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一、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彪[1](2019)在《基于峰会与平时运营动态需求下的会议中心功能布局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全国兴起会议场馆建设热潮,大型会议承办能力逐渐被视为城市经济活力的代表体现,会议中心的市场分析、立项、策划、选址、设计、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国际重大峰会的会议需求跟平日民间会议需求有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造型上国家精神的展示、区位及周边安保的界定、会议项目及流线组织的复杂程度、接待礼仪、场馆使用面积等。简单来讲,完全按照国际峰会标准来设计建造会议中心往往会造成空间、能源浪费、管理低效等问题;如完全按照日常民间会议需求来设计建造会议中心,往往比较难满足国际峰会的需求。目前的会议中心设计往往忽略了运营场景切换适应性需求,造成场馆难以承办国际峰会或者平时运营使用率底下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适合峰会与平时会议需求的会议中心布局模式,使会议建筑既能满足国际峰会承办,又能方便日常民间会议活动,增加会议中心场馆的日常的租用率、运营效率,降低场馆的运营能耗,促进会议中心可持续性运营发展。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问题,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三章分析问题,分别研究了会议中心平时运营和峰会期间的功能布局。第四章解决问题,通过峰会与平时运营对比分析,得出会议中心动态需求下的适应设计目标,再由会场区、会场前区和会场后区的适应性设计研究来回应第四章的目标原则,得出“有核心集中串联式”功能布局具有较强的平时运营和峰会的动态需求适应性能力。第五章对作者参与的长沙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进行项目解读,检验“有核心集中串联式”布局的峰会与平时会议的适应性能力。最后是对会议中心当前动态需求下的功能布局总结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金佳媚[2](2018)在《基于政府视角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对策研究 ——以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举办高端国际会议是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城市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成功举办G20峰会,有效带动了杭州的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近期,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作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更显重要。但目前针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以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为例,基于政府视角研究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对策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会议产业相关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政府职能行使相关理论等为指导,结合当前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发展经验,总结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发展共性,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杭州市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基于政府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找准切入点,进而丰富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杨威[3](2017)在《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构成与设计研究 ——以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来我国政府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丰富的国际活动为举办国际会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国际年会和相关重要会议在我国举办的数量却并不多,反映出我国国际会议中心设施建设水平的不足,本文结合国内已有建筑案例,分析整合国外优秀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对国际会议中心建筑功能构成与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设计发展策略,尝试总结建筑功能设计的相关规律和通行方法。文章整体结构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整体上介绍了国际会议中心的定义和概念、国内外会议中心研究和建设发展状况点出国内对于相应类型建筑研究的迫切性,是研究国际会议中心建筑的必要背景信息;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会议建筑和会议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概要性介绍,以期使读者对会议类建筑和会议产业的发展历史、功能演变、存在问题有初步的了解;第三章就会议产业的演变和现有案例分析了现有国际会议中心存在的主要功能问题和影响因素;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依次针对前两章列出的会议中心功能问题从国际会议中心建筑的主要功能构成、功能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调研和官方网络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功能设计模式和策略,归纳总结出国际会议中心建筑功能设计的通行规律。第五章介绍了笔者实习参与的投标项目——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方案,重点阐述了方案设计思路,从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方案中涉及到的功能方法和策略,理清全文框架构思逻辑于项目设计流程中,理论结合实例也是对论文最好的总结。

朱佳毅[4](2017)在《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地方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地方政府通过自行创制和运营周期化运作的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并以之为载体开展针对特定海外公众群体的机制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然而,由于现阶段对地方公共外交的载体及其效果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针对国际会议品牌发展规律的论述也长期游离于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之外,造成该领域的研究近乎于空白。为全面理解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作用机理,本文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代表性样本展开具体的案例分析,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公共外交常用载体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国际会议品牌在公共外交中可能具有的优势和作用,进而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作为载体在地方公共外交中具有的实际优势和特点。其次,通过对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运作模式的简化分析,解释其对地方公共外交的支持原理和优势成因。