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外敷治疗顽固性创面32例

苯妥英外敷治疗顽固性创面32例

一、苯妥英钠外用治疗难愈性创面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席艳雪[1](2016)在《外用药“圣愈一号”促进妇科手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妇科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微创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仅关注手术治疗作用,更加开始重视术后创伤快速修复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LAVH和LEEP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一致证实,但是仍然存在术后出血、感染、疼痛及愈合缓慢等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妇科手术切口属于中医刀刃所伤,手术后主要病机为寒凝、血瘀、气血虚弱。治疗上当以中药局部外用温通散寒、化瘀消肿、化腐生肌、煨脓长肉。本研究以LAVH术后阴道残端及LEEP术后宫颈创面为例,将“圣愈一号”药剂外用于术后创面后,观察术后阴道出血、阴道残端及宫颈创面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等相关指标,用来探讨“圣愈一号”促进妇科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1、将行LAVH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将“圣愈一号”药剂于术中阴道残端缝合后,用无菌纱布蘸取药剂均匀涂抹于阴道残端上,再置阴道填纱;术后第2、5天,再次均匀涂抹药剂于阴道残端。对照组涂抹碘伏。术后7天、1个月门诊复查,术后10天,15天电话随访。记录术后第2天体温及血常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术后7天及1个月阴道残端愈合评分、术后1个月息肉发生率。两组进行比较。2、将行LEEP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试验组将“圣愈一号”药剂于术中宫颈创面止血后,用无菌棉签蘸取药剂均匀涂抹于宫颈创面上,再填塞可溶性止血纱布。对照组涂抹碘伏后再填塞止血纱布。术后1周、4周门诊复查,术后2周、8周、10周电话随访。记录术后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排液时间,术后7天及1个月宫颈创面愈合评分、术后1个月息肉、宫颈狭窄粘连发生率、宫颈创面愈合时间。两组进行比较。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认为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AVH试验组的阴道出血天数、术后出血量、主观疼痛感、术后7天及1个月阴道残端愈合评分、术后1个月愈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体温、血常规、术后7天阴道残端红肿、分泌物及光滑度、术后1个月息肉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P试验组的阴道排液天数、术后出血量、术后7天分泌物质量及宫颈创面愈合评分方面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出血天数、术后7天宫颈创面疼痛、红肿、光滑度评分、术后1个月愈合评分、术后1个月息肉发生率及宫颈狭窄粘连、宫颈创面愈合周数方面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外用药“圣愈一号”用于促进LAVH术后阴道残端及LEEP术后宫颈创面愈合方面,安全度较高,未发生不良反应。2、外用药“圣愈一号”可以减少LAVH术后阴道出血量、缩短术后出血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从而提高残端愈合质量,对于改善近期生活质量有明显效果。3、外用药“圣愈一号”可以缩短LEEP术后阴道排液天数、减少术后出血量,改善创面分泌物质量,促进创面近期愈合,有助于创面快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4、外用药“圣愈一号”可以促进LAVH术后阴道残端及LEEP术后宫颈创面愈合。

刘超英,张慧慧[2](2012)在《HPLC法测定复方苯妥英钠凝胶剂中苯妥英钠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苯妥英钠凝胶剂中苯妥英钠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x46 mm,5μm);流动相为0.05 mol·L-1磷酸二氢铵(用磷酸调pH 2.5)-乙腈-甲醇(45:35:2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结果:苯妥英钠在18.012-42.028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0.45%,n=9)。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苯妥英钠凝胶剂中苯妥英钠的含量测定。

