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葡萄酒产量创十年新低

法国葡萄酒产量创十年新低

一、法国葡萄酒产量达十年来最低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梁同正[1](2021)在《2021,一个雪上加霜的年份》文中研究指明据法国农业部公布数据,2021年法国葡萄酒产量将跌破30年间产量的最低点,葡萄酒产量损失近3成。刚刚重新回到国内市场首位的法国,却又一年面临着严重减产的困境。这样的局面是否会持续,身兼酒农及葡萄酒大师身份的刘琳,又怎么看待未来法国葡萄酒产量的变化趋势?事实上,她早于今年春季就对2021年减产以及是否带来涨价做了分析,来看看她怎么说。

王进[2](2021)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罗马史中的科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它的很多制度与习惯对当今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西方学界对罗马帝国兴衰原因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对于我国读者而言,对罗马研究最新进展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中华文明。本报告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沃尔特·沙伊德尔教授所编着《罗马史中的科学》的第一章作为翻译材料,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如何依靠最新的古气候学证据来重建罗马时期的气候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对罗马社会的影响。通过本章的翻译,为历史学者研究罗马历史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本次翻译实践主要以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按照文本类型理论,源文本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它使用较多专业术语、复杂句长句,但语气客观严谨、层次清楚、逻辑性强。鉴于以上特点,在词汇翻译时,主要采用添加脚注、添加文内注以及音译法。在句子翻译时,主要采用顺译法和语序重组法,以期使译文更符合中文句子的表达习惯。在语篇翻译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在准确传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确保译文文本连贯、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本翻译实践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较好地解决了学术文本(academic text)翻译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源文本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本报告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文本内容和特点,并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第三章描述了整个翻译过程。第四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文本类型理论对本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五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获得的启发以及存在的不足。

龚谨[3](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吕天石[4](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王颖[5](2018)在《基于外部性和农户行为的农药过量施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可有效节约劳动、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作物生产损失、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然而,农药过量施用会危害农业生产者健康和食品安全,污染耕地土壤、水资源等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对农药外部成本及其过量施用进行核算,治理农药大量残留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迫在眉睫。为研究农药过度施用量,本文以1991-2015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农药施用量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理论,借助ArcGIS软件首先对我国农药施用现状及农药施用量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各个国家农药监管政策。其次,对我国粮食生产中农药过度施用量进行了估算,发现以往学者对农药使用中的外部成本关注不够,大多从私人角度进行测算,忽略了农药使用中公共利益的损失,对农药外部成本的量化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为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为例,应用农药环境测算(Pesticid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PEA)工具和环境影响因子(Environmental Impact Quotient,EIQ),将农药过量施用的外部成本转移为对农药使用者、农产品消费者和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成本,,以此测算农药施用中的外部成本。此外,为测算社会和私人利益最大化视角下农药过度施用情况,将外部成本与损害控制模型相结合,估算了农药的最佳施用量和过度施用量。最后,本文选取了苏北、苏中、苏南的沛县、大丰县、启东县、姜堰市、南京六合区、常熟市共六个县市的蔬菜种植户数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锚定效应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外部锚定和内部锚定对农户农药过量施用使用行为的影响,从而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我国农药施用现状看,我国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且空间自相关性逐年减弱,具体表现为:第一,农药施用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向东北、西南地区迁移;第二,东北地区取代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农药施用的热点地区(施用量新增长点地区),农药施用的冷点地区(施用量新减少点地区)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地区迁移;(2)从农药过量施用情况看,第一,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类粮食作物农药施用的外部成本均呈现上升趋势,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深;第二,从农药最佳施用量角度分析,私人利益最大化时农药最优施用量总是大于社会利益最大化时农药最优施用量,使得二者在农药最优用量决策中易产生矛盾;第三,不论从社会最优角度还是私人最优角度三类农作物农药施用量均超过最佳施用量,其中水稻的农药过度施用量最多,小麦、玉米次之;(3)从农户农药过量施用行为角度分析,第一,农户的农药施用量决策受年龄的锚定效应较为显着,而性别的作用效果较小;第二,从内部锚角度分析发现,风险规避程度高(高锚值)的农户农药过量施用水平较高,价格敏感程度高(低锚值)的农户农药过量施用水平较低,前者锚值越高锚定效应越强,后者则相反。可知,风险规避程度和价格敏感程度对农户用药行为的锚定效应较强;第三,从外部锚分析发现,农药知识越丰富(高锚值)和农药销售、施用监管越严格(高锚值)时,农户的农药过度施用量较低,说明农药施用技能培训和政府监管力度对农户过量用药行为的锚定效应作用明显,两者均表现为锚值越高,锚定效应越强。依据不同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农药施用量控制措施:(1)不同地区应采用差异化农药减量措施,对东部沿海、东北地区宜采用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方式,而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心施用低毒、高效的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2)公共部门应合理规制高毒农药产量,发展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农药施用技术培训和对环境友好型用药行为的引导,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社会化防控,以解决农药过量施用、调和社会与私人利益最大化时农药施用量不一致的问题。(3)应依据农户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管理,注重老年农户的农药知识培训,对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价格补贴,制定农药施用效果评估标准和农药施用量记录制度等农药施用管理政策,通过科学引导,使农户用药行为更加安全、高效。

