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爱的天堂和地狱

穿越爱的天堂和地狱

一、走过爱情的天堂和地狱(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杜颖[2](2021)在《《十日谈》人文主义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薄伽丘的《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不仅在它问世之初就风靡欧洲,为欧洲短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且在历经六百多年之后,时至今日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性,被历代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视为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深刻地体现了十四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十日谈》中作者以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多变的文风,构建了层次分明又相互勾连的多层叙事结构,使得不同层面中不同的故事和人物看似充满了矛盾,实际上则是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体多面的体现。因而本篇论文将《十日谈》的结构与薄伽丘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结合起来,透过它复杂的表象,探寻其思想的核心。在意大利,薄伽丘及《十日谈》的研究成果丰硕,这部作品拥有“人间喜剧”“商人史诗”“商业世界的圣骑士”等等各种头衔,薄伽丘也被誉为可见研究范围之广。欧美国家也一样,每年都有各种的主题研讨会,学术活动十分丰富,常常对一个故事提出不同的解读方式,并从语文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去进行探究。目前国内对《十日谈》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不同的汉语译本或英文译本,在语言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这本书又是语言风格多变,融嬉笑怒骂于一体,而且不同版本的译文多有差异,也会影响到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人文主义思想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多数是从宗教、女性等某一方面进行探究,没有从文本整体进行归类整理,多数是寻找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故事为例证,忽视了思想意识内涵不一样的故事,也鲜见对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去进行解读。本文将以《十日谈》的框架结构中作者的叙事角度作为切入点,以上个世纪意大利《十日谈》研究专家布兰卡(Branca V)勘定主编的原本为研究对象,关注全文序言、跋,以及每一天的引言、结语与一百篇故事,从文本的全景入手,并且通过与但丁的《神曲》进行比较,再结合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及那不勒斯的社会历史背景,探究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两性关系和新兴的商人阶层这三个现实生活中主要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一词应用很广,但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又有较大不同,本文将通过具体故事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既要找到统领全书的思想内核,又要将抽象而宽泛的概念落到具体领域,观其表现,以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十日谈》在嬉笑怒骂之间所传递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是一本有阅读门槛的书,但作者通过自己的巧妙安排,可以让每个读者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阅读体验。论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十日谈》的叙事结构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第二章为《十日谈》的人文主义宗教观,第三章《十日谈》的人文主义两性观,第四章是新兴商人阶层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十日谈》的叙事结构与人文主义思想表达相结合,从更全面、更立体的多个角度去探究人文主义思想在不同层面的表达,在纷繁复杂、看似相异的现象中找到一致的统领思想。也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让《十日谈》在国内的研究也能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2.将《十日谈》与《神曲》进行文本比较考证,本文的比较考证不同于已有的对二者的叙事方法在宏观层面上的比较,而是从字词、语段等不同角度对两个文本进行关联印证,利用《神曲》结构清晰的优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十日谈》中隐含的叙事结构。3.将一百个故事按照十天的主题和内容分为四组,分别从:天性的力量、时运的影响、狂欢化的市井生活和悲剧与崇高四个方面来反映整部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让《十日谈》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一个现实的有机整体。

孔瑞[3](2020)在《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山姆·谢泼德(Sam Shepard)是美国当代戏剧界重要戏剧家之一,他自20世纪60年代涉足剧坛,戏剧创作生涯一直贯穿到21世纪,一生共创作50多部戏剧。谢泼德通过戏剧的创伤叙事言说身心痛苦,肩负社会责任,反思历史灾难,践行创伤见证,寻求疗愈途径。创伤叙事源于对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悲剧性生命存在的关怀和悲悯,以总结反思灾难之后的经验教训和探寻疗愈创伤之道为使命。基于此,从创伤叙事视角研究谢泼德的戏剧作品可以说是基于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人类社会道德和情感伦理的关注,以及对探寻疗愈创伤之道的使命和责任。