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前夕对商业银行的思考

“关门”前夕对商业银行的思考

一、对商业银行立马“关”前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车闪闪[1](2021)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过程及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和难题,如何合理规范地方债务规模一直都是学术界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地方政府债务大规模的扩张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在危机期间保持高增长,但是也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债务危机,过大规模的债务不仅使地方财政难以持续,而且使得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变得低下、债务风险增加。基于此,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传染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找到更完善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在对现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结构风险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别从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政治体制、宏观政策方面归纳总结了风险的成因。其次,设计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驱动因素的调查问卷,分别从政府、银行的管理方式以及其间的存在关系出发,探讨其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的,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因素。再次,基于SIR模型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模型,并结合问卷分析得到的结果和对我国31个省份的负债率、GDP、财政自给率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传染模型中感染率和恢复率的初始值;然后利用MATALAB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结合仿真结果总结风险传染过程中的规律。结果表明:当风险发生时,感染率越小或者恢复率越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会越快得到控制,且趋于稳定、恢复正常所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就比较少。最后,结合免疫系统论,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和传染的过程,分别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基于风险的成因,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宏观政策完善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基于风险的传染,可通过建设预警体制、完善自身建设、加强归口管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等措施来控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因素,弥补了现有关于地方债务风险研究的不足,而且基于SIR模型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模型,为债务风险防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免疫机制,这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魏雷[2](2021)在《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金融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各个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云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支付方式的出现,促使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临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电子银行取得快速发展,在改善客户关系、简化银行流程、控制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显着优势。目前,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高度重视转型升级,改变过去柜台渠道,逐渐朝电子银行渠道的方向发展,并把电子银行业务提高至战略高度,致力于促进电子银行转型升级。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农业银行HF分行怎样才能提高客户使用电子银行过程中的体验度,让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关于电子银行体验营销研究上,结合体验营销相关理论,以农行HF分行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对其电子银行体验营销的微观和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在;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问卷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当前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源配置不科学、客户体验度低、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创新意识欠缺;最后,针对农行HF分行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其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的现状,从合理配置资源、丰富营销渠道、加强客户情感体验以及落实产品创新营销四个方面,提出体验营销优化思路和策略。并且,从强化营销团队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化管理、提升技术保障以及落实财务保障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了优化策略顺利有效的实施。凭借本文的分析,对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其余分行来说,希望本文能够为其发展电子银行体验营销业务起到一定参考价值的作用。

