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手机铃声响起

让你的手机铃声响起

一、让手机铃声声声悦耳(论文文献综述)

曲晨[1](2021)在《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显着提高。城市化进程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声环境质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高校校园作为国家主要人才的输出场所,良好的校园声景观对于提升校园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以广西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对声景观的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声景观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南宁市15所高校声景观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声压级测量、1/3倍频程频谱测量分析和四轮问卷调查,结合声漫步法对广西大学校园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调查。通过SD语义差异法提取出6个校园声景观评价词,通过声漫步法基于PLS、POS、SDI与视觉景观的相关性分析,声漫步法问卷调研和声景满意度与视觉景观满意度、整体环境舒适度等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得出校园声景特点、评价方法,结合设计理念总结出校园声环境改善和声景营造策略。取得结论如下:(1)广西大学声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声、人工声和生活声,其中自然声、生活声更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景观节点处声环境满意度评价较高。同时,对教学区教学楼测量点进行测量后发现交通噪音是影响校园教学区教学楼声环境的重要因素。(2)根据语义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高校校园声景观的6个评价词语,结合声漫步法,对校园声音的喜好度、响度与满意度进行评价,校园中自然声和生活声喜好度度较高,对交通噪声喜好度较低。(3)主要针对教学区和重要景观节点的现状进行了解,对重要教学区和节点处进行分析,发现高校校园声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筑退让等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提出4种设计方法,采取降噪措施和引入声景元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校园声景观。

余耕[2](2021)在《我是余未来》文中研究说明拾荒人、黑胶唱片收藏家、废品收购站中的读书人、网红、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哪一个才是余未来?一个少年在废品收购站里的成长——这不是励志故事,却关乎精神上的自足。一看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黑胶唱片封套时,我当场被震撼了。远景是高耸陡峻的山峰,中景是遒劲挺拔的松树,近景是平静如镜的湖水,画面完整地演绎了《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节奏起伏。封套右上角是"DECCA"的着名标志,左下角编号显示是头刻版,

刘婧雅[3](2021)在《城市滨水空间康养型声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区内最具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声景作为其中重要的环境要素,在提升滨水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为人营造“康养场所”上起关键性作用。康养型声景以人的听觉感知为关注,以声景为视角,以城市滨水空间为样本,根据不同声元素创造的听觉现象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以及引发的相应行为表现,探索“人—声”关系,找到对人具有康养效果的声元素;探索“声—景”关系,明确有利于康养型声景营造的景观要素及景观布局形式。在此基础上,本着为人们消除心理疲倦、缓解精神压力,提供具有积极的复愈性效应的康养场所为终极目标,重点研究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康养型声景设计策略。通过现场勘查对研究样本进行空间环境特征及声环境现状调查,以调查结果为导向,探索康养型声景设计要点,以游人的游憩行为和心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声景设计增添有康养效果的声元素,调控环境噪声,最终达到理想声景效果。剖析“人—声”关系,明确滨水空间内具有康养效果的声元素类型及特点;梳理声音与景观的耦合作用机理,明确滨水空间内能够影响声景营造的景观要素、空间围合类型及景观布局形式。研究发现自然声和各类音乐声普遍受游人喜爱且有较高的复愈性效应,自然声兼容性较强,与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声元素融合多呈现正面影响作用;水体、地形、植物、景观小品地形、铺装要素作为滨水空间内普遍存在的景观要素,能够成为康养型声景的影响因子;针对动、静声景区,选择不同的空间围合类型,利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形式,选择适宜的围合度,不但能发挥声景的引导作用、获得声景的理想效果,还能达到降噪的目的。依据景观设计程序制定康养型声景设计策略,在景观规划阶段使用动、静声景区划分的策略,发挥声景的“引导作用”;在景观空间组织阶段根据动、静声景区需求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形式和声元素;针对景观设计细节中的声景营造提出以引导、添声、留声、削声设计为主的空间主导声元素选择、自然声利用、环境噪声控制、特色水声利用策略。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康养思想融入声景设计全过程,引入和加强具有显着正面影响的声元素,合理利用、优化居民休闲活动中产生的声元素,削弱、消除滨水空间内部、外部环境中具有显着负面影响的声元素,利用声景设计提高滨水空间环境质量,针对不同功能的滨水空间匹配适宜的景观要素和声元素,设计时需考虑为声景的复愈性效应发挥作用提供时间保障,让康养型声景为游人创造更多的康养效益。

邓凌桐[4](2021)在《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声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滨海沿岸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声环境状态直接影响滨海沿岸空间的环境质量,因此,如何改善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托于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与克罗地亚非声学空间声舒适度评价研究”。以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感知和声环境的评价水平为主要研究目的,探寻海景声与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形态的关系,揭示城市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声环境的差异。首先,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的概念和范畴。选择中国北方滨海城市葫芦岛市为调研地点,采用现场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环境调研。其次,以海景声为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的切入点,运用Cadna/A噪声图软件进行海景声模拟,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和优化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模拟方案,建立含有7个影响因子的海景声传播理想化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海景声传播的影响,为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奠定基础。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构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特征、受访者特征及物理环境特征,明确影响声环境多维度评价、声环境舒适度评价、整体环境满意度评价和相关物理环境评价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跨文化和地域背景下的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声环境的比较研究。