杨慧[6](2016)在《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以酒业集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加深,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以带动本国和当地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从演化视角看,产业集群模式对区域经济增长并非一劳永逸。产业集群是在内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发生着兴衰起伏的变化过程,有的集群活力长存,有的则缓慢衰退甚至消失。为此,国内外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开始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焦点。国内相关研究侧重应用国外已有理论基础进行中国案例的实证研究,并主要集中于集群概念、形成要素、动力系统等方面,但针对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尚较少。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推进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在界定相关概念基础上,综述竞争优势理论、新区域主义、复杂自适应系统等三大基础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主要分析法国、葡萄牙、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发展红酒产业集群的国际实践,探究红酒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相关要素的重要性及其演化阶段特征;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主要通过阐述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特点、障碍、动力系统,构建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主要以山西杏花村酒业集群为案例,通过进行实际问卷调查和发展背景分析,建立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定量研究该集群的竞争力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定性分析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量化揭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演化中各竞争力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协同演化特点。本文的理论研究表明,竞争力优势理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理论是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理论构建的适用性基础理论。实证分析山西杏花村酒业集群表明,该产业集群处于酒业集群发展上升期,内生动力要素的作用突出,空间发展逐步呈现由集聚到结构性、等级扩散的趋势,在内外生动力机制作用下呈现一定的创新发展。但未形成全国白酒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原材料基地规模、白酒价值和专业化程度、政策优惠力度、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规模等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构建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框架,并以山西杏花村酒业集群为案例进行实证验证,对深化中国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空间演化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时间和经历所限,本文的不足主要涉及三方面:首先是对于集群演化各路径的分析有待完善;其次是案例研究对象较少,对集群各演化阶段等对比性不够强;最后在方法数据处理上,有些指标和数据仍需根据实证进行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增强客观性。研究也发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加大政府治理、集群内外同类企业竞争以及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的理论和实证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是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

