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福煤粉燃烧过程微观形貌观察

嘉福煤粉燃烧过程微观形貌观察

一、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卫敏[1](2012)在《Al2O3/SiO2比对烧结矿成矿特性与冶金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铁矿粉烧结过程中,SiO2和Al2O3含量对烧结矿的液相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高碱度烧结矿主要的粘结相为铁酸钙体系,该体系的数量越多,烧结矿的强度和冶金性能就会相对提高。烧结矿中不含Al2O3时,SiO2并不参与铁酸钙体系的生成,并在较高温度竞争性的与铁酸钙相反应,减少铁酸钙相的数量。当烧结矿中含有Al2O3时,烧结矿中的SiO2可以和Al2O3一起固熔到铁酸钙相中,形成还原性较好的复合铁酸钙系矿物,增加铁酸钙相含量,改善烧结矿冶金性能。Al2O3在铁酸钙相中的固熔是有限的,且与SiO2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Al2O3含量和Al2O3和Al2O3/SiO2比对烧结矿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Al2O3/SiO2比对烧结矿成矿特性及其物相组成和冶金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水钢目前生产的配料方案和参数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燃料配比、碱度和Al2O3/SiO2比对烧结矿冷态强度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强度。采用优选出的燃料配比和碱度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Al2O3/SiO2比条件下,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和矿相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水钢现原燃料条件和烧结生产条件下,Al2O3/SiO2比为0.30时烧结矿的成品率最好,当Al2O3/SiO2比大于0.40时,烧结矿的成矿率出现显着下降。当烧结矿碱度在2.0,燃料配比为6.5%,Al2O3/SiO2比为0.30左右时,烧结矿成品率达到80%左右。落下强度在Al2O3/SiO2比为0.3-0.35之间时较好,可达到84%左右,当Al2O3/SiO2比大于0.40后,落下强度随Al2O3/SiO2比的升高而显着下降。Al2O3/SiO2比对烧结矿的还原性和低温还原粉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当烧结矿原料组成中Al2O3/SiO2比为0.35-0.40时,烧结矿具有较高的还原指数,还原性能好。烧结矿碱度在2.0,燃料配比为6.5%,Al2O3/SiO2比为0.35左右时,还原指数达到92%左右,还原粉化RDI3.15为67%左右。烧结矿物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Al2O3/SiO2比低于0.30时,铝酸钙少而SiO2相对较多,易形成硅酸盐玻璃质。当Al2O3/SiO2比在0.35左右时,SiO2和Al2O3在烧结过程中熔入铁酸钙形成大量SFCA结构。当Al2O3/SiO2比高于0.35后,随Al2O3/SiO2比的升高,烧结矿孔洞增加,使Fe2O3还原速度加快,可以看到Fe2O3由粒状向片状发展,硅酸盐玻璃质也有少量增加。试验结果表明,水钢现原燃料条件下,烧结矿生产的合适工艺参数应控制在碱度2.0左右,燃料配比为6.5%左右,Al2O3/SiO2比为0.35左右。

田季林[2](2007)在《煤灰中痕量元素非均匀分布特征与煤中矿物质蒸发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煤是我国获取能源的最主要的方式,煤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痕量元素对人体和环境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煤中伴生的矿物质又是影响锅炉积灰结渣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煤灰中痕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煤中矿物质的蒸发特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用XRF和ICP-MS两种方法对不同粒度和不同密度小龙潭煤飞灰中痕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飞灰密度或粒度的变化,痕量元素的含量显示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飞灰密度或粒度的增大,有些元素的含量不断减小;有些元素的含量呈不断增大的趋势;有些元素的含量是先增大,后减小,在某处存在极大值;有些元素的含量则是先减小,后增大,在某处存在极小值。表现出显着的非均匀分布特征。文中对非脱硫灰与脱硫灰进行了对比,发现非脱硫灰中痕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脱硫灰,表明脱硫对痕量元素的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飞灰的密度或粒度越小,脱硫对痕量元素的抑制作用越强。利用低温灰化仪和热综合分析仪对神府、小龙潭、阳宗海煤及其对应的低温灰进行热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灰热重曲线与煤的热重曲线有一定的共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4个DTG峰;O2/CO2气氛与空气气氛燃烧情况相比,着火温度Ts,最大失重速率时对应的温度Tm,燃尽温度Th都有所降低,但降低的程度很小,都在10%范围内,基本可以忽略。低温灰则没有明显的规律;升温速率对热重曲线有较大的影响,随升温速率的提高,热失重积分曲线移向高温区,微分曲线最高峰的位置也向右偏移,峰高增加,最大失重速率相应提高;在高温区间,煤中的固定碳对矿物质的蒸发过程没有太大的影响,O2/CO2对矿物质的蒸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矿物质的蒸发量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加。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控制痕量元素的排放和促进煤的完全燃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顾中铸,张永廉,蔡崧[3](2005)在《影响加福煤粉燃尽度的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基于实验研究,分析讨论了热力工况与颗粒细度对加福煤粉燃尽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炉内平均温度水平,扩大高温区范围,增大炉膛出口处氧气浓度均对燃尽有利。提高煤粉细度,可显着降低飞灰的含碳量。

