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镇咳汤治疗喉咳158例

开合镇咳汤治疗喉咳158例

一、开阖镇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158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婧[1](2020)在《喉咳灵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及调控神经源性炎症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喉源性咳嗽为耳鼻喉科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喉源性咳嗽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与发病机制成了近些年研究的热点。现代医学认为,喉源性咳嗽的发病可能与过敏、空气污染、病毒感染、咽喉反流以及体质下降有关,但多为流行病学及数据研究,尚没有明确客观的指标去验证本病发病机制,且该病现代医学治疗复发率高,疗效不稳定。而治疗上现代医学多以抗生素抗感染、抗反流、镇咳药止咳、抗过敏等治疗方法为主,治疗一段时间后虽可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并未取得稳定的疗效。近些年来,关于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课题组根据“少阳主枢”理论利用和解少阳法来论治喉源性咳嗽,方用少阳证代表方小柴胡汤加减,自拟为喉咳灵颗粒,使少阳枢机通畅,气机升降正常,肝肺脏腑功能正常,正气充足而愈。本课题组通过前期临床观察,喉咳灵颗粒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显着,但对于其作用机理及本病发病机制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有研究发现,神经源性炎症在部分慢性咳嗽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喉源性咳嗽主要是因咽喉部炎症或其他因素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导致的咳嗽,所以咽喉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咳嗽感受器)释放的神经肽或神经递质所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在喉源性咳嗽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喉咳灵颗粒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以及喉咳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等临床指标变化,客观评价喉咳灵颗粒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2.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EOS及痰上清液EOS、痰液胃蛋白酶含量、痰上清液TRPV1、SP、CGRP含量变化,探讨喉咳灵颗粒通过调控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作用机制以及喉源性咳嗽发病机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按纳入顺序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共66例,组一为治疗组,给予喉咳灵颗粒(中药颗粒剂),组二为对照组,给予模拟安慰剂,两组均服药两周。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两周对患者临床指标进行评价(视觉模拟量表、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并检测治疗前后其外周血EOS计数、诱导痰上清液TRPV1、SP、CGRP的含量以及痰液胃蛋白酶含量等指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3例,两组各脱落3例,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60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1-65周岁之间,其中青中年居多,占比76.7%,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性别比例,女性>男性,女性34例(56.7%),男性26例(43.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临床疗效评价(1)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症状评分进行差异性统计,P>0.05,表明两组患者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综合有效率:通过尼莫地平法计算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通过尼莫地平法计算各症状治疗有效率,咽干症状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咽痒症状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50%;咳嗽症状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46.6%;喉部整体症状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50%。各症状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CQ-MC评分:在评分总分、生理评分、心理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大于1.3,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小于1.3,因此不具备治疗价值。在社会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均低于1.3,不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3.实验室指标结果(1)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实验室指标进行差异性统计,P>0.05,表明两组患者疗前各实验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外周血EOS计数检测,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略下降,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虽对降低外周血EOS计数有一定疗效,但两组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3)诱导痰上清液TRPV1、SP、CGRP、痰液胃蛋白酶浓度检测,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浓度均下降,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虽对降低痰上清液TRPV1、SP、CGRP、痰液胃蛋白酶浓度均有一定疗效,但疗效相比,治疗组>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喉咳灵颗粒治疗少阳郁热型喉源性咳嗽有明显疗效,主要表现在改善咳嗽症状、降低咽痒、咳嗽、喉部整体症状积分,提高咳嗽患者生命质量等方面。2.喉源性咳嗽的发生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有着密切关系,喉咳灵颗粒治疗喉源性咳嗽起效机制可能是其减少反流物等对咽喉部的刺激,下调TRPV1,减少神经肽(SP、CGRP)释放,从而调控气道神经源性炎症,降低咳嗽发病率。

