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物化》(六)空间塑造人,表达人的自我——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

《精神的物化》(六)空间塑造人,表达人的自我——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

一、“精神的物化”(六) 空间塑造人,人的自我的表述──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兴涛[1](2021)在《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空间的终极性思考和存在性追问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论题。空间作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变化样态,既是人类生命寄寓的现实处所,亦是人类社会实践展开的重要场域,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意蕴。马克思哲学堪称文明的活的灵魂,它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和人类自身解放的强大精神武器,以其基于人性的透彻的实践性理论追求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生成了一种自觉把握时代主题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思想品格。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空间问题特质与真义的思想方法和逻辑切入点。客观地讲,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和哲学审视,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具体阐发了关于“社会空间”的重要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资本积累的空间叙事,从全球社会空间的发现及其批判,城市社会空间的变革及其资本宰制,日常社会空间建构及其异化三个方面对社会空间思想进行了理论透视。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空间”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创新性理解和理论性表达。深化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研究,既是多学科视野融合和交叉学科整合的学术需要,也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理论需要,更是理解和阐释当代社会重大空间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首先,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历史生成与理论特质。空间研究是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追溯到传统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社会空间观和古典经济学实证主义的社会空间观。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虽然既表征了人类社会空间的发展逻辑,又确立了历史性的解释原则,但仍只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实证主义的代表,所主张的“感性直观”只是把社会空间看作“物化”的实体,人与人的社会空间关系只能被物化为“非历史”的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贯穿着“历史观点”,而他的社会空间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历史生成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空间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生成过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的思想历程,“人的观点”社会空间意蕴,“实践观点”的社会空间逻辑,“正义观点”的社会空间批判的哲学文本阐释,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空间的观念变革、理论特点及其人性意蕴。其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进行了系统性阐释。第一个方面是全球社会空间的发现及其批判。根植于19世纪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在肯定其对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意义的前提下,把社会空间的理论分析始终与资本对社会空间重塑的现实批判相结合,揭示了人类社会空间出现的多重矛盾、潜在危机及其资本主导逻辑。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性交往社会空间的形成开创了人类社会空间的新时代,通过“用时间去消灭空间”的地理性拓展,通过从“地方市场”到“世界市场”的经济性牵引,通过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的文化性融合,实现了全球社会空间的普遍联系。由于资本积累的空间全球化,社会空间的“世界历史”性发展过程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的全球化,导致了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全球性空间剥夺。同时,马克思批判了全球自然空间过度资本化导致社会空间的对立矛盾和全球空间的生态恶化,并指出资本与信用的结合是虚拟资本时代资本全球积累的新形式,也包含着发展的内在危机。第二个方面是城市社会空间的变革及其资本宰制。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城市是人类社会空间的一种基本形态,它在本质上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人化自然”,它处处打着人的空间实践活动的历史烙印。城市空间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和乡村空间关系变迁的轴心,也成为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社会空间转换的核心。马克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历史阶段分析,资本在城市的集中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造成一系列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失衡及其不可挽回的社会后果。同时,马克思指出近代城市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社会空间条件,通过对一系列资本所导致的社会空间后果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空间的资本化和等级化。第三个方面是日常社会空间的营造及其异化。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在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并开始迈向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资本积累推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是城市社会空间被资本重塑并快速分异的时代,也是人类日常社会空间被全面纳入资本逻辑和金融体系的时代,人的居住空间、劳动空间、休闲空间出现普遍物化和异化。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住宅短缺及其区隔的资本逻辑,批判了居住社会空间出现的严重空间分异。马克思始终把空间及其社会性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量和分析,指出以工厂为基础的劳动空间是一个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出现了各种局部劳动过程的“空间并存”现象。同时,也指出资产阶级创造休闲空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剥削的资本逻辑。最后,在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三个重要层面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正义旨趣与当代价值。马克思是从人出发,把人作为社会空间正义的真正根据,在人的历史与现实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来把握社会空间正义问题,来阐释社会空间正义的思想内涵,来审视社会正义原则,来形成社会空间正义观念,以人的观念来憧憬社会空间的正义理想。同时,本文申明了马克思“历史观点”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在人的群体依赖性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群体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在人的个人独立性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在人的自由个性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进一步指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理解马克思社会空间正义的方法论基础,自由人的生成与自由个性的生活理想是社会空间正义追求的终极目的和价值归宿。因此,深化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研究,有利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当代敞开和生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自我超越的必要方式和重要途径。

