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旅行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

一、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君[1](2022)在《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形象——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来华旅行者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塑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拓展外交关系,中国国际旅行社吸引和接待了众多西方国家旅行者来华旅行。西方国家来华旅行者的数量、国别、意识形态、旅行诉求随着中国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西方旅行者普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社会制度、人民精神面貌、旅行接待表示赞扬,改变了他们来华旅行前基于西方国家对华扭曲宣传所形成的对中国的怀疑和误解。西方旅行者回国后,纷纷基于自身真实旅行体验重塑中国正面形象,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东西方往来开辟了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径。

王素君[2](2021)在《1956—1966年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接待研究》文中指出1956—1966年,为发展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往来,贯彻国家外交方针,中国有计划地开展了组织和接待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活动。外国游客的来源国和数量随着中国外交路线和国家关系的演变而变化。政治性和外交性是这一时期中国接待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活动的重要属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政治接待和生活接待,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政治和外交任务。但这一时期的接待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也存在着政治性过强,对外国游客限制较多等问题,影响了旅游接待的效果。

吴维琪[3](2020)在《中国国旅聚焦免税业务的盈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有着“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目前也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旅游市场规模也在稳步扩大,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的目的由商务出国渐渐发展为以旅游为主的消费型出境游,同时旅游市场因为行业壁垒低,线上旅行社趋势加强,存在较大竞争压力,传统的旅行社盈利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旅游企业纷纷寻求盈利模式转型。免税业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着免税业的发展,我国免税业起步较晚,目前由国家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中国国旅作为同时经营旅游服务业和免税业务的企业,在2017年和2018年通过并购和中标重要机场免税店经营权扩大免税业经营规模,由于传统旅游服务业毛利率低,逐渐聚焦免税业务,在2019年出让国旅总社,完成了盈利模式的转变。本文将中国国旅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大多数文献对于中国国旅的研究侧重于其传统旅游服务业,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近年来中国国旅聚焦免税业务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首先介绍其盈利模式转型的过程,分析转型的原因,再从盈利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出发,结合企业近五年财务数据,与同属旅游综合版块的中青旅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对中国国旅转型后的盈利模式进行剖析,其盈利模式主要特点:一是依靠其全国范围的免税经营牌照,二是通过并购和中标机场经营权,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议价能力。中国国旅虽然在国内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货币资金占比过大,未来投资风险提升、线上线下系统不统一,消费者粘度不大以及产业链过于单一的不足。于是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其次,内部合理运用闲置资金降低投资风险、打造新零售管理和开展多渠道产业链,增加利润点。中国国旅的盈利模式转型是通过剥离企业低利润率的业务,聚焦优势业务,希望通过对中国国旅盈利模式转变的研究,可以对其他面临盈利模式转型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宏[4](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王寒[5](2019)在《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包含了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是一个涉及行业较多、牵涉领域较广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产业,旅游标准化则是促使旅游业行业增长、保持其市场规范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的普遍提升以及旅游发展新模式的出现均对旅游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旅游标准化工作与日益增长的旅游发展需求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旅游标准涵盖的要素极为广泛,故而旅游标准的起草工作一般是由多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单位合作完成,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其间的合作关系势必会对旅游业标准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旅游业的标准化水平。因而有必要对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进行研究,以提升各单位间的合作质量与合作效率,从而提升旅游标准的质量。本文研究的是1993-2017年间发布且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全部旅游业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因共同编制标准而形成的合作网络。本文首先从旅游标准化、科研合着、社会网络三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然后对旅游标准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旅游标准及旅游标准起草单位的现状,接着结合现实数据特点及历史性因素对现有的旅游标准起草单位数据进行了时间节点上的划分。而后对不同时间节点的标准起草单位从数量特征、归属地特征两方面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紧接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整体特征、团体特征和中心性3个角度分别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合作网络特征进行探讨。网络整体属性方面,从规模、孤点率、密度、平均距离、聚类系数五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团体特征方面,就成分、派系、核心-边缘结构进行讨论;中心性方面,从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三个角度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间的合作关系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平均每项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明显增加,网络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孤点率显着降低,网络也一直保持着较短的平均距离。但在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少数标准标龄较长且标准整体更新较慢,部分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偏少,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标准起草单位间联系不紧密,合作网络中的小团体数量过多,起草单位中心性差异明显并逐渐增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有效地提升标准起草单位间的合作质效,并进一步为旅游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考。

