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与学”看“师生关系”

从“教与学”看“师生关系”

一、由“教学相长”想到的“师生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吉分[1](2021)在《先学后教 教学相长——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独立解决基本问题。"后教"指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学互教。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助推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及时疏导、适时辅导、顺学而导,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释疑解惑。"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

张雨婧[2](2021)在《小学英语“教学相长”动态生成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革新和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问题同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界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课改背景下,老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教育事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它决定了教育事业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发展的成败。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但是以往的教师培训仍然有很多问题不容忽略,比如培训教师的课程内容简单,内容跟不上时代,缺乏多样性等等。对于教师的传统培训往往更重视理论,而缺乏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失败,必然导致教师能力提升的失败。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的发展,有教育理论经久不衰,其中“教学相长”就是最典型的一个。这一理论的提出,它显示的是一种教与学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但是,现如今对这一问题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对其定义等理论层面的解读,缺少如何做、怎么做等方法论问题的研究,缺少具体理论性的指导。动态生成性课程实施的相关策略,是基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情境性、过程开放性、交互上升性的特点,结合实证调查数据中所透露出的相关问题而制定的。因此,动态生成性课程实施对提升课堂品质、促进师生发展颇具指导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直接面对学生教学的教师,研究方法以采访为主,将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放在首要位置上考虑,继而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际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以此来丰富教师自我学习或培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提升教师素质,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改革。本文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师素质提升相结合,引入“教学相长”这一理念,为提升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相长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小学英语老师的具体调查,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切实的补充和论述。本次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沈书晴[3](2021)在《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文中提出Introduction to Chinese是由S大学创建的一门国际汉语慕课,该慕课于2019年在Future Learn平台上线,并于2020年3月开始第二轮运行。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慕课等线上教学形式体现出极大优势,慕课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经历,重点关注国际汉语慕课中的课程助教,通过梳理助教承担的具体工作、收集慕课教师及慕课学习者对助教的评价,旨在分析助教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同时,描写助教在工作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以及所收获的专业成长;此外,关注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发展,并通过分析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收集相关数据,总结出国际汉语慕课助教承担的具体工作主要有解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纠正学习者留言中的偏误、向学习者抛出问题等七个方面。为了完成上述工作,助教应当具备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时间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素养。国际汉语慕课助教在工作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前期表现为平台操作等技术问题以及对课程内容熟悉度不够;中期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解答学习者提问;而在后期,助教的投入时间逐渐减少,缺乏对助教工作的坚持和耐心,此外,一些研究性问题开始引发助教的深度反思和思考。面对上述各类问题,助教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积极处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磨砺和锻炼中,助教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例如:汉语本体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外语能力得到运用和提升、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得以实践等。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未来师者们在专业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线上教学经验、建立多元化视角。但目前,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仍存在较多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优质慕课资源的开发;第二,逐步建立各项制度和规范;第三,推动慕课平台功能的强化;此外,还可以增加对助教的培训或是制作专门的指导手册。

