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筒内氡喷射气场运动规律探讨

井筒内氡喷射气场运动规律探讨

一、钻孔中氡射气场运动规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斌[1](2021)在《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亟待得到解决。其中,采空区煤自燃火源的精准探测一直是制约矿井火灾高效治理的一项难题。基于探测原理的不同,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火源位置探测方法。地表同位素测氡法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不受探测地形限制等优势,有望为隐蔽火源位置的精准探测提供可行的解决途径。数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煤自燃氡气析出特性及氡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实际探测。尽管地表同位素测氡法在现场判定采空区火源位置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煤自燃过程中的氡气析出机理尚未完全清晰,这制约了地表测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采空区上覆岩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对各类地质条件下的地表测氡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地表测氡技术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常温下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随后结合小型煤氧化升温实验、数值模拟实验和大型煤自燃实验对煤自燃过程中的氡气析出机理及不同覆岩分布下的采空区氡气运移规律进行了串联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参考多孔介质单颗粒氡射气模型,建立了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模型。对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常温下破碎煤体的氡气析出主要受到镭核素含量、矿物含量、水分含量和孔隙结构参数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煤氧化升温特性,对氧化升温过程中可能影响氡气析出的水分、孔隙、裂隙、矿物、自燃气体等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2)以褐煤、长焰煤、弱粘煤、气煤、焦煤、贫瘦煤和无烟煤7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为研究对象,对其常温下的氡气析出强度以及影响氡气析出的主要物性参数(镭核素含量、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和孔隙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煤变质程度增加,氡气析出浓度整体呈快速下降趋势。煤种氡气析出强度与物性参数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7,由大到小依次为镭核素含量、孔体积、水分含量和矿物含量。(3)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率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或“双峰”特征。褐煤和气煤的氡气析出率“单峰”峰值位于100°C,弱粘煤、焦煤和贫瘦煤(样品1)的氡气析出率“单峰”峰值位于200°C,长焰煤和贫瘦煤(样品2)的氡气析出率呈“双峰”形态变化,其主峰分别位于200°C和250°C,次峰位于100°C。(4)结合氡气析出影响因素实验对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水中氡气的溶解与毛细孔中氡气的吸附、封闭是煤体氡气赋存的主要方式。在氧化升温阶段,水分蒸发和煤体热解造成煤体氡气析出率明显增加,水中溶解的氡原子数量与毛细孔中封闭的氡原子数量差异导致了不同煤种的氡气析出率曲线呈现“单峰”或“双峰”变化。对于高变质煤种,其热解温度相对较高,氡气析出率达到峰值的温度点相对较大。(5)在讨论均匀多孔介质氡气运移一般微分方程的基础上,简化得到了覆岩介质空间氡气运移的二维偏微分方程。“两带”覆岩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垮落带区域的氡气浓度呈线性趋势缓慢降低,裂隙带区域的氡气浓度呈对数形式快速减小。“两带”覆岩氡气运移速率越大,地表氡气异常越明显。当氡气穿过含水层覆岩向地表方向运移时,地表氡气异常现象有所减弱。“三带”覆岩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弯曲下沉带区域较低的氡气运移效率使得氡气在到达地表之前就已经发生完全衰变,地表无氡气异常现象产生。随着“三带”覆岩氡气运移速率加快,采空区氡气成功穿过覆岩到达了地表并在地表形成氡气浓度异常。由多煤层采空区运移至地表的氡原子数量与单煤层采空区地表的氡原子数量相差较小,二者属于同一氡气浓度水平。(6)以补连塔矿32201工作面为地质原型进行的“两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升温阶段,水分蒸发和煤体热解导致煤自燃区域测得的氡气浓度有小幅度升高。当煤体发生小范围燃烧时,地表区域的氡气浓度上升至其本底浓度的2.32~5.56倍。随着煤燃烧范围扩大,地表氡气浓度增大至其本底浓度的4.35~10.42倍。当覆岩有含水层分布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减弱至本底浓度的2.53~7.45倍。以斜沟矿区8#回采煤层为地质原型进行的“三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相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煤体发生燃烧时,完整性好、空隙率低的弯曲下沉带岩层阻碍了氡气的快速上移,地表无氡气异常现象发生。随着煤燃烧范围扩大,聚集于裂隙带区域的气体在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作用下向地表方向运移,地表氡气浓度上升至本底浓度的2.00~6.75倍。当下部13#煤层采空区发生大面积燃烧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是其本底浓度的1.78~4.90倍,单煤层和多煤层采空区自然发火时地表测得的氡气浓度异常范围有所重合。