最后,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舒适度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在海景声环境与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布局方面,滨海沿岸空间的临海距离、临海开放度、建筑密度、临海进深和临海高差显着影响着海景声的传播。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方面,明确海景声、人声、儿童嬉戏声和音乐声为滨海沿岸空间的标志性主导声源,海景声可以被理解为线声源。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受访者对声源的感知存在较大差异。滨海沿岸空间的自然声和儿童声与声环境满意度评价呈正相关,与音乐声呈负相关。在国外非滨海空间人类活动声与声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自然声与整体环境满意度均呈正相关,整体环境满意度与滨海沿岸空间的声环境满意度呈正相关,与国外非滨海空间呈负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大多数声源与喜好度相关。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感知方面,结果表明,到访目的是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相同的主导因素。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健康水平与整体环境满意度相关。国内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的到访频率和居住地与声环境满意度相关,国外非滨海空间则不相关。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学历与整体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受访者声环境多维度评价的喜好度和烦扰度与到访次数、年龄和居住地点相关。到访频率和目的是决定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安静程度重要性的相同因素。性别因素在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环境评价上没有显着差异。此外,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安静需求呈正相关,而国外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的年龄与安静需求呈正相关。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功能和人群活动应作为声环境设计时予以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方面,结果表明,除热环境指标外,滨海沿岸空间的环境指标评价普遍低于国外非滨海空间,环境指标与满意度评价均存在显着差异。可以使用兴奋度中“兴奋的”评价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因子为喜好度、烦扰度和静谧度3种因子。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舒适度与整体满意度呈正相关。在整体环境满意度主观评价中,自然条件、城市条件和物理环境是评价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非滨海空间自然环境是满意度评价的最重要因素,而滨海沿岸空间则不同。安静程度的重要性与国外非滨海空间的环境满意度呈负相关,而滨海沿岸空间则不相关。最后,建立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预测模型,以影响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的受访者社会特征、声环境特征和相关物理环境特征的结论数据为输入因子,以受访者的声舒适度评价作为输出因子,通过BP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评价的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与真实值间相关系数为0.887,证实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更适合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的预测,为设计师解决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曹斯敏[5](2020)在《城市交通路口电动汽车低速行驶的提示声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严峻的能源危机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具有绿色低碳等优良属性,但低速行驶时接近静音的特性使一些听力受损者、视力障碍者及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难以辨识到汽车的接近,将增大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国政府都纷纷出台法规,要求低速行驶的电动汽车发出适当声响,我国也要求电动汽车在低速行驶时(20km/h以下)必须向车外人员发出适当提示性声响。针对电动车提示声音目前的两难问题——希望相对安静但又想保证安全性,本文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提示声音的相关研究,开发一套高效率的虚拟现实实验系统,发掘能够有效率地传达足够的信息,并让人愉悦的接受的提示声音,并从声音音色的角度讨论提示声音的相关设计原则。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了解电动车提示声音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电动车提示音声音的声品质评价方法,并以此作为电动车提示声音设计和虚拟现实实验系统开发的的理论依据。根据调研访谈,探究电动车低速行驶的具体情境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低速行驶状态下路人交互行为开展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提示声音的模式和类型,分析行人对所提出的声音模式和类型的声品质感知特征,提出了以行人需求为基础的声音设计方法。根据电动车提示声音的使用情境,设计开发了一套提示声音虚拟现实实验评估系统,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对电动汽车低速行驶场景中的声音进行模拟,营造沉浸式的声音体验环境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提示声音评估。实验发现简洁明了的信号音类型的提示声音对行人被试的提醒效率较高且主观评价最好,电动汽车车主倾向搭载与汽车声音类似的提示音;自然音类型的提示声音在实验中表现较差。本文的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分成车主和行人两个维度进行,对低速行驶电动汽车提示声音的利益相关者有全局的考量,使实验的结果更具有可靠性。研究结果对推动低速电动车提示声音的设计研究和相关标准的拟定具有积极价值,能够为汽车主机厂和供应商在设计电动车低速行驶车外提示声音时提供音色类型特点参考,开拓设计思路,丰富提示声音测试方案。

华露嵘[6](2020)在《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研究 ——以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院建筑在满足医疗功能要求的同时,应该提供更优质的就医环境。然而人流最为密集的综合医院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对医患身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综合医院公共空间的噪声问题,从声环境质量评价、声学性能提升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综合考虑医院建筑公共空间基本特征、声环境现状问题,对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声环境的特征、医院整体布局、噪声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等方面,对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质量问题进行主观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不满意;根据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析得出:医患的性别、年龄和身份与声环境满意度之间无显着相关性,而医院整体布局设计、公共空间安静程度和噪声对身心的影响等因素与声环境满意度有显着相关性。