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省的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某省的宗教信仰自由

一、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a Chinese Province(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燊[1](2018)在《中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近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成态势与成效显着,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经由我国的大力扶持与推动,已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以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亚各国的发展关乎着整个中亚区域的繁荣与安定,拥有繁荣安定发展环境的中亚地区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各区域间的联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为揭示中亚五国的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贡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对中亚五国带来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条件的古今分析,以及对中亚地区的范围、区位、资源、人口、宗教、民族等问题研究,运用点一轴开发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增长极等理论,分别从中亚的经济、民族宗教以及基础设施三方面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与关联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中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方发展的推动力。

万圆[2](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谢子卿[3](2016)在《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文中指出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明清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以法国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1692年康熙帝解禁天主教后中国天主教传教发展顺利,但为何罗马教廷会在18世纪初决定禁止中国礼仪,这其中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尚有重大空缺,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叙事,这其中礼仪之争在法国的发展是关键和重点。第二,通过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从中西关系史和中法对比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天主教传教史,重新审视天主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融入早期全球化过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法国传教士和法国的传教团体参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具体过程。这其中包括:第一位进入中国传教的罗历山神父;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创始人陆方济,他将巴黎外方传教会带入中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阎当,他是中国礼仪之争的主要当事人;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7世纪末取代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成为中国礼仪的主要反对者;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神父和郭弼恩神父支持中国礼仪,他们的着作在法国接受审查,由此法国成为中国礼仪之争的主战场。2.法国各界介入中国礼仪之争。其中,杨森派反对中国礼仪,他们亦是耶稣会一贯反对者。巴黎大主教诺阿耶、莫城主教波絮埃亦反对中国礼仪,康布雷大主教费讷隆同情耶稣会,反对过激处理礼仪问题。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神父支持耶稣会,曼特侬夫人亦同样牵涉入内。索邦大学在1700年审查中国礼仪,由此中国礼仪之争在法国和欧洲成为焦点话题,罗马教廷随机决定禁止中国礼仪。由此可知,礼仪之争在法国是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耶稣会在解释适应政策的时候,承认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圣经》历史久远,承认中国文明可能优于基督教文明,因此不被当时基督教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所接受,是造成各方反对中国礼仪的一大原因。4.法国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传教团体间权力斗争、法国和葡萄牙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冲突等等,都是导致礼仪之争矛盾被激化的重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的地位上升,传教团体依附国家,而罗马教廷的地位下降。5.通过礼仪之争在法国的研究,可见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和汉学西进对法国的影响大相径庭。法国人积极讨论中国礼仪之争,法国汉学也随之起步,并且影响到启蒙运动。而康熙年间,中国教徒中的文人数量锐减,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兴趣在降低。以中国礼仪之争为切入点,探讨明末清初东西交往对于双方的影响,并且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变数。6.有关中国礼仪之争法语原始文献的翻译,为中国天主教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史料。

杨晴[4](2014)在《外派人员跨文化沟通管理及对策建议 ——基于LX(中国)分公司的调查》文中提出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设立于华夏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前行。据商务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年外商在我国投资新设立的企业就有2277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融达到1176亿美元。人员交流是跨国企业所采用的人才管理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表层上看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是资本、技术、管理等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但从深层次分析,东西文化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无论是在价值观、语言、沟通等,还是在宗教、习俗、思维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是以,在跨国企业中难免存在着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同时也有融合与吸收。基于此,本文以美方在中国所设立的跨国公司中实施的跨文化沟通管理作为研究立足点。通过主要概念的界定、跨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在LX(中国)分公司中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现状。在调研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LX(中国)分公司实施跨文化沟通管理的情况,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法。通过对实地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从而深入地剖析LX(中国)分公司当前跨文化沟通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产生缺陷的根源。最后,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提出LX(中国)分公司未来实施跨文化沟通管理的改进建议:树立全体员工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理念,把握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与包容对方文化;构建积极、高效的沟通方式,通过“倾听”艺术,提升中、外双方员工进一步交流效率;通过培养优秀本土管理人才,提升中、外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从培训内容、方式上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并引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跨文化沟通管理效率;在公司中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外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期许能够丰富国内跨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为LX(中国)分公司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竞争优势、加速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以此为契机,希望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及中方跨国公司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徐增亮[5](2014)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FDI的流量流向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中国的对外直接投亦是如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哪些变化?其中决定因素又是什么?这就需要对FDI的流量流向及其决定因素作更为深刻的理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引力模型的改进,首先利用2003-2012年中国对95个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考虑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离岸金融中心,投资的最终目的、决定因素更显复杂,需要小心诠释。基于此,采用相对较长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及具体的原始经验,进一步揭示和验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最后利用近邻日本、韩国海外投资经验,来分析中国海外投资决定,并作基准参考。通过检验本文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经济体有明显资源和市场需求,对发达经济体则有资源与战略资产寻求。距离因素对中国海外投资有负面影响,东道国制度对中国资源寻求型FDI有显着影响,特别的是倾向于法制水平较差资源型东道发展经济体。因决定因素的复杂性,在世界经济体原始经验与以日韩为基准参照国时发现:国家GDP、PGDP和外汇储备对FDI流出起正向作用,并推测中国制造业和非洲的投资比重将会增加,而租赁和商业服务则会相应的下降。