刘卫霞[4](2021)在《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积极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视角看待教育,采取积极的方式,不断发现、发挥、发展人的优势。积极教育的实效性已经为实践所验证。积极教育与当前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积极教育可以较好地弥补当前教育的不足,可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从积极教育的视角分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师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往往缺乏积极体验。这凸显了实施积极教学的必要性。积极教学是指在积极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支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教学实践。积极教学由教师、学生和多向互动组成。积极教学着眼于积极发展,通过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就、积极意义、积极组织等方面来落实。积极发展既是指结果,也是指过程。积极教学是全身心投入、全要素投入、全过程投入、全方位共生的积极进程。高中政治积极教学,就是借鉴积极教育理论,在教学中呈现师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师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提升意义感和成就感,增加幸福体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在理论上,是回归教育的本源追求,是探索立德树人新过程、发力幸福的教育。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呈现了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补充质疑等教学过程,展现了师生的积极准备和积极投入,积极教学带来教学关系、教学投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科任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和成效。教学案例中可运用的积极因素包括,师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课改政策等。积极教学案例中体现的不足包括,学生的接受度和覆盖面需要扩展,投入时间多与追求成效快的之间有矛盾,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未能助力推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推进积极教学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师生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有阻力、干扰。积极教学的进行,前提准备是拥有积极观念的教师和拥抱变化的积极学生。积极教学的实施过程,有赖于教师做好课堂活动的首席平等参与者、重要节点的调节者、思维深入的引导者。需要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多位互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组建积极教学的实施策略。积极教学的推进和优化则有赖于对已有积极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突破。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反思,到教师的教学反思,到学生的学习反思,努力建立多元反馈的反思策略。

孙传云[5](2021)在《感应思维:融通语文课堂的“教”与“学”》文中认为语文课堂的本质是一个感应系统,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易经》"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建构"感应"场域的动力系统,形成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文本等交互感应的运行方式,打通师生在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张瑞琦[6](2020)在《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语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对象更加多样,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因素,快速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急需优秀的汉语教师,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本体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掌握适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过程。一个新手教师,学习了专业理论,还需要有意识地汲取老教师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体验,以间接的、直接的方式积累自己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这一积累过程的研究近年来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新手教师成长过程进行教育叙事,对熟手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应用Nvivo11软件对叙事文本和访谈资料进行了质性文本分析;在质性研究的同时,对新手汉语教师群体和汉语学习者进行了双视角问卷调查,利用SPSS24对问卷结果进行了量化数据分析。在质性和量化数据分析基础上,讨论新手汉语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影响熟手教师与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因素。本研究试图描述与解析:(1)新手教师汉语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2)影响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因素;(3)发现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新手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知识、课堂管理、教育信念三方面;2.由于国内外教学场景切换,新手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会发生变化,但基本特质不变;3.汉语学习者关注教师的教育信念,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知识及其课堂管理能力。该结果问卷调查与新手教师教学日志分析结果一致;4.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内部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包括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阅读专业期刊和学术论着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5.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外部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包括观摩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反馈以及教学培训等;6.教师在面对由个体引发的问题情境时,不仅会进行教学反思,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7.熟手教师群体眼中的榜样教师,为新手汉语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提供了指导作用。

