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轮子”课中思考

从“轮子”课中思考

一、由《轮子》这节课所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夏青,徐云鸿,张云萍[1](2021)在《聚焦知识核心本质 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文中研究指明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9页。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基本要素圆心、半径和直径等,能描述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2.在设计公平比赛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即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抽象概括出圆的特征,感受圆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在运用圆的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李熹[2](2021)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杨云和[3](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阳芷[4](2021)在《基于STEAM理念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不断探索引进新的、适宜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跨领域和多方面特点的、动态化的、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主要目的的STEAM教育理念被引进中国。作为基础教育,小学科学教学尽管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知识应用能力,却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STEAM教育中的艺术元素正适合学生在探索科学奥秘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因此,将艺术融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检索近期十年内有关STEAM教育以及小学科学教学的专着、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的归纳和提取,将STEAM理念中的艺术元素分为人文艺术、精致艺术、肢体手工艺术和语言艺术四个维度。同时,对所在小学的24节观课和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记录分析,提出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缺少人文艺术的融入、学生制定计划和记录数据时缺少精致艺术的融入、学生在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缺少肢体手工艺术的融入、学生在汇报交流时缺少语言艺术的融入等问题。通过与小学科学一线教师的访谈和教学研讨找出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意识不高、教师融合艺术与科学教学的创新能力较差、教师对含有艺术元素的科学资源利用能力不足的原因。继而提出科学史及科学生活事件的融入、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绘制、含有艺术元素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科学语言听说读写的创意应用等对应融入艺术元素的策略。笔者以课程重构的教学设计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反思。通过课程重构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能够通过人文艺术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精致艺术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观察力、通过肢体手工艺术落实创新思维、通过语言艺术提升逻辑思维。

胡瑕倩[5](2021)在《物理教学中的PBL问题设计 ——以《抛体运动》一章为例》文中指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该教学模式有助于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其中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概括梳理了PBL教学模式的发展、PBL问题的特点和PBL问题设计的方法,并提出在PBL问题设计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全面发展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抛体运动》一章的课例进行PBL问题分析,包括问题数量、问题类型分布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发现教师对PBL问题设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理解与应用,但仍有提高与完善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问题数量较多,其中最多的为引导性问题,生成性问题的提出较少;(2)对主级问题的设计较为完整,次级问题间的逻辑较为顺畅但不够严密;(3)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总体比较自然但还可完善。对《抛体运动》一章的四节课进行了PBL问题设计,归纳总结出PBL问题设计的三个步骤:(1)通过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核心知识点,提炼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确认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可将物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发展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并且能够达到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该达到提高性目标或发展性目标。(2)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主级问题、次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进行PBL问题框架设计。(3)提炼出PBL问题框架中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境进行PBL问题串设计。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同一章中不同节课的问题水平将逐步提升,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希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能够为PBL教学模式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探索提供启示。

刘文虎,李海容[6](2021)在《我的奇思妙想》文中提出【课堂回放】第一板块:理解要求,明方向师:你怎么理解"我的奇思妙想"这个题目?生:"奇"是奇怪的意思,"妙"是巧妙的意思,说明这个发明奇特而巧妙。生:"思"和"想"说明这个发明需要动脑筋去想。师:是的,无论是"奇思"还是"妙想",都说明它们是想象出来的。那什么样的发明才算是神奇的呢?生:没有出现过的,在现实生活里见不到的。生:和普通事物不一样的,本领高出一大截的。生:是科学幻想,未来有可能实现的。

边巨星,郦奇冰,冯兴威[7](2020)在《从学生立场构建学习的“材”与“序”——“鸡兔同笼”备课思考与教学实践》文中指出"鸡兔同笼"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数学趣味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性强,方法丰富多样。因此众多版本的教材都将其纳入其中,在一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也常见名师演绎,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各有千秋。但从学生立场的视角去看,教师该选择怎样的材料和教学进程呢?下面以人教版"鸡兔同笼"这节课为例,阐述备课思考与教学实践过程。

贲友林[8](2020)在《课堂学习,让每位学生都“+1”——《“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交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画图、列举、推算等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与"假设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考。3.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探索、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过程】课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研究学习"材料,

吴昊[9](2020)在《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Problem-based learning(缩写为PBL)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认为,物理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动手实验,运用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新模型,最后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的科学。同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进一步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和基本理念做了解读,强调通过问题解读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并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论文基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构建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设计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并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后,对实施PBL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以检验PBL教学模式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整理分析访谈结果,总结出PBL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以及影响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因素,并提出教学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意义,阐述研究思路。第二章对论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论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PBL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章首先基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然后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最后,对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模式进行要素分析。第四章为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的过程。在对PBL教学模式实践前期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动量和动量定理三节课的教学实践,并对实践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阐述。第五章为实践结果与分析。教学实践后,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PBL教学模式基本落实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而且采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同时发现分组的方式、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师课前的准备、课时的安排五个因素制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第六章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作者对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课前认真准备尝试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发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教师的建议是:合理安排课时,精心设置问题,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应对课堂学生随机提问,尝试多样化分组。