本研究以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叙事视域下谢泼德戏剧中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文本特征以及舞台艺术等,创伤叙事既是戏剧主题思想和人物言说的表现内容,也是戏剧文学和舞台演剧的艺术手法,这四个方面错综交织,相互作用,交相辉映,共同成为构建谢泼德戏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重要要素。本研究首先基于发生学理论探究谢泼德戏剧创伤叙事的创作成因,即戏剧家和戏剧的创伤叙事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家庭、历史和文化三个主题维度研究谢泼德戏剧中的创伤叙事内容,家庭创伤主要包括伦理关系异化下的亲情创伤,家庭男权暴力下的女性创伤,以及孤独漂泊旅途中的失家创伤。同时谢泼德在戏剧中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创伤相结合,关注殖民扩张、西进运动、工业现代化、移民大潮等历史创伤主题,以批判、反思和冷峻的风格践行创伤叙事的艺术见证功能。文化创伤主要从战争创伤与英雄主义的悖论,创伤悼歌与政治批判的交响两方面分析谢泼德戏剧中的战争书写和恐怖袭击。家庭创伤展馆中的沉沦堕落的父亲、疏离冷漠的母亲和暴力怨愤的儿子成为典型家庭人物群像,不同家庭戏剧人物在叙事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叙事功能。谢泼德以幽灵形象承载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赋予与幽灵人物身份相配的行动特权,幽灵人物具有干扰叙事进程的身份功能。无论是创伤主题的表达,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须依托戏剧家高超的文学手法和舞台艺术。谢泼德在戏剧中精心部署戏剧文本结构,运用互文本和元文本的跨文本叙事特征来升华创伤主题,丰富人物形象,拓展表征创伤层次。同时谢泼德运用语言的意绪言说和幻想文本来模拟创伤记忆,凸显创伤心理和焦虑情绪。谢泼德戏剧魅力不仅在于戏剧文本中内涵深刻的文学性,更是从文本到舞台,从案头到演剧,展现了意象丰饶、诸感通汇、声光交融、引人入胜的舞台演剧效果。谢泼德运用丰富的舞台意象外化人物内心创伤,用看得见的道具象征看不见的创伤心理。同时,谢泼德通过舞台演剧艺术来丰富渲染创伤氛围,增强舞台上声、光、色的感官刺激,直接抵达观剧者感官功能,引起强烈共鸣,激发观众思考。谢泼德还设置意蕴丰富的舞台场景来隐喻创伤,彰显戏剧形式独特的舞台表现力和剧场艺术魅力。本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戏剧艺术美学研究,更有益于激发对于人类苦难生命和生存境遇的思考。

韦虹[4](2020)在《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4位英国作家之一。评论界曾经为其作品是寓言还是神话而产生诸多分歧,这使戈尔丁本人多次做出表态,宣称自己创作的是神话,而不是寓言。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看,戈尔丁13部小说的叙事确实存在诸多有关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神话素。这些神话素的反复出现使13个小说文本形成了一套喻意复杂的话语体系,它们虽然在人物塑造、事件架构和情节设置等非功能性构成因素方面产生了彼此千差万别的变化,但其言语本质和最终所指却始终与经典神话保持一致。这13部小说虚构人类在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近现代、当代甚至未来的各种足迹,既以人物贪得无厌的占有和肆无忌惮的堕落等为聚焦对象,表现人类社会各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又在反映现实生活境况的同时,借助精心设计的人物故事和巧妙配置的叙事话语,表达作者对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及发达文明状态下人际关系的极大忧虑和犀利批判。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戈尔丁小说神话叙事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遂试图以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为参照点,分析架构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体系,挖掘其中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的意义之所在。第一章考察戈尔丁小说中的“当代洪水神话叙事”。经典洪水神话是早期人类结合自然界的洪涝灾害和现实生活而展开丰富想象的结果,它既表达人类对自然界及宇宙现象的迷信无知和敬畏,又暗示附加在自然洪水灾变中的人为因果报应逻辑,强调道德教化和心灵洗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戈尔丁早期创作的《蝇王》、《继承者》和《品彻·马丁》堪称当代心灵指引和道德教化的教科书。它们当中的洪水神话素和事件描写频频指向不同时期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路标,将由玩闹嬉戏的儿童、高尚的野蛮人和诡异幽灵所演绎的人物故事转化为经典洪水神话的当代变体。这三部小说与经典神话中的主人公挪亚及其家人依靠神助创造死里逃生奇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异类同质的水使经历海水、河水和湖水洗礼的人物及其故事为读者创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再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文明进程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恶果。第二章讨论“当代堕落神话叙事”,指出经典堕落神话的核心要素并非在于食物禁忌,而是聚焦早期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认识自我和宇宙万物的思想巨变,并为文明日渐发达的人类提供时刻注意辨别善恶,努力修正自身前进方向的启示。通过对经典堕落神话进行当代改写,戈尔丁的《自由堕落》、《金字塔》、《黑暗昭昭》和由《航程祭典》、《邻近的卧舱》及《船舱下的火》组成的“航海三部曲”均成为再现经典神话的当代文学范例。这六部小说以叙述诸多人物的道德堕落甚至邪恶人性为出发点,突出地表现了危害巨大的当代堕落具有普遍存在性、荒诞性、隐蔽性和狂欢化,以及可救赎性及不可救赎性等特征。第三章解读戈尔丁小说的“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阐明经典巴别塔神话实质上是早期人类社会及其冷酷无情的权力体系之缩影,不仅浓缩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反映其精神生活状况。《塔尖》、《纸人》、《蝎神》和《巧语》四部小说围绕宗教、学术和神权政治三个文学生成场域,对经典巴别塔神话进行了当代激活与重构。这四部小说通过叙述圣母大教堂的教长、蝎神王国的头人、罗马帝国将军和古希腊祭司等人物故事,既影射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的权力斗争及利益争夺,又批判了不注重团结协作和不顾他人死活的各种建“塔”领导者之狂妄自大,最终生动地图解人类的僭越欲望,揭示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危害极大的傲慢和贪欲。