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葡萄新品种——日落红

鲜食葡萄新品种——日落红

一、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21)在《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极大。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该病的常用措施,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抗药性产生,易导致产品和环境污染。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优质葡萄品种已成为研究热点。葡萄霜霉病抗病机理已有一定报道,但利用抗感鲜食葡萄转录组测序挖掘抗病基因,并对抗病候选基因脱落酸受体VvPYL4开展相关功能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葡萄霜霉病菌为靶标,开展了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鉴定、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及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室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抗病品种31个,感病品种32个,高感品种18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25个,感病品种45个,高感品种14个;在供试品种中,未见对霜霉病完免疫的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总体趋势由强到弱依次为美洲种、欧美杂交品种(系)和欧亚杂交品种(系)。2.利用Illumina HiSeqTM2000对高感霜霉病品种无核白鸡心和高抗霜霉病品种贝达应答霜霉病菌侵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抗病品种中发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有1091个,感病品种中差异表达基因有84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以下调差异基因数量占多数,高抗品种贝达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高感品种无核白鸡心;egg NOG直系同源分类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可注释为一般功能预测、转录后修饰、蛋白转化、分子伴侣和信号转导机制功能;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代谢过程数量最多并显着富集;KEGG代谢通路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合成及苯丙烷类合成等代谢通路显着富集。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18个差异基因在霜霉病菌诱导后的表达情况,其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相同。3.葡萄应答霜霉病菌侵染的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葡萄叶片通过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中基因的诱导表达产生防卫反应,并通过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响应霜霉病菌侵染。高抗品种贝达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多于高感品种无核白鸡心,抗感品种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既表现特异性,也存在部分重叠。利用HMMER 3.0 program和The Plant Resistance Gene Database对抗感葡萄品种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抗病相关基因筛选,获得抗病候选基因为196个。4.从葡萄中克隆了脱落酸受体基因VvPYL4(Vitis vinifera,Pyrabactin resistance 1-like4)全长,亚细胞定位显示VvPYL4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外源ABA和Me JA可提高葡萄叶片对霜霉病菌的抗性;q RT-PCR分析表明,在葡萄霜霉病菌胁迫和激素ABA和Me JA处理下,可显着诱导VvPYL4的表达。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瞬时转化‘贝达’葡萄叶片获得VvPYL4沉默植株,发现VvPYL4基因沉默可降低葡萄对霜霉病菌的抗性,VvPYL4基因在葡萄响应霜霉病菌胁迫中扮演着正调控因子角色。此外,VvPYL4基因沉默后抑制了ABA信号通路中Sn RK2.2和ABF1基因以及JA信号通路中JAR1和MYC2基因的表达。VvPYL4通过调控ABA和J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参与葡萄对霜霉病菌侵染的应答。

陈洪强[2](2020)在《四川盆地鲜食葡萄酚类化合物代谢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葡萄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果树之一,酚类化合物对植物自身生长和人体保健都具有重要价值。四川盆地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的新兴产区,先后引进了多个鲜食葡萄品种,并研发了以“双膜覆盖避雨栽培”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为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川盆地地区葡萄园经常面临日照少、湿度大和温差小等不良生态条件,与我国其他产区截然不同,目前对此种气候类型下酚类化合物等葡萄果实重要品质形成的机理研究还未开展。因此,为探明四川盆地地区鲜食葡萄果实中酚类化合物种类、含量和代谢规律等内容,本文首先测定了80个鲜食葡萄品种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对葡萄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葡萄果实生长过程中酚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对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家族和白藜芦醇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检测;分析了果实生长过程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0个鲜食葡萄品种果实为材料,分别测定了果实成熟时果皮和果肉部分总酚含量和其他酚类化合物(包括总类黄酮、总黄烷醇、总黄酮醇和总花色素苷)的含量。结果发现不同葡萄品种果实中各类酚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含量高于果肉;紫红-紫黑色系葡萄酚类化合物含量高于黄绿色系葡萄。在紫红-紫黑色系葡萄中,‘早夏无核’、‘紫甜’、‘夏黑’和‘蓝宝石’等品种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醉金香’、‘金手指’、‘贵妃玫瑰’和‘阳光玫瑰’等是黄绿色系葡萄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品种。2.