王雅[3](2020)在《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NJ分行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与革新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渗透金融行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金融模式,它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投资理念和金融思维。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出现,创新层出不穷,影响逐步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领域的竞争强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金融领域格局的改变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是值得思考的命题。本文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特征以及主要模式,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的优劣势,并从核心业务、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论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随后指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利互补关系,二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并提出了融合路径。再者以农业银行NJ分行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指出农行NJ分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背景下的发展战略选择。最后以农行NJ分行互联网金融融合渠道和产品分析为依托,探讨了农行NJ分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现状。文末基于农行NJ分行的发展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黄奕[4](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研究表明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张琦[5](2020)在《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历经数次改革,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进入转型阵痛期,银行业获取优质资产的难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金融监管也在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导致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经营风险却不断上升,亟需探寻改革路径。金融科技的兴起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转型动力。通过与新兴科技的有机融合,银行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突破传统业务局限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金融科技在带来改革动力的同时,也对银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金融业态正在持续蚕食着银行业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提升了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因此,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面提升居多还是负面冲击居多?能否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就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控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方面竞争力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具发展潜力。同时,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在资产不良率和净息差方面的表现,以及资本约束情况的变化,发现由制度因素推动的转型路径在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中国是金融科技大国,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总体而言落后于美国,本文认为底层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现状,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科技相对于美国而言,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速度和效率远超美国,并且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金融科技相关产业比美国更具发展前景;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还是云计算,中国与美国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3)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各类传统业务经营指标的变化,本文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上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负债业务领域,互联网理财分流了银行业的存款资金,尤其是住户存款受到了强烈影响,从而增加了我国银行业获取资金的成本,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信贷主要针对传统金融服务覆盖较少的长尾客户群体,因此对银行业的冲击因银行类型而异: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间业务领域,通过快捷高效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抢占了银行业大量支付清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财富管理业务也受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分流影响,银行业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4)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处于两期叠加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发生,但是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对银行业传统业务的改革机制后发现,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和前景正在不断显现。并且,在分析国内外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后发现,通过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业转型升级途径中的优势作用,银行业在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不断提升。(5)本文用Malmqusit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近似反映银行业竞争力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去受到几次外界宏观因素冲击之外,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对较慢;金融科技通过优化风控水平、强化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对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着的正面提升作用;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所不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提升效应最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提升次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提升作用不显着。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我国银行业与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1)在国家政策层面,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扫清银行业金融科技应用障碍,发挥基础科技研究带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扩大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2)在行业监管层面,应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立法,构建行业监管框架,深化金融监管与先进科技的有效融合,加强与国外监管机构的交流联系,学习国外先进金融科技监管理念;(3)在银行发展层面,应强化金融科技发展理念,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投资或并购金融科技企业,并且加强新型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合规科技的落地应用,提升风险控制准确性。同时,应综合发挥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深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因行制宜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陈斌先[6](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说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袁子婷[7](2020)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浦发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环境中占比很大的部分,银行业开始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国银监会等相关机构也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监管和相关惩处的力度。近年来,商业银行大多数损失案件的原因正是风险管理的失效,2018年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放贷案更是轰动了整个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将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尽管全世界的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各不不同,但面对的风险却是十分相似。因为全面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国商业银行足够重视,因此风险衡量和其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须提高对其自身风险管理的重视。本篇文章主要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近况,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环境,通过对中国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从内部和外部环境阐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并简述了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对的风险类型。与此同时将浦发银行作为案例,介绍了成都分行违规造假案,从组织结构、操作过程、系统监控、员工管理和互联网金融五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浦发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及缺陷,接着结合浦发银行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办法,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主要提出的相关建议如下: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完善风险管理监管协调机制、鼓励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及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其中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结合新时代的现状,顺应潮流趋势,使中国商业银行在新环境中健全稳健的成长。

裘慧欣[8](2020)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8年全球零售银行业报告》显示,预计到2021年末,全球零售银行的收入将以每年5.3%的速度增长,超过去十年的最快增速。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与此同时,全球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而我国就是孕育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此,随着“金融科技”和“零售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发展零售业务成为必然趋势。“零售成长路,半部招行史”,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过程中,招商银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中,招商银行也一直处于改革前列,2017年便率先宣布以建立“金融科技银行”为目标,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除了招行之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也纷纷加入金融科技建设和零售业务转型行列中,从商业银行2018年年报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已明确将零售转型作为本行战略重点。从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结果来看,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也设立金融科技的投入资金。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逐渐走向金融科技和零售业务结合发展的道路上,而以招商银行为个例进行案例研究,再通过实证去探究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对零售业务的普遍影响,有助于为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实现零售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出意见。本文主要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方面讨论了金融创新、长尾理论以及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招商银行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对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确认金融科技的应用是否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具有普遍影响,本文收集12家银行11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利用计量软件stata13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结论主要包括:首先,通过招商银行案例分析认为金融科技的应用对招行零售业务的效率、成本、盈利能力以及思维四个方面有所影响。其次,根据实证结果确认了运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效益具有普遍正面影响。最后,结合以上研究提出5点建议: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优化渠道建设、推进产品创新、强化数字风控能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方向的创新,此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外部因素为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变革,显少有商业银行运用科技的内部效应分析。此外,大多数研究针对商业银行整体业务进行展开,而本文主要聚焦于零售业务。因此,本文在对招商银行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进行实证分析,既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又更契合当前“大零售”和“金融科技”两大发展背景。

