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与“暴躁”

“大义”与“暴躁”

一、“义怒”与“易怒”(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1](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相关古籍文献,梳理出古人对于情志郁病认识发展的流经,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认识进行归纳,明确情志郁病的概念,探究情志郁病发生的病机,总结情志郁病的分类与传变规律。从而完善现代中医对于情志郁病病机的认识,为中医治疗情志郁病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为现代中医情志郁病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采用文献信息学方法,通过使用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资料,全面搜集并整理古代秦汉到明清关于情志郁病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情志郁病总体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2.通过史学考据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把握情志郁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梳理情志郁病的溯源与后世的理论补充。3.采用理论归纳分析方法,提炼出情志郁病的概念内涵、核心病机以及不同的病证分型。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1.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古代情志郁病的源流,包括中医情志生理学,神志生理学的发展过程,情志郁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在历朝历代的不同侧重点和相关疾病。2.情志郁病作为一类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理病理基础,通过分析古籍文献对其发生的生理基础“神志”和“情志”做了较为详细的概念解析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郁”的病机概念,为情志郁病理论框架提供完整生理学基础。3.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是气机郁滞,受五行理论的影响,古人对于情志郁病的分类主要以五脏为核心,五脏各有其所主的情志,根据脏腑病机理论并结合临床实际,笔者将情志郁病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四大类。4.目前中医学对于情志郁病的研究从源流,病因,病机,治则及相关疾病入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概念的模糊和脏腑病机层面的混淆问题。结论:1.情志郁病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古代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构建出来的。五行与五脏相对应,脏腑各有其所主情志。2.临床实践中,情志郁病的诊疗却与五脏理论存在不符,随着中医学发展和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摒弃了肺郁和肾郁这两种脏腑病机分型,中医情志郁病主要是从心、脾、肝、胆四个情志脏腑进行相关论述的。3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是相关脏腑气机郁滞。4现代临床单从肝论治情志郁病是中医情志郁病理论研究思路的萎缩,将肝主疏泄理论进行夸大和延伸,并应用到所有情志郁病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情志郁病理论的发展。

丛丽妍[2](2020)在《《武士道,日本魂》(第7-10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新渡户稻造的代表作《武士道——日本魂》以英文写成,阐述了武士道的精神以及各种特质,是西方了解日本文化的经典作品。重庆出版社委托本人导师重译该书,本人作为项目组成员,负责第七到十章的翻译工作,共计11087个汉字,并基于此翻译实践撰写完成本报告。本人所译部分主要阐释了武士道的“诚”、“荣誉”、“忠义”、“武士的教育与训练”。语言严谨简练,句子结构复杂。出版社就翻译质量提出了四点要求:忠实原文,表述精准,语言流畅,禁止抄袭。根据出版社的翻译质量要求,并参考一般翻译原则,本次实践本着忠实的整体原则进行翻译。针对学术着作的文体特征,本报告主要着眼于词汇和句法的层面,分析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不同的翻译技巧。(1)在词汇层面,学术着作大多语言言简意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减译和增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句风格特点。(2)在句法层面上,学术语言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长难句,因此正确分析句子结构,恰当的解构方法,并运用拆分合并法在翻译中尤为重要。通过此书的翻译,本报告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及风格,并为日后的译者在翻译学术着作时提供些许借鉴和建议。

王岩[3](2020)在《中日韩《孟子》学研究 ——以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为中心》文中提出作为“四书”之一,儒学经典《孟子》在中国宋朝、日本江户时代、韩国朝鲜朝都具有重要影响,其仁说、性善说、“不动心”说、仁政说等深刻影响着中日韩三国的社会思潮走向、社会制度建设乃至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中日韩三国大儒均带着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进入了注释《孟子》的领域,以注释儒学经典的方式表达着对天道、人性和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引领着时代思潮的走向。其中,尤以朱熹(1130-1200)、伊藤仁斋(1627-1705)和丁若镛(1762-1836)的注释最具代表性。在中国宋朝,在汉学向宋学转移的大势下,朱熹《孟子集注》以赵岐注为底本,上承韩愈、周敦颐、程颐、张载,下采张栻、杨时、范祖禹、吕希哲、尹焞、吕大临、游酢、谢良佐、侯仲良、周孚先等人,荟萃条疏,辨同别异,将经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心性之微的探索、宇宙之理的追索,建立起以理学精神为主的新孟子学,影响元明清七百余年的中国历史。并且,伴随着朱子学在汉文化圈的流播,《孟子》在日本及朝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末期即已出现汉学与宋学的分野。进入江户时代后,朱子学在幕府支持下获得了官学地位。十八世纪,反朱子学的力量壮大了起来,古学派开创者伊藤仁斋建立起以《论语》《孟子》为核心的古学思想体系,恢复人伦日用的古学之道,开启了儒学日本化进程。作为仁斋思想成熟时期的着作,《孟子古义》既是仁斋古学思想的代表,又是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试图摆脱朱子学影响、实现本土化的反映,鲜明体现了儒学在异域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形态。儒学传入韩国的最早记载是公元640年唐太宗设立崇文馆,新罗、高句丽、百济将子弟送到唐朝学习,关于《孟子》可查证的最早记载是罗末丽初(约为公元十世纪)崔致远(857-?)在《无染和尚碑铭》中的六处征引。而《孟子》的正式接受是在朝鲜朝时期。作为实学派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认为《孟子》所体现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积极践行的实践精神,最能体现洙泗之学的真谛。茶山倾浸心血注释的《孟子要义》,既继承了朝鲜朝前期儒学的成果,又吸取了西学的内容,成为能够体现性理学、阳明学、北学和西学的思想载体,体现了十九世纪韩国儒学界尝试以儒学世界观来理解西方思想体系的努力。然而,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的《孟子》诠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其对“道”不同角度的理解之上。朱熹将宇宙起源、万物化生、飞禽动植、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融入对“道”的理解,进而为传统儒学中将自然秩序与人伦道德联结起来的“天人一体”思想提供了形而上的宇宙论根据。伊藤仁斋与丁若镛都反对从形而上的“天理”来理解“道”的视角,转而将“道”的视角拉回到人伦日用之间,强调了自然秩序与人伦道德之间的分离,构成了其《孟子》阐释的思想基础。如果说对“道”的理解体现了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那么,对“理”的不同阐释则凸显出朱子学东传日韩之后所引起的种种反映。伊藤仁斋与丁若镛都以条理、腠理、文理之义来重新理解“理”,从而完成了对朱熹“天理”之义的解构。