以‘夏黑’葡萄为材料,分别研究了施用不同浓度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疏穗和摘叶等对葡萄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50 kg硫酸钾、转色末期单独喷施或结合转色期前混合喷施3 g·L-1磷酸二氢钾、每穗留粒9095粒、转色末期摘除结果枝基部4片叶等几种栽培措施能有效提高成熟期果实中类黄酮、黄烷醇、黄酮醇和花色素苷等酚类化合物及总酚含量。3.以‘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分别测定了两个品种在幼果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果实中类黄酮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并进行了两个品种果实生长过程中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夏黑’和‘阳光玫瑰’果皮中,共发现了138种类黄酮化合物,包括16种黄烷酮、37种黄酮、20种黄酮C-糖苷、33种黄酮醇、12种黄烷醇、5种原花青素、11种花青素和4种异黄酮。对比‘夏黑’葡萄幼果期和转色期,主要的差异代谢物有黄酮、黄酮醇和黄酮C-糖苷等;而转色期与成熟期之间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和黄酮C-糖苷等。‘阳光玫瑰’葡萄幼果期、转色期和成熟期间的差异成分均为黄酮、黄酮醇、黄酮C-糖苷和黄烷酮等。分别对比‘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的相同发育阶段,发现黄酮、黄酮醇和黄酮C-糖苷是所有发育阶段共有的主要差异代谢物,这归因于除F3H和FLS外,‘阳光玫瑰’葡萄类黄酮生物合成绝大多数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远低于‘夏黑’葡萄。花色素苷类也是‘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成熟期的主要差异代谢,‘夏黑’葡萄中以锦葵色素3,5-双葡糖苷为主(占总花色苷含量的85.9%)且远高于‘阳光玫瑰’葡萄,这与UFGT、OMT、MYBA1和MYBA2在‘夏黑’转色期后表达水平快速提高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2272、19、374和3558倍。4.以‘夏黑’葡萄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了葡萄芪合成酶(ST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在果实生长过程的表达模式,并测定了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白藜芦醇的含量。从葡萄全基因中共鉴定出48个STS家族成员,分布于第10、16号染色体。各成员在果实和叶片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多种表达模式,但大多数成员在花后2040 d和花后7080 d、叶片成熟期和衰老期的表达水平较高。从‘夏黑’葡萄果实中鉴定出反式白藜芦醇、反式云杉新苷和顺式云杉新苷等3种白藜芦醇。反式白藜芦醇在花后30 d达到了整个发育过程的最大值,之后开始快速下降,从转色期之后再次缓慢增加至花后80 d达到次高峰值。反式云杉新苷含量在花后2060 d期间维持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后随着果实成熟含量迅速增加。顺式云杉新苷在转色期前含量水平较低,但从转色期开始含量迅速增加直至果实完熟。成熟果实中,顺式云杉新苷含量最高,其次是反式云杉新苷,反式白藜芦醇含量最低。5.以‘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果皮为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果实生长过程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葡萄品种中共鉴定出7种酚酸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酚酸类物质。从整个果实发育过程来看,在‘夏黑’葡萄果皮中,原儿茶酸、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在果实生长前期较高,阿魏酸的含量在果实成熟期较高,而对香豆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阳光玫瑰’葡萄果皮中,阿魏酸、原儿茶酸、咖啡酸、绿原酸和香草酸含量在幼果期较高,对香豆酸在果实生长中、后期含量较高,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发生多次浮动变化。在果实成熟时,‘阳光玫瑰’果皮中原儿茶酸、咖啡酸、对香豆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均高于‘夏黑’葡萄,分别是‘夏黑’葡萄的1.17、1.08、2.44和3.41倍;而‘夏黑’葡萄中绿原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在成熟时则高于‘阳光玫瑰’葡萄,为‘阳光玫瑰’葡萄的1.12、2.11和1.76倍。

姜建福[3](2020)在《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果肉质地是果实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育种者关注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鉴定与果实质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在果树早期辅助选择中,进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对培育耐贮新优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葡萄种质果肉质地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开展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变化规律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了赤霉素调控果实质地的机理,构建了葡萄高密度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初步确定了一些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PA方法对290份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葡萄种质果肉质地进行了鉴定评价,不同种质间果肉质地参数表现各异。整体上,鲜食葡萄果肉质地硬度高于酿酒葡萄和制汁葡萄,鲜食葡萄中欧亚种种质高于欧美杂种和其他种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葡萄种质果肉TPA参数,硬度与咀嚼度、弹性与粘聚性、弹性与回复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对葡萄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5.79%,弹性和硬度对果肉质地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葡萄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2)通过比较不同质地的‘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质地变化,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硬肉品种‘克瑞森无核’果肉硬度的降幅远远低于软肉品种‘玫瑰香’,软肉品种果肉硬度大幅度下降出现在转色之前,而硬肉品种则发生在转色之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原果胶随着果实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软肉品种下降更加明显,可溶性果胶含量软肉品种高于硬肉品种,而纤维素含量恰好相反;质地硬度下降趋势与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预示着PG在葡萄果肉质地变化中所起作用更大。