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养生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

论中医养生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

一、论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纪鑫毓[1](2021)在《“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诊疗思维贯穿于中医诊治疾病过程的始终,是医者对疾病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转化的隐性思考过程。“象”“气”“神”相关范畴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注重三者相关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中医的学术流派和诊疗方法派系繁多,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辨证模式。多种辨证模式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但其深层次的诊疗思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并且学术的百花齐放使得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流派分歧、选择倾向等问题。所以,进一步探寻不同辨证模式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医临床的诊疗思维模式的核心。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假说。本文通过对“象”“气”“神”概念的界定,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联关系,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突破即有的“象”“气”“神”分而论之的认识,将三者有机整合并形成理论模型。阐述“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揭示“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彰显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及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提供新思路。目的本研究欲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界定本研究中“象”“气”“神”的内涵,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第二,通过分析代表性的医家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方式及运用方式,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不同辨证中的不同体现,以揭示诊疗思维的客观化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历代文献中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选取代表性的着作,对“象”“气”“神”的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采用发生学的方法,反映和揭示“象”“气”“神”概念的发生、演化。采用诠释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理解和解释,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后续研究夯实基础。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对“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进行分析。以真实世界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象”“气”“神”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建立临床数据库,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信息内容。使用R软件(4.6)对回顾性研究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对一般研究性指标进行频数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组内检验的统计方法采用多组独立样本比较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运气时段患病百分比的差异。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挖掘,界定“象”“气”“神”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整体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象”“气”“神”的哲学内涵均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形成的,保留了体验和概括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统一的特点。“象”存在于周易的卦象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老子的“大象无形”“道中有象”、儒家的“象以比德”、庄子的“象以筑镜”等方面都是援引“象”来阐述学术理念,是古人对于世界探知的方法;不同的时代对“气”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仍存在着相同之处。如“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具有物质性和不断运动的功能属性,能够沟通天地万物,决人生死。道家以“气”来论道,老子援引“气”诠释道、无、朴的内涵。庄子援引“气”论述不受客观事物所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神”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神秘现象的观察以及鬼神的思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神”有不同的内涵,如原始社会的灵魂和鬼神的观念,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动物神的崇拜,以及父系社会时期对“祖先神”的崇拜。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逐渐加深,“神”渐渐褪去了自然和动物的形态,而向附有人性的“神”过度。2.界定“象”“气”“神”在本研究中的概念内涵。本文研究的“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具有“物象”和“意象”两个层面。“物象”是指事物所展现的表象,医者通过对“物象”的思考抽提凝练为“意象”,展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时间节段相对静止的状态,具有物我合一的属性;“气”主要指气机,即自然万物与人体之气的运行机制和功能活动,涉及升降出入等活动状态;“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角度,“神”是自然万物运动的玄妙和变化规律,这种变化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狭义角度指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绪,情感等。