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发酵剂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

酸奶发酵剂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

一、酸乳发酵剂菌种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易文芝,唐雯倩,刘成国[1](2014)在《基于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发酵乳发酵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益生菌发酵乳中的活菌数是保证其功能特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在某一方面对提高益生菌发酵乳活菌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文章从益生菌菌株的选择,益生菌发酵剂的研究以及益生菌发酵乳的发酵技术研究这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如何提高和保持益生菌活菌数。并且从分子生物学以及功能性成分的角度提出未来的研究仍然是在加工过程和货架期内提高与保持益生菌的存活及生物活性等方面。

李串娜[2](2013)在《酸羊奶发酵菌株培养及冻干保护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酸羊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消费者的喜爱。本研究以制备酸羊奶直投式发酵剂的冻干菌粉为主旨。以本实验室前期从商业牛乳直投式发酵剂中分离出的适合羊奶发酵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为试验菌株,就培养基的优化和冻干保护剂的筛选两方面,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法,对菌体活菌数和冻干存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出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复合冻干保护剂配方。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分别筛选了LB基础培养基中碳源/益生元、氮源、氨基酸类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酪蛋白水解物、谷氨酸和葡萄糖为主要影响因子。再通过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得到LB的最佳培养基为0.95%葡萄糖、1.55%酪蛋白水解物、0.0007%谷氨酸,0.59%K2HPO4,pH6.5。经验证,活菌数达到(2.95±0.07)×109cfu/ml,与预测值相近。2.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分别筛选了ST基础培养基中碳源/益生元、氮源、氨基酸类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胨、谷氨酸和酪蛋白水解物为主要影响因子。然后通过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获得ST的最佳培养基为1%葡萄糖,3%大豆蛋白胨、1%酪蛋白水解物、0.0015mg/L谷氨酸、0.2%KH2PO4,10%番茄汁,0.05%吐温-80,pH6.8。经验证,活菌数达到(1.91±0.07)×109cfu/ml,与预测值相近。3.测定了LB和ST在优化前和优化后菌体的生长曲线。LB在优化前后经20h培养活菌数由2.04×109cfu/ml增加到2.76×109cfu/ml,提高了1.35倍。且ST在优化前经12h培养活菌数为1.61×109cfu/ml,而在优化后10h培养达到1.95×109cfu/ml,提高了约1.2倍,且稳定期提前。表明用响应面法优化LB和ST的培养基是可行的。4.真空冷冻干燥获得两菌体的冻干菌粉。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实验,从十种单一保护剂蔗糖、乳糖、脱脂乳、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硫酸镁、抗坏血酸钠、酵母粉、维生素B2、磷酸缓冲液中,筛选出对LB冻干保护效果影响显着的因子。结果表明28%脱脂乳粉、24%乳糖、4.8%谷氨酸复合添加时对LB的冻干保护效果较好。经验证,该保护剂可使其存活率达(64.41±0.02)%,菌粉的活菌数为(3.22±0.02)×1011cfu/g,与预测值接近。5.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分别筛选了ST糖类、益生元/醇类、蛋白/氨基酸类保护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发现可溶性淀粉、Vc和蔗糖为主要影响因子。最后通过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获得了ST的最佳冻干保护剂配方为17%蔗糖、17%可溶性淀粉、0.4%Vc。经验证,该保护剂可使其存活率达到(69.93±0.07)%,菌粉活菌数达到(2.79±0.03)×1011cfu/g,与预测值接近。上述保护剂均以菌泥的等体积添加,并用磷酸缓冲液补充。本研究得到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培养基,能有效提高其发酵液中的活菌数,为菌体的进一步浓缩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复合冻干保护剂的添加,提高了菌体的冻干存活率。这不仅为酸羊乳产品的开发提供高活性的浓缩直投式发酵剂。也对利用山羊奶资源,推动奶山羊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陈岑[3](2012)在《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制备及开发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酸乳是一种传统的乳制品饮品,其中富含的乳酸菌不仅将牛乳中的乳糖转换为乳酸,还赋予酸乳美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值。本研究采用的菌种——瑞士乳杆菌mb2-1,是从新疆赛里木酸乳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具有高度产黏拉丝特性。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酸乳,本研究研制了可以复原该种酸乳的瑞士乳杆菌mb2-1的冻干发酵剂,并且利用富含该菌的酸乳粉成功制备了一种集咀嚼、泡腾和再制酸乳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益生酸乳泡腾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增菌培养的研究以乳清培养基作为增菌培养的基础培养基,选择适当的生长因子、缓冲液,确定了瑞士乳杆菌mb2-1的增菌培养基配方(L-1):乳清粉80g,胡萝卜汁150mL, pH6.6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25mL,水825mL;通过对增菌培养条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和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确定了瑞士乳杆菌mb2-1的最佳培养条件:保持增菌培养基配制完成的自然pH7.4、培养温度40℃、接种量4%、培养时间为12h。最终菌体培养物密度达1.35×109cfu/mL,是增菌培养前菌体密度(0.50×109cfu/mL)的2.7倍。2.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浓缩富集条件的研究采用常温(20℃)离心方法,通过研究离心转速和时间对菌体浓缩率、存活率和菌体浓缩物活菌数的影响,确定了瑞士乳杆菌mb2-1的离心富集条件:离心转速为离心转速为9000rpm/min,离心时间为30min。此条件下菌体浓缩率达89%,浓缩物活菌数为8.38×109cfu/g,是原增菌液密度(1.35×109cfu/mL)的6.2倍。3.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冷冻保护剂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十种冷冻保护剂的单因素试验,筛选出了对菌体冻干有明显保护作用的四种保护剂。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瑞士乳杆菌mb2-1冷冻保护剂配方(L-1):脱脂乳100g、蔗糖150g、L-谷氨酸钠25g、L-半胱氨酸5g、水1000mL。由此获得的冻干发酵剂菌体存活率达94%,活菌数达2.31×1010cfu/g。发酵剂最佳贮藏条件为真空、-20℃。4.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与传统液体发酵剂的比较通过比较冻干发酵剂和传统液体发酵剂发酵酸乳以及冻干发酵剂不同接种量发酵酸乳的研究,结果显示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发酵性能不亚于传统液体发酵剂发酵性能,并且冻干发酵剂发酵酸乳接种量为万分之五。5.多用途益生酸乳泡腾片的研究通过将富含瑞士乳杆菌mb2-1的酸乳制成酸乳粉,再加入适量的酸碱泡腾剂和其他辅料,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集咀嚼、泡腾和再制酸乳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的益生酸乳泡腾片。泡腾片配方如下:酸乳粉30%,柠檬酸24%,NaHCO318%,麦芽糊精4.5%,阿斯巴甜2%,聚乙二醇60003%,甘露醇18.5%。1片泡腾片可在7h左右发酵得到100ml酸乳,该酸乳具有和新疆拉丝酸乳相近的风味和质地,可以满足家庭自制酸乳的要求。