故对“道”、“理”的不同理解构成三家对《孟子》阐释不同的深层原因,但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又并非决然相同,而是存在着若干具体差异。具体来说,朱熹以理气一体宇宙观为基础,以心性之学为核心,视《孟子》为阐释仁义礼智本然之性的儒学经典,进而使儒家在心性之说上超越佛家,巩固了社会价值观引领的地位。仁斋提出一元之气为天道之全体,反对朱熹以“心性”解《孟子》的作法,将《孟子》视为体现仁义之德、王道之要的儒学经典,最终以“仁义之德”表达了对君臣、父子人伦秩序的尊崇。与仁斋相似,丁若镛亦在反对理气一体宇宙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孝弟慈”为核心的人伦之道。然而,丁若镛更为强调“心”的实践意义,认为“天命之性”的贵重当体现于“行事”之间尽己之心的意愿之上。但是,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孟子》主旨的不同把握并非临空蹈虚,而是在对《孟子》具体学说的阐释之中充分展开。《孟子》开篇即提出“仁”字,对“仁”一字之阐释凸显出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孟子》的不同把握。《孟子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实际上分宇宙界与人生界两个层次来说仁。仁之理为天地生物之心,仁之气是天地温和之气,一“仁”字实际上绾合了理与气,接通了宇宙界与人生界。朱熹以天地之理、阴阳之气来说仁,既继承了孔孟儒学,又将仁字上升至宇宙界,使“仁”具有贯通天人的特色,真正体现了中国儒学特有的精神传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伊藤仁斋从人伦之道的古学观点出发,认为仁只是爱,不是“爱之理”;仁是忠信之爱,是实德,是实实在在的人伦情感;仁不是个人的私情、私爱,而是遍施于他人的公共之爱。而其思想基础则是天道与人道分立、道德法则与自然秩序分离的天人分立思想。可见,对中国儒学中对于天人关系的舍弃,透露出仁斋及德川儒学在吸收中国儒学时所持有的标准:即以是否具有指导社会生活和制度建设的实用性为标尺。这种以实用性选择文化的态度,不仅在江户时代迅速将儒学转化为推动社会兴盛的工具,也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民族能够迅速从传统中转型,吸取西方文化中的有用部分,从而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转型的文化心理基础。茶山将“仁”看作现实社会中孝弟慈等人伦关系,尤其注意分辨心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差别。茶山认为,仁义礼智与心并非是一段,仁义礼智只是在外之德行,能够真正地实现这一德行的根本在于“心”的权衡抉择,从而突出了“心”自主抉择的重要性,体现了韩国儒学注重实践性的特征。进而,茶山接受利玛窦西学的影响,将“天”理解为人格神意义的上帝,从而在天人关系的把握上区别于朱熹,形成了韩国儒学的特质。经由朱熹之解,性善说既成为《孟子》的核心思想,又成为日韩儒者绕不开的话题。朱熹“性即理”继承了汉儒以“天人宇宙图式”论性的传统,其“理一分殊”性学体系解决了儒家悬而未决的“性与天道”形而上根据的问题;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不离不即的关系,又最终将性善说挽回到人生义上来。仁斋“性好恶说”分离了“性”与仁义礼智大德之间的关系,认为气质之性天然有好仁义的倾向,顺性则可行仁义,顺人情可知性善,甚至将情提高到了“道”的位置,体现了德川儒者重“情”的普遍特点,为教化说、王道说打下了基础。丁若镛“性嗜好说”沿袭先秦儒学“以心见性”的模式,注重从心的好恶判断等直观感受上来认识性,既为心的自主之权留下广阔的空间,又使性善说能从朱熹天理的框架中脱离开来,具有指导人生实践和社会治理的实际意义。要言之,对“性善”的不同理解实根源于三家对天人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章因提出了“不动心”、“知言”、“善养吾浩然之气”、“集义”等重要论断历来备受关注,是理解三家《孟子》阐释异同的绝佳样本。朱熹重视“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的圣贤心态以及俯仰无愧怍的浩然之气,集中阐述了“集义”的日用功夫,表现了理学沟通天地正气与人之精神气魄、推崇以“义”为核心的日常践履功夫的品格。仁斋以朱子学为继承和批评的对象,批驳朱熹对“不动心”和“浩然之气”的重视,集中阐发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表现了古学派不谈性与天道、注重人伦日用之道的实学特色。丁若镛集中阐发了对“心”为神形妙合之主的推崇,“不动心”只是志士仁人在伦理世界的世俗心态,完成了对朱熹所言“天理”与“不动心”关系的分离。仁政是孟子提出的治世理想,为中日韩儒者描摹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朱熹认为仁政之大要在于人君一心之间的天理人欲之别,君子尽本性之善,由一心上溯至天理;圣人笃恭而天下平,修一己之德而天下从之。仁斋认为王道说是《孟子》乃至“四书”的主旨,其“生生之德”既继承了朱熹天地生生之意发畅不已的生命观,又将之限定在人世间的范围之内,具有了瞩目于人伦日用之道的古学特色。仁斋认为,仁政之本在于人君能与民偕乐,与天下同情,将“好货”、“好色”等合理情感欲望推己及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与民偕乐”(“同民之好恶”)之说。丁若镛认为,治国当以用人、理财为要务,合理的田制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基础,经界之法、井田之制为礼乐兵刑等制度的根本,并重视以天命启迪道心的教化说,尝试为朝鲜朝的变革描绘出现实路径。结言之,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都以儒学经典《孟子》的重新诠释来表达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这种经典的学问生产方法奠定了以经书为核心的东亚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维护了儒家精神在东亚文化圈内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三国对以“天人关系”为主的儒学核心价值理解不同,形成了三国儒学的不同特色,影响到三国的近代化进程。然而,中日韩同属汉文化圈,整体上存在不同于西方的精神传统:即都不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根基和目标,而是注重群体合作、人际和谐。这既是儒学带给中日韩文化共同的基本要义,也是三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是三国面临西方文化之时所共同拥有的思想底色,对我们今日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亦具有深刻影响。

褚潇白[4](2019)在《关于“丁酉异梦”的互文性考辨》文中认为"丁酉异梦"是研究洪秀全及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最关键的历史事件之一,而关于此"异梦"的文本解释以及围绕"异梦"的各种通灵事件是进入其宗教核心意识的不二法门。本文以互文性对话为理论基础,从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三方面,考辨关于"丁酉异梦"的不同文本如何在三重对话的互文影响下呈现出人物主体身份观、与此身份观相应的洪氏救赎论以及太平天国权力架构体系。从更深层次来讲,正是洪秀全等人关于皇权和家族群体性的本土意识决定了其对基督教文本的误读,并由此形成特殊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

王果[5](2019)在《血气的赋形—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及其教化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勇敢一直是教育要传递的重要精神价值,也是当下国家在培育人才品德的核心内容和个体应对不确定性、危机和困难的时代处境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而勇敢及其教化在现代却发生了异化,勇敢与血气之间的关联更是被忽略。我们重返古典的视角寻求勇敢及其教化的真理时,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智慧。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将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当作教育经典文本研读,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前后逻辑加以注意,将其分门别类,清理结构,厘清线索,旨在基于对亚里士多德思想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以“质料-形式”的哲学视角来分析勇敢的实质、类型、目的以及教化途径,从血气的赋形来阐释出亚里士多德的勇敢思想及其教化意义。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勇敢对于古典城邦政治非常重要,它不仅保护构成城邦的基础要素——人口和土地,而且有助于优化城邦的形式。勇敢是首要的道德德性,因为它意味着个体要去面对最大的痛苦和具备最大的自制力。当我们从“质料-形式”的视角看勇敢时,血气是勇敢的质料,而灵魂是勇敢的形式,勇敢的实质正是血气与灵魂的复合。血气作为质料潜藏了野蛮、暴力、血腥的一面和高贵、正义、卓越的一面,它既是个体鲁莽和懦弱的“从来之者”,也是勇敢的“从来之者”,它的实现需要灵魂为其提供相应的目的和动力,而个体灵魂的不同层次和灵魂的内在秩序对血气的赋形由以呈现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勇敢,比如:感学灵魂赋形于血气,呈现了出于恐惧、乐观和愤怒这三种较低层次的勇敢;理智灵魂赋形于血气,呈现了出于知识、荣辱和理想这三种较高层次的勇敢。勇敢的培育关键在于增强个体的血气和净化个体血气,主要通过优生、体育、法律、音乐、悲剧和哲学这六种途径。理想的勇敢并不是“不恐惧”,而恰恰是基于恐惧而又超越恐惧的生命状态,即个体在危难、痛苦和恐惧的处境中,其理智灵魂赋予血气以高贵的目的和合乎逻各斯的手段来实现出血气扞卫正义、追求卓越的积极潜能。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给我们在当下勇敢的教化这一问题上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勇敢的教化应引导个体树立起朝向“公共”的目的;第二,当下的教育急需通过体育来增强个体血气,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美育和哲学教育净化血气的价值;第三,应让学生在适当的险难训练中朝向高贵。