田潇蒙[2](2019)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形的“空”间,同时,也为建筑内部提供一个“冷、热、潮、湿”适度的生活空间。在当下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环境影响下,建筑新的设计语言也需要相对变化的“动态”设计,静态或单一的建筑已无法满足人类物质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动态建筑在社会需求的驱使下应运而生。文章在动态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进行概述,分析了动态建筑与可持续的关系,梳理归纳了可持续动态建筑的类型,其中包括主体迁移、构件移动、局部位移、界面感知,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求其带来的相关功能并对现状提出深入思考。文章重点阐述了可持续设计与设计美学的关系,从功能、技术、造型、精神四个方面结合可持续动态建筑的典型案例阐述了可持续视角下的动态建筑的设计美学演绎,同时总结出可持续动态建筑适应自然的环境观、适应多元的人文观和适应发展的文化观的审美趋向。文章探讨了设计美学语境下的可持续动态建筑的营造原则,从宏观角度提出整体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并总结出核心空间多样化塑造、模块化组合设计、凸显精美的建筑科技、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时代精神的文化渗透五个营造手法。最后,对未来动态建筑的发展进行展望,浅析设计美学对建筑形式、用户体验、设置模式的作用及影响。

张哲[3](2015)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包括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进程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丰富而细致的理论的、学理的准备。但是,我们也看到,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微观的精确性研究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更科学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为社会性、整体性的宏观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整体性研究而言,无论从视角上,还是在实践中,空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在场要素。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原有地理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基础上出现了虚拟环境空间、生态空间、制度安排空间等诸多的全新的空间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空间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凸显其必要性。论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空间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系统学、生态学、环境学、传播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力图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框架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观的树立提供理论的支撑。论文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畴、空间系统、空间形态、空间演进、空间架构、空间管理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除导论、余论、结语外,共分为七章。论文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的第一章首先梳理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以及业已形成的空间理论。包括梳理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空间观、西方的空间概念和学科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后现代主义的空间转向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与复杂性的认识及其理解都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视阈。在梳理空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文的第二章尝试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概念,并就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范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及其政治性、社会性、融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空间提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并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人的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方向指引,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培育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空间属性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畴的确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与科学性。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概念与范畴,本章还就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与区分。论文的第三章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系统研究。从空间系统的一般特征和属性出发,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系统内在地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要素(包括地理环境、教学场所、活动场所、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文化意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单元(包括社会生态空间、教学运行空间、实践活动空间、思想交流空间、制度安排空间、学科发展空间等的组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包括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文化资源及教育手段和空间内涵、空间语言、空间生产以及公共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环境空间的组分与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空间等。论文的第四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态问题进行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主要由物质环境要素与精神环境要素及其两者所形成的几何拓扑关系、空间组织关系所构成,并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态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宏观形态、中观形态、微观形态等。论文的第五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演进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历史地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经历了从单一的“灌输一控制”空间到“科学—参与”空间、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空间到“社会—生态”空间、从单一的“实体—现实”空间到“虚拟—流动”空间的变化与演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延伸与丰富。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背后有着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政策的、实践的、方法的动力支撑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演进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强化理论支撑与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联系、营造制度环境与更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规划、整合资源利用与更加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创新方法模式与更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传播、把握发展规律与更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等。在以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自身基础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论文的第六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问题。其中包括: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个体精神生活空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沟通交往空间、积极引导网络社会下的虚拟环境空间、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安排空间、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空间、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空间等。由于空间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要有全面、立体、系统的视角。并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架构的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排斥的,而是相互的、融合的并统一于“大思政”之多维空间之中。另外,基于“大思政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的架构还有待于其他更多的空间因素的考量及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架构是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而言也关联到其有效管理问题。论文的第七章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管理问题,包括有序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资源、合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有效节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开发成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信息统计与利用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管理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等。在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的余论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除了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空间范畴、空间结构、空间系统、空间形态、空间架构等进行相关的系统的基础性研究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整体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正义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发展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科学管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空间,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探索性研究,论文尝试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概念与范畴,尝试性地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属性,尝试性地提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性空间”这一观点,尝试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提出了设想,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模型,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问题意识并产生相应的新的解释框架,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助于“大思政观”的进一步确立。