马艳[4](2011)在《一株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雪莲中的一株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为研究对象,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和益生性;该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以及在发酵、贮藏过程中的特性;对混菌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提高酸奶的组织状态以及研制高效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等提供参考。菌株的适宜固体培养基为改良IRIE培养基,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6.8,培养温度42℃,接菌量3%。菌株具有较强的耐酸和耐胆盐性能,在pH1.5~4.5和0.05%~0.35%胆汁盐条件下培养4h,活菌数仍达106cfu/mL以上;同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可作为微生态制剂和酸奶发酵剂的优良菌种。以发酵酸度、乙醛含量和粘度为综合指标,根据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高产胞外多糖的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的混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42℃,总接菌量4%,V(S.t):V(L.b.):V(L.a.)=3:2:1。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混菌培养可以显着地提高活菌数、酸度、乙醛含量、双乙酰含量、粘度、胞外多糖含量、持水力、β-半乳糖苷酶酶活、蛋白酶水解能力(P<0.01);在混菌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含量与粘度,β-半乳糖苷酶酶活与酸度,蛋白酶酶活、活菌数与酸度、乙醛含量,胞外多糖含量、粘度与乳清析出率、持水力的相关性系数很高。混菌在贮藏期间后酸化弱,活菌数仍高于106cfu/mL;活菌数、乙醛含量、双乙酰含量、粘度、胞外多糖含量、酸乳持水力、β-半乳糖苷酶酶活、蛋白酶酶活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活菌数与乙醛含量,胞外多糖含量与粘度,蛋白酶酶活与乙醛含量呈正相关性,β-半乳糖苷酶酶活与酸度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混菌的流变性实验表明,粘度在升速过程中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降速过程中随剪切速率的降低而升高,触变性较小;具有时间触变性,是一种正触变性流体;触变性的大小对样品的口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潘东芬[5](2011)在《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胡萝卜汁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食品非热处理技术是当前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高压脉冲电场技术是其中研究最多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胡萝卜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压脉冲电场对胡萝卜汁菌落总数的杀菌效果;引进热处理F值理论,以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为目标菌株,建立高压脉冲电场F值理论;比较了PEF处理和热处理对胡萝卜汁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贮藏稳定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分析电场强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三者对胡萝卜汁中菌落总数杀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是影响高压脉冲电场杀菌的显着因子,且显着性电场强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并优化10组菌落残留数2个对数以下的处理方案。2.随着场强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PEF对胡萝卜汁中的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的杀菌效果逐渐增加,且杀灭效果与处理时间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当场强为33.33 kV/cm,处理时间684μs时,大肠杆菌菌落数下降7.4个对数,而酿酒酵母则没有检出。3.本研究参考热力杀菌致死时间F值的概念,以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为对象菌,建立PEF致死时间F值,并计算出相应的对数减菌时间D值,耐场强常数Z值。实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D值和Z值均大于酿酒酵母,即大肠杆菌相比酿酒酵母对电场具有更强的耐受性。根据E ERZLR = 10( ?)/,以33.33 kV/cm为参考场强,计算得出大肠杆菌与酿酒酵母在29.63kV/cm下的致死时间F值分别为726.35μs和344.17μs,均略大于实际的致死时间696.19μs和342.47μs。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理论值比实际值稍大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食品的安全。4.通过分析PEF处理前后胡萝卜汁多项指标的变化,发现PEF处理对pH、电导率、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均不显着,且L*基本不影响,但是a*降低而b*增加。当场强为18.52 kV/cm时,PEF处理对粘度基本没有影响,当场强增加为33.33 kV/cm时,胡萝卜汁的粘度增大,并且呈剪切变稀的性质。经PEF处理后胡萝卜汁中的总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而Vc的含量有所减少。当场强为33.33 kV/cm,处理时间为680μs时,总糖、类胡萝卜素和Vc的含量分别为原来的108.3%,119.8%和92%。总糖、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的可能原因是PEF处理会导致细胞破裂,从而使得更多的细胞内容物溶出。贮藏实验表明,PEF处理使得胡萝卜汁具有更长的货架期,尤其是结合低温贮藏,可使胡萝卜汁的贮藏期达40天。同时,贮藏期间胡萝卜汁的色泽和浊度均呈下降趋势。5.与热处理相比较,PEF处理更有利于保持胡萝卜汁原有挥发性成分,且PEF处理胡萝卜汁风味较热处理更好些。

李晓鹏[6](2010)在《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开发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酸奶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生产商对发酵剂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液体发酵剂因为所含活菌数较少,正在被活菌含量高、使用方便的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所取代。因此,积极研究并大力开发高效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对于推动我国乳酸菌发酵剂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对采自于甘肃省甘南牧区牦牛乳酸奶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及组合发酵试验,确定出制备乳酸菌发酵剂的最佳菌种、菌种组合及发酵条件。并进一步对筛选菌种增菌条件、菌体离心收集条件及菌种冷冻干燥保护剂筛选进行了研究,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从采集的22份牧民家庭自制的牦牛乳酸奶样品中初步分离得到96株革兰氏阳性、H2O2酶阴性的菌株,且这些菌株均可发酵使牛乳凝结,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球菌72株,杆菌24株。对分离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凝乳时间、滴定酸度、保水率的测定及感官评价,得到12株凝乳时间短、遗传性状稳定的乳酸菌。之后对其酸化能力、后酸化能力、产乙醛和双乙酰能力及蛋白质分解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8株性能较好的乳酸菌。最后通过耐不良环境能力包括冷藏期间活菌数、耐酸能力、耐胆酸盐能力及耐渗透压能力的测定,最终筛选出6株(2株球菌、4株杆菌)性能优良的菌株。将所筛选的2株球菌与4株杆菌分别组合,以黏度、酸度及感官评价分值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组合为Q2:G4。该组合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2.2℃、接种量3.5%、菌株Q2:G4复配比例1:3.5、加糖量6.8%,以此条件所发酵酸奶的感官评价值最高,为96.63分。将菌株Q2、G4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菌株Q2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cus thermophilus);菌株G4为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从增菌基础培养基、添加营养强化因子及添加缓冲盐3个方面对菌株Q2、G4的增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菌株Q2的增菌基础培养基为MRS培养基;营养强化因子添加水平为:番茄汁8%、胡萝卜汁4%、土豆汁4%;缓冲盐3为最佳增菌缓冲盐,添加时间为发酵第10、12 h,添加量为1.5%,增菌后最高菌体数可达到1.17×1011 CFU/mL。