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鑫[1](2021)在《当代公共艺术介入浙江乡村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

傅议萱[2](2021)在《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秦嘉域[3](2020)在《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理性分析的视角剖析了基于艺术的智性力量和文化根性美学的当代陶瓷教育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方法论。研究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能够运用哲学的眼光,感悟世界、探寻事理、追求本质的明晰的教育理念。进而探讨当代陶艺教育应当赋予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理”入道,即注重艺术修养的打磨和厘清文化根源作为个体艺术表达的思想源头,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能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其文化根性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智性的艺术力量。本文贯穿于两条理性研究脉络,一方面,中国传统陶艺中民俗是基因,传统是根,哲理是魂。具备力量与认同感的艺术永远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民族化的艺术在国际交流与传达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并由此表明民族文化身份。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陶艺教育从理论上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反思与甄别,找出历史积淀与当代精神的文化交融点。另一方面,当代陶瓷艺术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现代人审美品味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历史契机下,当代陶艺无限的创造力,变幻莫测的视觉美感与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出陶瓷自身的时代优选性。综上提出当代陶艺教育在美育人才培养中是智慧开启的金钥匙。陶艺的创造性和艺术的智性力量其核心和支点并不是工艺手段,而是作品表达出来的观念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当代陶艺教育亟需明确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能够培养出文化自觉、自省并具有艺术修养的富于创造力的拔尖艺术人才的科学教育实践方法,教学方法导入的平衡点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模式和蕴育智慧的教学方法。

刘秋芳[4](2020)在《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文中提出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于一体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陶器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艺课程也因此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陶艺课程有其独特的魅力,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中陶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将神话故事融入陶艺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研究,即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展开了研究。全文除导论以外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教学观察等方法对我国高中陶艺教学己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陶艺课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条件也大为改善,但枯燥的技法训练、缺少跨学科学习以及创意思维的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陶艺课程的教育功能。第三部分从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跨学科学习理论等三个方面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进行了阐述,从减少枯燥的技法练习、激发学生陶艺创作欲望、促进多元发展的跨学科探究学习等方面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教学观察和实践研究等方法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与策略进行了探讨和论述。高中语文课文中相关神话故事和丰富的神话形象为陶艺课程提供了创作源泉,为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五部分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山海经》陶艺创作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了论述。第六部分对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以神话故事形象的创造为陶艺课程的学习内容,把枯燥的技法融入到有趣形象的设计与创作之中,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何海飞[5](2018)在《视觉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双重语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于2016年9月正式颁布,美术学科也提炼出了本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此次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也紧紧围绕这五个方面,将之视为课程的首要目标。而大数据信息革命早已把人们置于“读图”时代,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无法绕过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因此,在美术学科高中教育阶段,探讨视觉文化、核心素养与美术鉴赏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视觉文化与核心素养双重语境,就普通高中的美术鉴赏模块进行研究,以期对美术鉴赏的教学实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创新之处:首先,核心素养虽已掀起教育界的研究热潮,但鲜有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实践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再者,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将美术鉴赏教学置于较为系统的视野之中,为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解读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本文将研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进行探索。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当前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第三部分重点论述视觉文化、核心素养与美术鉴赏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对美术鉴赏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变化,并探讨了新课改形势对美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第四部分为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研究,笔者以“战争”主题为例设计出单元教学,并进行教学实验。最后为论文结语及研究展望。

包耘赫[6](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汤鹏飞[7](2017)在《《像孩童一样思考》 ——少儿审美在现代陶瓷绘画中的运用》文中指出陶瓷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人们的推崇和关注下不断地发展着。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绘画观念也一直在更新变化着,新的绘画思维影响着传统的陶瓷艺术,从陶瓷的表现形式到陶瓷绘画的具体风格,陶瓷艺术一直受到着现代艺术的青睐。纵观近现代美术史,有很多艺术家甚至大师致力于少儿审美的研究,如毕加索、米罗、让·杜布菲以及“眼镜蛇”画派等。少儿审美具有着独特的特征,其感知直观性、情感强烈、想象的活跃等特征是艺术家们研究探索的重点。本文就少儿审美为研究方向,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运用新彩技法在瓷板上进行人物肖像创作。旨在将少儿审美实践于陶瓷绘画,丰富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

