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适应“入世”

政府需适应“入世”

一、政府更需适应“入世”(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李洋[3](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郭立伟[4](2016)在《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入世后,履行入世承诺修改相关木材贸易制度,为中俄木材贸易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交易量不断下滑,而中国对木材的需求持续增长,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俄罗斯入世后,俄罗斯相关变化开展研究,以调整、转变中俄木材贸易模式为切入点,从宏观制度层面、微观企业层面进行剖析,提出可操作的新木材贸易模式,以期为政府制订中俄木材贸易政策、提高木材企业进出口效益,提供政策建议与理论支撑。首先,对俄罗斯入世后的中俄木材贸易现状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交易量下滑、俄罗斯木材在中国的市场范围明显缩小等说明俄罗斯入世后俄罗斯木材在中国市场比较优势弱化,俄罗斯入世初期的中俄木材贸易旧模式迟滞了中俄木材贸易发展。其次,对俄罗斯入世后影响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俄罗斯入世后,俄罗斯一系列的制度改变会影响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的变化决定着中俄木材贸易模式的选择,独占研究视角。精准解读俄罗斯入世后出台的相关制度和木材贸易法规条款、木材企业生产方面的变化等,发现俄罗斯入世后制度变迁、木材企业生产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的选择,研究的视角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转入微观企业层面,贴近中俄木材贸易实际。再次,分析构建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的理论依据。俄罗斯入世后,从宏观制度层面看,中俄木材贸易非正式合约制度依靠信誉机制不能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正式合约制度提高了中俄木材贸易的履约率,合约制度实施质量影响交易成本变化,依据交易成本变化趋势构建俄罗斯入世后的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研究表明:制度因素通过交易成本影响贸易模式。从微观企业看,俄罗斯入世提升木材行业生产率,贸易自由化通过贸易集中、低生产率木材企业退出和高生产率木材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使木材行业生产率不仅通过技术创新,还可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得到提高,实现规模经济,木材贸易模式将随之改变。木材企业生产率提高有一个前提是,中国木材市场对俄罗斯木材存在有效需求。第四,分析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实现的宏观基础。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由非正式合约制度交易成本、正式合约制度交易成本构成,运用诺维贸易引力模型对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是先下降后上升。第五,分析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实现的微观基础。研究显示,俄罗斯入世后典型异质木材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生产率高于行业生产率,但木材企业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在企业用工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俄罗斯木材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生产率低的中小木材企业无法获得利润,只能破产或者重组。最后,提出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及实现对策。具体包括以大宗商品为主政府引导的中俄木材贸易模式和市场引导的中俄木材贸易模式等。分别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提出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的实现对策。

刘敬东[5](2011)在《入世10年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述评》文中认为中国入世不仅是中国经济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WTO成员方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国有企业法律地位、国有银行贷款的专项性以及知识产权执法等方面提出诸多质疑,这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未来将面临更大挑战。WTO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无法比拟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主权国家国内法律制度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在WTO成员中也颇为罕见。

陈力[6](2006)在《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文中指出美国与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美与中欧贸易关系迅猛增长,但伴随着这种增长的是中美与中欧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美国与欧盟频频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就是这种贸易摩擦的重要表现。目前,美国与欧盟已经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两个经济体,截至2005年底,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已经分别达到118起和111起;2005年全年国外对我国启动的16起特殊保障措施案件均由美国和欧盟启动,产品均涉及纺织品,其中,欧盟对华启动的特别保障措施为9起,美国为7起,中国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中,美国与欧盟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尤其是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最大法律障碍。在WTO允许各成员方合法采用的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中,都涉及到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殊规则。在反倾销领域,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和反倾销税率的计算分别适用歧视性的替代国制度和一国一税原则;在反补贴领域,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暂时侥幸豁免了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的调查,但各种迹象表明,美国与欧盟随时可能修正其国内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启动反补贴调查;在保障措施领域,由于美国将专门适用于共产主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1974年贸易法》第406条款转换为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并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加以确定,使得中国原本仅对美国承担的特别义务转化为对所有WTO成员方的国际法义务。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按照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国际贸易中的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依据,因此,他们用“接合理论”、“经济优势”理论或者“国家利益”理论来诠释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说明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或“市场扰乱”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合理性。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缺乏充分的国际法依据。1947年GATT第6条注释条款仅仅提出了在对“贸易完全或几乎完全垄断”并且其“国内所有产品价格由国家确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决定价格可比性存在特殊困难,但是并没有指出确定这类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具体方法。反倾销法中的替代国制度是美国和欧盟在其国内法中自行“发明”的一种用以判断NME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同时,主要是在美国的主导之下,该规则又在波兰等国家入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议定书和中国入世(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被合法化,成为中国承担的一项特殊的国际法义务。而一国一税原则更是美国与欧盟行政主管机关自由裁量的结果,明显缺乏国际法甚至国内法的依据。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不合理性,这不仅体现在行政主管机关对“市场经济”判断标准的灵活掌握上极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如美国行政主管机构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裁定不受法院的司法审查),而且行政主管机构在替代国的选择和分别税率的裁定上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其自由裁量权难以受到完全制约。在寻求应对策略时,中国政府与企业均责无旁贷,应当采取政治和法律两种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积极应对。首先,政府应当通过双边磋商或借助多边谈判机制,争取及早获得美国与欧盟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或者修改WTO相关协议中的不合理规定;其次,中国应当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有针对性地抗辩美国与欧盟的市场经济标准;第三,中国政府应积极协助企业应诉,必要时可以将相关争议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企业在面对美国与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时,应当积极应诉,充分利用美国与欧盟法律赋予的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包括提请司法审查)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与一国一税的抗辩。