刘轩[2](2021)在《煤自燃时氡及其特征子体在表土层中的累积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矿井自燃火灾防治的关键在于火源位置的精确探测,同位素测氡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适合深部火区探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发火严重区域的探测,但如何在地表通过获得准确的氡浓度异常信息来精准探测复杂状况下煤自燃火区是测氡技术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目前地表氡异常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α杯法,该法易受季节、气象、日照、风力、仪器震动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现场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准确分析。受煤自燃影响,在向地表输运的过程中氡不断衰变成物理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固态长寿命子体,这些子体一旦形成便吸附滞留于附近的土壤中,其浓度不易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可直接反映母体氡在一定时间内的累积值。因此,利用表土层中所累积的特征子体作为示踪剂有望获得准确的氡浓度异常信息,但其中氡及其特征子体的累积分布规律不明制约异常信息获取的精度。因此,有必要对煤自燃时氡及其特征子体在表土层中的累积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比较氡的三种固态长寿命子体所具有的性质,筛选出最优示踪子体。阐明自然状态下土壤氡析出机制与特征子体吸附规律,并分析煤自燃后对该过程造成的影响,进而获得表土层中能够影响氡及其特征子体累积分布的土壤特性参数。以自燃火区上覆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氡及其特征子体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土壤特性参数对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测点位置二者累积分布特征。针对通过布置测点所获得的有限氡浓度数据的插值分析方法进行优化研究,基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空间自相关特性,选择地质统计学下最优插值方法。选择已知火源位置火区实施现场应用,验证特征子体分析法在地表获得氡浓度异常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判断火源位置的准确性,研究表土层中氡浓度与不同深度钋含量的相关程度,为确定合理的取样深度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210Po可作为氡浓度异常信息的最优示踪子体;煤自燃时氡及子体210Po在表土层中的累积分布具有相关性,且其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土壤特性参数中,含水饱和度对相关性影响较大,当饱和度较低时,氡钋相关指数R2随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饱和度较大时,则随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关指数R2随土壤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黏质土壤氡钋相关性普遍大于砂质土壤;实际应用中,210Po分析法能够准确获得氡浓度异常信息以及判别火源位置,且20 cm可作为目标取样深度,布置土壤采样点时应避开灌木丛、树木等所在位置。

张浩宇[3](2021)在《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热又称地热能、地热田或地热资源,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发电、供暖、旅游、饮用、养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清洁、能量大、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绿色能源。中国地热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多以温泉洗浴、供暖、热带养殖为主。以民乐县温泉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仅用于温泉洗浴,但是针对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在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面进行过多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深法,虽然该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判断出基岩断裂带,但仅使用单一的物探方法来划定地热开采井位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所承担的风险较大。为了减少开发民乐县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开采井位的不确定性,决定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地下异常体的确定及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在确定了本次地热勘查的范围后,结合以往实测物性资料得出研究区内部地层电性差异明显,具备了进行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而电法勘探中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应用于地热勘查中效果最佳,故本次电法勘探中选择这两种方法。同时由于六坝正断层横穿研究区深部地层易造成地表异常氡值现象,且上述两种电法勘探方法对断层深部信息反应较弱,便形成了活性炭测氡法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本次决定采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为主,大地电磁测深法(MT)、活性炭测氡法为辅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研究区内布设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4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1条,活性炭测氡法测线9条。并且结合实测数据设计了对应的CSAMT、MT模型及进行了氡值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等工作,为数据的处理、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获得丰富的地断面信息并有效判断出了断层构造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确定深部地热钻孔位置。同时根据CSAMT及MT实测数据解译,第四系及新近系上层为本区热储的理想盖层条件,热储目的层则为新近系下层,故本研究区内钻井主要是取用新近系下层的地热水。依据CSAMT及活性炭测氡推测出在研究区内存在两条裂隙较发育的隐伏断层F1、F2,且发现由测氡法得出的F2断裂构造位置较CSAMT确定的位置偏右,并对F2断裂进行了校正。三种方法解释结果相互验证、补充,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方法的片面性,更接近于实际地质情况。通过综合三种物探方法勘探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确定了地热水有利钻孔位置ZK1,后续实际钻探工作也验证了综合物探方法的准确性。此外,三种物探方法综合勘探为类似断裂型盆地区域勘探地热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能准确地让我们初步了解到地热资源状况,建议加以推广。