刘会凤[6](2017)在《灵魂的寓所—但丁《神曲》的宇宙观》文中研究说明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的民族诗人,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神曲》(1307—1321)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和基督教神学精神二源汇流的史诗经典。古往今来人类对宇宙星辰、今生来世的探索从未止步,《神曲》就像《荷马史诗》那样反映出当时代全部的文化宇宙观。但丁的"小宇宙诗学"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诗学宇宙观,并对后世欧洲文化影响深远。论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基本原理、叙事学基本原理和空间叙事学理论三个方面作为理论参照,重点是采用佐伦空间叙事学的理论作为框架根基,以时间、空间和灵魂观为框架体系组织文章。论文采用索引法、图示法和比较分析法三种方式进行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对《神曲》的宇宙观和宇宙体系进行分析,并引证其文化或宗教教义的渊源以及文本象征内涵,具体结构设计如下:第一章论述《神曲》中的时间观、时间的表达方式以及各自的文化内涵和文本象征意义。共分为两个小节和附表部分,第一节分析叙事时间即旅人但丁的时钟。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前三种分别是中世纪的昼夜两分法时钟、黄道十二星宫计时法、南北半球时区对照法,这三种时间表达法涵盖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史诗、圣经文学、民俗、宗教教义、天文学、占星学等知识,表征了人体与宇宙节律的协调统一。第四种是旅人但丁的预定"时刻表",特别突出了基督教分秒必争的时间观。第二节论述了文本历史时间,即时间的并置法则。通过三个层面来表现,首先是基督教的星期制,突出基督殉难和复活对人类灵魂的拯救功能;其次是上帝的生命册,《神曲》将全部的人类灵魂历史时间都收纳在永恒的现在时刻,天国、地狱和炼狱与人间共感同在。最后分析基督教文化中的线性之流时间观对古希腊以来的灵魂循环轮冋说的否定。第二章分析《神曲》中的空间观,共分为序言、附表和三个小节。序言概说《神曲》中蕴含的一个戏台,四个世界。第一节梳理概述《神曲》三界形成的基督教神学历史来源和背景知识。第二、三节是论文的重心和要点部分。第二节分析彼岸三界的体系和秩序,并详细引证梳理其基督教神学教义渊源,主要是阿奎那《神学大全》中的"德性、恶习及罪"的学说。这个部分对应着佐伦理论中的时空复合体与文本内涵的对照关系。大致划分为两种体系类型,一是以"七种德性"为依据体系,即天国的秩序和体系,"德性"的类型和等次形成了天国的秩序体系,人内心的道德律即秩序本身。二是以"罪恶"或"罪宗"为依据的刑罚场所,地狱和炼狱体系说明了 "罪"与"罚"是一体的,心灵的罪孽即是灵魂来世的栖居之所,人造就了他自身。第三节分析彼岸世界的居住环境,主要从基督化的托勒密宇宙"四元素"说来分析引证,这部分对应了佐伦空间模型说中的"地形学"空间层面。具体表现为地狱谷的地质环境;炼狱山的气候特征和上帝的天体交响乐组队模式。三界的地形是特别为灵魂体设定的寓所,自然环境是"心灵图像"感召出来的结果,灵魂们塑造了三界的自然风景。第三章分析《神曲》宇宙观中的角色人物即"喜剧"舞台上的"角色"演员和群众演员。《神曲》中的居民是人的幻影,借用佛教术语可叫做"心意识"。在这部分适当引入中国文学《西游记》的相关内容作为参照,突出但丁灵魂观的"爱的哲学"。具体又分为两小节和附表部分,第一节简述但丁"灵"的文学之价值,并引证其灵魂论的神学依据。第二节分析灵魂论中的"自由意志说",也就是行动的哲学,灵魂的活动就是他们各自的道路。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但丁的道路,他是神命定的朝圣者、修行者和传道者;其次是灵魂或人类的道路,以炼狱山作为分析重点,因为在地狱和天国灵魂们具有相当程度的恒定性,炼狱山的灵魂们仍旧处于类似"尘世"的"居间之境"。最后是全篇的终结,在但丁的价值观中或者以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价值观来衡量,除天国之外的任何"世界/王国"的体系和秩序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上帝的"永恒法"和上帝启示出的道才是真正的秩序和体系。上帝之道在天国中的呈现就是以爱为动力能源以光为传播媒介,无限开放的资源共享网络空间模式,天国的灵体呈现出来的形态是灵魂最初始的模样。

纪文岩[7](2015)在《吉中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一、吉中强教授成才之路吉中强教授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早年公派留学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研习消化道肿瘤发生学。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学贯中西、敢于实践,具有扎实的中医、西医基本功。中医方面,他熟读经典、名家着述,用心钻研,博采众长,打下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遣方施治常效如桴鼓。西医方面吉老师熟练掌握临床医学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急危重症的救治技术,展现了过硬的医学功底。吉老师衷中参西,主张西为中用,勇于开拓创新,通过掌握的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药,使中医理论具体化、客观化,提升和推进中医药学发展。二、吉中强教授主要学术思想渊源及概述1整体观念,尤重人与社会的整体观 吉中强老师秉承《内经》整体观念及天人合一的理论,强调整体观,不仅人体自身是整体,尤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坚持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2辨病辨证结合,尤重辨证识机采撷《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思想,重视辨证论治,辨病和辨证结合,尤其重视辨证识机,认为治法从病机出,方剂依治法制,病机的把握是疗效的关键。3衷中参西,研究血瘀及活血化瘀理论重视血瘀证与血栓病的研究与治疗,重视舌诊在诊断血瘀证中的价值。在继承和研究《内经》、《伤寒杂病论》、 《医林改错》血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来研究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中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尤其对理气药的研究,发现了理气药自身的活血化瘀依据,形成了重视气血的学术思想,对理气活血理论、热毒血瘀理论有了阐发。4气血同治,强调理气活血吉老师在古人气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及自己的系列研究,重视气血辨证,认为气血失调可贯穿于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瘀血基本病机是阻滞,吉老师认为导致瘀血的根本还在乎气病。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均可以引起瘀血。5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吉中强教授推崇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善于抓主证,巧用经方治顽疾,组方药简力专,配伍精当,独具匠心,主张在符合辨证的基础上可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加减,常可提高疗效。6重视脾胃重视脾胃升降失常的调治,擅长从脾胃的调摄入手治疗多种疾病,临床治疗任何疾病时刻注意顾护脾胃。三、吉中强教授主要临床经验举隅1胸痹心痛病(冠心病)认为心脉瘀阻是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病机的核心。