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协会在辽宁省阜新市成立

沙棘协会在辽宁省阜新市成立

一、辽宁省阜新市创建沙棘协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萍[1](2020)在《YEEKIT CAT平台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背景下,为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将自身特有的文化传递出去的需求愈发强烈。目前,传统的手工作坊翻译模式由于效率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外宣翻译工作的需要,因此,机器翻译的介入成为必然。然而,机器翻译的质量往往难以令客户满意,因此针对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便渐显其重要性。本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在YEEKIT CAT平台对外宣文本进行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的实践,该项目由中译语通公司提供,实践报告选取了夏河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敦煌市、漳县和沈阳5个区域,分别从该区域节选具有代表性的政区概况、自然条件、经济概况的信息型文本以及旅游名胜介绍等的呼唤型文本两类语料作为研究对象。本报告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翻译项目背景和材料以及实践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就中译语通公司所给的YEEKIT CAT平台的优缺点和此次翻译任务流程进行概述。本项目文本为介绍各地区市县的外宣文本,笔者在分析文本重难点时注意到:有些文本出现大量重复或相似句段,借助YEEKIT CAT平台内嵌的机器翻译引擎YEEKIT进行预翻译,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简单译后编辑;在遇到旅游风景名胜介绍等文本时,就需要进行深度的译后编辑。因此,在第三章笔者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在交际翻译观指导下,探索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译后编辑策略,笔者发现:(1)信息型文本中的地名和数字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译后编辑;(2)呼唤型文本中的中国特色词语、长难句以及语篇层面需要进行全面译后编辑。第四章是本次翻译实践总结,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深思与展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以及对不同类型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译后编辑探究,笔者对外宣文本的翻译能力得到提高。报告中提出的译后编辑策略,为其他译员利用机器翻译进行文本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此促进外宣翻译的有效推进,加快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王权晟[2](2018)在《辽宁省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和模式开始进入改革纵深阶段。同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越来越紧张,农产品成本与负担越来越重,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品质优良、多样的农产品供应越来越成为现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新型发展格局已逐渐形成,县域经济正在致力于带动农民致富就业,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经济正在走上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一村一品”式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一村一品”经济模式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就辽宁省绝大多数农村而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面前,农产品的竞争受更多的因素制约,如产品质量与工艺、产业分工与布局、资源与环境、销售渠道与市场信息等等。本文回顾了中国及国外“一村一品”的发展历程,参照日本、泰国和蒙古共和国的“一村一品”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调研了我国东北三省的“一村一品”在当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势头和重要作用,最后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为典型,对法库县共计19个乡的地域农村特色进行了分析,并深入考察分析法库县的地域特产如法库县33个村屯的寒富苹果、五龙山葡萄、登仕堡子镇的树莓等。以法库县具有规模种植农户的数据为基础,对其发展、运营、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运营模式、生产加工、品牌打造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一村一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同时就“一村一品”模式在强村富民中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性、建设优秀示范基地、各企业分工协作最终实现品牌式营销战略,为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建设性参考建议。

白叶茹[3](2018)在《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蒙古族作家的汉语创作现象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元到清,有百余名蒙古族作家曾用汉语进行创作。直到建国以后,这种现象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了各个文体完善的创作体系。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整个文坛散文热度的回升,蒙古族汉语散文也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形成了蒙汉双语共存的新格局。有百余名蒙古族作家在用汉语进行着散文创作。然而,蒙古族作家汉语写作一直处于中国文学史和蒙古族文学史的边缘位置,两种文学视野均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蒙古族散文的全貌,也为了给汉语创作散文的蒙古族作家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学界理应脱离传统的文学史观,保持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将这些作家、作品纳入到研究视野中。这也正是笔者撰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学界对汉语创作的蒙古族作家划分问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所以创作主体的框定是本论文研究的首个议题。笔者以“作家族属”和“作品题材”做为准则,首先确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而后根据出生地、生活环境、创作语言的不同,将汉语创作的蒙古族作家进行了划分。并从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两方面入手,详细研究了作家创作背景,挖掘其汉语创作的原因。进而研究了其作品中的民族情感与蒙古元素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蒙古族汉语散文在平行与交叉中体现了灵活多变的题材类型。回忆性散文、纪实性散文和记游性散文是蒙古族汉语散文的主要题材类型。其中,回忆性散文占有很大的比重。敖德斯尔、朋斯克和安柯钦夫等老一辈作家在拾回的记忆中再造纯清的孩童世界、塑造真与诗之间的人物、用二维的时间感知,在回忆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蒙古族汉语纪实性散文在新时期呈现出了小说化倾向。具体体现为人物性格典型化、叙述结构情节化、题材内容细节化。记游性散文是蒙古族汉语散文主体行走中的心灵自传。他们利用还乡机制,亲近乡村、游走自然、踏足故乡,记述着别样的还乡感触,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探寻着民族文化的根源。蒙古族汉语散文在情感方面主要呈现出了“颂赞”与“批判”的二元话语。颂赞性话语建立在历史寻根书写的基础上。作家在身份的确认、族群的认同、原乡的溯源中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转化成颂赞话语呈现在文本中。批判性话语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与生活状态的批判中。批判性话语是赞颂性话语的升华,是这些作家做为蒙古民族的主人公对于蒙古大地的破坏与骨肉同胞生活状态的深切关心。颂赞性话语和批判性话语虽然分而述之,实则密不可分,这两种话语深度配合,不仅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设计,更深层的展现了作家心灵世界与民族历史。蒙古族汉语散文整体来说遵循了散文的写实传统,追求创造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意味的真实。同时,他们也注重散文的意象美,通过意象建构自己的散文世界,抒发自己的情感。原型式意象注重传承,保持了蒙古族符号世界的原汁原味。象征式意象则通过文学手段,赋予了意象更深层更艺术的表达。理性是蒙古族汉语散文自律的选择。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艺术视野的开拓和自我意识的强化,形成了以哲理来追求理性的审美风格。他们以个体生命与外在现实的相互关系作为审视的对象,用感悟自然生命与社会文化丰富了其散文世界。新时期蒙古族汉语创作是历代汉语创作实践的延续,也是蒙古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主流母语文学之外的一种特殊现象,蒙古族汉语创作拓展了蒙古文学的边界,丰富了蒙古文学的文化精神内涵。