刘璐洋[9](2019)在《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作为我国最基层的金融组织,如何改革关乎国民经济的稳定。2010年,我国农村信用社进入全面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阶段,实行公司治理改革后,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实力增强,更具创新和市场活力,但改革之初时间紧任务重,对于股东的管理特别是股权的设置、股东入股资格的审查、“三会一层”运作、相关内部风险管理监管指标等公司治理的问题重视不够,各种问题在随后几年逐渐显露。监管机构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巴塞尔委员会相继出台多部修订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制度文件,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也颁布了《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本文梳理了我国农信社从初步成立发展到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几个阶段,阐述农信社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改革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具体以辖内L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指出L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问题,如存在股东股权管理不规范、“三会一层”内部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实施以及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三大优化方案:一是加大股东股权的穿透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股权结构问题;二是优化“三会一层”制度,保证股东代表大会权利、董事会集体决策能力、监事会全面监督职能,以及高级管理层经营的高效运行;三是完善内部风险管理特别是监管指标的制度建设,做好风险评估,对于重要的监管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收入成本比要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优化经营业绩。最后,本文通过L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研究,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建议参考。

关程梅[10](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12年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回落,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些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信贷风险开始暴露出来,致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升”。截止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254亿元,不良贷款率1.83%,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310.91%和92.63%,可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下降,风险不断增加,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状况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防范不良贷款的增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而对不良贷款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然后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分别从不良贷款的总量和结构、不同类型银行的分布、行业和区域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探讨了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之后,对各类型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良贷款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

二、对商业银行立马“关”前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商业银行立马“关”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过程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
    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
    2.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治理
    2.5 文献述评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分析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
        3.2.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风险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3.3.1 财政体制性因素
        3.3.2 金融体制性因素
        3.3.3 政治体制性因素
        3.3.4 宏观政策性因素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的驱动因素识别
    4.1 问卷设计
    4.2 信效度分析
    4.3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4.4 问卷量表分析
    4.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驱动因素分析
        4.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内部驱动因素
        4.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外部驱动因素
5 基于SIR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分析
    5.1 SIR模型
    5.2 SIR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模型构建
        5.3.1 模型假设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参数设定及构建
    5.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动态分析
        5.4.1 风险感染率β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的影响
        5.4.2 风险恢复率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的影响
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措施研究
    6.1 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治理措施
        6.1.1 财政体制改革
        6.1.2 金融体制改革
        6.1.3 政治体制改革
        6.1.4 宏观政策完善
    6.2 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的治理措施
        6.2.1 “淋巴系统”——预警体系建设
        6.2.2 “免疫细胞”——自身建设
        6.2.3 “免疫器官”——归口管理
        6.2.4 “抗体”——内部监督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过程中驱动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子银行业务及体验营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电子银行业务理论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念
        二、电子银行业务类别
        三、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第二节 体验营销相关理论
        一、体验营销理论论述
        二、体验营销特点
    第三节 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
第三章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农行HF分行以及其电子银行业务基本介绍
    第二节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环境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微观环境分析
    第三节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的波特五力分析
        一、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五、替代品威胁
    第四节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第四章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客户体验调查
        一、调查对象确定
        二、问卷设计方法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四、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问题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科学
        二、客户体验度低
        三、体验营销能力不足
        四、创新意识欠缺
第五章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优化策略与实施保障
    第一节 体验营营销策略优化
        一、合理配置资源
        二、丰富体验营销渠道
        三、加强客户情感体验
        四、落实产品创新体验营销
    第二节 体验营优化策略实施保障
        一、强化营销团队建设
        二、完善网络信息化管理
        三、提升技术保障
        四、落实财务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问题调查表
致谢