郭满菊[8](2017)在《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艺术起源于古代西方的挂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纤维艺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技能的同时,吸收现代思潮、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文献研读法、访谈法、行动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解读,通过与任教老师的访谈、沟通,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在纤维艺术所从属的综合·探索领域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单元化研究的教学方式对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堂进行探究,在原有中学美术教材涉及编织、拼贴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纤维艺术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法,以使学生作品更丰富多彩。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纤维艺术与生活、与人的关联;从赏析艺术家的纤维作品出发,学习表现手法,探究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的理念,关注纤维艺术情感性、人文性、社会性价值的表达。本文通过对纤维艺术特色的分析,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借助废旧纤维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和独有的温暖特质,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自主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表达思想,关注自我生活和精神领域。最后通过民主的评价机制,加深学生对纤维艺术的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赵丽[9](2015)在《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文中认为后现代的诸多特征影响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带来多元价值观及反传统的对美的认识等理念的转变。这些影响与图像时代多样的视觉表征相互交织,对受众的视觉信息解读造成极大的障碍。受众对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解读的联系逐渐松散,直接表现为对后现代语境中视觉表征及图像信息的阅读困难。因而解析后现代对受众视觉素养的影响,以及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课程为载体,以受众视觉素养培养为目标,在对国内外现有视觉素养相关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后现代课程观的两个维度出发,重点对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进行理论框架的搭建及实践模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参与视觉素养相关课程开发与设计,并与课程的执教者和开发者展开对话。首先,在“课程反思”层面,对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与实践论进行反思,明确视觉素养课程是否存在、何以存在、存在价值、以何存在等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在“理念重构”层面,关注后现代语境对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影响。从对后现代课程观的成果进行反思与分析入手,提出“基于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后现代课程观新解。结合视觉素养课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分析,以此建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观。再次,在“课程建构”层面,依据泰勒课程开发理论,建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框架。结合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视觉表征特点及视觉素养内涵等,提出视觉素养课程性质的“五性”——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批判性、创造性;课程目标的“认知”与“情感”领域的分类;课程内容基于“根茎理论”的跨学科特质以及基于视觉素养内容的“层级性”内容架构;而课程实施则提出面向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课程实施外部推进策略与具体课堂内部教学策略;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多元主体与对象、多元方法等阐明评价的反思与转变。最后,转向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从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传播方式两个维度的后现代转变,在“实践探索”和“传播共享”两个层面,结合国内外视觉素养课程案例,在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受众的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与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而在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在分析现有在线课程发展基础上,结合多个案例,提出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