张绪岚[7](2020)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一股“课堂革命”之风,课堂革命关涉到课堂效率的提高。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普遍、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一味追求效率,将忽视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又将抑制其他主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为师生互动的和谐发展寻找平衡点,于是主体间性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主体间性的视域下,主体与主体之间打破了单子式的主体观念,强调多主体沟通和理解,为主体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课堂师生的互动行为既可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可外显为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故本文采用文献法、视频分析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观察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首先,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追溯和阐释,主体间性的提出及其发展,包括主体间的内涵,以及现象学、认识论、社会学等学派对其内涵的不同解释,主体间性理论与主体性、主导性的差别及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主体间性内含的主体间互动理论,尤其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过程的动态性、交往结果的通融性等对师生课堂互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从主体间性理论中截取对高中语文师生课堂互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髓进行系统论述。其次,通过科学的师生互动测量工具,选取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视频为样本进行测量研究。本文选用的测量工具最初源自美国学者弗兰德斯(Flanders)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发的测量课堂言语互动的工具。由于该工具源自西方的传统课程,不太适应当今语文课堂。因此,本文将结合其他学者的思考对其进行部分改进,试图测量出当今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现状,思考互动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审视师生互动行为与主体间性的理念有何出入,总结可供我们借鉴和实践的经验。研究主要以阅读鉴赏课和写作指导课两种课型作为互动行为分析对象。最后,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课堂师生互动要求将教师和学生共同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强调师生多主体之间通过教学平台上的多边活动和平等互动,打破课堂沉默,实现教学相长。如果需要真正解决主体性受到忽视的问题,必须从占有性的个体主义的偏颇和局限抽离出来,完成从单个主体向主体间性的视阈转换。师生互动将不是霸权式、压迫式、被动式的“互动”,师生都能感受到同等他者主体的存在,理解他者,与他者共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构建策略包括树立主体间性意识,以对话的方式感知他者,以共同体的形式与他者共存。

孙意远[8](2020)在《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文中指出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这意味着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孔子集中显现了理想范型之师的内在精神,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本研究围绕孔子“学以成人”与“教以达人”两方面主题,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即以“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解读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经典,力求回到孔子的生活世界,让其作为师者典范的意义显露出来。籍此,激活当下教育实践中师者之为师者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凭借孔子不断思考超越于当下教育的内在可能性。首先,本文从历史-语源学的角度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师”的缘起,由此追溯了孔子为师的前缘以及为师的经历。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探讨孔子何以为师,为阐释孔子作为师者典范建构起解释框架。起初,人类社会中作为教育承担者的“师”从原始“巫师”中独立出来。随着文明演进,人类认识能力及主体意识不断上升,由“巫”到“师”的进程,意味着神圣事物教化者转变为世俗文明教化者。据现存文献,最晚在西周初年,由“巫”到“师”的转变已基本完成。西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类“师”的分工已较为完备,并建立起主管教化的专门官僚系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纲失坠。人们生活在痛苦中不见希望。孔子尽其毕生努力开展教化人心,复兴周礼,编撰六艺,托古改制的壮举。其次,本文以《论语》中孔子晚年自述其一生发展经历的名言,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内在线索,从文献出发,围绕“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两大主题,讨论了不同年龄阶段孔子所展现的人格状态及其展开的基本路径。少年时代,心志初开,诗歌唤起心灵朝向周遭世界美善事物,通过广泛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以基于身体感受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不断扩充自我生命内涵。孔子所谓“下学上达”,意指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上”与“下”的沟通是共时性与历时性共同发生而内在统一的结果,既意味着个体总是从生活周遭切近事物发端,渐次领悟更高事物,开启更丰富宽广的人生。同时也意味着,个体发展具有过程性与阶段性,总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充盈与丰富对世界万物与宇宙人生一步步深入领悟。最后,本文阐释了孔子的教化之道,即“立己达人”之道,深入探讨了孔子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方法。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即孔子始终在人我关系的视野中施教。孔子之“仁”,其中一个基本意项即“二人为仁”,这意味着“仁”展开于人与人之复杂性、差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关系结构中。就教育主体意向性而言,包括积极与消极,促成与守护两个方面。即仁的两个核心内涵:“忠”与“恕”。忠是在尽己的生命投入中促成他者;恕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守护他者,由此开显的具体教化原则主要包括主体性原则、平等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从教育目的论,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即鼓励个体超越仅作为懂得礼乐技艺的工具性存在而将自我德性的树立,及人类整体命运之担当视为人生的目的。孔子强调通过礼乐精神发扬人的内在德性,最终通达君子人格的理想境界:至善。从教育方法言,着重分析了孔子的“启发”。首先,启发依赖于师生间的亲熟关系。其次,启发只有在“愤悱”的情状下才能发生。再次,启发有待“举一反三”的检验。孔子的启发还包含一个关键要领,即在教育对话中对语言的审慎与节制,表现为对言说时机的恰当把握。