李英晓[4](2014)在《探析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音乐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对提升市民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钢琴作为音乐中的一种代表性乐器,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到室内设计,让高雅艺术走进室内设计日常生活,满足人们对物质、精神的追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介绍了钢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及应用。

黄文莉[5](2011)在《论建筑装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变,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装饰装修要求也随之提高。通过强调建筑装饰设计应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氛围。

王舒扬[6](2011)在《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寒冷气候区住宅节能技术标准与专题论证研究”课题(2008BAJ08B12-02),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18个镇42户农宅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在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营建方式、用能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直接诱因来自政策、经济、人力资源、思想观念多个层面,而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矛盾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是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华北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和设计的宏观定位是以农村居民的利益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使可持续农宅的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循环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分析了国家政策、民众参与、经济发展、规划定位在可持续农宅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创建支持可持续农宅建设与设计外部宏观环境的构想,即“欲支农,功夫在宅外”。研究从“适居”与“宜居”两个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宅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手段。可持续农宅对于“适居”的追求,体现在运用适应性空间设计手段,通过住宅构件部品化、支撑体与可分体分离、弹性空间设计,颠覆预设农宅布局静止不变的传统思想,使农宅在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以适应家庭生活横向的差异性和纵向的动态性;可持续农宅对于“宜居”的追求,体现在对农宅内外环境的设计中,提出以视觉设计、听觉设计、触觉设计、嗅觉设计作为自然美的表达途径,挖潜农村生活亲近自然的独特魅力。研究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农宅的能源利用手段。“开源”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讨了华北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手段;“节流”即“高效利用能源”,借鉴城市住宅的设计经验,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建材资源特色,通过墙体、地面、地下构件、屋面、门窗、热桥处理的设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周长磊[7](2009)在《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李亚峰[8](2009)在《浅谈住宅室内储物空间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住宅室内设计实例中物品储存空间的分析,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设计依据,表现人的活动,感受真挚的生活情感,在解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营造良好的、个性化的家居氛围。

陈宏[9](2008)在《浅谈室内设计与业主审美的关系》文中指出室内环境是属于个人的,具有私密性,轻松自由的个性空间,它所要追求的是温馨、舒适、自在、而不是把它装扮成像宾馆一样,冷冰冰没有个性的空间,舒适的室内环境必须融入业主的思想和审美观,把使用者的观点和个性巧妙的结合起来,把设计隐藏在无形之中,使室内环境真正属于使用者而不是只作为设计师的作品,二者的有效结合需要使用者和设计师共同努力。达到环境的真正舒适性。

张晓东[10](2001)在《工效学在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住宅内常用生活物品储存要求的罗列 ,理清物品储存与住宅主要使用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 ,以工效学为设计依据进行分析 ,强调住宅室内设计应以居住者的生活内容为前提 ,提高住宅室内储藏设施的利用率 ,改善住宅生态环境与居住质量 ,创造健康的家居环境。