韩丽娜[10](2013)在《浅议中学美术课堂中的油画欣赏》文中指出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和国际接轨,更重要的还是要抓住机遇,在教育上做文章。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在整体的大环境下素质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民的热情也非常高涨,都在努力寻求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但由于中国的素质教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被应试教育所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文学科的境地变得非常尴尬,尤其是初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想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中国初级阶段的美术教育现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笔者在这篇论文中阐述了中国初高中教育阶段美术课的现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挚爱艺术的人们走到一起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本篇论文中阐述了初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应该以欣赏为主,特别是油画艺术欣赏,因为作为欧洲的主体绘画形式,油画艺术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种类这么简单了,它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精髓。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要想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要用开阔的胸襟接纳四海,了解世界,了解现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从小就接触中国绘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接触到西方的油画,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会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视野也更开阔,创造性思维也变的更加灵活多变。文章中还论述了怎样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更好的融入油画艺术,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办法。先是让学生对油画的历史、背景做个系统的了解,再对学生进行对比教学,把学生熟悉的中国画等绘画形式与油画艺术进行对照学习,甚至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油画,真正动手绘画,让学生知道油画艺术是怎样诞生的。当然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发挥作用,既要有专门的学校去培养美术基础教学的教师,让教师真正具备基础教学的能力;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进行欣赏,所谓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结合起来。文章最后阐述了笔者建议要全民欣赏油画艺术,在全民中普及油画艺术的知识,让油画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这并不是说就要忘记本民族的传统和国粹,而是要做到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民族快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关于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1.3.2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2 艺术的智性力量
    2.1 智性的定义
    2.2 感性、理性与智性的辩证关系
        2.2.1 “感性”、“理性”的定义
        2.2.2 “感性”、“理性”、“智性”的辩证关系
    2.3 艺术的智性力量
    2.4 艺术智性力量在当代陶艺教育中的时代需求
3 陶瓷文化的根性美学探究
    3.1 根性定义及中国陶瓷文化溯源
    3.2 中国近现代陶瓷美学与美育教育的启蒙研究
    3.3 中国现当代陶艺美学特征分析
    3.4 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中的根性美学回归
    3.5 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观的当代性转向
4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
    4.1 当代陶艺教育中智性与根性的导入
        4.1.1 陶瓷艺术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4.1.2 陶瓷艺术奠定审美思想的基础
        4.1.3 陶瓷艺术作为历史的见证
        4.1.4 传统书画艺术的根性之美在陶瓷中的介入
    4.2 探索陶艺开启智慧的方式
        4.2.1 自由的材料造型语言
        4.2.2 严谨的微观材料语言
        4.2.3 丰富的色彩装饰语言
5 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发展的启示
    5.1 当代陶艺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5.2 立足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创新
一、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
    (一) 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
        1. 国外现代陶艺发展历程
        2. 国内现代陶艺发展历程
    (二) 现代陶艺的艺术特征
        1. 凸显视觉语言的运用
        2. 功能不受实用的限制
        3. 重视艺术家主观表达
        4. 追求形式的艺术意味
二、高中陶艺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 高中陶艺教学已有的优势
        1.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2. 重视陶艺特色课堂的开展
        3. 陶艺教学的条件不断改善
        4. 陶艺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 高中陶艺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技法学习中枯燥练习较多
        2. 创作实践中模仿多于创造
        3. 上课时间缺少必要的连续性
        4. 缺乏跨学科探究学习与创新
三、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与意义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理论支撑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3. 跨学科学习理论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意义
        1.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可减少枯燥的技法练习
        2. 有趣的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陶艺创作欲望
        3.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实现了跨学科探究学习
        4. 神话主题陶艺创作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四、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与策略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 语文课文中相关神话故事的熏陶
        2. 神话故事形象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 陶艺材料有利于实现创意的表达
        4. 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5.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成长需求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的策略
        1. 阅读和理解神话故事以及其中的形象
        2. 选择个人喜爱的一个或一组神话形象
        3. 搜集和鉴赏美术作品中的相关的形象
        4. 运用想象对神话形象进行意象构思
        5. 以陶艺创作实现神话形象的再创造
五、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的教学实践
    (一) 《山海经》陶艺创作教学过程
        1. 《山海经》陶艺创作形象的选择
        2. 《山海经》神话故事形象欣赏
        3. 《山海经》陶艺创作步骤
    (二) 《山海经》陶艺创作的作品成果展示
        1. 学生作品自我解读
        2. 学生作品综合评价
六、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反思与展望
    (一)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反思
        1. 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理解
        2. 重视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3. 有效发展创意实践素养
    (二) 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的教学展望
        1. 开展多样化陶艺主题活动
        2. 组织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视觉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双重语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解析
        二、国内外基础美术教育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鉴赏概况
    第一节 课程标准解读及新课改以来的经验与不足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二、新课改以来的经验与不足
    第二节 美术鉴赏模块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美术鉴赏模块的特点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
第三章 “新常态”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
    第一节 视觉文化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影响
        一、鉴赏内容的泛视觉化倾向
        二、视觉素养与美术鉴赏教学
    第二节 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美术鉴赏
        一、美术鉴赏与五大核心素养
        二、美术鉴赏教学设计新动向
    第三节 对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第四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主题单元教学——以“艺术家眼中的战争”为例
        一、主题单元设计概述
        二、教学目的
    第二节 单元教学过程与实施
        一、第一课时:艺术家眼中的战争——《格尔尼卡》
        二、第二课时:艺术家眼中的战争——《愚公移山》
        三、第三课时:艺术家眼中的战争——《内战的预感》
    第三节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总结
        二、教学反思
结语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普通期刊
        二、核心期刊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交响》时期
        一、更名与复刊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一、西安鼓乐
        二、敦煌乐谱研究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致谢

