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和注塑成型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和注塑成型

一、(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与注塑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史晨玉[1](2020)在《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文中提出聚碳酸酯(以下简称PC)/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接枝物(以下简称ABS)合金是目前市面上综合性能十分优异的一种工程塑料,用途十分广泛。但其主要缺陷是PC、ABS较差的相容性,导致共混后合金韧性受到一定影响,限制了其应用,如何提高PC/ABS材料的组份相容性和韧性,对拓展PC/ABS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丁苯胶乳粒径和MBS接枝两方面着手,开发了一种PC/ABS合金用增容、增韧剂苯乙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接枝聚合物(以下简称MBS),它是一种具有典型“核-壳”结构的弹性体,而其中核层橡胶相粒径的大小双分布,又是MBS树脂同时起到增容增韧效果的关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高低温一步法自由基乳液聚合,成功制备出适合接枝的丁苯胶乳,并实现了胶乳粒径的大小双分布,且大小粒径比例可调节。作为参比,采用附聚法制备了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主要考察了两种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其它助剂等条件对胶乳粒径分布影响,最终均可制得大小双粒径分布的丁苯胶乳,且胶乳粒径分布在200-500nm与30-100nm之间,为下一步的MBS接枝反应提供了原料。(2)采用乳液接枝法对上述两种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进行接枝,制备出苯乙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MBS)三元接枝聚合物。通过调整乳液接枝工艺中引发剂、活化剂、乳化剂、分子量调节剂的种类、加入方式以及加入量,探究它们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工艺配方;同时还对接枝聚合反应中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长进行了探究,确定出接枝反应的最佳工艺曲线。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出最终转化率为99.9%,接枝率为31.45%,接枝效率48.75%的MBS接枝粉料。(3)对附聚和高低温乳液聚合法两种丁苯胶乳所制备的MBS树脂进行了应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BS的加入可明显改善PC/ABS合金的韧性和相容性,为今后PC/ABS合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震[2](2020)在《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体橡胶具有流动性好、易加工和易连续生产等优点,开发官能化液体橡胶,可以进一步拓展液体橡胶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阴离子聚合,设计合成一系列端羟基聚二烯烃液体橡胶,进而将其应用于制备光固化、聚氨酯、生物基等多种弹性体。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了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紫外光固化。使用自制的齐聚异戊二烯双锂引发剂引发异戊二烯聚合,并依序使用环氧乙烷和丙烯酰氯制备了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其分子量为3000-5000,3,4-PI结构含量为55%。研究了封端影响因素,羟基和丙烯酸酯基官能度最高可达1.93和1.89。以制备的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为预聚体,丙烯酸甲酯为稀释剂,紫外光照射2min可使端基双键完全转化,光固化弹性体材料的拉伸强度达4.60-6.82MPa,断裂伸长率达97-163%,硬度达86.3-91.3。其次研究了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合成及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分别采用萘锂引发剂、丁二烯双锂引发剂及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合成双端羟基聚丁苯橡胶,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下产物的结构。研究表明,萘锂引发剂在溶剂中析出,引发效果差;丁二烯双锂引发剂所得液体橡胶分子量分布最低可达1.10,丁二烯1.2-结构含量在70%左右,羟基官能度可达1.70;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所得产物分子量分布窄,经盐酸酸化脱除保护基团,丁苯橡胶羟基官能度最高可达1.95。使用双端羟基聚丁苯橡胶作为软段与异氰酸酯TDI交联扩链制备羟丁苯型聚氨酯弹性体,当软硬段比例为100:30时,0℃的Tan δ值可达0.727,60℃的 Tanδ 值可达 0.096。本文还对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进行了研究。以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引发-环氧乙烷封端法合成双端羟基聚月桂烯液体橡胶,其相对分子量在3000-20000,3,4-My结构含量可通过增大m(ETE)/m(PMy)从5.9%提高到56.5%,羟基官能度可达1.92。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DBU为催化剂,引发左旋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聚月桂烯-聚乳酸共聚物,其相对分子量在20000-40000之间,丙交酯单体转化率随丙交酯/聚月桂烯比例的提高从90.2%降至53.5%。

舒落生[3](2020)在《废旧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的高值化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由于其出色的力学性能与较容易的加工条件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外壳上,其每年的报废总量超过50万吨,废旧ABS(Recycled ABS,RABS)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为工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RABS老化后分子链结构及界面形态的变化,以同时扩链修复、改善其相界面,增加胶含量为主要切入点,制备低成本高性能再生材料。此类材料在结构设计及制备工艺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及创新性。本文首先通过过氧甲酸法改性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制备了环氧化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ESBS)。使用盐酸-吡啶法测定环氧基含量。使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ESBS结构。ATR-FTIR和1H-NMR测试结果表明:ESBS中存在环氧基团,过氧甲酸法改性SBS制备ESBS是可行的。DSC测试结构表明:ESBS是具有三相结构的聚合物,聚丁二烯(PB)相、环氧化聚丁二烯(EPB)相和聚苯乙烯(PS)相。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SBS/R-ABS、ESBS/R-ABS、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甘油酯(SBG)/R-ABS、蔗糖(D(+)-Sucrose)/R-ABS共混物,SBG/R-ABS、ESBS/R-ABS、D(+)-Sucrose/R-ABS成功地实现了R-ABS分子链的扩链修复和相界面的修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扫描电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SBS/R-ABS、ESBS/R-ABS、SBG/R-ABS、D(+)-Sucrose/R-AB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R-ABS相比,ESBS/R-ABS的重均分子量(Mw)明显增加。ESBS/R-ABS、SBG/R-ABS、D(+)-Sucrose/R-ABS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提高,聚丁二烯(PB)相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差(ΔTg)减小,分散相粒径减小,两相相容性变好。这是由于E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SBG)的环氧基与R-ABS中羧基发生了反应,D(+)-Sucrose的羟基可以和R-ABS的醛基、酮基发生缩醛反应。导致了R-ABS的分子链的扩链修复和相界面的修复。当ESBS含量为15wt%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3.91kJ/m2,相比于R-ABS提高143%。当SBG含量为15wt%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1.19kJ/m2,相比于R-ABS提高83.3%。当D(+)-Sucrose为2.5%时,D(+)-Sucrose/R-ABS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2.18kJ/m2。表明已实现了R-ABS的高值化回收利用。