王慧婷[4](2018)在《辽宁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地作为我国地文景观中的独特资源,其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相较于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旅游资源,有一定差距。彰武作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具有可发展沙地旅游的地区之一,拥有宝贵的沙资源,这些沙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依靠丰富的沙地自然条件开发特有的沙地特色旅游,在拓宽我国沙地旅游可开发的地域性以及振兴辽宁经济发展层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性意义。彰武县旅游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起步时期,其沙地特色旅游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发展前景等都不甚明确。因此,为了明确彰武沙地特色旅游的发展定位,进行资源整合和系统开发,使彰武县沙地特色旅游业实行跨越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彰武县的经济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围绕彰武沙地特色旅游这一主题,结合旅游管理、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地理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等对辽宁彰武地区发展沙地特色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与分析,提出彰武发展沙地特色旅游存在着资源发展层次低,投入较少,综合竞争力薄弱,资源保护不合理等问题。在结合其它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给出建议:要加大资源的发展深度,加大旅游投入,重视区域合作,打造沙地旅游品牌,加强对沙地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旨在为彰武地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其经济发展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以期望沙地特色旅游能够作为彰武县经济发展的桥梁,助力于沙旅游业于沙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沙地特色经济体系。

晋冰[5](2017)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展开,我国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开始转变,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北镇市也被列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绿道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建设新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9年以来,从珠江三角洲开启了绿道建设的热潮。此外共享单车的普及,也使绿色出行方式深入人心。目前虽然已有很多学者从绿道网络的构建、使用后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在新的旅游环境——全域旅游背景下绿道网络构建的方法并不多。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北镇市市域绿道网络的构建方法研究,对于完善国内绿道网络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借助于北镇市全域旅游规划的推进,绿道网络的构建有助于将北镇市的旅游节点串点成网,整合北镇市旅游资源。此外,绿道网络系统作还可以提高游客的游憩体验、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文本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全域旅游新的旅游资源观,确定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为绿道网络的构建提供分析基础。研究国内外绿道网络构建方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绿道网络构建方法。在北镇市绿道网络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北镇市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绿道网络规划策略。本文主要结论为:对北镇市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北镇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对旅游单体进行了评价分级,分为了一级旅游资源,二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及四级旅游资源,分析了北镇市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与北镇市旅游资源问题,为绿道网络规划提供依据。对国内外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绿道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北镇市绿道网络构建的程序与方法,即:从土地适应性、可达性、需求性三方面选取了十个因子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GIS叠加分析得出潜在绿道网络。通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强制性内容进行校正,结合北镇市已有的潜力的线型廊道、风景路、特色道路等得到基准选线。最后通过网络分析法对比方案得到北镇市绿道网络布局。在北镇市绿道网络布局的基础上,分别从空间规划、产业发展、慢行系统、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

王冠祺[6](2017)在《辽宁省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多年生草花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生草本花卉是指现在仍在原产地处于天然自生状态的观赏植物。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草本花卉的开发利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建设的水平。多年生草花混播是在现代西方园林中兴起的一种草本花卉应用形式,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意义,对于国内尚属新兴事物,如何在国内营建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草花混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植物搭配应用形式,由于其景观效果自然和低维护的特点,应用前景广阔,在倡导节约型园林的今天,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根据资料与案例分析,多年生草花混播形式可用于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形成独具魅力的绿化景观。