气虚血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气滞血瘀,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血瘀,以瓜萎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滞痰浊血瘀,以新血府逐瘀汤加减。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加用土元、水蛭、僵蚕、蜈蚣等虫类药。2心悸(心律失常) 辨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不同,分别治之。虚证以补气、温阳、养血、滋阴;实证泻火、行瘀、祛痰、化饮。结合心电图等现代检查综合辨证,擅长从调神及心肝脾论治,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辨证论治,并参照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配伍组方,提高临床疗效。肝郁气滞、肝火扰心,以逍遥散合栀子豉汤加减;心脾两虚、心血不足,以归脾汤或炙甘草汤加减;心阳不振,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气陷血瘀,以升陷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眩晕认为眩晕与风、痰、水、瘀、热有关,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常采用补肾平肝,祛痰化瘀作为基本治法。肝阳上亢,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血瘀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肾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加减;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4血浊(高脂血症) 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痰浊”、“瘀血”的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肝、肾三脏虚损;标实主要是痰浊和瘀血。病理机制在于痰与瘀。治以补肾祛痰活血,常用通脉降脂Ⅰ号为基础方。痰湿血瘀型合六君子汤,气滞血瘀合逍遥散,或用新血府逐瘀汤,肾虚血瘀偏阴虚合用知柏地黄丸,偏阳虚者合用金匮肾气丸。5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认为心脏功能的衰退,主要为心气不足,日久心阳不足,水湿泛滥、瘀血内阻,属本虚标实。气虚下陷血瘀水停,以三参汤合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肾虚血瘀水停,以生脉饮合真武汤加减,6不寐(失眠) 重视心、肝、脾、肾功能在睡眠中的作用,注重情志异常的致病因素,善于心理情志调整,灵活辨证。肝郁气滞,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丹栀逍遥散加减;气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瘀血内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心肾不交,以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升降失常,半夏泻心汤加减。7虚劳(恶性肿瘤) 认为多是本虚标实证,气血阴阳虚损为本,湿、痰、瘀、肿块为标,认为肿瘤治疗在任何阶段,正气的保护极为重要,主张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培补正气,减毒增效。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四、新血府逐瘀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新血府逐瘀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及对免疫炎症的干预作用,为吉中强教授运用理气活血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60)。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新血府逐瘀软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积分变化、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变化、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血瘀证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r干扰素(IFN-r)、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及IFN-r/IL-4比值,并进行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1试验组心绞痛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P<0.05);2硝酸甘油停减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3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无差异;4两组血瘀征象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1);5两组治疗后LDL-C、TC、hs-CRP、IFN-r水平降低(P<0.05或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IFN-r/IL-4比值均有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试验组IFN-r/IL-4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可改善心绞痛症状、血瘀征象,缓解心肌缺血,调节血脂水平,安全可靠,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复方,具有双向多靶点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的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颜晓赟[8](2015)在《俄汉“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是一种和人类思维、认知紧密相关的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用到隐喻。传统意义上语言学家一直把隐喻看成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但随着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和认知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因为情感具有模糊性、抽象性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准确更直接地表达和理解情感,人们常常将它们隐喻化。换言之,隐喻是一座通往内心世界、展现心理活动的桥梁。“愤怒”作为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极具典型性。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俄汉语中“愤怒”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愤怒”这一基本情感隐喻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再充分利用以上通过对比所得出的结论,从人体及物质经验和文化模式方面探讨共性和差异产生的原因。

王蒙[9](2014)在《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太平天国以宗教立国,但关于它的完整定性却并不十分明确。以往我们或将其视为一场具有某些近代特征的传统农民运动,并认为它是中国传统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或者将其定义为一场民族革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最终目的;又或认为它是一场宗教革命运动,以建立一个神权国家为理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坚决地破坏。最后一种观点是简又文先生的观点,也是最接近于本文的观点。本文对“宗教革命论”的更新主要在于综合利用最新的西方宗教学、宗教心理学、基督教神学、《圣经》诠释学、群体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兼以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尽可能深入地去理解上帝教及其核心概念——“上帝观”,继而从宗教的角度去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变化、灭亡的原因,以及内在属性、领袖特质等问题提供一种解释。