郭山逸[2](2019)在《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医案收集、整理与数据分析,总结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整理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余小萍教授诊治的慢性咳嗽医案,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医案纳入本研究。对纳入研究的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录入中医“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录入后审核数据,确保准确性,通过中医辅助传统平台和Microsoft Excel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将数据挖掘结果结合临床总结出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结果:1.本研究纳入慢性咳嗽患者108例,共计医案219则,处方219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4,患者多集中在40~49岁年龄段内。医案中,西医诊断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占37.9%)多见,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占33.3%);中医证型以风邪伏肺证(占28.7%)与风热犯肺证(占26%)为主,相兼证型以风热犯肺证兼见风邪伏肺证(共占67.4%)为主。2.医案中以咳嗽、咳痰(占36.8%)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其中咳嗽程度以中等程度(占45.2%)为主,咳痰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占39.7%),症状表现符合临床客观规律。3.医案中除咳嗽、咳痰外,其余症状可分为6大类症状群,分别为:以病位表述的症状群、以痰涕性质表述的症状群、以刺激性诱因表述的症状群、以其他脏腑表述的症状群、一般情况的症状群及无归类的症状群。其中按病位描述的症状群占比最多(占23.3%),在病位描述中脾胃系症状(占4.6%)最常见。4.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160味,药物四气以寒、温、平为主(共占92.4%),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8.6%),其次为温性药(占21.9%);药物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共占89%),其中又以苦味药(占37.4%)及辛味药(占31.5%)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肺、肝、胃为主(共占58.4%)。5.医案涉及高频用药共计32味(占总用药比76.2%),分别归属于九大类药物,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5%)。痰止咳平喘中又以理气止咳平喘类药物最多(占总用药比9.2%)。高频用药共涉及18种功效,以止咳功效药物为主(占比31.1%),其次为疏风药(占18.0%)。高频药物中起肃降功效药物的占21.9%,起升散功效的药物占18.0%。6.医案中使用虫类药物共计154则(占总病案70.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蝉蜕-僵蚕,丹参-郁金,黄连-吴茱萸-瓦楞子,柴胡-黄芩,柴胡-前胡。8.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慢性咳嗽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射干、蝉蜕、僵蚕、前胡、柴胡、黄芩、竹沥半夏、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丹参、郁金、甘草、黄连、吴茱萸、瓦楞子。结论:1.余教授认为慢性咳嗽病因以“风邪恋肺”为主,兼有风、痰、瘀互结,阻滞肺气。故治疗上余教授以祛风止咳为主要治则,擅用虫类药物搜风剔络,清肺化痰,理气活血,在祛除风邪的同时消除痰瘀。2.余教授治疗慢性咳嗽注重“辨病位论治”,用药上坚持“宣肃并用,偏于肃降”、“寒温并用,偏于寒凉”。此外,亦重视顾护脾胃,以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三药及贝壳类药物为经验用药。3.基于数据挖掘及临床经验得出“射干、蝉蜕、僵蚕、前胡、柴胡、黄芩、竹沥半夏、紫菀、款冬花、桔梗、枳壳、丹参、郁金、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为余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基础方剂,临证随症加减使用。4.本研究未对症状、病情轻重变化与用药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荣[3](2017)在《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感染后咳嗽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发病机制却迄今尚不十分清楚,故西医目前治疗上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对于生活在都市中快节奏的人们来说已然成为工作、社会生活的一大困扰,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以发展成慢性病或其他并发症,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更造成了繁重的经济负担。我们在早期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由于气候的变暖,生活节奏的紧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诸多不良因素,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气郁,化火生热,郁热之邪伏匿于肺,待时而发。体内有郁热之人易于感受外邪,正气驱邪无力或是经失治误治,外邪稽留日久,外邪束表腠闭,引动体内之郁热伏邪,内外之邪扰于肺,发为感染后咳嗽。故本研究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探讨了感染后咳嗽内有郁热、外邪犯肺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治疗上本着“火郁发之”的原则,予以轻清宣透,引邪外出之透邪法,方用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以期通过临床研究制定疗效肯定、证型规范的诊疗方案,并最终推广使用,为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目的本研究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提出感染后咳嗽“郁热内伏、外邪束肺、肺失宣降”的病机特点和“宣肺散邪、清透郁热、宣降气机”的治疗原则,并确立方药变通白牛宣肺汤;经临床研究证实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变通白牛宣肺汤对感染后咳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临床研究。收集来自2015年12月~2017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门诊及咳嗽专题门诊感染后咳嗽(内有郁热、外邪犯肺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采用变通白牛宣肺汤和孟鲁司特钠片模拟剂口服,对照组采用变通白牛宣肺汤模拟剂和孟鲁司特钠片口服,疗程均为7d,随访7天。比较两组入组时的基线指标如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止咳疗效相关指标,如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止咳时间、咳嗽复发情况等。次要观察指标:综合症状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积分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如此次发病至痊愈期间误工天数和看病总费用)。实验研究:应用感染后咳嗽动物模型,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变通白牛宣肺汤低、中、高剂量组、孟鲁司特钠组(西药对照组),通过对大鼠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肺组织病理(光镜下)、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4、IL-5、IL-8、TNF-α)和神经肽(SP、NKA、CGRP)等的检测,观察变通白牛宣肺汤对感染后咳嗽的气道炎症及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影响。