朱冬玲[6](2013)在《中国当前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立法数量的庞大,法律冲突不可避免,这势必会影响到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由于法律冲突的存在,即调整同一社会关系或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位阶的法律规定内容不同,就势必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只有有效的解决中国当前的法律冲突,才能有效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法律问题。文章试从立法过程、执法过程、司法过程和公民个人的违宪审查建议权这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国当前的法律冲突的路径,从而进一步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丁睿[7](2013)在《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立其根本上是为了在实现实体公正的同时实现程序公正,让正义能够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因此该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对于刑事司法审判公正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证人出庭难,到庭后说实话难,接受质证难,证人总是有着多方面的顾虑,它不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碍于还原案件客观事实,更导致了控辩双方权利的严重失衡,从而侵犯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的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比起国外立法还略显稚嫩,本文在分析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实践,阐明了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可行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完善此项制度的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提出:首先,对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价值进行分析,从有利于庭审质证,便于查明案件事实;建立直接言辞原则;保障人权以及实现司法公正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考察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方面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其科学性,从而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提供法律参考。再次,总结分析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方面的突破:建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赋予证人一定的免证权、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等等,同时提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强制程序和措施、免证权范围、证人保护程序、补偿制度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可行性完善对策,具体制度设计是:第一,在立法上完善强制证人出庭的程序和措施;第二,合理构建我国刑事证人的免证权,建议建立基于职业和公务的免证权、扩大亲属免证权、建立不得自陷于罪的免证权;第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制度,包括细化证人保护程序、完善证人保护措施以及扩大受保护人员和受保护案件的范围;第四,规定证人经济补偿的程序并建议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奖励制度以及建立其他相关制度,提出建立交叉询问规则和建立证人宣誓制度。

远山[8](2009)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节选)》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可能被表达,可能被遮蔽。本文所要做的是,让历史尽可能接近真实——上任伊始:突发颠覆性事件兴奋剂事件突如其来袁伟民早就发表过一番"考试理论"——全

董学仁[9](2009)在《自传与公传:一九五九年(下)》文中认为谁想跟中国打仗,一定有病看过一部电影叫《蝴蝶效应》,有四个年轻人在噩梦般的岁月一起长大,那些经历太残酷太恐怖了,他们只能努力忘记过去的事情。但有一个长得很像耶稣的年轻人,对许多往事失去了记忆,他必须一次次回到过去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可是每次改变都会

徐传凯[10](2008)在《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 ——以国际狮子会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种新型的、不引人注目的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悄然兴起并开始进入中国。国际NGO不仅具有一般国际组织的国际性,同时也具有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与公益性,他们在我国扶贫、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落后地区建设等社会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国际NGO特殊的海外身份,政府对他们基本秉持“不支持,不反对,不取缔”的态度,没有制定统一的注册登记制度,也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范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引导和管理。目前国际NGO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面分析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首次运用“法团主义”(又被称为“合作主义”)这一理论分析工具,选取第一家成功解决身份问题合法登陆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狮子会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国际狮子会与政府建立了法团主义的合作模式。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而言,要想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并认同政府权威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的本土化,建立与政府合作的法团主义关系模式;对中国政府而言,则要尽快完善对国际NGO的登记管理体制。

二、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a Chinese Provi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a Chinese Province(论文提纲范文)