(7)《像孩童一样思考》 ——少儿审美在现代陶瓷绘画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选题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作品《像孩童一样思考》研究内容
    2.1 少儿审美特点
    2.2 现代艺术价值观
第3章 《像孩童一样思考》作品创作
    3.1 创作思路
    3.2 创作方法
    3.3 创作意义
第4章 少儿审美思维在陶瓷绘画上运用的分析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内图表查阅一览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发展和美术新课标的呼唤
        1.1.2 与纤维艺术的机缘
        1.1.3 纤维艺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原因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纤维艺术
        1.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3 综合美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读法
        1.5.2 调研问卷法
        1.5.3 行动研究法
第2章 现状与问题
    2.1 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教材的现状
    2.2 与美术教师的访谈
    2.3 拟解决的问题
第3章 《走进纤维艺术》的教学实践研究
    3.1 《走进纤维艺术》的教学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研究对象与学情分析
        3.1.3 教学目标
    3.2 《走进纤维艺术》的教学过程
        3.2.1 走进纤维艺术
        3.2.2 纤维艺术赏析
        3.2.3 纤维艺术创造
        3.2.4 纤维艺术世界
    3.3 《走进纤维艺术》教学实验的效果
        3.3.1 实施单元教学,有“理念”的创作
        3.3.2 综合、探索,打破思维界限
    3.4 课程的优点
        3.4.1 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纤维艺术课程的补充
        3.4.2 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3.4.3 课程的不足
第4章 结论
    4.1 本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时代回应:后现代的视觉危机亟需引起关注
        (二) 素养重构:当下主体素养结构的必要补充与完善
        (三) 范式转换:后现代特征对课程的影响期待回应
        (四) 课程建构:视觉素养课程“由器而道”发展的需求
    二、问题提出
    三、概念解读
        (一) 后现代
        (二) 视觉素养
        (三) 课程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后现代课程研究综述
        (二) 国内外视觉素养课程研究综述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框架
第一章 课程反思:视觉素养课程后现代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存在论追问
        一、“视觉”存在之追问:基于哲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的考证
        二、视觉素养教育与课程的研究倾向:基于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历时研究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认识论辨明
        一、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界定
        二、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主体”解读
        三、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客体”演变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价值论探析
        一、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
        二、视觉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变迁
        三、视觉素养课程的价值定位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实践论构想
        一、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式
        二、视觉素养课程实施方式
        三、视觉素养课程评价标准
第二章 理念重构: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后现代建构
    第一节 “后现代课程观”新解
        一、基于课程开发过程的后现代课程观
        二、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后现代课程观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建构
        一、回应普遍意义上的后现代课程思想
        二、关注视觉素养课程自身的后现代研究
第三章 课程建构:视觉素养课程框架的后现代“填充”
    第一节 理念更新: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取向与性质
        一、视觉性:主体“看”的行为
        二、实践性:主体“看”的体验
        三、人文性:主体“看”的情感
        四、批判性:主体“看”的反思
        五、创造性:主体“看”的表达
    第二节 目标重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目标依据与确立
        一、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功能
        二、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分解
    第三节 内容重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来源
        二、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四节 实施改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实施取向与策略
        一、视觉素养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视觉素养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五节 评价反思: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评价取向与模式
        一、课程评价研究的后现代解构
        二、视觉素养课程评价取向
        三、视觉素养课程评价模式
第四章 实践探索: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一节 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现有课程开发模式的评析与借鉴
        二、视觉素养课程开发的心理学与传播学依据
        三、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基于受众的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构建
        一、视觉素养课程的受众分析
        二、视觉素养课程开发的模型设计
        三、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的模块分析
    第三节 视觉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视觉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二、视觉素养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建构
        三、视觉素养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解析
第五章 传播共享: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一节 在线课程现实需求及“课程消费文化”生成分析
        一、在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分析
        二、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在线课程的发展追踪
        三、受众“课程消费文化”的抵御
    第二节 现有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分析
        一、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比较分析
        二、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型案例分析
        三、现有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一、美国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二、国内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三、中美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型构建
        一、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
        三、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解析
    第五节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反思
        一、对现有面授课程的剖析与再构设计
        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传播设想
        三、“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混合学习探索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视觉素养相关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美国现有部分视觉素养相关课程访谈设计
    附录3 “Desktop Publishing”课程大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与研究
致谢

(10)浅议中学美术课堂中的油画欣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今国内中学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弊端
    二、中国社会基础美术教育应引起关注
    三、油画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现状
第二章 油画艺术欣赏在中学课堂中融入的必要性
    一、现今国内外中学美术教育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油画艺术欣赏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必要性
第三章 如何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推广油画艺术
    一、解读西方文化观念
    二、油画欣赏教学中的西方文化观念
    三、兴趣点是学生欣赏油画作品的前提
    四、中学美术课堂中油画艺术欣赏的步骤
    五、多媒体教学对油画欣赏教学的有利影响
    六、加大教师队伍培训的力度,整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学习的能动性
    八、提倡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法,鼓励多法并用
第四章 中学美术基础教育中的西方油画与中国油画
    一、议中国油画对西方油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对西方文化的传承
        (二)中国式油画的发展
    二、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了解中国式油画与西方油画两者不同的魅力
    三、在中学美术课堂中要注重解读油画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一)油画艺术个性化语言之造型
        (二)油画艺术个性化语言之笔触
        (三)油画艺术个性化语言之色彩
        (四)油画艺术个性化语言之肌理表现
第五章 油画艺术欣赏有利于提高国民欣赏水平并且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一、油画艺术欣赏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提高全民油画艺术欣赏水平是势在必行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公共艺术介入浙江乡村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D]. 高瑞鑫. 江南大学, 2021
  • [2]中国流行歌曲演唱多元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傅议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D]. 秦嘉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高中陶艺神话主题创作教学研究 ——以神话故事《山海经》为例[D]. 刘秋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4)
  • [5]视觉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双重语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 何海飞.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6]《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7]《像孩童一样思考》 ——少儿审美在现代陶瓷绘画中的运用[D]. 汤鹏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纤维艺术进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D]. 郭满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D]. 赵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10]浅议中学美术课堂中的油画欣赏[D]. 韩丽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后现代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