菌株G4的增菌基础培养基为脱脂乳培养基;营养强化因子添加水平为:番茄汁8%、胡萝卜汁4%、土豆汁6%;缓冲盐3为最佳增菌缓冲盐,添加时间为发酵第10、12 h,添加量为1.5%,增菌后最高菌体数可达到1.28×1011 CFU/mL,与未增菌培养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增菌后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得出菌株Q2、G4增菌后菌体最佳收集时间为培养第14 h。并确定最佳菌体收集离心条件为转速8000 rpm/min、时间20 min,菌体收得率为87.45%。通过二水平析因试验筛选出甘油、脱脂乳、Vc及蔗糖4种保护剂对菌种有较好的冷冻保护作用。将以上4种保护剂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复配,筛选出最佳复配保护剂为:甘油8 mL/L、脱脂乳15%、Vc 5 g/L、蔗糖15%,冻干后菌体存活率为88.15%。本研究为实现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的商品化生产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曲杜娟[7](2010)在《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及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酸乳是集营养、保健、美容作用为一体的多功能食品,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近两年其产销量增长速度均高达40%以上。对于乳品加工企业而言,如何缩短直投式菌种的发酵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减少发酵剂使用量且保证产品品质来降低成本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旨在研究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特性和乳酸菌生物活性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为乳制品工业生产高品质、多重生理功能的发酵乳制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指导。选用Papain、Alcalase、Neutrase、Flavourzyme和Protamex酶解浓缩乳清蛋白,对每种酶,选择低、中、高三个水解度的水解液添加于奶液中,替代含等量蛋白的奶粉制作酸乳,研究同种酶不同水解度和不同酶相当水解度的水解液对酸乳发酵特性及乳酸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解度范围内(DH 4.089.88%),乳清蛋白水解物的促发酵能力随水解度增大而增强,3%(w/w)的添加量下,可缩短612%的发酵时间;采用不同蛋白酶水解得到的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的影响具有差异,其中以Flavourzyme和Alcalase碱性蛋白酶的效果最显着(3%的添加量下,两者可分别缩短大约12%的发酵时间),Neutrase次之;乳清蛋白水解物能够增加菌种的产酸能力,提高发酵过程乳酸菌尤其是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增殖活性,发酵结束时,空白和添加样(添加3%的水解物)的球菌与杆菌比值分别为2.50和4.30;从促发酵效果、酸乳的风味口感及经济角度考虑,水解物的添加量并非越大越好,其适宜的添加量范围为46%(w/w)。对酸乳在31天内的储藏特性的研究表明,添加4%(w/w)的Alcalase水解液对酸乳的感官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且能适当提高酸乳的表观粘度,储藏期结束时,空白和添加样的粘度分别为2450 cp和2610 cp,粘度提高了6.5%;储藏过程中,空白和添加样的滴定酸度分别上升了21 0T和12 0T,即乳清蛋白水解液能够降低酸乳在储藏期间的后酸化程度;乳清蛋白水解物能够降低酸乳在储藏过程中乳酸菌的整体死亡率,尤其是提高嗜热链球菌在冷藏条件下的稳定性(储藏期结束时,空白和添加样的球菌/杆菌比值分别为11.48和129.09);添加4%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的质构有所改善,赋予酸乳更丰厚的口感,改善酸乳质地并提高稳定性。将促发酵效果较好的Alcalase和Neutrase酶解物用平均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为10 kDa、5 kDa和3 kDa的板式膜进行分离,将各截留液及透过液添加于奶液制作酸乳,以探讨水解物的分子量及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促发酵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段的水解物,其促发酵能力随主要肽段分子量的减小而增强,两种酶解液中,分别以A P和N P组分(3 kDa板式膜的透过液组分)的促发酵效果最好,即﹤3 kDa的组分在促进酸乳发酵方面起最主要作用;与相应的氨基酸混合液相比,乳清蛋白水解物更有利于提高乳酸菌在发酵过程的产酸能力,即水解液中的小分子多肽是促进酸乳发酵的最主要组分。

白凤翎[8](2010)在《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增殖及高密度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乳酸菌缺乏各种生物合成途径,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一些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营养要求十分苛刻。由于乳酸菌水解蛋白的能力很弱,乳中氨基酸及短肽的含量很低,严格限制乳酸菌在乳中的高密度生长。本研究从乳酸菌营养代谢机制出发,利用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水解物对乳酸菌进行增殖研究,探究乳酸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生理生化等与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内在联系。利用蛋白水解物促进乳酸菌快速生长,建立高密度细胞培养体系,为提高我国直投式发酵剂的研究水平、促进发酵剂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碱性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获得蛋白水解物,水解度分别为16.30%和20.15%。胃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34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2.2,温度60℃,底物浓度2.0%,酶与底物比7.0%,水解度为12.51%。蛋白水解物经超滤、分离获得特征性组分,HPLC和MS分析表明其成分是2-8氨基酸的寡肽和少量氨基酸构成的混合物,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适当,乳酸菌生长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凝胶过滤进一步分离乳清蛋白获得二级和三级组分为200D-1500D的短肽混合物。2.乳培养基中添加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水解物对乳酸菌生长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嗜热链球菌作用明显高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单独添加蛋白水解物增殖效果略低于酵母膏,与酵母膏联合使用可使细胞数量提高1.0~1.5个数量级。3.对嗜酸乳杆菌增殖作用表明乳清蛋白水解物比乳清蛋白、乳清蛋白酸性水解物的效果显着,作用主体物质是分子量小于5kD的分离组分,其中分子量200D-1500D的2-8氨基酸寡肽作用最突出。4.以1.2%的SPH、0.6%CaCO3、0.5%酵母膏和12%脱脂乳培养可使嗜热链球菌细胞量达到1010数量级,12%脱脂乳、0.5%酵母膏、0.8%SPH和0.6%CaCO3也能使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细胞数量达到相同的水平。12%脱脂乳,0.8%酵母膏,0.9%CaCO3和0.9%SPH培养基可使二菌株联合生长达到1011数量级,增殖效果显着。5.利用化学限定培养基进行乳酸菌生长动力学研究,由必需氨基酸组成的基本培养基只满足乳酸菌生长的最低要求,生长维持一个很低水平。20种全价氨基酸培养基可使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最大生长速率达到为0.10h-1和0.12h-1。用SPHIV代替全价氨基酸可使细胞密度增加5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为0.215h-1和0.262h-1,为全价氨基酸的2倍,因此,大豆蛋白水解物可作为氮源补充物促进乳酸菌快速生长。6.利用蛋白水解物对乳酸菌增殖发酵研究,添加酵母膏脱脂乳培养基的产酸量比脱脂乳增加1倍,添加增殖复合剂后为脱脂乳的3.12倍。添加增殖复合剂可使乳酸菌数量达到1010数量级,比脱脂乳培养基提高10-15倍。从累积添加碱量和单位加碱量两项指标来看,脱脂乳培养基乳酸菌生长呈现缓慢上升曲线,添加酵母膏呈现三段波浪式曲线,添加增殖复合剂为陡峭的上升曲线。单纯添加酵母膏不能支持乳酸菌连续生长,添加大豆蛋白水解物和酵母膏能够使乳酸菌生长快速启动,并维持一个较高生长水平,获得较大的细胞量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乳中蛋白质。