在深受二战影响的戈尔丁笔下,《蝇王》等13部小说以经典神话为原型对照点,构筑了一个个关乎当代社会文明走向、时代精神与人文信仰的新神话,反暴力杀戮、反虚伪堕落和反贪得无厌等则是其中频繁出现的主题要素。这些新神话以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前后、当下甚至未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摹仿和再现对象,以具有典型时代错误特征的人物及其言行为标记与载体,不断聚焦人们密切关注的战争、暴力、权力、地位和财富等热门话题,并同时对暴力杀戮、贪得无厌的占有和个人中心主义等丑恶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其中涉及军事、政治、宗教、历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叙事话语隐含多重喻意,它们既以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讲述复杂抽象的政治话语,为文本建构净化人类心灵及改良社会的主题目标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又在表达对为数众多的当代人缺乏高尚生活目标和崇高精神引领疑问及忧虑的同时,颠覆性地批判骚动不安的大众与社会现实中律法制约机制的随意性和游戏化,使有关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当代文学创作最终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媒介,帮助读者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境况做出全面深入的反思,甚至提出了供人们参考借鉴的应对措施。

徐海英[5](2020)在《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中之间的翻译文学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很多书籍翻译的往来不断。但是,很多日本书籍被翻译后占据着韩国市场,相比之下,中国书籍翻译的气势却并不明显。因此,要打破翻译容易的固有观念,翻译中国的优秀书籍,活跃韩中翻译文学交流。本报告是以翻译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的《绝望中寻找希望》为基础的实践报告书,目前没有韩国语译本。这部作品的中文字数为12.8万字,与金斌同学一起翻译了这本书,其中我负责中文字数4.5万字。《绝望中寻找希望》是献给青年层的励志类书籍。原文针对青年层面临的一系列困惑,按着理想、心态、亲情、友情等多个方面的主题,呈现出了对这些困惑的看法和态度。该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用序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据韩国统计厅于2020年2月发表的统计结果显示,韩国青年失业率为9%,青年失业者达38万1千名。另外,自2013年以来,韩国在OECD的36个成员国中,因自杀而死亡的比率一直保持第一。从这指标中能看到韩国是一个生活压力很大的国家。将把《绝望中寻找希望》翻译成韩语,献给需要帮助的韩国青年。第二章是翻译项目,此部分介绍了原作者和作品。第一个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大陆教育机构“新东方”的创办人——俞敏洪通过这本书指出了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惑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从而鼓励年轻人坚强、勇敢地生活。第三章写了翻译前的分析和翻译前的准备。掌握共109篇的各独立故事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情绪上形成共识,为原文风格再现翻译,在正式翻译前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阅读了大量平行的文本,并提供了相关理论。第四章是翻译难点分析部分。为使原文的内容准确、顺通、有效地翻译出来,在多方摸索的过程中,使用了一系列翻译技巧。对这些翻译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大致分为成语的翻译,意译法,加译法和减译法,分译法合合译法,语序变更法等5个部分。第五章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叙述了翻译过程中的感受,自己的不足和决心。通过翻译项目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有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造诣要深,多方面的直识要均衡,翻译成理论知识的前提条件是细心。

白雪[6](2020)在《上海外白渡桥文学意象研究》文中认为外白渡桥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口、上海大厦脚下,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它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交通功能于一身,在上海城市发展和构建上海想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上海众多地标建筑之一。建桥至今,涉及外白渡桥的文学作品共50余部,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和影视等,如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冯乃超的《外白渡桥》、海派作家林徽音的《上海百景》,影视作品《我和我的同学们》、《情深深雨蒙蒙》和《苏州河》等。其文学意象在不同年代和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呈多元性,可总结为三种,包括:“繁荣城市的物质隐喻”、“民族屈辱的历史隐痛”以及“繁复情爱的世俗表现”。第一章“繁荣城市的物质隐喻”考察了外白渡桥作为上海物质繁荣的符号是如何来表征上海的。上海是中国最早步入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物化的外来文明。外白渡桥本就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成为文学作品中繁荣意义的象征。罪恶是繁荣的另一个侧面,外白渡桥也代表着这个时期上海发展畸形、价值观颠覆的城市形态。第二章“民族屈辱的历史隐痛”呈现了开埠以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给上海带来的民族屈辱,这个意义下的外白渡桥与外滩一脉相连,一起成为揭示殖民主义罪恶的表意对象。残暴的殖民催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外白渡桥在表达历史隐痛时,也体现着反殖民反压迫的意义。