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

异构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

一、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凯[2](2019)在《基于焊接参数及电弧声音的薄板CMT搭接质量监测研究》文中指出焊接电参数,包括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等反应了焊接电源的动态特性。而焊接声音也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丰富的焊接动态信息。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全面地反应焊接动态过程及焊接质量信息。为了开展这一研究,设计并进行了低碳钢薄板的CMT(Cold Metal Transfer)搭接焊实验。CMT焊接方法具有无飞溅、低热输入的特点,广泛用于薄板焊接、异种金属焊接等领域。本文首先研究了CMT的声源特性。CMT的不同操作模式具有不同的声音特性。其中,进一步对“特殊两步模式”的焊接声音分析,得到结论:焊接电弧声信号来源于焊接电弧的能量变化,并且电弧能量变化越快,对应的声压值越大。在此基础上,对CMT焊接的异常状态信号采集方法开展了研究。共开展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调节气流量,直至停止送气,模拟了送气故障;第二组实验调整搭接间隙至2mm时,得到了焊漏的焊接异常状态。进一步研究了焊接电参数与焊接声音信号的特征提取和多传感信息融合方法。在电信号方面,提取了焊接过程的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线能量等;在声音信号方面,声音信号经过分帧,加窗后提取了Mel倒谱参数MFCC。应用BiLSTM-CTC算法可以识别焊漏,送气故障等焊接过程信息。对送气状态和焊漏这两类异常焊接状态建立的识别模型,基于声音特征的分类错误率最低为0.389,基于电信号特征的分类的错误率最低达到了0.774,而基于融合特征的分类错误率为0.295。这些实验证明,在同一个模型框架下,融合了焊接电信号特征与声音信号特征的模型表现出的分类错误率最低。为了达到实时监测的目标,本文基于B/S模式开发了实时监测系统。这一系统应用了前文的分析模型,能够基于实时的焊接电信号及声音信号判断CMT搭接焊接的稳定性,识别焊接异常状态。

吴青峡[3](2014)在《IP和ATM结合的OAM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主开发的因特网(Internet),主要采用的是以分组传送模式为基础的IP交换技术。IP技术应用广泛,技术简单,可扩展性好,路由灵活,易于实现异种网络的互联,采用无连接技术,适于非实时业务的通信,缺点是带宽资源有限、无法保证服务质量。随着宽带实时性业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传统IP网络无法适应未来通信的发展。以电信为主开发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其核心是ATM交换技术。ATM技术是以分组传送模式为基础并融合了电路传送模式的优点发展而来,兼具分组传送模式和电路传送模式的优点。ATM技术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实现了动态分配带宽,可适应任意速率的业务,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交换快速,保证服务质量,缺点是网络管理过于复杂。IP与ATM都是发展前景良好的技术,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把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即将IP路由灵活性和ATM交换高速性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利用ATM网络的资源优势,又可以解决IP网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实现IP与ATM结合主要有重叠方式和集成方式。重叠模型需要定义两套地址、两套选路协议和两套管理维护功能。集成模型只需要使用IP地址和IP选路协议。当前互联网使用较多的是IPv4协议,但随着网络的发展,IPv4协议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方案是用IPv6替代IPv4。IPv6具有充足的地址资源,使用更小的路由表,增加了增强的组播,加入了自动配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提供较高的网络服务质量,从而IPv6更好实现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本文所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并研究IP与ATM结合技术及IPv4向IPv6过渡的相关技术;分析研究IP模型、ATM模型及IP与ATM集成模型;通过三种主流过渡技术并以隧道技术为重点分别研究OAM功能实现;对基于6RD隧道技术进行组网实验与研究,简化网络操作及监测网络性能。

姚斌[4](2014)在《面向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很快,而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高速公路的各种语音、数据及图像和视频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发挥承载功能。它是保证高速公路稳定、安全、高效运营、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现有大多数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都是采用SDH或IP技术,时至今日,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通信容量和更高的通信质量的要求,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需要进行升级改造。最近新兴的几种技术如ASON和RPR,技术上更加先进和可靠,更适合于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上应用。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提出了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方法。ASON智能光网络是通过能提供自动发现和动态连接建立功能的分布式(或部分分布式)控制平面,在OTN或SDH网络之上,实现动态的、基于信令和策略驱动控制的一种网络。