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血与泪与生死交织的哲学辩论(一)——杨贤珍论“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之争

一场血与泪与生死交织的哲学辩论(一)——杨贤珍论“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之争

一、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论文文献综述)

欧海蓉[1](2016)在《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资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杨献珍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杨献珍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体现在: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新阐释。有鉴于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中不少人夸大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将主观能动性张扬成唯意志论,杨献珍反对当时学术界多数人认可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命题,提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命题,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对立统一”规律做出准确的阐释。受当时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将对立统一规律理解为“一分为二”,强调对抗、斗争的一面,为强调阶级斗争张目。杨献珍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优秀辩证法思想的基础提出了“合二而一”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对毛泽东“一分为二”的补充,而且对当时盛行的“斗争哲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学说。杨献珍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五种生产关系,提出了“综合经济基础论”,以此来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综合经济基础论”客观全面分析当时社会现实,符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杨献珍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以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对新世纪践行群众路线具有指导意义。杨献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既提供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一些令人惋惜的教训。

昝启均[2](2013)在《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中,有无数令人骄傲的光辉业绩,也有不少使人难以释怀的曲折坎坷。众多历史人物在该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杨献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当代中国着名的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在许多理论问题上发表了独到见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理论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杨献珍虽历经曲折,但矢志不渝。求学期间,他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国民大革命的考验后,他加入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关押七年。在北平草岚子监狱,杨献珍担任狱中党支部学习干事。他翻译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作为学习资料,把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变成了学习革命理论、培养干部的狱中红色党校。出狱后,他在抗战烽火中成长为党校教育家。他注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三大哲学论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从1959年起,杨献珍屡遭批判,降职免职,关押流放,直到1978年平反。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思考和抗争,实现了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杨献珍重视研究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人们在思想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过渡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争论中,他提出了综合经济基础论,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总和构成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杨献珍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坚持群众史观,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他揭示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认为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杨献珍从实践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学习唯物主义要紧紧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他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党员干部要以唯物主义作为认识的工具,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党性。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他区分两种不同范畴的同一性,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揭露了该命题的唯心主义实质。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不能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杨献珍在学习列宁的《哲学笔记》时认识到,“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和“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两种说法。在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他在中国哲学着作中找到了类似的表达。他提出,“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达方式。不幸的是,他的观点被视为反对党的领袖而遭受公开批判。杨献珍长期坚守在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上。他言传身教,把大批学员培养成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工作作风的领导干部。杨献珍在教学中形成了丰富的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他提出,党校教学要坚持“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的十六字方针。他为党的十部教育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杨献珍坚定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实,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理论品质。他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翘楚。杨献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启迪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梁涛[3](2010)在《艾思奇与杨献珍之间的几次哲学论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思奇与杨献珍是中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由于社会背景影响及个人所持政见不同,他们在50年代到"文革"之前进行了三次哲学论战,对中国哲学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对这几次哲学论战的研究,旨在重新审视建国之初战斗在哲学研究战线上的理论工作者,特别是对敢于实事求是评价当时国情的杨献珍进行客观的评价。

萧岛泉[4](2009)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五)——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研究指明

梅洁[5](2009)在《中国的良心》文中研究表明一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心里犹豫了一下:这个题目是否太大?抑或太重?思忖片刻之后,我还是决定用这个题目。我想,那个为真理而战、为扞卫哲学的真

萧岛泉[6](2009)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四)——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萧岛泉[7](2008)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三)——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研究表明

萧岛泉[8](2008)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二)——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认为

萧岛泉[9](2008)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研究说明

萧岛泉[10](2008)在《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文中研究表明

二、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论文提纲范文)

(1)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新阐释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阐述
    2.2“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
        2.2.1 杨献珍“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提出的时代背景
        2.2.2“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内涵
        2.2.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第3章 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推陈出新:“合二而一”论
    3.1“合二而一”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3.1.2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3.2 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
        3.2.1“合二而一”命题的提出
        3.2.2 关于“合二而一”的论争
第4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综合经济基础论”
    4.1 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基础”的阐述
    4.2 杨献珍的“综合经济基础论”
        4.2.1 丰富和发展了“基础”学说
        4.2.2 对“单一经济基础论”的抨击
第5章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阐发
    5.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群众观
    5.2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5.3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
    5.4 杨献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我们的启示
        5.4.1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4.2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集体领导
        5.4.3 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第6章 积极意义与局限
    6.1 积极意义
        6.1.1 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6.1.2 慎思韧性的理论品格
        6.1.3 求真为民的实践精神
    6.2 局限性
        6.2.1 对待学术分歧多少有些抠字眼、钻牛角尖的倾向
        6.2.2 对待学术争论缺乏摆事实、讲道理的境界,多少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
        6.2.3 对待学术争论多少有点上纲上线的倾向
        6.2.4 在学术争论中多少有个人崇拜的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杨献珍的理论人生
    一、1896—1926:走上革命道路
        (一) 热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 毅然踏上共产主义的道路
    二、1927—1936:狱中创办“红色党校”
        (一) 在武汉第一次入狱
        (二) 通过编辑和教学加强理论功底
        (三) 在北平监狱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1936—1964:成长为党校教育家
        (一) 深入山西抗日斗争的烽火前线
        (二) 在北方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开办党校
        (三) 在马列学院和中央高级党校辛勤耕耘
    四、1964—1978:遭遇“哲学罪案”
        (一) 受批判后离开中央高级党校
        (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关押
        (三) “流放”期间坚持“理论申诉”
    五、1979-1992:用红笔书写自己的历史
        (一) 获准返回北京,得到彻底平反
        (二) 担任中央党校顾问,倾心关注党校教育
        (三) 努力澄清理论是非,不忘扶掖青年成长
第二章 杨献珍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研究和宣传新民主主义
        (一) 研讨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
        (二) 剖析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三) 践行和宣讲统一战线的策略
    二、提出过渡时期综合经济基础论
        (一) 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争论的概况
        (二) 过渡时期的综合经济基础
        (三)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意义
    三、研究和宣传群众路线
        (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 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三) 个人崇拜的错误根源
        (四) 武装群众的精神武器
第三章 杨献珍推进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抓住两个问题宣讲辩证唯物主义
        (一)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二) 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党性
    二、参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争
        (一)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概况
        (二)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四)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反思
    三、引起“合二而一”问题的论争
        (一) “合二而一”问题争论的概况
        (二) “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达方式
        (三) “合二而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杨献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
    一、党校理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 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这个认识工具
        (四)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党校理论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一) “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
        (二) “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
    三、杨献珍党校理论教学的特点
        (一) 消除哲学神秘的观念,结合学员实际开展教学
        (二) 抓住哲学基本问题,突出重点开展教学
        (三) 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开展教学
第五章 杨献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一、杨献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和宣讲家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翘楚
    二、杨献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艾思奇与杨献珍之间的几次哲学论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战的主要内容
二、论战的主要原因
三、对论战的评价

(5)中国的良心(论文提纲范文)

四、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论文参考文献)

  • [1]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D]. 欧海蓉. 湘潭大学, 2016(03)
  • [2]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昝启均. 武汉大学, 2013(07)
  • [3]艾思奇与杨献珍之间的几次哲学论战[J]. 梁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4]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五)——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5]中国的良心[J]. 梅洁. 啄木鸟, 2009(04)
  • [6]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四)——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7]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三)——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 [8]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二)——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5)
  • [9]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一)——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10]一场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哲学论战(二十)——杨献珍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中[J]. 萧岛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一场血与泪与生死交织的哲学辩论(一)——杨贤珍论“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