娄汉生[4](2020)在《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能盆地,目前已发现皂火壕、东胜、纳岭沟、大营、瓷窑堡、毛盖图和双龙等铀矿床,已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居全国产铀盆地之首。通过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该盆地潜在铀储量巨大,是今后铀矿勘查突破的首选区之一。由于盆地内砂岩型铀矿为隐伏性矿床,深部铀矿成矿空间存在预测难的问题,开展深部铀资源探测技术研究,建立砂岩型铀矿空间定位模式和物探勘查技术方法体系迫在眉睫。氡及其子体测量是一种直接寻找隐伏铀矿的放射性勘查方法,它分为瞬时测量和累积测量。瞬时测量包括氡的常规方法测量(简称常规法测氡)和氡的210Po测量(简称Ra A法测氡)。累积测量有α径迹蚀刻法测氡(简称径迹法测氡)、活性炭吸附法测氡(简称活性炭法测氡)和其它方法,如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本文以氡及其子体在地层的迁移理论-地球化学晕综合模式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土壤氡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同时对氡气在地层中的迁移方程以及典型正演模型进行了分析。氡的长期观测表明土壤氡的日变化不明显,不需做日变校正。通过模型分析氡气放射性场的分布特征,沿走向有一定规模的单峰异常一般反映导气通道—断裂构造的特征;具有一定异常强度及规模的相对平缓连续异常带一般反映深部铀矿化特征;具有一定规模的平缓低异常区一般反映岩性分布区。同时,选择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彬县地区,地质成矿条件好、松散覆盖层分布的远景区开展野外工作,系统研究了氡及其子体—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210Po测量、218Po测量、径迹测量、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一系列氡及其子体测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及异常解释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土壤天然热释光强度、径迹测量、土壤氡浓度、210Po计数率、ARD-7伽玛全谱分析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效果较好,在平面上异常特征表现为梯度变化小、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连续的偏高值异常区一般反映成矿有利地部位,而梯度变化大、狭窄绝对高值带状异常区一般反映导气通道(断裂等),在剖面上异常特征表现为“两高夹一低”的相对高值异常平稳区段反映为铀矿成矿的有利部位。在解释异常过程中,考虑异常值随地表土壤层的储气条件有所差别,矿化体上覆岩性的孔隙度、微细结构的发育程度、矿化体埋深对异常值和曲线的形态均有影响等,同时考虑其他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如土壤样品核素分析发现东胜地区钍射气的影响较大,使得部分测点并不满足这一规律,所以,在实际异常解释时应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矿致异常。综述,在北方盆地寻找隐伏的砂岩型铀矿,适合开展的氡及其子体测量技术方法有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210Po测量、径迹测量、活性炭累积测量、高纯锗双子体测量等累积方法。特别是上述探测方法的组合开展和综合解释才能较准确的确定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周斌,周文强,董智宇,王俊峰[5](2020)在《氧化升温过程中煤岩介质体氡析出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空区隐蔽火源位置的精准探测一直是煤火灾害防治的重大难题之一,也是保证灭火效果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火源探测技术,同位素测氡法已在多个自然发火严重矿区得到了应用。采空区氡气主要来源于煤自燃及其高温影响范围内岩体的氡气析出,因此深入研究自燃过程中煤岩介质体氡析出特性将对完善探测理论,提高采空区隐蔽火源精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煤岩体氡析出机理的基础上,对氧化升温过程中长焰煤及4种常见沉积岩石的氡析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煤体氡气析出量随时间延长呈对数形式增加。随着温度上升,煤中氡气析出与温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温度越高,氡析出量越大。受自身岩性差异影响,4种沉积岩石在整个升温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氡析出特性。灰岩和砂岩在整个升温过程中氡析出量较小,而页岩和泥岩的氡析出量较大。根据煤岩介质体氡析出变化的特征温度,可将采空区氡气源形成划分为3个阶段:Ⅰ阶段(30~100℃),受水分蒸发影响,氡气主要与煤体、页岩及泥岩等含水量较大的煤岩体氡析出有关;Ⅱ阶段(100~200℃),氡气源主要来源于煤体和泥岩内部氡气的运移;Ⅲ阶段(200~300℃),煤体发生热解,内部封闭孔隙空间内氡气析出是采空区氡气的主要来源。

王刚,邵东,娄汉生[6](2020)在《活性炭吸附测氡在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龙首山成矿带芨岭铀矿床是我国北方较为典型的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床之一。为验证活性炭吸附测氡法在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勘查中的有效性,在芨岭地区开展了系统的活性炭氡气剖面测量,通过已知矿区与未知矿区剖面分析、对比,对区内控矿断裂构造和铀矿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氡浓度曲线能够较好地反映控矿断裂构造和铀矿化,异常极值和曲线形态受矿体的埋深、规模和断裂构造产状影响较大。芨岭外围和马路沟地段具备较好的成矿潜力,但铀矿化规模较芨岭矿床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活性炭吸附测氡法能有效识别铀矿化信息,在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勘查中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朱海[7](2019)在《多场耦合条件下铀矿岩氡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以来,世界各地都意识到了传统火力煤力发电所带来的的各种环境影响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发电快速崛起,作为清洁能源发电,尤其核能发电在这几年发展迅猛,这就使得铀资源需求更加迫切。为了达到国家经济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量,我国目前部分铀矿山的开采深度已越来越深。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铀矿井深部所处的环境也随即更加复杂多变。在目前所研究的状况来看,国内外在多场耦合环境下的氡研究状况几乎很少。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对铀矿井开展了多场耦合条件下对多孔射气介质氡析出影响模拟试验研究,提出了在温度、频率以及声波的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氡析出率变化规律,为未来我国铀矿深部开采的铀矿排氡控氡提供一定的防护措施与指导。论文首先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查阅大量相似材料文献,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类砂岩相似材料的一些研究依据,确定了类砂岩铀矿岩原样的相似材料。然后再利用正交设计,确定了以水灰比、铀尾砂与水泥质量比以及外掺剂为主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实验,通过与砂岩铀矿岩原样的相关物理量进行物理对比和多元线性分析,最终确认了类砂岩相似材料的最佳配比为水灰比0.435,蒸馏水与混合物料质量配比为0.565,外掺精铁粉质量分数为4.5%。