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治疗小儿上睑下垂体会

健脾益肾治疗小儿上睑下垂体会

一、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静[1](2021)在《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回顾性观察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筛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纳入患者共观察9个月,一共5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观察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的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S)总积分、QMGS各肌群积分、生活质量评分(MGQOL-15)积分的变化,胸腺的不同情况对治疗前后的影响,治疗的安全性、针刺不良事件和患者依从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入组患者均完成了 9个月的治疗和5个时点的量表评分。(1)人口学资料统计:①入组患者男性19例(63.3%),女性11例(36.7%),男性发病年龄的高峰期为46~60岁,女性发病年龄的高峰期为31~45岁;②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总男女比例为1.72:1;③46~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共10例(33.3%);④性别与年龄分布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2)临床资料统计:①病程据病历资料分为5个时段,患病≤5年的患者22例(73.3%),其中小于1年的患者5例,1~5年的患者17例;②发病诱因中26例(86.7%)患者找不到明显诱因,2例患者因妊娠诱发、2例患者因情绪波动诱发;③入组治疗前,20例(66.7%)患者既往频繁复发,10例(33.3%)患者无复发;④中医辨证分型脾肾阳虚证15例(50%)、肺脾肾虚证11例(36.7%)、脾胃气虚证4例(13.3%);⑤西医临床分型Ⅰ型患者11例(36.7%)、Ⅲa型9例(30%)、Ⅲb 型 4例(13.3%)、Ⅳb 型 3例(10%)、Ⅱa型2例(6.7%)、Ⅳa型1例(3.3%);⑥首发症状分布中11例(36.7%)为单侧眼睑下垂,3例(10%)为双侧眼睑下垂,3例(10%)为双侧眼睑下垂伴复视,单侧眼睑下垂伴复视、胸腺瘤、言语不利、四肢乏力、双侧眼睑下垂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各2例(各占6.7%),复视、抬颈无力、眼睑下垂伴抬颈无力的患者各1例(3.3%);⑦合并西药分类情况中服用溴吡斯的明+激素(醋酸泼尼松龙/强的松/甲泼尼龙)的患者有9例(30%),单纯服用溴吡斯的明的有7例(23%),服用激素治疗和无结合西药治疗者各4例(各占14%),服用环磷酰胺者2例(7%),服用激素+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激素+吗替麦考酚酯、溴吡斯的明+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激素+硫唑嘌呤者各有1例(各占3%)。(3)治疗5个时点疗效性指标:①QMGS总积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各治疗时点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QMGS各肌群评分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各治疗时点各肌群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总有效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治疗9个月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3.33%;④将入组患者依据胸腺情况分为2组,胸腺无异常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异常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入组患者依从性高,均完成了 5个观察时点的量表评价,未出现药品安全性事件和针刺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论1.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可明显降低患者重症肌无力定量总评分(QMGS)、QMGS各肌群评分、MGQOL-15生活质量评分,且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总体下降趋势明显,疗效确切;2.益气温阳法治疗9个月的总有效率逐步上升,治疗9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3%。3.胸腺有无异常对治疗的结局疗效可能无影响;4.针药结合治疗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苗艳敏[2](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魏仁贤[3](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张修铭(Cheung Shou Ming)[4](2019)在《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查阅邓铁涛教授关于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学术研究及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其应用在防治重症肌无力的“治未病”思想,以期唤起临床医生重视“治未病”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中医各种特色疗法防治重症肌无力,突显中医药优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邓铁涛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提出目标、要求,并从自身出发实践。整理出相关医案文献、临床用药相关规律等,再次汇总出邓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并请老师修订、总结。培养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建立出一套可供借鉴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的模式。2.数据挖掘:收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医案及验方》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处方等进行研究,从证治方药进行聚类,为重症肌无力中医药治疗规范化、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并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病例里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证型、治法、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对其药物功效进行系统聚类,并发掘药物配伍规律,并作出总结。3.总结:根据邓铁涛教授对于重症肌无力临证思维的运用,在实例中总结其临证思维、用药规律等,验证其“治未病”中治“已病”的思想。成果:邓铁涛教授通过对《黄帝内经》、《兰室秘藏》、《医林改错》等各家学说和养生心得的研究,总结出“重视脾胃、兼顾五脏”的“治未病”中心思想。为验证邓教授在重症肌无力治“已病”中“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思想,收集了 34位其曾诊治过的患者处方,分析其疗效、用药规律等,证明其有效性。临床统计表明:在已经收录的161份重症肌无力处方中,女性患者比例居多,相同发病的年龄高峰为18岁以下及40岁以上,占到总患者人数的四分之三。以症状分型来讲,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眼肌型和全身型的患者人数最多,共占总人数超过一半。由所用的中药来看,以药物四气可见以温性药为主,占总用药次数的近一半。以药物五味来说,甘味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次数的45%。以药物归经来说,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归肺、肾、肝、心药物次之。最常用的中药是前12味的黄芪、甘草、白术、升麻、柴胡、何首乌、陈皮、党参、枸杞子、五爪龙、太子参、山茱萸。在各种药对组合中,以脾肾、脾肺或心或肝之兼证治疗用药为主。由此可得出邓老运用“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指导实践重症肌无力早期防治及诊治的理论及方法,并树立其“治未病”思想,总结其临床用药相关规律,供后人传承及借鉴。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邓铁涛教授在重症肌无力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皆有建树。运用邓铁涛的“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思想在重症肌无力“已病”上行之有效。其“治未病”理论方法能调整人体机能、五脏六腑,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情志明显好转,不易受外邪入侵;对于重症肌无力兼证皆有成效。