(2)以某综合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为例,对该医院的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区、取药区、科室候诊区等噪声超标空间,开展现场噪声监测试验并进行数据采集,得出各测点噪声级平均值普遍在75dB左右,并采用相关噪声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医院公共空间噪声的声压级随时间、频率、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噪声源的类型;由噪声频谱分析得知医院公共空间的声能量主要分布于125Hz~2000Hz,频谱中显示大部分测点声压级在1000Hz时出现峰值,极少数测点声压级峰值出现在125Hz,且声压级峰值均大于72dB;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分布在47.22dB~75.62dB,从而确定了医院公共空间声能量的频率分布范围,并调查分析了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3)基于声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建筑空间布局、流线组织进行优化,减少动线干扰引起的噪声;在公共空间增加透视分隔构件,减少各功能分区间的噪音干扰:对墙面、顶棚等硬质界面进行吸声处理,减少噪声在空间的传播路径与强度,降低环境背景噪音强度;设置显着的动静态引导及警示教育标识,降低医患流动噪声。通过以上建筑设计、降噪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质量。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黎紫书[7](2020)在《流俗地》文中认为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白梓彤[8](2020)在《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景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充分的讨论比较当下国内外声景生态学相关实验的进展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掘在城市环境下主要的声景元素人工声的构成特征,声源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在国内声景实验中,本实验较为领先地运用自动录音设备和自动截取软件录制处理人工声,并通过半自动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得到人工声的构成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生物声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人工声的存在价值。本次实验选取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中的36个观测点作为实验样地,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36个样地内进行四季连续24小时的声音收录及采集,并于2019年夏季-秋季进行声景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公园中人工声景观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人工声的来源和构成特征,并对人工声景进行了主观评价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城市公园的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200-2 500Hz,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多于生物声占有主要地位,所有公园的年际人工声能量值占比在50%以上。(2)人工声的来源主要有44种,包括可识别的43种人工声源和不可识别的其他活动声。对人工声进行分类,按照声音来源类型分类可以分为交通声6种、话语声5种、机械电子声9种以及活动声24种,其中话语声出现最多(33.60%),活动声最少(21.00%);按照声学特征分类,可以分为离散型人工声15种和连续型人工声29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90%)。(3)北京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昼夜构成特征具有显着差异,昼间人工声源明显多于夜间,昼间的人工声以话语声为主,夜晚的人工声主要是来自公园外部的交通声和机械电子声。在人工声能量特征比较上,昼间的人工声略少于夜间。(4)四季人工声源种类构成上差异不大,但四季的人工声能量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冬季人工声源出现时长最短,而夏季的人工声能量值最低,春季和秋季的人工声在能量和时长上均较多。在春、秋两季中,公园中的话语声出现最多,机械电子声最少,在夏季公园中话语声最多,交通声最少,冬季的机械电子声出现最多,话语声出现最少。(5)人工声相关指数的日变化规律表明,在凌晨3:00~4:00时及午后12:00~14:00时容易出现人工声的谷值即人工声较少,从人工声指数季节性差异来看,城市公园公园中夏季的人工声普遍较少,春季的人工声较多。另外,ρ值、NDSI指数与人工声PSD值整体呈负相关趋势。(6)在10个公园的人工声物理特征比较中,丰益公园的人工声最多,其次是中山公园,第三是兴隆公园。在各公园的年人工声能量值比较中,丰益公园的人工声最多,其次是兴隆公园,第三是玲珑公园。(7)在5种公园类型的人工声比较中,人工声最多的公园类型是游园,其次是专类公园,第三是社区公园,人工声最少的是郊野公园。另外,在城市梯度下,公园面积与人工声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相关性。(8)人工声会影响公园的声景感知、景观评价,是影响公众游览体验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和年龄会密切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公园的声音越和谐,声音越安静则公园声景的总体满意度越高,而声音景评价越高则对景观的评价值越高。受访者普遍对生物声与地球物理声表示喜爱,而对大部分的人工声表示理解但并不喜爱,人工声中的唱歌声、乐器声、脚步声、运动健身声评价较高,而最被讨厌的声音是建筑施工声。

贺源[9](2019)在《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无论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中的静态结构还是动态过程,以往象征人类学所关注的通常是既成的象征本身,研究者往往着眼于可观察到的各类符号、可分析的内部结构与相应的文化解释,相对缺乏对象征符号赋意过程的重视。事实上,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总是承载着一定的功能和意义。就物质文化而言,这种功能和意义既变迁于物的社会生命的不同阶段,也不断地在符号层面被生产、再生产,被扩充、缩减或迁移。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皮尔斯符号学与物的社会生命两种理论的动态视角,借助个案研究实现对象征赋意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象征主体能动性的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反思作为象征人类学理论渊源之一的皮尔斯符号学对象征符号动态过程研究的启发意义。而旅游纪念品正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旅游地文化话语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旅游地文化有所联系,并因此被人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以拣选、塑造和消费的物,旅游纪念品承担着体现旅游地本土文化、构建旅游形象等象征功能。尤其是其中被公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在承担起这种象征功能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成为旅游者认知旅游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可唤起相应的旅游期待。不仅如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还牵扯到异质文化物象的本土化等问题。其物质表象、符号意义和文化形象的变迁则是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逐步生成的。也正因此,旅游纪念品作为符号被生产的这一社会生命历程也就为我们研究象征赋意的过程提供了具体而微的个案。丽江古城是我国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一处旅游胜地,当地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如布农铃、东巴纸等也屡次被相关研究提及。