在仪器的联合作用下,利用RAD-7测氡系统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及测量砂岩型试块在耦合作用下累计氡浓度和氡析出率的变化规律来弥补我国在砂岩型铀矿岩上的多场耦合条件下氡析出的影响规律的空白。同时也可以为铀矿山防氡排氡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实验所需铀矿岩原样采取困难,采用相似配比正交设计,用相似材料所制得的试样近似代替实验所需的铀矿岩原样。在多元线性分析中,铀尾砂与水泥质量比对试块密度、声波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影响最大,外掺剂精铁粉的含量对试块的导热系数起主导作用。(2)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试块在耦合条件下的氡析出率,通过拟合函数图像,可以为深部铀矿井下复杂环境的氡含量进行预测。(3)进行方差分析,找出在耦合场中对氡析出显着的影响。通过计算可得,在耦合作用下,温度因素的显着值远大于其他二者。说明在深部铀矿井控制氡析出率大小时,温度是首要考虑因素。

周炬[8](2019)在《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的饱和/非饱和氡运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的能源基地,即有大型煤矿田,同时也存在世界级规模的特大型砂岩铀矿床。区域内铀煤资源上下重叠共生,形成了复杂的矿产布置,铀矿层位于煤层上部100m左右,铀矿采用地浸法进行开采,煤矿采用长壁法进行开采。为确保煤矿开采中的顶板安全,施工时必须定期对顶部含水层进行疏放水并降压,煤矿的疏放水必然导致地浸铀矿层中水位的下降。现规划的协调开采方案为:煤矿由首采区向西推进;待铀地浸开采完成后,煤矿再由首采区向东开采,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开采、安全和环境问题。顶板降压疏放水时切断了铀煤矿层之间的隔水层,形成人工漏斗,导致区域内含氡的地浸溶液向煤矿放水方向迁移,形成了诸多安全隐患。例如:含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核素(主要表现为氡)随岩层内部残留的地浸溶液迁移到煤矿疏水区域并沿空气扩散到煤矿开采巷道中,使得井下采煤区的环境氡浓度升高,增大了辐射风险,影响到煤矿采掘的正常作业。根据氡由地浸铀矿向下迁移到煤矿区的特点,将区域内岩层简化为多孔介质,依据多孔介质内溶质运移原理,根据实际工况将其分为氡在地浸、疏放水溶液中运移和氡从溶液析出两个阶段,其一建立氡在多孔介质地浸溶液中的饱和/非饱和运移数学模型;其二建立含氡溶液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氡析出的数学模型,最终完成对采煤区氡析出浓度的预测,为煤矿通风提供设计参数,为控氡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铀煤协调开采中的辐射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础研究课题,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实现两种资源的综合开采和合理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本论文组: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的能源基地,即有大型煤矿田,合建立了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的饱和/非饱和氡运移模型和疏放水时含氡溶液氡析出模型,模拟了氡从含铀岩层到煤层巷道的运移过程,掌握了氡在地浸和疏放水过程中的运移规律,实现了对煤层巷道中氡析出的预测,为铀煤协调开采煤矿的通风排氡降氡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多孔介质中的气液两相运移理论、氡的扩散-渗流运移理论以及氡的两相间的析出理论,采用了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回归设计、反演设计、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氡从地浸采铀区到煤层巷道的运移研究。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工况建立了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的含氡溶液在地浸和疏放水过程中一维饱和/非饱和氡运移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确立了各个水力参数的建立方法。(2)研制了含氡溶液在地浸和疏放水过程中一维饱和/非饱和氡运移试验装置和测量方法,进行了含氡溶液在地浸饱和状态和疏放水非饱和状态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一维条件下含氡溶液氡运移的水力参数(渗流率、扩散系数、延迟因子和氡流体因子)和饱和/非饱和条件下的氡浓度。(3)根据一维条件下含氡溶液氡在多孔介质中相关运移参数,建立了三维含氡溶液在多孔介质氡运移模型,并根据实际地形地貌,采用反演法研究了氡在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地浸溶液中的运移参数,对渗透率、扩散系数、延迟因子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以反演结果全部解为参数,采用回归设计,拟合出各向扩散系数和延迟因子相对于渗透率的数学模型。(4)建立一维含氡溶液的液气氡析出数学模型,进行了对应的室内实验,研究了含氡溶液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煤矿特定环境条件,温度1535℃,湿度65%RH95%RH)下的液气两相间的氡析出率和氡传输速度。并建立了温度和湿度相对于氡析出率和氡传输速度的数学模型。(5)根据基于有限体积法的AnsysCFX软件,以纳岭沟铀矿和塔然高勒煤矿存在铀煤重叠共存的资源区为研究对象,工况为地浸采铀,煤矿定期疏放水降压,建立了含氡溶液在多孔介质氡运移为主要对象的实际物理瞬态分析模型,得到了铀矿和煤矿在协调开采时氡的运移规律和浓度分布情况,为工程项目的控氡、排氡提供了理论基础。

吴玉涛[9](2019)在《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平原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石家庄-保定段地裂缝最为发育,严重威胁京津冀经济圈和雄安新区规划发展。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通过现场调查与探测,结合已有文献成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形成的孕灾背景包括外动力地质背景和内动力地质背景。外动力地质背景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和人类活动等;内动力地质背景有活动断裂、地应力和地震。地裂缝形成主要与第四系土层结构和厚度、断裂活动程度和方式、地震活动及超采地下水等因素有关。据此分析了内外地质因素对地裂缝形成影响,总结了地裂缝成因类型。(2)地裂缝成因类型不同,其分布发育规律表现差异明显。构造地裂缝主要沿活动断裂走向发育,具有方向性、成带性、集中性和系统性分布特点;而非构造地裂缝分布具有无方向性、集中性和相关性特点。(3)以典型地裂缝为案例,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地裂缝的形成机理。隆尧地裂缝是由于隆尧断裂现今蠕滑活动,切割第四系岩土层,延伸至地表形成陡坎的直接表现。漕河地裂缝主要因为灌溉超采地下水,引起含水层不均匀压缩、隔水层的差异固结沉降,在岩土层薄弱带产生次生拉应力,从而形成地裂缝。顺平地裂缝是基底发育溶蚀空洞上蚀成因。