郝蕴[10](2020)在《基于HPM视角下初中圆的课例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文化是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都体现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HPM理论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数学史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不论是小学阶段圆的认识,还是初中阶段的圆,或者是高中阶段圆与方程,它都贯穿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之中,尤其初中阶段圆的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HPM视角下学生对《圆》的教学接受情况如何?2.HPM视角下《圆》的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3.HPM视角下一线教师对于《圆》的教学效果的看法是什么?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HPM为视角设计并实施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四节课程后,并对所选取的课程进行行动反馈和反思的两个阶段的行动研究,最后得出本文的三个结论:1.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HPM视角下《圆》的教学方式。2.HPM视角下《圆》的教学对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古人的敬佩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3.一线教师对于HPM视角下《圆》的教学效果有如下看法:(1)基本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2)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对《圆》的知识的整体理解;(3)能够用于实际教学中系统的数学史料比较缺乏;并针对上面的结论提出了三条建议:1.学生在学习HPM视角下的数学课程时,要提前做好知识的预习工作。2.教师在设计HPM视角下的数学课程时,要整体把握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3.教师要时刻积累生活中的数学史素材方便日后教学使用。

二、由《轮子》这节课所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轮子》这节课所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知识核心本质 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戏中初探“一中同长”
二、文化中理解“一中同长”
三、画圆中感受“一中同长”
    1. 思考圆规画圆的道理。
    2. 尝试用其他工具画圆。
四、现实中深化“一中同长”
    1. 经历过程,聚焦本质。
    2. 演绎推理,推导特征。
    3. 应用知识,深度理解。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学习
        (二)表现性评价
        (三)“自评”与“他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一)核查表
        (二)评定量表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情境
        (一)研究场所
        (二)研究对象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四)教学记录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一)科学知识维度
        (二)科学探究维度
        (三)科学态度维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五)项目作品维度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三、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附录7 访谈资料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致谢

(4)基于STEAM理念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STEAM教育
        2.STEAM教育中的“艺术元素”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使学生内在建构科艺综合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是学生科艺综合发展的基础
        3.内化学说理论将外部科艺综合要求内化为学生主体素养
二、STEAM 中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研究过程设计
    (一)研究对象分析
        1.研究学校分析
        2.观课对象分析
    (二)研究方案设计
        1.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2.访谈研究方案设计
三、STEAM中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中缺少人文艺术的融入
        1.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人文哲学的缺失
        2.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人文历史的缺失
    (二)学生制定计划和记录信息的过程中缺少精致艺术的融入
        1.学生制定计划和记录信息的过程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缺失
        2.学生制定计划和记录信息的过程中艺术美的缺失
    (三)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缺少肢体手工艺术的融入
        1.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肢体艺术的缺失
        2.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手工艺术的缺失
    (四)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缺少语言艺术的融入
        1.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逻辑概括语言艺术的缺失
        2.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形象描述语言艺术的缺失
四、STEAM中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意识不高
        1.教师融入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意识不高
        2.教师提升艺术能力与方法的意识不高
        3.教师融入艺术精神与品质的意识不高
    (二)教师融合艺术与科学教学的创新能力较差
        1.教师缺少融合艺术的教学理念
        2.教师缺少融合艺术的教学模式
        3.教师缺少融合艺术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对含有艺术元素的科学资源利用能力不足
        1.教师对含有艺术元素的教材资源利用能力不足
        2.教师对含有艺术元素的实验探究资源利用能力不足
        3.教师对含有艺术元素的物质环境资源利用能力不足
五、改善艺术元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人文艺术:科学史及科学生活事件的融入
        1.教师在课前了解与本课时相关的科学史和科学生活事件
        2.教师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中融入科学史及科学生活事件
        3.教师在课后评价标准中增添人文知识的评价维度
    (二)精致艺术:思维导图或概念设计图的绘制
        1.教师在课前预设时明确审美目标的渗透
        2.教师引导学生以多样的绘图方式记录信息
        3.教师在课后评价中增加美观的评价元素
    (三)肢体手工艺术:含有艺术元素的材料和工具的利用
        1.教师在课前明确含有艺术元素的科学材料和科学工具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3.教师要注重评价艺术元素材料工具的使用情况
    (四)语言艺术:科学语言听说读写的创意应用
        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交流评价环节的设计
        2.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六、STEAM中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课程重构设计
    (一)课程重构设计的前期分析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分析
        2.教学对象分析
        3.教学目标编制
    (二)《树叶变黄了》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评价设计
    (三)教学结果与反思
        1.教学过程中对策应用效果
        2.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七、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观课环节时间记录表
附录二 听课记录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物理教学中的PBL问题设计 ——以《抛体运动》一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PBL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PBL问题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问题
        2.1.2 PBL问题
        2.1.3 PBL问题设计
    2.2 PBL问题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3 PBL问题设计的原则
        2.3.1 整体性原则
        2.3.2 主体性原则
        2.3.3 灵活性原则
        2.3.4 全面发展性原则
        2.3.5 循序渐进性原则
第三章 《抛体运动》课例中PBL问题的调研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曲线运动》课例分析
        3.2.1《曲线运动》课例1
        3.2.2《曲线运动》课例2
        3.2.3《曲线运动》课例3
    3.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例分析
        3.3.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例1
        3.3.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例2
        3.3.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课例3
    3.4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课例分析
        3.4.1《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课例1
        3.4.2《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课例2
        3.4.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课例3
    3.5 《抛体运动的规律》课例分析
        3.5.1《抛体运动的规律》课例1
        3.5.2《抛体运动的规律》课例2
        3.5.3《抛体运动的规律》课例3
    3.6 分析结果
第四章 《抛体运动》一章的PBL问题设计
    4.1 设计方法
        4.1.1 分层教学目标设计
        4.1.2 PBL问题框架设计
        4.1.3 PBL问题串设计
    4.2 《抛体运动》一章的PBL问题设计示例
        4.2.1 《曲线运动》
        4.2.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4.2.3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4.2.4 《抛体运动的规律》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
    5.3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的奇思妙想(论文提纲范文)