同时,采用逻辑推导并结合图表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等统计学方法,对现阶段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自身的驱动力来源和性质进行定位,并分析其可能对后续发展形成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几大知名国际会议品牌发展规律的归纳,推导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可能的升级路径。本文认为,从载体的运作效果来看,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能为地方公共外交在效率、受关注度、辐射范围和直接收益等指标上带来明显优势。从载体的运作动力来看,现阶段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发展尚未形成结构性的驱动力,而主要依靠地方主体自源性的吸引作用。从载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现有模式下可能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但地方主体可能通过对会议模式的改进激发会议品牌的结构性驱动力,实现载体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公共外交的能级。

方萍[5](2013)在《城市会议目的地评价体系构建及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会议产业素有“触摸世界的窗口”之称,对优化城市社会资源、发展城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对城市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正是因为会议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巨大价值,各个城市日趋重视对会议目的地的打造。借此引申出的问题即是,会议目的地城市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哪些要素为参会者和举办者所重视?目的地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国内对会议的研究比较缺乏,多以“会展”研究概之,“重展轻会”的问题十分突出。会议业快速发展,如何在当前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会议目的地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外学者很早从会议组织者角度对会议目的地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系列成果。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归纳这些评价因素,初步设立城市会议目的地评价因素体系。为确保评价因素的客观有效,本文选择有过参会经验的与会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建立了城市会议目的地的评价因素体系,其包含了四个层面的22个因素,并确定了相关因素的权重。在确定城市会议目的地评价的指标体系后,本文尝试以上海为实证研究对象,将选取的评价因素对上海作为会议目的地进行满意度评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法,将相关因素的满意度情况进行分类。对于上海而言,在多项因素的评价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唯一被参会者认为重要程度高而满意度低的因素是住宿费用的合理性。以此为依据,笔者对拓展和改进上海会议目的地优势及劣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上海发展城市会议目的地给出了八个方面的建议:加强对会议市场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成立“会议促进局”;建立会议专业人员培训、认证体系;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共赢;注重长三角资源整合;鼓励培育高端品牌会议;充分利用金融产业发展优势;优化国际会议审批流程。

张伟[6](2009)在《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展建筑因经济效益显着而诞生,又因社会效益巨大而受到人们青睐。在会展建筑蓬勃发展的形式下,对会展建筑建设的要求更加贴近时代发展步伐。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历史相对其它地区较悠久,且发展一直位于我国会展建筑的前列,对我国其它地区的会展建筑建设与发展有极大的参考性。目前,针对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的研究尚属空白,研究北京地区会展建筑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会展建筑的整体发展有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地区展览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以综合性展览为主的会展建筑。从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系统考察了北京会展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动因,在建筑设计理论框架指导下,通过整合建筑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及其相关学科等方面知识,围绕着北京会展建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系统阐述其发展脉络、型态、设计特点、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发掘出其自身生长规律。论文共分六个章节来对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发展状况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会展建筑的概念及分析会展建筑与会展业、会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明确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和技术路线与方法,概述国内外会展建筑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世界会展业和会展建筑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三章对中国会展业和北京会展业及相关活动进行必要的论述。第四章先通过对于中国会展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析,提出居于其中重要地位的北京地区会展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时间为序详实介绍了北京现存的13座会展建筑,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影响与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特点。第五章对比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会展业发达地区的会展建筑的现状,并结合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和2010年亚运会分别对这三个地区的影响和契机,提出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机遇和对于其它地区的借鉴作用。最后结论与展望,总结出北京会展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提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梳理出其在当今发展的机遇与现实挑战。论文的核心是提供一套完整而科学的针对我国北京会展建筑历史脉络与发展的研究方法,希望整个研究体系具有现实可参考价值。