ASON可实现流量工程要求,具有灵活多样的恢复能力;能很好的利用光层资源满足数据业务动态、灵活的连接请求,并可提供多种新型的光层业务;支持差异化服务,可根据客户层信号的业务等级决定所需要的保护等级。ASON支持Mesh组网保护,增强了网络的可生存性;并支持端到端的业务自动配置及拓扑自动发现。RPR弹性分组环技术是为优化数据包传输而提出的,它结合了IP的智能化、以太网高带宽使用效率、多业务接入和光网络大带宽、自愈能力强的优点,具有双环结构、空间复用机制、灵活的业务带宽颗粒、带宽动态共享和分配、统计复用、支持不同业务级别、自动识别网络拓扑结构、基于源路由的保护倒换等主要特点。本文以某省高速公路为例,根据高速公路的业务需求和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相关设计原则进行通信系统的具体设计及实现,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的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综合业务接入系统、数字程控交换系统、路侧紧急电话系统、通信电源系统和通信光电缆等,并详细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功能、原理和系统组成。然后对各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分析各设备性能及特点。整个通信系统由网络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全网管理,实现系统组网,以达到设计目标和功能。最后,对ASON和RPR等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ASON网络的升级应是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渐展开,由核心网络向边缘扩展,最终实现全网光智能化。

林放[5](2013)在《银行安防综合动态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都在不断地提高,人民财产安全的保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银行作为人民存储财产的特殊场所,更是对安全保卫工作极其重视,并加大在安防方面的投入,不断拓展新的安防技术以确保银行的安全。如果单纯靠人力完成安防工作,显然是不完善的,在信息社会里视频监控是银行安防工作的核心,银行的安防人员通过电子设备监控以确保银行的安全。长期以来,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在保障银行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出一套功能完备、高效智能的监控系统显得十分重要。本论文研究了监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监控领域的主流技术。监控行业正处于完全数字的时代,数字化视频信号完全取代了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是现代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监控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监控系统的网络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能实现对安防工作的集中化管理。这表现在监控系统并没有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也没有利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体系结构完成监控设备间在应用层面的互联。其次是监控行业标准至今没有统一,为大规模集成化的实现带来了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当前监控设备种类繁多、品牌各异,各种监控设备的接口并未统一,给监控系统的集成化、统一化带来了困难。第二个原因是目前国内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安防监控系统架构,能使得各种不同类别的监控设备实现逻辑上的协作、功能上的联动。这给监控系统相互间集成以提供功能强大、综合化的监控服务带来了技术障碍。第三个不足是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智能视频技术并没有被很充分的利用到系统的服务中,没有很好的利用智能视频技术实现监控的自动化,以提高完成监控任务的效率以及节约人力的付出。最后一点是当前监控系统因为其规模小、联网范围不广设备之间缺少联动,没有统一的、整体的、功能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多监控中心直接使用监控设备商提供的信息管理平台,是直接面向设备的。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监控系统的集中化管理带来了困难。本论文针对现代监控系统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套比较先进的监控系统,监控中心利用此系统可联网监控全市所有的银行。本论文首先设计了监控系统的架构。系统主要基于C/S架构,以中心管理服务器为系统的核心,自定义前端设备与后台服务器的通信协议。在服务器端选择高性能I/O处理模型以完成和前端设备的通信,统一管理所有前端监控设备。然后设计监控系统的主要核心模块,将智能视频技术以及传感器报警与视频监控联动技术融入系统,设计动态分配视频以及动态回收视频的算法,实现了动态监控。最后设计出一套统一的、逻辑缜密的、易扩展的信息管理平台,使监控人员在可以在此平台上管理系统的所有信息。

叶光阳[6](2008)在《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制定的模式。它综合了分组交换方式统计占用频带、使用灵活和电路交换方式传输时延小的特点,力图用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交换结构来有效的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和多媒体应用,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并且让用户可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选择。由于ATM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以及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使得ATM在广域网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ATM技术的通信网和通信设备都十分的成熟,在我国和国际的通信领域ATM技术占的比重很大,现在的光纤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十兆、百兆在很大程度上倚仗ATM技术的发展。