董海良[3](2011)在《槲皮素活化mTOR信号通路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创面愈合包括连续而又相互重叠的3个阶段,即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瘢痕形成期。创面愈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创面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分裂繁殖速度减慢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分解加速是创面经久不愈的病理基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TGF-β、bFGF和VEGF等促进伤口愈合的细胞生长因子及E-选择素,细胞内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黏附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包括胶原酶在内的各种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分泌增加是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病理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如能有效诱导创面局部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增加,合成分泌伤口愈合促愈因子,则可达到治疗慢性创面愈合的目的。目的:以皮肤L929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槲皮素对该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可能机制。研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1ucferase,LUC)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蛋白质翻译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mTOR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结果:①不同浓度槲皮素(1、1.5、2、2.5×l0-4M/L)对L929成纤维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相关;②Steady-Glo(?)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显示:2.5×l0-4M/L槲皮素与对照组相比,RLU(相对光单位)值明显增加(P﹤0.001)。③2.5×l0-4M/L槲皮素作用L929细胞36 h后,对照组和2.5×l0-4M/L槲皮素组均表达p-4E-BP1、mTOR、cyclinD1蛋白的特异性条带,与对照组相比,2.5×l0-4M/L槲皮素组条带宽度和亮度都明显增加。100ng/ml的雷帕霉素作用于成纤维细胞36h后,P-4E-BP1、mTOR、cyclinD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5×l0-4M/L槲皮素组条带宽度和亮度都明显增加,雷帕霉素组明显减少,100ng/ml的雷帕霉素+2.5×l0-4M/L槲皮素组条带明显增加,但较槲皮素组有所减少。研究结论:槲皮素可明显促进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其蛋白翻译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4E-BP1、mTOR、cyclin D1激活增强有关。

刘倩[4](2011)在《张应变抑制牙周膜细胞增殖后苯妥英钠的促增殖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 PHT)药物在人牙周膜细胞受到张应变作用时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对在牙周膜细胞受到增殖抑制时,苯妥英钠药物对其的促增殖作用,从而为临床因施加过大矫治力而导致牙周受损的解决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研究PHT对于牙周创伤的愈合和组织再生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方法选择临床因正畸治疗拔除的正常前磨牙,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牙周膜细胞。配制20、50、100、500、2500μg/ml不同浓度梯度的PHT培养液。利用组织相容性硅胶膜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选用生物组织多模态试验装置对硅胶膜进行牵张。应用四唑盐比色实验法(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PHT (20、50、100、500、2500ug/ml)、10%,15%,20%张应变作用4h以及张应变作用后再加入一定浓度PHT对牙周膜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组织块贴壁法检测结果:波丝蛋白阳性、抗角蛋白阴性。2:PHT在20、50、100ug/ml浓度下,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当浓度达到500、2500ug/ml时,细胞呈明显毒性效应,细胞结构被破坏,呈现晶状物质。500ug/ml时,有小部分贴壁细胞;2500ug/ml时,无贴壁细胞。MTT加入4h后,DMSO终止,孔内有含量不等的紫黑色针状结晶物形成。MTT实验同样证实:20ug/ml浓度下,PHT对牙周膜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3:10%、15%、20%张应变4h,镜下示牙周膜细胞贴壁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无明显的方向性变化。MTT检测显示:10%张应变能显着促进hPDLC增殖,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15%、20%张应变下hPDL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15%、20%张应变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20ug/ml的PHT能明显扭转由于过大张应变导致的hPDLC增殖抑制:将15%张应变作用4h的hPDLC加入20ug/mlPHT继续培养20h,经MTT检测,细胞增殖明显,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5%张应变4h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不同浓度PHT对牙周膜细胞的增殖有显着性差异。2.适当张应变能促进牙周膜细胞增殖,过大张应变对牙周膜细胞产生增殖抑制。3.适当浓度的PHT对因受到过大张应变而产生增殖抑制的牙周膜细胞有扭转促增殖的作用。

张龙[5](2010)在《中药石决明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中药石决明粉剂在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中的作用,以及中药石决明的临床应用开发。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及内蒙赤峰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46例,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维氏油创面湿覆;另一组采用同样的换药操作方法,换用中药石决明粉剂外敷。观察两组患者皮肤创面的愈合时间,并计算其换药费用。结果:采用传统换药方法的23例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36.4±8.3天,平均所需费用为:427.2±17.5元;采用石决明粉剂换药组的23例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1.5±6.7天,平均所需费用为187.9±13.4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和平均费用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难愈性皮肤溃疡临床多见,传统换药方法难以达到快速愈合的目的,中药石决明粉可以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并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具有临床开发和利用价值。