秦攀[4](2005)在《煤燃烧重金属生成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作为一种不清洁燃料,其燃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更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亚微米量级颗粒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具有相当大的毒性,而且它们在大气中有很长的驻留期,不易降解,可以在生物体内沉积,并转化为毒性很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 现在有关痕量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燃烧污染中一个新兴而前沿的领域,成为愈来愈关切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对燃煤重金属污染物的要求和限定也会愈来愈广泛和严格。针对这个突出的污染问题,本文进行了煤燃烧重金属生成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 1、通过对样品预处理方法的试验对比研究,改进了原有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确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微波消解样品预处理方案。 2、研究煤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特性:主要是通过逐级化学提取的方法,考察煤中各个形态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确定其比例关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煤中的灰分和硫分与重金属元素的依附关系,建立了灰分、硫分与重金属元素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3、考察燃煤重金属元素的挥发析出特性:根据重金属元素的自身特性和赋存状态,对重金属进行了有机分类:并且研究了燃烧温度、燃烧气氛、燃烧时间等因素对重金属挥发性的影响。 4、研究了煤中重金属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机理,总结了燃烧产物中的重金属富集、迁移规律。根据从几个典型炉型采集的样品,考察了重金属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性,确定了重金属元素在各个燃烧产物中的分配比例。 5、根据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原理,掌握了初步控制的方法。通过试验,比较洗煤技术和添加吸附剂对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效果和作用。

范海燕[5](2004)在《煤燃烧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生成与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大国,且这种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总体上还是煤烟型污染。煤燃烧产生三大污染物:烟尘、SO2、NOx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一直被追踪。随着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原先对污染物的研究深度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如粒度方面,我国在1996年把可吸入颗粒物PM10(IP)浓度列入十种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一。同时也不只研究颗粒物对大气的影响,而且深入到颗粒物成分、粒径和浓度对人体危害,即可吸入颗粒物及其所含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主要是多环芳烃)对人体呼吸系统、肺功能、血液循环系统、人体免疫功能的危害和影响。而美国EPA于1997年就制定了PM2.5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已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颗粒物主要排放源之一,因此进行小颗粒PM2.5及其有害无机和有机微量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形成、转换、析出研究已十分必要规律。 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对燃煤锅炉超细飞灰形成机理的探讨;对锅炉除尘器前后飞灰的组成特性的研究;对用WY—1型冲击式尘粒分级仪采集到的分级飞灰中的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探讨煤中灰分所含的有害重金属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在飞灰、炉渣和烟气之间的转换关系;对煤粉炉产生的飞灰进行浸提实验的初步研究等。 首先,对煤中灰分在燃烧后形成超细飞灰的规律进行探讨; 其次,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制的WY—1型冲击式尘粒分级仪对除尘器前后飞灰进行采集,进而研究旋风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对燃煤锅炉尾部飞灰特别是小颗粒PM2.5的捕集效率,探讨为了获得更高捕集小颗粒的除尘装置。 接着,对于从WY—1型冲击式尘粒分级仪捕集下来的分级飞灰PM10以及更小颗粒中含有的重金属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采用AAS法测定其重金属的含量,并讨论这些含量在飞灰尤其是小颗粒PM2.5上的富集规律,同时还利用扫描电镜SEM图片进行颗粒表面微观结构的分析,探讨重金属含量与粒径之间的关系。 再次,对从煤粉炉尾部采集的飞灰进行筛分,按照粒径大小顺序分别研究其所含重金属的规律;对煤中灰分进行跟踪研究,讨论含在煤中的重金属在燃烧后分别进入炉渣、飞灰以及释放到大气中比例进行初步研究。 最后,对由煤粉炉燃烧产生的飞灰进行浸提实验,获得液固比、PH值变化对飞灰中重金属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这些经过浸出的飞灰析出的重金属含量对比飞灰本身所含的量而言,析出量很少,不属于有毒固体废物。