(4)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模式可分为断层蠕滑型诱发模式、超采水平含水层和地质薄弱带耦合诱发模式和岩溶空洞上蚀塌陷模式。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包括“断层直剪诱发模式”和“隐伏断层诱发模式”,断层直剪模式是断层蠕滑运动,断层面切穿第四系,到达地表形成陡坎;隐伏断层诱发模式是断层蠕滑运动未发育到地表,在浅表层形成节理裂隙,外界因素诱发地裂缝。并通过Flac3D软件模拟分析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发展演化过程。(5)根据地裂缝区地表建筑物的损毁程度,考虑地表沉降和隐伏断裂活动影响范围,提出采用“损毁度”描述地表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划分不同破坏等级,并结合地表变形监测结果,厘定断层直剪模式诱发地裂缝区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为此类地裂缝灾害防治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何辉龙[10](2018)在《钻孔中氡的迁移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在砂岩型铀矿的钻进过程中,原本封闭的环境被破坏,氡作为一种气态的放射性气体,在矿层位置不断的析出与运移导致镭氡的放射性平衡发生位移。伽马测井所测得的伽马射线主要来自于氡的衰变子体所产生的,通过物探参数孔来观察镭氡平衡状态,将初始的总的照射量率与最后一次相对稳定总照射量率比值作为镭氡平衡系数。物探参数的结构示意图建立地质模型提供数据基础以及数据对照。本文主要分析在单位时间内矿层中产生等量的氡,以扩散对流作用为氡的迁移机制,建立了在非稳定条件下的氡在均匀介质中的运移的地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推导氡在封闭环境条件下的非稳态三维运移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地层中氡的浓度分布图。通过建立的两个地质模型图得到的三维的平面上的浓度分布图和不同的时间下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情况。1)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不同的压力条件下,得到研究区域内氡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图,随着压力越大镭氡平衡位移越大,氡越向上偏移。2)通过实测的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氡在上下扩散位移位置非常有限,仅为20-30cm。这可能与上下地层的孔隙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氡的运移主要还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变化。随着氡源与钻井的距离的增大,氡的运移的速度逐渐变小。当平衡之后氡的浓度在x-y平面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在x-z平面上氡的浓度分布是中间浓度高,上下浓度低。从整体上来看向上的迁移比下面的迁移分布的范围要大。

二、钻孔中氡射气场运动规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中氡射气场运动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氡气基本性质
        1.2.2 多孔介质氡气析出研究现状
        1.2.3 氡气长距离运移研究现状
        1.2.4 测氡法探测煤自燃火源位置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及长距离运移理论分析
    2.1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
        2.1.1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模型
        2.1.2 常温下破碎煤体氡气析出影响因素
    2.2 氧化升温过程中破碎煤体氡气析出
    2.3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长距离运移
        2.3.1 采空区煤自燃氡气长距离运移机理分析
        2.3.2 覆岩分布特征对氡气长距离运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常温下不同煤种氡气析出规律及物性参数影响研究
    3.1 常温下不同煤种氡气浓度测定
        3.1.1 实验部分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煤种物性参数对氡气析出的影响
        3.2.1 实验部分
        3.2.2 铀镭核素含量测定结果
        3.2.3 水分含量及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3.2.4 孔隙结构参数测定结果
        3.2.5 煤种物性参数与氡气析出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氡气析出特性实验研究
    4.1 氧化升温过程中不同煤种氡气析出率变化
        4.1.1 实验部分
        4.1.2 小波分析数据处理
        4.1.3 氡气析出率计算模型
        4.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氧化升温过程中氡气析出影响因素实验
        4.2.1 实验部分
        4.2.2 等温干燥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及分析
        4.2.4 微观裂隙及矿物电镜扫描实验结果及分析
        4.2.5 室温下处理煤样氡气浓度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
        4.2.6 气相色谱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覆岩分布下采空区氡气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5.1 均匀多孔介质氡气运移方程
    5.2 “两带”覆岩分布下氡气运移的数值模拟
        5.2.1 “两带”覆岩氡气运移二维数学模型
        5.2.2 基于有限差分的数学模型求解
        5.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4 含水层对氡气运移的影响
    5.3 “三带”覆岩分布下氡气运移的数值模拟
        5.3.1 “三带”覆岩氡气运移二维数学模型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3 多煤层采空区对氡气运移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实验研究
    6.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及采空区煤自燃模拟系统研发
        6.1.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装置
        6.1.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装置
        6.1.3 气体取样测量
        6.1.4 装置气密性保障
    6.2 “两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规律研究