ATM的反向复用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课题,IMA(Inverse Multiplexing ATM)采用了反向复用的工作机制,与传统的ATM复用方式正好相反。在传统的复用方式中,多个低速的数据流被组合复用到一个单一的高速管道中,在管道的另一端该高速数据流又被解复用成多条原始的低速数据流。而IMA技术是将多条链路组合成一个单一的逻辑信道,以实现将一个大的、单一的数据流分解在多个低速链路上传送;在接收端,这些被分解传送的数据流将重组成原始的数据流。一般方法是将多个E1/T1类型的低速传输信道“捆绑”在一起,提供一个高速的逻辑传输信道来传输数据。它可以灵活的增加或减少带宽、减少传输风险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信道的带宽。此外ATM反向复用技术(IMA)可以弥补传统的E1/T1和E3/T3传输信道之间的数据速率断层,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而灵活的数据传输方式。本文先讨论ATM技术和ATM反向复用技术(IMA)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然后再通过VHDL编程语言以及Quartus 2仿真软件设计了一套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同时还设计了一套可以对收发两端间传输信道进行监控的路由监控装置,均由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若两套设备一同使用可以有效地分散、聚合数据并且可以根据传输信道的通断情况实时改变传输方式、避免数据的丢失同时发出告警。本文中设计的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可以将6Mbit/s左右的数据在发送端进行分散传输并且在接收端进行汇聚接收,路由监控装置可以应对一条传输信道的断开故障。另外,本文中设计的芯片程序均可以自由的修改来适应不同的传输速率及不同数量的传输信道。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灵活的使用这套装置,有效的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张江陵,李昌海[7](2002)在《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对当前工商银行大型计算机集中模式下的ATM监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流行的Internet技术,设计出基于WWW的异种网络,ATM监控系统。

罗红[8](2012)在《WAMS广域通信业务的有效性建模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国范围内大区互联电网的深入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更加复杂,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为基础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能够在全网统一时钟下动态监测电网实时运行状态,将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能力。WAM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广域数据通信提出了强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针对WAMS通信的强实时性要求,本文分析了PDC同步算法的特点及广域通信网时延的机理,建立了WAMS通信时延的评估模型;探讨了SDH网络故障对实时通信的影响,以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为例研究了保护倒换时间的计算方法,分析倒换过程中数据丢包数与倒换时间的关系,讨论了保护路径时延增加对WAMS整体通信时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根据WAMS数据通信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WAMS通信业务的系统有效性评价指标及计算模型,该指标取决于单一业务有效性和系统状态概率;借鉴通信网可靠性测度中网络有效性的研究理论,研究并建立了单一业务三属性(通道属性、时延属性、数据属性)串联模型;根据系统组成结构及信息流向,基于可靠性串联模型理论,建立了以子站PMU通信模块、区域通信网、区域PDC、骨干通信网为组件的WAMS通信网物理模型;给出了基于系统有效性的元件重要度计算方法;最后对IEEE14节点WAMS网络进行蒙特卡洛仿真计算,得出了该网络的系统有效性指标及元件重要度排序,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本文研究方法及成果对后期工程WAMS实时通信网的组建、PMU优化配置及PDC优化选点提供了研究思路,对如何提高WAMS通信网业务有效性从而提高WAMS可靠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李楠[9](2011)在《区域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交通信息化、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效取得高速公路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尽管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建设已取得显着成就,但由于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新调整、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高速公路管理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要导致以前形成的通信系统规划整体性差、无法指导当前的通信系统建设,通信资源的使用效率远远小于预期。因此,对于区域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结合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当前交通信息资源整合、高质量视频联网等新需求研究了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统筹规划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概况和现状,分析了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联网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合区域高速公路联网需求的通信系统网络构架。