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造林高产栽培技术

杏树造林高产栽培技术

一、杏树良种造林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烩涓[1](2020)在《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其种子所产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等制造业,是重要的工业用油。目前油桐产业面临着林种单一、产量低等诸多问题,因而开展油桐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多研究已表明对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经济林作物通常可采用不同品种混栽方式提高产量或品质,而类似的现象是否在油桐中存在目前尚未可知。有鉴于此,本论文分析了重庆地区广泛种植的3个油桐优良品种(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的一些生产性状。对3个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杂交实验,分析了坐果率、产量和含油率等指标,筛选出高产的杂交组合。本研究内容包括:研究3个油桐良种特性和适应性,掌握其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观察油桐良种的开花物候期,测定雌花占比、花粉量和花粉活力;进行油桐品种的杂交试验并统计坐果率,分析油桐的坐果率是否具有花粉直感效应;采集试验果实,测定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并提取桐油,测定各杂交组合桐油品质,最终分析油桐的各性状是否具有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在准确掌握不同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优油桐品种配置组合,为生产提供了授粉树配置组合,使异花授粉的桐树能授到亲和力较好的花粉,从而提高油桐产量。基于上述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这3个油桐品种开花期相近,混栽时相互授粉完全可行;花粉量统计显示小米桐的单个花药花粉量、单花花药数目、单花花粉粒数量均是三者中最多,可以考虑作为授粉品种;花粉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小米桐和葡萄桐花粉活力稍高于大米桐,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品种的花粉活力满足进行相互授粉的要求;对比3个品种的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发现葡萄桐雌花比例、结果枝比例、果实丛生比例、单株产果个数和单株产量在3个品种中都是最高;大米桐单果重最高;小米桐和葡萄桐的树体结构较为紧凑。综合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统计结果,葡萄桐是重庆地区种植的最适宜品种。通过对3个油桐品种进行杂交,我们发现油桐中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其影响到坐果率、鲜单果重、横径、干单籽粒重、干单仁重、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等果实或种子性状。本研究最终筛选出两个高产品种组合:“♀葡萄桐×♂小米桐”和“♀葡萄桐×♂大米桐”。小米桐为授粉品种显着提高了葡萄桐的坐果率(增加4.81%)、单果重(增加13.34%)和出油率(增加8.56%);同样地,以大米桐为授粉品种对葡萄桐的上述几项指标提高更为显着,其中坐果率增加7.70%,单果重增加27.80%,出油率增加14.26%。不管是小米桐还是大米桐作为授粉品种,桐油品质并未受到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开花物候期一致的葡萄桐、小米桐和大米桐的合理配置种植,使得最适宜的品种葡萄桐的坐果率、单果重和种仁含油量等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可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桐油产量。这为将来解决油桐产业资源匮乏、单产较低和丰产栽培技术落后等困境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