(3)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显着提高‘夏黑’果实的质地硬度和咀嚼度,对果实的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明显影响。将花后90 d经50 mg/L赤霉素处理的样品与对照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二者果肉质地硬度差异明显,iTRAQ定量分析表明,共鉴定到了 78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24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542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作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途径发生富集,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果胶甲基酯酶PME1前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钙结合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等,预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果实质地的调控。(4)利用玫瑰香×克瑞森无核F1代的105株真杂交后代构建了遗传群体,使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亲本和子代样品进行重测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90.63 G,Q30 比例介于91.96%-94.05%之间,GC含量比例介于36.20%-38.37%。成功地构建了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的分子遗传图谱。整合的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1622个Bin标记(26039 SNPs),覆盖总图距1460.3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88 cM,属于遗传密度较高的葡萄图谱之一,可作为后续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亲本和F1群体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鉴定,表明果肉质地硬度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在F1代群体中呈现连续变异特点,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利用整合的遗传图谱,结合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3个葡萄质地硬度相关的QTL位点,均分布在第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贡献率在21.5%-28.6%不等。通过筛选,找出了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共有4个,这些基因主要与内切葡聚糖、脱落酸、NAC转录因子和MADS-boX转录因子相关。进一步的qRT-PCR试验表明,VIT 18s004lg02410和VIT 18s0089g00210在‘克瑞森无核’和‘玫瑰香’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与其果肉质地硬度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预示这两个基因很有可能与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有关,是葡萄果肉质地硬度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王鹏,樊秀彩,张颖,李民,刘崇怀,姜建福,李秀珍[4](2019)在《600份葡萄种质资源果柄耐拉力鉴定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Vitis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部分品种经过长途运输和贮藏后,易脱粒和腐烂,失去商品价值,选育和推广耐贮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探究不同葡萄种质资源果柄耐拉力特性,以绯红、蜜尔紫、红巴拉多、灰比诺、沪培2号和京可晶6个质地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分析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果柄耐拉力变化情况;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的600份葡萄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数显拉力计对其果柄耐拉力进行了鉴定评价,同时分析了果柄耐拉力与果柄、果蒂、果刷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耐拉力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硬肉品种果柄耐拉力均强于软肉品种。600份葡萄种质资源的果柄耐拉力变化范围在0.72~9.16 N之间,耐拉力分布连续且符合正偏态分布。经过聚类分析,将果柄耐拉力分为强(P>6N)、中(3N<P≤6N)、弱(P≤3N)3个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2.5%、23.8%和73.7%,说明供试材料整体的果柄耐拉力较弱,其中果柄耐拉力强的种质有红地球、牡丹红、芳香等。果柄耐拉力与单粒重、果柄长、果刷长、单位果蒂的横截面面积和单位果刷的横截面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单位果柄的横截面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单位面积果刷承受自身重量呈显着负相关。通过系统的鉴定评价,得到15份果柄耐拉力强的种质,以期为耐贮葡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王敏,苏聪聪,石雪晖,杨国顺,钟晓红,刘昆玉,徐丰,金燕,白描[5](2017)在《不同葡萄类型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初报》文中提出本文以腺枝葡萄、刺葡萄、毛葡萄、夕阳红、金星无核、红宝石无核为试材,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5个葡萄种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等,结果表明:腺枝葡萄的净光合速率比普通栽培品种夕阳红要高,且不表现"午休现象"。腺枝葡萄在光合性能方面比葡萄栽培品种具有更优越的表现,可以作为高光合育种材料。