3.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本文认为“象”是“气”“神”的外在表现和相对静止的状态;“气”的运动是“象”“神”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主宰,但也同时以“象”“气”为物质基础。“象”“气”“神”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诊病时注重“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通过局部的舌象、脉象、面象、形态等能够探知人体内部“气”的运动和“神”(精神、意识、情绪)的状态变化;人体之气和天地自然之气的运动能够导致人体之“象”和“神”的状态变化;人的“神”(精神、意识、情绪)能够影响“象”的改变和人体之“气”的运动。从狭义角度来讲,医者通过人体所呈现的“物象”经过思考形成“意象”,以判断人体“气”与“神”的状态,从真义角度来讲,“象—气—神”包含“形气神”和“精气神”的内涵。4.“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中,医者通过对患者的“物象”的观察,经过思维的分析加工形成“意象”,“象”包括“物象”与“意象”,通过相对静止的“象”来认识人体中变化的“气”“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人体“气”“神”之偏颇,从而达到恢复人体之“象”的正常状态。在诊疗思维过程中,“象”“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中医诊疗过程中是把“象”“气”“神”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完整揭示疾病本身存在的客观的本质,更客观有效地诊治疾病。通过对历代医家的论着进行分析,探索“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发现不同的医家着作对“象—气—神”的诊疗思维模式不尽相同。5.以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天地之气对人体之“象”和“神”的影响,探索性分析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冠心病在客气为厥阴风木时发病人数最多(485人),在客运为土运时发病人数最多(595人);冠心病的兼证如睡眠欠佳会随着客气以及客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所有症状均与两目少神,面色晄白存在关联关系。6.“象—气—神”三位—体诊疗思维模式虽然源自古代医家,但是与信息时代和概念时代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能把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互融合,使得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将会使中医诊疗思维模式更加清晰化、客观化、技术化。结论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挖掘和分析,从哲学和中医的角度发现“象”“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从而构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探索性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系统探讨了该模式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医家着作中的“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象”是“气”“神”状态的展现,“气”是“象”“神”的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运动主宰。其次“象”“气”“神”三者是一体的,三者一起共同展现人体的状态,“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包含了“形气神”与“精气神”的内涵。2.揭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结构和内涵,其内涵是中医诊疗体系中,不仅时刻关注诊察主体的“象”,更注重象所反映出来的气运动的功能和“神”(意识、精神、情绪)的情况,不仅关注人的疾病,也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整体把握诊察时的功能状态。其结构具有动态时空性、普遍性、稳定结构性、可演化性、注重体悟性等特点。3.系统挖掘并分析了部分中医名家的代表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和运用方式。发现各个时期的医家着作对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运用不尽相同,“象”“气”“神”三者在古代临床中应用广泛,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4.探索性分析了在真实世界临床中,“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五运六气、节气)能够影响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的变化,人体的神(精神状态)与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存在一定相关趋势。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角度,验证“象”“气”“神”三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邓坤坤[2](2021)在《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文中提出养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自战国时期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提出,迄今已经两千余年矣。我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受到诸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养生是现代人对身体康宁保健的追求方式,是大众健身、保健行业的热门话题。追至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不忍坐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与渗透,为唤醒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将传统养生文化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与倡导,为现代养生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升了民族养生文化自信,使得养生保健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搜集资料——科学分析——系统整理”的基本思路进行研究。