朱艳[7](2014)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138.161万千升,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五位,而葡萄酒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5%2左右,葡萄酒消费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便利的贸易条件吸引了一些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凭借自身在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不断加大对我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对国产葡萄酒市场份额造成巨大的冲击。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而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推动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葡萄酒品牌的竞争及日益开放、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明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具有现实意义。结合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本文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比较分析与调研方法作为辅助的研究手段,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影响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及产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葡萄酒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一维及多维的综合比较,结果发现:从显示性指标来看,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较小,国际竞争力极弱,甚至可以说不具有出口竞争力,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与葡萄酒强国具有巨大差距;而从综合评价体系的结果又可以看出,我国葡萄酒产业在竞争力的来源层次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在竞争力的实质和结果层次表现一般,而在竞争力的表现层次则不具有竞争力,与世界葡萄酒强国差距较大。然后,本文在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后得到,需求竞争因素和支持因素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生产因素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国内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改变着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国产葡萄酒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要抓住本土优势,注重葡萄酒品牌、品质的完善,紧跟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提供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层次的产品。最后,本文结合上述结论有针对性的从国家、产业、企业和消费者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何瑜[8](2014)在《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国内市场表现突出,但在国际市场出口却不理想,进口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不断加大,中国葡萄酒的国际贸易地位与生产、消费地位存在反差。为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本文以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全国十个葡萄酒主产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视角在对比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及世界葡萄酒产业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钻石模型、SCP框架、生产力测度等理论和统计描述分析、比较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和评价体系。从决定竞争力的实质因素和影响竞争力的资源条件因素两方面实证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现状及问题,从而为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供政策依据。国外在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相关领域研究比较丰富,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因素等的差异,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国内对葡萄酒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方面,宏观视角的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特别是结合产业组织、生产效率等及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无法回答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研究建立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及其发展趋势,发现影响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剖析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根源,揭示产业内部动力机制,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和途径。本文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思路按照竞争力理论分析、产业竞争力框架及指标体系、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综合分析与结论、对策建议的逻辑框架进行。首先是以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将世界和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变迁规律与产业竞争力理论相结合,在产业竞争力概念、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葡萄酒的概念、分类标准以及葡萄酒产业的经济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定义、特征和实质来源进行归纳推理,建立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构建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以国际贸易、技术差异、经济增长和SCP范式等理论为依据,通过规范分析发现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来源是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其他因素通过对这些实质因素的影响发挥作用。短期来看,中国葡萄酒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长期来看,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会不断提升。采用统计描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利用中国以及十个葡萄酒主产区的宏观数据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进行实证检验。其次为竞争力实质来源的实证分析。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是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按照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生产效率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乘积,技术效率继续可以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通过这种分解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效率对竞争力更深层次的决定机理;产业竞争力是市场绩效的反映,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密切相关,利用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SCP范式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明确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绩效、行为与结构的关系;利用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生产、需求与环境因素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发挥的作用。最后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综合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产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和实质来源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机理,这是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生产要素约束和国际自由贸易背景下生产要素、需求要素、外国进口、政府规制等都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中国葡萄酒产业和十个葡萄酒主产区的宏观数据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了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实质来源的理论假设,测度了各因素对竞争力相对影响程度指标,得到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动态发展趋势的综合结论,提出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四个方面:1、研究期间反映竞争力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其他指标均呈波动下行态势,中国葡萄酒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从国内市场增长情况和产业利润率分析,中国葡萄酒产业具有显着优势,产业竞争力呈不断增强态势。现阶段中国葡萄酒产业主要目标市场是国内市场,产业增长主要源自于国内市场。2、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最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生产效率和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扩张等外延因素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表明中国葡萄酒产业属于技术和效率的内生性增长类型,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3、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葡萄酒市场兼有寡占与竞争特点,市场集中度较高,但有大量的新企业进入,垄断势力与竞争企业并存,这种市场结构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产业的规模效益不显着,产业竞争力与生产规模成反比。4、中国葡萄酒定价行为存在扭曲,吨酒价格与零售市场价格不匹配。吨酒批发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差距很小,资源配置得当,定价机制良好。市场零售价格由于进口葡萄酒、消费者成熟度和市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价格泡沫。

Laura Latham[9](2012)在《波尔多:十年来最低地价》文中提出从地价而言,现在显然是买入的最好时机,问题是买家们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不出意外,中国最大的白酒企业集团——茅台集团将在近期宣布其在波尔多的收购。据《酒世界》记者了解,这桩收购案已经敲定,最终将由茅台集团而不是茅台葡萄酒公司出资收购,波尔多酒庄的庄主"又多了一位中国人"。波尔多的中国庄主过去的四年里中国人在8500多家波尔多酒庄中买下了20家,宁夏红总裁张金山,这位48岁的商人跟随这股潮流在今年2月买下了位于波尔多两海之间(Entre-deux-mers)产区的大慕爱酒庄(Chteau du Grand Mouys)。但这次收购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贸易决

