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度直接测量法在铝电解系列中的应用

电度直接测量法在铝电解系列中的应用

一、铝电解系列电量直接计量方法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孔季尼[1](2021)在《WDZ-460系列综合保护测控装置采样故障分析处理》文中研究指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广泛,其同样可以使用在需要实现监控、继电保护、自动控制等功能的各类设备上。WDZ-460系列综合保护测控装置是一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其使用范围很广,但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电量采样故障。这个故障能导致保护装置误动和监控参数及电能计量异常,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分析故障原因、修复故障装置,结合实际案列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故障元件并修复装置,进行实际工况下运行的试验。

刘兆庭[2](2021)在《锂、镁电解过程杂质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镁、锂是高强超轻金属结构材料的关键合金元素。金属锂是国家战略性金属,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与“新能源金属”。金属锂及锂材产品是高比能固态锂电池的关键负极材料,随着固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不断应用,金属锂的发展前景和需求空间将不断扩张。熔盐电解是生产金属锂、镁的主要方法。实际生产中,原料、设备和工具带来或产生杂质进入电解质是不可避免的,杂质会产生槽渣,加速阳极消耗,影响电解质循环,增加电流空耗,降低电流效率,增加能耗等,有些杂质在阴极析出降低产品纯度,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研究金属锂、金属镁熔盐电解过程中杂质电化学行为,对揭示电化学微观机理,优化电解工艺,提高电流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电池级金属锂产品的技术需求,开展了轻金属杂质离子(Mg(Ⅱ)和Al(Ⅲ))、过渡族杂质离子(Mn(Ⅱ)、Ni(Ⅱ)、Fe(Ⅱ))以及含氧化合物杂质H2O、LiOH、Li2O及SO42-等在锂电解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以及镁电解过程中Mn(Ⅱ)、Ni(Ⅱ)、Fe(Ⅱ)等离子的阴极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锂电解过程中,杂质离子Mg(Ⅱ)、Al(Ⅲ)、Mn(Ⅱ)、Ni(Ⅱ)及Fe(Ⅱ)在电极上反应均属于受扩散控制的一步还原过程,且具有准可逆特点。杂质离子会优先于目标离子在电极析出,消耗部分电量,降低产品纯度。计时电流法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杂质在钨电极的沉积均属于瞬时成核过程。循环伏安法及方波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Fe(Ⅲ)不能在熔盐体系中稳定存在,会进一步分解为Fe(Ⅱ)。H2O、LiOH、Li2O及SO42-等含氧杂质在锂电解体系中的电化学过程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水会通过扩散进入电解质内部参与电化学反应,计算得到H2O进入电解质后电化学反应交换电子数为1,表明H2O与LiCl反应生成LiOH。OH-发生两次电化学还原,计算得到第一步电化学反应电子转移数为1,表明为OH-还原生成H过程,第二步反应表示吸附在电极表面H还原并与电解质中Li+生成LiH过程。锂电解体系中Li2O易与H2O反应生成LiOH杂质,改变电极过程。计时电流法研究结果表明加入Li2O使得金属锂成核方式由瞬时成核转变为渐进成核。电解质中H2O、LiOH及Li2O存在会消耗部分电量,影响金属锂析出,加快电极损耗,降低电极使用寿命。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SO42-会向阴极迁移并参与阴极过程,给出了 SO42-在阴极氧化还原反应路径,认为SO42-可在阴极表面发生四步还原反应,生成多种产物,消耗电量,造成阴极钝化抑制锂的正常析出。镁电解过程中,杂质离子Mn(Ⅱ)、Ni(Ⅱ)及Fe(Ⅱ)在电极上的还原属于受扩散控制的一步两电子准可逆过程。通过半积分法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基于扩散系数得到不同离子扩散活化能分别为30.60 kJmol-1、45.81 kJ mol-1以及25.12 kJ mol-1。Nicholson法计算得到循环伏安法扫描速率为0.5 V/s时,Mn(Ⅱ)/Mn(0)、Ni(Ⅱ)/Ni(0)及Fe(Ⅱ)/Fe(0)体系的标准速率常数k0依次为0.72×10-3 cm/s、1.68×10-3cm/s和2.32×10-3 cm/s,固有反应速率与传质速率的比率Λ值依次为0.0314、0.0785、0.0886。计时电流法实验结果表明杂质在钨电极上的沉积过程均属于瞬时成核。

高美[3](2021)在《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电化学腐蚀提高铝箔的表面积是目前产业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平行极板的慢车速腐蚀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为进一步提升腐蚀箔的性能及生产效率,近年来异形极板的快车速腐蚀工艺逐步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单因素法对快车速腐蚀铝箔的制备工艺及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快车速发孔腐蚀动力学,发孔腐蚀中氯离子浓度、屏蔽系数、总电流、极板尺寸和温度等因素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以及扩孔腐蚀中磷酸、聚苯乙烯磺酸(PSSA)和两者复合缓蚀剂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通过比电容、折弯及电化学等对腐蚀箔测试,结合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和截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探讨工艺参数与腐蚀形成的隧道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车速发孔腐蚀动力学,A段的短时高电流密度主要决定了隧道孔的发孔密度,B段由高逐渐降低的电流密度主要影响隧道孔的纵向长度生长,C段的低电流密度和化学腐蚀阶段主要影响铝箔表面隧道孔的单孔直径及单孔数。5个周期中,比电容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发孔腐蚀中,腐蚀体系为H2SO4-HCl,对腐蚀液的Cl-浓度、屏蔽系数、总电流、极板尺寸及温度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l-的浓度为0.9 mol/L、屏蔽系数为0.4、总电流为1400 A、极板尺寸A段为90 mm、温度为70℃时,得到铝箔表面的隧道孔分布均匀,孔密度大,孔径适中,孔长度长,铝箔的有效比表面积充分增大,比电容最高。(3)扩孔腐蚀中,磷酸含量为0.09 mol/L时,缓蚀效果与铝箔增容效果最优,比电容最高,为0.836±0.008μF/cm2。在聚苯乙烯磺酸(PSSA)含量为0.4 m L/L时,比电容最大,为0.777±0.002μF/cm2。将磷酸与PSSA进行复配,使得两种缓蚀作用同时进行,当磷酸:PSSA=0.06 mol/L:0.1 m L/L时,比电容最大为0.839±0.003μF/cm2。添加复合缓蚀剂的腐蚀箔比电容更大,经济性更优。

