
        2.2.4.1 脂肽类物质提取及活性测定
        2.2.4.2 蛋白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2.2.5 温室盆栽试验
        2.2.5.1 粗提物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2.2.5.2 粗提物对苦苣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2.2.5.3 土壤虫口密度统计
        2.2.6 粗提物防治机制
        2.2.6.1 裂根试验验证黄瓜的诱导抗性
        2.2.6.2 粗提物对线虫的侵染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1 碳源的优化
        3.1.2 氮源的优化
        3.1.3 无机盐的优化
        3.1.4 各元素最佳添加量
        3.1.5 正交试验结果
    3.2 发酵条件优化
        3.2.1 初始pH
        3.2.2 装液量
        3.2.3 发酵时间
        3.2.4 接种率
        3.2.5 转速
        3.2.6 温度
    3.3 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
        3.3.1 温度对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3.3.2 pH对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3.3.3 紫外对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3.3.4 DDWB菌株杀线虫活性的遗传稳定性
        3.3.5 4℃储存时间对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3.3.6 25℃储存时间对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3.4 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
        3.4.1 提取物的杀线虫物质活性追踪
        3.4.2 甲醇提取物的室内毒力测定
        3.4.3 甲醇提取物的盆栽防治效果
        3.4.3.1 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3.4.3.2 黄瓜盆栽试验中土壤虫口密度的测定
        3.4.3.3 甲醇提取物对苦苣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3.4.4 粗提物的防治机制
        3.4.4.1 粗提物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诱导抗性
        3.4.4.2 粗提物对线虫侵染的影响
        3.4.5 粗蛋白对根结线虫的室内毒力
4 讨论
    4.1 发酵条件优化的必要性
    4.2 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3 粗提物对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老果园连作障碍关键因子及砧木响应其侵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连作障碍的背景和危害
    1.2 苹果连作障碍的发生原因
        1.2.1 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
        1.2.2 化感自毒作用
        1.2.3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3.1 化学与物理防治
        1.3.2 农艺措施
        1.3.3 生物防治
        1.3.4 选育抗性砧木
    1.4 植物应答镰孢菌侵染的反应
        1.4.1 镰孢菌对植物生理学的影响
        1.4.2 镰孢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3 镰孢菌对植物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1.4.4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老龄苹果园土壤主要因子与连作障碍发生的相关性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2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
    2.3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光合作用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
    2.4 微酸性电解水对苹果连作土壤中镰孢菌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
        2.4.3 测定指标
    2.5 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M9T337’的转录组分析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RNA文库的提取与测序
        2.5.4 RNA-Seq数据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2.5.5 RT-PCR验证
    2.6 苹果MdWRKY74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2.6.1 试验材料
        2.6.2 基本培养基
        2.6.3 试验方法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老龄苹果园土壤主要因子与连作障碍发生的相关性
        3.1.1 老龄苹果园土壤连作障碍程度的分类
        3.1.2 老龄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1.3 老龄苹果园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发生连作障碍程度的关系
        3.1.4 老龄苹果园土壤根皮苷含量与发生连作障碍程度的关系
        3.1.5 各因素与植株干重抑制率的主成分分析
    3.2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四种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的影响
        3.2.2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生长的抑制
        3.2.3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2.4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3.2.5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7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PR蛋白转录丰度的影响
    3.3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光合作用的影响
        3.3.1 腐皮镰孢菌侵染对苹果砧木‘M9T337’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腐皮镰孢菌侵染对苹果砧木‘M9T337’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3.3 腐皮镰孢菌侵染对苹果砧木‘M9T337’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的影响
        3.3.4 腐皮镰孢菌侵染对苹果砧木‘M9T337’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微酸性电解水对苹果连作土壤中镰孢菌的影响
        3.4.1 微酸性电解水对4 种镰孢菌的抑菌效果
        3.4.2 微酸性电解水对连作条件下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4.3 微酸性电解水对连作条件下植株根系的影响
        3.4.4 微酸性电解水对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5 微酸性电解水对连作土壤真菌的T-RFLP分析
        3.4.6 微酸性电解水对对连作土壤中四种镰孢菌的影响
    3.5 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M9T337’的转录组分析
        3.5.1 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根系基因表达谱
        3.5.2 腐皮镰孢菌侵染和模拟接种苹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5.3 腐皮镰孢菌侵染和模拟接种苹果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5.4 编码由腐皮镰孢菌特异性诱导的“模式识别受体”或“具有防御含义的受体”功能的差异基因
        3.5.5 编码由腐皮镰孢菌特异性诱导的具有转录因子功能的差异基因
        3.5.6 编码由腐皮镰孢菌特异性诱导的病程相关蛋白(PRs)和次生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5.7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
    3.6 苹果MdWRKY74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3.6.1 MdWRKY74 基因的表达响应腐皮镰孢菌侵染
        3.6.2 MdWRKY74 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6.3 MdWRKY74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6.4 过表达MdWRKY74 基因能够增强对腐皮镰孢菌的抗性
        3.6.5 MdWRKY74 基因调控内切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
        3.6.6 MdWRKY74 基因结合Md ECHT的启动子并提高其活性
4 讨论
    4.1 老龄苹果园土壤主要因子与连作障碍发生的相关性
    4.2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腐皮镰孢菌对苹果砧木‘M9T337’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微酸性电解水对苹果连作土壤中镰孢菌的影响
    4.5 腐皮镰孢菌侵染苹果砧木‘M9T337’的转录组分析
    4.6 MdWRKY74 可能通过调控MdECHT的表达参与苹果砧木对腐皮镰孢菌的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青枯菌的分布和危害
    1.2 青枯菌的分类
        1.2.1 青枯菌的传统分类
        1.2.2 演化型分类框架
        1.2.3 基因型群分类体系
    1.3 青枯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1.3.1 胞外多糖
        1.3.2 趋化性
        1.3.3 运动性
        1.3.4 毒性蛋白与分泌系统
        1.3.5 青枯菌毒力调控
    1.4 青枯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1 青枯菌基因组结构特点
        1.4.2 青枯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概述
        1.4.3 青枯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概述
    1.5 葫芦科青枯菌研究概况
    1.6 青枯菌的侵染动态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和供试作物
        2.1.4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鉴定