接着,第三章“繁复情爱的世俗表现”论述了在宏伟的家国叙事之外,外白渡桥也观照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外白渡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伴随一代又一代上海人长大,它逐渐成为上海人生命中的“外婆桥”,参与小市民悲欣交集下最普通的生活。同时,因为一些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它也有了象征爱情意义的“依萍桥”的别称,成为都市男女追逐爱情、纪念爱情和失去爱情的发生地。时间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使外白渡桥成为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曹昙昙[7](2020)在《论乔叶小说的救赎意识》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乔叶为主要研究对象,切入新的研究资料和研究角度,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借用底层叙事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叙事学理论等,并结合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西方经典论述,探讨乔叶小说中的“救赎意识”。在具体分析时不仅将乔叶小说放在文学史的纵向发展中审视,而且将乔叶小说与“70后”相关作家作横向的比较,来探究乔叶小说的特性与不足。论文挖掘出乔叶小说书写的深层价值指向,即“救赎意识”的表达,并借此介入对“70后”作家新世纪以来创作新质的研究,从而发现“70后”作家的创作与“救赎主题”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其中,救赎意识的生成不仅在于作家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更在于受新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性”问题所诱发的文化心理变化对“70后”作家的创作心境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论文分为以下部分。一、在底层叙事中,底层人民不仅以强韧的民族性格与生存信念战胜苦难,而且以人性中的善与美理解同情弱者,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抚慰与心灵救赎。更为重要的是乔叶的底层叙事从泛滥的苦难主题中突围,书写底层生命的厚重感。底层古典的生活形态与传统的道德伦理促成了生存意义的建立,底层叙事中所呈现的诗意理想与精神价值,是对精神信仰凋敝的社会现实的精神救赎;二、在女性婚恋叙事中,乔叶通过物化时代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危机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乔叶笔下的爱情,不是作为信仰的爱情而是作为人际关系与人性物化的爱情。无论是女性的精神救赎还是爱情救赎,在工具理性与世俗算计的城市现代性规则中均走向崩溃;三、在历史叙事中,乔叶以认罪与救赎指向历史本质意义的思考,揭示出“文革罪恶”的历史延续性,以体现“救赎”的现代性意义。论文以道德自省的传统文化基因为依据,分析赎罪者在道德焦虑下展开的赎罪行为,尤其强调集体罪恶中个体道德的意识觉醒。此外也揭示出蔽罪者以遗忘、歪曲记忆、非严肃化对待的方式对历史罪恶的遮蔽行为;四、在救赎空间上,乔叶的新乡土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文化伦理救赎。乔叶寻求自然乡村对现代世俗理性的反拨,肯定乡村自然的生命形态,以民间传统道德信仰和传统文化心态“救赎”现代市场意识形态下道德溃败、信仰贬值的精神危机,试图为现代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寻找救赎之路;五、在救赎形式上,“回顾性”儿童视角的运用强化了“救赎意识”的表达,以“回顾性”视角展示儿童对人性恶的感知与效仿,在视角转换中完成对内心罪恶感的审察,并进行忏悔与自我救赎。此外,乔叶经常采用人物的视角去描绘空间,这种“故事空间”同样是具有精神特征的心理空间,精神困境的隐喻与空间本身的象征色彩,对救赎意识的彰显形成潜在的暗示。在结语中总结了乔叶“救赎意识”书写的价值与反思。但是论文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章节在分析时不够深入全面,在视野上也有待拓展,对“救赎”问题的探讨有创新性的思考,但对作家群整体的把握仍有待提高。

郭思航[8](2020)在《《马丁·伊登》的神话原型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批评理论为基础,对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要人物、景象和主题进行《圣经》原型分析。人物上主要是从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景象和主题上主要是从象征的角度进行探析。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对原型批评的崛起及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批评的概念进行阐释,详述论文要应用的神话相位、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第二部分对《马丁·伊登》中人物展开叙述,分别阐述具有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的人物的原型;第三部分针对《马丁·伊登》中的景象展开叙述,分别阐述具有代表意义的水、家和银行的原型;第四部分通过人物及情节的分析,阐释小说追寻-得到-失去的主题原型。《马丁·伊登》经常被读者及批评界从悲剧、身份、社会批判等角度进行阐释。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基于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情节与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有着美国梦经典读本定位的《马丁·伊登》,存在着原型结构。对文本的原型解读,能够扩展这部作品意义阐释的空间。

