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燕玲[1](2021)在《健脾消痞汤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中药健脾消痞汤联合西药(瑞巴派特)与单纯西药(瑞巴派特)相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及病理学积分差异,进一步分析健脾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善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经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单纯予西药瑞巴派特治疗,治疗组予中药健脾消痞汤颗粒剂联合西药瑞巴派特胶囊治疗,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积分、病理学积分进行记录及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病理学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各症状积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各症状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可有效缓解胃脘痞满、胃脘疼痛及次症烧心、反酸、餐后脘痞、嗳气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的方面,无明显疗效(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少纳呆、嗳气、大便稀溏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胃脘疼痛、倦怠乏力、烧心、反酸、餐后脘痞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对照组)。4.胃镜积分对比:治疗后两组胃镜积分均有下降,且治疗组胃镜下黏膜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5.胃镜下疗效评定:治疗后的胃镜下黏膜改善情况,治疗组总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的有效率为67.65%,通过秩和检验分析,Z=0.2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胃镜下黏膜改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6.病理学积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病理学改变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可以有效改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症等病理学改变(P<0.05),而在改善异型增生方面无明显疗效(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胃黏膜炎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7.胃黏膜组织学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在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8.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远期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图、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健脾消痞汤联合瑞巴派特可有效改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学改变,临床疗效安全,具有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思童[2](2021)在《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总结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伴抑郁的临床经验,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并对经验方健脾调肝解郁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研究方法:通过整理文献和收集临床医案,从疾病认识、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等角度系统总结姚乃礼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伴抑郁的临床经验。并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对健脾调肝解郁汤进行临床观察。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脾胃科门诊并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伴抑郁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口服健脾调肝解郁汤加减治疗,每日一剂,每剂煎400ml,早晚分服200ml。治疗4周,随访4周。在用药前、用药4周及随访4周时各记录患者慢性胃炎中医症状量表评分、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Item 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17 条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Item 17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分;在用药前、用药4周时各记录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经验总结:病因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失宜、情志不遂、脾胃素虚。致病因素虽多,最终以伤及脾胃为根本。病机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同病”乃本病的基本病机,并且“脾胃虚弱”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故姚乃礼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脾助运为第一要务,兼以疏肝行气。由此提出了“健脾调肝,行气解郁”的治疗思路,创立了“健脾调肝解郁汤”。2.临床疗效:本研究共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抑郁患者68例,因失访、未坚持治疗等原因脱落3例,完成65例临床观察。(1)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症状减分率,临床痊愈6例(9.2%),显效31例(47.7%),有效24例(36.9%),无效4例(6.2%),总有效例数61例,总有效率为93.85%。(2)抑郁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针对PHQ-9减分率,患者抑郁临床控制17例(26.2%),显效34例(52.3%),有效10例(15.4%),无效4例(6.2%),总有效例数61例,总有效率为93.85%;针对HAMD-17减分率,临床控制14例(21.5%),显效37例(56.9%),有效11例(16.9%),无效3例(4.6%),总有效例数62例,总有效率为95.38%。(3)复发情况评价: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症状评分,复发例数14例,复发率为21.5%;针对PHQ-9评分,复发例数13例,复发率为20.0%;针对HAMD-17评分,复发例数14例,复发率为21.5%。三者大致相当。(4)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完成65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姚乃礼教授经多年临床积累,针对慢性胃炎伴抑郁形成了“健脾调肝,行气解郁”的治疗思路,创立了“健脾调肝解郁汤”。经临床验证,健脾调肝解郁汤可有效改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抑郁状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吴茜[3](2021)在《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疗程为14天的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1种PPI+1种铋剂)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主要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该方案治疗根除Hp虽根除成功率较高,但仍面临肠道菌群紊乱、Hp耐药率高等问题。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发布,提倡中医药个体化辨证论治,从寒热辨证方面,将Hp感染相关疾病常见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针对寒热证型的Hp根除率或症状改善差异,可应用必要的中药或中成药,这可能为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提高Hp根除率及缓解患者症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收集Hp感染人群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感染人群的寒热证型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的Hp根除情况,包括各证型组间Hp根除率有无差异、各证型组内经Hp根除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各证型组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比较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8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13C呼气检测室的患者,根据Hp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Hp感染临床病例200例。