赵丽丽[9](2009)在《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酸豆乳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发酵食品中的乳酸菌数量多且种类复杂,含有许多具有优良工业性状的乳酸菌。本文从泡菜、酸菜、酸奶、火腿、香肠等不同的发酵食品中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共分离出35株乳酸菌,其中27株杆菌,8株球菌。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知,菌株MLC5-1、O6-2、TL5-1、MLC5-2、12-2、ML5-1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菌株TL6-1、TS7-2、MS7-1、TL5-2、XW1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菌株NR1、XR7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可判定菌株MLC5-1为植物乳杆菌(Lb. plantarum),菌株XR7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通过转接试验、酸化能力试验,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到1株具有遗传稳定性,且酸化能力较强的菌株MLC5-1。进一步对其在豆乳中发酵的后酸化能力、保藏性能及耐受酸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豆乳中发酵,37℃下13h后酸度值能达到60°T左右,用此菌株发酵的豆乳在4℃贮藏期间也很稳定,20天内酸度变化范围极小,约为3°T,且活菌数都在108cfu/ml以上;耐受酸能力较强,在pH3.0条件下处理120min,残留活菌数的对数值为7.778,存活率为93.02%。使用菌株MLC5-1发酵豆乳,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综合感官评定,确定了酸豆乳制备的最佳工艺为:大豆与水按1:6的比例制备豆乳,白绵糖添加量10%,接种量4%,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7h。测定了酸豆乳的感官、部分理化及微生物指标,酸度为60.93°T,蛋白质含量为1.4 g/100m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015%,乳酸菌活菌数为5×108cfu/ml,其他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并利用GC-MS分析了豆乳发酵前后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发酵后大豆中的异味物质己醛含量明显下降,并产生了能够赋予酸豆乳香味的物质2,3-丁二酮。对菌株MLC5-1直投式发酵剂的增殖培养基、预冻条件、保护剂的选择作了研究,以活菌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该菌的增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普通蛋白胨;正交实验确定了增殖培养基的最优配比为:麦芽糖1%,普通蛋白胨1.5%,酵母膏0.7%,吐温80 1.5%;在此培养基中,37℃下培养24h,活菌数达5.6×108cfu/ml。真空冷冻干燥的最佳条件为:采用12%的脱脂奶粉为冻干保护剂,-55℃下预冻2h,抽真空干燥时间为20h。利用扫描电镜,对发酵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冻干保护剂能对维持菌体形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发酵剂的发酵性能实验表明:与液体种子发酵剂相比,冻干剂的活力稍差,说明冻干剂的制备不应仅以活菌数和存活率为指标来判定其质量,应结合实际的发酵性能。

习傲登[10](2009)在《嗜酸乳杆菌高效浓缩型发酵剂及微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嗜酸乳杆菌作为目前乳酸菌家族中极为重视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益生菌,被视为第三代乳酸发酵剂菌种。而随着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迅猛发展,积极研究并大力开发高效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对于保证发酵乳制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发酵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对嗜酸乳杆菌6012进行了耐渗透压和耐胆盐能力的测定,以及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6012可耐受6%的NaCl,菌株在经过2h的模拟胃液(pH为3.0)和3h的模拟肠液处理后,仍具有很高的存活率,活菌数维持在107cfu/mL。确定了嗜酸乳杆菌6012的最佳增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为:乳清培养基+0.6%(w/v)低聚异麦芽糖+0.6%(w/v)黄豆粉+10%(v/v)胡萝卜汁+0.5%(w/v)CaCO3,使用20%柠檬酸钠调节培养基的pH至6.2,37℃静置培养20小时,其活菌数可达1.20×109cfu/mL。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嗜酸乳杆菌6012直投式发酵剂,最佳保护剂配方为:10%(w/v)脱脂乳粉,4.0%(w/v)海藻糖,2.0%(w/v)甘油,3.0%(w/v)谷氨酸钠,0.2%(w/v)Vc,经冷冻干燥后,其菌粉活菌数为4.05×1010cfu/g,存活率为43.6%。将冻干发酵剂采用真空包装,4℃冰箱储存6个月后,其活菌数仍在1010 cfu/g以上,与国外同类发酵剂产品相比,具有竞争实力。通过对嗜酸乳杆菌6012微胶囊化方法,包囊制备工艺的研究,得到了制备嗜酸乳杆菌6012微胶囊的优化工艺:3.0%(w/v)CaCl2溶液(含12.5%微孔淀粉),0.4%(w/v)海藻酸钠溶液中(含0.1%Tween-80),成膜反应时间为15min,其胶囊活菌数为1.6×108 cfu/g,包埋产率为92.3%。通过对微胶囊化的嗜酸乳杆菌6012进行高密度培养,其囊内的细胞密度达到4.73×1010cfu/g,将经过高密度培养后的嗜酸乳杆菌微胶囊用于牛奶的连续接种,在5批连续接种实验中,酸奶的凝乳时间缩短。

二、酸乳发酵剂菌种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乳发酵剂菌种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发酵乳发酵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菌发酵乳中菌株的选择
    1.1 益生菌发酵乳菌株对人体肠道环境的耐受性
    1.2 益生菌发酵乳菌种的功能特异性
    1.3 益生菌发酵乳菌株的高活菌性
2 益生菌发酵剂制备技术
    2.1 菌种高密度培养技术
    2.2 直投式冻干发酵剂
3 益生菌发酵乳发酵技术
    3.1 发酵工艺
    3.2 调配工艺
    3.3 贮藏技术
4 结论

(2)酸羊奶发酵菌株培养及冻干保护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羊奶概述
        1.1.1 营养价值
        1.1.2 国际羊奶市场现状
        1.1.3 国内羊奶市场现状
        1.1.4 羊奶与牛奶的比较
    1.2 酸羊奶
    1.3 酸奶发酵剂
        1.3.1 酸奶的发展史
        1.3.2 酸奶发酵剂的种类及特点
        1.3.3 酸奶发酵剂的发展史及应用现状
    1.4 酸奶发酵菌株培养及直投式发酵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菌体增殖培养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保护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2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菌种活化及培养方法
        2.2.3 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基优化
        2.2.4 嗜热链球菌培养基优化研究
        2.2.5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保加利亚乳杆菌复合保护剂的筛选
        2.2.7 嗜热链球菌复合保护剂的筛选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菌体浓度测定
        2.3.2 pH 值的测定
        2.3.3 冻干存活率和单位菌粉活菌数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基优化
        3.1.1 碳源/益生元影响因子的筛选
        3.1.2 氮源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效果分析
        3.1.3 氨基酸类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效果
        3.1.4 培养基影响因子综合筛选及优化
        3.1.5 爬坡试验及结果分析
        3.1.6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响应分析
    3.2 嗜热链球菌培养基优化
        3.2.1 碳源/益生元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效果
        3.2.2 氮源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效果分析
        3.2.3 氨基酸类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显着性
        3.2.4 培养基影响因子综合筛选促进嗜热链球菌生长的效果
        3.2.5 爬坡试验及结果分析
        3.2.6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响应分析
    3.3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4 保加利亚乳杆菌复合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3.4.1 单个冻干保护剂对乳杆菌的冻干效果分析
        3.4.2 复合冻干保护剂的筛选及效果
        3.4.3 爬坡试验及结果分析
        3.4.4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响应分析
    3.5 嗜热链球菌复合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3.5.1 糖类保护剂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效果