付晓[6](2017)在《45份鲜食葡萄品种资源枝条抗寒性评价分析》文中认为1.以45份鲜食葡萄品种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采用差热分析法(DTA),确立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的LT-Ⅰ曲线,计算各个关键温度点并计算综合隶属度,根据综合.隶属度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枝条在逐步放热,即韧皮部和木质部逐步放热死亡,抗寒性强的品种随着温度的降低放热程度比较小,抗寒性弱的品种放热程度较大。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昆若无核’,’夏黑’,’高妻’,’.秋无核’,’白可玉哥’,’香丰’,’火星无核’,’康能无核’,’克瑞森无核’,’醉金香’,’意大利’,’康可NY’,’无核寒香密’,’京亚’,’金星无核’,’蜜汁’,’粉红亚都密’,’达米娜’,’巨玫瑰’,’好力壮’,’康可’,’沈农硕丰’,’藤稔’,’黑玫香’,’无核红宝石’,’沈农金皇后’,’巨峰’,’夕阳红’,’着色香’,’黑奥林’,’无核白鸡心’,’红光无核’,’雷蒙无核’,’光辉’,’LN333’,’布朗无核’,’新华1号’,’里扎马特’,’玫瑰香’,’87-1’,’斯凯勒’,’黑爱墨’,’86-11’,’维多利亚’,’雷明无核’。2.以23份鲜食葡萄品种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经过低温冷冻处理后,,采用电导法,利用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变大,不同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增大的幅度也各不相同,抗寒性强的品种,电导率增加幅度比抗寒性弱的小。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康可’,’LN333’,’着色香’,’沈农金皇后’,’白可玉哥’,’无核寒香蜜’,’巨峰’,’黑奥林’,’红光无核’,’醉金香’,’达米娜’,’玫瑰香’,’高妻’,’巨玫瑰’,’黑爱墨’,’新华1号’,’布朗无核’,’雷明无核’,’藤稔’,’克瑞森无核’,’光辉’,’斯凯勒’,’状元红’。3.本试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鉴定葡萄品种间抗寒性,所得结果可靠,但电导法比较费时,费力,而且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误差比较大。利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葡萄枝条进行LTE检测,方法简便,误差较小,可以系统全面的比较不同品种葡萄的抗寒性。建议在葡萄抗寒性分析研究中选用差热分析法(DTA)。4.不同栽培品种抗寒性评价结果为寒冷地区葡萄生产上栽培品种选择和越冬防寒措施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聚星,姜建福,张国海,孙海生,樊秀彩,张颖,吴久赟,刘崇怀[7](2017)在《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1959—2015年间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分析其亲本的类型和来源,揭示亲本选配的规律与特点,为今后我国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我国育成的316个葡萄新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它们的遗传贡献值。【结果】1959—2015年间我国共育成葡萄新品种316个,其中7个品种遗传背景不详,因此仅对剩余309个亲本来源清楚的品种进行统计分析。309个葡萄新品种来源于118个祖先亲本和164个直接亲本。‘玫瑰香’和‘巨峰’作为直接亲本使用频数最多,共选育出90个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率为17.8%。所有的祖先亲本中,‘小白玫瑰’和‘黑普特罗’衍生出的品种数量最多,共衍生了473个品种,遗传贡献率共为13.4%。【结论】我国最主要的葡萄骨干亲本为‘玫瑰香’和‘巨峰’,同时发现,抗病、大粒、具有玫瑰香味等是我国葡萄育种产业主要的研究方向。

小美[8](2016)在《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世界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我国葡萄栽培面积60万公顷左右,年产量约1 000万吨。辽宁省是我国葡萄生产大省,鲜食葡萄产量居全国首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葡萄新品种选育和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推广能力。葡萄研究室多年以来先后育出了9个香型鲜食葡萄新品种。其中芽变选种2个是"沈阳玫瑰"和"康太";杂交育种7个有"瑰香怡""紫珍香""夕阳红""醉金香""香悦""状元红"和"巨紫香";新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大粒鲜食葡萄品种的空白,

李宁枫[9](2016)在《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霜霉病能够导致葡萄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在我国是葡萄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湖南省葡萄种植面积广,种植的葡萄品种繁多,其中刺葡萄作为一种野生葡萄资源,在湖南省各地都有分布。本试验以湖南地区主要栽培的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离体叶盘接种与田间接种的方法鉴定了26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的差异,同时通过对刺葡萄与鲜食葡萄杂种实生苗进行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拟在为提高刺葡萄对霜霉病的抗病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测定不同葡萄品种叶背气孔大小、密度等各项指数和叶片感染霜霉病前后生理指标变化,了解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的生理特性规律。(1)对湖南省栽培的24个鲜食葡萄品种和2个刺葡萄类型室内离体叶盘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霜霉病感染葡萄品种叶片后均能引起发病,不同葡萄品种抗性存在明显差别。一般而言,欧亚种、东亚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弱于欧美杂种,在24个鲜食葡萄品种中,摩尔多瓦等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夏黑等1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红宝石无核等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病,2个刺葡萄类型表现为感病。(2)对20份刺葡萄杂交实生苗进行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与刺葡萄杂交得到的后代对霜霉病的抗病性不同,欧美杂种葡萄醉金香与刺葡萄杂交的后代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强于欧亚种葡萄玫瑰香杂交杂种的后代。(3)对摩尔多瓦等6个不同葡萄品种进行田间霜霉病接种试验,鉴定结果表明:田间接种低于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结果。两种鉴定方法相比较而言,室内离体叶盘接种方法操作步骤简便,在人工气候箱的环境下更适合霜霉病的生长,因此病情指数比田间接种方法高,更容易表现出品种间对霜霉病抗病性存在的差异。(4)对摩尔多瓦等不同葡萄品种进行接种前后气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片气孔多数处于开张状态,且气孔附近呈黑色阴影,表明霜霉病菌的侵入与葡萄叶片气孔有密切关系。不同葡萄品种叶片气孔密度、横径、纵径以及纵横比与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同一品种感染霜霉病后叶片气孔的纵横比下降,说明气孔由闭合转为开张。(5)摩尔多瓦等7个供试葡萄品种中,葡萄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病情指数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其中叶绿素b与病情指数在0.05水平上达到显着相关性,叶绿素b与病情指数存在一定正相关,r为0.672。但叶片中叶绿素a质量分数以及叶绿素总质量分数与病情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葡萄品种叶片中SOD活性与霜霉病抗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感病品种接种霜霉病后SOD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接种霜霉病后SOD活性升高。接种前抗病品种叶片中P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叶片中POD活性在感染霜霉病前后存在一定相关性。