二、“精神的物化”(六) 空间塑造人,人的自我的表述──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的物化”(六) 空间塑造人,人的自我的表述──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社会空间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社会空间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论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历史生成与理论特质
    一、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历史生成
        (一)从“二元对立”到“辩证统一”:空间观念的历史演进
        (二)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生成历程
    二、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实践特性
        (一)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空间属性的实践变革
        (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社会空间逻辑
    三、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属人本性
        (一)从“物”的空间到“人”的空间:社会空间的人性回归
        (二)马克思“人的观点”的社会空间意蕴
    四、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批判品格
        (一)从“人对人的依赖”到“人对物的依赖”:社会空间形态审视
        (二)马克思“正义观点”的社会空间批判
第二章 全球社会空间的发现及其批判
    一、世界历史视野下国家空间关系塑造及其空间剥夺
        (一)“世界历史”性空间形成:开创了人类社会空间的新时代
        (二)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空间剥夺
    二、全球自然空间的充分利用及其过度资本化
        (一)“人化自然”能力的全面提升:开启人类全面征服自然的新篇章
        (二)自然空间的过度资本化:资本积累的社会后果
    三、虚拟经济空间的资本扩张及其批判
        (一)资本与信用的结合:虚拟资本作为资本全球积累的新形式
        (二)金融泡沫及其对实体经济的限制:虚拟资本扩张逻辑及其批判
第三章 城市社会空间的变革及其资本宰制
    一、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空间优势地位的确立及其城乡不平衡
        (一)城市空间的优势地位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失衡及其社会后果
    二、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的积累功能及其资本化
        (一)近代城市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社会空间条件
        (二)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资本化的矛盾及其扬弃
    三、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的理性精神及其等级化
        (一)资本主义城市精神的理性化及其空间选择
        (二)城市空间等级化的社会后果及其批判
第四章 日常社会空间的建构及其异化
    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的价值及其分异
        (一)居住空间的社会属性及其价值归属
        (二)制造住宅短缺及其区隔:居住社会空间分异
    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劳动空间的社会属性及其异化
        (一)劳动空间的社会属性及其哲学阐释
        (二)资本增殖需要:空间生产的劳动异化
    三、资本主义文明化中休闲空间的营造及其批判
        (一)休闲空间的社会生产及其哲学理解
        (二)资本主义社会休闲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正义旨趣与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观点”的社会空间正义思想
        (一)马克思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的哲学变革
        (二)“历史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的起点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的旨趣
    二、马克思“历史观点”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
        (一)人的群体依赖性时代:群体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
        (二)人的个人独立性时代:个人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
        (三)人的自由个性时代:人类本位的社会空间正义原则
    三、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社会空间正义追求
        (一)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社会空间正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目标性”遮蔽“目的性”:社会空间正义追求的实践误区
        (三)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走向社会空间正义的未来
    四、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
        (二)推动人类社会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理想
        (三)奠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概述
    2.1 动态建筑的基础研究
    2.2 可持续相关概念及其发展
    2.3 动态建筑与可持续的关系
    2.4 可持续动态建筑的类型解析
    2.5 可持续动态建筑的功能解析
    2.6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现状思考
    2.7 本章小结
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美学内蕴
    3.1 可持续设计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3.2 从可持续视角看动态建筑美学演绎
    3.3 可持续动态建筑的审美趋向
    3.4 本章小结
4 设计美学语境下的可持续动态建筑营造原则与手法
    4.1 主要依据
    4.2 营造原则
    4.3 营造手法
    4.4 本章小结
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启示和展望
    5.1 深度解读——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的启示
    5.2 走向未来——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的展望
    5.3 辩证思考——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的思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问题缘起
        (二)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空间的研究
        (二) 关于教育空间的研究
        (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空间与空间认识
    一、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基于存在与需求
    二、人们对于空间的把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三、空间思想集中反映着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与把握
        (一) 我国古代的空间思想
        (二) 西方的空间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
        (一) 空间自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
        (二) 空间变迁:空间形塑带来社会的深刻变构
        (三) 空间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 空间差异:阶级利益分化与累积的必然结果
        (五) 空间全球化发展:社会主义的契机与挑战
        (六) 空间正义:空间问题的面对及其空间治理的选择
    五、空间转向
        (一) 后现代主义与空间转向
        (二) 空间转向的特点及影响
        (三) 空间转向的实质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畴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涵义
        (二)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特点
        (三)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范畴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属性
        (一) 自然属性:空间场所的提供与空间实践的制约
        (二) 教育属性: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协调统一
        (三) 社会属性:社会空间的稳定与人的发展空间的拓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教育空间
        (二)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系统
    一、空间系统的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系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要素
        (一) 地理环境
        (二) 校园场所
        (三) 教学场地
        (四) 交往活动
        (五) 社会实践
        (六) 文化意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单元
        (一) 教学运行空间
        (二) 思想交流空间
        (三) 实践活动空间
        (四) 虚拟环境空间
        (五) 制度安排空间
        (六) 社会生态空间
        (七) 学科发展空间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
        (一) 空间结构的涵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
        (二)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的方法论意义
        (三)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的柔性化发展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态及其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的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的分布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空间形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空间形态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空间形态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演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历程
        (一) 从单一的“灌输—控制”空间到“科学—参与”空间
        (二) 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空间到“社会—生态”空间
        (三) 从单一的“导向—保障”空间到“育人—创新”空间
        (四) 从单一的“实体—现实”空间到“虚拟—流动”空间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动力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驱动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引导力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推动力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启示
        (一) 强化理论支撑与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联系
        (二) 营造制度环境与更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规划
        (三) 整合资源利用与更加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
        (四) 创新方法模式与更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传播
        (五) 把握发展规律与更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展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二) “大思政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运行空间的延伸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运行空间的延伸路径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个体精神生活空间
        (一) 人的精神生活空间
        (二) 思想政治教育对精神生活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目标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沟通交往空间
        (一) 沟通交往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互动与融合的重要渠道
        (二) 沟通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三) 在实践中拓展受教育者的沟通交往空间
    四、积极引导网络社会下的虚拟环境空间
        (一) 虚拟环境空间的发展
        (二) 虚拟环境空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三) 虚拟环境空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五、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安排空间
        (一)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制度精神并建构学科制度结构
        (二) 注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
        (三)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四) 考虑制度供给中思想政治教育输入与输出的非线性特征
        (五)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安排的效率与公平
    六、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空间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应对与适应
        (二)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空间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空间架构应具有开放性
    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空间
        (一) 学科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空间的拓展
        (二) 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既有研究成果
        (三) 面对和解决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新问题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管理
    一、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管理
        (一) 管理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管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管理的内容
        (一) 有序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资源
        (二) 合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
        (三) 有效节约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成本
        (四) 积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信息统计工作
        (五)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管理队伍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管理的方法
        (一) 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准则
        (二) 借鉴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
        (三)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管理的反馈调节机制
余论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展望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体性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开放性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正义观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展观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科学管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探析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音乐与室内设计的融合
2 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3 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4 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 结语