针对当前交通信息资源整合、高质量视频联网等新需求,分析了高速公路通信业务的特征,确定了通信系统的构成,规划了传输、接入、交换、视讯、管道等的配置和技术要求。论文最后以陕西省高速公路网作为应用对象,提出了符合该省特点的全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规划方案,指导了该省关中陕南地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贺峰[10](2011)在《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及其部分模块的FPGA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网络设备开发和网络运营维护都离不开各种网络测试仪器,产生了规模庞大的网络测试仪器市场。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网络测试仪功能有限,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广泛需求,国外测试仪则价格昂贵,而且我国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开发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功能丰富与性能优良、集成度与性价比均高的网络测试仪器,可以促进我国网络测量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且该测试仪预期可获得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多功能网络测试仪研制”课题,综述了SDH原理、10GE原理、ATM原理和FPGA设计技术,在比较与分析现有网络测试仪表功能的基础上,论证了多功能网络测试仪的功能与性能指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及其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案,设计了该网络测试仪的工作流程。本文重点研究了多功能网络测试仪中测试数据处理器的具体实现,并采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了其中的信元时延测试模块、PoS3接口和调度模块的FPGA设计与验证。本文还研究了一种可用于多功能网络测试仪的改进型网络时延测试方法、时延抖动计算和测试方法,并初步分析了这些方法的性能。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基于焊接参数及电弧声音的薄板CMT搭接质量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MT焊接
        1.2.1 CMT焊接原理与应用
        1.2.2 CMT焊接过程监测的研究现状
    1.3 焊接声音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进展
        1.3.1 焊接声音采集方法
        1.3.2 焊接声音分析方法
    1.4 多信息融合在焊接过程监测与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1.5 焊接监控系统研究进展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CMT焊接多信息传感实验系统
    2.1 系统总览
    2.2 CMT焊接模块
    2.3 焊接信号采集模块
        2.3.1 电信号采集模块
        2.3.2 声音信号采集模块
        2.3.3 高速摄像机
        2.3.4 线结构激光传感器及测量模块
        2.3.5 信号采集卡
    2.4 分析处理模块
    2.5 远程服务模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MT声音信号分析
    3.1 CMT的 MIG/MAG焊接操作模式及选择
    3.2 CMT电弧声信号的产生
    3.3 CMT电弧声信号的短时时域分析
    3.4 CMT电弧声信号频域特征分析
    3.5 CMT焊接电弧声信号的对数能谱分析
    3.6 CMT电弧声信号倒谱参数MFCC
    3.7 CMT电弧声信号短时小波包时频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MT焊接异常状态分析
    4.1 CMT搭接焊实验
        4.1.1 CMT搭接焊接
        4.1.2 搭接焊
        4.1.3焊接实验
        4.1.4 实验初步分析
    4.2 送气故障状态的信号特征分析
        4.2.1 CMT送气故障状态的声音信号特征分析
        4.2.2 CMT送气故障状态的电信号特征分析
        4.2.3 特征融合
    4.3 焊漏缺陷的信号特征分析
        4.3.1 CMT焊漏缺陷的声音信号特征分析
        4.3.2 CMT焊漏缺陷的电信号特征分析
        4.3.3 特征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STM-CTC的 CMT搭接焊异常状态识别模型
    5.1 BiLSTM-CTC算法
        5.1.1 算法流程图
        5.1.2 LSTM与 RNN
        5.1.3 BiLSTM
        5.1.4 CTC
    5.2 基于焊接声音信号特征的焊接异常状态识别LSTM模型
        5.2.1 原始信号采集
        5.2.2 网络框架及参数设定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焊接电参数信号特征的焊接异常状态识别LSTM模型
        5.3.1 模型的输入输出及参数设定
        5.3.2 模型测试结果
    5.4 基于焊接电信号和声音信号融合特征的焊接异常状态识别模型
        5.4.1 融合特征向量与网络参数设定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基于焊接异常状态识别模型的监控系统WEB开发
    6.1 焊接监控系统
    6.2 系统数据库
    6.3 监控web前端设计
    6.4 监控web后端开发
        6.4.1 参数监控实时显示
        6.4.2 历史记录查询
        6.4.3 焊接异常状态识别功能