首先,从政策文本和现有研究成果入手,对“陈撄宁养生思想与大众健身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其次,从养生学、体育学和保健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陈撄宁养生思想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通过对陈撄宁养生思想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出一套可靠详实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养生实践和大众健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陈撄宁是我国近现代的极富盛名的养生专家,一生致力于养生学术挖掘工作,穷极毕生精力,用自身养生的感知与体认为养生的研究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陈撄宁养生思想为养生的学术领域、宗教领域、医学领域提供了值得参考与学习的理论基础。(2)陈撄宁养生功法经过实修实证,是有益于发展身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养生体系。其中,静功疗法、胎息行气、性命双修、内丹理论、女丹修炼等养生实践方式,适宜于大众群体人体身心健康,符合养生规律的科学性。陈撄宁养生功法是可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现代人对康宁保健、长视久生的追求。(3)本文揭示陈撄宁养生的神秘面纱,通过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实启示系统的解读与剖析,认为现代的中医学、养生观念与养生实践的发展在陈撄宁养生思想体系中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在房中术中,陈撄宁认为顺欲、节欲而不禁欲,主张双修。陈撄宁在养生实践中,促进了医疗、保健的发展,丰富了我国养生领域的思想宝库。(4)陈撄宁养生思想全面的为现代健身提供了内外兼修的理论,其中静功疗法认为,静功修炼可以解决生理、心理、神经上的疾病,在“性”、“命”的论述中,认为大众健身、养生要同时修炼;并结合胎息的行气方式,进行修炼内丹,阴阳调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陈撄宁养生思想在现代养生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以及促进寻求祛病延龄、长视久生的指导意义。(5)陈撄宁养生思想受到当时医疗背景、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研究的局限与阙如,比如向来遵者旧规,且严守秘密,以至于局外人无从得知其内容;陈撄宁的书信与着作,大多数是满纸坎离、龙虎的专门名词,普通人不能解释;没有人公开提倡陈撄宁的养生思想。

颜芬[3](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李琳[5](2020)在《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自然疗法愈来愈受到欢迎的今天,中医手法医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显着的疗效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随着留学生数量增加,高校和学生对于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本研究通过对中西手法医学教材与其中的手法专业术语进行对比,为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建设提出建议,对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标准化进行探讨,以期弘扬优秀的手法医学文化,促进中西方手法医学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中医手法医学英译的标准化进程,为国内中医双语教材的编写及翻译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中西手法医学、手法医学教材与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掌握研究背景。其次,使用对比分析法,以金宏柱主编李照国主译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教材·推拿学(供来华留学生用)》(以下简称《推拿学》)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按摩治疗课程的教材,由Fiona Rattray及Linda Ludwig所着的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研究对象,对比两部教材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素材方面的异同;并参照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标准,总结出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五个原则与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三种英译方法,对比中西两部教材中手法的专业术语,将上述英译原则与方法用于分析中医教材中手法的译名是否恰当。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部手法医学教材中教材编写的对比分析,得出两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得出中医术语英译的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和民族性五个原则与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三种英译方法适用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并根据以上原则与方法得出了对于《推拿学》教材中医手法术语译名的评价。为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有利于推动中医手法医学专业术语的英译标准化进程。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部手法医学教材的编写和其中的手法专业术语,得出了对于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三个启示:中医手法术语的英译应简明,并准确表明动作特点;要注意保持手法译名的系统性;在仔细分析中西手法异同的基础上,可适当借鉴国外手法术语的命名方式。同时提出了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四个编译建议:教材的内容要具备专业性,满足国际化教学需求,与时俱进;教材要能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加快知识更新频率,重视参考文献的作用;教材形式应向立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教材要提高英译质量,规范专业术语。

王颖,屈国锋[6](2019)在《多视角看中国传统体育中的身心和谐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哲学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宏大架构。笔者认为哲学于中国传统体育中的身心和谐问题上,可凭借其丰富的理论提出指导性意见。哲学强调身心合一性;心理学更偏重心理;中医更偏重身体。传统体育讲求融合,把中国哲学思想、中医理论、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中国传统体育中来,会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值得着重研究。