本文以辽宁省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为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区域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多年生草花混播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确定将多年生草花混播用于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绿化改造的必然性与可行性。2、通过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确定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植物绿化的现状情况与生长的限制条件,根据限制因素进行多年生草花搭配选择。3、通过实验区域内多年生草花的生存情况与长势,确定实验样地内多年生草花种类选择的合理性。4、根据项目研究,确定影响高速公路边坡多年生草花生长限制因素,根据限制因素分割试验区域进行影响因素对比实验,根据结果确定适宜多年生草花混播相关营建技术选择,为今后草花混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杨燕[7](2016)在《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辽宁西部是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薄弱地区。由于生态脆弱,土壤质量差,农户的农业收入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当林业收益较低时,林农退耕意愿较强,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行为与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工程后,林农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其行为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林农视角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进行分析,试着解释以下科学问题,即林农经营行为由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林农经营行为对于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又如何?本文旨在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研究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政府制定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林业政策提供依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理论分析。包括定性分析与模型分析。首先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接着借鉴基本农户模型,对林农经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强流动性林地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农户林业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林农经营行为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交互分析法,以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下辖的北票市、朝阳市双塔区、建平县以及阜新市下辖的彰武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99户农户调查问卷,将林农经营行为界定为林业资金投入行为、林业生产技术使用行为、联合经营行为。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和多项式Logistic模型依次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分析。用以下三个指标考察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营林期限、营林面积、营林林种。运用序次logistic模型和二分类logistic模型,从组织管理、资金筹集、技术使用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影响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森林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性别、年龄、组织管理对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影响显着。其次,社会资本、营林面积、技术培训对营林生产技术使用具有显着影响。交叉分析显示有意愿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林农中最终有32%的林农实现了参与行为,而68%的林农并未参与林业合作组织;造成林农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的认知缺乏、林农所在村庄没有林业合作组织、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需求有限。第二,基于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森林资源的质量变化主要受资金筹集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数量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的结构变化主要受技术使用因素影响。首先,资金来源、户主年龄、外出务工影响营林期限,融资渠道影响营林期限。参与林业合作组织与营林期限具有联系;其次,使用营林生产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外出务工对营林面积影响显着。与彰武地区相比,北票、双塔区、建平地区的营林面积较小;最后,采用传统技术的农户更倾向于营造非经济林,营造经济林的农户中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是未使用林地清理技术的5.189倍,户主年龄对营造经济林影响显着。营造经济林的概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朝阳双塔区、朝阳北票市、朝阳建平县、阜新彰武县。第三,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林农经营行为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激励机制,尤其是以下三方面:一要充分发挥信用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作用、降低门槛,不断满足林农的资金需求。二要加强对林农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林农营林水平,改善森林资源质量。三要加大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只有充分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保证林农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岩[8](2015)在《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实践中,评剧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剧种之一。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为评剧创作了百余部优秀作品,奠定了评剧剧本的创作传统与文学特点。新世纪以来,广大评剧工作者怀着振兴民族文化、讴歌时代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使命,创作出了一大批受到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其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更是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评剧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2000年一2014年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为基础,将评剧现代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及时捕捉、总结创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的成就和问题,探索评剧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填补自2000年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研究的空白,促进未来评剧文学创作的发展。