刘雅[7](2009)在《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会议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生产物,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会议经济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对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会议产业作为会议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产生的经济贡献和非经济影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形象塑造的新策略,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会议产业,特别是国际会议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即使作为目前国内国际会议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的上海,与世界发达的国际会议城市相比,在产业的专业化、产业环境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认清竞争环境和优劣势所在,采取措施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实力。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对国际会议产业的研究现状,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竞争力理论和国际会议选址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在对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构成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再运用因子分析法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选取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上海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对象,对三个城市的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了上海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所在,最后提出了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发展背景;第三章,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章,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比较研究:第五章,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姜静娴[8](2008)在《会议旅游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MICE(公司会议、奖励旅游、大型会议、展览)产业都是旅游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性经济会议以及全球性行业大会选择了上海,上海会议旅游发展迅速,会议旅游产品成为上海市都市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参会代表的角度出发,建立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量表,找出参会代表评价会议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探索决定参会代表评价会议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国内外会议旅游研究成果不多,对参会代表这一最大的会议旅游者群体行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参会代表对会议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既能够丰富会议旅游的研究内容,也能够为杨浦区和上海市提高会议旅游产品质量提供参考。本文秉承实证研究的精神,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综合文献综述、深度访谈、参考他人问卷的结论,形成调研问卷。研究者分别于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2008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在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上海市杨浦区高校及其周边酒店,对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进行访问。发放问卷共600份,回收573份,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5%和84.4%。使用SPSS15.0 forWindows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杨浦高校集中区国际会议代表多为科研人员或业内专业人士,学历层次高。在参会行为方面,他们参加会议旅游的最主要原因是被邀请作为发言者/主持人;会议注册费或者由科研人员课题经费支出,或者由非科研人员所在单位支出,除了注册费以外,会议代表在会议期间的住宿、餐饮及娱乐消费偏低。此外,上海市杨浦高校集中区国际会议的参会代表并不经常在参会时携带陪同,也并不经常参与会议组织的旅游活动。本研究对参会代表评价会议旅游质量量表的分析表明,参会代表评价会议旅游质量主要从会议旅游目的地、会议安排、会议设施和服务、会场四个方面来考量,且参会代表对会议旅游质量的评价会影响他们的总体满意度、行为意愿及对会议旅游价值的感知。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的次数和参会代表的受教育程度对参会代表评价会议旅游目的地、从而对评价会议旅游质量具有显着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对上海市杨浦高校集中区及上海市作为国际会议旅游地发展会议旅游的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在取样方法和会议旅游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选取上还具有局限性,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祝红英,黄红灯[9](2008)在《对上海发展国际会议市场的新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国际会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上海发展国际会议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世博会前后将是上海国际会议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会议企业的共同努力。

陈平[10](2007)在《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会议业的发展不仅将给会议举办地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海近年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持续全面发展,使上海发展国际会议业的条件日趋成熟,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上海的国际会议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这是上海国际化都市发展的选择,符合上海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上海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建设。国际会议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并已有百年的发展史。世界上着名的城市如瑞士的日内瓦、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亚洲的新加坡和香港都是着名的“会展城”。这些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会展业的繁荣给城市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国际声望。中国的国际会议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比起国际会议业发达的城市仍有很大的差距。国际会议业是服务性的行业,而任何服务行业发展最根本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会议业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兴的且最具活力的领域,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得国际规则又懂得经营运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是上海全面发展国际会议业的根本保障。