张杰[7](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高洁[8](2018)在《《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在传统养生学领域较具代表性,该书卷五“粥谱说”为史上首次以“谱”及“说”命名,以粥为主的养生专篇。粥谱中的百首粥方为曹氏精心编制的食粥养生方案,贴近日常生活、调养治疾兼备,资料详尽、浅近易行,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本文着重探讨该书第五卷曹氏粥谱的养生作用,分析其粥方组成及物品情况,探寻其养生的理论源流、功效佐证以及应用价值.,分析曹氏粥谱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总结相应的食养原则,以期为现代人的食粥养生实践提供参考信息,为现代饮食养生相关产业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清代学者曹庭栋《老老恒言》为研究对象,对其第五卷粥谱部分100首粥方的组成、出处,所用物品种类及其养生作用、食养原则等内容进行分析,利用Excel表格汇总,对粥谱全部物品的功用和主治内容,以频次合计为基础进行探讨。论述中以中医理论作依据为《老老恒言》粥谱的养生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对以药入粥的情况、曹氏粥谱对谷物的选择情况以及曹氏粥谱的实用意义等内容,依据相关古籍资料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古籍中所记载的关于粥的文献条文摘录汇总,梳理粥的源流与发展状况,并对食养原则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结果:1粥养与粥疗历史悠久,在先秦及汉魏时期的古籍中已有粥的记载。《老老恒言》粥谱部分粥方出自54本古籍;曹庭栋对粥谱全部粥方均做出内容完备的说明与阐述。2《老老恒言》卷五“粥谱说”载有100首粥方,其中14首为曹庭栋自创粥方;按谷物主材料划分,曹氏粥谱主要由粳米粥方组成,共93首,其他粥方分别以糯米、秫米、炒面及青粱米为主;按入粥主要物品归类,以植物类粥方为主,共76首,其余则是动物类19首,矿物类5首;根据制作方法,粥方中属于常规制法的59首,采用先煎取汁、取汁制粥的15首,水研滤浆、搅取汁制粥的7首;粥谱所用物品中属于食物的有101种,属于药物的18种,共119种;根据归经频次合计,粥谱全部物品归脾胃经居首,频次合计为334。3根据《老老恒言》粥谱所涉及的全部物品之功用和相应主治分别进行统计汇总,曹氏粥谱的主要养生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养阴作用以功用频次为依据,具有养阴作用的物品功用频次合计为262,占据了功用总频次的24.39%。即,粥谱全部物料之全部功用的约1/4利于养阴,有助于养静。此结果支持了曹氏的观点“养静所以养阴”“养静为摄生首务”。本文将养阴作用归纳为滋阴、清热、养心、除烦,并据此将物品功用以数据汇总分为四类。健脾作用以功用频次为依据,具备健脾作用的物品功用频次合计为402,占据功用总频次的37.43%。即,粥谱超过1/3的功用可以调脾胃及改善泄泻症状,并综合调养人体。此结果支持了曹氏的观点“病中食粥”于“患泄泻者尤验”。粥谱全部物品归经中归脾胃经居首,此结果支持了曹氏“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的主张。其他作用以主治频次合计为依据,忽略脾胃病证,对其他出现频次较高项目进行分组汇总,得出曹氏粥谱6组主治频次合计为611,占主治总频次的37.76%。具体包括肾、肺、肝、心系病证,妇儿及其他病证,内容中多为老年人易发病证,说明曹氏粥谱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上述各项频次数据均以中医药相关书籍及辞典中的注释为依据,汇总结果不仅覆盖了《老老恒言》粥谱各粥方的全部组方物品,也包含制粥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辅助物料。4从早期中医古籍中摘录的条文反映出粥的使用历史情况,其中《太平圣惠方》所载与粥相关的文献条文有162条,事实说明粥疗粥养存在已久并具备合理性。5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应尽可能是温暖的、烂熟的,且淡食为宜,并有适当的禁忌。《老老恒言》粥谱中涉及食粥规则的粥方有15首,其中5首为着者自创方。相关古籍《寿亲养老新书》卷之一所载的全部食疗方中有30首涉及到上述食养原则性内容,且卷之一所载42首粥方中的34首还提到了空腹食原则。结论:从理论阐述、文献征引及描述说明多方面来看,《老老恒言》粥谱对现代食粥养生实践具有内容详尽、切实可行及有据可循的实用参考价值。本研究数据结果支持了《老老恒言》所提倡的主要养生观点,即,通过食粥来达到养阴和健脾之目的。依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本文借助与食治食养及老年养生相关的古籍,以数据为基础简要说明了粥疗粥养的源流;对以药入粥情况的探讨反映了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根据古籍资料所归纳的食养原则可为人们提供较为全面的食粥养生参考信息。对曹氏粥谱谷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对粥谱内容与原始记载内容对比均反映出《老老恒言》粥谱具备实用意义。《老老恒言》养生思想上的点睛之笔为“各随禀气所宜而食之”。曹氏粥谱可作为普及性的食养方案,对于特殊体质人群或是重病患者,则需要依据中医理论予以辨证。对食物的选择因人制宜、体质相宜,这一观点于现代饮食养生仍具指导意义。饮食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以药入粥可作为方便、快捷、持久的给药方式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一定作用。《老老恒言》养生观强调在饮食起居上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本文借助于古今资料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可行性。“恒”即长久。曹氏的养生观点独具特色,其粥谱提倡的食粥养生理念浅近易行。《老老恒言》粥谱之全部理法源于日常生活,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因而才会流传至今,也将历经千古,并继续为人们食粥养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德英[9](2018)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五千年历史的洗礼,中华人民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养生学。传统养生学是勤劳的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形成良好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法的重要基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和特征,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及意义,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及其课程建设,越南政府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观点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可行性及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对越南岘港大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可知,对传统体育养生感兴趣的占多数。因为有中国教育指导思想的支持,传统体育养生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社会的广泛影响,潜在可挖掘的师资力量,人生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所以传统体育养生具备了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为了使传统体育养生在越南大学体育课堂能够更好的发展,就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项目;加强思想观念教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马中建[10](2017)在《源于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当代养生方式及其应用的现实意义》文中认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着笔,详细阐述了当今为大家所应用的一些养生方式,并分析了普及和倡导中医传统养生学及以其为基础形成的养生方式对个人及社会所产生的效益。