陈茜[6](2019)在《1973-1992年中日友好之船研究 ——以到访天津的友好之船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73年,在中日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友好之船作为中日民间交流的新方式诞生。该活动以旅游形式开展,旨在促进双方人员间往来和相互了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友好之船活动进一步发展,并迅速成为上世纪70、80年代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友好之船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发展吸引了迫切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口述史研究方法,在档案资料、报纸新闻和口述史料等的基础上,力求展现1973-1992年间日本友好之船的访华全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友好之船活动的历史背景。在对友好之船进行基本情况概述后,本文以到访天津的友好之船为例,叙述了友好之船的访华过程,包括来华前的准备、在华活动内容和访华后的团员感受。紧接着,本文讨论了友好之船活动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展的历史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友好之船交流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友好之船活动对当今中国旅游业和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启示。

周博[7](2019)在《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旅行是人的一种空间流动形式,既能够呈现人和时空的互动关系,又可在旅行观念和旅行实践的演化中审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窥探时代变迁的特征。因而,由“旅行”这一视角切入,一方面可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角概观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的时空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考察现代旅行观的内容要素,以及旅行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生成过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在城市中尤为显着,其中学校教师、编辑、记者、公务员、企业家、律师等新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典型特征。本文的研究时段限定于民国中期,即1927—1936年,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民国前期军阀混战不断,国内旅行事业发展受限,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旅行文献体系;二是《旅行杂志》创刊于1927年,此后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在经济、交通、新生活运动等方面进行国家建设,旅行事业得以正常而快速地发展;三是抗战爆发后,国内旅行虽未中断,但受时局影响,旅行被赋予了“救国”“挽救经济国难”等政治意义,与休闲旅行形成较大差别。故而,民国中期是研究休闲旅行的最佳时段。本文以1927—1936年间的《旅行杂志》及大约同时期其他报刊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核心文献,重返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的生活场域,以时人笔录的旅行观感探究其旅行动机、旅行路线、旅行感悟等,将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力图真实地描述民国中期的国内旅行活动,借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观念变化。本文主体框架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探究旅行者之游兴、游踪及游观,每篇各含三章,全文共由九章组成。上篇游兴之第一章,通过分析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国内游记的作者身份、与作者同游者的身份,以及游记中所记载作者在旅行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及经历,发现此时期旅行者群体有四种特征:第一,在职业类型上,主要是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出版社和报社之编辑、记者,政府公务员,工商、金融实业界之企业家及从业者,以及医生、律师、画家和作家等自由职业者;第二,在教育背景上,多接受过现代新式教育,尤其多具有现代高等教育背景;第三,在出国经历上,大部分有出国留学、海外考察及海外任职等经历;第四,在生活地点及旅行出发地上,多为当时中东部地区沿海沿江之都市。这一群体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新知识群体。上篇游兴之第二章,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国内游记中作者所记录的出行原因与主观动机进行分析和归纳。出行原因最主要的是休闲游览,此类游记篇数最多,其次是公务考察、返乡探亲的途中兼事游览。关于休闲游览的主观动机则种类繁多,有“嗜好游览”、“偿久慕之情”、“消此闲暇”、“避暑养疴”、“蜜月”等多种类型。上篇游兴之第三章,在对游记作者的主诉旅行动机种类的归纳基础上,探究旅行动机产生之宏观和微观原因。通过游记文本对比可知,动机产生的宏观原因主要是现代化与城市化,具体而言包括城市娱乐的兴盛、“都市病”的出现、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新职业划分下的公务考察频繁化,以及西方人在中国的旅行示范所引领的休闲游览新风尚;微观原因则是个人爱好、“海外亲历”、“借地消遣”、健康预期等。中篇游踪之第四章,对所搜集整理的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536篇国内游记的游踪分布进行历时性统计分析,并对其中游踪在一省范围之内的465篇游记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当时旅行者的游踪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特征是以江浙地区为中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而可将全国之游踪范围划分为中心区、扩散区和边疆区。