        3.5.2 益生元/醇类保护剂影响因子的筛选
        3.5.3 蛋白/氨基酸类保护剂影响因子的筛选及显着性
        3.5.4 嗜热链球菌复合冻干保护剂显着因子的筛选及效果
        3.5.5 爬坡试验及结果分析
        3.5.6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响应分析
4.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3)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制备及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酸菌
        1.1 乳酸菌及其应用
        1.2 瑞士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益生功能、发酵酸乳的研究
        1.3 乳酸菌的胞外多糖及其应用
    2 酸乳发酵剂的研究概况
        2.1 酸乳发酵剂的分类
        2.2 直投式酸乳发酵剂的研究概况
    3 泡腾片
        3.1 泡腾片常用辅料
        3.2 泡腾片常用制片方法
    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增菌培养基的筛选
    1 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菌种活化和镜检
        2.2 培养基各指标的测定
        2.3 试验方案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佳乳清粉浓度的确定
        3.2 最佳促生长因子及其浓度的确定
        3.3 最佳缓冲液pH及其浓度的确定
        3.4 瑞士乳杆菌mb2-1增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5 瑞士乳杆菌mb2-1增菌培养生长曲线的绘制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制备
    1 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瑞士乳杆菌mb2-1的增菌培养
        2.2 瑞士乳杆菌mb2-1冷冻干燥方法
        2.3 瑞士乳杆菌mb2-1发酵剂制备酸乳方法
        2.4 试验方案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体离心富集效果
        3.2 冷冻保护剂的初筛
        3.3 冷冻保护剂的复配
        3.4 发酵剂的贮藏效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应用
    1 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制备
        2.2 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制备酸乳及酸乳重要指标的测定
        2.3 酸乳粉的制备
        2.4 泡腾片的制备及泡腾片各指标的测定
        2.5 试验方案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冻干发酵剂与传统液体发酵剂发酵酸乳性能的比较
        3.2 多用途酸乳泡腾片的制备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致谢

(4)一株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乳酸菌
        1.1.1 乳酸菌简介
        1.1.2 乳酸菌益生性
        1.1.3 西藏雪莲中的嗜热链球菌
        1.1.4 保加利亚乳杆菌
        1.1.5 嗜酸乳杆菌
        1.1.6 乳酸菌的主要生理作用
    1.2 乳酸菌发酵特性
        1.2.1 产酸特性
        1.2.2 产香特性
        1.2.2.1 乙醛
        1.2.2.2 双乙酰
        1.2.3 产黏特性
        1.2.3.1 乳酸菌胞外多糖
        1.2.3.2 胞外多糖对粘度的影响
        1.2.3.3 胞外多糖对保水性的影响
        1.2.3.4 胞外多糖对流变性的影响
    1.3 乳酸菌生理特性
        1.3.1 蛋白酶水解活力
        1.3.2 β-半乳糖苷酶
    1.4 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发酵乳方面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与药品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菌种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菌株计数固体培养基的选择
        2.2.3 菌株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2.2.3.1 接种量的影响
        2.2.3.2 温度的影响
        2.2.3.3 初始pH的影响
        2.2.4 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优化
        2.2.5 菌株益生性研究
        2.2.5.1 不同pH值条件下活菌数的测定
        2.2.5.2 不同胆盐浓度下活菌数的测定
        2.2.5.3 抑菌实验
        2.2.6 混菌共生性与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2.2.6.1 菌株间的共生性实验
        2.2.6.2 混菌最佳培养条件确定
        2.2.6.3 混菌最佳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单、混菌发酵过程中产酸、产香、产粘指标的变化与比较
        2.2.8 单、混菌发酵过程中产酸、产香、产粘指标与相关酶活的研究
        2.2.9 单、混菌贮藏期间各指标变化与比较
        2.2.10 混菌流变学特性研究
        2.2.10.1 剪切速率对粘度的影响
        2.2.10.2 剪切时间对粘度的影响
        2.2.11 数据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
    2.3 测定方法
        2.3.1 活菌数的测定
        2.3.2 酸度的测定
        2.3.3 pH的测定
        2.3.4 乙醛含量的测定
        2.3.5 双乙酰含量的测定
        2.3.6 乳清析出率的测定
        2.3.7 酸乳持水力的测定
        2.3.8 EPS的测定
        2.3.9 β-半乳糖苷酶酶活的测定
        2.3.10 蛋白酶水解能力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菌株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3.1.1 菌株适宜计数固体培养基的确定
        3.1.2 菌株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3.1.2.1 接种量的影响
        3.1.2.2 温度的影响
        3.1.2.3 初始pH的影响
        3.1.3 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优化
    3.2 菌株的益生性研究
        3.2.1 菌株在不同低pH值下的存活能力
        3.2.2 菌株在不同高胆盐下的存活能力
        3.2.3 菌株的抑菌结果
    3.3 混菌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3.3.1 菌株间的共生性
        3.3.2 混菌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3.3.2.1 温度的影响
        3.3.2.2 接种量的影响
        3.3.2.3 菌种配比的影响
        3.3.3 混菌最佳培养条件的优化
        3.3.3.1 多指标正交试验
        3.3.3.2 正交验证实验
    3.4 不同菌株发酵过程中产酸、产香、产粘特性研究
        3.4.1 活菌数的变化
        3.4.2 产酸特性
        3.4.2.1 酸度的变化
        3.4.2.2 pH的变化
        3.4.3 产香特性
        3.4.3.1 乙醛含量的变化
        3.4.3.2 双乙酰含量的变化
        3.4.4 产粘特性
        3.4.4.1 粘度的变化
        3.4.4.2 乳清析出率和酸乳持水力的变化
        3.4.4.3 胞外多糖含量的变化
        3.4.5 β-半乳糖苷酶酶活和蛋白酶水解能力的变化
        3.4.6 酶活与产酸、产香和产粘特性相关性分析
    3.5 混菌在贮藏期间产酸、产香、产粘特性研究
        3.5.1 混菌的活菌数
        3.5.2 混菌的产酸特性
        3.5.3 混菌的产香特性
        3.5.4 混菌的产粘特性
        3.5.4.1 混菌的粘度与胞外多糖含量
        3.5.4.2 混菌的乳清析出率与酸乳持水力
        3.5.5 混菌的β-半乳糖苷酶酶活和蛋白酶水解能力
        3.5.6 贮藏期间酶活与产酸、产香和产粘特性相关性分析
    3.6 混菌流变学特性研究
        3.6.1 剪切速率对粘度的影响
        3.6.2 剪切时间对粘度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胡萝卜汁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技术简介
        1.1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1.2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1.3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系统的研制和分类