李少红[5](2019)在《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验证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或减停西药使用、降低西药副作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学习;2、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3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价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结果1、本临床研究纳入3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中男149例(46.6%),女171例(53.4%);2、根据改良的Osserman分型:其中眼肌型168例,约占52.50%,轻度全身型51例,约占15.94%,中度全身型77例,约24.06%,重度激进型16例,约5.00%,迟发重症型8例,约2.50%;3、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气虚型75例,主要见于Osserman分型中的Ⅰ型和Ⅱa型患者;脾肾阳虚型患者221例,主要见于Osserman分型中的Ⅱa型、Ⅱb型患者;肺脾肾虚型患者24例,主要见于Osserman分型中的Ⅲ、Ⅳ、Ⅴ型患者;4、本研究中观察到治疗满3、6、9、12个月的患者分别有320、317例、303例、277例,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9%;97.79%;99.67%;100.00%。痊愈率分别为5.63%、26.18%、50.50%、76.53%;5、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前后的临床绝对计分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根据临床评分可见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6、320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总体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统计,总体在治疗3个月时改善明显,期间有26例患者病情反复,但复发严重程度较前减轻,无患者病情进展及死亡病例;7、320例患者辅助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统计,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未见异常变化,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压、血糖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8、有5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停用西药,多为眼肌型且以溴吡斯的明片治疗的患者。结论1、导师认为重症肌无力的核心病机主要责之脾气、肺气、肾阳虚,病位在标为肌肉,在本为肺脾肾等脏腑。2、导师在临床中将重症肌无力辨证分型归纳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肺脾肾虚3型,临床分型严重程度逐渐递增,且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分型。3、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有效率高;4、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可明显降低患者复发率,可延缓进展;5、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可明显减停西药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其副作用;6、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为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杨碧华[6](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吴亭葶[7](2019)在《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将符合中医诊断“脾气虚证”和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Ⅱb型”的72名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强力益气方治疗。治疗组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2周后、治疗后以及治疗结束后第4周进行疗效观察。疗效观察具体项目主要包括:重症肌无力相对量表、中医症候量表、总体疗效评价,炎症因子的测定:TNF-α、IL-6、IL-8、IL-17、IFN-γ,血清采用ELISA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两组均完成36例,无脱落病人。经过3周的治疗后,治疗组QMG积分和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时发现,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QMG评分较治疗前亦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QMG治疗组总有效率94.40%,对照组86.10%;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对照组75.00%。3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IL-8、IL-17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FN-γ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对比,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FN-γ细胞因子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优于单纯采用强力益气方。滚针疗法可能通过降低MGⅡb型患者血清IL-8、IL-17的含量,调节身体免疫状况,引起复杂的双向调节作用,促进机体进行自我修复。滚针治疗重症肌无力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作用面积大,有利于的患者长期治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的治疗方案。

宁艳哲,邹忆怀,任毅,张勇,郑入文,任占利[8](2016)在《任占利辨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任占利教授认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主要为脾肾亏虚、中气下陷所致,并根据脾肾亏虚这一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脾肾不足和气阴两虚三型。任教授针对核心病机提出以补脾益肾为基本治疗原则,分阶段治疗,前期以祛实邪为主,后期以补脾肾为要,将化湿、祛瘀、通络三法贯穿治疗始终,并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辨证施治。任教授自拟托举培元饮,以该方为主随证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提升下垂的眼睑,还能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史梦琦[9](2016)在《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文献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重症肌无力中医相关文献研究,归纳总结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证素及不同时间段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为重症肌无力的标准化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有关M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为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指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电子数据库检索,一方面搜集近30年(1986年1月-2015年12月)所有国内期刊发表的关于重症肌无力中医中文文献。从中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从筛选后的文献中提取重症肌无力中医各证候类型及病例基本信息等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频数统计方法对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及不同时间段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统计;另一方面收集近20年(1996年1月-2015年12月)中文期刊中所有关于重症肌无力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的条评价标准及改良Jadad评分量表的4个标准对纳入的文献报告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文献研究共纳入27篇文献,重症肌无力患者2403例。