于锦泰,周南[6](2009)在《烧伤残余创面20例治疗体会》文中提出

宋亚娟[7](2009)在《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DPH-Na)又名大仑丁,系二苯乙内酰脲类钠盐。自1938年起应用于临床至今,一直是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DPH-Na有效血药浓度仅在10~20μg·mL-1范围内,且具非线性药动学特性,血药浓度在常用剂量下个体差异较大,极易发生中毒。DPH-Na中毒后常致小脑损害,产生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DPH-Na中毒可因给药途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长短的不同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由于其有效安全血药浓度范围较窄,临床上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道多见。多年来国内外对在有效剂量范围内DPH-Na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DPH-Na中毒后在生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在建立生物样品中DPH-Na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静脉注射中毒剂量的DPH-Na在动物(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已经报道的有效剂量范围内DPH-N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的探讨了中毒后DPH-Na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规律,通过二者的比较和相互补充为全面了解DPH-Na的动力学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为临床上进一步合理应用DPH-Na并及时诊断和治疗DPH-Na中毒提供了科学参考。本研究还通过对该实验条件下唾液与血液、组织间DPH-Na浓度的相关性研究,对利用唾液对DPH-Na中毒病人的体内DPH-Na浓度测定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为临床上及时诊断救助DPH-Na中毒病人并采用无痛的采样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参考已报道血浆中DPH-Na的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用于血液样品中DPH-Na的定量分析,同时创立了组织和唾液中DPH-Na浓度的定量检测方法。本检测方法血液及组织中DPH-Na在0.5~200μg·mL-1范围内,唾液在0.2~40μg·mL-1范围内定量准确,操作方便,精密度高,可以满足DPH-Na毒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为该药物的生物体内浓度测定开辟了新的途径。大鼠静脉注射中毒剂量(60 mg·kg-1)DPH-Na后,血浆中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室模型过程,最高血药浓度可达61.31±7.09μg·mL-1。本实验结果与已经报道的大鼠药动学相比,当Cmax增至3倍时,AUC增至2.5倍,t1/2延长至2倍,CL降至1/2,说明DPH-Na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与药物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差异,特别是CL的降低,提示DPH-Na中毒后在大鼠体内可能大量蓄积,排除减慢。大鼠静注中毒剂量DPH-Na 150 min后采集各组织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脑中DPH-Na浓度与血浆中浓度比较接近,而肝、肾、肺中DPH-Na浓度均大于血浆,即DPH-Na中毒后,在组织中也会有较大程度的分布和蓄积。对大鼠唾液中DPH-Na浓度的分析及血浆、组织中的相关性探讨的结果显示,DPH-Na在大鼠唾液中亦有一定的分布,唾液与血浆及脑中DPH-Na浓度具有直接相关性,即随着唾液中DPH-Na浓度的增加,血浆及脑中DPH-Na浓度也按一定相关关系增高。此外,本研究中唾液与其它组织中DPH-Na浓度虽未见直接相关关系,但与S/T比值存在良好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测定唾液DPH-Na浓度,可以了解到DPH-Na中毒后在血液及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而推断DPH-Na在各组织的分布状况和对其的损害程度。这不仅为临床上对DPH-Na中毒的及时诊断提供了方便而快捷的随时分析血中浓度变化的方法,而且还能与DPH-Na中毒的临床诊断及其它检测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把握体内DPH-Na分布的准确度和适用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探讨了中毒剂量静脉注射DPH-Na的毒代动力学特征,在组织中的基本分布情况,以及在唾液中排泄的规律,并首次考察了在此条件下DPH-Na在唾液—血液浓度、唾液—组织浓度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与已经报道的DPH-Na的药代动力学做了比较,对全面了解DPH-Na中毒后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积累了客观依据,为DPH-Na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测定方法,为调整中毒的治疗方案和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黄艳洪[8](2009)在《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慢性皮肤溃疡(Chronic skin ulcer,CSU),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中医药在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它是把中药的有效成份与特性物质甲壳质,用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制成喷涂剂,使其具备喷涂方便、自然成膜、缓释高效、充分覆盖、渗透性强、易于吸收、加快溃疡愈合等优点。这是中药外用剂型改革的全新领域。经临床前期应用,疗效甚佳。其不仅大大缩短了溃疡愈合时间,同时也改进了传统的换药程序,操作上只需在常规处理溃疡后将药物喷涂于患处,既省力,又省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在已经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实验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证实中医中药在慢性皮肤溃疡上治疗的可靠性、实用性及创新性.方法:本研究将来自临床的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组30例,生肌玉红膏组30例,观察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前后疗效的变化,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论: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优于生肌玉红膏的疗效,且组方合理,使用方便。