王美[9](2013)在《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提出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善贫困状况中,权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辽宁省农田防护林存在着盗伐、断带和防风效果减弱等不良现象,集体林权改革是否能真正起到改善不良现象的作用,做为公共产品的农田防护林如何发挥正外部效应,激发农户保护及生产的积极性是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现状和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户对生产和投资农田防护林的意愿查找存在问题,确定实施生态补偿来解决农田防护林中农民收益权的问题,并将补偿利益相关者、补偿运行模式和补偿标准的确定作为专题进行重点研究,提出符合农田防护林特点的科学合理方案。基于政策、调查和农地资源配置模型三方面分析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研究认为生态补偿是解决农田防护林问题较为合理的方式,进而提出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补偿机制包括机制构成要素和机制运行模式,其中要素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运行模式包括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配套管理对策。界定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并采用博弈模型分析其关系及行为,表明:政府的宏观保护与农户的微观需求存在利益不匹配的现象;采用鹰鸽博弈分析农户之间行为,认为在一定激励机制作用下,农户的行为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生产和投资方向转换;补偿资金渠道方面主要有政府补贴和市场融资,其中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政府补偿的特征、缺点及目前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市场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市场补偿的特征、缺点,并认为发展碳交易及参与国际造林再造林项目是主要形式。根据补偿渠道来源及公共物品理论将生态补偿方式划分为三种方式,结合文献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投入是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通过农地资源配置模型,认为应该把考虑了生态效益的差异补偿给农户,来弥补农地非农化带来的损失;分析农田防护林标准核算的一般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补偿标准中的成本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和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法。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实践中,首先界定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并基于农户家庭状况和产权情况调查,首先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确定家庭状况、产权状况与农田防护林生产建设、投资和生态补偿意愿的相关性;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农户在生产意愿、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权因素的影响最大,充分说明稳定产权关系对农户生产及投资农田防护林的重大意义,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3完整的产权关系对农户意愿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的产权关系中处置权的落实较差,影响了农户的意愿,因此建议对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与讨论中,采用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方法测算农户的经济损失每亩为3246元;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主要从减弱蒸发、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灾防护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亩为1015元;在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分析中,通过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采用实验形数法计算立木材积量,再利用市场价值法计算立木材积收益,最后通过算数平均法和等额年金法两种方法计算不同林龄的收益,对于补偿的金额来说,本研究认为应该实行按照林龄阶段补偿,每亩的补偿价格应在117元-439元之间;三种方法的核算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2生态资源的价值性和命题1外部性的影响性;通过皮尔逊检验对比分析辽宁省农田防护林与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福建省沿海防护林、辽宁省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生态学、经济学与会计学讨论。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认为,应根据不同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确定补偿资金数额,但应重点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的发展对策建议方面,对策建议的制定应与补偿利益相关者及补偿资金渠道紧密相关,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政府方面,加强生态补偿立法、提高公众生态补偿认知,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农田防护林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多增加补偿对象的利益;第二市场方面,发挥生态项目优势、大力发挥农田防护林在平原林业中的贡献作用,加快林业第二产业的升级,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云光中[10](201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让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走出一条产业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无论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对新兴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类型和特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并指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2)阐明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创新的目标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3)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发展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内容、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4)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发展进行分析。阐明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与实现方法,并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进行评价。(5)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链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6)从资源城市的发展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支撑、政策和法律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7)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对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展开实证研究。

二、辽宁省阜新市创建沙棘协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阜新市创建沙棘协会(论文提纲范文)