易瑾超[7](2005)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将是我国力争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强国,积极而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本论文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放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进行系统研究。在考察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广义内涵,构建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正视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持续性特征,从多角度、全方位入手探寻WTO框架下中国外贸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出新时期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中国必须选择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和改革贸易政策,化环境变迁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走上新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之路。 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等。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观点的简要概括。正文部分分为七章: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进行较深入的论述。追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学分析,剖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第二章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分析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本论文研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的是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量的增长与质的发展两个子系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方面,在国际政治环境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在增强;国际交往中,“经济外交”的地位日趋凸显。在

赵枫[8](2004)在《入世后WTO海运框架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世是中国继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轮对外开放大潮,必将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WTO的有关规则一方面保证我国经济贸易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及其将逐渐享受与我国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必将给我国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海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每年约90%的进出口货物(按吨位计算)运输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我国入世后,航运企业同样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不可避免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海运业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如何调整国际海运政策与法律、法规,使之既能与WTO规则相接轨,又能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是值得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关贸总协定及WTO的海运立法框架,阐述了服务贸易方面的有关规则,并对中国国际海运业的开放程度及立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探讨了目前中国国际海运业面临的压力及国际海运立法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及政府、航运企业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本文指出,面对新的局面,我国政府和航运企业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要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针对自身优势与不足,相应地制定法规并采取措施,兴利除弊,使我国海运业尽快逐渐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健康地参与到国际海运市场竞争中去,以支撑我国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刘英奎[9](2003)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其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1年全球大约有跨国公司6.5万家,它们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性大大提高,各国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已经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国内企业该怎么办?是在国内市场上偏安一隅被动挨打,还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从1998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中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看,其中供过于求的比例分别为: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为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自我发展来彻底解决,而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 三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较低,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尤其是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预测,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失衡。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道路,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世界第二大国,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外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却无足轻重。最新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吸纳国外投资与发展对外投资应形成合理比例。国际投资经验表明,—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引进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00∶110为宜。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各类国家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00∶140,发展中国家为100∶18,而我国仅为100∶8。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使得国民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中国外贸出口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扩张,许多国家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和环境壁皇等非关税措施对商品进口设限;有些国家甚至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韦糙贸易摩擦;不少国家则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区域性贸易保护屏障,阻碍外部产品进口。因此,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深受其害。据夕阻贸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1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概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00多亿美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内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面对这种贸易格局,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扩大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企业新世纪应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选择了“中国企业实施去出去战略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具体地说,论文的选题具有如下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产业界对于“引进来”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引进来”的实践成绩斐然,“引进来”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关于“走出去