上海会议业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同时也存在着政府主导型的国际会议市场、外方自行办会的管理缺位、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协调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会议场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各行业会议资源缺乏系统的整合、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上海国际会议市场的发展必须从改变国际会议市场政府主导现状,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相应会议主管部门,创造良好的办会环境;制定相关条例和政策,使上海的国际会议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整合资源,为各行业会议提供专业服务;加强上海会议场馆规划与建设以及加强上海国际会议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入手。

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峰会与平时运营动态需求下的会议中心功能布局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国际会议活动的数量增多
        1.1.2. 政府借重大会议提升地区及城市影响力
        1.1.3. 社会对会议中心的新需求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会议中心
        1.2.2. 峰会
        1.2.3. 平时运营
        1.2.4. 动态需求
        1.2.5. 适应性
    1.3. 研究视角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会议产业发展概况
        1.6.1. 国际会议产业发展历程
        1.6.2. 国际会议产业指标数据
        1.6.3. 国内会议产业发展历程
        1.6.4. 会议产业发展小节
    1.7. 国内外研究综述
        1.7.1. 国外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1.7.2. 国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1.7.3. 文献梳理总结
    1.8. 研究方法
    1.9.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会议中心平日运营功能布局研究
    2.1. 平时运营基础调研
        2.1.1. 民间会议活动流程调研
        2.1.2. 平时会议活动规模
        2.1.3. 平日运营的客户主体
        2.1.4. 平日运营主要活动类型
        2.1.5. 会议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2.1.6. 会议中心运营的利润分析
        2.1.7. 调研小节
    2.2. 平时运营功能分点研究
        2.2.1. 平时运营功能类型梳理
        2.2.2. 门厅、过厅空间
        2.2.3. 贵宾室及公共茶歇空间
        2.2.4. 会场空间
        2.2.5. 餐饮空间
        2.2.6. 后勤空间
        2.2.7. 各项功能要点总结
    2.3. 平时运营功能布局研究
        2.3.1. 平时运营功能布局及流线拓扑原型
        2.3.2. 平时运营功能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2.3.3. 平时运营需求导向下的功能布局
        2.3.4. 平时运营布局要点总结
    2.4. 平时运营导向下的会议中心建筑实例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会议中心峰会运营功能布局研究
    3.1. 峰会基础调研
        3.1.1. 峰会日程安排
        3.1.2. 峰会面积规模调研
    3.2. 峰会功能分点研究
        3.2.1. 峰会功能空间类型梳理
        3.2.2. 入场及门厅空间分析
        3.2.3. 候场及休息空间分析
        3.2.4. 会场空间分析
        3.2.5. 宴会空间分析
        3.2.6. 媒体空间分析
        3.2.7. 后勤空间分析
        3.2.8. 峰会功能要点总结
    3.3. 峰会功能布局研究
        3.3.1. 峰会功能布局及流线拓扑原型
        3.3.2. 峰会功能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3.3.3. 峰会需求导向下功能布局
        3.3.4. 峰会功能布局要点总结
    3.4. 峰会导向下会议中心建筑实例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会议中心功能布局设计适应性策略
    4.1. 峰会与平时运营对比分析下的功能布局适应性设计目标
        4.1.1. 峰会与平时运营功能对比分析
        4.1.2. 峰会与平时运营功能适应性设计目标
        4.1.3. 峰会与平时运营功能布局对比分析
        4.1.4. 峰会与平时运营功能布局适应性设计目标
        4.1.5. 小节
    4.2. 会场区适应性设计研究
        4.2.1. 形的适应性
        4.2.2. 量的包容性
        4.2.3. 质的多义性
        4.2.4. 组合丰富性
        4.2.5. 形、量、质、组合协同下的会场空间适应性策略
        4.2.6. 小节
    4.3. 会场前区适应性设计研究
        4.3.1.“整体分仓”原则
        4.3.2.“整体分仓”策略
        4.3.3. 功能布局模式对比分析
        4.3.4. 小节
    4.4. 会场后区适应性设计研究
        4.4.1. 一般后勤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
        4.4.2. 厨房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
        4.4.3. 货物运输适应性设计研究
        4.4.4. 设备节能适应性设计研究
        4.4.5. 小节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项目实践分析--以长沙国际会议中心方案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场地介绍
        5.1.2. 项目重点要求
    5.2. 设计回应策略
        5.2.1. 第一家单位设计解答--分段串联式布局
        5.2.2. 第二家单位设计解答--集中包围式布局
        5.2.3. 第三家单位设计解答--有核心集中串联式布局
        5.2.4. 项目结果
    5.3. "有核心串联集中式"设计要点总结
        5.3.1. 流线组织
        5.3.2. 规模控制
        5.3.3. 核心厅模式
        5.3.4. 分仓模式
        5.3.5. 交通长廊
        5.3.6. 高度差利用
    5.4. 本章小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政府视角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对策研究 ——以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中的不足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研究述评
        1.4.2 国内文献研究述评
2 理论基础及SWOT分析法
    2.1 高端国际会议相关理论
        2.1.1 高端国际会议的评判标准与主体
        2.1.2 高端国际会议的分类概念
    2.2 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相关理论
        2.2.1 会议目的地相关理论基础
        2.2.2 政府职能行使理论基础
    2.3 SWOT分析法理论
        2.3.1 SWOT分析法的内涵
        2.3.2 SWOT分析法的发展