黄铭晶[4](2021)在《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1世纪开始,智能电能表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使用。智能电能表作为电网的智能终端,对电网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智能电能表在现场运行过程中出现计量不准确、时钟跑飞、数据丢失、电网的干扰、雷电干扰、静电干扰、欺诈等问题,本文将重点聚焦于智能电表的可靠性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电路可靠性设计,包括电源单元、计量单元、通信单元、负荷开关及电源异常检测电路进行可靠性设计。选用稳定性高的线性变压器作为电源模块可靠性设计,选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三相专用电能计量芯片配合电流互感器、电压采样电阻完成计量部分可靠性设计。二是在智能电能表系统的软件方面,提出了法制和非法制的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中将法制计量相关的参数,都按不同类型的数据块进行打包并存储,确保计量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对设备参数进行保护,当身份认证权限启用时,所有参数读写都需要身份认证,如果身份认证不通过或者身份认证失效,电表仅支持读取默认安全模式参数中可明文交互的数据项;时间测量数据方面,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芯片提供时间写保护功能,必须先对写保护寄存器写入特殊指令,才能改写时间寄存器;通信系统传输数据增加了安全传输的功能,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三是进行了试验测试,设计的三相远程费控智能电能表在不管在高温、低温还是常温计量误差精度优于标准要求、抗干扰能力强,辐射骚扰和传导骚扰远优于试验标准,软件可靠性高,能够满足国家电网要求。

王莉[5](2021)在《固态铝电容器阴极容量的高频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固态铝电容器以其较高的频率阻抗特性和良好的温度特性,广泛应用于5G通讯、多媒体设备、新型能源系统和变频设备等高频电子领域。电极箔和导电高分子材料是构成固态铝电容器的关键性材料,尤其是阴极箔比容的频率特性决定着固态铝电容器的高频特性,即要求阴极箔比容量的频率特性好,以保证固态铝电容器的高频响应。近年来尽管开发了将碳粉附着于铝箔上以增大电极箔有效表面积的方法来制备高比容量阴极箔,但碳材料与铝箔的接触电阻大而且高频下容量衰减增大,严重制约固态铝电容器高频特性的发挥,因而需要深入研究阴极箔比容量的高频特性,突破制备高频高比容铝/碳阴极箔的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固态铝电容器的高频大电容应用。本文采用浆料涂覆碳涂层工艺制备铝/碳阴极箔,利用碳浆料中添加复合导电剂石墨、压制成型、高温脱胶以及原位分解的方法,有效解决浆料涂覆法带来的表面电阻大、碳层附着度低且高频比容量衰减大等问题。使用复合碳材料(活性炭、乙炔黑、石墨粉)制备铝/碳阴极箔时,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复合箔比容和碳层附着度的影响规律,测量不同频率条件下的比容量和碳层附着度并且运用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箔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研究。进而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利用在碳浆料中添加锡粉或在铝箔表面镀氧化钌层,然后再涂覆碳层的方法制备了同时兼具高频特性和高比容的铝/碳复合阴极箔。得出如下结论:1.系统地研究了复合碳材料制备铝/碳阴极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压力机压轧、原位分解以及添加复合导电材料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浆料涂覆法制备的铝/碳复合箔碳层表面孔隙发达并且界面处有高结合强度的碳层结构Al4C3相生成;当复合碳浆料的质量配比在活性炭:乙炔黑:石墨粉:有机粘贴剂=15:2:1:2时,碳铝层的结合度良好且在1 kHz-0.3 V的条件下,其比容量达到2950μF/cm2。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粘接剂对阴极箔比容量和碳层附着力影响较大,通过研究不同粘结剂材料对铝/碳复合箔比容量及碳层附着度的影响,最终得到:在低中频时,使用PVDF粘结剂制得的复合阴极箔比容量较高;高频条件下,LA132和环氧树脂粘结剂阴极复合箔比容量衰减量较小且比较稳定;整个频率阶段,使用环氧树脂或LA132粘结剂制备的铝/碳阴极箔比容相对稳定,碳层的附着度最高可达到97.5%。3.分别使用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和在铝箔表面镀氧化钌层再进行预涂覆碳层两种方法制备了具有双高特性(高频、高比容量)且界面结合度优良的铝/碳复合阴极箔。在粘结剂为环氧树脂的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制备铝/碳复合箔,其制备的阴极箔在1 kHz-0.3 V时,比容高达3189.2μF/cm2左右,碳层附着度98.4%,高频下频率每增加1 kHz,其比容的衰减量小于650μF/cm2;镀氧化钌层制备LA132铝/碳复合箔,其制备的阴极箔在1 kHz-0.3 V时,比容高达3264.2μF/cm2左右,更接近日本的阴极箔比容值3400μF/cm2,其碳层附着度98.5%,高频下频率每增加1 kHz时,比容的衰减量小于760μF/cm2。