郭权[10](2016)在《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遗传变异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山葡萄‘双优’、山欧杂种‘北冰红’、‘左优红’、欧亚种葡萄‘红地球’及其杂交和自交后代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亲本及后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与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山葡萄糖酸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山葡萄及其后代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和苹果酸。2.正交组合‘双优’ב红地球’后代的总糖含量平均值(167.9mg·g-1 FW)与其亲中值(170.3mg·g-1 FW)较为接近,平均广义遗传力(H2)和遗传传递力(Ta)分别是0.79和98.6%,表现为趋中变异。反交组合‘红地球’ב双优’杂交后代总糖含量平均值(206.7mg·g-1 FW)高于含糖量较高的亲本‘双优’(197.2mg·g-1 FW),平均广义遗传力(H2)和遗传传递力(Ta)分别是0.88和121.4%,超亲遗传优势明显,其中葡萄糖含量(118.0mg·g-1FW)增幅较大,远高于亲中值(88.8mg·g-1 FW)。正交组合酒石酸、总酸含量平均值(4.6mg·g-1 FM,7.4mg·g-1 FW)分别高于亲中值(4.0mg·g-1 FW,7.0mg·g-1 FW),倾向于母本‘双优’;反交组合酒石酸、总酸含量平均值(3.9mg·g-1 FW,6.6mg·g-1 FW)略低于亲中值(4.0mg·g-1 FW,7.0mg·g-1 FW),倾向于母本‘红地球’。杂交后代酒石酸和总酸含量的遗传均存在母性遗传优势。在反交组合中更易筛选出高糖低酸的单株。3.各自交组合亲本‘左优红’、‘北冰红’和‘双优’总糖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6.3mg·g-1 FW、234.6mg·g-1FW、197.2mg·g-1 FW。‘左优红’自交后代总糖含量(215.4mg·g-1 FW)高于亲本值,高亲株率为84.3%,具有一定的超亲遗传潜力;‘北冰红’和‘双优’自交后代总糖含量分别为186.8mg·g-1 FW和187.3mg·g-1 FW,均低于亲本值,呈衰退变异,但在‘双优’自交后代中高于亲本单株的比例较大(38.1%)。‘左优红’自交后代总酸含量平均值高于亲本值,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表现出果实品质的退化。而‘北冰红’、‘双优’自交后代总酸含量平均值低于亲本值,低亲株率分别为77.5%和84.6%,具有选育低酸单株的潜力。4.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中,各类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为13.1%~29.1%;各酸组分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21.9%~69.9%),说明有机酸的选择潜力较大,其中以苹果酸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效应则相对较小,更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葡萄霜霉病、植物抗病机理及PYL研究进展
    1.1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
        1.1.1 葡萄霜霉病起源和分布
        1.1.2 霜霉病危害与流行
        1.1.3 葡萄抗霜霉病遗传特性
        1.1.4 葡萄抗霜霉病分子机理研究
    1.2 植物对病菌胁迫的应答机制
        1.2.1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1.2.2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1.2.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1.2.4 植物转录因子对病原菌胁迫应答
    1.3 PYR/PYL/RCAR研究进展
        1.3.1 植物PYR/PYL/RCAR发现及分子结构
        1.3.2 植物PYR/PYL/RCAR分布及表达模式
        1.3.3 植物PYR/PYL/RCAR生物学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室内抗性评价
        2.2.2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霜霉病发病情况调查
        2.2.3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聚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原始数据统计和测序质量评估
        3.2.3 测序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及质量评估
        3.2.4 基因功能注释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6 差异基因egg NOG注释
        3.2.7 差异基因GO分类和GO富集
        3.2.8 差异基因KEGG分类和富集
        3.2.9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3.3 小结
第四章 葡萄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受体相关基因
        4.2.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差异基因
        4.2.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及相关基因
        4.2.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及相关基因
        4.2.5 苯丙烷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
        4.2.6 抗氧化相关基因
        4.2.7 转录因子分析
        4.2.8 抗病候选基因筛选
    4.3 小结
第五章 葡萄抗病候选基因VvPYL4克隆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VvPYL4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5.2.2 VvPYL4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5.2.3 VvPYL4蛋白序列分析
        5.2.4 VvPYL4亚细胞定位
        5.2.5 外源激素处理下葡萄对霜霉病抗性的影响
        5.2.6 VvPYL4表达模式分析
        5.2.7 VvPYL4在霜霉病菌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研究