        2.3.3 SWOT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3 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代表性城市比较分析
    3.1 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代表性国外城市比较分析
        3.1.1 全球顶尖型国际会议城市(巴黎)
        3.1.2 欧洲大型国际会议城市(伦敦)
        3.1.3 亚洲小型国际会议城市(新加坡)
    3.2 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代表性国内城市比较分析
        3.2.1 高精尖型国际会议城市(北京市)
        3.2.2 国际多元型国际会议城市(上海市)
        3.2.3 普通型国际会议城市(南京市、西安市、昆明市)
    3.3 研究启示
4 杭州市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SWOT分析
    4.1 发挥杭州城市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4.2 认清杭州城市存在的劣势(weaknesses)
    4.3 把握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机会(opportunities)
    4.4 迎接杭州城市未来的挑战(threats)
    4.5 小结
5 政府视角下杭州市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举措
    5.1 完善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顶层设计
    5.2 加快推进杭州市会议管理体制改革
    5.3 构建完善的高端国际会议产业服务体系
    5.4 推动形成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合力
    5.5 营造有利于发展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的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构成与设计研究 ——以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会议产业发展现状
        1.1.2 国家对会议相关建筑需求上升
        1.1.3 国内会议中心建设和设计研究的不平衡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
        1.3.2 对象界定
        1.3.3 国际会议中心服务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会议中心建筑功能的时代演化
    2.1 会”与“展”的联系
    2.2 我国近现代会议产业发展概况
    2.3 国外会议建筑发展历史及功能特征
        2.3.1 会议产业发展初期
        2.3.2 会议产业快速发展期
        2.3.3 会议产业稳定发展期
        2.3.4 会议产业多元化发展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我国会议中心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我国旧有国际会议中心主要功能的相关问题
        3.1.1 功能组成问题
        3.1.2 功能布局问题
    3.2 当前影响我国会议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2.1 设计理论
        3.2.2 社会条件
        3.2.3 投资模式
        3.2.4 市场需求
        3.2.5 旧有观念
        3.2.6 国外建设潮流
    3.3 会议中心建筑发展趋势
        3.3.1 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
        3.3.2 新生态理念
        3.3.3 功能设计人性化
        3.3.4 改扩建步伐加快
    3.4 本章小结
第4章.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构成与设计模式
    4.1 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构成解析
        4.1.1 主要功能构成
        4.1.2 辅助功能构成
        4.1.3 停车场设计
        4.1.4 安保功能设计
    4.2 国际会议中心功能关系
        4.2.1 并列型
        4.2.2 互惠型
        4.2.3 主从型
    4.3 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模式及策略
        4.3.1 空间组合模式
        4.3.2 功能复合模式
        4.3.3 流线组织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项目实践--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方案设计
    5.1 项目背景
    5.2 需要解决的问题
        5.2.1 选址基地问题
        5.2.2 功能设计问题
        5.2.3 规划设计问题
    5.3 设计策略
        5.3.1 规划设计策略
        5.3.2 功能设计策略
        5.3.3 其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地方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概述
    第二节 对公共外交本质的理解
    第三节 地方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第四节 地方公共外交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五节 地方公共外交实践方式的特点和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方公共外交载体中的地方国际会议品牌
    第一节 对公共外交载体的广义理解
    第二节 对公共外交载体的狭义理解
    第三节 地方公共外交常用载体中的会议型载体
    第四节 国际会议品牌的界定
    第五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公共外交载体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分析——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例
    第一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样本选取
    第二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建构
    第三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形式
    第四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实践中的效果优势
    第五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对地方公共外交的作用原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公共外交载体升级:地方国际会议品牌机制的优化
    第一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升级动因
    第二节 知名国际会议品牌的典型运作模式
    第三节 国际会议品牌的一般规律与核心要素
    第四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升级路径推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5 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名单
附录二:2015 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国家和行业分布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章程
附录四:2015 年伦敦国际企业咨询会议出席名单
附录五:2015 年罗马国际企业咨询会议出席名单
附录六:关于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对会议革新的建议意见汇总

(5)城市会议目的地评价体系构建及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会议