包括Hp感染患者一般资料、Hp根除前病史采集表、Hp根除前证候评价量表、Hp根除后症状评价量表、Hp根除后疗效评价量表等。将数据双份录入EXCEL及SPSS25.0软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200例Hp感染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08例;年龄以青年人群居多,占比60.5%;患者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44.5%;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占比28.5%;多数(54.0%)患者为第1次检测幽门螺杆菌。2.患者证候情况Hp感染的寒热相关证候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寒热错杂证71例,占比36.5%;脾胃湿热证患者68例,占比34.0%;脾胃虚寒证患者59例占比29.5%。症状方面以上腹胀、口苦、身体困重、上腹痛、口干等最为常见。3.证候与根除率的相关性(1)回收124份根除信息,110例患者Hp根除成功,占比88.7%,14例患者Hp根除失败,占比11.3%。(2)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寒组、寒热错杂组根除率分别为90.0%、89.3%、87.0%,三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证型与疗效评价(1)Hp根除成功组总有效率为67.2%,Hp根除失败组总有效率为28.6%,Hp根除成功组症状改善率较Hp根除失败组高,P=0.004(<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根除Hp前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2)证型方面,脾胃湿热组改善率(79.6%)>寒热错杂组改善率(64.1%)>脾胃虚弱(寒)组改善率(50%),P=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5.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疗效评价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根除Hp后,患者症状改善率达到71.4%,而单纯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为6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寒热辨证,Hp感染患者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相对较少。2.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症状改善方面,脾胃湿热患者根除Hp的获益将大于脾胃虚寒证患者。

孙跃华[4](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姜艾利[5](202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内镜、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的患者干预治疗后效果相对较好。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广义上指一种胃的癌前状态,密切关注胃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胃癌二级预防的重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控制甚至逆转胃癌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胃镜和病理组织学病变相关性2.探索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微观辨证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三家医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46例进行临床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等。由高年资的内镜医师、病理医师、中医医师填写胃镜评价表、病理评价表及中医证候诊断表。数据整理录入后,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危险因素、胃镜下黏膜表现、病理组织学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基本信息:(1)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346病例,男性182例(占52.6%),女性164例(占47.4%);60岁-74岁的年轻老年人186例(占53.76%),45岁-59岁的中年人105例(占30.35%),≤44岁的青年人30例(占8.67%),75岁-89岁的老年人25例(占7.23%);有吸烟史的患者74例(占21.39%),无吸烟史的患者272例(占78.61%);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69例(占19.94%),没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277例(占80.06%);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37例(占10.69%),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患者309例(占89.31%)。(2)疾病信息:轻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189例(占54.62%),中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116例(占33.53%),重度腺体萎缩的患者41例(占11.85%);单纯胃窦萎缩患者272例(占78.61%),胃体萎缩的患者36例(占10.41%),全胃萎缩的患者38例(占10.98%);轻度腺体肠化患者113例(占32.66%),中度腺体肠化的患者126例(占36.42%),重度腺体肠化的患者47例(占13.58%);单纯胃窦肠化的患者241例(占69.65%),胃体肠化患者23例(占6.65%),全胃肠化的患者22例(占6.36%);伴不确定性增生的患者21例(占6.07%),异型增生患者54例(占15.61%)。(3)中医证候分布:脾胃虚弱证68例(占19.65%)、脾胃湿热证66例(占19.08%)、胃络瘀血证64例(占18.50%)、肝胃郁热证59例(占17.05%)、胃阴不足证48例(占13.87%)、肝胃气滞证41例(11.85%)。2.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1)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在性别、年龄分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吸烟:吸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患者最多,占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分析发现肝胃郁热证与吸烟呈正相关(P<0.05,r>0)。(3)饮酒:饮酒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其中肝胃郁热证在饮酒史中分布最多(占32.84%),胃络瘀血证在无饮酒史中分布最多,占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证候分布比例相当。肝胃郁热证与饮酒呈正相关(P<0.05,r>0),胃络瘀血证与饮酒呈负相关(P<0.05,r<0)。(4)合并病:中医证候在合并其他疾病分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其中脾胃湿热证HP分布最多,占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证候在HP分布中相当。且相关分析发现,脾胃湿热证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r>0)。3.中医证候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1)黏膜色泽:黏膜色红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黏膜色白中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分布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与黏膜色泽呈负相关(P<0.05,r<0)、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与黏膜色泽呈正相关(P<0.05,r>0)。(2)黏膜糜烂:在多发糜烂中脾胃湿热证分布最多,占40%,无糜烂中胃络瘀血证分布较多,占2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分析发现,脾胃湿热证与黏膜糜烂呈正相关(P<0.05,r>0),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与黏膜糜烂呈负相关(P<0.05,r<0)。(3)血管透见:黏膜血管透见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黏膜无血管透见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在无血管透见中最多,占1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黏膜皱襞:皱襞正常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较多,黏膜皱襞细少以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且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与黏膜皱襞呈负相关(P<0.05,r<0),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与黏膜皱襞呈正相关(P<0.05,r>0)。