中篇游踪之第五章,通过对前文所述全国游踪分布特征进行图像分析后,发现其分布呈点状、线性及圈层三种特征。点状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多集中于山、水、古迹所在地;线性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沿公路、铁路交通线及沿江、沿海分布;圈层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扩散,且分布密度由近及远呈现递减趋势。中篇游踪之第六章,探究前文分析所得之全国游踪分布的时空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推动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游览目的地开发建设、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二是新式交通的发展;三是新式旅馆的兴起和住宿设施多样化,以及专门的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下篇游观之第七章,在游程结束后,旅行者常伴随有对旅行体验的感悟和旅行意义的思索。通过游记文本分析,民国中期旅行者对于旅行的认知既有继承于古人之传统认知,如旅行之于教育、社会和健康等方面的价值,此外亦有城市化背景下对医治“都市病”之功效的体悟和特殊国情背景下对“爱国”意义的思索。下篇游观之第八章,随着民国中期旅行活动的兴盛发展,旅行事业开始引起民国学人的重视。民国学人认为发展旅行事业乃是“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可“谋文化之推广”和“兴起进取的精神”、“登临凭吊”能激发爱国热情。此时民国学人积极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原因,在理论上乃是受西方旅行话语之影响,在实践上是出于“挽救经济国难”之目的,期待以旅行事业的发展吸引海外游人来华游览,亲眼见证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之良善,借此回应“反宣传”,以获取近代国家资格。下篇游观之第九章,民国学人积极探索中国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和意义,先后经历了对他国发展旅行事业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阶段、对发展旅行事业的多重价值和具体路径(宣传、招徕、接待)的探讨阶段、以佘贵棠为代表的旅行理论总结等三个阶段,最终初步完成了中国化的旅行理论体系构建。综上,本文在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国内旅行活动的游兴、游踪、游观,旨在探究现代旅行活动中所折射出的人地互动,从“旅行”的底层视角管窥中国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一种生成路径。

范铁权,王素君[8](2018)在《旅行、政治与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旅行(1956—1965)》文中研究指明1956—1965年,中国政府组织旅行团出国旅行,由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各分(支)社负责具体实施。这一时期的出国旅行人数不多,但已初步具备现代出国旅游的基本特征,可以视为当代中国组织出国旅行的开端。受各种因素之规约,1956—1965年间的出国旅行是当代中国开展外交关系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希冀增进国家间相互了解和往来合作的美好愿望及政治目的,难免更多带有国家计划的成分,在人员选拔、出行前准备、参观内容、旅行总结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旅行者个人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出国旅行,为之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出国旅行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诸多值得参考鉴戒的经验及教训。

陈超[9](2018)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在线旅游商的强势崛起给传统旅行社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旅游企业在新型的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削弱。为应对挑战,在业务上具有互补优势的中国港中旅集团和中国国旅集团强强合并,成立了中国旅游集团。在当下之际,中国旅游集团必须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剖析,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信息技术,改变中国旅游集团在价值链中的增值方式,调整和变革发展战略。有鉴于此,本文在对“互联网+”、旅游业、战略管理等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旅游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环境方面,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期。在市场环境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在线旅游企业向线下扩展,将进一步削弱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在内的传统旅行社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顾客需求不断改变,导致中国旅游集团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好在在线旅游网站目前难以把握线下服务的品质;同时它主要提供机票、酒店和景点门票等产品,对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对大数据的利用尚且不足;高端旅游度假市场仍然值得挖掘。在内部环境方面,中国旅游集团在品牌、渠道、企业文化、业务协同和资本平台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也存在内部管理问题、运营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总结出中国旅游集团增长型的总体战略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并具体提出了布局线上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创新、加快业务转型升级、强化核心能力建设等发展策略,此外还建立了相关保障措施。