(1)YEEKIT CAT平台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材料介绍
    1.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1 实践目的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活动
        2.1.1 本案例文本特点
        2.1.2 相关资料的参阅
        2.1.3 翻译引擎介绍及其操作流程
    2.2 译中要点
        2.2.1 翻译编辑要求
        2.2.2 文本翻译难点
        2.2.3 翻译理论运用
    2.3 译后编辑和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译后编辑在两类文本英译中的应用
    3.1 交际翻译观下的简单译后编辑在信息型文本中的适用
        3.1.1 地名的严谨
        3.1.2 数字的转化
    3.2 交际翻译观下的全面译后编辑在呼唤型文本中的适用
        3.2.1 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
        3.2.2 长难句的翻译
        3.2.3 语篇的翻译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成果总结
    4.2 翻译实践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考书目(非直接引用)
附录二: 术语表
附录三: 翻译实践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辽宁省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一村一品”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第3章 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法库县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
    3.2 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现状
        3.2.1 寒富苹果
        3.2.2 五龙山葡萄
        3.2.3 树莓
    3.3 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存在的问题
        3.3.1 整体规划欠缺
        3.3.2 信息服务能力较弱
        3.3.3 对“一村一品”资金投入不足
        3.3.4 集成配套产业链条衔接程度有待提高
        3.3.5 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3.3.6 品牌效应欠缺
第4章 “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国外“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情况
        4.1.1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
        4.1.2 泰国“一村一品”经济发展
        4.1.3 蒙古国“一村一品”经济发展
    4.2 国内“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情况
        4.2.1 辽宁省调兵山市“一村一品”经济
        4.2.2 辽宁省阜新市“一村一品”经济
        4.2.3 吉林省乾安县余字乡“一村一品”经济
        4.2.4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一村一品”建设
    4.3 经验与启示
第5章 促进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创新工作思路
    5.2 积极开拓市场
    5.3 大力培育主导产品与产业
    5.4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5.5 加快品牌培育
    5.6 推进科技兴农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创作主体的界定
        (二)民族题材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文学史中的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
        1.中国文学史中的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
        2.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的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
        3.蒙古族文学史中的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
        (二)蒙古族汉语散文评论及研究
        1.题材研究
        2.艺术研究
        3.综合研究
        (三)序跋中的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
        1.作家创作动机研究
        2.作家创作风格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史学建构
        (二)理论建设
        (三)史料整理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土与离乡:星罗棋布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作家分类
        一、本土作家
        二、离乡作家
    第二节 创作背景与汉语创作
        一、生活环境与汉语创作
        二、工作环境与汉语创作
    第三节 民族精神与汉语创作
        一、民族情感的流露
        二、蒙古元素的体现
第二章 平行与交叉:灵活自如的题材类型
    第一节 回忆:复现人与事的记忆
        一、再造清纯的孩童世界
        二、处于“真”与“诗”之间的人物
        三、二维的时间感知方式
    第二节 纪实:散文文体的小说化倾向
        一、小说家对散文创作的涉足
        二、环境与人物的典型化倾向
        三、抒情语言向叙述语言的游移
    第三节 记游:创作主体归乡途中的心灵自传
        一、有着别样感触的还乡之旅
        二、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山水记游
        三、以寻根为主题的文化记游
第三章 颂赞与批判:遥相呼应的二元话语
    第一节 历史溯源中的颂赞性话语
        一、身份的确认
        二、族群的认同
        三、溯源之旅
        四、颂赞性话语之体现
    第二节 现实思考中的批判性话语
        一、抚摸大自然的“伤痕”
        二、复原大自然的原生态
        三、批判性话语之体现
第四章 探索与实践:不同语境下的审美观照
    第一节 审美真实:叙述语境中的故乡写实
        一、创作的真实
        二、情感的真实
        三、意味的真实
    第二节 审美意象:抒情语境中的物象写意
        一、象征式意象
        二、原型式意象
    第三节 审美理性:议论语境中的哲理体现
        一、现实与生活背景下的哲理思索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哲理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作家传略
附录二: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集书目索引
附录三: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目录索引
附录四: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论着索引
附录五: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作家采访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辽宁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旅游的概念
        2.1.2 特色旅游资源的概念
        2.1.3 沙地特色旅游的概念
    2.2 沙地特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沙地特色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2.2 沙地特色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辽宁彰武沙地特色旅游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 辽宁彰武沙地特色旅游现状分析
        3.1.1 彰武概况