王志民[10](2003)在《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全球生产”理论,列宁、毛泽东的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一些主要理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把“走出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开放改革互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和对中国企业最先与最大的“走出去”群体——香港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实施“走出去”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强调了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抓住当前契机,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完善各种支持、服务措施,才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政府更需适应“入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更需适应“入世”(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异质企业
        2.1.2 中俄木材贸易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新贸易理论
        2.2.2 新新贸易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俄木材贸易规模和市场份额
    3.2 俄罗斯木材在中国市场范围
        3.2.1 经绥芬河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木材市场范围
        3.2.2 经满洲里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木材市场范围
        3.2.3 经二连浩特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木材市场范围
    3.3 中俄木材贸易商品结构
        3.3.1 针叶木材
        3.3.2 阔叶木材
    3.4 俄入世初期中俄木材贸易模式
        3.4.1 中俄木材贸易模式内容
        3.4.2 中俄木材贸易模式特征
        3.4.3 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俄入世后影响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分析
    4.1 俄入世后相关制度
        4.1.1 俄罗斯木材出口配额制度
        4.1.2 俄罗斯劳工管理制度
        4.1.3 俄罗斯木材出口关税制度
        4.1.4 俄罗斯海关通关制度
        4.1.5 俄罗斯林业投资管理制度
    4.2 俄入世后异质木材企业生产条件
        4.2.1 生产技术条件
        4.2.2 劳动力条件
        4.2.3 生产要素组合
    4.3 本章小结
5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
    5.1 俄入世后宏观制度变迁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形成
        5.1.1 非正式合约制度与中俄木材贸易流量
        5.1.2 正式合约制度与俄罗斯木材的价格加成
        5.1.3 合约制度实施质量影响中俄木材交易成本
    5.2 俄入世后微观异质木材企业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形成
        5.2.1 俄入世提高异质木材企业的生产率
        5.2.2 异质木材企业生产率提高基础是中方存在有效木材需求
    5.3 本章小结
6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的宏观基础分析
    6.1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构成
        6.1.1 非正式合约制度交易成本
        6.1.2 正式合约制度交易成本
    6.2 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测度
        6.2.1 方案设计
        6.2.2 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测度结果
    6.3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制度交易成本测度结果的分析
        6.3.1 图例展示
        6.3.2 分析的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分析
    7.1 典型异质木材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7.1.1 典型异质木材企业生产函数估算
        7.1.2 生产函数估算结果分析
    7.2 典型异质木材企业生产率高于市场关门生产率
        7.2.1 典型异质木材企业成本分析
        7.2.2 典型异质木材企业成本最小化
    7.3 俄入世后异质木材企业成本上升
        7.3.1 异质木材企业成本最小化分析
        7.3.2 俄入世后异质木材企业利润下降
    7.4 本章小结
8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及实现对策
    8.1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
        8.1.1 以大宗木材商品为主政府引导的中俄木材贸易模式
        8.1.2 市场引导的中俄木材贸易模式
    8.2 俄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新模式政策保障体系
        8.2.1 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入世10年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加入WTO加快了中国经济法律的现代化进程, 推动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进步
二、 WTO透明度原则对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加入WTO促进了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四、 加入WTO促进了中国法制的统一实施
五、 WTO的法律实践扩大了国际法在中国的影响
六、 加入WTO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立法中的地位
七、 加入WTO丰富了中国法学研究和教育的内容
八、 入世10年后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
九、 下一个10年更值得期待