        1.6.2 城市会议目的地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会议目的地选择标准研究
        2.1.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价
    2.4 基础理论
        2.4.1 会展学科相关理论
        2.4.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4.3 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
        2.4.4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2.4.5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竞争力理论
        2.4.6 生命周期理论
    2.5 会议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会议目的地评价体系构建
    3.1 初步选取相关评价因素
        3.1.1 指标体系构建和分析流程
        3.1.2 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
        3.1.3 评价因素的初步选取
    3.2 最终确定相关评价因素
        3.2.1 参会代表定量评价
        3.2.2 评价因素体系分析
第四章 上海作为会议目的地城市的评价
    4.1 上海会议产业发展条件
        4.1.1 政府支持作用
        4.1.2 经济促进作用
        4.1.3 外交促进作用
        4.1.4 外商聚集作用
    4.2 上海会议产业发展现状
    4.3 基于参会者视角的上海会议目的地评价
        4.3.1 满意度评价方法
        4.3.2 参会者对上海作为会议目的地城市的满意度分析
        4.3.3 上海会议目的地比较研究与分析
第五章 上海城市会议目的地发展的对策
    5.1 内部环境建设
        5.1.1 加强对会议市场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
        5.1.2 成立“会议促进局”
        5.1.3 建立会议专业人员培训、认证体系
    5.2 外部环境建设
        5.2.1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共赢
        5.2.2 注重长三角资源整合
        5.2.3 鼓励培育高端品牌会议
        5.2.4 充分利用金融产业发展优势
        5.2.5 优化国际会议审批流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1.1 会展的含义
        1.1.2 会展业
        1.1.3 会展经济
        1.1.4 展览会
        1.1.5 会展建筑的定义
        1.1.6 会展建筑的类型特征
        1.1.7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阶段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高速发展
        1.2.2 我国会展建筑的高速建设
        1.2.3 我国会展建筑由粗放型、单一型向集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2.4 研究北京会展建筑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会展建筑建设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研究工作基础
    1.6 本文的逻辑结构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国外研究现状
        1.7.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世界会展业及会展建筑发展概述
    2.1 会展活动、会展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历程
        2.1.1 会展业的特点
        2.1.2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历史
        2.1.3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2.2 会展建筑的发展历史
        2.2.1 会展建筑发展的古代与近代时期
        2.2.2 现代时期
        2.2.3 当代会展建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会展业的发展
    3.1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回溯
        3.1.1 古代时期(原始社会末期~1840 年)
        3.1.2 近代时期(1840~1949 年)
        3.1.3 现代时期(1949~至今)
    3.2 中国会展业现状
    3.3 北京会展活动的历史回溯
        3.3.1 北京地区商业贸易活动的缘起(西周至清朝末年)
        3.3.2 建国前北京的商贸展览活动(清朝末年至1949 年)
        3.3.3 建国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1949 年~2001 年)
        3.3.4 入世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历程
    4.1 中国会展建筑发展历程
        4.1.1 萌芽时期(解放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
        4.1.2 变革时期(20 世纪80 年代至本世纪初)
        4.1.3 发展时期
        4.1.4 当今我国展览场馆分布状况
    4.2 建国前北京早期商贸场所的建设情况及特点
        4.2.1 集市的出现
        4.2.2 市的发展
        4.2.3 商铺的出现
        4.2.4 街的产生
        4.2.5 封建王朝的首都商业产生
        4.2.6 庙市的兴盛
        4.2.7 专业集市的形成和庙会开始具有商业会展的功能
        4.2.8 北京劝业场——中国最早意义的展览馆
    4.3 建国初期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3.1 北京展览馆
        4.3.2 全国农业展览馆
    4.4 改革开放后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4.1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4.4.2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4.4.3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4.5 2001 年中国进入WTO 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5.1 北京海淀展览馆
        4.5.2 北京经开国际汇展中心
        4.5.3 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
        4.5.4 北京锦绣大地展览中心
        4.5.5 国家会议中心
        4.5.6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4.5.7 北京国际花卉物流港
        4.5.8 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
    4.6 北京地区现存会展建筑的现状对比分析
        4.6.1 北京现有13 个会展场馆的历史及规模对比分析
        4.6.2 北京会展建筑分区的发展变化
        4.6.3 北京会展建筑的选址
        4.6.4 北京会展建筑的建造模式
        4.6.5 北京会展建筑的展厅设计
        4.6.6 北京会展建筑的室外场地
        4.6.7 北京会展建筑的会议室配比
        4.6.8 北京会展建筑的停车与交通环境
    4.7 北京地区会展建筑投资与经营管理现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借鉴与比较
    5.1 当代北京、上海、广州会展建筑现状比较