王桂明[6](2002)在《水泥工业用煤的燃烧特性及催化燃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工业窑炉中所用燃料主要是煤,随着优质资源的日益稀少,水泥工业正逐步向利用低活性煤的方向发展,则煤质变化必然会影响水泥熟料煅烧过程、熟料热耗、熟料质量及水泥窑内工况的稳定。为了拓宽水泥工业用煤的选择范围,实现燃料的高效合理利用,本文结合不同煤质,进行了煤的燃烧特性和催化燃烧研究,对于指导水泥窑的设计与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灰熔点的测试,运用灰色评判的方法对煤的结渣性能进行了讨论,并对煤灰及物料高温熔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灰的灰熔点高低并不是影响水泥生料液相初析温度的最主要原因,而煤中的高灰分及低挥发分却是关键因素。 从催化剂对煤燃烧特性的催化研究结果表明,催化作用受煤种、催化剂种类及催化剂含量等因素影响,且催化剂对煤中挥发分的释放作用需要一个过程,催化剂对无烟煤中挥发分的释放作用更显着。本文还就催化燃烧对水泥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氛对水泥生料液相初析温度的影响很大,还原气氛条件下水泥生料的液相初析温度明显比氧化气氛条件下低。用加入适量催化剂的煤来煅烧熟料,不会对熟料性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本文采用热分析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煤显微组分与燃烧特性的关系。煤的燃烧特性与其显微组分有一定的关系,稳定组富集物的燃烧性能最好,在煤中,稳定组富集物的含量越高,其燃烧特性就越好。 本文的特色在于:一方面运用灰色评判的方法对煤的结渣特性进行了评判,并从气氛及煤质等方面研究对水泥生料液相初析温度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煤的催化燃烧及其对水泥生产的影响,对低挥发分无烟煤和高灰分煤在水泥生产中大量使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顾中铸,张永廉,蔡崧[7](2000)在《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加福煤粉燃烧过程中微观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加福煤粉燃烧过程中出现白球、棕色球、黑球、黑块Ⅰ、黑块Ⅱ这五种形态各异的颗粒,热力工况对其燃尽过程有影响,降低飞灰含碳量关键在于设法将黑块Ⅰ完全燃烧,使黑块Ⅱ尽可能地着火燃烧。