闫瑜[10](2011)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葡萄酒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发展的产业,虽然我国与世界葡萄酒生产大国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葡萄酒产业在我国成长十分迅速,令国外厂商都看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葡萄酒企业面临国外同类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前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二、介绍本文研究的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模型;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介绍和分析国内外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四、以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四个关键要素的一一分析,解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优势;五、根据产业竞争力相关模型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六、通过以上结论和分析发现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和建议来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七、得出结论,总结本文的优缺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居于葡萄酒产业链上游的产业如葡萄原料的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虽然在下游的产业不占优势,但是按照波特的理论总体我国葡萄酒产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葡萄酒业也茁壮成长,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刚起步,但是所带来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好,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是朝阳产业应大力发展;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规模、人均国民收入、汇率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呈正相关关系,劳动效率越高、企业规模越大、人均收入越高、美元对人们币汇率越高,我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就越大。而葡萄价格、大省比例与TC呈负相关关系,葡萄价格越高,产业集中度越高,产业竞争力就越低。最后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葡萄酒产业和发达国家发展该产业的策略和政策,提出我国在提升本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建议,为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法国葡萄酒产量达十年来最低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葡萄酒产量达十年来最低点(论文提纲范文)

(1)2021,一个雪上加霜的年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雪上加霜的年份
霜冻种类
    如果按发生季节来分
    如果按照成因来分
    按照视觉效果来分
减产或带来涨价潮?

(2)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罗马史中的科学》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
    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3 Theoretical Guidance
        2.3.1 Text Typology Theory
        2.3.2 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Place Names
        4.1.2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4.1.3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2 Syntactic Level
        4.2.1 Treatment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Treatment of Passive Voice
    4.3 Textual Level
        4.3.1 Features of Academic Text
        4.3.2 Treatment of Academic Tex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The Source and Translated Texts

(3)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替代效应
        2.1.2 对外贸易政策
        2.1.3 贸易救济措施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需求弹性理论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3.1.1 世界大麦生产
        3.1.2 世界大麦消费
        3.1.3 世界大麦贸易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3.2.1 中国大麦生产
        3.2.2 中国大麦消费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6.1.1 理论基础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6.2.1 理论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8.2 政策建议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路
    四、概念界定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2.1.1 棉纱的情况
        2.1.2 棉布的情况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小结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小结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小结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6.2.1 关税与主权
        6.2.2 城市与乡村
        6.2.3 洋货与国货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外部性和农户行为的农药过量施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逻辑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农药施用量时空演变的研究
    第二节 农药过量施用的理论研究
        一、农药过量施用的危害
        二、农药损害控制函数
        三、利润最大化理论
        四、引入农药的外部成本
    第三节 锚定效应及农户用药行为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外农药监管体系及我国农药施用现状
    第一节 中外农药监管体系对比分析
        一、美国、法国、韩国的农药监管体系
        二、我国农药监管体系
    第二节 中美法韩农药施用现状
        一、农药施用总量分析
        二、单位耕地农药施用负荷
        三、农药施用结构分析
    第三节 我国农药施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一、农药施用时空变化特征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四章 我国粮食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基本框架
        二、实证模型构建
        三、农药外部成本的测算
    第二节 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结果
        一、水稻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实证分析
        二、小麦生产中农药施用的实证分析
        三、玉米生产农药使用实证结果分析
        四、水稻、小麦和玉米农药过量施用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章 锚定效应对农户农药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内部锚效应
        二、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外部锚效应
        三、三因素混合实验
    第二节 实验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实验设计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农户风险规避程度的锚定效应分析
        二、农户价格敏感程度的锚定效应分析
        三、农药知识培训的锚定效应分析
        四、政府监管力度的锚定效应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以酒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特色与创新
        1.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路径依赖与解锁
        2.1.3 传统产业集群
    2.2 研究进展
        2.2.1 经济学
        2.2.2 生态学
        2.2.3. 地理学
    2.3 研究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竞争力优势理论
        3.1.1 竞争力
        3.1.2 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
    3.2 新区域主义理论
        3.2.1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观点
        3.2.2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产业集群发展
    3.3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
        3.3.1 复杂自适应系统
        3.3.2 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产业集群
    3.4 小结
第4章 红酒产业集群的国际案例
    4.1 红酒产业发展概述
    4.2 主要案例
        4.2.1 法国
        4.2.2 葡萄牙
        4.2.3 美国
        4.2.4 澳大利亚
    4.3 经验借鉴
    4.4 小结
第5章 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特点
        5.1.1 本地化
        5.1.2 路径依赖
        5.1.3 自组织性
        5.1.4 非线性
    5.2 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障碍
        5.2.1 形成期
        5.2.2 发展期/成熟期
    5.3 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
        5.3.1 演化动力机制的主要内涵
        5.3.2 演化动力机制的基本模式
        5.3.3 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5.4 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的支撑对策
        5.4.1 总体思路
        5.4.2 阶段对策
    5.5 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山西杏花村酒业集群
    6.1 背景和调查
        6.1.1 基本背景
        6.1.2 研究方法
        6.1.3 调查设计
    6.2 杏花村酒业集群演化的过程及结构特点
        6.2.1 集群演化的竞争力要素
        6.2.2 集群演化的竞争力结构和空间结构
    6.3 集群演化升级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6.3.1 资源短缺
        6.3.2 政策滞后
        6.3.3 扩张制约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附录一:山西杏花村汾酒酒业集群发展现状—企业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
后记