(5)论建筑装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在平顶、墙面设计上, 有的设计人员为了充分表现自己
    2. 在施工图设计深度上, 往往出现不能起指导施工的作用。
    3. 设计人员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有关
    4. 在装饰结构上, 对后置埋件不明确受力要求, 任意让施工单位自己发挥。
    5. 在外墙装修上, 设计人员只考虑饰面效果, 设计的施工
三、材料方面存在问题
    1. 施工图中明确的材料, 经参建各方确认的材料小样与实际供应的材料从色差、材质上达不到预定的要求。
    2. 施工图中明确的材料厚度, 往往与实际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厚度有较大误差, 通常是负公差多, 并远超规范规定误差。
    3. 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对用在工程上的材料要求不熟悉,
    4. 按规定要求做检测的材料, 往往不能严格执行。
四、施工方面存在问题
    1. 室内外墙面、平顶批嵌的腻子配合比不按施工图或规范
    2. 饰面板或面砖套割不正确, 大面与小面不分, 经常造成不同饰面材料交界处收刹位置不正确, 给装饰观感带来遗憾。
    3. 装饰所用的钢结构骨架体系不能按图或规范施工, 经常
    4. 预埋件几何尺寸与图不符, 与主体连接不平整密实, 偏差
    5. 天棚龙骨吊顶经常出现吊杆不垂直, 主龙骨不顺直, 甚
    6. 平顶接缝、新老墙接缝处, 处理后经常还出现裂缝, 给观感带来不美。
    7. 地坪饰面材料在接缝处粘贴不平整, 高差明显处无可靠
    8. 饰面材料施工不规范, 不能按操作规程或规范要求进行工艺施工, 造成脱落, 有的甚至伤人伤物。
    9. 木制品上铰链安装不正确, 经常出现铰叶片凸三凸二安
    1 0. 栏杆高度控制不严。在各种情况下对国家规范要求的
    1 1. 不同品质的玻璃在不同工程运用不当。
五、文化与设计
    1. 建筑的形式的来由, 是跟地区的文化, 地区的特点来的。
    2. 建筑文化的内涵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 值得我们研究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借鉴。
    3. 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风格与文化
    4. 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当今社会
    5.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 大家知道, 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 它
    6. 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是社会经济科
六、发展趋势
    1. 回归自然化
    2. 整体艺术化
    3. 高度现代化
    4. 高度民族化
    5. 个性化
    6. 服务方便化
    7. 高技术高情感化
七、结束语