        6.2.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
        6.2.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
        6.2.3 监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6.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5 含水层对煤自燃氡气运移的影响
    6.3 “三带”覆岩分布下采空区煤自燃氡气运移规律研究
        6.3.1 煤层回采相似模拟实验
        6.3.2 采空区煤自燃模拟实验
        6.3.3 监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案
        6.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5 多煤层采空区对煤自燃氡气运移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煤自燃时氡及其特征子体在表土层中的累积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氡特征子体分析法的应用
        1.2.2 氡及特征子体的累积分布方面的研究
        1.2.3 特征子体的测量方法方面的研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氡与特征子体基本性质及其在表土层中累积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2.1 天然衰变系和氡及其特征子体的产生
        2.1.1 天然放射性衰变系
        2.1.2 氡及其特征子体的产生
    2.2 氡及其特征子体的基本性质
        2.2.1 氡的物理性质
        2.2.2 氡的化学性质
        2.2.3 氡的辐射特性
        2.2.4 特征子体的基本性质
    2.3 土壤中氡析出机理及其特征子体的吸附规律
        2.3.1 可迁移氡的产生
        2.3.2 氡的扩散运移
        2.3.3 氡的渗流运移
        2.3.4 氡的溶解与蒸发
        2.3.5 氡在土壤裂隙中的运移
        2.3.6 特征子体的吸附规律
    2.4 煤自燃区域上覆土壤中氡异常形成机理
        2.4.1 煤自燃对氡传输的影响
        2.4.2 煤自燃温度对氡分布的影响
    2.5 影响因素分析
        2.5.1 射气系数
        2.5.2 扩散系数
        2.5.3 渗流速度
        2.5.4 氡的动态运移简化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氡及其特征子体在自燃火区上覆表土层中累积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3.1 表土层土壤剖面与土壤质地
        3.1.1 土壤剖面概述
        3.1.2 土壤质地分类
    3.2 实验研究
        3.2.1 交子里火区地质构造及土壤概况
        3.2.2 测点的选择与布置
    3.3 实验测量与方法
        3.3.1 土壤氡浓度的测量
        3.3.2 土壤钋含量的测量
        3.3.3 土壤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测量
        3.3.4 土壤粒径测量
    3.4 表土层中氡浓度与钋含量相关性
        3.4.1 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对相关性的影响
        3.4.2 土壤粒径对相关性的影响
    3.5 氡浓度与钋含量累积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210)Po分析法在火区的现场应用
    4.1 南上庄火区概况
        4.1.1 火区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
        4.1.3 煤层及煤质概况
        4.1.4 火区的发展
    4.2 探测方案
        4.2.1 测场布置
        4.2.2 土壤样品采集深度
        4.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氡浓度的测定
    4.3 数据分析方法
        4.3.1 插值方法选择
        4.3.2 普通克里金法的理论基础
        4.3.3 探索性数据分析
        4.3.4 变异函数建模
    4.4 土壤钋含量与氡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5 土壤的影响因素
        4.5.1 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4.5.2 植物根系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热勘查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民乐县地热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物探方法在研究区地热条件下的选取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2 研究区断裂构造
        2.2.3 研究区地层情况
    2.3 地热地质条件
    2.4 综合物探方法的选取及测线布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3.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3.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公式
        3.1.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
        3.1.4 野外测量
    3.2 CSAMT数据采集
        3.2.1 工作装置
        3.2.2 工作技术
        3.2.3 质量评述
    3.3 CSA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3.3.1 CSAMT理论断裂模型正演分析
        3.3.2 CSAMT数据处理及反演
        3.3.3 CSAMT地质推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4.1 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4.2 MT野外数据采集
        4.2.1 工作装置
        4.2.2 工作技术
        4.2.3 质量检查评述
    4.3 MT数值模拟及资料解释
        4.3.1 MT断裂构造地热模型
        4.3.2 MT数据处理及反演
        4.3.3 MT地质推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炭测氡基本原理及应用
    5.1 活性炭测氡法简介
        5.1.1 天然放射性
        5.1.2 氡的特性
        5.1.3 活性炭测氡法工作原理
    5.2 活性炭测氡法野外工作
        5.2.1 仪器及其性能检验
        5.2.2 异常阈值下限的确定
        5.2.3 野外测量
        5.2.4 质量保证措施
    5.3 活性炭测氡法资料解释
        5.3.1 数据处理
        5.3.2 剖面解释