张岱[9](2019)在《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神曲》的想象帝国功能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但丁及《神曲》是国际学术界的中心论题之一,历经七百余年的国外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中国学界的《神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水平与国际学界相比有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运用符号学、福柯治理-权力理论等跨学科的现代理论批评方法来重新观照《神曲》,论证该诗是一个基于符号空间建构对人实现灵魂治理的整体意义系统,具有综合性、开创性和建构性的特征。通过深入《神曲》文本构造的内部,从功能实现的角度发掘其符号空间的意指关系与灵魂治理的运行模式,进而达到对这部古老的诗歌经典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当代价值的再认识,也由此检验以上相关现代批评方法的适用性和理论弹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五个章节内容组成:第一章是针对《神曲》文本中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的总论。《神曲》植根于具有高度符号学性的中世纪文化语境,通过隐喻和象征机制完成了文本的符号化,建构起一个以知觉空间为基本规定的符号意指系统。但丁在《神曲》中大量地使用西方传统中的“牧羊人”隐喻,反映出对福柯所述中世纪基督教牧领制度和牧领话语的反引导,也传达了一种代替教会组织实现对人的灵魂治理、引导人走出迷途的诗人牧领意识。为了取得牧领的合法性,但丁式的灵魂治理是一种“代上帝言说”的修辞,兼具神圣性的色彩和功能化的内核,它以一种突出引导功能的“类属-贬扬”机制贯穿于地狱、炼狱、天国三者构成的对称性符号空间,建立起一套动态、自洽的灵魂治理体系。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神曲》“地狱”符号空间的基本特征与治理模式。地狱作为一个呈下降趋势的大漏斗形深渊,其昏黑压抑的地理环境的符号投射意义是彻底地镇压和永恒地惩罚。地狱空间的分布与罪恶的等级呈现出高度秩序化的同构关系,反映了但丁对罪恶的起源、发展与后果这一人类统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古代文明和基督教文化中关于罪恶问题未阐明的空白之处。在作为“惩罚之城”的地狱符号空间中,但丁化身为一个诗人“立法者”,描绘了一套囊括犯人自述、定罪、量刑和区别化惩罚的法律体系,建构了一种对灵魂进行治理的律法模式。这种模式的功能意义在于,以对地狱犯罪者终极严厉惩罚的表演式展示,实现对世人的劝诫和规训。第三章分析了《神曲》“炼狱”符号空间的基本特征和治理模式。关于炼狱的具体化描绘是《神曲》中一个超越文化传统的独创。朝圣者但丁螺旋上升的前进及时间结构的诞生都指示出炼狱是一个暂时“涤罪之所”的符号空间。炼狱中符号的组织秩序是人的灵魂“净化”过程,但丁在其中建构了一种拯救的灵魂治理模式,即人通过忏悔、代祷、受罚、缴纳赎罪金等方法完成涤罪就可以进入天国。拯救的治理模式包含着但丁对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人与神之间亲密互信的乐观设想,这也是《神曲》能够成其为“喜剧”的内在要求。而设置拯救的功能性意义在于,以犯小罪者可弥补、能得救的实例和一些对应性美德的展示,实现对《神曲》中的人物和《神曲》阅读者的双重规训。第四章分析了《神曲》“天国”符号空间的基本特征和治理模式。与地狱、炼狱中空间构造方式不同,在天国中但丁用一种神秘的解释结构刻意消解了托勒密的天体运行体系的实体空间感,旋转的十重天所形成的同心球体是中世纪文化中的完美图形,意在指涉天国作为“幸福之境”的空间意义。《神曲》中的天国是基督教天国想象和新柏拉图主义宇宙异象的合成体,而贯穿其中的是一套真理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但丁设计了诸天体中关于“自由意志”“世俗国家”“正义”等伦理、神学重大问题的真理讲述结构,描绘了居于天国的灵魂和天使的生平事迹和幸福程度,构成了一种对世人正面说教式的规训。而以上帝之恩典对人类收获彼岸幸福的假设,为解决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问题提供了启示。第五章中分析了《神曲》“地狱-炼狱-天国”组成的“三重王国”符号空间的基本特征和治理模式。《神曲》中以迷失者但丁的“朝圣之旅”将地狱、炼狱天国串联成《神曲》全篇中整体的符号空间,诗人在建构这一符号空间时使用了一种建筑式的造型艺术手法,突出了诗歌的视觉性和结构感。而他在三重宇宙中的历程构成了一条“地狱中下降-炼狱中上升-天国中旋转”的运动轨迹,这种轨迹的符号意义是人的灵魂在“堕落-净化-皈依”三重境界中的不断升阶。在《神曲》中,但丁以强力诗人的雄心把自己设想为上帝般的存在。因为只有凭借在诗学意义上获得的绝对自由,他才能尽情地展现自主性和个人性,并在一个如此庞大、繁复的符号世界里实现对人的灵魂治理。

汪顺来[10](2019)在《《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悖论从哲学到文学批评,经历了跨界发展的历程。它源自哲学和修辞话语,指与人们的期待、现存的思想或见解相反的陈述,其观点与结论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荒谬的,但里面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艾布拉姆斯将悖论定义为表面上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荒谬的陈述,结果却赋予有意义的解释。显然悖论是一组矛盾的二元对立项,看似荒谬却存在于现实之中,具有积极的阐释意义。悖论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形式上有一定的关联。结构主义着眼于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解构主义旨在瓦解结构主义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形成新的悖论。解构主义理论家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指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观点与结论之间有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并对此提出质疑。米勒的叙事理论运用到小说阐释上就是积极寻找小说内部相冲突的因素,质疑其观点与结论自相矛盾之处,即寻找悖论,因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矛盾是最基本元素,揭示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可达到反讽社会现实的作用,因此研究小说中的悖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19世纪女性小说的代表,《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充满悖论的文本,隐喻了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体现了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或二者交融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非常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积极反映女性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和审美意识,分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奇特想象构建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小说世界。她们不是简单模仿男性小说的传统,而是更加注重艺术的创新,她们以悖论作为创作策略和艺术手段,重构“她们自己的文学”。