    6.2 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转录组分析
    6.3 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6.4 葡萄抗病候选基因VvPYL4克隆及功能分析
    6.5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四川盆地鲜食葡萄酚类化合物代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2 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
        1.2.1 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作用
        1.2.2 果实酚类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作用
    1.3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合成途径
    1.4 影响葡萄酚类物质代谢的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2 不同葡萄品种果实酚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酚类物质的提取
        2.1.3 总酚含量的测定
        2.1.4 总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2.1.5 总黄酮醇含量的测定
        2.1.6 总黄烷醇含量的测定
        2.1.7 总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葡萄品种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2.2.1.1 紫红-紫黑色系葡萄品种
        2.2.1.2 黄绿色系葡萄品种
        2.2.2 不同葡萄品种果肉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2.2.2.1 紫红-紫黑色系葡萄品种
        2.2.2.2 黄绿色系葡萄品种
    2.3 讨论
3 钾元素、疏穗和摘叶对‘夏黑’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硫酸钾根部追肥
        3.1.2 磷酸二氢钾叶片追肥
        3.1.3 疏穗
        3.1.4 摘叶
        3.1.5 酚类物质的提取和含量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硫酸钾施用量对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3.2.2 不同磷酸二氢钾施用量对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3.2.3 疏穗处理对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3.2.4 摘叶处理对葡萄果实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4 ‘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类黄酮代谢物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类黄酮代谢组分析
        4.1.2.1 样品提取流程
        4.1.2.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4.1.2.3 代谢物定性与定量分析
        4.1.2.4 数据分析方法
        4.1.3 酚类物质代谢通路基因表达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两个品种类黄酮代谢物种类分析
        4.2.2 两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差异代谢物种类分析
        4.2.3 两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类黄酮差异代谢物种类对比分析
        4.2.4 两个品种相同发育时期果皮类黄酮差异代谢物分析
        4.2.5 两个品种果皮中黄烷酮、黄酮、二氢黄酮醇、黄酮醇含量变化
        4.2.6 两个品种果皮中黄烷醇及原花色素类含量变化
        4.2.7 两个品种果皮中花色素类(苷)含量变化
        4.2.8 两个品种果皮中非花青素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2.9 两个品种花色素苷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4.2.10 两个品种果皮中类黄酮代谢相关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4.2.11 两个品种果皮中类黄酮转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3 讨论
5 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及白藜芦醇含量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葡萄STS基因家族鉴定与序列分析
        5.1.3 葡萄RNA的提取和STS基因的表达
        5.1.4 主要芪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TS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序列分析
        5.2.2 STS基因家族在葡萄果实和叶片生长过程中的表达
        5.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芪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5.3 讨论
6 ‘夏黑’和‘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酚酸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定性定量分析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肉质地研究进展
        1.1.1 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1.1.2 影响果实质地的主要因素
        1.1.3 果实质地遗传规律研究
    1.2 葡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2.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
        1.2.2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1.2.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情况
    1.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3.1 QTL定位原理
        1.3.2 QTL定位方法
        1.3.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硬度特点
        2.2.2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弹性特点
        2.2.3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粘聚性特点
        2.2.4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咀嚼度特点