贾婷婷[6](2020)在《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扩招,用电量不断增大,然而部分学校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因素限制,存在变电站建设标准较低、主设备老化、容量不足和能耗无法监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用电需求。本文针对甘肃某高校电力增容在建改造工程,对10k V电力扩容和节约能耗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增加了校园建筑设施的能耗测量、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节能分析和节能指标管理,为数据处理以及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本文在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了系统用电负荷的分析,设计了一座新的供配电室,新增一路主供电源,原电源改为备供电源,增容后主电源供电容量为3680KVA,备用电源供电容量为1630KVA,原配电室改造为中心配电室,并按照建设单位规划的配电室位置,新建10k V配电室2座,其中1#分配电室安装800KVA变压器1台,2#分配电室安装1250KVA变压器1台。其次,设计了能耗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源的Spring3.0+My Batis3.0,运用了HTML5上Boot Strap的一个基础框架,采用了BS/CS软件架构,对能耗数据的采集、实时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较、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上传等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开放性、可维护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等。该系统可以使用远程传输等手段采集能耗数据,按照要求汇总能耗数据,编码后的数据上传至上级能耗监测中心加密并实现在线监控。通过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校园节能的远程监控,满足了学校节能减排的要求。

曾建阳[7](2020)在《Y2O3在AlF3-(Li,Na)F熔盐体系中的溶解和离子迁移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在Al-Cu系合金中添加适量Y,既能改善高温性能及强度,又能提高其耐腐蚀性,弥补了Al-Cu系合金的不足。在混熔、热还原和熔盐电解加Y的方式中,熔盐电解法更具有优势。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对象是氟化物-氧化物熔盐体系(Na3AlF6-AlF3-LiF-Y2O3),分别采用了等温饱和法和希托夫法对稀土氧化物Y2O3在Na3AlF6-AlF3-LiF氟盐体系的溶解行为和离子迁移机理进行研究。Y2O3在995℃1115℃范围内AlF3-(Li,Na)F熔融体系中的溶解平衡时间不低于40min。Y2O3的溶解度随体系温度升高和NaF/AlF3摩尔比增高均增大,而且Y2O3在995℃1115℃温度范围内NaF-AlF3-LiF(5wt%)体系中的溶解主要是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温度对Y2O3的溶解度影响较小,而NaF/AlF3(摩尔比)起主要作用,当NaF/AlF3摩尔比高于2.3时,体系中的Y2O3溶解趋于稳定,而低于2.3时,则迅速减小。同时在温度995℃1115℃,NaF/AlF3(摩尔比)2.12.9以及LiF(wt%)添加量3%9%条件下,得到了Y2O3溶解度(S)与温度(T)、NaF/AlF3摩尔比(M)以及LiF(wt%)添加量(W)三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一次回归方程。当温度固定时,LiF的添加量逐渐增加,增强熔盐的导电能力Y2O3溶解度不断增大。离子迁移数研究中,首先通过研究Y2O3在Na3AlF6-AlF3-LiF熔体中的热力学基础,明确了Y2O3有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溶解形式。同时发现了在恒电流条件下,含Y元素的离子在传输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并且随着温度、摩尔比、电流密度而变化。随着温度升高,电流密度加大,NaF/AlF3摩尔比增加,Y离子的迁移数也随之增大。为研究电迁移槽槽内电场分布,以实验槽尺寸为原型,基于COMSOL的物理场耦合功能建立流场-电场双向的耦合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ANSYS计算平台对其内电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验证了模型及边界条件和相关参数的可靠性。稀土电解槽电场的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阴极连接电源的负极,并且,阳极的电流密度大于阴极的电流密度。此电解槽采用上插式结构,在将电解槽中电解质电导率视为等电导率区域的前提下,电解槽内电势均匀分布且阴阳两极之间的等势线会垂直于地面。电迁移解槽底部由于无气体的存在而电场分布变化不大。流场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小区域,其一为熔池表面阴、阳极之间,其二是阳极底部的微小区域,阴极的表面区域流场强度高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密度高,活性物质交换扩散;阳极的表面区域流场强度高的主要原因是阳极表面的气体的生成导致该区域吸附-脱附作用加强。

王天鹏[8](2019)在《磁致涡流效应对阳极箔扩面增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铝电解电容器趋向小型化、集成化发展。众所周知,提高铝阳极箔比电容是实现铝电解电容器小型化、高比容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通过在发孔腐蚀、扩孔缓蚀工艺及电沉积TiO2-A12O3复合铝氧化膜层过程中引入磁致涡流效应(magnetohydrodynamics,MHD效应),利用其强化传质作用改善阳极箔表面的发孔状态和优化扩孔缓蚀过程中的蚀孔形貌来提高其比表面积S,以及增加复合氧化膜中阀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来提高其介电常数εr,进而达到增大比电容Cd、提高缓蚀性能的目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磁致涡流效应对阳极铝箔形貌及比电容的影响通过在阳极铝箔直流电腐蚀过程中引入MHD效应,系统性地研究了其强化蚀孔内部/外部以及发孔液中的离子传质对阳极铝箔点蚀发孔和蚀孔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HD效应导致氧化铝膜的生长受到抑制作用,箔面Cl-的吸附量逐渐提高,扩散层厚度不断减薄,蚀孔内外Cl-和Al3+的传质效果得以改善,电解液中离子传递阻力进一步减小,进而提高了阳极箔的蚀孔密度、平均孔径以及平均蚀孔深度的均一性,继而提高了比电容Cd,其值由无磁场时的20.83 μF·cm-2增至39.63 μF·cm-2。(2)磁场作用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阳极铝箔缓蚀性能及比电容的影响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缓蚀剂,通过在阳极箔扩面增容过程中引入磁场,系统研究了 MHD效应对腐蚀箔扩孔缓蚀过程中的蚀孔形貌、缓蚀性能及比电容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HD效应有效提高了电解液中DBS/NO3-向箔面/孔内的传质速率,改善了腐蚀箔表面SDBS吸附量及分布均一性,减少了失重,增大了耐蚀性能;同时蚀孔内部空间容积增大,平均蚀孔长度由63.52 μm增至70.30μm。