        2.2.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2.2.3 Cq01 菌株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2.2.4 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生理生化反应分析
        2.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的鉴定
        3.1.1 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田间症状
        3.1.2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和培养性状
        3.1.3 青枯菌的分子鉴定
        3.1.4 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的生化型和生理小种
        3.1.5 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
        3.1.6 不同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对南瓜砧木的致病力
        3.1.7 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
    3.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3.2.1 测序数据过滤统计
        3.2.2 基因组组装
        3.2.3 基因预测结果
        3.2.4 基因注释
        3.2.5 比较基因组分析
        3.2.6 对葫芦科致病和非致病菌株的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3.3 Cq01 菌株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3.3.1 Cq01和GMI1000 菌株的gfp标记
        3.3.2 Cq01-gfp和 GMI1000-gfp菌株在南瓜苗中的侵染部位
        3.3.3 Cq01 和GMI1000 菌株在南瓜苗中的侵染菌量
    3.4 南瓜苗提取物作用下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生理生化反应
        3.4.1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生长的影响
        3.4.2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运动性的影响
        3.4.3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趋化性的影响
        3.4.4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生物膜产生的影响
        3.4.5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6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胞外多糖分泌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嫁接节瓜青枯菌的分类地位及其致病力分化
        4.1.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4.1.3 Cq01 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4.1.4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因子的影响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1.2.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免疫诱导剂在植物抗病中的应用
        1.2.5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应用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诱导剂
        2.1.4 培养基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2.2.2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2.2.3 F.oxysporum致病力测定
        2.2.4 诱导剂对F.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测定
        2.2.5 诱导方案的正交试验设计
        2.2.6 秧苗素质的测定
        2.2.7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2.2.8 转录组测序
        2.2.9 蛋白质组测序
        2.2.1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3.1.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类型总体情况
        3.1.2 2年抗病鉴定类型相同品种分析
    3.2 F.oxyspor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3.2.1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3.2.2 菌株间致病力差异分析
        3.2.3 F.oxysporum菌株致病类群划分
    3.3 不同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性评价
        3.3.1 诱导剂对F.oxysporum生长的影响
        3.2.2 诱导方案的优化
        3.3.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3.4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 COS分别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3.4.1 FBT和COS对水稻立枯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2 FBT和COS对秧苗株高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3 FBT和COS对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的影响
        3.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3.5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COS分别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5.1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5.2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
        3.5.3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PAL及PPO活性的影响
    3.6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转录组分析
        3.6.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6.2 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3.6.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6.4 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6.5 差异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6.6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6.7 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
    3.7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蛋白质组分析
        3.7.1 样品间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3.7.2 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7.3 差异蛋白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7.4 差异蛋白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7.5 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7.6 差异蛋白RT-qPCR验证
4 讨论
    4.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分析
    4.2 引起水稻立枯病的F.oxysporum分离与致病力分化
    4.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5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6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转录途径的影响
        4.6.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4.6.2 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4.7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蛋白质调控途径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植物疫病危害的研究
        1.2.2 植物对疫病反应机理的研究
        1.2.3 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1.2.4 嫁接防病机理研究
        1.2.5 嫁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2.2.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2.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2.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3.1.1 不同砧木对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1.2 不同砧木对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3.2.1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2.2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3.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3.2.5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2.6 抗病砧木对辣椒幼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2.7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8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抗疫病效果的影响
        3.3.1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2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3.3 嫁接方式对嫁接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3.4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形态指标的影响