        5.3.3 平面解释
        5.3.4 地质推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综合物探资料解释的开发建议
    6.1 地热钻孔的确定
        6.1.1 钻井位置及成井深度的选择
        6.1.2 出水温度预测
    6.2 钻探验证及资源评价
        6.2.1 钻探工作
        6.2.2 测井工作及抽水试验
        6.2.3 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必要性
    1.2 发展现状
    1.3 选题与设计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5 论文构思
2 氡及子体测量找矿理论基础
    2.1 氡及子体的迁移机制
    2.2 氡及子体测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日变研究
        2.2.2 年变研究
        2.2.3 地质环境因素下的影响研究
    2.3 氡及子体测量正演模型的建立及典型模型的地质意义
        2.3.1 氡及子体测量正演理论模型及基本算法
        2.3.2 氡及子体测量典型模型特征及地质意义
3 氡及子体测量方法原理
    3.1 闪烁测氡法原理
    3.2 土壤天然热释光法原理
    3.3 径迹测氡法原理
    3.4 ~(210)Po法原理
    3.5 ~(218)Po法原理
    3.6 土壤样品核素分析原理
    3.7 活性炭累积氡及子体测量原理
4 研究区地质概况
    4.1 地层
        4.1.1 上三叠统:延长组(T_3y)
        4.1.2 下侏罗统:富县组(J_1f)
        4.1.3 中侏罗统延安组(J_2y)
        4.1.4 中侏罗统:直罗组(J_2z)
        4.1.5 上侏罗统安定组(J_3a)
        4.1.6 下白垩统(K_1)
        4.1.7 第三系:上新统(N_2)
    4.2 构造特征
    4.3 铀矿化特征
        4.3.1 地表矿化特征
        4.3.2 钻孔中矿化特征
5 氡及子体测量结果分析
    5.1 闪烁测氡法测量结果分析
    5.2 土壤热释光测量测量结果分析
    5.3 ~(210)Po法测量结果分析
    5.4 径迹测量结果分析
    5.5 γ能谱测量结果分析
    5.6 活性炭累积氡及子体测量结果分析
    5.7 高纯锗识别双子体法测量结果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简介
    2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5)氧化升温过程中煤岩介质体氡析出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岩介质体氡析出机理
    (1)氡的射气作用阶段
    (2)氡在煤岩体内部的输运阶段
    (3)氡的析出阶段
2 煤岩体氧化升温实验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案
3 煤岩体氧化升温过程中氡的析出
4 关于煤岩体氡析出量的讨论
5 结 论

(6)活性炭吸附测氡在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 活性炭吸附测氡方法
    2.1 活性炭测氡原理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活性炭测氡剖面特征
    3.1 剖面部署
    3.2 已知矿区剖面特征
    3.3 未知矿区剖面特征
4 讨论及结论

(7)多场耦合条件下铀矿岩氡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氡析出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氡析出研究现状
        1.2.3 氡射气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意义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意义
        1.3.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4 研究目的
        1.3.5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氡析出理论
    2.1 氡的基本性质
        2.1.1 氡的基本介绍
        2.1.2 氡的物理性质
        2.1.3 氡的放射性
        2.1.4 氡的衰变
    2.2 铀矿井下氡的来源
    2.3 氡从铀矿物中析出的机理
        2.3.1 氡的扩散迁移
        2.3.2 氡的渗流迁移
    2.4 氡的扩散系数
    2.5 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6 氡防护标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氡运移实验研究
    3.1 相似理论概述
        3.1.1 物理模拟概述
        3.1.2 相似三定理
    3.2 模拟材料的选择
    3.3 模拟材料的介绍
    3.4 试块制作
        3.4.1 正交设计原理
        3.4.2 试验设计
        3.4.3 试块制作
    3.5 实验装置介绍
    3.6 测氡系统
    3.7 试块耦合条件实验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TUV耦合条件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相似材料实验结果分析
    4.2 氡析出率计算原理
    4.3 耦合作用下对砂岩铀矿氡析出的影响
        4.3.1 温度作用下对砂岩铀矿氡析出影响规律研究
        4.3.2 低频振动对砂岩铀矿岩氡析出率的影响
        4.3.3 超声波作用下对砂岩铀矿岩氡析出影响实验
    4.4 耦合作用下对砂岩型铀矿实验分析
    4.5 方差分析
        4.5.1 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4.5.2 方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的饱和/非饱和氡运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氡的辐射特性
        1.2.2 地下水中氡的运移机制研究现状
        1.2.3 含氡溶液氡的析出规律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2章 氡运移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地浸过程中氡源项的析出和溶解
    2.3 地浸过程中饱和氡运移的理论模型
        2.3.1 饱和状态下氡的扩散运移
        2.3.2 饱和状态下氡的渗流运移
        2.3.3 饱和状态下氡的扩散-渗流运移方程
    2.4 疏水过程中非饱和氡的运移模型
        2.4.1 非饱和状态下氡的扩散运移
        2.4.2 非饱和状态下氡的渗流运移
    2.5 含氡溶液氡析出的理论模型
    2.6 测氡方法
        2.6.1 闪烁室法
        2.6.2 循环法
        2.6.3 连续测氡法
第3章 地浸和疏放水过程中一维饱和/非饱和含氡溶液氡运移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地浸和疏放水时含氡溶液的运移数学模型
    3.3 饱和/非饱和含氡溶液氡的运移试验
        3.3.1 试验过程
        3.3.2 试验准备