        1.4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的影响因素
        1.5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模型的研究
    2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影响果蔬品质的研究进展
        2.1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果蔬中微生物的影响
        2.2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果蔬中酶活性的影响
        2.3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3 国内外胡萝卜生产的研究现状
        3.1 胡萝卜产品概述
        3.2 胡萝卜的加工现状
    4 立题意义
    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F 处理对胡萝卜汁菌落总数的杀灭效果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方程的建立
        2.2 场强与处理时间的影响
        2.3 场强与温度的影响
        2.4 处理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2.5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条件的优化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F 致死时间F 值在胡萝卜汁杀菌效果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生长曲线测定
        2.2 引进热处理F 值理论的可行性验证
        2.3 高压脉冲电场F 值理论模型的建立
        2.4 大肠杆菌F 值计算
        2.5 酿酒酵母F 值计算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胡萝卜汁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EF 处理对胡萝卜汁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PEF 处理对胡萝卜汁营养成分的影响
        2.3 PEF 处理对胡萝卜汁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胡萝卜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萝卜汁挥发性成分的离子流图
        2.2 胡萝卜汁挥发性成分分析
        2.3 PEF 处理与热处理胡萝卜汁挥发性成分比较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乳酸菌
        1.1.1 乳酸菌的概述
        1.1.2 乳酸菌的种类
        1.1.3 乳酸菌的代谢
        1.1.4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
        1.1.5 乳酸菌的应用
        1.1.6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1.2 乳酸菌发酵剂
        1.2.1 乳酸菌发酵剂的分类
    1.3 浓缩型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
        1.3.1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方法
        1.3.2 菌体细胞的分离技术
        1.3.3 真空冷冻干燥
    1.4 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及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纯化及初筛
        2.3.2 复筛
    2.4 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浓缩型乳酸菌发酵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组合发酵试验
        3.3.2 筛选菌株的165 rDNA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3 增菌培养基条件的优化
        3.3.4 营养强化后菌株生长曲线
        3.3.5 添加缓冲盐试验
        3.3.6 添加缓冲盐后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3.7 菌体的收集
        3.3.8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3.3.9 冻干发酵剂成品发酵性能的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及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酸乳的发酵机理
        1.2.1 酸乳发酵过程中的糖类代谢
        1.2.2 酸乳发酵过程中的蛋白质代谢
        1.2.3 脂肪的变化
        1.2.4 维生素的变化
    1.3 酸乳发酵剂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1.3.1 酸乳发酵剂的分类
        1.3.2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相互作用概述
        1.3.3 乳酸菌促生长因子的研究概况
        1.3.4 酸乳及乳酸菌的保健功能
    1.4 乳清蛋白概述
        1.4.1 乳清的分类及乳清蛋白的营养价值
        1.4.2 乳清蛋白的功能性作用
        1.4.3 乳清蛋白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的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原料奶粉及乳清蛋白成分分析
        2.3.2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2.3.3 水解物理化指标的测定
        2.3.4 水解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3.5 酸乳的制备
        2.3.6 酸乳酸度的测定
        2.3.7 酸乳活菌数的检测
        2.3.8 酸乳持水力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奶粉及乳清蛋白的基本成分
        2.4.2 同种蛋白酶不同水解程度乳清蛋白水解物对发酵乳发酵的影响及比较
        2.4.3 不同种蛋白酶相当水解程度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的影响及比较
        2.4.4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分子量对促发酵效果的影响的初步探讨
        2.4.5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添加量对酸乳发酵影响的研究
        2.4.6 乳清蛋白酶解物对酸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长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
        2.4.7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剂使用量及对酸乳品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储存期品质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分析方法
        3.3.1 酸乳酸度的测定
        3.3.2 酸乳粘度的测定
        3.3.3 酸乳持水力的测定
        3.3.4 酸乳中乳酸活菌数量的检测
        3.3.5 酸乳质构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的风味口感影响的研究
        3.4.2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粘度影响的研究
        3.4.3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后发酵影响的研究
        3.4.4 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中乳酸菌储藏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3.4.5 乳清蛋白酶解物对酸乳凝胶质构特性影响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分子量及氨基酸对酸乳发酵的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分析方法
        4.3.1 水解物理化指标的测定
        4.3.2 水解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3.3 水解物氨基酸组成分析
        4.3.4 酸乳的制备
        4.3.5 酸乳酸度的测定
        4.3.6 有机酸的测定
        4.3.7 乳酸菌活菌数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膜超滤分离后不同组分的氮含量和分子量分布
        4.4.2 不同分子量段的Alcalase 碱性蛋白酶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的影响及比较