结果1 临床研究此次临床试验共观察病例70例,剔除病例2例,脱落病例3例,其中中药组33例,对照组32例。在人口学资料、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积分、咳嗽症状积分等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基线均衡可比。1.1 止咳疗效在日间咳嗽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治疗后积分为(0.30±0.5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1 ±0.99)分(P<0.05)。中药组显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62.50%,两组比较P<0.05。在夜间咳嗽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疗后积分为(0.48±1.60)分,对照组为(0.56±1.07)分,中药组显效率为87.87%,对照组为56.25%,中药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在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方面:治疗7天后,中药组积分为(0.54±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1.71)分(P<0.05)。在止咳时间方面:中药组止咳起效时间为(2.84±0.66)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09±2.56)天(P<0.001),中药组咳嗽缓解时间为(3.66±1.21)天,咳嗽消退时间为(6.15±1.69)天,对照组分别为(6.06±3.44)天和(8.31±3.85)天,两组比较P值均<0.01。咳嗽复发情况方面:中药组咳嗽复发率为12.50%,对照组为40.00%,两组间比较P<0.05,中药组复发次数为(0.15±0.36)次,复发持续时间为(0.36±0.92)天,对照组分别为(0.78± 1.12)次,(1.00±1.36)天,两组比较P<0.01,P<0.05。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总分比较:经治疗后中药组LCQ总分为(16.08±2.03)分,对照组为(14.98± 1.60)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生理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生理评分为(5.33±0.55)分,对照组为(4.85±0.71)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社会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社会评分为(5.27±1.11)分,对照组为(4.63±0.89)分,两组比较P<0.01;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心理评分比较:治疗后中药组LCQ心理评分为(5.18±0.47)分,对照组为(4.81 ±0.58)分,两组比较P<0.05。1.2 综合症状和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后中药组综合症状积分为(1.6± 1.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士3.14)分,两组比较P<0.01,同时中药组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咽痒、咽痛、咳痰、小便黄等症状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1.3 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说明试验药物在正常剂量下基本无毒副作用。中药组花费平均为(335.21 ±202.14)元低于对照组的(745.40±474.68)元,两组间比较P<0.05,在误工天数上中药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 实验研究2.1 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2.1.1 给药第1天咳嗽激发试验比较10min内咳嗽次数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正常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次数明显增加(P<0.001),中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了咳嗽频次(P<0.05),10min内咳嗽的潜伏期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延长了咳嗽的潜伏期(P<0.05,P<0.01,P<0.001,P<0.01)。2.1.2 给药第7天咳嗽激发试验比较10min内咳嗽次数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咳嗽次数明显增加(P<0.001),10min内咳嗽的潜伏期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了咳嗽潜伏期(P<0.001),中药高、中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的咳嗽潜伏期比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P<0.05,P<0.01)。2.2 细胞因子的比较在TNF-a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01,P<0.01,P<0.001);在IL-8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而西药对照组数值与模型组比较P>0.05;在IL-4方面,中药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01);在IL-5方面,中药组低、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5,P<0.01,P<0.01),而中药高剂量组较西药对照组数值减低更显着(P<0.05)。2.3 神经肽的比较在NKA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1,P<0.01,P<0.01);在SP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P<0.01,P<0.001,P<0.01),而中药高剂量组数值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CGRP方面,中药组低剂量、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数值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值均<0.001)。2.4 肺组织病理光镜下肺组织病理:从支气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肺泡内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黏膜皱襞增厚程度、黏膜上皮脱落程度等方面,中药各剂量组、西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气道粘膜上皮和气道炎症情况均有所减轻。结论1 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感染后咳嗽患者女性更为多见,青年组发病率偏高,“郁热内伏、外邪束肺、肺失宣降”为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变通白牛宣肺汤具有“宣肺透邪、清透郁热、宣降气机”的特色功效。变通白牛宣肺汤可以降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缩短其止咳起效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咳嗽消退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止咳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感染后咳嗽伴随的咽痒、咽痛、咳痰、小便黄等症状,并且还具备安全、低廉、不易反复的特点。2 实验研究变通白牛宣肺汤可以降低感染后咳嗽模型大鼠咳嗽次数和延长其咳嗽潜伏期,降低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a、IL-8、IL-4和IL-5)和神经肽(NKA、SP和CGRP)的释放水平,通过干预气道炎症和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环节,控制炎症反应,降低咳嗽敏感性,达到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目的。