(5)黏膜出血:黏膜局部出血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在黏膜多部位、弥漫性出血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黏膜出血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较多,无黏膜出血以胃阴不足证较多,占16.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且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与黏膜出血呈正相关(P<0.05,r>0),胃阴不足证与黏膜出血呈负相关(P<0.05,r<0)。(6)黏膜颗粒:中医证候在黏膜颗粒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黏膜红斑:中医证候在黏膜红斑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肠化结节:中医证候在肠化结节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胆汁反流:胆汁反流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肝胃郁热证最多,占25.81%,其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中医证候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依据固有腺体萎缩减少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萎缩,依据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上皮细胞取代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肠化,依据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的部位分为胃窦萎缩/肠化、胃体萎缩/肠化、全胃萎缩/肠化。依据细胞结构出现异常、分化紊乱的程度分为不确定性增生、异型增生。将黏膜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1)萎缩程度:轻度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中度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肝胃气滞证,在重度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中医证候在萎缩程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萎缩部位:单纯胃窦萎缩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体萎缩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全胃萎缩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在全胃萎缩中分布较多,占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肠化程度:轻度肠化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中度肠化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重度肠化中医证候分布相当。中医证候在肠化程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肠化部位:单纯胃窦肠化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气滞证,胃体、全胃部位的肠化中医证候分布相当。中医证候在肠化部位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脾胃湿热证与肠化部位呈正相关(P<0.05,r>0)。(5)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在异型增生中分布最多,占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湿热证与异型增生呈正相关(P<0.05,r>0)。(6)炎症:黏膜轻度炎症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黏膜中度炎症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黏膜重度炎症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各中医证候在炎症程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脾胃湿热证与炎症呈正相关(P<0.05,r>0),胃络瘀血证与炎症呈负相关(P<0.05,r<0)。(7)活动性炎症:黏膜轻度活动性炎症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黏膜中度活动炎症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黏膜重度活动炎症中医证候分布相当。中医证候在活动性炎症程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活动性炎症呈正相关(P<0.05,r>0)。研究结论:1.在CAG中医证候中,肝胃郁热证以饮酒、吸烟的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HP感染的患者多见。2.CAG内镜微观辨证方法如下:肝胃气滞证内镜下多见糜烂;肝胃郁热证内镜下多见黏膜色泽发红、血管不透见、皱襞正常、黏膜出血;脾胃虚弱证内镜下多见黏膜色泽发白、皱襞细少、低平;脾胃湿热证内镜下多见黏膜色泽发红、皱襞正常、糜烂、出血;胃阴不足证内镜下多见黏膜无出血点;胃络瘀血证内镜下多见黏膜色泽发白、皱襞减少、少见有糜烂。3.CAG病理辨证参考如下:肝胃郁热证多见于全胃萎缩;脾胃虚弱证多见于胃体萎缩、中度肠化;脾胃湿热证多见于全胃肠化、异型增生、炎症重、活动性炎症重;胃络瘀血证多见于胃窦萎缩、轻度炎症。本研究得出一些内镜病理微观辨证参考依据,为临床客观、准确辨证提供参考。本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来源于单一地区,进一步应扩大研究的范围收集病例,使研究效果更好。

钟岢屹[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智华[7](2020)在《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客观评价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探索中医内外治法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2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行穴位埋线(取穴中脘、(双侧)足三里、(双侧)膈俞、(双侧)脾俞、(双侧)胃俞),每2周1次,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每次2g,每日3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每次2g,每日3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4周。治疗结束后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疗效、病理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研究所采集的相关的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中医症状疗效方面:1.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中医症状疗效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64%,84.9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在“胃痛”、“痞满”、“胸胁胀满或疼痛”这三个症状改善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80.43%;96.30%、84.62%;91.11%、81.58%。P值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在“胃中嘈杂”、“嗳气呃逆”、“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倦怠乏力”、“泛酸”、“烧心或烧灼感”改善方面,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疗效方面:1.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病理疗效改善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病理疗效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81.1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改善“萎缩”总有效率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改善“萎缩”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79.25%。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在改善“肠化”、“异型增生”疗效方面,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晕针现象,立即停止操作予患者平卧保暖休息后患者好转,后续埋线治疗无明显不适症状发生,余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结论:1.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的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特别在改善“胃痛”、“痞满”、“胸胁胀满或疼痛”这三个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在改善“胃中嘈杂”、“嗳气呃逆”、“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倦怠乏力”、“泛酸”、“烧心或烧灼感”方面两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2.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的治疗方案能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状况。特别是在改善“萎缩”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方案。在改善“肠化”、“异型增生”方面两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3.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安全,可作为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选择。