共整理出中医证候类型分别为:脾气虚证、脾肾两虚证、奇经虚损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大气下陷证、肝肾阴虚证、络脉虚滞证、脾肺虚损证、气虚血瘀证、湿热浸淫证、肾虚血瘀证、脾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阴虚血热证。其中主要的证候类型(比例≥10%)为脾气虚证、脾肾两虚证、奇经虚损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2.脾气虚证及脾肺虚损证2006-2015年所占的比例较1986-1995年明显减少;而大气下陷证及肝肾阴虚证2006-2015年所占的比例则比1986-1995年增多;奇经虚损证2006-2015年所占比例较1996-2005年明显减少;而脾胃气虚证及大气下陷证2006-2015年所占比例较1996-2005年明显增多。3.共提取出16项证素。包括病位证素(脾、肾、奇经、胃、肝、胞络、肺)7项;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热、血虚、湿、气陷、津亏)9项。本病的病位多在脾、肾、奇经(比例≥5%),病性多为气虚、阴虚、阳虚(比例≥5%)。4.文献评价研究:纳入的70篇RCT文献中,没有1篇严格遵循CONSORT声明条目规范报告,Jadad评分均为低质量研究。结论:1.通过对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证候因素及不同时间段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可见重症肌无力辩证分型多以脏腑辨证为主,并与病因辨证和气血阴阳辨证相结合。本病的病位以脾、肾、奇经为主,病性则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多见。近年来肝肾阴虚、湿热浸淫等证候类型在重症肌无力证候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所以提示我们,治疗中在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的基础上,病位上应重视肝肾,病性上多注重湿热等实证的防治。2.通过对MG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的评价,发现目前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偏低,有必要在相关期刊上大力推广并采用CONSORT声明规范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

周瑞芳[10](2015)在《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从电子数据库上收集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数理统计,得出各医家对于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为重症肌无力中医治疗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案,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个思路及借鉴。方法:以重症肌无力为主关键词,再以中医为下一级关键词在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搜索,对其按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关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得出针对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整理记录。通过收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数理统计,采用电脑软件对其中医理论、证型及方药使用进行分析,得出频率最高、价值最大的证型及对应临床症状以及基础方剂,最终建立一个关于重症肌无力西医分型的中医治疗方案。成果:通过上述操作,最终得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以及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常见证型及所对应常见症状与治则方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常见证型所对应常见症状及其治则方药:①脾胃气虚型常见症状:神疲乏力、眼睑下垂、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②脾肾阳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四肢冰凉、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脉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温补肾阳。方药:补中益气汤和右归丸加减。③脾肾阴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目干涩、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纳差、舌红、脉细数。治则:健脾滋阴补肾。方药:左归丸化裁。④血瘀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眼球活动不灵、畏光、消瘦、舌暗淡、苔少、脉弦细。治则:活血化瘀。方药:四物汤化裁。⑤脾肺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咳嗽、痰多、易感冒、自汗或盗汗。治则:补益脾肺。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解表药物。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常见证型所对应常见症状及其治则方药:①脾胃气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神疲乏力、声低气短、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②脾肾阳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神疲乏力、气短、吞咽困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则:健脾温肾。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③肝肾亏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目干涩、音喑、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肌萎缩、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治则: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补益肝肾药物。④脾肾阴虚型。常见症状: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纳差、口干、腰膝酸软、自汗或盗汗、舌红、脉细数。治则:健脾滋阴补肾。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左归丸。⑤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全身无力、面色无华、气短、语声低微、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养血。方药:八珍汤。结论:对于重症肌无力,不论眼肌型还是全身型,在中医辩证中,认为脾胃气虚虚贯穿整个重症肌无力发病过程,治疗上应以健脾补气为主。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为今后在临床上对重症肌无力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关于重症肌无力西医分型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流行病学特征
        1.1 重症肌无力概念及临床特点
        1.2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定义及临床特点
        2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发病原因
        3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免疫机制研究
        3.1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机制研究
        3.1.1 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促炎作用
        3.1.2 细胞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
        3.2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机制研究
        3.3 补体激活的免疫机制研究
        4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进展