周伟花[10](2018)在《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丽水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旅行社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丽水旅行社游客量明显缩水,传统旅行社生意遇冷,伴随着这些新问题的产生,不同规模的旅行社也正在经历着转型。通过分析丽水A旅行社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引导丽水A旅行社走专业市场化的道路,精准定位A旅行社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借助品牌化经营实现旅行社价值,是当下A旅行社发展的重难点。本文以丽水A旅行社的经营模式的优化研究为题,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部分,阐明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旅行社、经营模式的概念,说明了旅行社经营模式的类型及适用性,归纳了旅行社经营模式区域化、综合化、体系化的特点。第三部分是丽水A旅行社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分析,介绍了丽水A旅行社发展概况,分析了A旅行社盈利模式分析,同时说明丽水A旅行社现行经营模式,指出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存在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经营理念较为落后、发展体系非常规化等问题,同时说明丽水A旅行社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是竞争环境分析,利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旅行社宏微观竞争环境。第五部分是国内外旅行社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国外的包括美国运通旅行社、德国途易旅行社的经营模式、日本交通公社,国内的包括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康辉旅行社,并给出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经营优化的启示。第六部分是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优化建议,提出要引导旅行社走市场专业化道路、确定好规模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走服务特色化或产品差异化路线等。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二、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论文提纲范文)

(1)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形象——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来华旅行者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旅行者来华旅行的概况
三、西方旅行者眼中的新中国
    (一)中国发展速度快,建设成就大
    (二)对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表示赞同
    (三)中国人民生活幸福
    (四)中国人民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给予他们深刻的印象
    (五)热情的接待,愉快的旅行
结 语

(2)1956—1966年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接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接待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政治性
    (二) 政治接待和生活接待
    (三) 旅游路线和景点选择的政治性