首先,从太平天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太平天国本身的诸多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与中国传统社会和历史相异质的群众运动。太平天国的异质性是我们认识它的一切特征的基础。其次,在《圣经》诠释学、基督教神学、基督教会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天国或者洪秀全受《圣经》以及福音派新教的教义影响巨大。《圣经》的革命性,《摩西五经》中“一神”的教义与“摩西的上帝”威严暴烈的性格等,是洪秀全革命思想萌芽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太平天国进程的重要观念。而福音派新教关于“千禧年的预言”、“末日审判”等观念也加剧了洪秀全对《圣经》的自行领悟。上帝观经历了一个逐渐“去宗教化”、“去上帝化”的演变过程,即从“摩西的上帝”——“上帝教的上帝”——“新约的上帝”——“教主的上帝”。在这一过程中上帝渐渐远离信徒,使信徒在其宗教心理上发生变化,信仰减弱,直至革命性丧失。洪秀全与洪仁开等领袖人物的宗教心理与宗教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前者像穆罕默德那样,以自己获得的新启示为核心创立新的宗教,并借此领导世俗运动;后者则像太平军中的马丁·路德,致力于上帝教以及整个天国的改造。另外,洪秀全在宗教思想上所形成的圣徒属性和他自身在心理上的某些特征,构成了他成为宗教领袖的心理条件;而洪仁玕改造天国的试验之所以会失败,也和他自身在心理上以及宗教上的某些缺陷而难以重建权威地位是有关系的。最终,由于上帝教的变质和现实政治、军事情势的恶化,太平天国在宗教信仰上的退化和信徒心理上的弱化加剧了太平天国的堕落,成为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晶银[10](2012)在《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以“喜、怒、哀、惧”为语料》文中指出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情感与认知有密切的联系,对情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心理结构和认知方式。由于情感的无形性和模糊性,对情感的正确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但情感并不是难以言状的东西,我们日常用来谈论情感的语言是我们发现情感概念结构和内容的重要工具,而且不同语言之间情感语言对比的研究可以得出人类情感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所以本文在充分吸收认知语言学对情感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莱克夫(George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和Kovecses的情感隐喻理论,对汉语和韩国语中出现的“喜、怒、哀、惧”——这四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语料的隐喻分类,然后分析汉韩两种语言情感隐喻的异同点并解释其根源,证明并补充Kovecses提出的“情感表达是身体体验和文化的融合”的理论,并且充分利用以上通过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来阐释中韩两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文化心理、思维模式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动因。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包括绪论和结论:绪论,首先揭示了情感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和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情感语言的必然性;其次从语言学角度简要回顾了认知语言学、认知隐喻、情感语言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果;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以及语料搜集的方法,并补充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背景。第一节心理学基础,主要叙述情感心理学的概念及一般理论;第二节语言学基础,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论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情感语言的必要性,其次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介绍隐喻研究的变迁,最后阐述认知隐喻和意象图式、情感语言的关系:第三节是对比的基础,主要叙述情感进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进而阐释情感隐喻的身体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将搜集的语料进行隐喻类型上的分类,分析汉韩情感隐喻机制的异同。不同民族在体验情感时所呈现出的相似性,但在语言表达方面,则会使用相似或不同的认知隐喻模式,不同的认知隐喻模式自然会导致语言形式表达上的差异。笔者将情感隐喻分为人体隐喻、感觉隐喻、情感力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等五类。第二章是汉韩人体隐喻的对比分析;第三章是汉韩感觉隐喻的对比分析;第四章是汉韩情感力隐喻的对比分析;第五章是汉韩情感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对比分析。第六章是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不足点,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定的展望。根据汉韩情感语言的概念隐喻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理论性的阐释:第一、看似抽象的、模糊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得到较为圆满的语言学解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情感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推进情感的一般理论。第二、概念隐喻是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情感是抽象的,人们在对情感概念化时,将抽象的情感与自己所熟悉的具体的周边世界联系起来,结合主客观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隐喻。第三、情感隐喻呈现出身体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即,情感语言是身体体验和文化的融合。人类的情感是进化而来的,人们在感受到某种情感时的生理反应和身体行为是大致相同的,这种普遍的生理反应和身体行为是情感隐喻相似性的原因。但情感不一定总是基于身体经验,更多的是基于多种多样的文化因素和认知过程,从而呈现出情感隐喻的文化差异性。

二、“义怒”与“易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怒”与“易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1.情志郁病的概念内涵
    2.情志郁病病机理论的研究思路
        2.1.情志郁病理论框架的构建
        2.2 情志之脏的概念解析
    3.中医学情志郁病的源流
        3.1 秦汉时期情志郁病相关理论的奠基
        3.1.1 中医神志、情志生理学的建构
        3.1.2 情志郁病病因认识的初步形成
        3.1.3 情志郁病病机及相关理论的建立
        3.1.4 情志郁病治疗学的构建
        3.2 魏晋隋唐时期情志郁病的继承与发展
        3.2.1 对情志郁病认识的继承发展
        3.2.2 对情志郁病相关疾病认识
        3.3 宋金元时期对情志郁病理论的发展
        3.3.1 对情志郁病病机认识的深化
        3.3.2 情志郁病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
        3.4 明清时期情志郁病理论的成熟
        3.4.1 情志郁病理论的整理与阐述
        3.4.2 情志郁病的理论构架基本形成
    4.现代情志郁病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4.1 情志郁病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4.2 情志郁病概念内涵模糊
        4.3 情志郁病病机理论阐释较为单一
下篇
    1.中医学神志、情志的理论研究
        1.1 中医学神志理论研究
        1.1.1 神志概念内涵研究
        1.1.2 “五神”的生理内涵探析
        1.1.3 神志与情志的关系解析
        1.2 中医学情志理论研究
        1.2.1 情志概念内涵研究
        1.2.2 “七情”的生理内涵探析
        1.2.3 正常情志状态的探究
    2.中医学情志郁病病机研究