对应的腐蚀箔比电容由51.66 μF·cm-2增至65.39 μF·cm-2。(3)磁致涡流效应对化成铝箔A12O3-TiO2复合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通过磁场辅助电沉积法在腐蚀箔表面及蚀孔内部生成具有高εr的A12O3-TiO2复合膜层。系统地研究了磁致涡流效应对电沉积液中离子传递行为以及A12O3-TiO2复合氧化膜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磁感应强度B的不断增强,电沉积液中Ti4+离子向阳极箔表面及蚀孔内部的传递阻力逐渐减小,复合膜层中锐钛矿型TiO2含量提高,且其在箔面及蚀孔内部分布均一性提升。另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MHD效应提高了复合氧化膜介电常数,减少了阳极氧化阶段的形成电量,对应的化成箔比电容增大至58.29 μF·cm-2,较之无MHD制备的Al2O3-TiO2化成箔,其形成电量减少了 23.1%,比电容增加了 10.1%。

李翘楚[9](2019)在《基于熵的测量系统描述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用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描述、分析是目前测量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以香农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逐渐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从信息获取的角度出发,使用熵对测量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构建既能统一描述测量过程的信息获取特性,又对测量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不确定性的角度对测量进行分析,使用熵描述测量过程中的信息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环节串联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阐述了测量系统的熵平衡特性,分别对熵增环节和熵减环节进行讨论,得到一般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原则,并从互信息的角度证明了被测量的熵真值是理论存在且可求的。随后,对串联测量系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将测量环节的处理作用分别用变换矩阵和传递函数表示,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对多环节串联测量系统中信息熵的传递规律进行分析,并推演出带通滤波、匹配滤波和噪声匹配等典型信息处理环节的信息获取方法。考虑到香农熵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交叉熵引入测量系统的描述中,推导出交叉熵形式下的测量系统熵平衡性质,证明交叉熵也可以对测量系统中噪声和误差的作用进行信息层面的量化表示。另外,根据交叉熵本身具有的“距离度量”特性,提出基于交叉熵的测量系统评价方法和设计原则。最后,为解决测量系统中的故障诊断问题,对以最小交叉熵为原则的优化算法——交叉熵算法进行研究,将优化过程看作对最优解的测量过程,分析了交叉熵优化算法中获得最优解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排序算法和精英策略两个方面对多目标交叉熵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交叉熵算法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并以铝电解过程中的阳极效应预测问题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夏萌[10](2014)在《电解铝生产温室气体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铝工业生命周期中能源消耗最高、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环节——电解铝生产为研究方向,根据电解铝产业布局西移的情况,选取西部的小规模、但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铝电联营电解铝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的方式,对其电解铝生产中的电力供应、炭素阳极生产和铝电解三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核算了该企业201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5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近41万t CO2当量,其中CO2占比达到96.40%。从工艺流程分析,铝电解环节的排放量占到81.9%;从来源分析,电力消耗引起的排放占83.4%。在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电力供应和生产工艺两个方面共11项关键减排技术和措施,将各自的最佳实践设置为11个减排情景,最后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比较各项减排技术,其中采用燃气机组的减排量最高;阳极炭块倒角技术和超超临界机组具有好于现状的经济效益,适于大规模推广;需要更换为大型电解槽的工艺减排技术减排成本偏高。

二、铝电解系列电量直接计量方法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电解系列电量直接计量方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WDZ-460系列综合保护测控装置采样故障分析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故障描述及其危害
    1.1 故障描述
    1.2 故障实例
    1.3 故障的危害
2 故障的分析及消除
    2.1 模数转换芯片(A/D芯片)型号及参数介绍
    2.2 A/D芯片可能故障点分析
    2.3 A/D芯片的带电检测
    2.4 4.7uF滤波电容的拆除测量和更换后试验结果
    2.5 恢复装置并进行校验
3 实际工况下的稳定性试验
4 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4.1 电容故障原因
    4.2 解决办法
5 结语

(2)锂、镁电解过程杂质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锂的性质及应用
    1.3 金属镁的性质及应用
    1.4 熔盐电解概述
        1.4.1 熔盐简介