(3)中国国旅聚焦免税业务的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盈利模式的定义
        1.2.2 盈利模式转型
        1.2.3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1.2.4 盈利模式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1.2.5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基本竞争战略
        2.2.2 核心能力理论
    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国旅盈利模式转型概述
    3.1 行业背景
        3.1.1 旅游行业
        3.1.2 免税行业
        3.1.3 旅游业盈利模式
    3.2 中国国旅公司介绍
    3.3 中国国旅转型概述
        3.3.1 中国国旅经营业务结构
        3.3.2 中国国旅转型原因
        3.3.3 中国国旅盈利模式的转型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国旅聚焦免税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4.1 聚焦免税业的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4.1.1 利润来源
        4.1.2 利润点
        4.1.3 利润对象
        4.1.4 利润杠杆
        4.1.5 利润屏障
    4.2 中国国旅盈利模式转型后财务绩效分析
        4.2.1 中国国旅资产结构和期间费用结构分析
        4.2.2 营运能力分析
        4.2.3 盈利能力分析
        4.2.4 偿债能力分析
        4.2.5 发展能力分析
        4.2.6 现金流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国旅转型后盈利模式的风险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5.1 聚焦免税业盈利模式面临的外部风险
        5.1.1 受旅游业影响大
        5.1.2 牌照和政策风险
        5.1.3 海外市场竞争激烈
    5.2 中国国旅盈利模式转型后的内部风险
        5.2.1 货币资金占比过大,未来投资风险提升
        5.2.2 线上线下系统不统一,消费者粘度不强
        5.2.3 产业链过于单一,利润点亟需拓展
    5.3 中国国旅盈利模式可持续发展建议
        5.3.1 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
        5.3.2 合理运用闲置资金,降低未来投资风险
        5.3.3 打造新零售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
        5.3.4 开展多渠道产业链,增加企业利润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标准化及旅游标准化
        一、标准化
        二、旅游标准化
    第二节 科研合着理论
    第三节 社会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章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旅游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起步阶段(1987~1999 年)
        二、加速发展阶段(2000~2008 年)
        三、战略筹划阶段(2009 年~)
    第二节 我国旅游标准化现状
        一、旅游标准化政策
        二、旅游标准化机构
        三、旅游标准体系
        四、旅游标准分析
第三章 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构建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网络构建
        一、合作矩阵构建
        二、矩阵的可视化表达
第四章 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数理统计分析
        一、单个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统计
        二、标准起草单位地区分布
    第二节 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一、网络规模
        二、孤点率
        三、网络密度
        四、平均距离
        五、聚类系数
    第三节 网络团体特征分析
        一、成分
        二、派系与E-I指数
        三、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第四节 中心性分析
        一、点度中心度
        二、中间中心度
        三、接近中心度
第五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少数标准标龄较长,标准整体更新较慢
        二、部分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偏少
        三、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四、标准起草单位间联系不紧密
        五、合作网络中的小团体数量过多
        六、起草单位中心性差异明显且逐渐增大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协调标准更新周期
        二、管控单个标准起草单位数量
        三、发挥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标准制修订机制
        五、加强单位间的合作交流
        六、引导边缘单位与核心单位建立联系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1973-1992年中日友好之船研究 ——以到访天津的友好之船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友好之船的定义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友好之船活动的历史背景
    2.1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2.1.1 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交流
        2.1.2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2.1.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2.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旅游业(1949-1965)
        2.2.2 文革中徘徊前进的中国旅游业(1966-1977)
        2.2.3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旅游业(1978-1992)
第3章 到访天津的友好之船
    3.1 中日友好交流的新方式
        3.1.1 友好之船的提出
        3.1.2 友好之船基本情况概述
        3.1.3 天津与友好之船
    3.2 友好之船访津
        3.2.1 前期准备
        3.2.2 在津活动
        3.2.3 访华印象
第4章 友好之船的历史影响
    4.1 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4.2 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合作
    4.3 促进文化科学技术交流
    4.4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第5章 对友好之船活动的系统思考
    5.1 友好之船活动的特征
        5.1.1 友好之船活动的政治功能
        5.1.2 友好之船活动的经济功能
    5.2 友好之船活动的现实启示
        5.2.1 创新旅游业发展思路
        5.2.2 旅游外交推动中日关系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A:1973-1992年间来津友好之船统计
附录B: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天津市对外参观点一览表
附录C:采访原天津市旅游局处长何焕臻口述史料(节选)
致谢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上篇:游兴
    第一章 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第一节 游记作者之身份特征
        一、职业类型
        二、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
        三、居住地及旅行出发地
        第二节 游记作者之游侣身份特征
        一、与友人相偕同游
        二、与同寅相偕同游
        三、与家人相偕同游