(1)中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3 主要理论与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内容
    1.6 创新点
        1.6.1 特色
        1.6.2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1 丝绸之路的历史
        2.1.2 丝绸之路的重生
        2.1.3 丝路的延伸
    2.2 中亚地区
        2.2.1 中亚地区的界定
        2.2.2 自然条件
        2.2.3 自然资源状况
        2.2.4 人口资源状况
        2.2.5 民族宗教状况
3 中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位与发展环境分析
    3.1 中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
        3.1.1 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3.1.2 丝绸之路的经济凹区
        3.1.3 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基地”
    3.2 中亚发展环境态势
        3.2.1 深受大国的地缘博弈影响
        3.2.2 深受南亚和西亚安全的影响
        3.2.3 深受宗教和各种国际思潮的影响
        3.2.4 深受中亚本身脆弱性的影响
    3.3 中亚的发展与安全关系
4 中亚经济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贡献分析
    4.1 中亚经济发展分析
        4.1.1 具有鲜明发展阶段特征
        4.1.2 区域发展不平衡
    4.2 中亚经济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外贸带动作用
        4.2.1 中亚经贸活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4.2.2 中亚经济增量、增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4.3 中亚的消费、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关系
5 中亚社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环境安全与稳定影响
    5.1 中亚的矛盾冲突的成因
        5.1.1 中亚社会现存问题
        5.1.2 中亚社会矛盾成因
    5.2 经济发展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5.2.1 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对缓解民族宗教问题的作用
        5.2.2 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对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威胁缓解的作用
        5.2.3 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对缓解国内政治乱象的作用
    5.3 中亚地区矛盾冲突缓解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系
6 中亚基础设施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影响
    6.1 基础设施的建设
        6.1.1 中亚地区基础设施概况
        6.1.2 基础设施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6.2 配套的服务水平与能力
        6.2.1 中亚地配套区服务能力
        6.2.2 服务能力与地区发展的关系
    6.3 中亚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6.3.1 中亚基础设施与配套能力评价
        6.3.2 主要影响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3)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中国礼仪之争历史的基本线索
    1.2 近年来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中的困境和问题意识
    1.4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介入中国礼仪之争的历史背景
    1.5 研究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关系的意义
    1.6 法文原始文献的初步探索
第2章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 中国礼仪问题初入法国
        2.1.1 17 世纪初法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宗教的认识
        2.1.2 第一位入华法国传教士耶稣会士罗历山神父
    2.2 杨森主义和中国礼仪问题
        2.2.1 帕斯卡反对中国礼仪
        2.2.2 阿诺德反对中国礼仪
        2.2.3 耶稣会在法国的“道德败坏”和在华传教适应政策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17 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入华
    3.1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和入华始末
        3.1.1 罗历山神父、教廷传信部以及远东的宗座代牧制
        3.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
        3.1.3 陆方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远东之行
        3.1.4 陆方济的第三次远东之行和入华始末
    3.2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葡萄牙保教权的争斗
        3.2.1 巴黎外方传教会帮助法国进行海外扩张
        3.2.2 远东传教士向宗座代牧宣誓的问题
    3.3 17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入华
        3.3.1 17 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入华过程
        3.3.2 葡萄牙耶稣会士和法国耶稣会的内讧
        3.3.3 法国耶稣会士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暹罗的合作与冲突
    本章小结
第4章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1 巴黎外方传教会和中国礼仪问题
        4.1.1 巴黎外方传教会初入中国的困境
        4.1.2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福建宗座代牧阎当代牧主教发布《阎当训令》
        4.1.3 巴黎外方传教会全力支持阎当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
    4.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士将中国礼仪问题带入法国
        4.2.1 17 世纪末中国和中国礼仪问题在法国的传播
        4.2.2 柏应理神父《中国哲学家孔子》和礼仪问题在法国的转向
        4.2.3 李明神父《中国近事报道》和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达到最高潮
    5.1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支持者
        5.1.1 1700 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宫廷的地位和拉雪兹神父对礼仪问题的态度
        5.1.2 费讷隆和耶稣会的亲密关系
        5.1.3 费讷隆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5.2 十七世纪末法国耶稣会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反对者
        5.2.1 曼特侬夫人反对中国礼仪
        5.2.2 巴黎大主教诺阿耶反对中国礼仪
        5.2.3 莫城主教波絮埃反对中国礼仪的观点和现实因素
        5.2.4 巴黎外方传教会向罗马教廷申诉中国礼仪问题的过程
    5.3 中国礼仪问题在1700年的法国被谴责
        5.3.1 波絮埃等人1700年全国教士大会上提出中国礼仪问题
        5.3.2 波絮埃等人试图让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
        5.3.3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过程的三个问题
        5.3.4 巴黎大学神学院审查中国礼仪问题的辩论要点
    本章小结
第6章 尾声:中国礼仪问题传回中国
    6.1 1704 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礼仪的过程
    6.2 多罗出使中国失败的经过
第7章 结论
    7.1 法国在中国礼仪之争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7.2 中国礼仪问题争论的三个层面
    7.3 从中国礼仪之争和法国的关系看待明清之际东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一):《阎当主教训令》
    译者按
    阎当阁下的训令,索邦大学博士,中国福建省宗座代牧
    提交至圣职业部的问题集 由教宗英诺森十二世确定训令中所有条款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二):阎当主教1699年 1 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译者按
    致读者
    阎当主教1699年1月11日致信夏尔莫的信 1700年4月抵达巴黎 此信揭示李明神父关于中国古代宗教观之谬论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三):法国耶稣会士郭弼恩神父《1692 年康熙宽容天主教传教诏令史》译文
    译者按
    上卷
    下卷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四)《一位索邦大学博士的日记》(节译)
    译者按
    编者M.A.Gazier导读(节选)
    1700 年日记
中国礼仪之争文献(五):《维基百科法文条目:杨森主义(Jansénisme)》
    译者按
    1.杨森主义的定义问题
    2.杨森主义的起源
        2.1 特兰托会议中的圣宠问题
        2.2 法国的奥古斯丁主义:圣西昂和阿诺德家族(Les Arnauld)
    3.在法国发生关于《奥古斯丁》的论战
    4.五个命题
    5.杨森派和莫利纳派的论战
    6.帕斯卡与外乡人运动
    7.杨森派在政治上的对立
    8.教会大和解时期
    9.大和解时期结束后的新迫害
    10.《论上帝独子》和大申诉时期
    11.杨森运动的普及
    12.高等法院中的杨森派
        12.1 杨森派和高等法院的联合
        12.2 18 世纪高等法院暴动中杨森派的因素
    13.杨森主义和法国大革命
        13.1 杨森派在《教会公民组织法》中扮演的角色
        13.2 杨森派被明显夸大的历史角色
    14.法国之外的杨森派
        14.1 鲁汶
        14.2 荷兰
        14.3 意大利
    15. 19 世纪的杨森主义?
主要人物事件编年表
参考文献
    一.外文档案和报刊索引
    二. 外文原始文献和研究专着
    三.古籍和原始文献
    四.中文译着、中文研究专着以及学位论文
    五.中文期刊、集刊以及论文集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外派人员跨文化沟通管理及对策建议 ——基于LX(中国)分公司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
    2.2 跨文化沟通的相关理论
        2.2.1 价值五维度理论
        2.2.2 价值七维度理论
        2.2.3 情景文化理论
    2.3 跨文化沟通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X(中国)分公司跨文化沟通管理的调研
    3.1 公司简介
    3.2 公司外派人员跨文化沟通管理现状及调查
        3.2.1 跨文化沟通现状
        3.2.2 问卷设计
        3.2.3 调查结果统计
    3.3 公司跨文化沟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效率不高
        3.3.2 存在管理、决策失败现象
        3.3.3 难以发挥自身优势,管理成本增加
        3.3.4 难以与公司融合
        3.3.5 工作积极性欠佳
    3.4 公司跨文化沟通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3.4.1 沟通障碍影响管理效率
        3.4.2 文化差异导致管理失败
        3.4.3 管理人才问题成为瓶颈
        3.4.4 培训体系不尽完善
        3.4.5 激励效果不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X(中国)分公司跨文化沟通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沟通管理理念
    4.2 积极高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4.3 培育优秀的跨文化管理团队
    4.4 完善跨文化培训体系
    4.5 重视跨文化激励机制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引力模型与FDI研究综述
        2.1.1 引力方程
        2.1.2 FDI引力方程
    2.2 FDI决定因素研究综述
        2.2.1 局部均衡框架下的FDI决定因素
        2.2.2 一般均衡分析FDI决定因素
        2.2.3 企业或国家特征影响跨国公司决定
    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FDI流量流向演变及其趋势分析
    3.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特征
        3.1.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1.2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流向
        3.1.3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3.2 中国对外投资的基本特征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3.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规模
        3.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组成
        3.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
        3.2.5 中国投资者的身份与离岸金融
4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 模型构建
        4.1.1 引力模型
        4.1.2 模型改进
    4.2 实证方法与理论
        4.2.1 理论假设
        4.2.2 实证方法
    4.3 变量说明
        4.3.1 变量设定
        4.3.2 数据说明
5 实证分析
    5.1 全样本检验
    5.2 分样本检验
    5.3 世界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
        5.3.1 世界155个经济体的FDI流动决定因素
        5.3.2 日本和韩国FDI的决定因素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中国当前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律冲突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
二、立法过程中避免和解决法律冲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一) 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原则是避免和解决法律冲突保障法制统一前提
    (二)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备案审查和法律监督对解决法律冲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执法过程中解决法律冲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一) 执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以解决法律冲突
    (二) 国务院的审查和清理行为解决法律冲突提供了保障
四、司法过程中解决法律冲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五、公民的违宪审查建议权是解决法律冲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必要保障