        3.1.2 彰武沙地特色旅游资源概况
        3.1.3 彰武县旅游业现状
    3.2 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沙地特色旅游发展层次低
        3.2.2 沙地特色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3.2.3 沙地特色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较弱
        3.2.4 沙地特色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第四章 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发展的建议
    4.1 针对沙地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4.1.1 深度发展治沙科普教育、沙漠休闲娱乐、沙漠养生
        4.1.2 深度开发现有景区潜在资源
        4.1.3 深度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4.2 加大沙地特色旅游的发展投入
    4.3 重视合作,塑造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形象和品牌
    4.4 加强沙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4.4.1 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4.2 科学开发资源,合理进行旅游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
        1.2.1 国外绿道研究进展
        1.2.2 国外绿道规划实践
        1.2.3 国外绿道理论研究及实践对本文的启示
        1.2.4 国内绿道研究进展
        1.2.5 国内绿道规划实践
        1.2.6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及实践对本文的启示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
    2.1 绿道及绿道网络
        2.1.1 概念
        2.1.2 绿道网络构成
        2.1.3 绿道网络分级及分类
        2.1.4 绿道网络功能
    2.2 全域旅游
        2.2.1 全域旅游概念
        2.2.2 全域旅游内涵核心
        2.2.3 全域旅游战略体系
    2.3 全域旅游与绿道的联系
        2.3.1 全域旅游与绿道的内在关联性
        2.3.2 绿道网络建设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2.3.3 全域旅游背景下绿道网络的新特点
    2.4 其他相关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景观连接度理论
        2.3.3 需求层级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3.1 北镇市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历史沿革
        3.1.3 区位分析
        3.1.4 社会经济条件
        3.1.5 旅游业发展分析
    3.2 北镇市旅游资源分类
        3.2.1 旅游资源概述
        3.2.2 旅游资源普查
        3.2.3 分类的结果及分析
    3.3 北镇市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目的及原则
        3.3.2 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3.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3.4 资源总体评价
        3.3.5 单体评价
    3.4 北镇市旅游资源分析
        3.4.1 与周边旅游资源竞合分析
        3.4.2 北镇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3.4.3 SWOT分析
    3.5 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体系
    4.1 相关规划解读
        4.1.1 北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4.1.2 辽宁省北镇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
    4.2 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目标及原则
        4.2.1 绿道网络构建目标
        4.2.2 绿道网络构建原则
    4.3 北镇市域网络适宜性分析
        4.3.1 构建方法及评价因子选取
        4.3.2 因子权重确定
        4.3.3 利用GIS进行适宜性分析
        4.3.4 利用GIS综合叠加分析
        4.3.5 限制性因素分析
        4.3.6 现状潜力绿道分析
    4.4 市域绿道网络布局架构
        4.4.1 利用网络分析法构建方案
        4.4.2 结果分析
        4.4.3 北镇市域绿道网络体系结构
第五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规划策略
    5.1 空间规划策略
        5.1.1 空间布局
        5.1.2 等级结构
        5.1.3 分类分段
    5.2 产业发展策略
        5.2.1 促进产业融合
        5.2.2 打造主题绿道
        5.2.3 构建产品体系
    5.3 慢行系统规划策略
        5.3.1 满足使用需求
        5.3.2 强化出行引导
        5.3.3 整合空间利用
    5.4 景观规划策略
        5.4.1 植物配置
        5.4.2 河流湿地修复
        5.4.3 地形塑造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辽宁省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多年生草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速公路景观发展
        1.1.1.1 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发展
        1.1.1.2 我国寒地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发展
        1.1.2 我国多年生草花混播发展
        1.1.2.1 我国寒地地区多年生草花现状种类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发展概况
        1.4.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4.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1.1 调查分析法
        1.5.1.2 比较总结法
        1.5.1.3 归纳演绎法
        1.5.1.4 实例例证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技术
    2.1 相关定义及概念界定
        2.1.1 高速公路边坡定义及特点
        2.1.2 多年生草花混播概念与特点
    2.2 草花混播营建技术
    2.3 多年生草本植物应用成功案例分析
        2.3.1 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案例分析
        2.3.2 高速公路多年生草花应用案例分析
    2.4 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2.4.1 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物利用存在的问题
        2.4.2 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发展趋势
    2.5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自然条件分析
        2.5.1 气温条件
        2.5.2 降水条件
        2.5.3 土壤条件
        2.5.4 光照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现状与设计手法
    3.1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植物生长情况分析
        3.1.1 阜新市植物种类分析
        3.1.2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植物生长现状分析
    3.2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多年生草花应用意义