丁华荣[9](2009)在《外用桉叶煎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桉叶煎剂应用在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共68例,随机分成桉叶煎剂治疗组35例和皮肤消毒液对照组33例。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检测创面细菌计数。结果:①治疗组在创面外观变化上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期治愈率明显提高(p<0.01),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提前3.5d。③治疗后治疗组细菌计数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桉叶煎剂可以有效控制烧伤创面常见细菌及耐药菌群的感染;②桉叶煎剂可以加快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

张建霞[10](2008)在《苯妥英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对大鼠牙周缺损愈合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苯妥英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sodiumphenytoin poly(lactide-co-glycolide)microspheres poloxamer 407 gel,PHT-PLGA-MG)对大鼠下颌磨牙区颊侧牙周骨开窗缺损牙周再生的影响,为开发苯妥英钠局部用药新剂型提供体内动物实验的依据。方法:PHT-PLGA-MG和空白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poly(lactide-co-glycolide)microspheres poloxamer 407 gel,PLGA-MG)由山东大学药学院按照相关要求制备并完成体外检测,消毒备用。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其中两组为实验组即药球组和空球组分别放置等量PHT-PLGA-MG和PLGA-MG,另一组为空白对照,不放置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2周和4周处死各组半数动物,取术区组织进行组织学处理。观察2周和4周缺损区内牙周再生情况并应用Image-Pro-Express软件测量各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宽度百分比和高度百分比,利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结果:术后2周:缺损内已有部分牙槽骨、牙周膜和少量牙骨质形成,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主要位于缺损根方。空白组新生骨岛呈三角形筛网状,骨组织内见包埋其中的骨细胞,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可见牙周膜样结构;药球组内新生骨组织呈长条状,散在分布于整个缺损区内,其间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空球组内见大量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仅在缺损根方见少量骨组织形成。三组新生牙骨质多位于根尖牙骨质的表面,内可见细胞样成分,为细胞性牙骨质。空白组新生骨的面积、宽度、高度百分比在三组中最高,但药球组内新生骨的面积、宽度和高度百分比与空白组比较并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均与空球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4周:三组缺损区内新生骨基本达到缺损全长,缺损自根面依次见新生牙骨质、厚度基本均匀的牙周膜和牙槽骨。新生牙骨质和牙槽骨之间牙周膜纤维呈规则束状斜形排列,一端插入牙槽骨、另一端插入新生牙骨质内,结合紧密,没有空隙;而没有新生牙骨质的根面,牙周膜纤维较疏松,排列无序,与牙根面和新生牙槽骨的结合都较疏松。各组新生骨的面积、宽度百分比不同,空白组与药球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与空球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药球组缺损冠方牙龈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与空球组和空白组无明显差别,未见显着增生。结论:苯妥英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能够显着促进大鼠牙周缺损内骨组织的再生,且没有引起明显的牙龈增生。

二、苯妥英钠外用治疗难愈性创面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苯妥英钠外用治疗难愈性创面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外用药“圣愈一号”促进妇科手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认识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创面愈合的进展
        1.3 现代医学关于促进创伤愈合的举措
        1.4 妇科领域关于创面愈合的相关认识
    综述二 中医药对创面愈合的相关认识
        2.1 中医药对创面愈合病因、病机的相关认识
        2.2 中医关于创面愈合的治法治则
        2.3 现代医学关于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外用药“圣愈一号”促进LAVH术后阴道残端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二:外用药“圣愈一号”促进LEEP术后宫颈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结果
    讨论
        1 妇科手术后创面的病机特点
        2 外用药“圣愈一号”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槲皮素活化mTOR信号通路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4)张应变抑制牙周膜细胞增殖后苯妥英钠的促增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药石决明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四、附图
五、致谢

