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治疗乙型肝炎60例

三阳治疗乙型肝炎60例

一、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坤,吕文良[1](2013)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在慢性肝病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目前以聚乙二醇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停药后复发、病毒变异、不良反应多等问题。文献表明,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在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减轻症状、抗肝纤维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以下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1病因病机研究1.1疫毒说: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经血液、母婴垂直感染、日常生活的亲密接触以及医源性途径传播,符合《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吴又可《瘟

胡冬青,曹志群[2](2012)在《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穴位贴敷疗法广泛应用于内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用此疗法治疗胃痛、泄泻、便秘、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乙型肝炎、肝硬变均取得较好疗效。

王琮[3](2012)在《病毒性肝炎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本文就近二十年来国内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方法研究、内治外治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病毒性肝炎的指标辨证体系,以辅助对无症状型患者的辨证。方法:选择270例诊断明确、有突出症状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记录其主要实验室指标,并根据症状、舌脉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不同证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同节段实验室指标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肝胆湿热证的ALT、AST水平显着高于其余4型,分别为258.06U/L、171.29U/L,肝肾阴虚证次之,肝郁脾虚证患者ALT、AST水平最低;各证型GGT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与AST组相同;TBIL的升高以脾肾阳虚证异常最为明显,且均值(31.25umol/L)远高于其他证型;ALT、 AST、 GGT升高不同节段各证型出现百分比差异显着(P<0.01),ALT、 AST正常时(<40U/L),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升高2倍以内时,以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两型为主,升高至5倍以上时以肝胆湿热证占绝大多数;各证型在GGT升高不同节段的分布部分特征与AST相符,但瘀血阻络证患者出现GGT升高的概率较高;各证型在TBIL升高不同节段分布情况较复杂,各节段间无显着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ALT、 AST、 GGT在不同程度异常时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差异显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可从临床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已知的实验室指标,辅助判断症状不显、舌脉如常患者的辨证分型,此外还可通过对证型分布规律的分析可指导临床用药。

陈希[4](2011)在《卢秉久教授运用中医气机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之经验总结》文中提出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后在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腹腔内液体病理性积聚超过300ml的一种临床表现,是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中晚期)的重要标志。其病因等同于肝硬化的病因,形成机制有三大学说,涉及多种因素:门静脉压力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因素、内分泌因素、腹腔内压力升高。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两大类临床表现。临床将肝硬化腹水分成3型:单纯型腹水、张力型腹水、顽固型腹水,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用Child-Pugh分级评估患者预后。西医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肝硬化病因、保肝、针对门脉高压和脾亢、限制水钠摄入、利尿、输注白蛋白等,治疗难治性腹水可选治疗性放腹水配合输白蛋白、自身腹水浓缩回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抗生素经验治疗预防并发症、肝移植等。中医本病属“鼓胀”范畴,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及治法多有论述。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性方面有统一认识,在病机、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并开展了关于中医经方、专方、针灸、中药外治、或联合西医治疗等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收到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吾师认为本病病因多与感受疫毒虫毒药毒日久、酒食不节、情志刺激、劳欲久病、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肝、脾、肾三脏,病邪为气滞、血瘀、水停,病性总属本虚标实,病机中心环节是是肝郁脾虚,关键是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治疗上在疏肝健脾、调理中焦脾胃气机的基本原则上把本病分为七型辨治:肝气郁滞、脾虚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体现中医法随证变,方以法立的原则,以达到鼓舞正气、整体调节、祛除病邪、改善预后的目的。

佘世锋[5](2010)在《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运用简便易行,疗效明确显着。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对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如药物的选择、辅料的选择等关键问题无系统研究及解决方案,造成结果可比性不强,多局限于经验的总结。本研究首次将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整个过程分解开来,分成对疗效造成影响的六个因素,针对此六个因素,将整个研究分成六个临床试验,每个临床试验在三个试验组中统一其它五个因素,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试验,可以在避免其它五个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确定出该试验因素的最佳方案。最后将结论中最佳的六个方案统一就形成临床优化方案。影响疗效的六个因素具体为:药物的选择、穴位的选择、敷贴持续时间、具体的疗程、辅料的运用、透皮促进剂的运用。按此形成六个临床试验。试验一:目的:比较最常用的三组敷贴药物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9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毕拔为主药物组,组2为黄连为主药物组,组3为栀子为主药物组。在所有病人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的同时,三个组的病人按组别不同给予不同药物进行穴位敷贴。从安全性指标、疗效性指标、临床症状积分以及中医生存质量等综合评价方案去评估三个组病人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对于“症状总分”,组1和组2、组2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2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除了“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外,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2、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结论:第二组:黄连、木香、元胡、栀子(1:1:1:1)的疗效是最佳的。试验二: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组敷贴穴位组成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4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神阙为主穴位组,组2为梁门为主穴位组,组3为中脘为主穴位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对于“症状总分”和“胃痛”,组3和组1、组3和组2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3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和组2。结论:第三组:(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合谷)的疗效是最佳的。试验三: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种不同敷贴持续时间取得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2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敷贴2小时组,组2为敷贴4小时组,组3为敷贴12小时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细1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对“生理领域”和“社会领域”,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所以第一组的疗效好。结论:第一组:敷贴持续时间2小时的疗效是最佳的。考虑存在最佳诱导期和半衰期,敷贴时间长使穴位产生疲劳而降低疗效。试验四:目的:比较三种常用的不同敷贴疗程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6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敷贴2周组,组2为敷贴4周组,组3为敷贴6周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2、组3改善的分数高于组1。两组之间无差异,但都优于第一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组2、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但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组2和组3效果好,无显着差异。组2的疗程是4周,组3的疗程是6周,治疗时间长短不同,但疗效接近,所以选择在实际临床中选用短疗程的组2,疗程4周。考虑有口服西药和中药汤剂的基础治疗,该推荐疗程只适用于联合治疗。试验五:目的:比较三种常用的辅料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7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姜汁组,组2为黄酒组,组3为醋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结论:在姜汁、黄酒、醋做为辅料的比较中,姜汁的效果是最佳的。考虑姜汁可和胃止呕,作为辅料又可缓解黄连和栀子苦寒,免伤胃气。试验六:目的:比较三种常用透皮促进剂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川芎提取物组,组2为丁香挥发油组,组3为薄荷醇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和PRO量表的评分差值比较,得到所有的P值都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改善值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川芎提取物、丁香挥发油、薄荷醇为透皮促渗剂的试验中。三个组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考虑黄连和姜汁本身就有一定促渗作用,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6](2006)在《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金林,李保国[7](2003)在《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论文提纲范文)