    3.3 辽宁省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景观设计手法
        3.3.1 色彩设计
        3.3.2 立面设计
        3.3.3 季相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区域多年生草花混播影响因素与植物选择
    4.1 实验区域选择
    4.2 实验区域植物立地条件
    4.3 研究区段内人工影响因素
        4.3.1 播种方式
        4.3.2 麻网铺设
        4.3.3 施肥因素
    4.4 实验区域多年生草花混播植物选择与分析
        4.4.1 多年生草花混播种类选择原则
        4.4.2 实验区域多年生草花混播种类选择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草花混播实验研究
    5.1 实验区域设计
    5.2 实验前期准备与实验过程
    5.3 实验观测
    5.4 第一年阶段性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
        5.4.1 第一年阶段性实验结果展示
        5.4.2 第一年阶段性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5.5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与总结
        5.5.1 光照因素分析研究
        5.5.2 土壤因素分析研究
        5.5.3 播种方式分析研究
        5.5.4 麻网铺设因素研究
        5.5.5 施肥因素分析研究
        5.5.6 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多年生草花混播实验影响因素第一年阶段性分析总结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区域所选草本花卉样图
附录二 施工过程展示
附录三 数苗过程展示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1.3.1 概念界定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研究
        2.1.2 林农经营行为的研究
        2.1.3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的研究
        2.1.4 林农技术使用行为的研究
        2.1.5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林业经营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理论分析
        3.1.1 资金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1.2 技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1.3 合作经营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3.2 理论模型构建
        3.2.1 林农经营行为决策模型的建立
        3.2.2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模型构建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地理环境与人口
        4.1.2 林业经济
        4.1.3 林业政策
    4.2 村级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调查地描述性统计
        4.2.2 森林资源及组织管理
        4.2.3 集体林权改革
        4.2.4 林业企业
    4.3 林农经营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
        4.3.2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
        4.3.3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辽宁西部林农经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说明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5.2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分析
        5.2.1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涵义及特征
        5.2.2 林农资金投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分析
        5.3.1 林农营林生产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变量设置
        5.3.2 营林生产技术的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行为分析
        5.4.1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4.2 实证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辽宁西部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
    6.1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描述性分析
        6.1.1 营林面积
        6.1.2 营林期限
        6.1.3 营林林种
    6.2 影响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说明
        6.2.2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 评剧历史与创作
    三 评剧研究与文献综述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概述
    第一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阶段划分
        一、在继承中发展(2000年—2003年)
        二、新创剧目的勃兴(2004年—2009年)
        三、回归与超越(2010—2014年)
    第二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主题与题材
        一、现代题材
        二、古代题材
    第三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新世纪评剧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谱写人性之美的《半江清澈半江红》
    第二节 传递剧诗精神的《我那呼兰河》
    第三节 写好“当官戏”的《马本仓当“官”记》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第三章 新世纪评剧新编历史剧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追求全面创新的《胡风汉月》
    第二节 充满传奇色彩的《寄印传奇》
    第三节 创造通俗美的《刘姥姥》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第四章 新世纪评剧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第一节 从《马寡妇开店》到《良宵》
    第二节 从《朱痕记》到《赵锦堂》
    第三节 传统剧改编典范的《珍珠衫》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第五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特征与得失
    第一节 现实性与时代精神
    第二节 创新性与剧种特色
    第三节 通俗性与地域特征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学创作的雅化
        二、话剧化倾向
        三、喜剧性缺乏
        四、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总结
附录一 评剧导演张玮专访
附录二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剧目汇总
附录三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单位汇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态补偿涵义、理论、实践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林权制度改革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1.5.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前提