        4.4.3 不同分子量段的中性蛋白酶水解物对酸乳发酵的影响及比较
        4.4.4 不同蛋白酶同种分子量段的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速度的影响
        4.4.5 不同蛋白酶同种分子量段的乳清蛋白水解物对乳酸菌生长增殖活性的影响
        4.4.6 不同蛋白酶同种分子量段的乳清蛋白水解物对乳酸含量的影响
        4.4.7 乳清蛋白水解物和氨基酸的促发酵作用比较
        4.4.8 乳清蛋白水解物和氨基酸对酸乳风味口感及后酸化的影响和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增殖及高密度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乳酸菌发酵剂高密度细胞增殖技术研究进展
    1.1 乳酸菌
        1.1.1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乳酸菌简介
    1.2 酸奶
        1.2.1 酸性
        1.2.2 风味
        1.2.3 质地
    1.3 乳酸菌的增殖培养技术
        1.3.1 培养基
        1.3.2 乳酸菌增殖过程中pH值的控制
        1.3.3 接种条件
    1.4 乳酸菌代谢
        1.4.1 乳酸菌的糖代谢
        1.4.2 乳酸菌的蛋白质代谢
    1.5 乳酸菌的增殖培养技术
        1.5.1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基优化和添加营养素增殖技术
        1.5.2 乳酸菌有氧增殖技术
        1.5.3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模式及控制技术
    1.6 商业化乳酸菌发酵剂
        1.6.1 冷冻浓缩发酵剂
        1.6.2 冷冻干燥发酵剂
        1.6.3 喷雾干燥发酵剂
    1.7 乳酸菌发酵剂的测定
        1.7.1 乳酸菌的活菌计数
        1.7.2 乳酸菌快速分子生物学定量分析技术
    1.8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蛋白水解物的制备和水解工艺研究
    2.1 乳清蛋白与大豆蛋白的主要成分构成
        2.1.1 乳清蛋白的成分
        2.1.2 大豆蛋白的成分构成
        2.1.3 蛋白的酶解作用
        2.1.4 影响蛋白酶解的主要因素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2.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清浓缩蛋白成分分析
        2.3.2 胃蛋白酶活力
        2.3.3 乳清蛋白水解条件优化
        2.3.4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2.3.5 大豆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2.3.6 蛋白水解物的超滤分级组分
    2.4 本章小结
3 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增殖及高密度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培养条件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蛋白水解物对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3.2.2 不同浓度SPH促乳酸菌增殖作用
        3.2.3 不同SPH分离组分促进乳酸菌生长作用
        3.2.4 WPH分离组分促嗜酸乳杆菌B增殖作用
        3.2.5 SPH促乳酸菌生长高密度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3.3 结论
4 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高密度细胞培养生长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1.1 乳酸菌的生长代谢特点
        4.1.2 化学限定培养基
        4.1.3 乳酸菌生长的氨基酸需要
        4.1.4 乳酸菌的寡肽转运系统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曲线
        4.3.2 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
        4.3.3 乳酸菌在蛋白水解物培养基和MRS培养基的细胞生长比较
    4.4 结论
5 蛋白水解物成分分析与乳酸菌增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乳清蛋白水解物的凝胶层析分级
        5.2.2 蛋白分离组分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
        5.2.3 蛋白分离组分氨基酸分析结果
        5.2.4 蛋白水解物与乳酸菌生长的内在联系
    5.3 结论
6 乳酸菌高密度细胞培养体系发酵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酸变化分析
        6.2.2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变化分析
    6.3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蛋白水解物的制备及乳清蛋白水解工艺条件优化
    7.2 促乳酸菌高密度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7.3 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
    7.4 乳酸菌增殖蛋白水解物组分的分析鉴定
    7.5 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发酵研究
    7.6 本研究的创新点
    7.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酸豆乳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菌概述
        1.1.1 乳酸菌的定义及分布
        1.1.2 乳酸菌的生理保健功能
        1.1.2.1 营养作用
        1.1.2.2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作用
        1.1.2.3 风味物质产生能力
        1.1.2.4 降低胆固醇作用
        1.1.2.5 增强机体免疫力
        1.1.2.6 抗肿瘤作用
        1.1.3 常见的活性乳酸菌
        1.1.4 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1.1.5 当前乳酸菌的研究热点
    1.2 乳酸菌的鉴定
        1.2.1 传统的表观分类
        1.2.2 数值分类
        1.2.3 化学分类
        1.2.4 分子分类
        1.2.4.1 保守基因序列分析
        1.2.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3 乳酸菌的应用
        1.3.1 乳酸菌的产酸机理
        1.3.2 乳酸菌在酸豆乳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分离源
        2.2.2 主要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实验仪器
        2.2.6 菌种的分离纯化方法
        2.2.7 菌种的鉴定
        2.2.7.1 菌株的菌落形态
        2.2.7.2 生理生化鉴定
        2.2.7.3 菌种的 16S rDNA 序列鉴定
        2.2.7.4 PCR 反应原理、体系及程序
        2.2.7.5 电泳实验
        2.2.7.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2.3.2 菌体形态观察结果
        2.3.3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3.3.1 乳酸杆菌属的特性
        2.3.3.2 乳酸球菌属的特性
        2.3.4 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鉴定结果
        2.3.4.1 菌株 MLC5-1 的 16S rDNA 扩增产物分析
        2.3.4.2 菌株 MLC5-116S 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
        2.3.5 16S rDNA 序列鉴定菌种结果分析讨论
        2.3.5.1 DNA 提取中的注意事项
        2.3.5.2 PCR 反应条件的选择
        2.3.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的发酵性能及其在酸豆乳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培养基及溶液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转接试验
        3.2.3.2 酸化能力的测定
        3.2.3.3 菌株在MRS 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
        3.2.3.4 后酸化能力的测定
        3.2.3.5 冷藏过程中活菌数的变化
        3.2.3.6 耐酸能力的测定
        3.2.4 酸豆乳工艺条件的确定
        3.2.4.2 单因素实验
        3.2.4.3 正交实验
        3.2.5 品质评价
        3.2.6 各种指标的测定方法
        3.2.6.1 pH 值测定
        3.2.6.2 滴定酸度测定