        3.3.3 饱和状态放水
        3.3.4 非饱和状态放水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饱和状态
        3.4.2 非饱和状态
    3.5 小结
第4章 地浸和疏放水过程中三维饱和/非饱和含氡溶液氡运移的机理研究和参数反演
    4.1 引言
    4.2 反演
    4.3 CFD计算
    4.4 正交试验及回归设计
        4.4.1 现场测试参数
        4.4.2 正交试验
        4.4.3 回归设计
    4.5 小结
第5章 温度湿度对含氡溶液氡析出的影响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含氡溶液氡析出的数学模型
    5.3 氡析出数学模型的温湿度条件
    5.4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含氡溶液氡析出试验
    5.5 含氡溶液氡析出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氡运移模型的工程应用
    6.1 引言
    6.2 CFD模拟及CFX软件简介
    6.3 CFX计算
        6.3.1 假设条件
        6.3.2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6.3.3 分析结果评估
        6.3.4 预测结果评估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2 石家庄-保定段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影响因素
    2.1 外动力地质背景
    2.2 内动力地质背景
    2.3 地裂缝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小结
3 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地裂缝成因类型及分布发育规律
    3.1 地裂缝成因类型
    3.2 地裂缝分布发育规律
    3.3 地裂缝活动性
    小结
4 构造型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以断层蠕滑型隆尧地裂缝为例
    4.1 隆尧地裂缝形成的地质环境
    4.2 隆尧地裂缝形态特征及活动性
    4.3 隆尧地裂缝成因机理
    小结
5 非构造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以漕河、顺平地裂缝为例
    5.1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成因机理
    5.2 岩溶塌陷地裂缝成因机理
    小结
6 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模式研究
    6.1 断层直剪诱发地裂缝模式
    6.2 隐伏断层诱发地裂缝模式
    6.3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模式
    6.4 岩溶塌陷诱发地裂缝模式
    小结
7 构造型地裂缝数值模拟分析
    7.1 断层直剪模式分析
    7.2 隐伏断层诱发模式分析
    7.3 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小结
8 隆尧地裂缝安全避让距离研究
    8.1 隆尧地裂缝地表建筑损坏类型及程度划分
    8.2 隆尧地裂缝地表变形监测分析
    8.3 隐伏地裂缝潜在威胁区分析
    8.4 隆尧地裂缝安全避让距离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钻孔中氡的迁移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氡与放射性场的关系及理论基础
    2.1 氡的理论基础
        2.1.1 氡的基本物理性质
        2.1.2 氡的来源
        2.1.3 氡的衰变规律
        2.1.4 含矿目的层中氡气异常积累的形成
    2.2 放射性场的理论基础
        2.2.1 放射性基本术语
        2.2.2 放射性场与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关系
        2.2.3 铀镭平衡系数的确定
        2.2.4 其它放射性系列的干扰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氡的迁移理论
    3.1 氡在多孔介质孔隙中的扩散迁移
        3.1.1 氡的扩散迁移
        3.1.2 氡的对流迁移
    3.2 氡的射气作用
    3.3 氡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微分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氡迁移的数值模拟
    4.1 地质物理模型
    4.2 数学模型
    4.3 数值模拟算法的选择
    4.4 有限体积法
        4.4.1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
        4.4.2 有限体积法特点
        4.4.3 有限体积法求解步骤
    4.5 基于Fluent模拟氡的迁移
        4.5.1 Fluent简绍
        4.5.2 建立几何模型
        4.5.3 参数设置及给定边界条件
    4.6 氡浓度在空间及时间的变化特征
    4.7 模拟数据与测井结果的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钻孔中氡射气场运动规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空区煤自燃氡气析出机理及运移规律研究[D]. 周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煤自燃时氡及其特征子体在表土层中的累积分布规律[D]. 刘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综合物探法在甘肃省民乐县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氡及子体测量与异常解释 ——以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为例[D]. 娄汉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氧化升温过程中煤岩介质体氡析出特性实验研究[J]. 周斌,周文强,董智宇,王俊峰. 煤炭学报, 2020(S2)
  • [6]活性炭吸附测氡在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地区为例[J]. 王刚,邵东,娄汉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7]多场耦合条件下铀矿岩氡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D]. 朱海. 南华大学, 2019(01)
  • [8]地浸采铀区下采煤区的饱和/非饱和氡运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周炬. 南华大学, 2019(01)
  • [9]石家庄-保定段山前平原区地裂缝成因模式研究[D]. 吴玉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钻孔中氡的迁移模拟[D]. 何辉龙.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井筒内氡喷射气场运动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