        3.3.5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3.6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3.7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8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生产效果的影响
        3.4.1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植株长势的影响
        3.4.2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4.3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3.4.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5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4.6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设施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
        1.2.2 轮作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轮作模式黄瓜幼苗及土壤微生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响应
        2.2.3 不同轮作土壤灭菌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轮作土壤微生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试验方法
        2.3.1 黄瓜幼苗参数的测定
        2.3.2 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轮作土壤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轮作土壤对黄瓜幼苗地上、地下和全株鲜重的影响
        3.1.2 不同轮作土壤对黄瓜幼苗地上、地下和全株干重的影响
    3.2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pH与EC值的影响
        3.2.2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微生物菌群丰度的影响
        3.3.1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细菌和真菌菌群丰度的影响
        3.3.2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菌群丰度的影响
        3.3.3 黄瓜幼苗全株鲜、干重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3.3.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3.4 不同轮作土壤黄瓜幼苗及微生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响应
        3.4.1 枯萎病菌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4.2 黄瓜枯萎病菌对不同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丰度的影响
    3.5 土壤微生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轮作土壤灭菌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轮作土壤微生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4.2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4 不同轮作土壤微生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嫁接的发展概况
    1.2 嫁接砧木的选择
    1.3 嫁接栽培的作用
        1.3.1 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
        1.3.2 增强植株的光合能力
        1.3.3 提高植株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1.3.4 提高抗病抗逆性
        1.3.5 改善果实的品质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1.4.4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蛋白质组学在嫁接研究上的应用
        1.5.1 嫁接愈合机制
        1.5.2 嫁接亲和性和抗性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薄皮甜瓜优良砧木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砧木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2.2.2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2.2.3 不同砧木对薄皮甜瓜嫁接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砧木嫁接薄皮甜瓜共生亲和性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3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动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的影响
        3.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肉桂醇脱氢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5 嫁接对薄皮甜瓜抗病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嫁接对薄皮甜瓜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蛋白质组学解析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分子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5.1.2 蛋白样品制备
        5.1.3 酶解、TMT定量标记和LC-MS/MS分析
        5.1.4 数据库搜索
        5.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6 平行反应监测(PRM)靶向蛋白验证
        5.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提取质量检测
        5.2.2 样品重复性检验与质谱质控检测
        5.2.3 差异蛋白鉴定
        5.2.4 GO注释分析
        5.2.5 亚细胞结构定位
        5.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7 差异蛋白PRM靶向验证
        5.2.8 差异蛋白q RT-PCR定量分析
    5.3 讨论
        5.3.1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
        5.3.2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
        5.3.3 苯丙素合成
        5.3.4 转录后调控
        5.3.5 防御胁迫
    5.4 小结
6 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6.1 全文讨论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1.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的机制研究
        2.1 哈茨木霉对种子的影响
        2.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生理变化
        2.3 哈茨木霉在植物根系的定殖
        2.4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中的基因表达
    3 哈茨木霉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1 哈茨木霉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
        3.2 哈茨木霉与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抗烟草青枯病的哈茨木霉菌株筛选与生物活性测定
    第一节 抗烟草青枯病活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的促生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的室内控病效果及发酵技术探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的室内控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固体发酵条件初探及发酵菌剂的室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生理生化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影响烟草抗青枯病的微生态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控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黄瓜根系两次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芹腐根物质二次层析物对FOC的化感作用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D]. 郭嘉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郭霍氏芽孢杆菌DDWB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杀线活性成分初步研究[D]. 徐宇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老果园连作障碍关键因子及砧木响应其侵染机制的研究[D]. 相立.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D]. 张耀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5]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马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D]. 郭晨曦.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7]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D]. 田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8]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朱维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9]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D]. 黄金艳. 广西大学, 2020
  • [10]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洪江.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两种黄瓜根系生理性死亡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