        6.4.4 机器人报警及位置信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内容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IP和ATM结合的OAM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IP 与 ATM 结合技术现状
        1.2.2 IPv4 向 IPv6 过渡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IP 和 ATM 集成技术研究
    2.1 网络互联
    2.2 IP 模型
    2.3 ATM 模型
    2.4 集成模型
        2.4.1 IP 与 ATM 的集成
        2.4.2 IP 交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和 ATM 集成的 OAM 技术
    3.1 IPv4 的 OAM 功能
    3.2 IPv6 的 OAM 功能
        3.2.1 IPv6 特点与优势
        3.2.2 IPv6 地址
    3.3 IPv4/IPv6 过渡技术
        3.3.1 双栈技术
        3.3.2 协议转换技术
        3.3.3 隧道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现及结果分析
    4.1 6RD 隧道技术组网
    4.2 网络的配置管理
        4.2.1 实验总体配置
        4.2.2 网络配置
    4.3 网络的性能管理
        4.3.1 网络连通性测试
        4.3.2 传输带宽测试
        4.3.3 延时测试
        4.3.4 丢包率和抖动测试
    4.4 网络的故障管理
        4.4.1 故障诊断配置
        4.4.2 故障诊断结果
    4.5 网络的安全管理
        4.5.1 网络安全概述
        4.5.2 安全管理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面向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介绍
        1.2.1 监控系统
        1.2.2 收费系统
        1.2.3 通信系统
        1.2.4 供配电照明系统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现状和分析
    2.1 高速公路通信业务类型及特点
    2.2 国内外高速公路现有通信技术
        2.2.1 SDH(同步数字系列)
        2.2.2 IP 技术
        2.2.3 DWDM(密集波分复用)
        2.2.4 千兆以太网
        2.2.5 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
    2.3 通信新技术介绍
        2.3.1 ASON 技术
        2.3.2 RPR 技术
        2.3.3 万兆以太网
    2.4 现有通信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设计
    3.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3.2 系统结构及组成
    3.3 系统方案设计
        3.3.1 系统传输容量和带宽预测分析
        3.3.2 干线光纤数字传输系统
        3.3.3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系统
        3.3.4 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3.3.5 紧急电话系统
        3.3.6 数据图像传输系统
        3.3.7 会议电视系统
        3.3.8 通信光缆
    3.4 辅助系统设计
        3.4.1 同步系统
        3.4.2 网络管理系统
        3.4.3 通信电源系统
        3.4.4 防雷接地保护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方案应用与实现
    4.1 设备选型
    4.2 设备性能分析
        4.2.1 OSN3500 和 OSN2500 智能光网络设备
        4.2.2 C&C08 数字程控交换机设备
        4.2.3 HONET FA16 综合业务接入网设备
        4.2.4 紧急电话设备
    4.3 系统组网
    4.4 网络管理
    4.5 ASON 网络升级技术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银行安防综合动态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课题背景
    1.2 安防视频监控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论文相关技术介绍
    2.1 视频监控技术
        2.1.1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与现状
        2.1.2 现代监控系统的组成
    2.2 传感器技术
        2.2.1 传感器技术概述
        2.2.2 传感器的分类
        2.2.3 传感器的组成
    2.3 Linux系统EPOLL机制技术
    2.4 REST架构风格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防监控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整体目标
        3.1.2 系统功能需求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整体设计
        3.3.1 监控系统业务层面设计
        3.3.2 监控系统组成
        3.3.3 监控系统工作模式
    3.4 系统核心设计
        3.4.1 中心管理服务器(CMS)
        3.4.2 监控客户端
        3.4.3 信息管理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视频监控算法实现
    4.1 主要数据结构介绍
        4.1.1 CMS重要数据结构定义
        4.1.2 监控客户端重要数据结构定义
    4.2 动态分配视频算法
        4.2.1 CMS动态分配视频算法
        4.2.2 监控客户端动态接收视频算法
    4.3 动态回收视频算法
        4.3.1 监控客户端释放视频算法