本文即以丽江古城中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外来者和本地人以及游客群体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布农铃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探讨这一源自滇藏茶马古道的物象在旅游开发中角色、意义和形象的变化:在认识茶马古道铃铛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新的现实语境分析以布农铃为代表的古城铃铛所承袭的地方文化传统,指明其脱离实用物品而走向精神产品和符号化的可能性。进而通过详细梳理布农铃缘起和发展的历程及其现实影响,指出其作为一种符号在不同阶段发生性质和功能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一过程与丽江古城整体旅游形象建构的关联性。最终,这一物象在消费仪式、主客互动、影像传播和解读等因素的影响下,从一种马帮文化中的指示符号实现了向丽江古城文化象征符号的转型,在“吉祥”这一基调之上进一步成为本土纳西文化的承载物之一,并通过旅游者的凝视及其文字和影像呈现丽江铃铛这一物象的符号化成果。在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和物的社会生命理论两种动态视角相结合,用以指导对丽江古城布农铃这一地方性文化象征符号的赋意过程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还将知识再生产与符号资本、游客凝视与真实性等相关理论融入具体的分析之中,以增强对其不同阶段符号塑造特点的认知。最后则从这一符号生产个案出发,回应国内象征人类学研究者对象征思维方式的既有探讨:在以往象征人类学所重视的“物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某种意义”这一单向度的象征思维之外,象征符号的生产中存在另一种向度,也即人为了传递既定的意义而从具体物象中加以选择和建构,并在一种主客互动的过程中使之成立并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和接受,从而作为一种象征稳固下来。而对这一象征思维向度的再发现,也使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象征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性及其带有随机色彩的选择。与此同时,对旅游情境中的文化符号生产以及丽江铃铛这一成功个案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罗奕[10](2019)在《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污染。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公园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的中心。城市公园宜人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城市公园多位于城市中心,长期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往往只停留在视觉元素的层面,忽略了其他感官元素如听觉和嗅觉对人们主观感知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学习声景观相关知识,总结国内外声景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对沈阳市己经建好的典型城市公园—沈阳中山公园、沈阳万泉公园和沈阳南湖公园的声景观进行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在2018年7月-10月通过WS1361型声级计对三个公园进行声级测量,分析公园的声景观构成、声源种类、声音大小、时空分布等总体特征。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法(五点法)来收集游客对公园声景观的主观评价;利用SPSS软件分析主观响度与好感度,主观响度和声级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并尝试引入新的概念—噪声污染分指数和绿色声景指数对公园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1)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主要由自然声,生活声和人工声三种类型声景组成,各类型声景比例的大小与公园周边环境和游客行为活动有关,并对公园声音大小、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主要采用声级大小、喧闹度、安静度和污染分指数这几个指标对公园声景观进行客观评价。(2)本文采用了声景观评价的几个重要指标:主观声响度、好感度、满意度与绿色声景指数对公园声景观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不同游客对声景观的感知差异,对游人喜欢与不喜欢的声音要素进行排序。通过好感度与主观响度相关性分析可知,好感度与主观响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公园使用者对声景观的好感度并不直接受响度的影响,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天气情况、游客心情、个人偏好等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背景的听者对声景观的感知程度不同。(3)沈阳城市公园的声景观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声景观区域特征不明显,没有将声景观应用到实际规划设计中;人工声、生活声与自然声不均衡,人工声和生活声过重;公园外围降噪能力不足;缺乏经典的声景观要素与对声景观的设计管理。

二、让手机铃声声声悦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手机铃声声声悦耳(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
        1.2.1 声音
        1.2.2 噪音
        1.2.3 声景学范畴
        1.2.4 噪声控制思想与声景思想的区别
    1.3 声景研究现状
        1.3.1 国外声景研究现状
        1.3.2 国内声景研究现状
        1.3.3 现有声景研究模型
        1.3.4 南宁地区高校声景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声景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声景构成要素
        2.1.1 声音
        2.1.2 听者
        2.1.3 环境
        2.1.4 声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2.2 声景的分类
        2.2.1 按声源分类
        2.2.2 按声音功能分类
        2.2.3 按感觉特征分类
    2.3 声环境相关领域评价量
        2.3.1 噪声评价
        2.3.2 心理声学评价
    2.4 声景相关领域理论
        2.4.1 声音生态学理论
        2.4.2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2.4.3 符号学理论
        2.4.4 系统耦合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声景观测量与问卷调查
    3.1 高校声景声学参数测量与分析
        3.1.1 校园声景测量设置
        3.1.2 各测点不同时段L_(Aeq)分析
        3.1.3 学期中1/3 倍频程频谱测量分析
        3.1.4 校园各测点学期中和暑假期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3.2 高校校园声景声源评价分析
        3.2.1 校园声景元素的筛选
        3.2.2 校园声景元素发生的不同时段
    3.3 校园声景观问卷调查分析
        3.3.1 声景观总体评价
        3.3.2 声景元素喜好度评价
        3.3.3 声景元素被听见频率评价
        3.3.4 声景元素满意度评价
    3.4 基于SD语义差异法的校园整体声景观评价
        3.4.1 校园声景观描述语义词汇选择
        3.4.2 信度、效度分析
        3.4.3 公因子提取和校园声景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声景观“声漫步”法测量与调查
    4.1 校园“声漫步”客观声环境调查
        4.1.1 “声漫步”路线测点选择
        4.1.2 “声漫步”路线等效A声级
    4.2 基于PLS、POS、SDI的声校园声景分析
        4.2.1 声景元素构成分析
        4.2.2 声景与景观构成相关性分析
        4.2.3 声景满意度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4.3 校园“声漫步”主观调查
        4.3.1 声景元素响度评价
        4.3.2 声景元素观喜好度、满意度评价