(7)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 证人的涵义
        1. 两大法系证人的概念
        2. 我国证人的概念与适格性
    (二)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价值
        1. 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庭审质证且便于查明案件事实
        2. 证人出庭作证与建立直接言辞原则相辅相成
        3. 证人出庭作证是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需要
        4. 证人出庭作证是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以及增加审判透明度的要求
二、两大法系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一) 英美法系国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1. 英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2. 美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二) 大陆法系国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1. 德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2. 法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考察
三、我国现行刑诉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突破和不足
    (一)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突破
        1. 建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2. 赋予证人一定的免证权
        3. 规定警察适用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4. 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
        5. 确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二)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足
        1. 强制证人出庭的立法缺陷
        2. 对特殊证人免证权的界定范围过窄
        3. 证人保护的范围过窄且保护程序操作性不强
        4. 证人作证的补偿制度存在缺陷
四、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对策
    (一) 强制证人出庭的立法完善
        1. 明确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
        2. 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3. 建立多层级的法律制裁
    (二) 合理构建我国刑事证人的免证权
        1. 基于职业的证人免证权
        2. 扩大亲属证人的免证权
        3. 不得自陷于罪的证人免证权
        4. 基于公务的免证权
    (三) 进一步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制度
        1. 细化证人保护程序
        2. 完善证人保护措施
        3. 扩大受保护人员和受保护案件的范围
    (四) 规定证人经济补偿的程序并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奖励制度
        1. 确立证人申请经济补偿的程序
        2. 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奖励制度
    (五) 建立其他相关配套制度
        1. 建立交叉询问规则
        2. 建立证人宣誓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自传与公传:一九五九年(下)(论文提纲范文)