二、论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诊疗思维研究进展
        1.1 传统文化对中医诊疗思维的影响
        1.2 基于古籍的中医诊疗思维研究
        1.3 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研究
        1.4 中医诊疗模式的革新研究
        1.5 中医诊疗思维方法的研究
        1.6 研究评述
        1.7 展望
    2 中医“象”范畴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象”的内涵研究
        2.2 中医“象”的特点研究
        2.3 中医象思维的研究
        2.4 “象”与象思维在中医诊疗中的运用研究
    3 中医“气”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气”的内涵研究
        3.2 中医“气”的特点研究
    4 中医“神”内涵的研究进展
        4.1 中医“神”的内涵研究
        4.2 中医“神”的特点研究
    5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5.1 “象”与“气”的相关性
        5.2 “气”与“神”的相关性
        5.3 “象”与“神”的相关性
        5.4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6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象”“气”“神”概念的界定
    1 “象”概念的界定
        1.1 “象”概念的发生
        1.2 “象”的哲学内涵
        1.2.1 符号之象——象征万物的起源
        1.2.2 象以比德——从意象上升至德行圭臬
        1.2.3 随物赋形——主观与客观的天道象征
        1.3 “象”的中医内涵
        1.3.1 天地自然之“象”
        1.3.2 人体之“藏象”
        1.3.3 诊疗活动中的“象”
        1.4 小结
    2 “气”概念的界定
        2.1 “气”概念的发生
        2.2 “气”的哲学内涵
        2.2.1 冲气为和—《老子》以“气”释道
        2.2.2 气是宇宙的本源—《列子》论“气”
        2.2.3 气聚而有生—《庄子》论“气”
        2.2.4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淮南子》论“气”
        2.2.5 太虚即气—张载论“气”
        2.3 “气”的中医内涵
        2.3.1 天地自然之“气”
        2.3.2 人体之“气”
        2.3.3 诊疗活动中的“气”
        2.4 小结
    3 “神”概念的界定
        3.1 “神”概念的产生
        3.2 “神”的哲学内涵
        3.2.1 天神
        3.2.2 变幻莫测
        3.2.3 万物的内在规律
        3.2.4 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
        3.3 “神”的中医内涵
        3.3.1 阴阳不测—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
        3.3.2 精神内守—人体生命活动之“神”
        3.3.3 诊疗活动中的“神”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1 “象”“气”“神”相互关联
        1.1 “象”是“气”“神”的状态体现
        1.1.1 藏象—藏于内,象见于外
        1.1.2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1.2 “气”是“象”“神”的本质与动力
        1.2.1 人体之气的运动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2.2 天地自然之气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3 “神”是“象”“气”的主宰
    2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2.1 “象—气—神”的广义内涵
        2.2 “象—气—神”的狭义内涵
        2.3 “象—气—神”的真义内涵
        2.3.1 “象气神”与“精气神”发微
        2.3.2 “象气神”与“形气神”发微
第三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理论研究
    1 临床诊疗思维模式的含义
        1.1 诊疗的基本含义
        1.2 思维模式的含义
        1.3 中医诊疗思维的特点
    2 “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
        2.1 象的不同的层次
        2.2 司外揣内
        2.3 知常达变
        2.4 见微知着
    3 中医“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特点
        3.1 变化溟蒙含时空
        3.2 荡摇浮世生万象
        3.3 相生相融亦相变
        3.4 心悟者上达之机
第四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研究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 葛洪《肘后备急方》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5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6 张从正《儒门事亲》
    7 李东垣《脾胃论》
    8 张景岳《景岳全书》和《类经》
    9 吴鞠通《温病条辨》
    10 小结
第五部分 以冠心病为例在真实世界中探讨“象—气—神”三位一体的临床关联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的建立
        2.2 入院日期的转化
        2.2.1 五运主运、客运的时间转化
        2.2.2 六气主气、客气的时间转化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单一运气时段、节气与冠心病罹患的关系研究
        3.2 基于五运六气研究运气与冠心病相关症状的关系
        3.3 基于五运六气分析患者症状与情绪的关系
    4 研究结果
        4.1 冠心病患者情况分析
        4.1.1 一般资料
        4.1.2 合并症的频次