        2.1 情志郁病的核心病机
        2.2 情志郁病的病机分类
        2.2.1 单一病机分类
        2.2.2 复合病机分类
        2.3 情志郁病的病机传变
        2.3.1 病机的演变规律
        2.3.2 病位的传变
结论
中医学关于情志郁病的现代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武士道,日本魂》(第7-10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of Bushido-The Soul of Japan
    1.2 Introduction of Inazo Nitobe
    1.3 Project Requirements
    1.4 Project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Process
    2.1 Analysis on the Selected Chapters
    2.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2.3 Translation Schedule and Process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Problems and Principles of Academic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1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3.2.2 Omission and Amplification
        3.2.3 Use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3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3.3.1 Syntactical Restructuring
        3.3.2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3.3.3 Conversion between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日韩《孟子》学研究 ——以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中日韩《孟子》学研究背景
        1.1.2 本文特点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孟子》主旨之不同把握
        1.3.2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天人关系之不同理解
第二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之学术特色
    2.1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体现时代之思想
    2.2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对《孟子》之推崇
第三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道”之异同及其意义
    3.1 朱熹对“道”之理解
        3.1.1 阴阳之气与自然秩序
        3.1.2 “人之气”与“天地之气”
    3.2 伊藤仁斋对“道”之理解
        3.2.1 对朱熹之“道”的批评
        3.2.2 “道”至近至浅
        3.2.3 “道”在人伦之间
    3.3 丁若镛对“道”之理解
        3.3.1 “道”是人伦之道
        3.3.2 “天之主宰为上帝”
    3.4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之“道”的意义指向
        3.4.1 朱熹之道贯通天人
        3.4.2 伊藤仁斋人伦之道关注人间
        3.4.3 丁若镛天道尊崇“上帝”
        3.4.4 “道”决定三家学问底色
第四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理”之异同及其意义
    4.1 朱熹对“理”之理解
    4.2 伊藤仁斋对“理”之理解
        4.2.1 对朱熹之“理”的批评
        4.2.2 “一元之气”为天道之全体
    4.3 丁若镛对“理”之理解
    4.4 “理”为三家分歧之根本
第五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孟子》理解之异同及其意义
    5.1 朱熹《孟子集注》的特点
        5.1.1 朱熹对《孟子》作者等问题之理解
        5.1.2 朱熹对《孟子》主旨之把握
    5.2 伊藤仁斋《孟子古义》的特点
        5.2.1 仁斋对《孟子》作者等问题之理解
        5.2.2 仁斋对《孟子集注》之继承与反驳
    5.3 丁若镛《孟子要义》的特点
        5.3.1 丁若镛对《孟子》作者等问题之理解
        5.3.2 丁若镛对《孟子》主旨之把握
    5.4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孟子》诠释之意义
第六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孟子仁说之异同及其意义
    6.1 朱熹对孟子仁说的理解
    6.2 伊藤仁斋对孟子仁说的理解
        6.2.1 仁只是爱,不是理
        6.2.2 “仁”只在人伦之间
        6.2.3 仁是公共之爱
    6.3 丁若镛对孟子仁说的理解
        6.3.1 仁是“人伦之成德”
        6.3.2 仁成于行事之后
    6.4 孟子仁说反映三家思想之异同
第七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孟子性善说之异同及意义
    7.1 朱熹对孟子性善说的理解
        7.1.1 朱熹“性即理”的理论来源
        7.1.2 朱熹“性即理”的主要内容
        7.1.3 朱熹“性即理”的地位及意义
    7.2 伊藤仁斋对孟子性善说的理解
        7.2.1 伊藤仁斋“性好恶说”的理论来源
        7.2.2 伊藤仁斋“性好恶说”的主要内容
        7.2.3 伊藤仁斋“性好恶说”的意义
    7.3 丁若镛对孟子性善说的理解
        7.3.1 丁若镛“性嗜好说”的理论来源
        7.3.2 丁若镛“性嗜好说”的主要内容
        7.3.3 丁若镛“性嗜好说”的意义
    7.4 孟子性善说全面反映三家学问之异同
第八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孟子“不动心”之异同及其意义
    8.1 朱熹对孟子“不动心”的理解
        8.1.1 “道义”是“不动心”的根本
        8.1.2 “知言”即是“知道”
        8.1.3 “浩然之气”是“不动心”之襄助
    8.2 伊藤仁斋对孟子“不动心”的理解
    8.3 丁若镛对孟子“不动心”的理解
    8.4 以孟子“不动心”蠡测三家儒学思想
第九章 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关于孟子仁政说之异同及意义
    9.1 朱熹对孟子仁政说的理解
        9.1.1 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
        9.1.2 一正君心而国定
    9.2 伊藤仁斋对孟子王道说的理解
        9.2.1 “生生之德”
        9.2.2 “君为民之父母”与“与民偕乐”
        9.2.3 “慈爱为仁”与“仁政”说
        9.2.4 仁斋论教育
    9.3 丁若镛对孟子仁政的理解
        9.3.1 举用贤才与理财丰产
        9.3.2 教化与道心
    9.4 以孟子仁政说管窥三家儒学思想
结语:中日韩三国《孟子》学研究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血气的赋形—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及其教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勇敢及其教化在现代的异化现象
        二、勇敢与血气之间的关联被忽略
        三、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的独特意义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勇敢的研究
        二、关于血气的研究
        三、关于教化的研究
    第六节 概念界定
        一、勇敢
        二、血气
第一章 勇敢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 勇敢对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一、保护城邦的基础要素(质料):人口与土地
        二、优化城邦的形式:推翻僭主政体
    第二节 勇敢是首要的道德德性
        一、勇敢要面对人的最基础感情:最大的痛苦
        二、勇敢具备重要的行动能力:最大的自制力
第二章 勇敢的实质:血气与灵魂的复合