王亚楠[8](2020)在《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黏膜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量表情况,从而对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62例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一个疗程(4周)。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用其他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黏膜及慢性胃肠疾病PRO量表情况,整理试验数据,经SPSS 22.0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客观评价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有明确的疗效(P<0.05),但治疗组外台茯苓饮加味方疗效更优(P<0.05),更能有效治疗缓解食欲不振、食后胀甚、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排便无力、面色萎黄的中医症状。2治疗后两组胃镜下胃黏膜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治疗后治疗组胃镜下胃黏膜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镜各项评分、胃镜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有明确的疗效(P<0.05),但治疗组外台茯苓饮加味方疗效更优(P<0.05),更能有效减轻胃镜下胃黏膜的糜烂、出血情况。3治疗后两组慢性胃肠疾病PRO量表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社会功能、心理情绪、反流维度积分和PRO量表总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有明确的疗效(P<0.05),但治疗组外台茯苓饮加味方疗效更优(P<0.05),更能有效降低慢性胃肠疾病PRO量表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社会功能、心理情绪、反流维度积分和PRO量表总分。4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台茯苓饮加味方能有效减轻或消除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炎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片,且具有安全性。图0幅;表31个;参99篇。

刘之义[9](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姚国召[10](2020)在《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中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目前西医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CAG有一定优势;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CAG的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诊疗CAG要注重舌象,以扶正为要、从肝论治、辨病用药、既病防变、处方精炼为其特点。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志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治疗CAG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传承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集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的门诊病例信息,整理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诊断、中医证型、方药,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将原始资料、处方文本转化为可分析的电子数据,从证型、中药、方剂多角度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用药频数统计,中药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探讨治疗CAG的常用药物、药对、自拟方用药及常用方剂的加减应用;结合跟师学习体会,对治疗CAG用药及临证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患者128人,男性72人、女性56人。采集病例处方600张,其中属PLGC的用药处方404张,占比为67.33%。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如下:1.中医证型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188、31.33%)、肝胃郁热(181、30.17%)、肝胃气滞证(89、14.83%)、肝胃阴虚证(62、10.33%)、气阴两虚证(47、7.83%)、脾胃虚弱证(18、3.00%)、肝郁脾虚证(15、2.50%)。2.通过中药频次分析,频次及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的前20味中药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542,90.33%)、太子参(530,88.33%)、百合(470,78.33%)、紫苏梗(426,71.00%)、蛇莓(426,71.00%)、薏苡仁(402,67.00%)、蒲公英(373,62.17%)、乌药(346,57.67%)、莪术(340,56.67%)、牵牛子(274,45.67%)、海螵蛸(265,44.17%)、石斛(256,42.67%)、青蒿(251,41.83%)、浙贝母(247,41.17%)、连翘(238,39.67%)、柴胡(205,34.17%)、丹参(201,33.50%)、三七粉(189,31.50%)、松花粉(169,28.00%)、白芍(154,25.67%)。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上述药物中的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为治疗CAG高频药物;而核心中药包括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6味药。3.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频次>300次)如下: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白花蛇舌草、百合-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蛇莓、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紫苏梗-百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紫苏梗、百合-乌药、百合-蛇莓、蛇莓-薏苡仁、薏苡仁-百合、蒲公英-太子参、莪术-太子参、莪术-白花蛇舌草、乌药-太子参、乌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苏梗、蒲公英-百合。4.通过中药聚类分析获得6个中药核心群,分别是:(1)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苏梗、薏苡仁、蛇莓;(2)百合、乌药;(3)连翘、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牵牛子;(4)柴胡、莪术、石斛、三七粉;(5)丹参、松花粉、白芍;(6)青蒿。5.治疗CAG选用自拟方或常用方组合加减统计如下:(1)自拟方:频次在前15味中药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328、97.04%)、紫苏梗(321、94.97%)、薏苡仁(309、91.42%)、太子参(306、90.53%)、百合(289、85.50%)、蛇莓(283、83.73%)、蒲公英(247、73.08%)、莪术(199、58.88%)、青蒿(178、52.66%)、连翘(173、51.18%)、牵牛子(170、50.30%)、石斛(157、46.45%)、柴胡(141、41.72%)、丹参(118、34.91%)、三七粉(107、31.66%)等。(2)常用方: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及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同时也多在选用常用方时依据病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薏苡仁及百合等高频、核心药物。结论1.本研究中CAG属PLGC的用药处方频次占比为67.33%,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及肝胃气滞为多,而肝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相对较少。2.治疗CAG的核心中药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等6味药;加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形成高频药物;高频药物加莪术、浙贝母、连翘、柴胡、丹参、三七粉、松花粉、白芍则为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3.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常用的24组药对及6个核心群,可根据个体病情选用。4.自拟方多由常用的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百合、蛇莓、蒲公英、莪术、青蒿、连翘、牵牛子、石斛、柴胡、丹参、三七粉等高频药物或核心群药物加减而成。5.常用方剂有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常为上述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消痞汤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病例资料