        4.2 五运六气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分析
        4.2.1 主气、客气与疾病发病情况
        4.2.2 主运、客运与疾病发病情况
        4.2.3 二十四节气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4.3 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客气情况下症状与情绪状态的研究结果
        4.3.1 不同客气的症状情况
        4.3.2 客运与症状情绪的关联
        4.4 冠心病症状的相互关联关系
    5 讨论
第六部分 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角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思考
    1 “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是复杂的巨系统
    2 从表象到意象—状态与知识的转化
    3 从“气”的运动状态到中西医的交叉融合
    4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

(2)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养生
        1.3.2 大众健身
    1.4 文献综述
        1.4.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起源以及流变研究
        1.4.2 陈撄宁养生的实践方法相关研究
        1.4.3 陈撄宁内丹学养生相关研究
        1.4.4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科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1.4.5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
        1.4.6 养生与大众健身之间的联系研究
        1.4.7 文献述评
    1.5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资料法
        1.5.2.1 逻辑分析法
        1.5.2.3 系统分析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重点
        1.6.3 创新点
1 陈撄宁生平事迹及其养生思想的形成背景
    1.1 陈撄宁的生平事迹
    1.2 陈撄宁养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1.3 陈撄宁养生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内涵
    2.1 实修实证:仙学养生的科学依据
    2.2 静功疗法:仙学养生的实践机制
    2.3 沟通虚空:天人合一的胎息行气
    2.4 性命双修:仙学养生的哲学体系
    2.5 长生为基:仙学养生的内丹理论
    2.6 辩证统一:仙学养生的女丹修炼
3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时代影响
    3.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3.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影响
        3.2.1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影响
        3.2.2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观念的影响
        3.2.3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实践的影响
4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
    4.1 静功疗法:大众健身的修心法则
    4.2 性命双修:大众健身的思想皈依
    4.3 内丹修炼:大众健身的康宁理念
    4.4 胎息行气:大众健身的导引纲要
    4.5 女丹修炼:大众健身的顺逆规律
5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时代局限与现实进路
    5.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局限
    5.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局限缘由
    5.3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进路
        5.3.1 搜集梳理陈撄宁养生文化思想
        5.3.2 拓宽陈撄宁养生文化的研究视域
        5.3.3 科学阐释陈撄宁养生思想文化
        5.3.4 推进陈撄宁养生思想研究进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陈撄宁先生年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 手法医学
        1.1.1 手法医学概述
        1.1.2 中西手法医学的发展与对比
    1.2 手法医学教材研究
    1.3 手法医学英译研究
        1.3.1 国内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
        1.3.2 国外手法医学英文着作
第二章 教材选择与教材评估方法
    2.1 教材选择
        2.1.1 编译者简介
        2.1.2 教材介绍
    2.2 教材评估方法
第三章 中西手法医学教材编写的对比
    3.1 教学对象
    3.2 教学目标
    3.3 教学内容
        3.3.1 作用原理与疗效
        3.3.2 “诊断”与“评估”
        3.3.3 手法的应用
        3.3.4 自我推拿与自我护理
        3.3.5 两部教材的特色内容
    3.4 教学方法
    3.5 其他教学素材
        3.5.1 图表
        3.5.2 练习题
        3.5.3 附录
    3.6 两部教材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章 手法医学专业术语对比分析
    4.1 Clinical massage therapy手法介绍
        4.1.1 瑞典按摩
        4.1.2 非瑞典按摩
        4.1.3 水疗法与治疗性锻炼
    4.2 手法医学术语的英译原则与方法
    4.3 中西方手法医学专业术语名的特点
        4.3.1 Clinical Massage Therapy手法术语名的特点
        4.3.2 《推拿学》手法术语名的特点
    4.4 西方手法医学专业术语的对比
        4.4.1 “手法”一词的对比
        4.4.2 中西各类手法的对比
    4.5 对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启示
第五章 手法医学双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手法医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多视角看中国传统体育中的身心和谐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哲学与心理学、医学的身心问题
    2.1 哲学强调身心合一性
    2.2 合理看待哲学的其它思想