    第一节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基本维度
        一、复合物:质料与形式合一
        二、形式促使质料以实现自身潜能为目的
        三、质料需消除形式“缺失”才能成全自身的美善本性
    第二节 从“质料-形式”的视角看勇敢
        一、血气作为勇敢的质料
        二、灵魂作为勇敢的形式
第三章 勇敢的层次:血气赋形的情形
    第一节 较低层次:感觉灵魂赋形的血气
        一、出于恐惧的勇敢:欲求逃避痛苦
        二、出于乐观的勇敢:获胜的强烈意愿
        三、出于愤怒的勇敢:报复不公正的欲望
    第二节 较高层次:理智灵魂赋形的血气
        一、知识的勇敢:基于经验的理智思考
        二、荣辱的勇敢:朝向城邦共同体的高贵目的
        三、理想的勇敢:神性高贵与适度
第四章 勇敢的培育:增强和净化血气
    第一节 增强血气
        一、个体诞生时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
        二、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血气
        三、通过法律来形成崇尚血气的氛围
    第二节 净化血气
        一、以音乐来涤荡血气的野蛮
        二、以悲剧来净化引发血气活动的情感
        三、以沉思来修炼灵魂
结语:亚里士多德勇敢观的教化启示
    一、勇敢教化的关键:树立朝向“公共”的目的
    二、急需通过体育来增强个体血气
    三、重视美育和哲学教育净化血气的价值
    四、教育应让学生在适当的险难训练中朝向高贵
参考文献
致谢

(6)灵魂的寓所—但丁《神曲》的宇宙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论文局限性、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神曲》中的时间观
    第一节 叙事时间——旅人但丁的时钟
        一、中世纪的昼夜两分法时钟
        二、黄道12星宫计时法
        三、南北半球时区对照法
        四、旅人但丁的预定"日程表"
    第二节 文本历史时间——并置的时钟
        一、与基督同行的复活节周期——个人小历史的并置
        二、上帝的生命册——灵魂/人类历史是永恒的现在时刻
        三、线性时间与时间之流,对循环论的否定
    图表资料
        一、太阳在黄道带运行的路径图
        二、但丁炼狱路线图
        三、"炼狱山"太阳时钟
        四、炼狱时区三方对照表
第二章 《神曲》中的空间观
    第一节 彼岸三界的诞生及其目标
        一、三界产生的基督教神学背景概说
        二、《神曲》文本对三界形成的解释
    第二节 彼岸三界的体系与秩序——"德性、恶习及罪"的学说
        一、灵魂/人类真正的寓所——《天国篇》体系与秩序剖析
        二、圆形敞视式刑狱——《炼狱篇》和《地狱篇》体系与秩序剖析
    第三节 彼岸三国的居住环境——托勒密宇宙论"四元素"说
        一、地狱谷的地质环境及其文化内涵
        二、炼狱山的气候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三、上帝的天体交响乐团及其文化内涵
    图表资料
        一、中世纪的托勒密宇宙体系图
        二、天堂体系/秩序图
        三、天府玫瑰
        四、亚里士多德"德性及恶习分析表"
        五、地狱分析表
        六、旧约时代的宇宙观——"阴府"位置图
        七、地狱构造地形图
        八、炼狱山地形构造图
        九、但丁的宇宙模型
        十、托勒密天文体系模拟图
第三章 《神曲》中的灵魂观
    第一节 《神曲》中的"居民"——灵魂体/心意识
        一、但丁"灵"的文学
        二、基督教教义中的灵魂论
    第二节 自由意志说——灵魂行动的哲学
        一、但丁的道路:朝圣者、修行者、传道者
        二、灵魂/人类的道路:炼狱即尘世
        三、上帝的道:神国居民的网络空间
    图表资料
        一、但丁的家族谱
        二、天堂、炼狱和地狱的空间模拟图
        三、地狱的结构剖面图,各色鬼怪狱卒配置图
        四、多雷插图——双环玫瑰圈
结论
    一、但丁的宇宙体系总结
    二、"圣言"与"三韵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吉中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吉中强教授成才之路
    1 勤奋好学,扎实进取
    2 学贯中西,勤于实践
    3 西为中用,开拓创新
第二部分 吉中强教授主要学术思想渊源及概述
    1 整体观念,尤重人与社会的整体观
        1.1 人体自身的整体观
        1.2 人与社会的整体观
        1.3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2 辨病辨证结合,尤重辨证识机
    3 衷中参西,研究血瘀及活血化瘀理论
        3.1 认识血瘀证与血栓病
        3.2 判断血瘀重舌诊
        3.3 重视血瘀证现代医学指标
        3.4 理气活血理论的阐发
        3.5 对热毒血瘀的阐发
        3.6 阐发气陷血瘀理论,创三参汤
    4 气血同治,强调理气活血
        4.1 重视血瘀,认为气病是血瘀的根本
        4.2 理气活血治则方药
    5 遣方用药灵活多变
        5.1 巧用经方治顽疾
        5.2 组方精当效力宏
        5.3 辨证识机重气血
        5.4 现代药理助疗效
    6 重视脾胃
        6.1 调理脾胃升降治杂病
        6.2 遣方用药顾护脾胃
第三部分 吉中强教授主要临床经验举隅
    1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1.1 病因病机认识
        1.2 证治
        1.3 典型病例
    2 心悸(心律失常)
        2.1 病因病机认识
        2.2 证治
        2.3 典型病例
    3 眩晕
        3.1 病因病机认识
        3.2 证治
        3.3 典型病例
    4 血浊(高脂血症)
        4.1 病因病机认识
        4.2 证治
        4.3 典型病例
    5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5.1 病因病机认识
        5.2 证治
        5.3 典型病例
    6 不寐(失眠)
        6.1 病因病机认识
        6.2 证治
        6.3 典型病例
    7 虚劳(恶性肿瘤)
        7.1 病因病机认识
        7.2 证治
        7.3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排出标准、剔除及脱落标准
        1.3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心绞痛疗效比较
        4.2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4.3 心电图疗效比较
        4.4 中医血瘀证疗效评定
        4.5 血脂及免疫炎症检测指标
        4.6 安全性监测
讨论
    1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释义及药理研究
        1.1 处方来源与药物组成
        1.2 组方分析
        1.4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的现代研究
    2 本研究疗效分析
        2.1 临床疗效分析
        2.2 心电图疗效分析
        2.3 对血脂的影响
    3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
        3.1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hs-CRP的影响
        3.2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的影响
    4 不良反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8)俄汉“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1章 隐喻的认知研究
    1.1 隐喻研究的认知基础
    1.2 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
        1.2.1 隐喻的实质
        1.2.2 隐喻意义产生的机制
        1.2.3 概念隐喻的分类
    1.3 认知隐喻与情感表达
    本章小结
第2章 俄汉语中“愤怒”情感隐喻对比分析
    2.1 愤怒是热/火
    2.2 愤怒是人体容器里的气体
    2.3 愤怒是人体容器里的液体
    2.4 用人的生理和行为变化隐喻愤怒
        2.4.1 愤怒是脸色的变化
        2.4.2 愤怒是人体部位的异常
    2.5 愤怒是容器中的物体
    2.6 愤怒是一触即爆的危险物
    2.7 愤怒是自然力