(7)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国际竞争力理论
        2.2.4 需求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分析体系构建
        2.3.1 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介绍
        2.3.2 本文产业竞争力分析体系构建
第三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及竞争力现状
    3.1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葡萄酒产业生产特征
        3.1.3 中国葡萄酒进出口贸易特征
    3.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一维分析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各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3.3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3.3.1 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解释
        3.3.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4.1.1 因子分析介绍
        4.1.2 指标选择与解释
        4.1.3 因子分析过程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影响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需求竞争因素分析
        4.2.1 调研目的和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与问卷描述
        4.2.3 调研分析
        4.2.4 结论分析
    4.3 影响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分析
        4.3.1 相关产业支持
        4.3.2 生产因素
        4.3.3 政府作用
        4.3.4 机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国家层面
        5.1.1 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5.1.2 加强产区所在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5.1.3 加强可追溯技术的推广,加大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
    5.2 产业层面
        5.2.1 做好产业规划,积极推进葡萄酒产业创新驱动型增长
        5.2.2 完善葡萄酒质量等级标准,规范葡萄酒市场
        5.2.3 注重葡萄酒产业各环节专业人才的培养
    5.3 企业层面
        5.3.1 以品牌升级推动葡萄酒产业升级
        5.3.2 抓住国内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开拓潜在市场
        5.3.3 构建多元化新型营销渠道,注重葡萄酒体验营销与文化营销
        5.3.4 强化葡萄酒企业的社会责任
    5.4 消费者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葡萄酒市场调查问卷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调查与收集情况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
    2.1 国际葡萄酒市场及对中国的影响
        2.1.1 世界葡萄种植和生产分析
        2.1.2 世界葡萄酒生产和出口贸易
        2.1.3 世界葡萄酒消费及进口贸易
        2.1.4 世界葡萄酒贸易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影响显着
    2.2 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
        2.2.1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历程
        2.2.2 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分析
        2.2.3 中国葡萄产业发展分析
        2.2.4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
    2.3 世界葡萄酒市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3.1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
        3.1.1 产业竞争力及相关理论
        3.1.2 葡萄酒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3.1.3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3.1.4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3.1.5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3.2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3.2.3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层次界定与指标解释
        3.2.4 建立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方法
        3.3.1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和假设
        3.3.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1 中国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分析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1.2 国内市场占有率
    4.2 产业利润率
    4.3 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4.4 贸易竞争力分析
    4.5 产业竞争力变动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资源条件分析
    5.1 生产要素分析
        5.1.1 自然资源
        5.1.2 资本资源
        5.1.3 知识储备与人力资源
    5.2 需求要素分析
        5.2.1 消费市场分析
        5.2.2 进口葡萄酒分析
        5.2.3 市场结构与成长分析
    5.3 相关及辅助产业发展分析
        5.3.1 直接相关和延续产业分析
        5.3.2 物流配送、零售渠道和广告推广行业分析
        5.3.3 葡萄酒生态旅游业分析
    5.4 政府环境分析
        5.4.1 产业规划与扶持政策
        5.4.2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5.4.3 行业协会
    5.5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5.5.1 开放环境下外资涌入与技术进步
        5.5.2 国内市场潜力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
    6.1 文献述评
    6.2 模型描述与数据来源
        6.2.1 分析方法
        6.2.2 模型描述
        6.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6.3 模型结果及分析
    6.4 数据收敛性分析
    6.5 劳动生产率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分析
    7.1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7.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7.1.2 差异化分析
        7.1.3 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7.2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7.2.1 定价行为
        7.2.2 技术进步与创新行为
        7.2.3 市场购并行为
        7.2.4 规范市场管理行为