(6)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2.1 国内外有关可持续住宅的研究成果
        1.2.2 国内外有关农村可持续住宅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1.3.1 有关"华北地区"的界定
        1.3.2 有关"寒冷地区"的界定
        1.3.3 有关"农村"的界定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问题探查——实地调研现状剖析
    2.1 调研测试基本情况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与时间
        2.1.3 调研内容
    2.2 农宅设计问题探析
        2.2.1 农宅建设规模超标
        2.2.2 空间设计使用不便
        2.2.3 建筑形式缺少美感
        2.2.4 缺少节能意识
    2.3 农宅能源利用问题探析
        2.3.1 太阳能利用现状
        2.3.2 沼气利用现状
        2.3.3 秸秆利用现状
        2.3.4 生土利用现状
    2.4 与农宅相关其它问题探析
        2.4.1 农宅的营建方式
        2.4.2 农宅用能设备
        2.4.3 家庭人口构成
        2.4.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2.4.5 土地利用与景观环境
    2.5 小结
第三章 追本探源——农宅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可持续农宅的宏观定位
    3.1 农宅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3.1.1 历史政策与未到位的农村改革
        3.1.2 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
        3.1.3 就地就业不成功
        3.1.4 村民对本土文化无信心
    3.2 农宅问题背后潜藏的深层次矛盾
        3.2.1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3.2.2 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
    3.3 华北地区可持续农宅的宏观定位
        3.3.1 经济效益——创新型产业,显乘积增值效应
        3.3.2 社会效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3.3.3 生态效益——应万物顺天时的基层村落细胞
    3.4 小结
第四章 功夫在宅外——创建可持续农宅的外部宏观环境
    4.1 行政支持
        4.1.1 政策倾斜,加强监管
        4.1.2 绿色奖罚,引导市场
        4.1.3 依托法律,倡导节约型消费文化
        4.1.4 政府示范工程引导
    4.2 民众参与
        4.2.1 挖潜本土组织资源
        4.2.2 "参与型"设计
        4.2.3 建立村民利害共同体
    4.3 经济可行
        4.3.1 多渠道筹集建房资金
        4.3.2 降低农宅建设成本
        4.3.3 赢取远期增值效益
    4.4 规划先导
        4.4.1 整治旧村环境
        4.4.2 慎选新村址
        4.4.3 适度超前规划基础设施
        4.4.4 空间整复维系自然伦理秩序
    4.5 小结
第五章 适居与宜居——可持续农宅的建筑与环境设计
    5.1 适居——可持续农宅的建筑设计
        5.1.1 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发展历程
        5.1.2 可持续农宅的适应性设计手段
    5.2 宜居——可持续农宅的环境设计
        5.2.1 环境设计的策略
        5.2.2 环境设计的手段
    5.3 小结
第六章 开源节流——可持续农宅的能源利用
    6.1 开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6.1.1 太阳能的利用
        6.1.2 地热能利用
        6.1.3 风能利用
        6.1.4 生物质能利用
    6.2 节流——高效用能,减少能源损失
        6.2.1 墙体设计
        6.2.2 地面与地下构件设计
        6.2.3 屋面设计
        6.2.4 门窗设计
        6.2.5 热桥处理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研究的难点
        7.1.1 地理位置限定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
        7.1.2 住宅研究类型限定带来的难度和复杂性
    7.2 论文研究成果
        7.2.1 第一、二章的研究成果
        7.2.2 第三章的研究成果
        7.2.3 第四章的研究成果
        7.2.4 第五章的研究成果
        7.2.5 第六章的研究成果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7)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观念
二﹑设计起由
三﹑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四﹑居家新生活
    1. 进门处
    2. 书房
    3. 储藏室
    4. 厨房
    5. 卫生间
    6. 卧室
五﹑结语

(8)浅谈住宅室内储物空间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观念
2. 设计起由
3.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
4.居家新生活
    4.1 进门处
    4.2 书房
    4.3 储藏室
    4.4 厨房
    4.5 卫生间
    4.6 卧室
5. 结语

(10)工效学在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工效学
2 目前的住宅设计中存在的物品储藏问题
3 储物空间设计原则与手法
5 结语

四、“精神的物化”(六) 空间塑造人,人的自我的表述──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研究[D]. 朱兴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动态建筑设计美学研究[D]. 田潇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D]. 张哲. 兰州大学, 2015(02)
  • [4]探析钢琴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J]. 李英晓. 艺术科技, 2014(09)
  • [5]论建筑装饰设计[J]. 黄文莉.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09)
  • [6]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 王舒扬. 天津大学, 2011(06)
  • [7]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J]. 周长磊. 科技信息, 2009(22)
  • [8]浅谈住宅室内储物空间的设计[J]. 李亚峰. 科技信息, 2009(13)
  • [9]浅谈室内设计与业主审美的关系[J]. 陈宏. 科技资讯, 2008(04)
  • [10]工效学在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张晓东. 江南学院学报, 2001(02)

标签:;  ;  ;  ;  ;  

《精神的物化》(六)空间塑造人,表达人的自我——空间对人的作用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