李龙山[4](2017)在《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古代和现代对小青龙汤文献资料汇总,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小青龙汤医案,系统总结小青龙汤的证治规律及其特点。方法:本研究以文献资料和临床医案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论述,对208例医案(病案来源主要以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及导师门诊医案为主)做深入的研究。采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黄金分割法、关键字统计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对208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因、病程、舌象、脉象、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用药规律做比较完整的分析,系统的归纳小青龙汤证的主要使用标准、加味药规律、中医疾病谱和西医疾病谱。最后将历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见解与临床证治规律加以比较、分析,探究其证治规律。结果:(1)小青龙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1)在性别上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患者,但发病规律未见明显的差异性;在年龄上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人;在发病季节上以冬季居多,春季次之,秋季亦有,夏季最少;病因主要多归于外感、体虚、内伤杂病,其中尤以外感居多。(2)小青龙汤的临床辨证指南:小青龙汤证舌质多以淡舌和淡红舌为主;苔色多以白苔为主;多以弦滑、浮紧、沉弦、沉细、浮滑等为主。主要症状:分别为咳嗽、稀痰、恶风寒、喘、纳差、胸闷、发热、流清涕、鼻塞、水肿、不能平卧、背冷、口干渴、痰鸣。(3)小青龙汤加味药用药规律208例小青龙汤病案加味药共有140味,总加味频次达707次,每味药加味频次达5.5次,使用加味药主要类型有止咳平喘药、补益药、解表药、利水药和清热药,临床结合体质和病情的不变化,可配合理气药、平肝抑阳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芳香化湿药和温里药灵活加减。频次大于10次以上的药为主要加味药,分别是茯苓、杏仁、白术、苏子、生石膏、陈皮、冬花、紫菀、葶苈子、黄芪、防风、附子、厚朴、白芷、芥子、桔梗、辛夷、苍耳子、莱菔、射干、红枣。但地龙、桃仁属于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较多,可能因为地龙、桃仁有平喘的作用,类似于固定的用法。(4)小青龙汤中医疾病谱以内科病和五官科为主,内科病中以肺系疾病为主,其余还见于心系病证中的心悸、胸痹;脾胃疾病中呕吐、便秘、腹泻;肝胆系疾病中的鼓胀、头晕;肾系病中的水肿,淋证;气血津液病中的汗证,痰饮;肢体经络病中的痹症;五官科的鼻渊,鼻窒,暴盲等。由于所纳入的医案西医诊断不完善,无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西医疾病谱。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小青龙汤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于《伤寒论》合《金匮要略》记载的症状描述,在临床合理辨证,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使用小青龙汤的机会。脉像、舌像也可以作为小青龙汤临床辩证指南之一。(2)小青龙汤以内科使用最多,其他科的疾病也有使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但必须有外寒内饮的病理基础。(3)小青龙汤用于发热、咳喘是常见的适应症候,但可治疗“暴盲”、“鼓胀”、“疮疡”等是意外发现。(4)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时合用其它方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能化痰饮止咳的药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等。(5)小青龙汤的兼夹证可以有兼饮邪化热、兼血瘀、兼气滞、兼食滞、兼表虚、兼脾肺虚、兼阳虚证,甚至戴阳证,辨清兼夹证,可判断病情轻重,有针对性选择加味药,提高疗效。

洪维浩[5](2013)在《感染后咳嗽的六经辨证研究》文中提出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常常是造成患者就诊的原因之一,起到了疾病信号的作用。感染后咳嗽是指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除呼吸道病毒外,其他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均可能引起感染后咳嗽,其中以感冒引起的咳嗽,称为“感染后咳嗽”。感染后咳嗽为临床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约占48%。感染后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伴咽痒,常于讲话、运动、冷空气刺激时诱发或加重,通常持续3周-8周,甚至大于8周,胸部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西医治疗感染后咳嗽主要以对症治疗,以抗组胺药、抗胆碱药、糖皮质激素、抗菌素等。而中医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而辨证方法有多种,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在临床治疗咳嗽,从六经辨证分类咳嗽或论治咳嗽,目前研究极少。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治疗咳嗽及感染后咳嗽的更佳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与统计315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信息,从六经辨证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患者咳嗽的证候特点,进一步完善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诊断及治疗。研究方法:应用Microsoft Excel对于文献资料的症状等归类于六经辨证单经多经等,应用SPSS20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对性别、年龄、病程、发咳季节、咳嗽轻重、咳嗽性质、疗效观察与六经辨证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描述。本研究结果与结论:感染后咳嗽的症状特点为干咳无痰或咳痰量少色白黏稠,咳嗽多为轻咳不影响休息与工作,以咽痒作咳为其突出主症。感染后咳嗽的发咳诱因为风、寒、热、异味所谓外感六淫,另外感染后咳嗽也存在素体体质虚弱,感受外邪或饮食刺激或情绪搏动引发本病。感染后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感染后咳嗽在病程上有的时候可持续超于8周。感染后咳嗽多发于青年人。表证与半表半里证多见于青年人,年龄越大的人越多见里证。感染后咳嗽可出现于六经各个经病,因此从六经辨证论治感染后咳嗽,有一定的依据。感染后咳嗽中少阳病咳嗽占为最多。感染后咳嗽出现多经合病为多见,其中少阳病咳嗽又为多见。感染后咳嗽病程越短,单经病咳嗽占越多,病程越长,多经病咳嗽占越多。因此可以概括而言感染后咳嗽病程越长,病情越复杂。如阴阳合病咳嗽多见咳痰。感染后咳嗽的阴经病咳嗽咳嗽症状重于阳经病咳嗽。因此从六经辨证探索感染后咳嗽有一定的占优,按某经见的证,选正确的方证,在治疗感染后咳嗽中有的确的疗效。