二、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Al2O3/SiO2比对烧结矿成矿特性与冶金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铁矿粉造块技术
    1.2 铁矿粉烧结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烧结技术发展
        1.2.2 国内烧结矿技术发展
        1.2.3 近年来烧结矿技术的重大进步
    1.3 铝硅比对烧结矿的性能影响以及研究现状
        1.3.1 SiO_2对烧结矿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1.3.2 Al_2O_3对烧结矿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1.3.3 铝硅比对烧结矿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水钢烧结矿生产现状及问题
        1.4.2 本课题的内容和意义
2 试验方案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案
    2.2 冶金性能试验
        2.2.1 转鼓强度的测试
        2.2.2 落下强度试验
        2.2.3 矿石还原性测定
        2.2.4 低温还原粉化测定
        2.2.5 烧结矿矿相结构分析
        2.2.6 烧结矿显微结构分析
3 烧结实验结果分析
    3.1 烧结原料组成与混合料中 Al_2O_3/SiO_2比关系分析
    3.2 不同因素对烧结矿成品率的影响
    3.3 不同因素对烧结矿冷态强度的影响
        3.3.1 落下强度分析
        3.3.2 转鼓强度分析
        3.3.3 Al_2O_3/SiO_2比对烧结矿还原性能和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影响
    3.4 Al_2O_3/SiO_2与烧结矿 FeO 含量的关系
4 烧结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4.1 矿相组成及体积百分含量
    4.2 XRD 矿相分析和电镜分析
    4.3 烧结矿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和 X 射线能谱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煤灰中痕量元素非均匀分布特征与煤中矿物质蒸发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痕量元素的危害
        1.2.1 痕量元素对环境的危害
        1.2.2 痕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1.3 矿物质蒸发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煤中痕量元素的分布及矿物质蒸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2.1 煤中痕量元素分布的研究进展
        2.1.1 煤中痕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2.1.2 煤燃烧过程中挥发性元素的分布、排放及迁移
        2.1.3 痕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
    2.2 矿物质蒸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2.2.1 煤中的矿物质
        2.2.2 燃烧过程灰粒子的生成
        2.2.3 煤中矿物质的加热行为
        2.2.4 矿物质的变化和灰沉积机理
    2.3 本章小结
3 实验装置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内容
    3.3 试验所用仪器
        3.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3.1.1 概述
        3.3.1.2 定性分析原理—莫斯莱定律
        3.3.1.3 定量分析原理—谱线强度与元素含量的关系
        3.3.1.4 X-射线荧光光谱仪
        3.3.2 光电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3.3.2.1 概述
        3.3.2.2 离子源和进样系统
        3.3.2.3 离子检测器和质量分析器
        3.3.3 低温灰化仪
        3.3.3.1 低温灰化仪的原理
        3.3.3.2 低温灰分仪的结构
        3.3.3.3 低温灰分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3.3.4 热重-差热分析技术
        3.3.4.1 热重仪(热天平)
        3.3.4.2 差热分析仪
    3.4 本章小结
4 痕量元素的非均匀分布特征
    4.1 痕量元素的非均匀分布特征实验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方案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XRF 分析部分
        4.2.1.1 实验数据的获取过程
        4.2.1.2 数据结果分析
        4.2.2 ICP-MS 分析部分
        4.2.2.1 不同粒度中痕量元素分布的差异
        4.2.2.2 不同密度级别中痕量元素的对比
        4.2.2.3 脱硫灰和非脱硫灰的区别
    4.3 痕量元素非均匀分布的理论解释
    4.4 本章小结
5 矿物质的蒸发特性研究
    5.1 矿物质蒸发特性实验
        5.1.1 实验样品
        5.1.2 实验方案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5.2.2 煤中矿物质的XRD 分析结果
        5.2.3 煤及其低温灰热重曲线的一般特征
        5.2.4 燃烧气氛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
        5.2.5 升温速率对热失重过程的影响
        5.2.6 固定碳对矿物质蒸发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影响加福煤粉燃尽度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一维炉试验简介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热力工况的影响
    3.2 煤粉细度的影响
4 结论

(4)煤燃烧重金属生成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燃煤污染物的研究认识
        §1.1.2 痕量有毒有害元素概念
        §1.1.3 重金属污染物的概念和危害
    §1.2 研究进展现状
        §1.2.1 国内外的研究进程
        §1.2.2 煤中重金属元素赋存的研究现状
        §1.2.3 重金属富集、迁移、转化的研究
        §1.2.4 痕量元素的回收利用研究
        §1.2.5 目前的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煤中痕量重金属测量方法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1 微波消解仪
        §2.1.2 原子吸收光谱仪
    §2.2 痕量重金属元素预处理方法研究
        §2.2.1 湿法消解的样品预处理
        §2.2.2 微波消解的样品预处理
        §2.2.3 预处理方案的比较
    §2.3 目前的测试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中重金属的赋存特性研究
    §3.1 重金属赋存情况
        §3.1.1 痕量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
        §3.1.2 痕量元素与有机质的关系
        §3.1.3 痕量元素赋存的研究方法
    §3.2 试验研究重金属的赋存特性
        §3.2.1 用逐级分析法分析煤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
        §3.2.2 用数理统计法研究重金属与煤中成分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煤重金属元素挥发析出特性
    §4.1 痕量重金属元素挥发性的分类
        §4.1.1 用相对富集因子方法研究元素的挥发特性
        §4.1.2 实验室灰化条件下元素的挥发特性
    §4.2 马弗炉内温度对重金属挥发性的影响
    §4.3 高温定炭炉内不同燃烧工况下重金属的挥发特性。
        §4.3.1 燃烧气氛对重金属挥发性的影响
        §4.3.2 燃烧时间对重金属元素挥发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燃烧过程中重金属富集、迁移规律
    §5.1 燃煤过程中重金属转化机理
        §5.1.1 底灰与飞灰的比较
        §5.1.2 影响重金属转化的因素
        §5.1.3 重金属迁移、富集规律
    §5.2 煤中重金属在各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性
        §5.2.1 循环流化床锅炉
        §5.2.2 煤粉炉
        §5.2.3 层燃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初步控制
    §6.1 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原理
    §6.2 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方法
    §6.3 试验研究
        §6.3.1 用洗煤方法进行重金属的控制
        §6.3.2 用添加吸附剂法控制重金属排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7.3 对研究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及附录
致谢