        4.3.2 CMS动态回收视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硬件环境
        5.1.1 系统硬件设备结构
        5.1.2 系统主要硬件设备参数
    5.2 动态监控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旳学术论文

(6)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安排
第2章 ATM 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ATM 信元
    2.3 ATM 协议体系结构
        2.3.1 物理层
        2.3.2 ATM 层
        2.3.3 ATM 适配层(AAL)
    2.4 ATM 主要接口和交换原理
        2.4.1 ATM 的主要接口
        2.4.2 ATM 交换原理
    2.5 ATM 与IP 技术的融合
        2.5.1 两种技术的研究背景
        2.5.2 ATM 与IP 结合技术的分类
        2.5.3 重叠技术
        2.5.4 集成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TM 反向复用(IMA)电路设计
    3.1 IMA 基本原理
    3.2 IMA 技术的优点
    3.3 设计要求
    3.4 IMA 发送端设计
    3.5 IMA 发送端模块设计
        3.5.1 数据跟踪电路
        3.5.2 倍数锁定电路
        3.5.3 模可变计数器
        3.5.4 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芯片
        3.5.5 发送端的整体仿真结果
    3.6 IMA 接收端设计
    3.7 IMA 接收端模块设计
        3.7.1 倍数提取模块
        3.7.2 模可变判别器
        3.7.3 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
        3.7.4 接收端整体仿真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设计
    4.1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设计概述
    4.2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
    4.3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组成及相关程序
        4.3.1 路由监控电路
        4.3.2 路由重组芯片
        4.3.3 减法电路
        4.3.4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WAMS广域通信业务的有效性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广域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1.2.2 广域测量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广域测量系统的结构与通信网络
    2.1 广域测量系统简介
        2.1.1 广域测量系统总体结构
        2.1.2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2.1.3 相量数据集中器
    2.2 WAMS的应用及对通信的需求
        2.2.1 WAMS的应用领域
        2.2.2 WAMS对通信的要求
    2.3 广域测量系统的通信网络
        2.3.1 TCP/IP网络协议
        2.3.2 实时通信网通信介质的选择
        2.3.3 广域数据通信技术
        2.3.4 组网技术分析与比较
        2.3.5 WAMS通信网络结构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考虑网络保护的通信时延建模与分析
    3.1 WAMS的功能和通信架构
    3.2 WAMS通信时延分析
        3.2.1 WAMS时延分析模型
        3.2.2 WAMS通信时延的建模
    3.3 网络保护对WAMS实时通信的影响
        3.3.1 二纤复用段倒换过程的分析
        3.3.2 倒换时间对实时通信的影响
        3.3.3 保护路径时延增加对整体时延的影响
    3.4 实例分析
        3.4.1 WAMS通信时延分析系统
        3.4.2 网络正常情况通信时延的评估
        3.4.3 故障情况下通信时延的评估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广域通信业务的有效性建模
    4.1 WAMS通信业务有效性的提出及其指标
        4.1.1 基于业务性能的网络有效性
        4.1.2 WAMS通信业务有效性指标
    4.2 单一业务有效性指标的计算模型
        4.2.1 单一业务有效性
        4.2.2 通道可靠性
        4.2.3 时延可靠性
        4.2.4 数据可靠性
    4.3 基于系统有效性的元件重要度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系统有效性的蒙特卡洛仿真分析
    5.1 蒙特卡洛仿真方法
    5.2 IEEE14节点WAMS网络仿真实例
    5.3 系统有效性的仿真分析
        5.3.1 仿真流程图
        5.3.2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9)区域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发展研究状况
        1.2.2 国内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通信传输技术分析
    2.1 高速公路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
        2.2.1 SDH 技术
        2.2.2 ATM 技术
        2.2.3 IP 技术
        2.2.4 ASON 技术
        2.2.5 NGN 技术
    2.3 通信传输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3.1 机电系统规划
        3.1.1 监控系统
        3.1.2 收费系统
        3.1.3 通信系统