赵子剑,郭胜雄,刘译,李传华,王斌[6](2010)在《鱼腥草药理作用的文献再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对鱼腥草药理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以判定其确切的药理作用。方法查阅、归纳、整理公开发表的有关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根据药物药理作用的评价原则和评定标准,对鱼腥草进行文献再评价,以明确其药理作用。结果鱼腥草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明确,镇痛、镇咳、解热、增加免疫、抗氧化等作用实验依据不足。结论鱼腥草最主要的药理作用为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王海娟[7](2008)在《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近期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门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予利咽止咳汤口服,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连续服用7天。中成药对照组予以口服急支糖浆,每次10ml,饭后服,一日3次,连续服用7天,7天为1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总体疗效与急支糖浆相比较有差异。两组显效比较,P<0.05,说明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近期疗效优于急支糖浆。结论:利咽止咳汤有明显的止咳止痒止渴作用,是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剂。

刘承[8](2007)在《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原创思维、原创优势,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体系。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学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从临床实践中探索中医诊疗规律,从成功的医案中总结出更有效、更系统的指导具体实践的理论,使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得到升华,进而提出新的临床理论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导师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系统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状态论治的临床理论。本研究选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咳嗽为切入点,探讨从状态论治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分为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结论三部分。一理论探讨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医临床理论不能用现代语言清楚地表述;二是当前的中医临床理论没有充分表达整体观念和三因治宜思想,因而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进而认为中医临床理论发展创新应具备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抓住中医理论的精髓,全面反映中医的学术本质。二是创新的理论必须能有效的指导新的实践,体现在医疗方面就是能够显着地提高疗效。三是要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时代的特点,把传统中医理论中所揭示的真理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导师总结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人体体质学、环境医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信息辨识状态,找出形成状态的基本病机,综合施治的临床理论。状态是从现代系统科学中引入的新概念,人体状态就是人体在某一时相内所处的状况,可以用适当的状态量来描述,人体的状态是复杂的,受体质、年龄、性别、环境、季节变化、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任何单一的信息难以准确刻画人体的状态,“证”就是对人体在疾病状况下,机体综合反应状态的一种描述。任何一个疾病状态都包含三个或以上基本点,即时空、病因、基础状况,临床中识别疾病状态就要从这三个基本点出发。临床中识别状态的具体方法因人、因病而异。针对状态的整体系统治疗是从状态论治的基本要求,角药配伍有利于状态调节,综合施治是调节状态的最佳选择。对导师从状态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深入认识病机,认为气机不畅是咳嗽的根本病机;重视经络辨证,通过察耳穴、经络来确定病位,增强认识状态的客观性;别识状态重视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调畅气机是咳嗽治疗的根本大法;调节状态多用角药,角药配伍对复杂状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重视综合疗法的应用,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1354例咳嗽医案回顾性分析1资料来源:检索姜良铎医案数据库,自1999年8月-2004年4月所有患者主诉中有“咳嗽”的医案,共计1354例,患者以北京地区为主,其中男499例,女855例,男:女为1:1.7,年龄最大86岁,最小11岁,平均年龄49.53±17岁。2咳嗽患者季节分布春季239例,占17.7%,夏季176例,占13.0%,秋季441例,占32.6%,冬季498例,占36.7%;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咳嗽患者的发病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冬季患者是夏季的2.8倍。说明寒邪是导致咳嗽的主要病因。3咳嗽患者的年龄分布表明:咳嗽患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4咳嗽患者舌质颜色随季节变化的分布表明:其中以暗红舌最多423例(31.4%),其次为淡红舌371例(27.5%)、舌质红257例(19.1%),舌质淡者最少。5 1335例咳嗽患者不同季节舌苔分布表明:苔薄白者最多472例(35.4%),其次为苔黄腻268例(20.1%)、苔薄黄221例(16.5%),苔剥脱最少。在季节分布方面,春季以苔剥脱所占比例最高,夏季以薄黄苔所占比例最高,秋季以苔白腻所占比例最高,苔白腻、苔剥脱在冬季所占比例最高。余无明显差异。6 1327例咳嗽患者脉象分布以细、弦、滑为主。第二部分:姜良铎教授250例咳嗽医案证侯与用药规律分析250例次咳嗽医案来自姜良铎医案管理系统2002年-2005年之间,以有内伤基础的外感咳嗽为主组成。经主题词标准化处理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开发的医案-方剂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次处方中,前25种证候共出现245次,占全部132种427条证候的57.4%。其中风寒47次,风燥7次,风热5次,燥邪5次,风邪7次,湿热32次,外感类证候共计103次,因而从总体上看这250例医案以内伤咳嗽为主,内伤中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其次是肝阳上亢、血瘀痰凝、肝胃不和;外感咳嗽中以风寒为最多,其次为湿热。在用药规律方面,250次处方共涉及到中药220味,其中使用5次以上的中药121味,使用10次以上的药物为78味,使用25次以上的药物42味,前9味药依次为黄芩、杏仁、瓜蒌、贝母、知母、紫菀、牛蒡子、紫苏、柴胡,其使用频率均在100次以上。第三部分:从状态论治咳嗽与常规辨证治疗咳嗽的比较研究根据咳嗽的诊断标准,选择以门诊病例为主,以姜良铎教授的诊疗方法默认为从状态论治,其他医师的诊疗方法采用常规辨证论治方法,比较二者的疗效,以探讨从状态论治是否具有优越性。1病例来源及分组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及特需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咳嗽的成年患者,共232例,以就诊于姜良铎教授的患者作为从状态治疗组,共97例,就诊于其他医师(均为呼吸科副主任以上医师)的患者为常规辨证对照组,共135例。