【课堂回放】
    第一板块:理解要求,明方向
    第二板块:头脑风暴,大胆想
    第三板块:联系生活,想奇妙
    第四板块:例文引路,想细致
    第五板块:图示分解,画好图
    第六板块:交流分享,会修改
【专家点评】
    做实习作指导中的“实”
        一、落实的教学目标
        二、扎实的教学过程
        三、真实的习作评价
        四、朴实的教学方法

(8)课堂学习,让每位学生都“+1”——《“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交流学生的不同想法
    三、引导将不同想法关联起来思考
【教学思考】
    一、“+1”,“1”是什么?
        (一)从教材的编写说起
        (二)不容忽视的校外学习
    二、“+1”,“1”因人而异

(9)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第一节 PBL的含义
    第二节 PBL教学模式的含义
    第三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研究综述
    第四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第五节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研究综述
    第六节 PBL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第七节 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第一节 新课标背景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新课标下PBL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以新课标为背景的PBL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第四节 新课标下物理课堂PBL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第四章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实践前期条件分析-
    第二节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平抛运动教学实践过程
    第三节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圆周运动教学实践过程
第五章 实践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学生访谈目标
    第二节 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
    第三节 教师访谈情况介绍
    第四节 访谈的实施
    第五节 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附录二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附录三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六 学生访谈实录
附录七 教学实践过程
致谢

(10)基于HPM视角下初中圆的课例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HPM
        1.4.2 圆的课例
        1.4.3 行动研究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研究
        2.1.2 国外相关研究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历史发生原理
        2.2.2 建构主义
        2.2.3 有意义学习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查阅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法
        3.1.4 行动研究法
    3.2 研究过程
        3.2.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
        (1)教学预设
        (2)课例实施
        (3)行动反馈
        (4)行动反思
        3.2.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
        (1)教学预设
        (2)课例实施
        (3)行动反馈
        (4)行动反思
4.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圆的教学预设
    附录二:垂直于弦直径的教学预设
    附录三: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预设
    附录五:圆周率π的教学预设
    附录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七:教师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由《轮子》这节课所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知识核心本质 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 夏青,徐云鸿,张云萍. 小学数学教育, 2021(19)
  • [2]中学信息技术课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李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STEAM理念的艺术元素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现状与策略研究[D]. 关阳芷. 渤海大学, 2021(02)
  • [5]物理教学中的PBL问题设计 ——以《抛体运动》一章为例[D]. 胡瑕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我的奇思妙想[J]. 刘文虎,李海容. 语文教学通讯, 2021(06)
  • [7]从学生立场构建学习的“材”与“序”——“鸡兔同笼”备课思考与教学实践[J]. 边巨星,郦奇冰,冯兴威. 小学数学教育, 2020(17)
  • [8]课堂学习,让每位学生都“+1”——《“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与思考[J]. 贲友林. 教育视界, 2020(23)
  • [9]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实践研究[D]. 吴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基于HPM视角下初中圆的课例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郝蕴.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从“轮子”课中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