        2.2.5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回复性特点
        2.2.6 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2.2.7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差异特点
        2.3.2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相关性
        2.3.3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的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动态及果肉质地变化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成分的变化
        3.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3.2.4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葡萄果实生长期果肉质地变化
        3.3.2 细胞壁物质对质地形成中的作用
        3.3.3 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酶及对质地发育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对葡萄果肉质地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2.2 果肉质地响应赤霉素的蛋白组差异
    4.3 讨论
        4.3.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3.2 差异蛋白组技术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群体后代的真实性鉴定
        5.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5.2.3 SNP标记开发
        5.2.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3 讨论
        5.3.1 DNA分子方法在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5.3.2 重测序在遗传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应用
        5.3.3 整合图谱与前人图谱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果肉质地表型分析
        6.2.2 果肉质地的QTL定位
        6.2.3 果肉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
    6.3 讨论
        6.3.1 果肉质地的表型遗传规律
        6.3.2 葡萄果肉质地QTL定位
        6.3.3 与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600份葡萄种质资源果柄耐拉力鉴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1.2.2 指标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耐拉力与可溶性固形物的动态变化
    2.2 不同葡萄种质资源果柄耐拉力分布状况
    2.3 不同品种果柄、果蒂、果刷的差异及其与果柄耐拉力的相关性
3 讨论

(5)不同葡萄类型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2.2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2.3 胞间CO2浓度
    2.4 蒸腾速率
3 讨论与结论

(6)45份鲜食葡萄品种资源枝条抗寒性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葡萄越冬冻害
        1.1.1 冻害成因
        1.1.2 冻害的生态学表现
        1.1.3 细胞学表现
    1.2 不同部位对低温的适应性
        1.2.1 枝
        1.2.2 芽
        1.2.3 根
    1.3 植物抗寒性的影响因素
        1.3.1 生物学
        1.3.2 生态学
        1.3.3 果树栽培管理措施
    1.4 低温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的变化
        1.4.1 质膜渗透性
        1.4.2 生理代谢状况
        1.4.3 低温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1.5 抗寒性的鉴定方法
        1.5.1 室外鉴定法
        1.5.2 低温-伤害度LT-Ⅰ回归直线
        1.5.3 电导法
        1.5.4 综合评定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差热分析法(DTA)分析葡萄枝条的抗寒性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枝条的LTE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LT-Ⅰ分析葡萄组织抗寒性
        2.5.2 45份鲜食品种枝条抗寒性的分析比较
        2.5.3 不同品种枝条LT-Ⅰ曲线的交叉点分析
        2.5.4 枝条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2.6 讨论
        2.6.1 差热分徐法(DTA)方法的建立
        2.6.2 品种间抗寒能力的差异
    2.7 小结
第三章 电导法比较分析23份鲜食品种葡萄枝条的抗寒性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数据分析
    3.6 讨论
        3.6.1 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分析抗寒性
        3.6.2 品种间抗寒性的比较
        3.6.3 电导率法和差热分析法结果的比较
        3.6.4 对东北地区葡萄越冬防寒措施与栽培管理的建议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概况
    2.2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的直接亲本组成
    2.3 我国育成葡萄品种的祖先亲本组成
    2.4 我国葡萄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2.4.1‘玫瑰香’
        2.4.2‘巨峰’‘巨峰’成为骨干亲本的原因:
3 讨论
    3.1 我国葡萄育种的种质基础
    3.2 骨干亲本的研究
    3.3 在葡萄系谱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启发

(9)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葡萄霜霉病研究进展
        2.1 葡萄霜霉病的起源和分布
        2.2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与症状
        2.3 葡萄霜霉病的病源
        2.4 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2.5 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2.6 葡萄叶片抗病机理研究现状
    3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病性研究