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失5例,对照组脱失12例,共完成观察215例。其中男65例,女15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4岁,平均43±11岁。经检验,两组病例在病程、年龄分布、季节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不同的状态,给予不同的中药汤剂为主,必要时给予中成药以及拔火罐,耳穴贴压王不留行仔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西药对症治疗。3疗效评定标准及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判定具体方法:急性咳嗽在治疗10天后判定疗效;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分别在治疗两周后及四周后判定疗效。4结果:从状态治疗组92例,痊愈39例、显效41例、好转9例、无效3例,愈显率87.0%,总有效率96.7%,症状积分改善率81.32%;常规辨证对照组123例,痊愈20例、显效35例、好转48例、无效20例,愈显率44.7%,总有效率83.7%,积分改善率55.38%。经统计检验,二者在愈显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率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从状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对照组。第四部分45例咳嗽患者耳穴反应点与中医辨证相关性初步探讨观察了45例咳嗽患者的耳穴阳性反应点,共出现311个阳性反应点,结果:肺出现的阳性率最高,占18.4%,其次是三焦,占17.4%,其次是脾10.3%、肾10.1%。说明咳嗽与肺、三焦、脾、肾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与中医辨证的结果基本一致。三结论1本项研究表明:感受风寒是仍然是导致咳嗽的首要的病因;湿热蕴结是咳嗽患者十分常见的状态,应加以重视;气机失调是咳嗽的重要病机,疏化三焦气机应作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2从状态论治咳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状态治疗重视对咳嗽发生的时间、既往史、体质状况、伴随证状及诱发因素所包含的信息的深入挖掘,将这些信息上升到病机的高度,与主要症状、体征结合起来做整体性的考虑,对病机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从状态论治是对传统辨证论治的继承和发展,状态这一概念清楚明了,容易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从信息的角度认识状态,对形成状态的病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使治疗的依据更加清晰、明确而充分,采用角药配伍、综合治疗,能显着提高疗效。4从状态论治这一临床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既继承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叶振成[9](2006)在《麻杏桑菊汤治疗咳嗽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新加坡地理位置临近赤道,从地图上看是位于马来西南端的一个小红点,为一个多言种、多民族的国家,有华族,马来族,淡米尔族,其他民族等,其中以华族占多数,气候四季如春,偏于温热,故外邪犯肺多以温热邪气为主。同时,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又喜煎炸、辛辣之品,体质上多属阳胜体质,故临床上常见阳胜之体感受温热外邪而致的表里俱热之咳嗽。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家,人民多数以西医诊治为主。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许多病者因看西医效果不显着而改看中医,而新加坡法律严明规定中医不能用西药,(连普通的退烧药都不能用),对于外感温热邪气引发的咳嗽,笔者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常用麻杏桑菊汤治之而获得显着疗效。本文在文献和理论研究中,结合文献学习及临床体会,对麻杏石甘汤、桑菊饮两方的方义析要,古代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在临床研究部分,系统观察了60例表里俱热证咳嗽患者应用麻杏桑菊汤和桑菊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麻杏桑菊汤在临床总有效率及主症改善率方面均优于桑菊饮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

陈昌华[10](2006)在《玄麦止咳颗粒对阴虚风燥型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和气道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玄麦止咳颗粒对阴虚风燥型的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对气道阻力的影响。 研究方法:共收集了50例喉源性咳嗽病人,分为治疗组玄麦止咳颗粒剂30例和对照组急支糖浆20例,治疗组服用试验药品玄麦止咳颗粒剂,口服,用200ml开水融化并搅匀,分2次服,每日服2次;对照组服用对照药品急支糖浆,口服,每次10ml,一日3次,连续服药7天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以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检测气道阻力作为观察指标。 结果:治疗组临床愈率3.3%,显效率为53.3%,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3.4%,对照组分别为0%,5%,35%,60%,经过检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症状干咳、咽干、咽痒临床愈率、显效率为、有效率为、无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能明显降低Zrs(呼吸道总阻抗)、R5(呼吸道总粘性阻力)、R20(中心气道的粘性阻力)、和近咽部黏性阻力R35,疗效优于对照组急支糖浆。本方具有安全,所有患者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玄麦止咳颗粒具有滋阴祛风止咳,化痰止痒止渴功效;玄麦止咳颗粒有明显的降低气道阻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功效。

二、开阖镇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1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阖镇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1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喉咳灵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及调控神经源性炎症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综述
        1. 古代文献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对喉源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综述
        1. 研究现状
        2. 喉源性咳嗽解剖学基础
        3.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4. 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本病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病例分组及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实施方法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关键技术