葛曼曼[9](2020)在《宋代书院学生生活研究》文中提出宋代书院在两宋时期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北宋初期,由于官学不兴,政府忙于政治、经济,无暇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时出现了一些比较着名的书院弥补官学的不足。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官学逐渐走上正轨,书院渐渐沉寂下去,南宋时期书院再次繁盛。两宋时期书院发展历经变化,就学其中的书院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洪流中以沉默或激昂的形式展现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在宋代书院及其中国古代书院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绪论部分以选题缘由,选题意义为起点,明确界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并全面综述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试图清晰完整的展现研究思路。全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宋代书院发展沿革的基础上展现宋代书院学生不论贫富、不限地域、不论年龄、不分派别的来源特点及就业层面的科举入仕、学术层面的志在求道及自身品德方面的明德求善三种求学动机。第二部分从书院学生在书院读书进学,外出游学求取学问和考试测验三个方面介绍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学、升堂讲学、参与会讲、质疑问难、参加祭祀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儒家经典及一些实用性知识。外出游学探讨了游学的费用来源、游学区域、游学过程中的物质之苦和精神之乐,以及游学意义。此外,书院学生也会通过考试测验检测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宋代书院学生的情感生活。宋代书院学生互勉共进的同窗之谊体现在学习方面互帮互助,相互勉励进学;在生活方面,关心彼此,互诉衷肠,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上的教学相长,情感上的尊师爱生,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和志同道合的价值追求。宋代书院学生的婚姻家庭注重品德和才能,结亲对象离不开学术原因。此外,宋代书院学生外出学习会生出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忧患之情。第四部分探讨书院学生的社会参与生活。书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沉迷于知识的探索,而且他们把自己和朝廷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在平常的学习,还是在学成后的实践活动,或者是宋元之际,书院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着述立说,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文化;他们热衷慈善,通过集资、救助贫困、兴修水利、推行社仓法、义庄等多种形式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以身作则,参与书院创办及编写乡约,举行乡饮酒等形式进行教化活动,使地方的社会风气大好;当朝廷面临祸患时,他们积极献策,不畏生死,同入侵者展开斗争,展现了作为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此外,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人际圈。第五部分探讨宋代书院学生生活的影响。宋代书院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提高了个人的学业水平和品德修养,而且推动了书院及其书院教育的发展,改善了社会风气。在整个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书院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许芳杰[10](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二、由“教学相长”想到的“师生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教学相长”想到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先学后教 教学相长——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学后教,教学相长”教学方法的优势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在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勾股定理奥秘的兴趣
    (二)教师适时疏导点拨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组织有序而高效的合作学习
四、结语

(2)小学英语“教学相长”动态生成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一)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
        (三)提升教学对象的学习效率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学相长的研究
        (二)关于教学学习的研究
        (三)关于动态生成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研究总体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行动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课堂观察法
        五、访谈调查法
        六、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教学相长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教师学习概念的界定
        三、关于动态生成的界定
        四、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教学相长”动态生成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英语教师访谈分析
        二、教学相长中的教师学习活动
    第三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第四节 小章结论
第四章 “教学相长”教师案例研究
    第一节 对A老师的案例研究
        一、最初阶段
        二、专业成长
        三、案例分析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专业成长因素
    第二节 对B老师的案例研究
        一、最初阶段
        二、专业成长
        (一)适当的自我反思
        (二)健康的情绪调节
        (三)平稳的心态转变
        三、当前状态
        四、案例分析
        (一)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二)教师自我反思与实践
    第三节 对C老师案例的研究
        一、最初阶段
        二、专业成长
        (一)提前预习资料,仔细备课
        (二)与学生共情,理解关注点
        (三)建立多维、立体的教材讲授框架
        三、当前状态
        四、案例分析
        (一)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提问质量和教学追求影响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
    第四节 对D老师案例的研究
        一、最初阶段
        二、专业成长
        (一)在课后收集讨论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
        (二)在课后收集讨论过程中反思提升自我
        三、当前状态
        四、案例分析
        (一)职业心情得到提升
        (二)自主发展意识生成
第五章 “教学相长”动态生成课堂建议
    第一节 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
    第二节 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第三节 新时代下的师生关系
        一、了解学生
        二、树立平等师生观
        三、明确引导方法
    第四节 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提问质量是触发教学相长生成的契机
    第二节 对权威的挑战是推动教学相长生成的外在动力
    第三节 对自身的认知和反思是教学相长生成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自我实现需要是促进教学相长生成的最终因素
    第五节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价值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应用价值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慕课