谁想跟中国打仗, 一定有病
赫鲁晓夫错了, 尼克松对了
怎么一转眼天就黑了
月亮的背面还是月亮
歌曲不说了, 还说月亮
这里不是奥运会金牌榜
说出来然后忘记 (五十年代的尾声)

(10)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 ——以国际狮子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2.1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2.2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困境
3 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狮子会
    3.1 国际狮子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2 法团主义的主要观点
    3.3 法团主义模式选择的现实性分析
    3.4 国际狮子会法团主义模式的实证分析
4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前景分析
    4.1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4.2 实现组织的本土化
    4.3 开展与政府的合作
5 管理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专门的法律,借鉴经济部门的经验
    5.2 建立统一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5.3 转变政府治理方法,建立积极主动的合作模式
    5.4 通过财会和审计制度监督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5.5 鼓励和扶持我国国内非政府组织的成长
6 总结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212在华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分类表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a Chinese Province(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亚发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D]. 陈永燊.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2]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3]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的法国(1640-1710):中国天主教史钩沉[D]. 谢子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4]外派人员跨文化沟通管理及对策建议 ——基于LX(中国)分公司的调查[D]. 杨晴.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流向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 徐增亮.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6]中国当前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视角[J]. 朱冬玲. 天津法学, 2013(03)
  • [7]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 丁睿. 辽宁大学, 2013(01)
  • [8]袁伟民与体坛风云(节选)[J]. 远山.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9(12)
  • [9]自传与公传:一九五九年(下)[J]. 董学仁. 西湖, 2009(01)
  • [10]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 ——以国际狮子会为例[D]. 徐传凯.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中国某省的宗教信仰自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