        5.1.1 当代北京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2 2008 年奥运会给北京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1.3 当代上海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4 2010 年世博会给上海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1.5 当代广州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6 2010 年亚运会给广州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制约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
    6.2 当代北京会展建筑发展趋势
        6.2.1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和环境
        6.2.2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历史机遇
        6.2.3 北京会展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价
        四、理论基础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竞争力
        二、国际会议
        三、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世界国际会议产业发展格局
        一、会议产业的起源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会议业
        三、目前的会议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节 亚洲会议产业发展态势
        一、发展速度后来居上
        二、发展格局呈现阶梯化
    第三节 我国会议市场现状
        一、会议市场初步形成
        二、行业市场声誉开始树立
第三章 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分析
        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二、政府支持
    第二节 产业内部因素分析
        一、场地环境
        二、成本费用
        三、行业自身发展
        四、外部信息传播
        五、会后机会
第四章 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和分析流程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指标分析
        五、指标说明
    第二节 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和评价
        一、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流程
        二、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和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第一节 行业外部环境建设
        一、经济环境建设
        二、政策环境建设
    第二节 行业内部环境建设
        一、加强协会力量并均衡对展览和会议的引导
        二、构建会议人才高地
        三、加大营销力度和手段的多样化
        四、完善统计制度并公众化
        五、整合资源打造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章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会议旅游质量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世界会议旅游发展概述
    第三节 中国会议旅游发展概述
    第四节 上海会议旅游发展概述
第二章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第三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实证研究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理论假设
第四章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
    第一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
第五章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一节 会议旅游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上海发展会议旅游的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会议基本概念
    第一节 国际会议的定义
    第二节 会展业定义
    第三节 会议的类型
第二章 国际会议市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国际会议业的现状
    第二节 国际会议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国际会议市场人力资源分析
    第四节 中国国际会议市场发展历程
    第五节 国际会议市场发达国家的现状和经验
第三章 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节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的背景
    第二节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的原因
第四章 上海国际会议市场的现状
    第一节 上海在国际会议业中所处的地位
    第二节 上海近年举办国际会议的情况
    第三节 上海国际会议市场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五章 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的对策研讨
    第一节 改变政府主导现状,设立会议主管部门
    第二节 加强宏观调控制,整合资源,提供专业服务
    第三节 加强上海会议场馆规划与建设
    第四节 加强上海国际会议市场人力资源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峰会与平时运营动态需求下的会议中心功能布局适应性设计研究[D]. 陈志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基于政府视角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对策研究 ——以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为例[D]. 金佳媚.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3]国际会议中心功能构成与设计研究 ——以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方案为例[D]. 杨威.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4]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D]. 朱佳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5]城市会议目的地评价体系构建及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方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6]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D]. 张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7]上海市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研究[D]. 刘雅.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会议旅游质量评价实证研究[D]. 姜静娴. 复旦大学, 2008(03)
  • [9]对上海发展国际会议市场的新思考[J]. 祝红英,黄红灯. 当代经济, 2008(05)
  • [10]上海开发国际会议市场对策研究[D]. 陈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