王坤[4](2020)在《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牌号的选择、树脂与SBS共混并用、填充和补强体系、填料表面改性以及SBS/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改性增加底料与聚氨酯(PU)革的粘合性能等方面,对提高和改善SBS鞋底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较全面的研究,重点考察了SBS牌号、树脂种类、无机填料、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剂及增容剂种类和用量对SBS注塑鞋底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理论解释。首先,从SBS的不同牌号入手,使星形SBS1475分别和线形SBS1401、SBS1301共混,改变线形牌号和星形牌号SBS的比例,研究不同共混比例SBS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线形SBS/星形SBS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硬度随着线形SBS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断裂伸长率、耐磨性随线形SBS用量的增加而将低,比较不同S/B比例的线形SBS与星形SBS的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发现S含量高的线形SBS的力学性能要高于S含量小的线形SBS,但S含量小的线形SBS有利于使共混体系保持较低的硬度,并且耐磨性和回弹都要优于S含量高的线形SBS,线形SBS的含量增加,线形SBS/星形SBS共混体系的熔体流动速率降低,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SBS底料性能的需求,选择不同牌号的SBS进行共混,尤其对透明SBS底料的配方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为改善SBS鞋底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五种常见的树脂,分别与SBS并用,研究树脂对SBS/树脂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耐磨性、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使用DSC分析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变化趋势,来分析树脂与SBS共混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S、PP、HDPE与SBS相容性较好,PP、HDPE与SBS共混能显着提高SBS底料的力学强度和耐磨性。本文还研究了补强型填料白炭黑(SiO2)、填充型填料碳酸钙(CaCO3)填充SBS对SBS鞋底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O2对SBS具有显着的补强作用,且不同目数的SiO2对SBS的补强作用差别不大,当SiO2用量为20份时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最好。选择合适粒径的CaCO3填充SBS对填充体系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当填充量为30~50份时,SBS底料力学性能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对控制SBS底料的成本有指导意义。为提高无机填料的分散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无机填料填充SBS体系的力学性能,分别用三种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对SiO2进行表面改性,用铝酸盐偶联剂对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发现KH570用量为1.0分时就能显着提高SBS/Si 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铝酸酯能显着提高CaCO3填充SBS的力学性能。最后,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鞋底材料常与PU革鞋面材料共同使用,为使生产效率提高,保证产品有较高的质量,缩短生产的工序,将TPU与SBS共混,制备TPU/SBS复合材料,来改善SBS底料与PU革的粘合性能。针对相容剂种类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最佳增容剂,当其掺量为1.0份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耿一[5](2020)在《聚碳酸酯合金的熔融沉积式3D打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也称作3D打印)由于满足了多个行业对个性化定制、复杂形状设计的要求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熔融沉积成型(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因具有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优点而成为使用最广泛的3D打印技术。目前,可用于FDM的商业化材料种类有限,主要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聚乳酸(PLA)等。许多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PC)本身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但由于PC的加工条件苛刻,无法应用于常规FDM打印机,从而限制PC在FDM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拓展打印材料种类、提高打印材料性能、实现打印材料功能化是FDM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对PC进行熔融共混改性,制备了具有良好FDM打印性能的PC/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合金和PC/PLA合金,系统地研究了两种PC合金的结构性能及在FDM打印中的应用;以六方氮化硼(BN)为导热填料,利用FDM成型实现了PC/PLA合金的高导热性。论文工作对拓展FDM材料种类、实现FDM功能化应用具有推动意义。PC具有较高的熔体粘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常规FDM打印设备无法满足PC的加工要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PC/PBAT合金,系统研究了PC/PBAT合金的加工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PBAT的加入显着改善了PC的加工性能,降低了PC的加工温度和熔体粘度;PC/PBAT合金属于完全相容体系,PC/PBAT呈单一连续相,材料具有透明性,合金的Tg随PBAT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BAT的引入对PC强度影响不大但会降低韧性,通过加入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提高了合金材料的韧性。在此基础上,利用FDM技术研究了PC/PBAT材料的3D打印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整PBAT含量,使合金Tg与打印平台温度相匹配,可实现PC合金的3D打印,MBS的加入不会影响材料的打印性能;与注塑试样相比,FDM制品的力学性能有所降低,这是由于FDM制品层层堆积的成型特点及形成的打印空隙微观结构所致。PLA是一种常用的FDM耗材,本论文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制备了PC/PLA合金,并采用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甘油酯三元共聚酯(PTW)对PC/PLA合金进行改性,系统研究了PC/PLA合金和PC/PLA/PTW合金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PLA可显着改善PC的加工性能,在略微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的同时,合金的韧性会降低;PTW的引入会改善体系韧性,当PTW用量为10份时,PC-PLA40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了61.7 k J/m2,是PC-PLA40合金材料的9.1倍,和纯PC的冲击强度(68.1 k J/m2)相当;PC/PLA是典型的不相容体系,合金有两个独立的Tg,PTW的加入并没有使PC/PLA合金体系中两组分各自的Tg发生明显改变,且会抑制PLA的结晶;当PLA含量较少时,PLA以球形分散相的形式分布在PC基体中,随着PLA含量增加,分散相的尺寸开始变小,当PLA含量进一步加大时,PLA组分的存在形式由分散相转变成半连续相;适量PTW可均匀分散在PC/PLA合金界面间隙,相界面空隙的减少有利于应力的传递,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在此基础上,利用FDM技术研究了PC/PLA合金的打印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LA含量的增加,细丝的粘附性和打印性能提高,PTW的加入改善了材料的打印翘曲现象,PC/PLA/PTW合金具有良好的打印性能。研究了FDM制品中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及打印平台温度对结晶度的影响,发现温度梯度分布会造成Z轴方向上的结晶梯度分布。基于PC-PLA40/PTW-10组分,设计了五种打印方式用于研究打印方向对FDM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力学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不同打印方向使细丝的受力方向及失效的方式不同。以PC-PLA40/PTW-10组分为聚合物基体(PM),六方氮化硼(BN)为导热填料,制备PM/BN导热复合材料,利用FDM技术研究PM/BN复合材料的打印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果表明,BN会使体系强度略有下降,但不会影响复合材料打印性能,并且会促进PLA组分的结晶。设计了平面交叉式(FC)和站立贯穿式(SO)两种打印方式,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穿面导热系数(TPTC),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压成型(CM)比较,两种打印方式样品的穿面导热系数呈现TPTCSO>TPTCCM>TPTCFC的规律,纤维形态的碳纤维(CF)和球形铝粉(s-Al)对材料的TPTC的影响规律与BN相同。研究了填料形态对导热增强各向异性程度的影响,发现二维填料相比于一维填料更容易形成导热通路。各向异性填料会在FDM打印过程中沿着喷嘴扫描方向发生取向,当填料取向方向与穿面方向一致时样品的TPTC最大。