(5)煤燃烧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生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气中PM10/PM2.5的污染现状
        1.1.2 燃煤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污染现状
        1.1.3 PM10/PM2.5及其所含重金属的危害性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 WY-1型尘粒分级仪
    2.2 原子吸收光谱仪
        2.2.1 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2.2.2 原子吸收光谱仪工作原理
        2.2.3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煤燃烧超细颗粒排放捕集规律及分布特征的研究
    3.1 试验装置、工况和方法
        3.1.1 试验锅炉及设备介绍
        3.1.2 试验煤种、燃烧工况
    3.2 煤粉悬浮燃烧PM10/PM2.5排放规律和分布特征
        3.2.1 细灰分散度一致性分析
        3.2.2 PM10/PM2.5分布特征
    3.3 小颗粒捕捉技术研究
        3.3.1 电除尘器原理
        3.3.2 细灰分级除尘效率
    3.4 煤粉炉小颗粒物形成影响因素
        3.4.1 煤粉细度的影响
        3.4.2 制粉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3.4.3 锅炉负荷的影响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煤燃烧超细颗粒微观形态的研究
    4.1 燃煤超细灰粒的形成机理
    4.2 燃煤超细灰粒表观形态的电镜分析
        4.2.1 SEM成像原理
        4.2.2 飞灰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金属含量分布以及富集规律的研究
    5.1 飞灰采样来源
    5.2 超细灰粒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
    5.3 超细灰粒重金属富集规律的研究
    5.4 粗灰粒重金属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
    5.5 燃煤重金属迁移规律
    5.6 添加剂对重金属排放影响的初步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
    6.1 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方法
    6.2 浸出液的选择程序
    6.3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6.4 PH值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对进一步工作进展
    7.1 全文总结
    7.2 对下一步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水泥工业用煤的燃烧特性及催化燃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煤的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煤粉的热解特性
        §1.2.2 煤粉的着火、燃尽特性
        §1.2.3 煤的结渣特性研究
        §1.2.4 煤岩学研究方法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的结渣特性及煤质与水泥生料液相初析温度的关系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煤样的准备
        §2.2.2 煤灰的化学成分分析
        §2.2.3 物料液相产生温度的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煤灰高温熔融性实验结果及讨论
        §2.3.2 煤灰结渣性能的综合评判
        §2.3.3 煤灰结渣机理探讨
        §2.3.4 煤粉、煤灰与水泥生料混合物的高温熔融性实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窑用煤的催化燃烧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催化剂的选择
        §3.2.2 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3.2.3 催化燃烧实验
        §3.2.4 水泥烧成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煤催化燃烧特性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最佳催化剂的种类及催化剂添加量的确定
        §3.3.3 挥发分失重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催化燃烧机理讨论
        §3.3.5 煤催化燃烧及气氛对水泥生料液相初析温度的影响
        §3.3.6 催化剂对水泥熟料质量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的显微组分与煤燃烧特性关系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煤岩研究中煤样选取方案及煤样制备
        §4.2.2 煤中各显微组分的失重分析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的相关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Al2O3/SiO2比对烧结矿成矿特性与冶金性能影响研究[D]. 卫敏. 重庆大学, 2012(03)
  • [2]煤灰中痕量元素非均匀分布特征与煤中矿物质蒸发特性的研究[D]. 田季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3]影响加福煤粉燃尽度的因素分析[J]. 顾中铸,张永廉,蔡崧. 锅炉技术, 2005(02)
  • [4]煤燃烧重金属生成规律的研究[D]. 秦攀. 浙江大学, 2005(07)
  • [5]煤燃烧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生成与分布特征研究[D]. 范海燕. 浙江大学, 2004(04)
  • [6]水泥工业用煤的燃烧特性及催化燃烧研究[D]. 王桂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7]加福煤粉燃烧过程的微观形态观察[J]. 顾中铸,张永廉,蔡崧. 热能动力工程, 2000(01)

标签:;  ;  ;  ;  ;  

嘉福煤粉燃烧过程微观形貌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