(6)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学术概述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外主要研究状况
    国内主要研究状况
    本文的主要创新
概述与本文框架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与反倾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自由贸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二:贸易保护理论
        一 国际收支论
        二 公平贸易论
        三 国家安全论
        四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三节 公平贸易理论与贸易救济措施
        一 反倾销经济学原理
        (一) 市场竞争与价格歧视
        (二) 倾销种类
        (三) 倾销与反倾销在经济学与法学上的争论
        二 反倾销的法学原理
        (一) 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公平竞争
        (二) 自由贸易与滥用自由
        (三) 反倾销法与反托拉斯法
        (四) 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
        (五) 反倾销法与保障措施
    第四节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 自由贸易理论在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贸易时的适用困境
        二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 接合理论
        (二) 经济优势理论
        (三) 国家利益理论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特殊规则——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节 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
        一 美国反倾销法中NME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二 欧盟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三 本节小结
    第二节 保障措施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针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市场扰乱
    第三节 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从不适用到新的变化
        一 美国反补贴法的渊源及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争论
        二 乔治城钢铁案——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三 中国输美电风扇案——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的新标准
        四 美国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可能性的展望
        五 欧盟与加拿大的立法与实践
第三章 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国际法基础
    第一节 多边协定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一 1955年GATT第6条解释性注解
        二 1967年肯尼迪回合《反倾销守则》
        三 1979年东京回合《反倾销守则》与《反补贴守则》
        四 1994年乌拉圭回合《WTO反倾销协议》
    第二节 波兰等国入关与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NME规则
        一 波兰等东欧国家入关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二 《中国入世议定书》及《工作组报告》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比较与评析
    第一节 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一 美国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二 欧盟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第二节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
        一 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
        二 美国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公平价值的方法
        (一) 替代国方法
        (二) 生产要素方法
        (三) "资本萌芽"测试法
        (四) 市场导向产业测试法
        (五) 中止协议
        三 欧盟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
        (一) 类比国方法
        1 类比国的选择原则
        2 类比国选择标准
        3 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及依据比较优势的调整
        4 类比国方法的程序性要求
        (二) 类比国方法的例外:个别审查方法
        (三) 价格承诺
        四 本节小结
    第三节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
        一 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标准
        (一) 基本原则——一国一税
        (二) 例外原则之一——单独税率
        (三) 例外原则之二——加权平均税率
        (四) 最新修订:增加了获得加权平均税率的难度
        二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
        (一) 基本原则:一国一税
        (二) 例外原则:分别税率(行政裁量阶段)
        (三) 分别税率标准的固定与法律化
        三 本节小结
    第四节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与实证标准
        一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标准
        (一) 美国标准
        (二) 欧盟标准
        二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证标准
        (一) 美国:波兰案 乌克兰案
        (二) 欧盟:非市场经济标准在对华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三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美欧法院对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司法审查
    第一节 美国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一 美国反倾销案件司法审查的主管机构及审查范围
        二 美国反倾销案件司法审查中的适格主体
        三 美国反倾销案件中的司法审查标准
        四 美国法院对涉华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第二节 欧盟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一 欧盟反倾销司法审查的主管机构及其管辖范围
        二 欧盟法院反倾销司法审查中的行为无效之诉
        三 欧盟法院反倾销司法审查标准及审查理由
        四 欧盟法院对涉华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第六章 非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评价
    第三节 解决非市场经济困境的建议与方法(美国)
        一 黑尼兹法案
        二 克林顿政府的建议
        三 美国—俄罗斯商务理事会
        四 修改美国贸易法第406条款
        五 建立反倾销监督委员会
    第四节 中国对美欧NME规则应采取的对策
        一 美国与欧盟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上的最新立场
        二 中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 宏观层面(政府应对策略)
        1 积极进行双边、多边磋商,争取提早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承认
        2.中国政府应当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与法 律环境。
        3.政府主管部门在面对反倾销指控时,应积极发挥其宏观的管理、组织及协调 职能,协助企业做好应诉工作。
        (二) 微观层面(企业应对策略)
        1 积极应诉,快速反应
        2 进行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
        3 进行替代国抗辩
        4 进行"分别税率"抗辩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关于增长的极限
        二、关于循环经济学
        三、关于生产外部性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一、从不同角度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
        一、WTO框架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关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争论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
        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国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外贸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
        二、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三、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及不确定因素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国情概况
        二、加入WTO对国内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
        一、贸易强国的特征
        二、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一、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制约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壁垒
    第三节 中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可持续性特征
        一、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出口商品技术水平低
        二、出口商品和服务整体上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出口效益不佳
        四、内需受到出口的挤压
        五、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企业风险程度提高
        六、外贸区域结构失衡
        七、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其他压力
    第四节 中国加工贸易和进口贸易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特征
        一、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特征
        二、中国进口贸易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特征
        (一) 传统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二) 波动性大,进口效率低
        (三) 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第五节 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问题
        一、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
        二、外贸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三、外经贸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加快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需要
        三、适应国际贸易“绿色化”趋势的需要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一、必须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强调平衡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导向
        二、必须借鉴新贸易理论极其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制定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二、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第六章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第二节 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
        一、更新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平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保持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竞争优势
        三、完善出口贸易促进体系,规范出口政策
        四、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妥善处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
        五、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
        六、实施对外贸易的标准化战略,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七、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八、建立和完善更加灵活的宏观调控体制
    第三节 促进中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
        一、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拉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
        三、改进加工贸易海外销售的建议
        四、继续发展进料加工
    第四节 促进中国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正确认识进口贸易的作用
        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
        三、改革我国进口管理政策
    第五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外贸法律体系
        二、发展电子商务
        三、发展离岸贸易
        四、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第七章 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与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替代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与创造效应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和特点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贡献
        三、对中国利用外资战略及政策的认识和反思
        四、加入WTO后引资环境的变化及引资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的影响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三、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入世后WTO海运框架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海运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市场分析
    1.1 国际海运活动基本要素
        1.1.1 海运船舶
        1.1.2 海运货物
        1.1.3 国际性港口
        1.1.4 国际海运经营人及行业群体
        1.1.5 国际海运法规
        1.1.6 海运外部环境
    1.2 国际海运市场分析
        1.2.1 海运市场的形成
        1.2.2 海运产业的发展
        1.2.3 海运市场的发展
        1.2.4 海运市场交易方式和场所
2 世界贸易组织的海运框架
    2.1 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关贸总协定(GATT)
        2.1.1 WTO的宗旨
        2.1.2 WTO的基本原则
        2.1.3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2.2 GATS海运谈判
        2.2.1 海运服务业谈判的项目分类
        2.2.2 GATS海运谈判的宗旨与方式
        2.2.3 GATS海运谈判的进程
    2.3 WTO关于海运业的法律框架
        2.3.1 海运服务业的一般责任和义务
        2.3.2 海运部门的具体承诺义务
3 加入WTO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分析
    3.1 中国海运市场现状分析
    3.2 我国海运谈判及对外承诺
        3.2.1 在内陆地区建立商业存在
        3.2.2 国际船舶代理
        3.2.3 综合物流服务
        3.2.4 无船承运人
        3.2.5 班轮运输的市场准入管理
        3.2.6 设立外商控股和独资的国际海运公司
        3.2.7 国际货运代理
    3.3 加入WTO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
        3.3.1 对中国国际海运业的正面影响
        3.3.2 对中国国际海运业的负面影响
    3.4 我国海运企业及相关行业的形势分析
        3.4.1 我国海运企业面临的形势
        3.4.2 我国海运相关行业面临的形势
    3.5 中国海运立法存在的问题
4 加入WTO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府指导监督工作
    4.2 入世后完善我国海运立法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4.2.1 我国国际海运立法应具体遵循的原则
        4.2.2 完善和加强我国海运立法应采取的措施
    4.3 积极培育联合化、多角化的海运企业经营方式
        4.3.1 积极组建我国海运企业班轮公司联营体
        4.3.2 加强国内海运企业及相关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
        4.3.3 实施多角化经营
    4.4 大力发展海运产业的人力资源建设