        7.2.5 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行为
        7.2.6 促销行为
    7.3 中国葡萄酒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3.1 市场成长发展速度分析
        7.3.2 产业利润分析
        7.3.3 定价机制分析
        7.3.4 市场绩效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8.1 竞争力提升因素分析和基本模型设定
        8.1.1 竞争力提升因素分析
        8.1.2 基本模型设定
    8.2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2.1 模型描述和变量筛选
        8.2.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8.3 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8.3.1 模型描述及变量选择
        8.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8.4 研究结论
第九章 对策与后续研究问题
    9.1 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9.1.1 着眼全产业链提高葡萄酒质量
        9.1.2 着眼文化挖掘培育葡萄酒市场和品牌
        9.1.3 提高中国葡萄酒生产效率
        9.1.4 推进适度规模经济
        9.1.5 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化运作
    9.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1.1 产业竞争力定义及内涵
        2.1.2 竞争优势论及其相关理论
        2.1.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论
    2.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2.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2.2.3 国际市场占有率
    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2.3.1 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
        2.3.2 Kim- Marion 模型
        2.3.3 王仁曾的模型
    2.4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葡萄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
        3.1.1 金融危机
        3.1.2 金融危机时代
    3.2 金融危机前后世界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3.2.1 生产情况
        3.2.2 消费情况
        3.2.3 贸易情况
    3.3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
        3.3.1 生产情况
        3.3.2 消费情况
        3.3.3 贸易情况
    3.4 金融危机对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3.4.1 金融危机对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3.4.2 金融危机对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3.4.3 金融危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3.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趋势
4 基于波特模型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4.1 生产要素
        4.1.1 天然资源
        4.1.2 资本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1.4 知识资源
        4.1.5 基础设施
    4.2 需求条件
    4.3 相关及支持产业
    4.4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4.5 外部竞争要素
        4.5.1 政府作用
        4.5.2 文化因素
        4.5.3 机会
5 中国葡萄酒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模型和变量选择
        5.1.1 被解释变量选择
        5.1.2 解释变量选择
    5.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1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5.2.2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5.2.3 结果分析
        5.2.4 结论
6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6.1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原料生产模式落后
        6.1.2 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和消费习惯的制约
        6.1.3 资金的限制
        6.1.4 技术壁垒的影响
        6.1.5 进口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6.1.6 未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品牌意识差
    6.2 政策和战略建议
        6.2.1 政府政策
        6.2.1.1 建立保税区政策
        6.2.1.2 促进葡萄酒产业集群化进程
        6.2.1.3 技术和人才政策
        6.2.1.4 政府的责任
        6.2.2 战略建议
        6.2.2.1 注重葡萄产地,形成产地酒概念
        6.2.2.2 收购国外葡萄酒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6.2.2.3 原料产地向西部转移
        6.2.2.4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战略
        6.2.2.5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消费群体
        6.2.2.6 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
7 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法国葡萄酒产量达十年来最低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一个雪上加霜的年份[J]. 刘琳,梁同正. 葡萄酒, 2021(09)
  • [2]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罗马史中的科学》翻译实践报告[D]. 王进. 扬州大学, 2021(09)
  • [3]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5]基于外部性和农户行为的农药过量施用问题研究[D]. 王颖.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7)
  • [6]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演化研究 ——以酒业集群为例[D]. 杨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7]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朱艳. 江南大学, 2014(02)
  • [8]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D]. 何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波尔多:十年来最低地价[J]. Laura Latham. 酒世界, 2012(07)
  • [10]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闫瑜.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法国葡萄酒产量创十年新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