        1.4.2 熔盐电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5 锂镁电解发展与现状
    1.6 熔盐电解电极过程研究进展
        1.6.1 低温铝电解
        1.6.2 稀土电分离
        1.6.3 难熔金属电解
        1.6.4 非金属电解
        1.6.5 杂质来源及危害
        1.6.6 杂质电化学行为研究现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参比电极制备
    2.1 实验用试剂、仪器、装置
        2.1.1 主要化学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装置
    2.2 电解质及电极预处理
        2.2.1 电解质准备
        2.2.2 电极预处理
    2.3 主要电化学方法
    2.4 参比电极制备及评价
        2.4.1 参比电极制备
        2.4.2 参比电极性能评价
    2.5 分析与表征
    2.6 小结
第3章 锂电解过程轻金属杂质离子电化学行为
    3.1 锂电解过程Mg(Ⅱ)电化学行为
        3.1.1 电极反应机理
        3.1.2 Mg(Ⅱ)/Mg体系在LiCl-KCl熔盐中热力学性质
        3.1.3 Mg(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3.1.4 Mg(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3.2 锂电解过程Al(Ⅲ)电化学行为
        3.2.1 电极反应机理
        3.2.2 Al(Ⅲ)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3.2.3 Al(Ⅲ)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3.3 小结
第4章 锂电解过程过渡族金属杂质离子电化学行为
    4.1 锂电解过程Mn(Ⅱ)电化学行为
        4.1.1 电极反应机理
        4.1.2 Mn(Ⅱ)/Mn(0)体系在LiCl-KCl中的热力学性质
        4.1.3 Mn(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4.1.4 Mn(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4.2 锂电解过程Ni(Ⅱ)电化学行为
        4.2.1 电极反应机理
        4.2.2 Ni(Ⅱ)/Ni(0)体系在LiCl-KCl中的热力学性质
        4.2.3 Ni(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4.2.4 Ni(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4.3 锂电解过程Fe(Ⅱ)电化学行为
        4.3.1 熔盐中FeCl_3的存在状态
        4.3.2 Fe(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4.3.3 Fe(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镁电解过程过渡族金属杂质离子电化学行为
    5.1 镁电解过程Mn(Ⅱ)电化学行为
        5.1.1 电极反应机理
        5.1.2 Mn(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5.1.3 Mn(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5.2 镁电解过程Ni(Ⅱ)电化学行为
        5.2.1 电极反应机理
        5.2.2 Ni(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5.2.3 Ni(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5.3 镁电解过程Fe(Ⅱ)电化学行为
        5.3.1 电极反应机理
        5.3.2 Fe(Ⅱ)在钨电极上的动力学
        5.3.3 Fe(Ⅱ)在钨电极上的沉积机理
    5.4 小结
第6章 锂电解过程含氧杂质行为研究
    6.1 锂电解过程H_2O电化学行为
        6.1.1 电极反应机理
        6.1.2 金属锂的溶解
    6.2 锂电解过程LiOH电化学行为
        6.2.1 电极反应机理
        6.2.2 金属锂的溶解
    6.3 锂电解过程Li_2O电化学行为
        6.3.1 电极反应机理
        6.3.2 金属锂的沉积机理
        6.3.3 金属锂的溶解
    6.4 锂电解过程SO_4~(2-)电化学行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铝电解电容器简介
        1.1.1 铝电解电容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铝电解电容器的增容原理及方法
    1.2 铝箔的腐蚀
        1.2.1 发孔腐蚀机理
        1.2.2 扩孔腐蚀机理
        1.2.3 腐蚀箔性能影响因素
        1.2.4 铝箔腐蚀工艺
    1.3 腐蚀箔扩孔缓蚀剂
        1.3.1 缓蚀剂的简介
        1.3.2 缓蚀剂的分类
        1.3.3 缓蚀剂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 制备过程
        2.2.1 腐蚀箔制备
        2.2.2 腐蚀箔化成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失重
        2.3.2 折弯
        2.3.3 耐压值
        2.3.4 电容值
        2.3.5 电化学
        2.3.6 微观表征
第三章 发孔腐蚀
    3.1 快车速腐蚀工艺中的电流密度计算
        3.1.1 快车速腐蚀电流密度分布特点
        3.1.2 快车速腐蚀电流密度计算
    3.2 发孔腐蚀动力学研究
        3.2.1 腐蚀周期对铝箔比电容的影响
        3.2.2 微观形貌表征及分析
    3.3 发孔腐蚀工艺参数对腐蚀箔性能的影响
        3.3.1 Cl~-浓度
        3.3.2 屏蔽系数
        3.3.3 总电流
        3.3.4 极板尺寸
        3.3.5 温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孔腐蚀
    4.1 磷酸缓蚀剂
    4.2 PSSA缓蚀剂
    4.3 复合缓蚀剂
    4.4 电流密度与腐蚀时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智能电能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智能电能表总体方案设计
    2.1 智能电能表总体框架设计
    2.2 智能电能表硬件电路方案设计