        4.1 免疫抑制药物疗法
        4.1.1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
        4.1.2 阿托珠单抗(Obinutuzumab)
        4.1.3 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
        4.1.4 贝利木单抗(Belimumab)
        4.1.5 依库丽单抗(Eculizumab)
        4.1.6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4.1.7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4.2 免疫调节干预疗法
        4.2.1 胸腺手术切除(Thymectomy)
        4.2.2 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SCIG)
        4.2.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HSCT)
        5 小结
    综述二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祖国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MG的认识
        1.1 “痿”论
        1.2 “痿痹”论
        2 现代中医学家对MG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1.1 从整体辨证
        2.1.2 从局部脏腑辨证
        2.2 中药治疗
        2.2.1 以补益脾胃为主
        2.2.2 以补脾益肾养肝为主
        2.2.3 以调补元阳为主
        2.2.4 以平调五行为主
        2.3 单纯针灸、针药结合治疗
        2.3.1 单纯针灸
        2.3.2 针药结合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临床分型
        1.5 纳入标准
        1.6 脱落终止病历标准
    2 研究步骤
        2.1 查阅资料、患者招募
        2.2 观察分析
        2.2.1 观察时间
        2.2.2 观察项目指标
        2.3 统计处理
        2.4 伦理学要求和患者知情同意书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治疗前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3.2.1 病程、发病诱因、既往复发、胸腺情况、中西医分型
        3.2.2 首发症状分布情况
        3.2.3 治疗前合并西药分类情况
        3.3 治疗前后比较
        3.3.1 QMGS总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2 QMGS各肌群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3 治疗各个时点总有效率变化
        3.3.4 MGQOL-15生活质量量表总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5 胸腺不同状况对治疗前后的影响
        3.4 治疗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
        3.5 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研究结果情况
        4.1.2 治疗对象的情况
        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MGFA临床分型
附录2 益气温阳法治疗方案
附录3 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S)
附录4 MGQOL-15生活质量评分
附录5 药品安全性评价分级
附录6 针刺不良事件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4)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
        1.1.1 重症肌无力的流行病学
        1.1.2 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理的认识
        1.1.3 重症肌无力的危害
        1.1.4 西医的治疗方法
        1.1.5 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不足之处
    1.2 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认识
        1.2.2 中医的病因病机研究
        1.2.3 一般分型和辨证论治
        1.2.4 重症肌无力危象之中医治疗
        1.2.5 现代中医之研究进展
    1.3 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之认识及诊治
        1.3.1 病因病机之认识
        1.3.2 对重症肌无力之诊治
    1.4 小结
第二章 邓铁涛“治未病”思想指导重症肌无力防治
    2.1 邓铁涛对“治未病”的见解
    2.2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的思想理论
    2.3 邓铁涛防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实践
        2.3.1 “未病先防”在于“调”
        2.3.2 “已病防变”在于“治”
        2.3.3 “癒后防复”在于“控”
    2.4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的价值
第三章 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探讨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用药规律
    3.1 临床资料
        3.1.1 纳入标准
        3.1.2 重症肌无力诊断依据及排除标准
        3.1.3 中医的诊断标准、证候分类
        3.1.4 疗效评定
    3.2 研究方法
        3.2.1 处方来源与筛选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3.2.4 数据库的建立
        3.2.5 数据挖掘分析过程
        3.2.6 统计学方法
    3.3 临床资料分析
        3.3.1 性别、年龄构成
        3.3.2 症状分型
        3.3.3 治疗结果
    3.4 研究结果
        3.4.1 频次统计
        3.4.2 四气统计
        3.4.3 五味统计
        3.4.4 归经统计
        3.4.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3.4.6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则分析
        3.4.7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4.8 药物用量分析
    3.5 讨论
        3.5.1 用药规律探究
        3.5.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5.3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已病防变”之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概述
        1.1 发病原因
        1.2 临床症状
    2 重症肌无力研究历史
    3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
        3.1 胸腺异常相关的发病机制
        3.2 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病机制
        3.3 遗传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
        3.4 代谢紊乱相关的发病机制
        3.5 药物因素相关的发病机制
    4 重症肌无力治疗研究
        4.1 胆碱酯酶抑制剂
        4.2 免疫抑制剂
        4.3 血浆置换
        4.4 丙球蛋白
        4.5 胸腺切除术
    5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1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病分型
    2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2.1 中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益气温阳法治疗320例MG临床疗效评价
    1 一般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整理
        2.2 资料提取
    3 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6 结果与分析