    1 鲜食葡萄品种葡萄霜霉病室内叶盘离体接种试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与讨论
    2 刺葡萄杂交类型霜霉病抗病性初步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3 六个鲜食葡萄品种霜霉病田间接种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葡萄叶片气孔结构与霜霉病抗性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葡萄品种叶片气孔观察
        2.2 不同葡萄品种气孔结构与品种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
        2.3 葡萄健康叶与感病叶之间下表皮叶片气孔结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葡萄相关生理特性对霜霉病的影响
    1 葡萄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与霜霉病抗性关系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与讨论
    2 叶片中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缩写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附图Ⅰ 葡萄叶片感染霜霉病菌症状
附图Ⅱ 部分葡萄品种室内离体叶盘接种结果图
附图Ⅲ 不同葡萄品种田间接种结果图
附图Ⅳ 不同葡萄品种叶背气孔分布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山葡萄的发展历程及利用
        1.1.1 山葡萄的概述
        1.1.2 我国山葡萄的利用情况
        1.1.3 山葡萄的经济价值与营养价值
    1.2 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构成特点的研究
        1.2.1 果实中可溶性糖构成特点的研究
        1.2.2 果实中有机酸构成特点的研究
    1.3 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1.3.1 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研究
        1.3.2 果实中可有机酸含量的遗传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材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果实采收
        2.2.2 样品的处理及糖酸提取
        2.2.3 糖酸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2.4 可溶性糖的定性定量
        2.2.5 有机酸的定性定量
        2.2.6 注意事项
    2.3 测定指标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糖酸标准品的线性关系
    3.2 山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的测定
        3.2.1 山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的测定
        3.2.2 山葡萄果实中有机酸组分的测定
    3.3 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3.3.1 山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3.3.2 山葡萄自交后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3.4 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果实有机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3.4.1 山葡萄杂交后代果实有机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3.4.2 山葡萄自交后代果实有机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3.5 山葡萄杂交及自交组合可溶性糖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3.5.1 山葡萄杂交组合可溶性糖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3.5.2 山葡萄自交组合可溶性糖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3.6 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有机酸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3.6.1 山葡萄杂交组合有机酸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3.6.2 山葡萄自交组合有机酸含量的分离和频率分布
4 讨论
    4.1 亲本对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影响
    4.2 葡萄果实糖酸遗传模式的探讨
    4.3 亲本糖酸组分及所占比例对葡萄育种中亲本选配的指导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鲜食葡萄新品种——夕阳红(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挖掘及VvPYL4功能分析[D]. 刘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4)
  • [2]四川盆地鲜食葡萄酚类化合物代谢机理研究[D]. 陈洪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D]. 姜建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600份葡萄种质资源果柄耐拉力鉴定评价[J]. 王鹏,樊秀彩,张颖,李民,刘崇怀,姜建福,李秀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05)
  • [5]不同葡萄类型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初报[J]. 王敏,苏聪聪,石雪晖,杨国顺,钟晓红,刘昆玉,徐丰,金燕,白描.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7(04)
  • [6]45份鲜食葡萄品种资源枝条抗寒性评价分析[D]. 付晓.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7]我国育成的葡萄新品种系谱分析[J]. 孟聚星,姜建福,张国海,孙海生,樊秀彩,张颖,吴久赟,刘崇怀. 果树学报, 2017(04)
  • [8]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J]. 小美. 新农业, 2016(16)
  • [9]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抗性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D]. 李宁枫.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山葡萄杂交及自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遗传变异研究[D]. 郭权.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鲜食葡萄新品种——日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