研究方法
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胃炎伴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胃炎伴抑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临床经验总结
        1 疾病认识
        2 诊疗思路
        3 辨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病例来源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5.研究方法
        6.疗效判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Hp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2.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Hp根除结果及其根除方案的分布情况
        4.Hp根除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第三节 讨论
        1.Hp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
        2.Hp感染的中医寒热证候学探讨
        3.寒热不同证候的Hp根除率情况分析
        4.不同证候的Hp感染的根除前后疗效评价
    第四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内镜、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病因
        1.2 临床表现
        1.3 临床诊断
        1.4 治疗和预后
        1.5 小结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2.1 理论基础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辨证和治疗
        2.4 中医治疗优势
        2.5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内镜、病理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2 统计结果
        2.1 数据统计
        2.2 中医证候与CAG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3 中医证候与胃镜黏膜表现的相关性
        2.4 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病变的相关性
        2.5 中医证候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中医证候与CAG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3.2 中医证候在内镜下的微观诊断
        3.3 中医证候在病理方面的微观诊断
论文小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一)样本量估算
    (二)病例来源
    (三)诊断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察
        2.依从性观察
        3.合并用药性观察
        4.疗效性观察
    (四)疗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1.症状疗效评价
        2.病理疗效评价
        3.安全性评价
    (五)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疗效结果分析
        1.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2.两组患者各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3.两组患者病理疗效比较
        4.两组患者各单项病理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评价
五、研究结果
讨论
    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讨论
        (一)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三)导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的认识
    二、对治疗方案的讨论
        (一)穴位埋线
        1.穴位的组成及选穴原理
        2.穴位的配伍及处方思想
        3.穴位埋线法的应用
        (二)珍珠舌草胶囊
        1.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2.相关现代医学研究
    三、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1.7 中止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治疗方案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标准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一般资料比较
        1.3.2 疗效评价
    1.4 讨论
        1.4.1 研究结果分析
        1.4.2 外台茯苓饮之来源、方药组成
        1.4.3 外台茯苓饮加味方的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1.4.4 外台茯苓饮加味方的药理研究
        1.4.5 当代中医医家对外台茯苓饮的研究
        1.4.6 关于对照药物的选择
    1.5 不足与展望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1 流行病学调查
        2.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3 西医诊断与治疗
    2.2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2.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2.2 病因病机
        2.2.3 辨证论治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镜评分表
附录B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C 慢性胃肠疾病PRO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1.1 王孟英简介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方药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年龄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2.4 GO富集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活性成分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预后和转归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导师经验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质量控制与核查
        2.3 数据提取及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证型分布
        3.3 各证型方药分布
        3.4 整体方药分析
    4. 讨论
        4.1 导师对CAG的认识
        4.2 导师诊疗特点
        4.3 导师用药分析
        4.4 导师组方特点
    5. 验案举隅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消痞汤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 石燕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D]. 陈思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Hp感染相关胃病中医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D]. 吴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内镜、病理相关性研究[D]. 姜艾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穴位埋线联合口服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智华.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8]外台茯苓饮加味方治疗脾气虚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亚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D]. 姚国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