湛志明[6](2020)在《废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应用于熔融沉积成型耗材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塑料白色污染的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再生塑料的开发与研究。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一直在探索中,研究塑料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其高值化的应用对解决塑料污染、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是一种典型的工程聚合物,由于其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在塑胶原料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再生ABS(recycled ABS,简称r ABS)的重复使用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包括韧性的损失,分子量的降低和表面质量的劣化,这些问题限制了r ABS的循环利用。传统的改性再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力学方面的缺陷,但对于r ABS和3D打印技术的结合还少有人提及。ABS是3D打印常用耗材之一,将r ABS用做3D打印的耗材不仅有着利润上的回报,而且具有很大的实操性。本文拟针对r ABS用于3D打印成型技术上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r ABS的回收过程中已经生成了羧基,本论文定向制备了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SAG)共聚物,该共聚物可作为r ABS的扩链剂及r ABS/PBT共混物的增容剂,增加r ABS的分子量并使r ABS/PBT相容。其次研究了SAG化学结构和r ABS/PBT/SAG共混物中SAG的含量对共混物微观形貌、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基团浓度和改变反应共混顺序来控制ABS/PBT/SAG共混物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变行为,从而实现共混物更好的相形态。这有助于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再生r ABS,该r ABS改性料可进一步应用于熔融沉积建模技术(FDM)所需的3D打印材料。(2)选取SEBS及SEBS-g-MAH对r ABS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不同组分的弹性体增韧r ABS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r ABS/SEBS共混物相比,r ABS/SEBS-g-MAH共混物由于良好的相界面,其共混物具有更加优异的拉伸强度,延展性和抗冲击特性,尤其是在冲击性能的改善方面。微观形貌的观察表明,良好的相界面的以及局部区域的共连续结构是改善r ABS/SEBS-g-MAH机械性能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冲击断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简单的剥离并不能为冲击改性提供有力的帮助,更强的界面粘附以及弹性体的变形才是吸收大量冲击能的有效途径。(3)将r ABS增强和增韧改性中力学性能和成型性能表现优异的组分单丝成型、进一步3D打印,进行了打印性能和打印制品力学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单丝需要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柔韧性来将熔融的塑料推出喷嘴,同时,打印材料要有合适的粘度和冷却速率使熔体顺利流出并快速固化。此外,FDM需要足够长的扩散时间使丝材充分接触来完成相互粘结,并且要尽可能的减小固化过程中的内应力,从而制备出合格的3D打印制品。本论文研究结果的意义是展示了如何设计以及评价回收料ABS是否能用于制备3D打印耗材的流程,这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际意义,为循环塑料的高值化应用做出了贡献。

王林[7](2020)在《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的方法,赋予已有聚合物材料新的性能与功能,是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中,聚合物材料的增韧改性是一个重要方面。与刚性粒子、橡胶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相比,核壳聚合物将弹性体与刚性粒子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刚韧并存”的高性能材料。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并且兼具良好的耐紫外老化性能和耐热性等优点,不但可以在提高塑料韧性的同时保持其刚性,而且可以利用有机硅的特殊性赋予材料特有的性能,获得性能优良的改性塑料。本论文采用乳液聚合的工艺,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为壳、有机硅为核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剂,研究了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及免喷涂聚碳酸酯(PC)材料方面的新应用,通过优化其结构,引入特殊耐候基团,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改性剂,并将其应用于制备耐候高韧性PC材料和耐候阻燃聚氯乙烯(PVC)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在不同塑料中的应用,建立起有机硅改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扩展有机硅改性剂的应用,为开发新型的有机硅改性剂产品及改性塑料提供方案和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有机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核层单体,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壳层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poly(D4-MMA-BA))。优化合成工艺条件,研究有机硅单体比例和核壳单体比例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粒径、形态、凝胶率、成膜性以及韧性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粒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获得了目标产物。当D4与KH-570的比例为41.5:3.5,核层单体与壳层单体的比例为5:4时,所制得的乳液转化率高于98%,凝胶率低于0.5%,且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韧性;热失重(TG)结果显示,poly(D4-MMA-BA)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起始热分解温度较高(>300℃),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50nm。(2)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核壳结构的有机硅改性剂,以核壳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硅酮树脂、聚乙烯蜡和乙撑双硬脂酰胺作为改性剂,制备了低噪音ABS材料。通过摩擦系数测试仪器和自主搭建设计的噪音测试方法,研究了润滑剂种类和用量对ABS材料摩擦噪音的影响。与其他改性剂相比,聚乙烯蜡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摩擦性能,减小动静摩擦系数差△F,减缓粘-滑现象的产生,改善摩擦噪音。当聚乙烯蜡用量为4%时,其摩擦噪音仅有58d B。这是因为聚乙烯蜡润滑剂会迁移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物质,不仅降低了材料的表面张力,还使得ABS的动、静摩擦系数以及△F下降,防止材料表面出现粘-滑现象,从而降低摩擦噪音。Poly(D4-MMA-BA)改性剂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ABS的韧性和热稳定性,但是会降低其拉伸强度。同时,poly(D4-MMA-BA)改性剂还可以降低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其抗磨损性能,降低摩擦噪音,但对摩擦力变化值△F的降低有限。采用摩擦测试仪、噪音测试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测试,探究摩擦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证明,ABS材料摩擦噪音主要是由粘-滑现象产生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噪音与两制件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变化值△F有明显的相关性,降低△F可以降低摩擦产生的噪音。(3)以铝银浆为金属光泽材料,核壳有机硅乳液作为包覆材料,采用喷雾干燥工艺,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制备了有机硅包覆铝银浆的铝粉微球,并将得到的铝粉微球用于制备具有金属光泽的免喷涂PC材料,解决免喷涂材料低温韧性差和流痕问题。研究了铝粉微球在PC中的分散情况及其用量对免喷涂PC材料力学性能、外观流痕、热稳定性以及熔体流动性等的影响,采用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SEM和元素分析(EDS)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喷雾干燥工艺,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发生了固化反应,并成功包覆了水性铝粉,形成了微球状或片状结构。包覆后的铝粉微球能够大幅度提高PC的冲击韧性,尤其是材料的低温冲击强度。与PC/Al材料相比,PC/包覆铝粉微球材料的常温冲击性能提升了47.2%,低温冲击性能提高了48.8%。对铝粉进行包覆后能够明显降低铝粉的片状结构所带来的取向流动,从而改善聚合物表面的熔接线与流痕。(4)通过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P)与丙烯酰氯(AC)的酯化反应,制备具有抗紫外基团和双键的2-(2’-丙酰氧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AMB)功能性单体,将其引入到乳液聚合体系中,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合成具有耐候基团的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并将其添加到PC中,制备高韧性耐候PC材料。系统研究AMB用量对有机硅乳液聚合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分析了AMB的老化机理,探讨耐候有机硅改性剂对PC力学性能以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核磁(1H-NMR)、TG、TEM、DLS和紫外吸收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功能化AMB单体。AMB通过断链反应产生苯并三唑(UV-P),因此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作用。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将AMB与有机硅和丙烯酸酯单体共聚,成功的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剂poly(D4-MMA-BA-AMB)。AMB的引入会降低体系聚合的稳定性,但有助于提高改性剂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含AMB的有机硅改性剂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有机硅改性剂的引入会降低PC的拉伸强度,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低温缺口冲击强度,同时改善紫外光照后PC产品的韧性和黄变性能。