虽生于同一家庭,但她们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道德观和人生观等,二人小说中体现的悖论观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千秋。本文坚持在细读文本中寻找悖论,在比较中寻找她们表现悖论的差异性,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多维阐释《简·爱》和《呼啸山庄》中悖论的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比较各自在主题、人物、场景和故事结局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尝试探究夏洛蒂在《简·爱》中表现出的温和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和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指出悖论艺术不仅是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创作策略,而且还表达了她们面对理想和现实时的矛盾心态。本文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并评述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成因,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主要探索悖论的神秘性、矛盾性和修辞性特性以及悖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指出悖论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而且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内核。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主题、人物、场景、小说结局四个方面阐释两部小说中的悖论关系,并作相应的对比研究,指出夏洛蒂的《简·爱》以理性、激情和精神平等的模式构建了温和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而艾米莉以疯狂、暴力和绝望的极端形式展现了激进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第四章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悖论写作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总结她们悖论写作的基本特征:女性自我的悖论性表达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结论部分指出两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场景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悖论性结局升华了女性主义小说的艺术魅力;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语境下,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写作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压力以及她们个性的差异,她们的小说悖论艺术呈现保守和激进的两面性特征。

二、走过爱情的天堂和地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过爱情的天堂和地狱(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十日谈》人文主义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日谈》的叙事结构及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
    第一节 直接叙事与文人理想
        一、创作母题——人
        二、读者指向——重视精神生活的女子
        三、体裁多样,风格鲜明
    第二节 旁观叙事与小集体的构建
        一、人间地狱
        二、人间炼狱
        三、理想中的天堂——第十天
        四、人物刻画
    第三节 隐身叙事与现实主义
        一、天性的力量
        二、时运的影响
        三、狂欢化的市井生活
        四、悲剧与崇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日谈》的人文主义宗教观
    第一节 宗教信仰
        一、对神的敬畏
        二、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分离
    第二节 对教会的批判
        一、失能
        二、失德
        三、是人不是神
    第三节 与其它宗教平等共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日谈》的人文主义两性观
    第一节 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女性的文学形象
    第二节 男权家庭对女性的影响
        一、对立关系
        二、保护关系
    第三节 婚姻与失贞
        一、主动婚姻
        二、贞洁观
    第三节 女性的社会生活
        一、教堂
        二、远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兴商人阶层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商人阶层的特点
        一、个人主义
        二、冒险精神
        三、精明机巧
    第二节 商人阶层的社会关系
        一、社会地位低下
        二、阶层互动
    第三节 商人阶层的反叛思想
        一、反唯道德论
        二、反英雄主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创伤叙事探因
    第一节 谢泼德戏剧概述
    第二节 谢泼德戏剧创伤叙事探因
        一、父子矛盾的创伤记忆
        二、暴力滋生的创伤书写
        三、创伤时代的使命担当
        四、创伤主题的戏剧传承
    小结
第二章 创伤叙事的主题维度
    第一节 家庭创伤
        一、伦理关系异化下的亲情创伤
        二、家庭男权暴力下的女性创伤
        三、孤独漂泊旅途中的失家创伤
    第二节 历史创伤
        一、西进史上的血腥:印第安土着之挣扎
        二、工业化中的驱逐:西部农场主之失家
        三、现代化下的变异:生态环境之危机
        四、美国身份的困境:移民寻梦之梦碎
    第三节 文化创伤
        一、战争创伤与英雄主义的悖论
        二、创伤悼歌与政治批判的交响
    小结
第三章 创伤人物及其叙事功能
    第一节 创伤人物的家庭群像
        一、沉沦堕落的父亲
        二、疏离冷漠的母亲
        三、暴力怨愤的儿子
    第二节 创伤人物的幽灵群像