(7)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DPH-Na的临床应用
        1.1 抗癫痫作用
        1.2 促进伤口愈合
        1.3 治疗偏头痛
        1.4 治疗眩晕症和呃逆
        1.5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6 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和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
        1.7 其他
    2 DPH-Na的不良反应及毒性
        2.1 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
        2.2 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
    3 DPH-Na的药效、药动学研究进展
        3.1 对治疗窗的研究
        3.2 药动学模型及消除
        3.3 DPH-Na与其它药物间药动学相互作用
        3.4 基因多态对DPH-Na药动学的影响
        3.5 给药时辰对DPH-Na药动学的影响
    4 生物样品中DPH-N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HPLC法
        4.2 FPIA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物样品中苯妥英钠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样品处理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4 肝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比较
        2.5 方法的特异性考察
        2.6 方法的灵敏度考察
        2.7 方法的重现性和准确度考察
        2.8 样品稳定性考察
    3 结果
        3.1 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标准曲线方程及线性范围
        3.3 肝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差异性
        3.5 方法的灵敏度
        3.6 方法的精密度与回收率
        3.7 样品稳定性
    4 讨论
        4.1 各生物样品中DPH-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关于肝组织标准曲线用于其他组织的探讨
        4.3 方法特异性的考察
        4.4 方法的灵敏度
        4.5 对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的考察
        4.6 对稳定性的考察
    5 小结
第三章 大鼠静注苯妥英钠的血液毒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给药液的配制
        1.4 给药及样品采集
        1.5 血浆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6 数据处理
        1.7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静脉注射中毒剂量DHP-Na的药-时曲线
        2.2 毒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 讨论
        3.1 实验动物成熟度与体重的的选择
        3.2 给药剂量的确定
        3.3 采样时间的确定
        3.4 与药物动力学研究报道的比较
        3.5 毒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4 小结
第四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组织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组织样品的采集
        1.4 组织样品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5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DPH-Na在脑中分布
        3.2 DPH-Na在血浆与其他组织中浓度的差异
        3.3 采样时间的局限
    4 小结
第五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在唾液中的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给药液的配制
        1.4 动物插管手术
        1.5 唾液样品的采集
        1.6 唾液中DPH-Na的含量测定
        1.7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血浆中浓度比较解析
        1.8 数据处理
        1.9 统计解析
    2 实验结果
        2.1 DPH-Na在唾液中的分布
        2.2 大鼠静脉注射DPH-Na后的唾液毒代动力学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唾液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关性研究
    1 方法
        1.1 实验数据
        1.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血浆中浓度比(S/P比)计算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解析
    2 结果
        2.1 S/P比
        2.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血浆中浓度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S/P比的计算
        3.2 相关关系
    4 小结
第七章 大鼠静注中毒剂量苯妥英钠的唾液与组织中药物浓度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数据
        1.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组织中浓度比(S/T比)的计算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解析
    2 结果
        2.1 给予中毒剂量DPH-Na150min后唾液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关系
        2.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脑组织中浓度相关关系
        2.3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其他组织的S/T比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脑组织中浓度相关关系
        3.2 DPH-Na的唾液中浓度与其他组织的S/T比相关关系
    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8)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方法治则
        (三) 辨证论治
    四、治疗学研究进展
        (一) 中医学
        (二) 西医学
        (三) 现代医学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观察
讨论
    一、壳聚糖复合药膜的组方合理性
    二、壳聚糖复合药膜促进溃疡愈合的机理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外用桉叶煎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外用桉叶煎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研究
    1、缩略写中英文对照表
    2、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前言
    5、资料与方法
    6、结果
    7、附图
    8、讨论
    9、结论
    10、参考文献
二、综述:烧伤后难愈性残余创面的治疗
    1.正文
    2.参考文献
三、致谢

(10)苯妥英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对大鼠牙周缺损愈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苯妥英钠外用治疗难愈性创面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用药“圣愈一号”促进妇科手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席艳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HPLC法测定复方苯妥英钠凝胶剂中苯妥英钠的含量[J]. 刘超英,张慧慧. 中国药师, 2012(03)
  • [3]槲皮素活化mTOR信号通路对L929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影响[D]. 董海良.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4]张应变抑制牙周膜细胞增殖后苯妥英钠的促增殖作用[D]. 刘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5]中药石决明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对比研究[D]. 张龙.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2)
  • [6]烧伤残余创面20例治疗体会[J]. 于锦泰,周南. 临床军医杂志, 2009(05)
  • [7]苯妥英钠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D]. 宋亚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D]. 黄艳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外用桉叶煎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研究[D]. 丁华荣.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10]苯妥英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泊洛沙姆407凝胶对大鼠牙周缺损愈合影响的研究[D]. 张建霞.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苯妥英外敷治疗顽固性创面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