与纯有机硅改性剂相比,含有AMB基团改性剂的PC具有更好的抗紫外效果,经过1000h的紫外光辐照,PC/poly(D4-MMA-BA-AMB)在拉伸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常温、低温)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保持率,且色差变化较小。此外,与直接添加poly(D4-MMA-BA)和UV-P的PC混合物相比,PC/poly(D4-MMA-BA-AMB)在水煮后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5)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添加到PVC木塑复合材料中,以改善木塑PVC材料的耐候性、阻燃性和韧性,考察了有机硅改性剂对PVC制品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采用锥形量热仪、光学显微镜、色差测试仪、老化测试箱等对制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剂poly(D4-MMA-BA-AMB)的引入可提高PVC木塑复合材料(PVC-WPC)的缺口冲击强度,且增韧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硅改性剂产品。通过调节白木粉、改性剂和三氧化钼(Mo O3)的配比可以获得性能优良的阻燃耐候PVC-WPC材料,其中最优配比为:白木粉5份,有机硅改性剂2.5份,Mo O3 1.5份。改性剂poly(D4-MMA-BA-AMB)和Mo O3复配可以降低PVC-WPC烟释放及热释放速率,提高残炭率,形成致密的碳层,显着地提升材料的阻燃性能。改性剂的引入还可以提升制品的耐候性能,添加量在3.5%时,制品即可表现出优异的耐候性,在1000小时的加速老化后外观无明显色差变化。Poly(D4-MMA-BA-AMB)还可以提升PVC-WPC制品挤出过程中的熔体粘度,优化发泡工艺,当其添加量为2.5%时,制品呈现出最优的力学性能及泡孔尺寸。

覃韦崴[8](2020)在《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扩链增容改性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带有可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的碳碳双键和活泼的环氧基,其碳碳双键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通过悬浮聚合与溶液聚合可制得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SAG)功能助剂。利用该共聚物分子结构上环氧基与氨基或羧基的反应可以扩链增粘改性工程塑料聚酰胺6(PA6),此外,SAG的化学结构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相似,可用于PA6/ABS合金的增容改性。本文首先对St、AN、GMA三种单体采用悬浮聚合制备SAG。控制St、AN、GMA三者质量比为71:24:5,优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分散剂种类与用量对SAG转化率的影响。合适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70℃,4wt%羟基磷酸钙分散剂。所得SAG的转化率为92.3%,环氧值为0.029 moL/100g,环氧基保留率达到80%以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悬浮聚合以水为介质,由于环氧基在水中水解,当St:AN:GMA质量比为37:12:50时,所得SAG环氧值为0.057 moL/100g,环氧基保留率只有16.2%。为了得到高环氧基保留率的共聚物,对三种单体采用溶液聚合,当St:AN:GMA质量比为37:12:50时,环氧值为0.31 moL/100g,环氧基保留率为88.4%,明显高于悬浮聚合产物。利用溶液聚合SAG(环氧值0.31 moL/100g)的扩链作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引发接枝改性PA6,研究了两者用量对PA6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及动态流变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复配能有效提高PA6的平衡扭矩、缺口冲击强度。添加了 0.2wt%SAG与0.2wt%DCP后,PA6的平衡扭矩、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53%、1 16%,与单独采用10wt%SAG相近;动态流变分析表明,与单独使用1.0wt%SAG相比,1.0 wt%SAG与0.2wt%DCP复配改性的PA6对剪切速率变得敏感,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通过Cross方程拟合得到的零剪切粘度与非牛顿指数表明复配体系中PA6的分子链发生了支化,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将悬浮聚合SAG(环氧值0.029 moL/100g)应用于PA6/ABS合金增容改性中,探究了 PA6与ABS的质量比、SAG添加量对PA6/ABS合金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未增容的PA6/ABS合金,随ABS质量分数增加到40%时,PA6/ABS合金发生脆-韧转变,此时缺口冲击强度为54.4 kJ/m2;加入5wt%SAG增容的PA6/ABS合金中,ABS质量分数为20%即发生脆-韧转变,此时缺口冲击强度高达73.1 kJ/m2。PA6与ABS质量比为80:20,SAG添加量为2.5wt%、5.0%、7.5%、10.0%四个增容合金系列,将其中的PA6与SAG等质量比例进行转矩流变测试,结果表明PA6的平衡扭矩随着SAG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不变的趋势,PA6与SAG质量比为76:5时,PA6的平衡扭矩由4.6 N.m提高至5.5 N.m,继续增加SAG的质量分数,PA6的平衡扭矩无明显变化,说明SAG的环氧基与PA6的端基之间的反应达到饱和状态。经过刻蚀后的PA6/ABS合金脆断断面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加入5wt%SAG,PA6与ABS质量比为8020时所得合金中ABS分散尺寸小且分布均匀。

赵子瑨[9](2020)在《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木塑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它具有成本较低、性能优异、外型美观、用途广泛等优点。然而,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受到所添加木质填料种类的影响,并且其耐老化性能较差,使用传统加工方法无法成型出结构复杂的产品。因此,选择合适的木质填料、改善木塑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使用新型加工方法制备结构复杂且精细的木塑产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以ABS基木塑复合材料为主体,选择造纸行业常用的原料针叶浆对木塑复合材料进行改性,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老化性能等,同时利用熔融沉积型(FDM)3D打印技术对材料进行成型,系统研究了材料组成与3D打印性能间的关系。论文首先通过材料成分分析、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热失重等手段表征了针叶浆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针叶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为零;针叶浆纤维呈螺旋长条带状,表面质地比较粗糙;其初始分解温度约为310℃,最大分解速率温度约为370℃。将针叶浆作为填料分别对ABS塑料以及ABS基木塑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随着针叶浆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得到提高,但冲击强度有所降低,针叶浆和木粉对ABS树脂具有协同增强效应。针叶浆的加入使ABS基木塑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得到提高,密度增大,但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大热失重温度发生下降,加工性能降低,吸水率上升。添加界面改性剂能够增大填料与基体的相容性,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使材料断面处孔洞数量发生减少,同时还能使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得到增大,吸水率减小。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由于其结构特点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将其加入到ABS基木塑复合材料能够改善材料的耐老化性能。本论文使用氧化诱导期、热氧老化、紫外老化和冻融试验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针叶浆含量的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以及不同ABS/ASA配比的针叶浆/ABS/ASA木塑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结果发现,针叶浆的加入使ABS木塑复合材料的氧化诱导期略有增加,而ASA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氧化诱导期。两种材料在热氧老化21天和紫外老化15天内的耐老化性能均表现良好。随着热氧和紫外老化时间的增加,材料的表面颜色均出现褪色的情况,但是ASA的加入能够使褪色现象得到改善。经过热氧老化后,针叶浆含量对材料表面羰基指数影响不大,而ASA含量的增加使材料表面羰基指数增长幅度发生降低,有利于增强材料的耐老化性能。使用灰色GM(1,1)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以及针叶浆/ABS/ASA木塑复合材料在长时间老化处理后力学性能的变化,且所得到模拟值的变化规律与实际值相一致。利用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制备了针叶浆/ABS打印材料,同时探究了无机纳米填料对材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3phr针叶浆和1wt%MMT加入到ABS中所制备的3D打印材料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层间粘接强度和翘曲性能。随着针叶浆含量的增加,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随之逐渐增大,初始热分解温度逐渐减小,经过热氧老化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幅度不大,耐热氧老化性能优良。加入界面改性剂能够提高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3D打印制品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当KH-550含量为填料的3 wt%时体系的改性效果最好。通过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打印参数中光栅角度对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对打印参数进行优化可以使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的层间粘接性能优于未改性纯ABS。