        四、与同学相偕同游
        第三节 游记作者旅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游记作者出行原因及主诉动机
        第一节 休闲游览之动机
        一、“性本好游”:视旅行为乐事,事旅行成习惯
        二、因“久慕”而发之游兴
        三、逃离城市:逃离喧嚣环境和枯燥工作
        四、“消此闲暇”与“借地消遣”
        五、养疴避暑:对身体康健的追求
        六、“蜜月旅行”:受西方影响的时髦事物
        第二节 兼事游览:公务、考察、探亲旅行中之主诉动机
        一、考察旅行
        二、公务旅行
        三、返乡探亲
        四、其他旅行中的游览动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记作者之游兴动机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一、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二、休闲旅行:城市娱乐新风尚
        三、旅途中呈现之城市生活现代性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不快体验:拥挤、喧嚣与压力
        一、拥挤: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多
        二、喧嚣:工业化与城市环境污染
        三、压力:八小时工作制与超负荷工作
        第三节 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
        一、星期休息制与日常休闲旅行
        二、公共假期与假日休闲旅行
        三、师生专享假期:暑假、寒假、春假之旅行
        第四节 新职业和新机会:公务考察旅行
        一、“公务”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二、“交通运输业”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三、“自由职业”群体中新闻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四、“自由职业”群体中教育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五、工商实业界的考察旅行机会
        六、参加学会、学社、研究会主办会议之旅行机会
        第五节 “海外亲历”与“本土示范”引领旅行新风尚
        一、留学生目睹与亲历之海外旅行游览热潮
        二、在华外国人的旅行示范
        三、海外来华旅行团的旅行示范
        本章小结
中篇:游踪
    第四章 1927—1936年《旅行杂志》国内游记游踪之时空分布
        第一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时间分布
        一、1927—1928年间分布统计
        二、1929—1932年间分布统计
        三、1933—1936年间分布统计
        第二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空间分布
        一、中心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二、扩散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三、边疆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踪分布特征
        第一节 点状分布特征:山、水、古迹
        一、山:游山与山居避暑
        二、水:从江河湖泊到海滨
        三、古迹:访古而思今
        第二节 线性分布特征:沿水陆交通线分布
        一、沿陆路交通线分布
        二、沿水路交通线分布
        第三节 圈层分布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
        一、由沪杭宁平津出发之游踪分布
        二、由其他城市出发之游踪分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游踪分布特征产生之原因
        第一节 新式交通拓展旅行之时空范围
        一、空间不变,时间缩短
        二、时间不变,空间扩展
        第二节 住宿设施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一、新式旅馆的兴起与发展
        二、传统之逆旅、客店、客栈等住宿设施
        三、传统之寺庙与道观等住宿设施
        四、多样化的住宿设施
        第三节 政府主导游览地之开发建设
        一、城市公园与游憩地的开发建设
        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
        第四节 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与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一、地方官绅的捐款和兴建
        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第五节 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
        一、客源地之旅行服务
        二、目的地之旅行服务
        三、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交通服务
        本章小结
下篇:游观
    第七章 由传统行为到现代意识:旅行意义认知中的新与旧
        第一节 传统旅行意义认知的继承和发展
        一、“旅行是活学问”之教育意义
        二、体察民情之社会意义
        三、调节身心之健康意义
        第二节 对旅行意义的新体悟
        一、激发爱国热情与树立文化自信
        二、医治“都市病”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由休闲活动到旅行事业:对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认知
        第一节 民国学人视域中发展旅行事业的价值
        一、“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
        二、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
        三、“谋文化之推广”,“兴起进取的精神”
        四、“登临凭吊”而知“祖国的可爱”
        第二节 积极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的原因
        一、“西学东渐”之一部
        二、“挽救经济国难”
        三、回应“反宣传”,获取“近代国家资格”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由实践探索到理论自觉:近代中国旅行事业之理论生成
        第一节 对西方旅行事业的话语引入和经验分析(1930—1935)
        一、旅行话语的引入方式及其对经济价值的关注
        二、民国学人对海外旅行事业兴盛发展原因的经验分析
        第二节 对发展旅行事业具体路径的探讨(1936—1940)
        一、全面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
        二、深入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路径
        第三节 构建本土化的旅行话语理论(1941—1949)
        一、构建旅行话语之理论体系
        二、构建旅行话语之目的在于指导战后经济重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目录(536篇)
附录二: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作者信息(部分)
附录三: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主要省区游踪分布示意图
附录四: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之游踪出发地与目的地关系示意图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旅行、政治与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旅行(1956—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一) 出国前的各项准备
        1. 签订旅行合同 (或议定书)
        2. 制定出国计划, 选定出国人员
        3. 出行方式
        4. 出国费用
    (二) 出国旅行概况
        1. 开始阶段 (1956—1958)
        2. 发展阶段 (1959—1961)
        3. 收缩阶段 (1962—1965)
    (三) 旅行内容及旅行者感受
        1. 参观内容
        2. 观者体验
    (四) 出国旅行产生的效果
    (一) 人员选择的政治性
    (二) 出国前的政治准备
    (三) 参观内容的政治性
    (四) 旅行结束后的总结和宣传
结语