(2)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应用举例
    1.1 胃痛
    1.2 泄泻
    1.3 便秘
    1.4 消化性溃疡
    1.5 慢性胆囊炎
    1.6 胆石症
    1.7 肠易激综合征
    1.8 慢性结肠炎
    1.9 乙型肝炎
    1.10 肝硬变
2 机理分析
3 小结

(3)病毒性肝炎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1.1 传统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1.1.2 关幼波对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1.2 西医发病机制
    2.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1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
        2.1.1 肝郁脾虚证
        2.1.2 湿热中阻证
        2.1.3 肝肾阴虚证
        2.1.4 脾肾阳虚证
        2.1.5 瘀血阻络证
        2.2 病毒性肝炎的西医诊断
    3.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3.1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4.病毒性肝炎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4.1 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4.2 中医证型与免疫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4.3 中医证型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4.4 中医证型与病毒检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4.5 中医证型与其他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5.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观察方法
    结果
        1.病毒性肝炎类型分布的基本情况
        2.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3.中医证型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关系的研究
        4.中医证型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关系的研究
        5.中医证型与Y-谷氨酰转肽酶(GGT , Y-GT)关系的研究
        6.中医证型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关系的研究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卢秉久教授运用中医气机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之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诊断及治疗
    2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3 讨论
正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经验
    3 典型病例
    4 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历史沿革
    2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2.1 传统中医对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机理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
    3 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
        3.1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3.2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3.3 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3.4 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3.5 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4 影响穴位贴敷疗效的主要因素的文献研究
        4.1 穴位选择
        4.2 药物选择
        4.3 药物的制备
        4.4 透皮促进剂的应用
        4.5 穴位贴敷的总疗程
        4.6 贴敷持续时间
    5 预期分析
    6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及选择
    3 疗效评价
    4 盲法实施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学问题
    7 技术路线
    8 临床研究流程图
    9 数据管理与分析
    临床试验(一)——敷贴药物组成的选择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退出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方案
        3.2 穴位敷贴治疗(根据组别不同采用不同药物敷贴)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临床研究(二)——敷贴穴位的选择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常用敷贴穴位组的疗效,选出最佳者)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3.3 西药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临床试验(三)——敷贴持续时间的确定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敷贴治疗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3.3 西药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临床试验(四)——具体疗程的确定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敷贴疗程的长短,选出最佳者)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3.3 西药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临床试验(五)——确定运用何种辅料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敷贴药物的配制过程中选择出最佳的辅料)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3.3 西药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临床试验(六)——确定运用何种透皮促进剂
        1 研究目的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2.6 随机分组设计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敷贴治疗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3.3 西药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评价
        4.2 生存质量评价
        4.3 安全性指标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穴位贴敷疗法机理的认识
    2 对影响穴位贴敷疗效的关键问题的分析
        2.1 对疗效最佳药物组成的分析
        2.2 对于疗效最佳穴位组成的分析
        2.3 对于每次敷贴的持续时间的分析
        2.4 对于敷贴的具体疗程分析
        2.5 对于辅料的运用
        2.6 对于透皮促渗剂
    3 对于穴位敷贴疗法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选择
    1.1 神阙穴
    1.2 涌泉穴
    1.3 背俞穴及任脉、督脉穴位
    1.4 循经选穴及局部取穴
2 药物选择
    2.1 单药治疗
    2.2 成方治疗
    2.3 辨证论治
3 问题与展望

(7)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组成
    2.2 用
3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
5 体 会

四、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 刘明坤,吕文良.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09)
  • [2]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胡冬青,曹志群. 河南中医, 2012(09)
  • [3]病毒性肝炎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步研究[D]. 王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卢秉久教授运用中医气机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之经验总结[D]. 陈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 [5]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D]. 佘世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J].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中国针灸, 2006(12)
  • [7]乙肝转阴散敷贴治疗乙肝大三阳60例[J]. 王金林,李保国. 中医外治杂志, 2003(06)

标签:;  ;  ;  ;  ;  

三阳治疗乙型肝炎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