        2.1.2 慕课平台
        2.1.3 助教
    2.2 理论基础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2.2 社会文化理论
        2.2.3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2.3 文献综述
        2.3.1 慕课与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3.2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过程概述
        3.1.1 课程简介
        3.1.2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
    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3.2.1 问卷调查法及调查问卷
        3.2.2 访谈法及访谈提纲
        3.2.3 参与式观察法及观察日志
    3.3 研究任务
        3.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3.3.2 质性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第四章 数据描写与分析
    4.1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
        4.1.1 课程助教所完成的具体工作
        4.1.2 教师和学习者对课程助教的评价
        4.1.3 课程助教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
    4.2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成长
        4.2.1 助教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
        4.2.2 助教采用的处理方式
        4.2.3 助教收获的专业成长
        4.2.4 反思与小结
    4.3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4.3.1 现有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所能提供的培养
        4.3.2 培养方案中仍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4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可能性及相关建议
        4.4.1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所具备的优势
        4.4.2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应建议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与主要观点
        5.1.1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具体工作及专业素养
        5.1.2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常见问题、处理方式及专业成长
        5.1.3 培养方案所能提供的培养以及仍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5.1.4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优势、问题及相应建议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面向助教的调查问卷(前期、中期、后期)
    附录2 面向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附录3 面向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4 面向助教的访谈提纲
    附录5 面向教师的访谈(录音转写记录)
    附录6 面向助教的访谈(录音转写记录)
    附录7 会话课助教工作日志

(4)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积极教育基本理论
        一、积极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效性
        二、积极教育与当前教育的关系
        三、积极教育与积极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积极教学的概念、构成和基本特征
        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概念
        三、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理论定位
第二章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实录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实录
        一、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的主要特征
        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过程实录
    第二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分析
        一积极教学案例的成效
        二、积极教学案例中的积极因素
        三、积极教学案例中的不足
第三章 实施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障碍因素
    第一节 固有的教育观念妨碍积极教学
        一、教师有主宰课堂的惯性
        二、学生有被动听讲的惯性
    第二节 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积极教学
        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考试
        二、教学方法重灌输、缺互动
        三、发展方式重问题、多批评
    第三节 单维度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影响积极教学
        一、教学管理局限于规范统一
        二、教学评价局限于考试
第四章 推进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树立积极观念,建立积极教学的准备策略
        一、塑造积极教师的策略
        二、打造积极学生的策略
    第二节 丰富教学方式,构建积极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多位互动策略
        三、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策略
    第三节 及时反馈总结,形成积极教学的反思策略
        一、对照新高考评价体系,反思推进积极教学
        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优化积极教学
        三、增强学生反思意识,改进积极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感应思维:融通语文课堂的“教”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感应思维”的内涵诠释及建构基础
    1.“感应思维”的内涵厘定
    2.“感应思维”:基于《易经》视角的课堂系统建构
        (1)课堂是系统融合的感应场域
        (2)师生是交互依存的主体关系
        (3)感应是非线性的持续过程
二、“感应思维”的价值旨归
    1.“感应思维”传承传统文化:指向教文立人的追求
    2.“感应思维”坚持儿童立场:实践教学相长的诉求
    3.“感应思维”落实新课标精神:提升语文素养的要求
三、“感应思维”场域的整体架构与策略
    1.“感应思维场”模型的整体架构
    2.“感应思维场”的运行机制
        (1)“实场”之道:同频共振
        (2)“虚场”之法:固本培元
    3. 课堂“感应力”培植策略
        (1)指向生长,探寻儿童与文本共鸣的“感知力”
        (1)把握“适度距离”,巧搭“生长结构”
        (2)找准“认知节点”,形成“生长能级”
        (2)创造条件,培植儿童与教师相长的“交互力”
        (1)咀嚼反刍:发展儿童的“思辨点”