(9)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1.3.1 创新之处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相关研究
        2.1.1 互联网的发展
        2.1.2 “互联网+”的内涵
        2.1.3 “互联网+”的应用
    2.2 旅游业相关研究
        2.2.1 旅游业的内涵
        2.2.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2.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3 “互联网+旅游”相关研究
        2.3.1 “互联网+旅游”的内涵
        2.3.2 中国“互联网+旅游”的发展现状
        2.3.3 “互联网+旅游”对传统旅行社的冲击
    2.4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2.4.1 战略管理的内涵
        2.4.2 战略管理工具
        2.4.3 企业总体战略
        2.4.4 企业竞争战略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总体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自然环境分析
    3.2 竞争环境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替代品的威胁
        3.2.3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客户的议价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集团概况
        4.1.1 中国旅游集团简介
        4.1.2 中国旅游集团主营业务介绍
    4.2 集团经营状况
        4.2.1 港中旅经营状况分析
        4.2.2 国旅经营状况分析
        4.2.3 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3 集团优势劣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构建
    5.1 SWOT分析
    5.2 战略目标
    5.3 总体战略
    5.4 具体战略
    5.5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旅行社
    2.1.2 经营模式
2.2 旅行社经营模式类型
    2.2.1 旅游供应
    2.2.2 旅游经营
    2.2.3 旅游批发
    2.2.4 旅游零售
2.3 旅行社经营特点 第3章 丽水A旅行社经营现状分析
3.1 丽水A旅行社概况
3.2 A旅行社现行经营模式
    3.2.1 A旅行社宗旨和主要价值观
    3.2.2 A旅行社产业链和市场定位
    3.2.3 A旅行社盈利模式
3.3 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经营业务产品单一
    3.3.2 经营位置定位不准确
    3.3.3 发展体系欠缺规范性
    3.3.4 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丽水A旅行社竞争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3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2.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第5章 国内外旅行社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5.1 国外知名旅行社经营模式分析
    5.1.1 美国运通旅行社经营模式
    5.1.2 德国途易旅行社的经营模式
    5.1.3 日本交通公社经营模式
5.2 国内知名旅行社经营模式分析
    5.2.1 中国旅行社经营模式
    5.2.2 中国青年旅行社的经营模式
    5.2.3 中国康辉旅行社经营模式
5.3 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经营优化的启示 第6章 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优化建议
6.1 精准旅行社的市场定位
6.2 明确旅行社产业链定位
6.3 搭建网络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6.4 致力于提供个性化产品及服务
6.5 提高旅行社品牌化经营管理的意识
6.6 逐步加强旅行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论文参考文献)

  • [1]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形象——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来华旅行者为中心的考察[J]. 王素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2]1956—1966年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接待研究[J]. 王素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中国国旅聚焦免税业务的盈利模式研究[D]. 吴维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5]旅游业标准起草单位合作网络研究[D]. 王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1973-1992年中日友好之船研究 ——以到访天津的友好之船活动为例[D]. 陈茜. 天津大学, 2019(06)
  •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D]. 周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旅行、政治与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旅行(1956—1965)[J]. 范铁权,王素君. 河北学刊, 2018(02)
  • [9]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陈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10]丽水A旅行社经营模式的优化研究[D]. 周伟花. 南昌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中国国际旅行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