    2.1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2.1.4 产权理论
    2.2 研究前提
        2.2.1 农田防护林概念与特征
        2.2.2 生态补偿政策及标准
        2.2.3 研究范围界定及调研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必要性与补偿机制设计
    3.1 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必要性
    3.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3.2.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原则
        3.2.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结构
        3.2.3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组成要素
        3.2.4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组成要素与运行模式
    4.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
        4.1.1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关系者界定
        4.1.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分析
    4.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
        4.2.1 农田防护林最优轮伐期理论模型分析
        4.2.2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分类
        4.2.3 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核算的一般方法
    4.3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资金渠道
        4.3.1 以政府为主的资金渠道
        4.3.2 以市场为主的资金渠道
    4.4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实践
    5.1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界定
        5.1.1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界定
        5.1.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对象界定
    5.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关系
        5.2.1 补偿主体的产权政策对农户意愿影响
        5.2.2 产权特征相关分析
    5.3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渠道
        5.3.1 影响农户获取资金的因素分析
        5.3.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分析
    5.4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方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与讨论
    6.1 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简述
        6.1.1 成本法
        6.1.2 林木价值法
        6.1.3 生态价值法
    6.2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成本核算
    6.3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林木价值核算
    6.4 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标准中生态价值核算
        6.4.1 数据说明
        6.4.2 研究方法
        6.4.3 核算结果
        6.4.4 对生态价值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立和完善农田防护林补偿机制的配套管理措施
    7.1 政府方面
        7.1.1 加强生态补偿立法
        7.1.2 完善林权配套制度
        7.1.3 提高生态补偿认知
    7.2 市场方面
        7.2.1 发挥生态项目优势
        7.2.2 完善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
        7.2.3 建立农田防护林经营合作社组织
        7.2.4 完善农田防护林信贷融资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演进特征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集约发展
    4.1 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4.2 产业集约发展的内容
    4.3 产业集约发展的实现路径
    4.4 产业集约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
    5.1 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5.2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
    5.3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法
    5.4 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链网发展
    6.1 产业链网发展的内涵和内容
    6.2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 观念转变
    7.2 体制机制支撑
    7.3 政策和法律支撑
    7.4 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8章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8.1 鄂尔多斯市发展概况
    8.2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实施
    8.3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四、辽宁省阜新市创建沙棘协会(论文参考文献)

  • [1]YEEKIT CAT平台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杨大萍.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辽宁省法库县“一村一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王权晟. 吉林大学, 2018(04)
  • [3]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研究[D]. 白叶茹.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4]辽宁彰武沙地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王慧婷.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4)
  • [5]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D]. 晋冰.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6]辽宁省长深高速公路阜新段边坡多年生草花设计研究[D]. 王冠祺.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7]生态脆弱区林农经营行为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辽宁西部为例[D]. 杨燕.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8]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D]. 张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12)
  • [9]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美.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D]. 云光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沙棘协会在辽宁省阜新市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