        4.3.3 声漫步路段满意度、舒适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园声环境改善和声景营造方法
    5.1 高校声环境特征及问题
        5.1.1 高校声环境特征
        5.1.2 高校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5.2 高校声环境改善策略
        5.2.1 对校园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造
        5.2.2 对校园进行声景观营造
        5.2.3 选取隔声性能高的建筑外窗
    5.3 设计原则
        5.3.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声景观设计
        5.3.2 结合环境特点进行声景观设计
        5.3.3 在合理范围内设计声景观
    5.4 设计理念
    5.5 设计方法
        5.5.1 教学区进行道路退让
        5.5.2 现有声景元素保护法
        5.5.3 积极声元素增加法
        5.5.4 消极声元素抑制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A: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1
附录 B: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2
附录 C: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3
附录 D: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4

(2)我是余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3)城市滨水空间康养型声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市滨水空间
        1.2.2 声景
        1.2.3 “复愈性环境”理论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1 滨水空间
        1.3.2 声景
        1.3.3 复愈性环境理论
        1.3.4 康养型声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1 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滨水空间声环境现状调查
    2.1 滨水空间研究样本地选取
        2.1.1 滨水空间研究样本选取原则
        2.1.2 兰州黄河风情线
        2.1.3 宝鸡渭河公园
        2.1.4 天水藉河风情线
    2.2 声环境调研方案制定
        2.2.1 测试点选取
        2.2.2 声压级测量仪器与方法
        2.2.3 声环境测试与分析
        2.2.4 声景构成及声源类型
        2.2.5 声压级影响因素分析
    2.3 游人问卷调查
        2.3.1 问卷内容设计
        2.3.2 黄河风情线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2.3.3 渭河公园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2.3.4 藉河风情线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2.3.5 观察体验记录
    2.4 调查汇总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滨水空间与声景理论解析
    3.1 声音与声景理论
        3.1.1 人居环境学与声音生态学
        3.1.2 心理声学理论
        3.1.3 康养型声景理论
    3.2 声景特性解析
        3.2.1 城市滨水空间声景现状
        3.2.2 声景特性对人的影响
        3.2.3 声景特性对环境的影响
        3.2.4 声景的媒介作用
    3.3 声环境设计规范解析
    3.4 声环境设计理论
        3.4.1 声景设计
        3.4.2 康养型景观设计理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声音对人的影响作用剖析
    4.1 游人行为模式
        4.1.1 滨水空间游人行为
        4.1.2 游人行为影响因素
    4.2 人对声音的喜好度
        4.2.1 喜好度实验
        4.2.2 喜好度评价
    4.3 声景对人的复愈性作用
        4.3.1 心理复愈性
        4.3.2 生理复愈性
    4.4 康养型声景的度量指标
    4.5 小结
第五章 声音与景观的耦合作用机理
    5.1 景观要素对声景的影响
        5.1.1 自然要素
        5.1.2 景观小品要素
        5.1.3 铺装要素
    5.2 空间围合对声景的影响
        5.2.1 空间围合类型
        5.2.2 空间围合度
        5.2.3 空间围合对声景的影响
    5.3 景观要素的降噪作用
        5.3.1 植物降噪
        5.3.2 地形降噪
        5.3.3 景观小品降噪
    5.4 景观要素的选取原则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滨水空间康养型声景设计策略
    6.1 景观设计中的声景
    6.2 景观规划阶段的声景设计
        6.2.1 景观概念规划与康养型声景设计理念
        6.2.2 景观空间规划与声景分区
        6.2.3 景观路径设计与声景变化
    6.3 景观空间组织阶段的声景设计
        6.3.1 景观空间的尺度
        6.3.2 景观空间形式
        6.3.3 声元素选择
    6.4 景观细节设计中的声景营造
        6.4.1 空间主导声元素选择
        6.4.2 自然声利用策略
        6.4.3 环境噪声控制策略
        6.4.4 特色水声利用策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声景
        1.3.2 声环境评价
        1.3.3 声环境预测
        1.3.4 声舒适度
        1.3.5 声喜好
        1.3.6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
        1.3.7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调查方法
    2.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地点的选择
        2.1.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的区位
        2.1.2 明确城市滨海沿岸空间调查地点
    2.2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测量方法
        2.2.1 测量仪器及声学参数
        2.2.2 测试方法
        2.2.3 模拟方法
    2.3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调查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现场调查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分析
    3.1 滨海沿岸空间形态分析
        3.1.1 城市形态特点分析
        3.1.2 滨海沿岸空间规划类型
        3.1.3 滨海沿岸空间岸线形态类型
        3.1.4 滨海沿岸空间影响因素
    3.2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现状环境分析
        3.2.1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样本
        3.2.2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源特点分析
        3.2.3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参数
        3.2.4 海景声环境现状模拟
    3.3 海景声影响下的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
        3.3.1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3.3.2 滨海沿岸空间海景声环境理想化模型的建立
        3.3.3 海滩空间海景声量化研究
        3.3.4 台地空间海景声量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及受访者感知
    4.1 受访者特征分析
        4.1.1 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特征