    2.8 俄汉语中将愤怒隐喻为危险的动物
    2.9 愤怒是战斗中的对手
    2.10 愤怒是一种负担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太平天国研究综述与反思
        1.2.1 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1.2.2 太平天国宗教研究的成果概述
        1.2.3 太平天国宗教史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2.4 太平天国宗教研究的热点问题
    1.3 问题与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一种人性的太平天国研究的可行性
        1.4.1 研究思路
        1.4.2 太平天国的宗教观
        1.4.3 研究预期:一种人性的太平天国研究
2 太平天国——一种异质的文化与变革
    2.1 嘉道以降的中国社会
    2.2 太平天国的异质性、革命性与宗教性
    2.3 后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
3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3.1 《圣经》与太平天国
        3.1.1 《圣经》及其革命性
        3.1.2 《劝世良言》的宗教启蒙
        3.1.3 《圣经》与洪秀全的宗教体悟
        3.1.4 “摩西五经”与太平天国的上帝
    3.2 太平天国关于基督教的态度与西方的反应
        3.2.1 西方人对太平天国的印象
        3.2.2 太平天国对基督教的态度
    3.3 上帝教与福音派新教
        3.3.1 新教与天主教的基本区别
        3.3.2 福音派内部的分歧
        3.3.3 上帝教与摩门教
4 多元的上帝观
    4.1 早期上帝观的内涵
        4.1.1 《天理要论》与“上帝无形”
        4.1.2 斩邪留正与破除偶像崇拜
        4.1.3 上帝家庭
    4.2 太平天国的上帝观及其变化
        4.2.1 《摩西五经》的上帝观
        4.2.2 上帝教的上帝
        4.2.3 上帝观的新约化
        4.2.4 教主的上帝
    4.3 “去上帝化”的内涵与表现
        4.3.1 “去上帝化”的内涵探析
        4.3.2 “去上帝化”的现实影响
    4.4 信仰减退与整顿士气举措中的失误
5 洪秀全及其宗教思想的流变
    5.1 洪秀全的圣徒属性与上帝信仰
    5.2 洪秀全与罗孝全的信仰冲突
        5.2.1 拒绝施洗与罗孝全的宗教情结
        5.2.2 “教父出走”与《圣经》的绝对性
    5.3 洪秀全与穆罕默德
    5.4 宗教领袖的心理条件
6 洪仁开的宗教改造
    6.1 洪仁玕的早期经历与“基督徒化”
    6.2 改造天国的实验
    6.3 洪仁玕与马丁·路德
    6.4 现实与妥协
7 太平天国的宗教与“天国的陨落”
    7.1 “小天堂”与“阎罗妖”
    7.2 上帝教信徒的心理描述
    7.3 太平天国的先天缺陷
        7.3.1 族群观念、宗教理想与世俗化
        7.3.2 上帝教的形成及其先天缺陷
    7.4 东西方价值系统下的太平天国
        7.4.1 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认识与评价
        7.4.2 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7.5 天国的陨落
        7.5.1 宗教积极作用的制度体现与蜕化
        7.5.2 太平天国的陨落与宗教的蜕化
结语
参考文献

(10)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以“喜、怒、哀、惧”为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情感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二、情感语言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基本框架
第一章 情感隐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情感表达的情感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情感表达的认知隐喻基础
        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二、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情感隐喻对比的理论基础
        一、情感的进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
        二、情感隐喻的身体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
第二章 汉韩人体隐喻对比分析
    第一节 人体隐喻概述
    第二节 汉韩喜悦之情的人体隐喻对比分析
        一、涉及到面部的人体隐喻
        二、涉及到身躯或内脏的人体隐喻
        三、笑隐喻
        四、歌舞隐喻
    第三节 汉韩愤怒之情的人体隐喻对比分析
        一、涉及到面部的人体隐喻
        二、涉及到身躯或内脏的人体隐喻
    第四节 汉韩悲伤之情的人体隐喻对比分析
        一、涉及到面部的人体隐喻
        二、涉及到身躯或内脏的人体隐喻
        三、哭隐喻
    第五节 汉韩恐惧之情的人体隐喻对比分析
        一、涉及到面部的人体隐喻
        二、涉及到身躯或内脏的人体隐喻
    第六节 汉韩人体隐喻的对立倾向
        一、“喜悦”和“悲伤”的对立倾向
        二、“愤怒”和“恐惧”的对立倾向
    第七节 汉韩人体隐喻的高认知身体部位
第三章 汉韩感觉隐喻对比分析
    第一节 感觉隐喻概述
    第二节 汉韩温度觉隐喻对比分析
        一、喜悦是暖/光
        二、愤怒是热/火
        三、悲伤是凉
        四、恐惧是冷/冰
    第三节 汉韩视觉色彩隐喻对比分析
        一、喜悦是红
        二、悲伤是暗淡
        三、恐惧是黑色
    第四节 汉韩味觉隐喻对比分析
        一、喜悦是甜
        二、悲伤是苦/酸/辛
    第五节 汉韩气隐喻对比分析
    第六节 汉韩病痛隐喻对比分析
第四章 汉韩情感力隐喻对比分析
    第一节 情感力隐喻概述
    第二节 汉韩容器隐喻对比分析
        一、容器隐喻概述
        二、汉韩容器隐喻的认知模式
    第三节 汉韩敌人隐喻对比分析
        一、敌人隐喻概述
        二、汉韩敌人隐喻的认知模式
    第四节 汉韩自然不可抗力隐喻对比分析
第五章 汉韩实体、方位隐喻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韩实体隐喻对比分析
        一、食物隐喻
        二、动物隐喻
        三、线隐喻
        四、其他
    第二节 汉韩方位隐喻对比分析
        一、喜悦是上
        二、悲伤是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义怒”与“易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文献情志郁病的病机理论研究[D]. 马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武士道,日本魂》(第7-10章)翻译实践报告[D]. 丛丽妍. 山东大学, 2020(05)
  • [3]中日韩《孟子》学研究 ——以朱熹、伊藤仁斋与丁若镛为中心[D]. 王岩. 山西大学, 2020(12)
  • [4]关于“丁酉异梦”的互文性考辨[J]. 褚潇白. 学术月刊, 2019(07)
  • [5]血气的赋形—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及其教化意义[D]. 王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灵魂的寓所—但丁《神曲》的宇宙观[D]. 刘会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9)
  • [7]吉中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D]. 纪文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8]俄汉“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 颜晓赟. 吉林大学, 2015(08)
  • [9]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D]. 王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10]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以“喜、怒、哀、惧”为语料[D]. 金晶银.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大义”与“暴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