        4.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2 实验室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临床观察结果
        6.2 实验室结果
    7.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咳嗽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内容
    2.2 病案的收集
    2.3 病案信息处理
    2.4 数据录入
    2.5 数据挖掘方法
    2.6 数据挖掘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一般信息及统计结果
        3.1.1 医案的性别分布
        3.1.2 患者的年龄分布
        3.1.3 西医诊断分布情况
        3.1.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1.5 中医证型相兼情况的统计结果
        3.1.6 中医证型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3.1.7 药物频率统计
        3.1.8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情况
        3.1.9 高频药物应用及功效分布情况
        3.1.10 虫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3.1.11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1.12 中医症状的统计结果
        3.1.13 高频症状分类结果
        3.1.14 五类高频的症状分类结果
        3.1.15 舌苔脉象的统计结果
    3.2 组方用药规律统计结果
        3.2.1 药物配伍的统计结果
        3.2.2 核心药物组成的统计结果
        3.2.3 特殊加减药物使用的统计结果
4 讨论
    4.1 慢性咳嗽以风邪恋肺为主,祛风剔络为主要治法
    4.2 慢性咳嗽总属于肺,细辨病位论治
    4.3 宣肃并用,偏于肃降
    4.4 寒温并用,偏于寒凉
    4.5 注意顾护脾胃之气
    4.6 活血通络,擅用虫类药物
    4.7 运用组方治疗慢性咳嗽
    4.8 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4.8.1 偏于寒症
        4.8.2 偏于热证
        4.8.3 偏于虚证
        4.8.4 偏于实证
5 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
    5.1 医案样本的不足之处
    5.2 人机结合数据的感悟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三:慢性咳嗽病案信息采集表
    附录四

(3)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发病机制及西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
    一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
        1 伏邪理论的源流
        2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理论价值
    二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1 透邪法的沿革
        2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基于伏邪理论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
    一 变通白牛宣肺汤的确立
    二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作用机理探讨
    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实验目的及内容
        3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观察
        2 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
        3 细胞因子的比较
        4 神经肽的比较
        5 肺组织病理
    三 讨论
        1 结果分析
        2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理初步探讨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附录2: 患者日志卡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供本院博士论文盲审用)

(4)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论述
    1 小青龙汤的来源
    2 小青龙汤的组成及用法
    3 小青龙汤方论
    4 药理研究
        4.1 小青龙汤中各组成的药理研究
        4.1.1 麻黄的研究
        4.1.2 白芍的研究
        4.1.3 桂枝的研究
        4.1.4 干姜的研究
        4.1.5 细辛的研究
        4.2 小青龙汤的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小青龙汤证治规律探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资料
        1.2.1 医案收集范围
        1.2.2 医案收集标准
        1.2.3 医案收集规范
        1.3 统计方法
        1.3.1 频数统计
        1.3.2 关键词统计分析法
        1.3.3 黄金分割法
    2 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
        2.1 发病规律研究
        2.1.1 性别
        2.1.2 年龄
        2.1.3 季节
        2.2 病因、病程及病机
        2.2.1 病因
        2.2.2 病程
        2.3 辨证规律
        2.3.1 舌质
        2.3.2 舌苔
        2.3.3 舌形
        2.4 脉象
        2.5 症状
        2.6 用药规律
        2.6.1 加味药统计情况
        2.6.3 小青龙汤合方的研究应用规律
        2.7 中医疾病谱和西医疾病谱
        2.7.1 中医疾病谱
        2.7.2 西医疾病谱
        2.8 医案赏析
        2.9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法
        3.2 关于小青龙汤的善后法
        3.3 关于小青龙汤的变通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感染后咳嗽的六经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研究
    1. 咳嗽的定义
    2. 咳嗽的发病机制
    3. 咳嗽的病因
    4. 咳嗽的分类
    5. 感染后咳嗽
    6. 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
    7. 感染后咳嗽的诊断
    8. 感染后咳嗽的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二.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研究
    1. 咳嗽概述
    2. 咳嗽病因病机
    3. 咳嗽的分类
    4. 感染后咳嗽
    5. 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6. 从六经辨证论治咳嗽
    参考文献
三. 感染后咳嗽的六经辨证研究
    前言
    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资料与方法
    感染后咳嗽的六经辨证研究的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感染后咳嗽患者六经辨证调查表