        6.1 病历纳入及完成情况
        6.2 基本情况
        6.3 疗效评价
    7 讨论
        7.1 病因病机
        7.2 辨证分型
        7.3 治疗方法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6)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二、研究标准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四、数据挖掘方法
        五、数据挖掘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八、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试验对象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办法
    2.1. 样本量的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办法
        2.3.1. 基础干预
        2.3.2. 治疗组
        2.3.3. 对照组
    2.4. 操作办法
    2.5. 注意事项
    2.6. 禁忌症
    2.7. 技术操作规范
    2.8. 疗效评价
        2.8.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8.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2.8.3. 疗效观察
        2.8.4. 安全性指标
    2.9. 观察时间点及随访时间
    2.10. 针刺不良事件记录及报告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伦理审批
    2.13. 技术路线图
3. 统计分析与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分析
        3.2.1. MG相对评分量表
        3.2.2. 中医症候量表
    3.3. 炎症因子
    3.4. 总体疗效评价
    3.5. 病例完成情况
    3.6.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和分析
    4.1. 结果分析
        4.1.1. 一般资料分析
        4.1.2. QMG积分对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价
        4.1.3. 中医症候积分对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价
        4.1.4.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
        4.1.5. 炎症因子对重症肌无力的影响
    4.2. 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4.2.1. MG的临床表现
        4.2.2. MG分型
        4.2.3. 发病率
        4.2.4. MG的发病机制
        4.2.5. MG的治疗
    4.3.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4.3.1. 病名介绍
        4.3.2. 病因病机
        4.3.3. 辨证论型
        4.3.4. 针灸治疗
        4.3.5. 综合疗法
    4.4. 立论依据
        4.4.1. 滚针的理论
        4.4.2. 选穴依据
        4.4.3. 强力益气方义阐释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重症肌无力相对评分量表
附录四:中医症候量表
附录五:不良事件(AE)表
附录六:合并用药表
附录七:随机数字表
附录八:伦理审批件

(8)任占利辨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思路
3 治疗用药
4 病案举例

(9)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文献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MG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MG的认识
    3 分型标准
    4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5 结语
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MG 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MG的文献评价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 MG 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的研究
        1 立题依据
        2 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4 展望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MG的文献评价
        1 CONSORT说明
        2 Jadad评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描述
    1.2 现代医家对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1.2.1 从脾胃论治
        1.2.2 从脾肾论治
        1.2.3 从肝论治
        1.2.4 从肝肾论治
        1.2.5 从肺肾论治
        1.2.6 从气血津液论治
        1.2.7 从经络论治
    1.3 中医治疗
        1.3.1 分型论治
        1.3.1.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及治疗
        1.3.1.2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及治疗
    1.4 现代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1.5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搜索词
        2.1.2 资料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文献筛选标准
        2.1.5 数据规范化处理
        2.1.6 数据库建立
        2.1.7 统计学方法
    2.2 数据分析
        2.2.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分型论治数据分析
        2.2.2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分型论治数据分析
        2.2.3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用药数据分析
        2.2.4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用药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分型论治
        3.1.2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分型论治
        3.1.3 用药分析
    3.2 讨论
        3.2.1 中医病名归属及病因病机
        3.2.2 中医辨证分型
        3.2.3 用药争议
    3.3 思考
    3.4 创新点
    3.5 不足
    3.6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D]. 杨雅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D]. 张修铭(Cheung Shou M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评价[D]. 李少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滚针配合强力益气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 吴亭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任占利辨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验[J]. 宁艳哲,邹忆怀,任毅,张勇,郑入文,任占利. 北京中医药, 2016(03)
  • [9]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文献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研究[D]. 史梦琦.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文献研究[D]. 周瑞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健脾益肾治疗小儿上睑下垂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