(9)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入世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1.3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4 小结
    第二章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2.1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形成
        2.2 “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2.3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辨证关系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贸、外汇、外援等的关系
        2.5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2.6 小结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3.1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2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3.3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现状与特征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马克思主的国际投资理论
        4.1 马克思的国际投资理论
        4.2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国际投资理论
        4.3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五章 国际投资宏观理论
        5.1 麦克杜格尔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5.2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5.3 阿利伯的货币区域理论
        5.4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第六章 国际投资微观理论
        6.1 垄断优势论
        6.2 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6.3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与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7.1 小规模技术理论
        7.2 技术地方化理论
        7.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7.4 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7.5 小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研究
    第八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
        8.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阶段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特点
        8.3 小结
    第九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选择
        9.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
        9.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区位选择
        9.3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股权模式选择
        9.4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管理模式选择
        9.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模式选择
        9.6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
        9.7 小结: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选择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及其主要对策
    第十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分析
        10.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障碍
        10.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内障碍
    第十一章 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11.1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11.2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1.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1.4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1.5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和“全球的生产“理论
    第二节 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和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借鉴
第二章 “引进来”与“走出去”: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双向战略抉择
    第一节 “引进来”:国内市场国际化
    第二节 “走出去”:国际市场国内化
    第三节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走出去”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走出去”和跨国企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走出去”比较研究
    第二节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及借鉴
第四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加入WTO对“走出去”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加入WTO对政府“走出去”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
    第三节 加入WTO条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健全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措施体系
第五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创新
    第一节 加入WTO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第二节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效和差距
    第三节 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 加入WTO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第六章 “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与借鉴作用
    第一节 特定背景下“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第二节 香港中资企业对“走出去”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借鉴作用
    第三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香港中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及案例分析
第七章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与防范
    第一节 境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与防范
    第二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制度风险与规避
    第三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风险与管理
    第四节 企业跨国发展中技术风险与控制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四、政府更需适应“入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俄罗斯入世后中俄木材贸易模式转变研究[D]. 郭立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5]入世10年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述评[J]. 刘敬东. 国际经济法学刊, 2011(03)
  • [6]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D]. 陈力. 复旦大学, 2006(02)
  • [7]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易瑾超. 武汉大学, 2005(05)
  • [8]入世后WTO海运框架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研究[D]. 赵枫.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
  • [9]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 刘英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10]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D]. 王志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政府需适应“入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