    2.3 身心问题中心理学更偏重心理, 中医更偏重身体
    2.4 传统养生体育讲求融合
3 反思
4 结束语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8)《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老老恒言》及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1 《老老恒言》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1.1 《老老恒言》的综合研究概述
        1.2 《老老恒言》起居养生方法概述
        1.3 《老老恒言》饮食养生理法概述
    2 粥方应用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1 固定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2 具体病证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3 特殊人群与病证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4 粥养理念研究进展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1部分 《老老恒言》粥谱内容概况
    1 《老老恒言》及其“粥谱说”
        1.1 作者生平及着述简介
        1.2 《老老恒言》及其“粥谱说”简介
    2 “粥谱说”前之概说
        2.1 “粥谱说”前言简介
        2.2 “择米”分析
        2.3 “择水”分析
        2.4 “火候”分析
        2.5 “食候”分析
    3 《老老恒言》“粥谱说”粥方内容概况
        3.1 粥方组成情况
        3.2 粥方制作方法分类汇总
        3.3 粥方组成物品分类情况
        3.4 粥方所用物品食、药属性概况
        3.5 曹氏粥谱所引用粥方出处考证
第2部分 《老老恒言》粥谱的养生作用
    1 《老老恒言》所倡导的养生思想介绍
    2 《老老恒言》粥谱体现出重视食粥养生
    3 《老老恒言》粥谱的主要功能及其内涵分析
        3.1 《老老恒言》粥谱的养阴作用
        3.2 《老老恒言》粥谱的健脾作用
        3.3 《老老恒言》粥谱的其他作用
    4 《老老恒言》粥谱的应用价值分析
    5 《老老恒言》体质相宜观点分析
        5.1 体质相宜观点的分析探讨
        5.2 关于特殊群体的研究例证
第3部分 与粥相关的分析探讨
    1 粥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粥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1.2 与粥相关的文献记载
        1.3 食粥养生理念的形成
    2 以药入粥相关探讨
        2.1 粥的调养作用
        2.2 粥的治疗作用
        2.3 以药入粥注意事项
        2.4 小结
    3 关于《老老恒言》粥谱的探讨
        3.1 《老老恒言》粥谱实用意义探讨
        3.2 《老老恒言》粥谱谷物材料的使用分析
        3.3 《老老恒言》粥谱内容与出处内容对比分析
    4 食养相关的原则性内容分析
        4.1 《老老恒言》提倡的食养原则分析
        4.2 古籍文献中食养原则内容分析
        4.3 “食饮以宜”关键在注重细节
    5 小结
结语
    1 对食粥养生的整体认识
        1.1 食粥以养阴的理念与实践
        1.2 以药入粥实际应用的思考
        1.3 食粥养生的可行性思考
    2 本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2.1 以数据汇总支持本研究所得结论
        2.2 对曹氏粥谱的养生作用进行总结
        2.3 对饮食养生的原则内容进行总结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的内容
    1.3 调查对象及语科来源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2.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越南岘港大学的情况
    2.4 中越文化的相关分析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状分析
    3.1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3.2 功能和价值研究方面
    3.3 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方面
    3.4 与学校体育关系方面研究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可行性
    4.1 越南政府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观点
    4.2 越南高校发展的特点
    4.3 越南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和越南大学生的体质
    4.4 越南岘港大学生和教师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了解
5.促进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
    5.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 加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项目
    5.3 加强思想观念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源于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当代养生方式及其应用的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养生
2 精神养生
3 饮食养生
4 睡眠养生
5 服饰养生
6 居室养生
7 讨论

四、论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D]. 纪鑫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D]. 邓坤坤.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中西手法医学教材对比与手法术语英译研究 ——以《推拿学》与Clinical Massage Therapy为例[D]. 李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多视角看中国传统体育中的身心和谐问题[J]. 王颖,屈国锋. 中华武术(研究), 2019(06)
  •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D]. 高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引入越南岘港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 高德英.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10]源于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当代养生方式及其应用的现实意义[J]. 马中建. 中医药导报, 2017(07)

标签:;  ;  ;  ;  ;  

论中医养生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