闫梦文[10](2020)在《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是目前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中产量最大、成本最低、应用最广的品种之一。由于具有拉伸强度优良、表面摩擦系数大、电性能优良、耐低温性能好、易于加工等特性,SBS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鞋类、冲击改性剂、粘合剂和增韧工程塑料等领域。然而,SBS在低应变下较低的应力(例如100%和300%定伸应力)和杨氏模量,还有较差的耐溶剂性和较低的功能化程度,极大地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SBS力学性能的调控以及功能化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盐键相互作用——一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构建超分子聚合物网络——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材料机械性能的方式。本文首先通过简单高效的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利用3-巯基丙酸(MPA)对SBS进行羧基化接枝改性,然后将改性产物SBS-g-COOH与氧化锌(Zn O)共混进行原位中和反应,形成Zn2+盐键,制备得到具有不同Zn O含量,即不同Zn2+盐键交联程度的SBS-g-COOH/Zn O复合材料。通过各项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由Zn2+盐键作为交联点的离子交联网络,且随着Zn O含量的增加,交联网络愈发完善和强韧,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也得到了显着提高。例如,当配方中Zn O用量为1 wt%时,样品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提高至11.24 MPa和6.53 MPa;当用量为5 wt%时,样品M15-Z5的拉伸强度可达17.17 MPa,断裂伸长率为121%,100%应变下的定伸应力达到14.24 MPa,是未添加Zn O样品的4.49倍、纯SBS的6.44倍,同时杨氏模量也达到14.19 MPa。由于强韧的超分子离子交联网络的构建,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M15-Z5的Tg达到了11.6℃。循环拉伸试验表明复合材料在实现高模量和高定伸应力的同时,仍保持了优异的回弹性能,这使得材料在一定编程温度范围内能够表现出较好的形状记忆行为。当选用70℃作为变形温度时,M15-Z5的形状固定率为85.9%,形状回复率可达97.0%。在其机理探究中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Zn2+和COO-基团之间发生了解离和重组,产生了更多的离子簇,诱导出更多的离子交联点,这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形状回复的速率和程度,从而使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形状记忆行为。本文的另一部分研究内容在课题组之前关于PLA/NR/Si O2 TPVs的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聚乳酸(PLA)是一种由乳酸聚合而成的脂肪族聚酯,同样是目前市场上生产和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之一。然而,尽管PLA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但其固有的较低的断裂伸长率、抗冲击强度等缺点和局限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课题组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刚韧均衡的PLA/NR/Si O2 TPVs。然而,在该体系中最大冲击强度(184.8 k J/m2)只有在添加大量Si O2(占橡胶组分的50 phr)的情况下才可实现,这无疑导致了加工过程繁琐、资源浪费以及Si O2的严重团聚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策略,利用硅烷偶联剂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又称Si69)对Si O2进行原位表面改性,极大改善了Si O2在基体中的分布与分散。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含量的TESPT作用下,Si O2@TESPT倾向于分布在PLA和NR两相的界面交界处,这有效改善了两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了界面粘着力;而当TESPT的含量进一步增大时,大量的Si O2@TESPT趋于分布在PLA相中。固定Si O2含量为15 phr(占NR的质量份数),在5 phr TESPT作用下,样品的冲击强度最大可提升至150.7 k J/m2;同时,样品的拉伸强度随TESPT的含量变化并不明显,基本可维持在35.2~37.6 MPa。本体系在不牺牲材料刚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其超高的韧性,更重要的是,填料的较低添加量无论对样品加工过程的便利,还是成本的节省,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与注塑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与注塑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PC/ABS合金的生产与应用
        1.1.1 PC/ABS合金的应用
        1.1.2 PC/ABS合金的生产技术
    1.2 PC/ABS合金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1.2.1 PC/ABS合金增韧机理的研究
        1.2.2 PC/ABS合金界面相容性的研究
    1.3 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
        1.3.1 粒径调控与增韧作用
        1.3.2 接枝反应与增容作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双粒径分布丁苯胶乳的制备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附聚法制备双粒径丁苯胶乳
        2.2.2 高低温复合法制备双粒径丁苯胶乳
    2.3 测试与表征
    2.4 丁苯胶乳附聚过程中粒径变化的研究
        2.4.1 附聚剂加入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2 附聚时间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3 乳化剂用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4 搅拌速度对胶乳粒径影响
        2.4.5 附聚温度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2.4.6 丁苯胶乳附聚配方确定及重复性试验研究
    2.5 丁苯胶乳化学合成过程中粒径分布的研究
        2.5.1 高低温复合工艺及特点
        2.5.2 中试工艺放大及胶乳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丁苯胶乳的接枝研究与制备MBS树脂
    3.1 实验药品与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部分
    3.3 测试与表征
    3.4 高低温复合法制备丁苯胶乳接枝反应研究
        3.4.1 引发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2 乳化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3 活化剂对接枝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3.4.4 分子量调节剂加入量确定
        3.4.5 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及操作曲线的确定
    3.5 附聚大粒径丁苯胶乳接反应研究
        3.5.1 乳化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5.2 电解质用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3.6 MBS应用性能测试
        3.6.1 PC/ABS合金样品的制备
        3.6.2 性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阴离子聚合现状与进展
        1.1.1 阴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
        1.1.2 阴离子聚合制备端基官能化聚合物
    1.2 液体橡胶的简介
        1.2.1 液体橡胶的发展与现状
        1.2.2 液体橡胶的分类
        1.2.3 液体橡胶的合成
        1.2.4 液体橡胶的应用
    1.3 论文选题的立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原料的参数及规格
        2.1.2 试剂的纯化
    2.2 实验方法
        2.2.1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
        2.2.2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紫外光固化
        2.2.3 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制备
        2.2.4 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
        2.2.5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制备
    2.3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产率
        2.3.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3.3 相对分子量及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2.3.4 红外谱图分析
        2.3.5 力学性能测试
        2.3.6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紫外光固化
        3.1.1 齐聚异戊二烯双锂引发剂的合成及表征
        3.1.2 双端羟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及表征
        3.1.3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及表征