        4.1.2 滨海沿岸空间受访者特征之间的关系
        4.1.3 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特征
        4.1.4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受访者特征与多维度评价的关系
        4.1.5 受访者需求分析
    4.2 声源主观识别
        4.2.1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构成
        4.2.2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音识别度及主导声源分析
        4.2.3 非滨海空间的声源构成
        4.2.4 滨海沿岸空间与非滨海空间的声源识别度比较
    4.3 声源特征分析
        4.3.1 滨海沿岸空间的声源类别及统计指标
        4.3.2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源与受访者评价的关系
        4.3.3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声源与受访者社会特征的关系
        4.3.4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的LAeq差异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
    5.1 基于语义差异法的声环境多维度评价
        5.1.1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
        5.1.2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之间的影响
        5.1.3 滨海沿岸空间和非滨海空间声环境多维度评价比较
    5.2 声环境整体评价
        5.2.1 声环境和声舒适度及整体满意度
        5.2.2 空间安静需求与使用者社会特征及声环境评价
        5.2.3 使用者社会特征对声环境评价的影响
    5.3 声环境相关的环境满意度评价
        5.3.1 滨海沿岸空间物理环境满意度
        5.3.2 非滨海空间物理环境满意度及比较
        5.3.3 滨海沿岸空间环境因子对整体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5.3.4 非滨海空间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舒适度预测
    6.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6.1.1 人工神经网络
        6.1.2 BP神经网络
    6.2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
        6.2.1 可行性分析
        6.2.2 数据的预处理
        6.2.3 参数与结构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声舒适度预测模型
        6.3.1 建立模型
        6.3.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6.3.3 不同预测模型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评价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附录3 声环境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附录4 海景声环境理想化模型模拟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城市交通路口电动汽车低速行驶的提示声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关于电动汽车声音的相关研究
    2.1 低速行驶电动汽车安全问题
        2.1.1 安静的低速行驶电动汽车
        2.1.2 低速行驶电动汽车的事故概率
        2.1.3 低速电动车对行人的碰撞伤害
    2.2 电动车提示声音设计与应用
    2.3 电动车提示声音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车外提示声音需求分析
    3.1 研究内容概述
    3.2 电动车噪声水平测量
        3.2.1 测量环境
        3.2.2 测量方法
        3.2.3 测量结果
    3.3 电动车车外提示声音现状研究
        3.3.1 现有电动汽车车外提示声音实地调研
        3.3.2 电动汽车车外提示声音设计方法研究
        3.3.3 现有提示声音设计方法
        3.3.4 分析结论
    3.4 车主关于低速行驶提示音访谈
        3.4.1 访谈目的
        3.4.2 访谈对象
        3.4.3 访谈提纲
        3.4.4 访谈结果
        3.4.5 访谈结论
    3.5 行人在安静路口的行为研究
        3.5.1 行人行为特征观察
        3.5.2 观察数据分析
        3.5.3 行人行为特征总结
    3.6 行人对现有低速行驶车外提示音问卷调研
        3.6.1 调研目的
        3.6.2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式
        3.6.3 问卷结果及分析
        3.6.4 结果分析
    3.7 行人对于现有低速行驶提示音的焦点小组调研
        3.7.1 调研目的
        3.7.2 调研对象
        3.7.3 调研过程
        3.7.4 调研结果
    3.8 提示声学需求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示声音设计研究
    4.1 提示声音选取
    4.2 提示声音声品质主观评价
        4.2.1 评价样本
        4.2.2 评价流程
        4.2.3 评价结果
    4.3 提示声音调试与制作
        4.3.1 声音调试因素研究
        4.3.2 声音调试方案
        4.3.3 提示声音样本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示声音音色评估实验
    5.1 实验依据与目的
    5.2 提示音评估系统虚拟环境搭建
        5.2.1 虚拟实验系统参数设定
        5.2.2 虚拟实验系统硬件设备
        5.2.3 虚拟实验系统流程设计
        5.2.4 测试问题迭代
    5.3 实验设计
        5.3.1 实验内容
        5.3.2 实验假设
        5.3.3 实验任务
        5.3.4 实验流程
        5.3.5 实验数据收集
        5.3.6 实验样本
    5.4 实验数据分析
        5.4.1 提示音的安全性评价
        5.4.2 提示音的风险认知和体验评价
        5.4.3 车主满意度评价
        5.4.4 测试系统评价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研究 ——以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医院公共空间的研究
        1.2.2 关于医院声环境相关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噪声控制技术与策略的研究
    1.3 主要现状问题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及声环境相关理论
    2.1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概述
        2.1.1 综合医院
        2.1.2 公共空间
    2.2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相关概念
        2.2.1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含义及特征
        2.2.2 医院公共空间噪声的危害
        2.2.3 声源类型及识别方法
    2.3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相关标准规范
        2.3.1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量
        2.3.2 医院公共空间噪声控制相关规范
    2.4 声环境降噪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依据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指标选取依据
    3.2 预选指标的确定