        一、驱之不散的《神圣幽灵》:创伤记忆的赋形
        二、为情所困的《情痴》:创伤过往的附魅
        三、《已故的亨利·摩斯》的复活:创伤他者的复归
        四、《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创伤幽灵的徘徊
        五、《震惊》的战争创伤:死亡之地的幽灵
    第三节 创伤人物的叙事功能
        一、家庭人物的角色功能
        二、幽灵人物的身份功能
    小结
第四章 创伤叙事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创伤叙事的互文性特征
        一、《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的互文改写
        二、《已故的亨利·摩斯》:创伤叙事的互文性
    第二节 创伤叙事的元戏剧特征
        一、理性和反思:自我指称
        二、埋葬与重生:戏中典仪
        三、批判与探求:关涉现实
    第三节 创伤文本的语言特征
        一、意绪言说外化创伤
        二、幻想文本凸显焦虑
    小结
第五章 创伤叙事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外化创伤的舞台意象
        一、《饥饿阶级的诅咒》的羔羊:献祭之挽歌
        二、《被埋葬的孩子》的玉米:乱伦之暗恐
        三、《地狱之神》的盆栽植物:焦虑之投射
        四、《饥饿阶级的诅咒》的门:被破坏的家园
        五、《被埋葬的孩子》的门廊:被遮蔽的通道
    第二节 渲染创伤的声光效果
        一、变异与警示:《地狱之神》的声光交错
        二、囚禁与逃离:《情痴》的声声撞击
        三、压抑与复现:《被埋葬的孩子》的蓝色雨帘
    第三节 隐喻创伤的舞台场景
        一、《地狱之神》的阈限空间与身份危机
        二、《徒劳》的荒原场景与精神救赎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谢泼德戏剧作品资料年表
附录 B 谢泼德戏剧剧照选集
附录 C 国内研究成果相关统计表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导论
第一章 当代洪水神话叙事
    第一节 儿童游戏改写的洪水神话
    第二节 高尚“野蛮人”演绎的洪水神话
    第三节 幽灵故事喻示的洪水神话
第二章 当代堕落神话叙事
    第一节 普遍存在却不可见的堕落神话
    第二节 荒诞闹剧和狂欢中的堕落神话
    第三节 聚焦人类救赎的堕落神话
第三章 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
    第一节 宗教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二节 学术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三节 神权政治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5)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6)上海外白渡桥文学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外白渡桥的前世今生及三次书写高潮
    二 外白渡桥研究现状及其文学意象研究意
第一章 繁荣城市的物质隐喻
    第一节 地狱上的天堂:物质化的都市生活
    第二节 天堂下的地狱:繁荣的另一个侧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屈辱的历史隐痛
    第一节 与外滩一脉相连的屈辱意义
    第二节 民族屈辱下的抵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繁复情爱的世俗表现
    第一节 上海人集体记忆中的“外婆桥”
    第二节 见证爱情的“依萍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外白渡桥文学作品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论乔叶小说的救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苦难的化解:底层者的自我救赎
    第一节 理解是救赎的前提
    第二节 在苦难中浸泡的底层生命
    第三节 抵御苦难的自我救赎
第二章 精神困境的突围:知识女性的精神救赎
    第一节 创伤体验在家庭叙事中的呈现
    第二节 伦理关系异化下的行为选择
    第三节 知识女性生命困境的突围
第三章 道德焦虑:历史罪恶者的自省与赎罪
    第一节 道德焦虑引发的自我救赎
    第二节 蔽罪者的沉沦
    第三节 救赎的“极限境遇”设置
第四章 理想中的救赎之地:乡土或故土
    第一节 自然乡村赋予的文化伦理救赎
    第二节 城乡对比中乡村生态的温厚
    第三节 失落的理想:救赎之地的文化蒙昧
第五章 “救赎”的审美形式分析
    第一节 “救赎”主题下叙述视角的选择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救赎意识”的表达
结语:乔叶小说救赎书写的价值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马丁·伊登》的神话原型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原型批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原型批评理论的崛起
        一、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弗雷泽的人类学
    第二节 弗莱的神话批评理论
        一、神话相位
        二、神启意象
        三、魔怪意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丁·伊登》中人物的神启意象与魔怪意象
    第一节 《马丁·伊登》中人物的神启意象
        一、马丁:迷途知返的流浪羊
        二、罗丝:意欲驯服流浪者的牧人
        三、罗丝的家人:寻觅猎物的猎人
        四、勃力森登:指引生命方向的知者
    第二节 《马丁·伊登》中人物的魔怪意象
        一、罗丝:蛊惑人心的女巫
        二、罗丝的家人:披着羊皮的狼
        三、报社的编辑:见利忘义的犹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丁·伊登》中景象的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
    第一节 水:生命之水与死亡之水
        一、生命之水
        二、死亡之水
    第二节 “家”:伊甸园与流放地
        一、伊甸园
        二、流放地
    第三节 银行:天堂与地狱
        一、天堂
        二、地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丁·伊登》中的主题原型:追寻-得到-失去
    第一节 爱情上的追寻-得到-失去