        (2)积极复现:找准感知的“共生点”
        (3)任务驱动,打造儿童与学习方式共振的“适应力”
        (1)情境交互:让经验与方式融合
        (2)问题链接:让知识与方式融通
        (4)动态多样:引领儿童与学习氛围融合的“内生力”
        (1)统筹儿童视觉的“认知方式”
        (2)显化语文学习的“共情场域”

(6)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教育叙事
        1.3.2 访谈法
        1.3.3 扎根理论
        1.3.4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现状
        2.1.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2.1.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2.1.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2.1.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2.1.5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2.2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的研究现状
        2.2.1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概述
        2.2.2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
        2.2.3 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概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过程
第四章 基于Nvivo11 的新手教师教育叙事日志分析
    4.1 开放式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4.1.1 A老师国内教学日志开放式编码分析
        4.1.2 A老师国外教学日志开放式编码分析
    4.2 主轴式编码:选取主范畴
    4.3 选择式编码--选取核心范畴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Nvivo11 的熟手教师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5.1 开放式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5.2 主轴式编码:选取主范畴
    5.3 选择式编码--选取核心范畴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SPSS24 的新手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分析
    6.1 针对新手教师群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6.1.1 新手教师信息描述性分析
        6.1.2 信效度分析
        6.1.3 新手教师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6.1.4 相关分析
        6.1.5 差异分析
    6.2 针对A老师学生的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6.2.1 学生反馈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信效度分析
        6.2.3 相关分析
        6.2.4 问卷典型答案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A老师和新手教师群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
        7.1.1 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对比——A 老师教学日志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7.1.2 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对比—A 老师教学日志和新手教师群体问卷结果分析
    7.2 汉语新、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影响因素
        7.2.1 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的内部因素
        7.2.2 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的外部因素
    7.3 A老师、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比较
    7.4 熟手教师眼中的榜样老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国内外教学日志节选
    附录二:熟手教师访谈问题
    附录三:熟手教师访谈内容节选熟手教师访谈节选内容
    附录四: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7)主体间性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案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
        1.1.1 主体性
        1.1.2 主体间性
    1.2 师生互动及其相关概念
        1.2.1 互动
        1.2.2 课堂互动
        1.2.3 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师生互动
2 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不同学派代表对主体间性的阐释
        2.1.1 胡塞尔(Hussel)对主体间性的阐释
        2.1.2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主体间性的阐释
        2.1.3 哈贝马斯(J.Habermas)对主体间性的阐释
        2.1.4 萨特(J.P.Sartre)对主体间性的阐释
    2.2 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
        2.2.1 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联系
        2.2.2 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区别
        2.2.3 主体间性与主导性的区别与联系
        2.2.4 主体间性的特征
3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矩形方阵数据统计
        3.4.2 师生言语比率计算
        3.4.3 语文课堂互动的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4.1.1 形式化设计互动明显
        4.1.2 学生被动参与课堂互动
        4.1.3 学生是课堂互动的边缘人
        4.1.4 存在消极互动现象
    4.2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风格
        4.2.2 学生的主体间性意识和积极参与程度
        4.2.3 教学生态环境影响下的互动环境
    4.3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显着特点
        4.3.1 多样性
        4.3.2 设计性
        4.3.3 被动性
        4.3.4 失真性
5 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互动失真表现及原因
    5.1 师生互动异化为教学程序
    5.2 忽视他者的情感和需求
    5.3 缺乏深度对话
6 主体间性视域下课堂师生互动的回归
    6.1 主体间性意识的确立
        6.1.1 群体规则意识
        6.1.2 行动规则意识
    6.2 主体间课堂互动的策略
        6.2.1 对他者的感知
        6.2.2 与他者的共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的师者人生概述