(7)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近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试验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疗效判定
        2.5 临床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临床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对照药物的选择
        4.2 喉源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4.3 导师田理主任医师对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认识
        4.4 利咽止咳汤的组方依据及成分分析
        4.5 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一 古代中医文献对咳嗽的论述
    二 近年来中医治疗咳嗽研究进展
    三 咳嗽西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一 咳嗽相关问题的认识
        1 咳嗽病名的研究
        2 咳嗽分类的认识
    二 中医临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初探
        1 辨证论治理论研究进展
        2 中医临床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中医临床理论发展的方向
        4 从息论态综合施治
        参考文献
    三 导师从状态论治咳嗽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1 识病机中西合参
        2 辨状态务求精细
        3 察经络明确病位
        4 畅气机疏化三焦
        5 调状态角药配伍
        6 重综合提高疗效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
    一 1354 例咳嗽医案回顾性分析
        1 资料来源
        2 咳嗽患者季节分布
        3 咳嗽患者年龄分布
        4 咳嗽患者舌质随季节分布
        5 咳嗽患者舌苔随季节分布
        6 咳嗽患者脉象分布
        7 讨论
    二 导师250 例咳嗽医案证候与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2 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三 从状态论治咳嗽与常规辨证治疗咳嗽的比较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数据分析
        1.3 一般情况比较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内容及随诊
        2 诊疗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结果
        3.1 疗效结果
        3.2 症状及体征表现
        3.3 辨证结果
        4 讨论
    四 45 例咳嗽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与中医辨证相关性初步探讨
        1 一般资料
        2 耳穴穴位标准及探测方法
        3 结果
        4 结果分析及讨论
    临床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结论
    1 从状态论治咳嗽的对策
    2 从状态论治的意义
致谢
个人简历

(9)麻杏桑菊汤治疗咳嗽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咳嗽的中医研究现状
    综述二 麻杏石甘汤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桑菊饮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综述四 表里俱热证的研究现状
    综述五 现代医学对于咳嗽的诊治
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咳嗽诊断标准
        2.2 表里俱热证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病例的脱落与剔除
        5.1 病例脱落标准
        5.2 病例剔除标准
        6、分组方法
        7、给药方法和疗程
        8、观察指标
        8.1 一般性资料
        8.2 疗效性指标
        8.3 安全性指标
        9、疗效评定标准
        9.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9.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安全性评价
        11、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综合疗效
        2、主症疗效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10)玄麦止咳颗粒对阴虚风燥型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和气道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前言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治疗结果
四.结论
五.讨论
附录: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开阖镇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1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喉咳灵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及调控神经源性炎症的机制探讨[D]. 张琳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数据分析对余小萍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探讨[D]. 郭山逸.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 马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1)
  • [4]小青龙汤证治规律研究[D]. 李龙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感染后咳嗽的六经辨证研究[D]. 洪维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鱼腥草药理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 赵子剑,郭胜雄,刘译,李传华,王斌.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1)
  • [7]利咽止咳汤治疗阴虚邪滞型喉源性咳嗽的近期临床研究[D]. 王海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8]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刘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麻杏桑菊汤治疗咳嗽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D]. 叶振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2)
  • [10]玄麦止咳颗粒对阴虚风燥型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和气道阻力的影响[D]. 陈昌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开合镇咳汤治疗喉咳15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