        3.2.1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3.2.2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3.3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3.1 频率统计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特尔菲法
    3.4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及评价方法
        3.4.1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4.2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数据采集与声学性能评价
    4.1 调研方案
        4.1.1 医院基本概况
        4.1.2 医院测点选择
        4.1.3 实地测量评价依据
        4.1.4 测量仪器及操作方法
        4.1.5 调查问卷设计
        4.1.6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问卷统计及主观评价
        4.2.1 受访者特征分析
        4.2.2 患者对声环境满意度评价
        4.2.3 医护对声环境满意度评价
        4.2.4 医院噪声源主观识别
        4.2.5 问卷样本特征与声环境满意度评价相关性分析
    4.3 实地测量结果及客观评价
        4.3.1 测点噪声级数据统计
        4.3.2 噪声分布规律
        4.3.3 噪声频谱特性
    4.4 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学性能提升策略与技术
    5.1 中庭及相邻空间噪声控制策略
        5.1.1 中庭空间改造
        5.1.2 围护结构降噪
        5.1.3 设备降噪
    5.2 候诊区噪声控制策略
        5.2.1 候诊空间调整
        5.2.2 围护结构降噪
        5.2.3 设备降噪
    5.3 交通流线及标识系统改善建议
        5.3.1 交通流线
        5.3.2 导向标识
    5.4 外部噪声源控制
        5.4.1 规划布局设计
        5.4.2 屏障降噪措施
        5.4.3 控制交通噪声
        5.4.4 规范商业行为
        5.4.5 绿化降噪措施
    5.5 人的行为约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奀仔之死
群英
巴布理发室
蕙兰
婵娟
莲珠
迦尼萨
大伯公
美丽园
所有的路
密山新村
南乳包
百日宴
新造的人
十二岁以前
良人
那个人
春分
夏至
公仔纸
远水与近火
立秋
女孩如此
忏悔者
红白事
奔丧
点字机
顾老师
二手货
失踪
恶年
马票嫂
一路上
归来(之二)

(8)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景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声景观起源与发展
        1.2.2 城市公园人工声景的特点
        1.2.3 城市公园人工声景的来源
        1.2.4 人工声景评价的相关指数
        1.2.5 城市公园人工声景的评价
        1.2.6 公园人工声景的优化设计
    1.3 研究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地点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观测样点设置
        2.3.2 声音数据采集
        2.3.3 游客问卷调查
        2.3.4 声音分析鉴定
        2.3.5 声音指数选择与计算
        2.3.6 声音主观评价指标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声源构成特征
    3.1 公园人工声声源分类研究
        3.1.1 基于声源类型的声源分类
        3.1.2 基于声学特征的声源分类
    3.2 公园人工声声源总体特征
        3.2.1 公园人工声声源构成的总体特征
        3.2.2 公园人工声声源构成的季节差异
        3.2.3 公园人工声声源构成的昼夜差异
    3.3 不同公园之间人工声声源差异
        3.3.1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种类构成差异
        3.3.2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构成特征差异
        3.3.3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季节差异
        3.3.4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昼夜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声音指数时间变化
    4.1 声音指数的日变化
        4.1.1 公园声音指数的总体日变化
        4.1.2 不同季节公园声音指数的日变化
        4.1.3 不同公园人工声日变化差异
    4.2 公园人工声声音指数的年变化
        4.2.1 公园声音指数的总体年变化
        4.2.2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年变化
        4.2.3 不同公园人工声的年变化差异
    4.3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城市公园类型和面积对人工声的影响
    5.1 公园类型对人工声变化的影响
        5.1.1 不同类型公园的人工声源总体构成
        5.1.2 不同类型公园的人工声源构成差异
        5.1.3 不同类型公园的人工声指数变化
    5.2 公园面积对人工声变化的影响
        5.2.1 公园面积对人工声源构成的影响
        5.2.2 公园面积对人工声源指数变化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公众评价与优化对策
    6.1 受访人群基本特征
        6.1.1 线上线下受访人群构成差异
        6.1.2 不同公园受访人群构成差异
    6.2 公众对公园声景观的游憩体验评价
        6.2.1 不同公园的整体声源评价
        6.2.2 不同公园的单声源评价
        6.2.3 单声源与声景整体评价
    6.3 公众对公园典型声源感知评价
        6.3.1 单声源偏好度情况
        6.3.2 人口因素对典型声源感知的影响
    6.4 基于声景观评价的公园声景观优化对策
        6.4.1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整体优化建议
        6.4.2 对不同城市公园人工声的具体优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源构成特征
        7.1.2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时空变化规律
        7.1.3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观评价特征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声音采集实地记录表(A)
    附录B 声音采集实地记录表(B)
    附录C 城市公园问卷调查表(A)
    附录D 城市公园问卷调查表(B)
    附录E 公园人工声种类统计表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9)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对物与物质文化的研究
        (二) 国内外的铃铛研究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的引入与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及调查情况
        (一) 布农铃简介
        (二) 其他店铺和产品简介
        (三) 田野点的进入和调查情况简介
第一章 古道物象的符号潜质:古城铃铛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丽江特色: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境况
        一、从物产到特产:丽江旅游开发的新语境
        二、丽江特色提炼:民族旅游地方性的构建
        三、同质化与特色:丽江旅游中的一种视角
    第二节 多样并存: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铃铛文化
        一、对铃铛文化内涵的界定
        二、宗教情境中的通神法器
        三、马帮生活中的实用装饰
        四、回响于边缘的古道物象
    第三节 走向前台:旅游与丽江铃铛的转向