(3)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NJ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2.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2.3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2.3.1 第三方支付
        2.3.2 P2P借贷
        2.3.3 众筹
        2.3.4 互联网理财
        2.3.5 大数据金融
        2.3.6 互联网金融门户
    2.4 我国国有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与存在问题
        2.4.1 我国国有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现状
        2.4.2 我国国有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1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比较
    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
        3.2.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3.2.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3.2.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3.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影响
4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4.1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互利互补关系
        4.1.1 互联网金融迫使商业银行创新产品
        4.1.2 互联网金融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持指导
    4.2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意义
        4.2.1 为商业银行拓展客群提供渠道指引
        4.2.2 为商业银行精准营销提供技术支持
        4.2.3 为商业银行丰富产品提供经验借鉴
    4.3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路径
        4.3.1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融合发展路径
        4.3.2 商业银行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路径
        4.3.3 商业银行大数据金融运用路径
5 基于SWOT视角的农行NJ分行融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分析
    5.1 农行NJ分行发展现状
    5.2 农行NJ分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5.2.1 农行NJ分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
        5.2.2 农行NJ分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劣势分析
        5.2.3 农行NJ分行面临的机遇
        5.2.4 农行NJ分行面临的挑战
    5.3 农行NJ分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渠道与产品分析
        5.3.1 农行NJ分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渠道分析
        5.3.2 农行NJ分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产品分析
6 简要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6.1 简要研究结论及不足
    6.2 发展建议
        6.2.1 坚持掌银优先,扩大客户规模
        6.2.2 突出场景建设,丰富使用环境
        6.2.3 强化联动营销,挖掘合作机遇
        6.2.4 锁定智慧场景,着力科技引领
        6.2.5 坚定数字化转型,再造线上农行
参考文献

(4)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科技研究综述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功能
        2.1.3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2.2 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1 银行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银行业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3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3.1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正面影响
        2.3.2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竞争力的演化
    3.1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
        3.1.1 我国银行业二元化改革时期
        3.1.2 我国银行业多元化改革时期
        3.1.3 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时期
    3.2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2.1 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2 我国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3.2.3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能力分析
        3.2.4 我国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我国银行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科技的内涵、细分领域和我国发展现状
    4.1 金融科技内涵、发展和业务模式
        4.1.1 金融科技的内涵
        4.1.2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4.1.3 金融科技的参与主体和业务模式
    4.2 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
        4.2.1 大数据
        4.2.2 人工智能
        4.2.3 区块链
        4.2.4 云计算
    4.3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4.3.1 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综述
        4.3.2 各类底层技术的中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5.1 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冲击
        5.1.1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负债业务的冲击
        5.1.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冲击
        5.1.3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冲击
    5.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5.2.1 大数据与银行分析能力升级
        5.2.2 人工智能与银行经营能力提升
        5.2.3 区块链与银行业务创新
        5.2.4 云计算与银行信息系统升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2 变量描述
    6.3 研究样本与统计性描述
        6.3.1 研究样本
        6.3.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6.4 基准回归结果
    6.5 异质性检验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国家政策层面
        7.2.2 行业监管层面
        7.2.3 银行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后记