        3.1.4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紫外光固化
        3.1.5 小结
    3.2 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合成及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
        3.2.1 萘锂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2 丁二烯双锂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3 保护性基团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4 10L釜放大实验
        3.2.5 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3.2.6 小结
    3.3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
        3.3.1 保护基团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聚月桂烯
        3.3.2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3)废旧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的高值化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ABS塑料的简介及应用
        1.1.1 ABS塑料的简介
        1.1.2 ABS塑料的用途
    1.2 塑料固体废物(PSW)的回收处理
        1.2.1 塑料固体废物(PSW)的机械回收
        1.2.2 塑料固体废物(PSW)的化学回收
    1.3 废旧电子电器设备(WEEE)的回收处理
    1.4 废旧电子电器设备(WEEE)塑料的回收方法
    1.5 ABS塑料的老化研究
        1.5.1 ABS塑料的光老化研究
        1.5.2 ABS塑料的热老化研究
    1.6 R-ABS塑料的回收处理
    1.7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1.8 环氧基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1.9 缩醛反应
    1.10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的主要内容
2.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化学药品及仪器
    2.2 环氧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ESBS)的制备
    2.3 共混物的制备
    2.4 ESBS的测试及分析
        2.4.1 ESBS的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测试
        2.4.2 ESBS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2.4.3 ESBS的环氧值分析
        2.4.4 ESBS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5 共混物的测试及分析
        2.5.1 共混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5.2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熔融指数(MFR)测试
        2.5.3 共混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5.4 共混物的尺寸排阻色谱法(GPC)测试
        2.5.5 共混物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3.结果与讨论
    3.1 SBG/R-ABS的结构与性能
        3.1.1 SBG/R-AB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2 SBG/R-ABS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
        3.1.3 SBG/R-ABS的力学性能及熔融指数(MFR)分析
        3.1.4 SBG/R-AB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2 ESBS的结构与性能
        3.2.1 ESBS的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2 ESBS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3.2.3 ESBS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3 ESBS/R-ABS的结构与性能
        3.3.1 ESBS/R-AB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ESBS/R-ABS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3.3 ESBS/R-AB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4 ESBS/R-ABS的力学性能及熔融指数(MFR)分析
        3.3.5 ESBS/R-ABS的动态力学性能(DMA)分析
    3.4 D(+)-Sucrose/R-ABS的结构与性能
        3.4.1 D(+)-Sucrose/R-AB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2 D(+)-Sucrose/R-ABS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4.3 D(+)-Sucrose/R-AB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4.4 D(+)-Sucrose/R-ABS的力学性能及熔融指数(MFR)分析
4.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SBS的概况
        1.1.2 SBS的结构与性能
        1.1.3 SBS的共混改性
        1.1.4 线形与星形SBS三嵌段共聚物之间的性能比较
        1.1.5 SBS的应用
    1.2 无机填料
        1.2.1 碳酸钙
        1.2.2 白炭黑
    1.3 偶联剂
        1.3.1 钛酸酯类
        1.3.2 硅烷类
        1.3.3 铝酸酯类
    1.4 鞋底材料
        1.4.1 SBS用作鞋底底料
        1.4.2 SBS之外的鞋底底料
        1.4.3 聚氨酯鞋底
        1.4.4 橡胶鞋底
        1.4.5 发泡鞋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本文主要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BS结构及不同结构SBS共混比例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拉伸性能的影响
        2.3.2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撕裂强度的影响
        2.3.3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2.3.4 线形SBS/星形SBS比例对SBS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脂与SBS共混改性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3.3.3 树脂种类和用量对SBS/树脂共混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3.3.4 SBS/树脂共混材料DSC分析
        3.3.5 SBS/树脂共混材料流变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填料填充SBS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3.2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撕裂性能的影响
        4.3.3 无机填料目数和用量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4.3.4 无机填料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分散分析
        4.3.5 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偶联剂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5.3.2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5.3.3 偶联剂对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5.3.4 无机填料在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中分散分析
        5.3.5 偶联剂处理SBS/无机填料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容剂在TPU/SBS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试样制备
        6.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对TPU/SBS共混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6.3.2 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对TPU/SBS共混材料撕裂强度的影响
        6.3.3 相容剂对TPU/SBS共混体系耐磨性、硬度、回弹性能的影响
        6.3.4 相容剂PP-g-MAH增容TPU/SBS共混体系的SEM图像
        6.3.5 PP-g-MAH增容TPU/SBS共混体系流变性能
        6.3.6 增容TPU/SBS共混体系与PU革的剥离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聚碳酸酯合金的熔融沉积式3D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3D打印技术简介
        1.2.1 3D打印技术的概念
        1.2.2 3D打印的种类
    1.3 FDM式3D打印简介
        1.3.1 FDM式3D打印原理
        1.3.2 FDM式3D打印研究进展
    1.4 聚碳酸酯简介
        1.4.1 聚碳酸酯的结构与性能
        1.4.2 聚碳酸酯合金的研究进展
        1.4.3 PC/PLA合金研究进展
    1.5 基于FDM的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简介