        一、古物与视听结合体的再认识
        二、制铃者与铃铛的延续和新变
        三、对产地的策略性表达与认同
        四、铃铛的类别划分和名物对应
第二章 指示符号的意义拓展:创意点化与偏移之始
    第一节 卜布农的拾木成铃:从古道行者到丽江驻客
        一、徒步进藏中的马铃新生
        二、分享与重温的赠礼创意
        三、布农与铃的丽江再结缘
        四、木牌铃铛的偏移与路径
    第二节 布农铃的发展历程:从风景木牌到手工铃铛
        一、现场木牌作画的交流体验与仪式感
        二、手绘变印刷中的重心转移与旅游热
        三、手工铃铛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载体
        四、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对布农铃的影响
    第三节旅游者的记忆留存:旅游大潮中的漂泊驿站
        一、不同时代潮流下的古城过客
        二、顾客留言簿里的倾诉与跟帖
        三、怀旧体验:老顾客的记忆唤起
        四、有故事的铃铛与和铃铛的故事
    第四节 布农铃的符号生成:想象与实践的主客互动
        一、丽江古城的浪漫意象生产与旅游开发
        二、布农铃的传奇与理想生活的现实隐喻
        三、布农铃在丽江古城的融入与凸显方式
        四、他者的表达:传奇的重述与符号的成形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符号增长:新路径下的符号消费
    第一节 布农铃产品的符号构成与寓意解释
        一、木牌画与铃铛的创意组合
        二、铃的文化分类与图案解释
        三、符号的连接与意义的强化
    第二节 布农铃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寓意学习
        一、个人文化资本的实践与法器的隐喻
        二、店铺内部的文化再生产与知识积累
        三、社会复制中布农铃的符号意义拓展
    第三节 布农铃的消费仪式与铃铛意义传递
        一、镇店之宝的揽客之道与特殊性的赋予
        二、对店铺名称、铃铛分类和功能的介绍
        三、消费者的意义接收与吉祥文化的影响
        四、知识的互动:招鬼铃铛何以寓意吉祥
        五、消费仪式中的权力结构与知识再生产
    第四节 铃铛售出后的归宿地与社会生命史
        一、挂家挂车与铃铛功能的延续及其变形
        二、文房摆设中的静心养心物与文化品位
        三、作为礼物馈赠的地方特产与吉祥物品
        四、供养寺院与铃铛象征功能的实现空间
        五、铃铛的符号意义转换与去商品化过程
        六、绝版手工制品的升值可能与再商品化
第四章 地方文化符号的成型:他我共建的古城之铃
    第一节 铃铛地方性的本土再造
        一、本地文化主体的介入与传统的发明
        二、旅游开发潮流之下铃铛的本土记忆
        三、旅游文化影响下的地方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热播影视剧的带动效应
        一、被表述的风情:影视剧的虚构与真实
        二、本地人的演绎:符号资本之下的竞争
        三、热销潮流反思:文化传播方式再探索
    第三节 立足于丽江的铃铛收藏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展示
        二、古道铃铛与盛世收藏的民间传统
        三、旅游前台的记忆重构与信息传递
    第四节 他者的凝视与意象呈现
        一、他者凝视中丽江铃铛的呈现方式
        二、双向共建的古城印象和铃铛意象
第五章 马铃新生的符号反思:古道物象的蜕变之道
    第一节 马铃新生的方式及其动力
        一、古道铃铛的审美转化及其路径偏移
        二、以铃为媒的象征缔结与需求的互动
        三、铃铛的古城嵌入与文化话语的构建
        四、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塑造与意义联动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中物的象征维度
        一、物的社会生命过程所包含的象征维度
        二、文化商品化中马帮铃铛象征性的获得
        三、趋吉避凶的文化基因与象征的主体性
        四、象征的思维方式与双向度的象征研充
结语
附录
    一、田野照片
    二、相关截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公园声景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园
        2.1.2 声景观
    2.2 声景观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2.2.1 声景观的分类
        2.2.2 声景观的构成要素
    2.3 声景观相关领域的研究
        2.3.1 声音的分类
        2.3.2 声音的度量
    2.4 城市公园声景观的评价方法
        2.4.1 客观评价法
        2.4.2 主观评价法
第三章 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客观评价
    3.1 研究对象概况
        3.1.1 中山公园
        3.1.2 南湖公园
        3.1.3 万泉公园
    3.2 声景观构成分析
        3.2.1 中山公园声景观构成
        3.2.2 南湖公园声景观构成
        3.2.3 万泉公园声景观构成
    3.3 声景观时间分布
        3.3.1 中山公园声景观时间分布
        3.3.2 南湖公园声景观时间分布
        3.3.3 万泉公园声景观时间分布
    3.4 声景观客观分析
        3.4.1 声级大小
        3.4.2 喧闹度
        3.4.3 安静度
    3.5 噪声污染分指数
        3.5.1 中山公园污染分指数
        3.5.2 南湖公园污染分指数
        3.5.3 万泉公园污染分指数
第四章 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主观评价
    4.1 绿色声景指数
        4.1.1 中山公园绿色声景观指数
        4.1.2 南湖公园绿色声景观指数
        4.1.3 万泉公园绿色声景观指数
    4.2 游客对声景观的整体感知
        4.2.1 满意度
        4.2.2 好感度
        4.2.3 主观响度
    4.3 声景观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4.3.1 声级大小与主观响度相关性
        4.3.2 主观响度与好感度相关性
    4.4 不同游客群体的声景观感知差异
        4.4.1 性别差异
        4.4.2 年龄差异
        4.4.3 学历差异
        4.4.4 职业差异
    4.5 游客对声景观的期望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存在的问题
    5.2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5.2.1 研究结论
        5.2.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让手机铃声声声悦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D]. 曲晨. 广西大学, 2021(12)
  • [2]我是余未来[J]. 余耕.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1(04)
  • [3]城市滨水空间康养型声景设计研究[D]. 刘婧雅. 长安大学, 2021
  • [4]北方城市滨海沿岸空间声环境研究[D]. 邓凌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城市交通路口电动汽车低速行驶的提示声音设计研究[D]. 曹斯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声环境研究 ——以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为例[D]. 华露嵘. 扬州大学, 2020(04)
  • [7]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 [8]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景观特征研究[D]. 白梓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D]. 贺源. 云南大学, 2019(09)
  • [10]沈阳城市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D]. 罗奕.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让你的手机铃声响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