    第二节 阶级与事业上的追寻-得到-失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神曲》的想象帝国功能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述评
        (一)国外《神曲》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神曲》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神曲》的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总论
    一、中世纪文化语境中的《神曲》符号空间
        (一)中世纪文化的符号学性
        (二)《神曲》文本的符号化机制
        (三)《神曲》的符号空间建构
    二、牧领话语与但丁的诗人牧领意识
        (一)基督教牧领制度与牧领话语
        (二)但丁对牧领话语的反引导
        (三)但丁的“诗人牧领”意识
    三、基于符号空间建构的《神曲》灵魂治理
        (一)但丁式灵魂治理:神圣性与功能化
        (二)灵魂治理结构:类属-贬扬机制
        (三)对称性符号空间:一套活的灵魂治理体系
第二章 地狱的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模式
    一、惩罚之城:地狱空间的符号化
        (一)地理环境的意义投射
        (二)空间与罪恶的同构关系
        (三)人间的罪恶分类法
    二、律法模式下的灵魂治理
        (一)由罚入刑的诗意立法
        (二)惩罚与规训的双重变奏
        (三)以“永恒之法”治理灵魂
第三章 炼狱的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模式
    一、涤罪之所:炼狱空间的符号化
        (一)高山的符号指涉
        (二)净化的秩序组织
        (三)动态结构的诞生
    二、拯救模式下的灵魂治理
        (一)拯救的运行机制
        (二)温和的规训技艺
        (三)作为喜剧的独创
第四章 天国的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模式
    一、幸福之境:天国空间的符号化
        (一)同心球体的完满
        (二)精神的和谐系统
        (三)等级制的宇宙观
    二、真理模式下的灵魂治理
        (一)真理的讲述结构
        (二)正面说教式的规训
        (三)神圣洞见的超前性
第五章 三重王国的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模式
    一、朝圣之旅:宇宙空间的符号化
        (一)建筑手法的世界
        (二)迷失得救的诗学
        (三)运动轨迹的意蕴
    二、“三位一体”模式下的灵魂治理
        (一)道德-政治-神学“三位一体”
        (二)诗学意义的治理术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悖论的特性
        一、悖论的神秘性
        二、悖论的矛盾性
        三、悖论的修辞性
    第二节 悖论的文学意义
        一、文学的悖论范式
        二、文学的理论悖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简·爱》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简·爱》的主题悖论
        一、爱情的两难选择
        二、婚姻范式的悖论
        三、“善”与“善”的道德悖论
        四、福音派教义的悖论性
    第二节 《简·爱》的人物悖论
        一、身份悖论
        二、性格悖论
    第三节 《简·爱》的场景悖论
        一、矛盾的社会空间
        二、“第三空间”的悖论
    第四节 《简·爱》的结局悖论
        一、两性关系的悖论
        二、对“英国性”的反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啸山庄》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呼啸山庄》的主题悖论
        一、对世俗爱情的反讽
        二、对婚姻本质的隐喻
        三、“善”与“恶”的道德悖论
        四、“自然”神学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呼啸山庄》的人物悖论
        一、男性自我的迷失
        二、女性自我的分裂
    第三节 《呼啸山庄》的场景悖论
        一、家的空间悖论
        二、两种文化的空间悖论
    第四节 《呼啸山庄》的结局悖论
        一、阶级关系的悖论
        二、家庭领导权的悖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成因及其特征
    第一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缘起
        一、社会传统的压制
        二、宗教家庭的影响
        三、个人的矛盾心态
    第二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特征
        一、对女性自我的矛盾表达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走过爱情的天堂和地狱(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十日谈》人文主义思想探析[D]. 杜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创伤叙事研究[D]. 孔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D]. 韦虹. 南京大学, 2020(04)
  • [5]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D]. 徐海英. 延边大学, 2020(06)
  • [6]上海外白渡桥文学意象研究[D]. 白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论乔叶小说的救赎意识[D]. 曹昙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马丁·伊登》的神话原型解读[D]. 郭思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符号空间与灵魂治理:《神曲》的想象帝国功能模式研究[D]. 张岱. 武汉大学, 2019(06)
  • [10]《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D]. 汪顺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穿越爱的天堂和地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