        1.5.1 导热机理及填充型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简介
        1.5.2 基于FDM的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PC/PBAT合金的制备及在FDM式3D打印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材料及样品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AT含量对PC/PBAT合金加工性能的影响
        2.3.2 PBAT含量对PC/PBAT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PBAT含量对PC/PBAT合金热性能的影响
        2.3.4 PBAT含量对PC/PBAT合金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 PC/PBAT合金的微观形貌
        2.3.6 MBS含量对PC/PBAT合金性能的影响
        2.3.7 基于PC/PBAT合金的FDM打印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PLA合金的制备及在FDM式3D打印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材料及样品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LA及 PTW用量对PC/PLA合金加工性能的影响
        3.3.2 PTW用量对PC/PLA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PTW用量对PC/PLA合金热性能的影响
        3.3.4 PTW用量对PC/PLA合金微观形貌的影响
        3.3.5 PC/PLA合金的3D打印性能及打印制品应用
        3.3.6 FDM制品的温度梯度分布
        3.3.7 3D打印样品的微观形貌
        3.3.8 PC/PLA合金的3D打印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DM式3D打印的PC/PLA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材料及样品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BN含量及打印方式对复合材料穿面导热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形态填料对复合材料穿面导热性能的影响
        4.3.3 导热填料在3D打印中的取向分析
        4.3.4 BN含量对PM/BN导热复合材料3D打印性能的影响
        4.3.5 BN含量对PM/BN导热复合材料结晶熔融行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件

(6)废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应用于熔融沉积成型耗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材料简介
        1.2.1 ABS
        1.2.2 rABS的老化
    1.3 3D打印技术
        1.3.1 FDM技术
        1.3.2 常用的FDM耗材
    1.4 废旧塑料的回收
        1.4.1 废旧塑料的循环利用
        1.4.2 常见的ABS的回收方法
        1.4.3 回收料在3D打印耗材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ABS/PBT/SAG共混物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3.1 SAG共聚物的制备
        2.2.3.2 rABS/PBT/SAG共混物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4.3 动态流变性能测试
        2.2.4.4 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rABS/PBT共混物力学性能与组分的关系
        2.3.2 rABS/PBT共混物流变性能与组分的关系
        2.3.3 SAG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2.3.3.1 SAG共聚物的化学组成
        2.3.3.2 SAG共聚物的可能结构
        2.3.4 SAG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含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2.3.4.1 rABS/PBT/SAG共混物力学性能分析
        2.3.4.2 rABS/PBT/SAG共混物流变性能分析
        2.3.4.3 rABS/PBT/SAG共混物微观形貌分析
        2.3.5 反应顺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2.3.5.1 反应顺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2 反应顺序对共混物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
        2.3.5.3 反应顺序对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总结与成果
第三章 rABS/SEBS和 rABS/SEBS-g-MAH共混物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2.4.1 力学性能测试
        3.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4.4 动态流变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3.3.2 原位增容反应的证实
        3.3.3 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分析
        3.3.3.1 脆断表面的微观形貌
        3.3.3.2 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
        3.3.3.3 拉伸断面的微观形貌
        3.3.4 共混物流变学性能的研究
    3.5 本章总结与成果
第四章 rABS应用于3D打印耗材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4.2.2.1 改性rABS单丝的制备
        4.2.2.2 FDM样品制备
        4.2.3 测试方法
        4.2.3.1 线性热膨胀系数
        4.2.3.2 结晶度测试
        4.2.3.3 翘曲高度的表征
        4.2.3.4 最大悬垂角的测试和桥梁长度的测试
        4.2.3.5 打印样条的力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ABS改性料的3D打印效果
        4.3.2 rABS/PBT/SAG共混物用于FDM技术的研究
        4.3.2.1 线性热膨胀分析
        4.3.2.2 悬空打印性能
        4.3.2.3 打印制品的力学性能
        4.3.3 rABS/SEBS-g-MAH共混物用于FDM技术的研究
        4.3.3.1 打印制品的翘曲分析
        4.3.3.2 悬空打印性能
        4.3.3.3 打印制品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总结与成果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增韧
        1.2.1 弹性体增韧
        1.2.2 刚性粒子增韧
        1.2.3 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
        1.2.4 协同增韧
        1.2.5 其他增韧方法
    1.3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
    1.4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在塑料中的应用
    1.5 塑料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1.5.1 低噪音改性
        1.5.2 免喷涂改性
        1.5.3 耐候改性
        1.5.4 阻燃改性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聚合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3.2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核乳液成膜性能和韧性的影响
        2.3.3 核/壳比例对成膜性能和膜韧性的影响
        2.3.4 核/壳比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3.5 核/壳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6 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
        2.3.7 热失重分析(TGA)
        2.3.8 透射电镜(T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ABS中的应用及低噪音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低噪音ABS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BS材料摩擦噪音和粘-滑现象关系研究
        3.3.2 Poly(D4-MMA-BA)改性剂对ABS性能的影响
        3.3.3 ABS材料表面摩擦特性与摩擦噪音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免喷涂PC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及免喷涂PC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进风温度和转速对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3.2 FTIR
        4.3.3 粒径
        4.3.4 SEM及元素分析
        4.3.5 力学性能
        4.3.6 外观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PC中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3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耐候PC材料的制备
        5.2.4 测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MB结构与性能
        5.3.2 AMB紫外吸收机理
        5.3.3 AMB含量对其聚合及聚合产物紫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5.3.4 Poly(D4-MMA-BA-AMB)的结构与性能