    第一节 孔子为师之缘起
        一、师的缘起:主体意识的上升与巫史传统的下降
        二、大道既隐:孔子立身之处境
        三、尧舜文武:孔子追慕之先王
    第二节 孔子为师之经历
        一、授徒设教:私教之起兴
        二、出仕周游:政教之开拓
        三、正乐述作:文教之确立
    小结
第二章 学而不厌:好学精进与生活世界的展开
    第一节 心志向周遭世界的初开
        一、兴于诗:个体生命意向性的唤起
        二、多能鄙事:生活技能的习得与人生丰富性的展开
        三、入太庙每事问:心灵对周遭世界的敏感
    第二节 个体生命朝向整全性发展的自觉
        一、信而好古:充分浸染于人类历史文明之中
        二、闻韶不知肉味:美善事物对心灵秩序的塑造
        三、立于礼:在人伦关系的源头处确立礼的内在依据
    第三节 对世界的认知与人生信念的确立
        一、守死善道:矢志笃行于自我信奉的勋业
        二、博文约礼:情感与理性促成审慎之品质
        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从容悠游于天地人道
    小结
第三章 学达性天:学觉统一与意义世界的提升
    第一节 神圣使命的唤起与生命意义的觉悟
        一、人能弘道:个体生命对意义世界的建构
        二、文不在兹乎:个体之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担当
        三、君子固穷:孤独与困厄中感通天命
    第二节 心怀柔顺地接纳现实世界之不完满性
        一、用行舍藏:从敬命知命到安命顺命
        二、不怨天尤人:对天命与人性的彻悟
        三、祭如在:为神圣未知世界葆有空间
    第三节 走向个体与世界的合一
        一、成于乐:个体性与普遍性在审美境域中的融通
        二、乐以忘忧:满怀热情地充分活在当下
        三、我欲仁,斯仁至矣:自由境界中的神圣圆成
    小结
第四章 立己立人:絜矩之道与师者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人我关系的教化视野
        一、忠:在尽己的生命投入中促成他者
        二、恕: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守护他者
    第二节 絜矩之道开显的教化原则
        一、为仁由己:主体性的唤起与个体生命自觉的彰显
        二、有教无类:平等对待个体生存发展的普遍欲求
        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差异
    小结
第五章 以道达人:诲人不倦与教育实践的展开
    第一节 汝为君子儒:至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文质彬彬:自然与人文的尺度
        二、知仁勇:“三达德”与个体整全人格的养成
        三、义之与比:个体之社会性的实现与超越
    第二节 “愤启悱发”与“举一反三”作为教育的过程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作为教育实践的中心
        二、举一反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中扩充经验与理性
    第三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具体情境中灵活开放的教育方法
        一、天何言哉:回到意义生发的原初境域
        二、诗可以兴:回到个体体验的原初境域
        三、叩其两端而竭:居间叩问引发的意义获致
    小结
结语:孔子所彰显的中国古典教育意蕴及其当下意义
    一、慎思笃行:孔子教化之道的基本维度
    二、教学相长:孔子教化之道的代际传承
    三、好古敏求:敞开古典于当下
参考文献
后记

(9)宋代书院学生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宋代书院学生概况
    (一)宋代书院与书院学生
        1.宋代书院发展沿革
        2.宋代书院学生来源与特点
    (二)宋代书院学生的求学动机
        1.科举入仕,经世致用
        2.醉心学术,志在求道
        3.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二、宋代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书院学生的书院学习
        1.寓学于景的学习环境
        2.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3.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4.祭祀圣贤的受教活动
    (二)行走中的教育——外出游学
        1.多种渠道筹措游学费用
        2.行旅漫长的游学之地
        3.苦乐相随的游学生活
        4.书院游学活动意义
    (三)书院学生的学业考查与应对
        1.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2.考试心态及应对策略
三、宋代书院学生的情感生活
    (一)互勉共进的同窗之谊
    (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1.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
        2.尊师爱生的情感关系
        3.民主平等的人格关系
        4.志同道合的价值追求
    (三)书院学生的爱情生活
        1.结亲对象的学术渊源
        2.婚姻注重品德和才能
    (四)孤寂忧思的家国情怀
        1.异乡人的家乡思
        2.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四、宋代书院学生的社会参与
    (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忠于学术,着述立说
        2.救危济困,热心慈善
        3.推行教化,敦睦乡邻
        4.身体力行,关心朝政
    (二)人际关系网的构建
        1.与名师硕儒的交往
        2.与官员的交往
        3.与绅民的交往
五、宋代书院学生生活的影响
    (一)宋代书院学生生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1.提高了书院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2.造就了大批人才
    (二)宋代书院学生生活对社会的影响
        1.推动了书院与书院教育的发展
        2.改善了社会风貌
    (三)宋代书院学生推动了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四、由“教学相长”想到的“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学后教 教学相长——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J]. 朱吉分. 试题与研究, 2021(34)
  • [2]小学英语“教学相长”动态生成的个案研究[D]. 张雨婧. 喀什大学, 2021(07)
  • [3]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D]. 沈书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D]. 刘卫霞. 扬州大学, 2021(09)
  • [5]感应思维:融通语文课堂的“教”与“学”[J]. 孙传云. 阅读, 2021(15)
  • [6]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积累过程叙事研究[D]. 张瑞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主体间性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 张绪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下学上达 立己达人 ——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教育哲学阐释[D]. 孙意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宋代书院学生生活研究[D]. 葛曼曼.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从“教与学”看“师生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