(7)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浦发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2.4 创新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情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1.2 风险管理发展状况
    2.2 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情况
        2.2.1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情况
        2.2.2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情况
        2.2.3 总结国内外发展情况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3.1.1 内部环境
        3.1.2 外部环境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类型
        3.2.1 信用风险
        3.2.2 流动性风险
        3.2.3 市场风险
        3.2.4 操作风险
        3.2.5 声誉风险
        3.2.6 其他风险
    3.3 本章小结
4 浦发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4.1 浦发银行基本情况
    4.2 浦发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4.2.1 浦发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结构
        4.2.2 浦发银行针对不同风险的管理现状
    4.3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案件
    4.4 浦发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组织体系方面
        4.4.2 操作过程方面
        4.4.3 系统监控方面
        4.4.4 员工管理方面
        4.4.5 互联网金融方面
    4.5 本章小结
5 优化浦发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5.1 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5.1.1 健全风险管理框架
        5.1.2 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5.2 完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
        5.2.1 职责具体细化到部门
        5.2.2 各部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5.3 完善风险管理监管协调机制
        5.3.1 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系统
        5.3.2 加强风险监管信息的披露
    5.4 鼓励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5.4.1 构建全体风险管控氛围
        5.4.2 优先聘用有风险管理经验的员工
        5.4.3 定期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
    5.5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5.5.1 提高大数据安全意识
        5.5.2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及展望
        6.2.1 局限性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
        1.2.2 转型零售业务
        1.2.3 金融科技对零售业务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金融创新
    2.2 金融科技
        2.1.1 大数据
        2.1.2 云计算
        2.1.3 人工智能
        2.1.4 区块链
    2.3 长尾理论
    2.4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2.4.1 零售业务范围
        2.4.2 零售业务特征
第3章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3.1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3.1.1 高质量发展趋势不可逆
        3.1.2 构建数字化体系
        3.1.3 满足客户需求多元化
    3.2 金融科技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路径
        3.2.1 基于产品的创新
        3.2.2 基于渠道的创新
        3.2.3 基于风险防控技术的创新
第4章 招商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发展零售业务的案例介绍
    4.1 招行零售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4.1.1 招商银行简介
        4.1.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4.2 招商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发展零售业务的策略
        4.2.1 卡片运营转向App运营,实现网点全面无卡化
        4.2.2 拓宽金融场景化应用,推动用户旅程思维
        4.2.3 创新金融科技产品,打造智慧金融生活
        4.2.4 建立智慧风控系统,主动预判交易风险
        4.2.5 与同行金融科技应用比较
    4.3 金融科技应用对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4.3.1 效率提高
        4.3.2 优化成本结构
        4.3.3 盈利能力增强
        4.3.4 客户思维转为用户思维
第5章 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发展零售业务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择
        5.1.1 被解释变量——零售业务营收
        5.1.2 解释变量
        5.1.3 样本选取
    5.2 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假设
    5.3 实证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单位根检验
        5.3.3 模型选择
        5.3.4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政策性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政策性建议
        6.1.1 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6.1.2 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6.1.3 优化渠道建设
        6.1.4 推进产品创新
        6.1.5 强化数字风控能力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念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三节 银行公司治理的机制
        一、巴塞尔协议相关规定
        二、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 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历程
    第一节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变化
        一、初步成立及发展阶段(1951-1984)
        二、进一步发展阶段(1984-1996)
        三、恢复合作制阶段(1996-2002)
        四、多元化产权阶段(2003-2010)
        五、改制商业银行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L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一、L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L农村信用社联社改革
    第三节 L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框架和定位
        一、L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框架
        二、发展的定位
第三章 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股东股权问题突出
        一、股权较为分散
        二、法人股东异地化、非农化且持股较高
        三、股东融资条件宽松
        四、利润分配争端不断
        五、股权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第二节 内部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实施
        一、董事会职责发挥不充分
        二、监事会职责发挥不到位
        三、高级管理层经营权受限
    第三节 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指标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趋紧
        二、不良贷款增多
        三、收入成本比居高不下
    第四节 L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四章 完善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加强股东股权管理
        一、完善股权管理制度建设
        二、严格审查股东入股资质
        三、加强对股权的持续管理
    第二节 提升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管履职能力
        一、明确董事会主体职责
        二、充分发挥董事会、管理层作用
        三、增强监事会监督作用
    第三节 加强内部绩效评估
        一、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
    第四节 优化内部风险管理指标制度建设
        一、及时补充资本
        二、严控不良贷款率
        三、压降收入成本占比
    第五节 争取外部支持
        一、争取政府支持
        二、争取其他相关部门支持
结论
    一、本文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述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与分类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理论
        2.2.1 信用论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3 商业银行行为理论
    2.3 经济新常态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2.3.1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
        2.3.2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2.3.3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3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3.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和结构分析
        3.1.2 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分析
        3.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行业和区域分布分析
    3.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
        3.2.1 外部原因
        3.2.2 内部原因
第4章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选择及解释
        4.1.1 变量说明
        4.1.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模型的建立
    4.2 实证分析
        4.2.1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4.2.2 面板数据相关检验
        4.2.3 模型的选择
        4.2.4 面板回归及结果分析
        4.2.5 稳健性检验
        4.2.6 实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对策
    5.1 外部对策
        5.1.1 加强宏观经济预测能力
        5.1.2 化解产能过剩
        5.1.3 推动外贸发展
        5.1.4 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和信用环境
    5.2 内部对策
        5.2.1 加快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5.2.2 挖掘特色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
        5.2.3 完善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5.2.4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商业银行立马“关”前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染过程及治理研究[D]. 车闪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2]农行HF分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 魏雷.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研究 ——以农业银行NJ分行为例[D]. 王雅. 浙江大学, 2020(02)
  • [4]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张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7]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浦发银行为例[D]. 袁子婷.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D]. 裘慧欣.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9]L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D]. 刘璐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研究[D]. 关程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关门”前夕对商业银行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