        3.2.6.3 活菌数测定
        3.2.6.4 感官评定
        3.2.6.5 蛋白质的测定
        3.2.6.6 保水率的测定
        3.2.6.7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转接试验结果
        3.3.2 酸化能力
        3.3.3 在MRS 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3.3.4 后酸化能力
        3.3.5 冷藏过程中活菌数的变化
        3.3.6 耐酸能力实验结果
        3.3.7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7.1 大豆与水比例对豆乳发酵的影响
        3.3.7.2 加糖量对豆乳发酵的影响
        3.3.7.3 接种量对豆乳发酵的影响
        3.3.8 正交实验结果
        3.3.9 品质评定结果
        3.3.10 酸豆乳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
    4.1 引言
    4.2 试剂与设备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直投式发酵剂的研究
        4.3.1 乳酸菌发酵剂的制备
        4.3.1.1 工艺流程
        4.3.1.2 菌种转接
        4.3.1.3 高密度培养
        4.3.1.4 离心
        4.3.2 冻干工作的准备
        4.3.2.1 配制牛奶
        4.3.2.2 牛奶灭菌
        4.3.3 增殖培养基、保护剂及预冻条件的确定
        4.3.3.1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4.3.3.2 保护剂的确定
        4.3.3.3 预冻条件的确定
        4.3.4 发酵剂的扫描电镜观察
        4.3.5 发酵剂的发酵实验
        4.3.6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4.3.6.1 活菌计数
        4.3.6.2 存活率的计算
        4.3.6.3 滴定酸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4.4.1.1 增殖培养基碳源的确定
        4.4.1.2 增殖培养基氮源的确定
        4.4.1.3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4.4.2 保护剂的确定
        4.4.3 预冻条件的确定
        4.4.4 发酵剂的扫描电镜观察
        4.4.5 发酵剂的发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PCR 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
    附录B 菌株的DNA 序列(DNA SEQUENCES)
        附录B1 菌株ML5-1 序列长度为14606p
        附录B2 菌株TL5-2 序列长度为14936p
        附录B3 菌株M57-1 序列长度为14856p
        附录B4 菌株T57-2 序列长度为14866p
        附录B5 菌株ML6-1 序列长度为14846p
        附录B6 菌株06-2 序列长度为14656p
        附录B7 菌株XR7 序列长度为14646p
        附录B8 菌株NR①序列长度为14406p
        附录B9 菌株XW①序列长度为14476p
        附录B10 菌株12-2 序列长度为14506p
        附录B11 菌株MLC5-2 序列长度为15156p
        附录B12 菌株TL5-1 序列长度为15146p
    附录C 部分菌株的菌体形态图(光学显微照片×1000)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嗜酸乳杆菌高效浓缩型发酵剂及微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嗜酸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嗜酸乳杆菌的营养需求
        1.1.3 嗜酸乳杆菌的分类
        1.1.4 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物的生理功能
        1.1.5 嗜酸乳杆菌的应用
    1.2 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进展
        1.2.1 乳酸菌发酵剂
        1.2.2 乳酸菌发酵剂的分类及其制备过程
        1.2.3 影响直投式酸乳发酵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因素
        1.2.4 乳酸菌发酵剂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生物微胶囊技术
        1.3.1 生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2 生物微胶囊的性能
        1.3.3 乳酸菌的液芯微胶囊化技术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原材料与试剂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测定
        2.2.2 嗜酸乳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2.2.3 嗜酸乳杆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
        2.2.4 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测定
        3.1.1 嗜酸乳杆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
        3.1.2 嗜酸乳杆菌耐渗透压能力的测定
        3.1.3 嗜酸乳杆菌模拟消化道环境的耐受性实验
    3.2 嗜酸乳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3.2.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3.2.2 基础培养基的营养强化
        3.2.3 培养条件的确定
        3.2.4 培养过程中调节pH值中和剂的选择
        3.2.5 嗜酸乳杆菌在增菌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
    3.3 嗜酸乳杆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
        3.3.1 发酵剂干燥方法的确定
        3.3.2 冻干发酵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3.3.3 冻干发酵剂的发酵活力测定
        3.3.4 冻干发酵剂的储存稳定性的研究
    3.4 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的研究
        3.4.1 微胶囊化方法选择
        3.4.2 微胶囊的囊芯增粘剂的确定
        3.4.3 包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3.4.4 微胶囊化嗜酸乳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3.4.5 液芯微胶囊化嗜酸乳杆菌用于牛奶的连续接种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四、酸乳发酵剂菌种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活菌数的益生菌发酵乳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易文芝,唐雯倩,刘成国. 食品与机械, 2014(04)
  • [2]酸羊奶发酵菌株培养及冻干保护剂的研究[D]. 李串娜.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3]高产黏瑞士乳杆菌mb2-1冻干发酵剂的制备及开发应用[D]. 陈岑.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一株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的特性研究[D]. 马艳.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4)
  • [5]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胡萝卜汁的杀菌效果及品质影响研究[D]. 潘东芬.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6]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开发应用[D]. 李晓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7]乳清蛋白水解物对酸乳发酵及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D]. 曲杜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蛋白水解物促乳酸菌增殖及高密度培养体系研究[D]. 白凤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9]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酸豆乳加工中的应用[D]. 赵丽丽. 北京工商大学, 2009(S2)
  • [10]嗜酸乳杆菌高效浓缩型发酵剂及微胶囊的研究[D]. 习傲登. 天津科技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酸奶发酵剂的分离鉴定及胡萝卜汁酸奶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