    2.3 智能电能表软件方案设计
    2.4 可靠性设计方法及方案
        2.4.1 可靠性相关概念
        2.4.2 冗余设计
        2.4.3 降额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电能表硬件电路可靠性设计
    3.1 MCU微处理器单元
    3.2 电源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3.3 计量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3.4 通信单元可靠性电路设计
        3.4.1 通信模块接口电路
        3.4.2 远红外通信电路
        3.4.3 RS-485 通信电路
    3.5 三相一体继电器驱动电路
    3.6 负荷开关及电源异常检测电路可靠性设计
    3.7 液晶显示驱动电路
    3.8 ESAM安全模块
    3.9 EEPROM和 FLASH存储器电路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电能表用元器件可靠性选型
    4.1 阻性元件可靠性设计
        4.1.1 采样电阻器的可靠性选型
        4.1.2 压敏电阻的可靠性选型
    4.2 容性元器件可靠性设计
        4.2.1 铝电解电容的可靠性选型
        4.2.2 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的可靠性选型
    4.3 半导体器件可靠性设计
        4.3.1 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可靠性选型
        4.3.2 光电耦合器的可靠性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电能表系统的软件可靠性设计
    5.1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及开发环境
        5.1.1 软件总体架构
        5.1.2 开发环境
    5.2 主程序设计
    5.3 电表初始化模块设计
    5.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4.1 定时中断服务函数
        5.4.2 睡眠处理函数
        5.4.3 通讯串口中断
    5.5 法制和非法制相关软件可靠性设计
        5.5.1 电能量计量数据存储可靠性设计
        5.5.2 设备专有参数保护
        5.5.3 防止欺诈
        5.5.4 密钥的保密性
        5.5.5 时间测量数据可靠性设计
        5.5.6 通信系统传输数据可靠性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电能表可靠性验证及分析
    6.1 初始固有误差试验
    6.2 性能试验
        6.2.1 功率消耗试验
        6.2.2 电流和电压电路中谐波试验
        6.2.3 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检验试验
        6.2.4 浪涌抗扰度检验试验
        6.2.5 静电放电抗扰度检验试验
        6.2.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试验
        6.2.7 无线电干扰抑制试验
    6.3 气候影响试验
        6.3.1 耐久性试验
        6.3.2 高低温环境下计时准确度试验
        6.3.3 高温高湿试验
    6.4 功能试验
        6.4.1 防欺诈的软件特性功能测试
        6.4.2 预防误操作的软件特性功能测试
        6.4.3 计量数据存储完整性
        6.4.4 计量数据存储真实性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固态铝电容器阴极容量的高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容器概述
    1.3 铝电解电容器
        1.3.1 铝电解电容器的结构特性
        1.3.2 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容量
    1.4 固态铝电解电容器
    1.5 铝电解电容器的电极箔
    1.6 铝/碳复合电极箔的研究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阴极箔材料的制备实验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复合碳浆料各成分的性能指标
        2.2.1 活性炭(YP-50F)
        2.2.2 石墨(SFG-6)
        2.2.3 乙炔黑
        2.2.4 粘结剂
        2.2.5 金属锡粉
    2.3 铝/碳复合阴极箔制备工艺
        2.3.1 复合碳浆料的制备
        2.3.2 碳层预涂覆
        2.3.3 热处理
    2.4 铝/碳复合阴极箔比容量的测定
        2.4.1 实验片的规格
        2.4.2 测定液
        2.4.3 比容量的计算
    2.5 铝/碳复合阴极箔碳层附着度的测定
    2.6 铝/碳复合阴极箔碳层厚度的测定
    2.7 铝/碳复合阴极箔比容量的频率特性测试
    2.8 铝/碳复合阴极箔表面微观形貌与物相组成
第三章 铝/碳复合阴极箔容量的频率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阴极箔性能的影响
        3.2.1 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阴极箔比容量的影响
        3.2.2 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阴极箔碳层附着度的影响
        3.2.3 活化处理工艺条件对复合阴极箔性能的影响
    3.3 碳浆料配比对复合阴极箔性能的影响
        3.3.1 碳浆料配比对复合阴极箔比容量影响的实验设计
        3.3.2 碳浆料配比对复合阴极箔比容量的影响
        3.3.3 不同碳浆料配比的复合阴极箔比容随频率变化的影响
    3.4 复合阴极箔的表面形貌对比容量的影响
    3.5 复合阴极箔的物相分析
    3.6 不同材料的粘结剂对复合阴极箔性能的影响
        3.6.1 不同的粘结剂对复合阴极箔比容量的影响
        3.6.2 不同的粘结剂对复合阴极箔碳层附着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高比容铝/碳复合阴极箔的制备
    4.1 引言
    4.2 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2.1 粘结剂PVDF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2.2 粘结剂环氧树脂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2.3 粘结剂LA132 碳浆料中添加锡粉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2.4 金属锡粉对铝/碳复合箔碳层附着度的影响