        5.3.5 Poly(D4-MMA-BA-AMB)对PC耐候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阻燃PVC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3 PVC-WPC的制备
        6.2.4 测试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VC-WPC缺口冲击强度
        6.3.2 PVC-WPC阻燃性能
        6.3.3 PVC-WPC热稳定性
        6.3.4 PVC-WPC木塑制品耐候性能
        6.3.5 PVC-WPC木塑制品断面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扩链增容改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A6扩链改性进展
        1.2.1 亚磷酸酯类扩链剂
        1.2.2 恶唑啉类扩链剂
        1.2.3 异氰酸酯类扩链剂
        1.2.4 环氧类扩链剂
        1.2.5 影响扩链反应的因素
    1.3 PA6/ABS增容改性进展
        1.3.1 酸酐类增容剂
        1.3.2 环氧类增容剂
    1.4 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4.1 溶液聚合
        1.4.2 悬浮聚合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悬浮聚合条件的优化
        2.3.2 不同聚合方式对SAG环氧值的影响
        2.3.3 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与DCP协效改性PA6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加工性能研究
        3.3.2 动态流变性能研究
        3.3.3 结晶性能研究
        3.3.4 力学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增容PA6/ABS共混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检测样品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质量比例PA6/ABS合金的力学性能
        4.3.2 SAG添加量对PA6/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扫描电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1.2.1 木塑复合材料简介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原料组成
        1.2.3 木塑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
        1.2.4 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针叶浆简介
        1.3.1 针叶浆的结构与组成
        1.3.2 针叶浆的应用
    1.4 ABS基复合材料简介
        1.4.1 ABS塑料简介
        1.4.2 ABS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研究现状
        1.5.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老化类型与机理
        1.5.2 木塑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1.5.3 ASA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的应用
    1.6 熔融沉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概述
        1.6.1 3D打印技术简介
        1.6.2 FDM3D打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6.3 木塑复合材料FDM3D打印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针叶浆基本性质的研究
        2.3.2 针叶浆含量对ABS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热性能的研究
        2.3.4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研究
        2.3.5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密度及吸水性能的研究
        2.3.6 界面改性剂对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氧化诱导期研究
        3.3.2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能研究
        3.3.3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紫外老化性能研究
        3.3.4 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冻融性能研究
        3.3.5 基于灰色理论对不同老化条件处理后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叶浆/ABS复合材料3D打印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针叶浆含量对ABS塑料3D打印性能的影响
        4.3.2 无机纳米填料种类对针叶浆/ABS复合材料3D打印性能的影响
        4.3.3 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3D打印制品力学性能的研究
        4.3.4 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3D打印制品耐热性能的研究
        4.3.5 界面改性剂对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3D打印力学性能的影响
        4.3.6 正交实验探究3D打印参数对针叶浆/MMT/ABS复合材料3D打印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件

(10)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BS概述
        1.1.1 SBS的结构
        1.1.2 SBS的基本性能
    1.2 SBS的改性研究
    1.3 离聚物概述
        1.3.1 离聚物的结构特点
        1.3.2 离聚物的性能特点
        1.3.3 离聚物的形状记忆效应
    1.4 聚乳酸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概述
        1.4.2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巯基-烯反应制备SBS-g-COOH/Zn O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S-g-COOH化学结构分析
        2.3.2 SBS-g-COOH热稳定性分析
        2.3.3 SBS-g-COOH力学性能表征
        2.3.4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Zn2+盐键的化学结构分析
        2.3.5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2.3.6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形状记忆效应的研究及其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拉伸循环分析
        3.3.2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分析
        3.3.3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效应
        3.3.4 SBS-g-COOH/Zn O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NR/SiO_2@TESPT 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2.3 PLA/NR/SiO_2@TESPT TPV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SiO_2@TESPT选择性分布分析
        4.3.3 力学性能分析
        4.3.4 微观形貌分析
        4.3.5 橡胶相分析
        4.3.6 界面相容性分析
        4.3.7 结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与注塑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PC/ABS合金用MBS增容、增韧剂的研究[D]. 史晨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王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废旧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的高值化改性研究[D]. 舒落生. 中北大学, 2020(09)
  • [4]SBS鞋底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D]. 王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聚碳酸酯合金的熔融沉积式3D打印研究[D]. 耿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废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应用于熔融沉积成型耗材的研究[D]. 湛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D]. 王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扩链增容改性应用研究[D]. 覃韦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针叶浆/ABS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子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改性SBS复合材料和PLA基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闫梦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性能和注塑成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