    3.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业务特点
    3.3 通信系统网络构架规划
    3.4 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方法
    4.1 网络的规划目的
    4.2 规划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5.1 网络的规划原则
    5.2 网络业务量分析
        5.2.1 省级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业务内容
        5.2.2 高速公路通信常用接口类型
    5.3 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5.3.1 高速公路通信网的传输和接入
        5.3.2 高速公路通信的网络交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6.1 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的构成
    6.2 高速公路网网络规划
        6.2.1 传输网技术体系
        6.2.2 干线传输系统
        6.2.3 接入网系统规划
        6.2.4 交换网络
        6.2.5 支撑网
        6.2.6 干线管道和光缆工程
    6.3 关中、陕南片区通信系统升级改造情况
    6.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及其部分模块的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网络测试仪技术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网络测试技术
        1.1.2 国内外网络测试仪简介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技术原理
    2.1 SDH原理
        2.1.1 SDH技术简介
        2.1.2 SDH映射原理简介
    2.2 10G以太网技术
    2.3 ATM技术
        2.3.1 ATM技术简介
        2.3.2 ATM信元结构
    2.4 PoS-PHY Level 3接口规范
    2.5 FPGA设计技术原理
        2.5.1 FPGA设计流程简介
        2.5.2 数字系统的状态机设计原理
第三章 多功能网络测试仪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多功能网络测试仪的功能
    3.2 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功能模块的实现
        3.2.1 测试数据处理器
        3.2.2 SDH处理器
        3.2.3 万兆以太网控制器
        3.2.4 微机控制系统
        3.2.5 一体化光收发器
        3.2.6 光收发器
    3.3 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工作流程
        3.3.1 10G以太网测试工作流程
        3.3.2 ATM以及PPP/HDLC网络测试工作流程
    3.4 测试数据处理器的实现方案
        3.4.1 时延测试模块
        3.4.2 调度模块
        3.4.3 ATM测试模块
        3.4.4 分组测试模块
        3.4.5 10G以太网测试模块
        3.4.6 相关接口模块
第四章 测试数据处理器部分子模块的FPGA设计与验证
    4.1 信元时延测试子模块设计与仿真验证
        4.1.1 发送方向设计与仿真验证
        4.1.2 接收方向设计与仿真验证
    4.2 PoS-PHY Level 3接口的设计与仿真验证
        4.2.1 PoS-PHY Level 3接口发送方向设计与仿真验证
        4.2.2 PoS-PHY Level 3接口接收方向设计与仿真验证
    4.3 调度模块的设计与仿真验证
        4.3.1 调度模块信元测试模式设计与仿真验证
        4.3.2 调度模块分组测试模式设计与仿真验证
第五章 网络时延与时延抖动测试技术研究
    5.1 网络时延测试技术及其研究
        5.1.1 时延测试技术概述
        5.1.2 一种非同步时延测试方法研究
    5.2 一种非同步新型时延抖动测试方法研究
        5.2.1 时延抖动测试技术概述
        5.2.2 一种非同步的新型时延抖动测试方法研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四、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基于焊接参数及电弧声音的薄板CMT搭接质量监测研究[D]. 陈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IP和ATM结合的OAM研究与实现[D]. 吴青峡.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4]面向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姚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5]银行安防综合动态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林放.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6]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D]. 叶光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7]异种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J]. 张江陵,李昌海. 华南金融电脑, 2002(01)
  • [8]WAMS广域通信业务的有效性建模与分析[D]. 罗红.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9]区域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与应用[D]. 李楠. 长安大学, 2011(07)
  • [10]多功能网络测试仪及其部分模块的FPGA实现[D]. 贺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异构网络模式下ATM监控系统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