    4.3 碳材料复合氧化钌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3.1 循环伏安法锻基氧化钌层
        4.3.2 氧化钌复合PVDF碳浆料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3.3 氧化钌复合环氧树脂碳浆料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3.4 氧化钌复合LA132 碳浆料制备铝/碳复合阴极箔
        4.3.5 氧化钌层对铝/碳复合箔碳层附着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供配电系统增容项目方案研究
    2.1 变电站的基本资料
        2.1.1 工程概况
        2.1.2 设计依据
        2.1.3 设计原则
        2.1.4 设计范围
        2.1.5 设计环境条件
        2.1.6 中心配电室改造平面图
    2.2 变电站的基本数据
        2.2.1 学院的地理环境和平面布局图
        2.2.2 学院负荷基本数据
第3章 供配电系统一次部分设计
    3.1 负荷的计算及变压器的选型
        3.1.1 电力负荷的计算
        3.1.2 变压器的选择
        3.1.3 无功功率平衡和无功补偿
    3.2 电气主接线设计
        3.2.1 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和常见的接线方式
        3.2.2 主接线的基本接线方式
    3.3 供配电主接线方案设计
        3.3.1 10kV电气主接线
        3.3.2 0.4kV电气主接线
        3.3.3 中心配电室电气主接线方案
    3.4 短路电流的计算
        3.4.1 短路电流的计算
        3.4.2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3.4.3 本次设计的电气设备选型
第4章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4.1 运行设备的二次保护
        4.1.1 概述
        4.1.2 10/0.4kV开关柜二次保护及测控方式
    4.2 接地方式与防雷保护
        4.2.1 .本次设计接地网敷设方式
        4.2.2 .本次设计防雷方式
    4.3 其他保护
        4.3.1 事故信号与照明方式
        4.3.2 电气闭锁
        4.3.3 电能计量方式
    4.4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4.4.1 能耗监控系统结构
        4.4.2 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
第5章 能耗监控系统运行
    5.1 改造前后对比
    5.2 监测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Y2O3在AlF3-(Li,Na)F熔盐体系中的溶解和离子迁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熔盐电解制备稀土金属的研究现状
        1.2.1 氯化物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发展及现状
        1.2.3 氯化物熔盐体系电解原理
        1.2.4 氟化物体系电解制备稀土金属发展及现状
        1.2.5 氟化物熔盐体系熔盐电解原理
        1.2.6 熔盐电解制备稀土合金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体系的选择
    1.4 溶解度及迁移数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目标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合金产品表征
        2.2.1 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X射线能谱(EDS)
    2.3 实验研究方法
        2.3.1 Y_2O_3溶解度实验装置及方法
        2.3.2 Y_2O_3离子迁移实验方法
    2.4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三章 Y_2O_3在Na_3AlF_6-AlF_3-LiF熔盐中的溶解度研究
    3.1 Y_2O_3溶解平衡时间
    3.2 温度及NaF/AlF_3摩尔比对Y_2O_3溶解度的影响
    3.3 温度及LiF对Y_2O_3溶解度的影响
    3.4 LiF及NaF/AlF_3摩尔比对Y_2O_3溶解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_2O_3在Na_3AlF_6-AlF_3-LiF熔盐中的离子迁移数研究
    4.1 Y_2O_3在Na_3AlF_6-Al F_3-LiF体系环境内的热力学基础
        4.1.1 Y_2O_3在体系内的反应环境
        4.1.2 Y_2O_3在体系内的热力学反应分析
    4.2 Na_3AlF_6-AlF_3-LiF-Y_2O_3体系的电化学基础
    4.3 Y(Ⅲ)离子迁移数研究结果与讨论
        4.3.1 温度对Y(Ⅲ)离子迁移数的影响
        4.3.2 (NaF/AlF_3)摩尔比对Y(Ⅲ)离子迁移数的影响
        4.3.3 电流强度对Y(Ⅲ)离子迁移数的影响
        4.3.4 电迁移阴极产物表征及分析
    4.4 Y_2O_3在Na_3AlF_6-AlF_3-LiF熔盐中离子迁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磁致涡流效应对阳极箔扩面增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铝电解电容器简介
        1.2.1 铝电解电容器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铝电解电容器的结构特点
        1.2.3 阳极箔增容机理
    1.3 提高比表面积S扩面增容研究进展
        1.3.1 光箔结构及组成
        1.3.2 电化学腐蚀工艺及参数
        1.3.3 缓蚀扩面增容
    1.4 提高介电常数ε_r增容研究进展
        1.4.1 复合铝氧化膜
        1.4.2 晶型铝氧化膜
    1.5 论文选题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致涡流效应对阳极箔形貌及比电容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2.3 结构表征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分析
        2.3.2 吸附平衡等温线比表面积分析
        2.3.3 形貌分析
        2.3.4 阳极箔计时电位曲线分析
        2.3.5 阳极箔Tafel极化曲线分析
        2.3.6 阳极箔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2.3.7 阳极箔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磁场作用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阳极铝箔缓蚀性能及比电容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结构表征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DBS缓蚀机理
        3.3.2 XRD衍射谱图
        3.3.3 腐蚀箔表面蚀孔及截面形貌
        3.3.4 EDS能谱图
        3.3.5 腐蚀箔表面形貌及S元素分布图
        3.3.6 电化学性能测定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磁致涡流效应对化成铝箔Al2O_3-TiO_2复合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结构表征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衍射谱图
        4.3.2 腐蚀箔表面及蚀孔形貌
        4.3.3 EDS能谱图
        4.3.4 热处理箔截面/表面形貌及Ti元素分布图
        4.3.5 电化学性能测定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基于熵的测量系统描述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熵的测量系统描述方法
    2.1 熵及其信息表征
    2.2 测量的信息描述
    2.3 串联测量系统的熵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测量系统的变换分析
    3.1 测量系统时域变换分析
    3.2 测量系统频域变换分析
    3.3 应用举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交叉熵的测量系统评价方法
    4.1 交叉熵及其信息表征
    4.2 测量系统的交叉熵平衡性质
    4.3 交叉熵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交叉熵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5.1 交叉熵算法介绍
    5.2 多目标交叉熵优化算法
    5.3 基于交叉熵和SVM的故障诊断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10)电解铝生产温室气体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温室气体的相关概念
    1.3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1.4 电解铝概述
        1.4.1 电解铝的发展历史
        1.4.2 我国的电解铝工业
        1.4.3 电解铝生产工艺简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2.1 电解铝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
    2.2 IPCC 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
        2.2.1 电力供应
        2.2.2 炭素阳极生产
        2.2.3 铝电解
    2.3 情景分析法
    2.4 成本——效果分析法
第3章 典型电解铝生产企业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措施
    3.1 电解铝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3.1.1 研究对象
        3.1.2 核算边界及排放清单
        3.1.3 参数确定
        3.1.4 电力供应温室气体排放
        3.1.5 炭素阳极生产温室气体排放
        3.1.6 普铝电解温室气体排放
        3.1.7 结果分析
    3.2 电解铝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对策分析
        3.2.1 电力供应关键减排技术及措施
        3.2.2 生产工艺关键减排技术
    3.3 情景分析结果
        3.3.1 减排量
        3.3.2 减排成本
        3.3.3 单位减排成本
第4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政策建议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铝电解系列电量直接计量方法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WDZ-460系列综合保护测控装置采样故障分析处理[J]. 孔季尼. 云南水力发电, 2021(09)
  • [2]锂、镁电解过程杂质电化学行为研究[D]. 刘兆庭.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快车速铝电解电容器腐蚀箔制备及机理研究[D]. 高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4]智能电能表可靠性设计[D]. 黄铭晶.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固态铝电容器阴极容量的高频特性研究[D]. 王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贾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7]Y2O3在AlF3-(Li,Na)F熔盐体系中的溶解和离子迁移行为研究[D]. 曾建阳.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8]磁致涡流效应对阳极箔扩面增容的影响研究[D]. 王天鹏. 扬州大学, 2019(02)
  • [9]基于熵的测量系统描述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翘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电解铝生产温室气体减排对策研究[D]. 夏萌. 清华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电度直接测量法在铝电解系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