张越[2](2018)在《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泰兴银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泰兴先民辛勤劳动的产物。千百年来,泰兴人民对银杏情有独钟,在银杏种植栽培和加工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泰兴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因泰兴古银杏群落自然景观留存完好,文化传统特色鲜明,已经获批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此,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论述了泰兴银杏的起源发展历程。分析了泰兴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特点,探讨了银杏生长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等文史资料的搜集查阅,梳理了泰兴银杏从唐至今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历史演变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和民国至今三个历史时段,分析了其栽培技术的变化和特点。第二章探讨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泰兴古银杏的数量、分布及特征,概述了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模式,并从食用、药用、其他加工利用以及旅游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泰兴银杏的加工与利用。从银杏生活习俗和祭祀习俗两个方面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从农业系统本身角度来看,银杏古树生长环境堪忧且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角度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建立并不健全,古树保护资金短缺,优惠政策不尽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看,市场意识薄弱、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无序、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开发相对滞后;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意识缺乏,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建设投入不足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最后一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从农业系统本身来看,要改善银杏古树的生长环境,改善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其次要多渠道加大古树保护资金投入,还有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说,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银杏生产管理水平、有序经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说,首先要增强银杏古树保护意识,其次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加大旅游建设投入等。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细致地梳理了泰兴古银杏保存的数量、分布及特征,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崔虹霞[3](2016)在《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扁杏是一种以仁用为主,仁、肉、壳兼用的经济树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榆阳区大扁杏基地是“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区,是榆阳区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实现产业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调整和优化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榆阳区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建设及全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陕西省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结合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决策分析法,探讨产业发展潜力,结合效益分析,提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和基地建设技术措施,以期实现本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主要结论如下:1、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良种选育、晚霜冻害研究滞后,;林分质量低、低效产园改造迟缓;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培训力度不大、措施落实不到位;抚育管理粗放不规范;产业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低;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性不够,产品深加工研发欠缺;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不明显。2、榆阳区杏产业发展对策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研究,结合产业效益分析及SWOT决策分析法,提出榆阳区大扁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即:(1)大力发展大扁杏抗寒抗冻良种基地和采穗园建设;重点扶持杏树新品种和良种选育研究;加强对现有杏园的科学综合管理,减弱影响大扁杏丰产、优质的不利因素。抓好杏产业的稳产丰产,提高榆阳区杏产业的经济效益。制定大扁杏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苗木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病虫害综合防治办法、杏产品加工和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促进大扁杏产业科技化,规范化发展。(2)设立“大扁杏种植保险”,保障大扁杏种植者的利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测报点建设,增设除了朱庄,鸦罗畔,董家湾、四里沙4个以外的监测预报点,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水平;设立林农技术培训专项资金,提高基层技术力量;发挥杏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规范经济林技术档案记录、整理归档、保管工作。为后续产量预测管理、投资风险评估、土地流转、林权转让提供科学依据。(3)科学合理整合由各级财政、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引导的资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采取承包责任制、股份制参与大扁杏产业;抓住榆阳区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大扁杏产业进程。(4)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注册商标保护、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一味依附政府,积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环境促动的机制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涵养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实现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挖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通过开展杏树、杏花、杏果系列生态文化活动,提升品位、加大大扁杏产业生态文化宣传,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加快果农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3、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1)结合榆阳区退耕还林政策,制定《大扁杏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研究区杏产业基地建设,增值提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杏产业成为南部山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2)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研究推广新技术,加速良种选育,为优质高产打好基础。大力推广抗晚霜冻害良种栽植,新建示范园。选择生态优生区12乡镇基础条件好的村(地块)和两个国有林场,示范推广栽植“围选一号”和“优一”,扩大优质丰产杏园规模,提升杏产业经济效益。(3)提出详细的丰产栽培和低产园改造的技术,同时提出比较全面的抚育管理细节,为今后榆阳区的大扁杏基地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撑。

李慧[4](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轩[5](2011)在《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培育新的能源资源、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上,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虑,积极开发包括生物质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木本油料能源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完全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可以对化石燃料进行部分替代,对于减缓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近年来,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木本油料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发展的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较多,且有大规模适宜发展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待开发土地。同时,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具有以下优点:(1)木本油料能源树种再生能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燃料。(2)木本油料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有毒物质比石化燃料少,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3)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种植还能绿化荒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4)木本油料能源没有危险性和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不与农业争地,能达到能源、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一些小规模的木本油料能源示范性开发项目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数量与类型调查、能源树种的筛选、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无法为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木本油料产业开发理论体系,对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所涉及的经济研究理论和相关研究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木本油料能源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炼总结出目前研究的趋势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在油料植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示范性项目案例成果与经验,以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及其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原料供应能力与供应模式、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一系列示范性项目案例来分析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与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工艺可行性;最后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设计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框架,引导和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油料树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133种主要油料树种中油桐、黄连木、乌桕、漆树、文冠果、山桐子、油棕、小桐子、光皮树、绿玉树已在人工种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开发生物柴油价值;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粗略计算,可利用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为4452.78万公顷;我国野生油料林缺乏管护,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木本油料能源林基地尚处于建设阶段,相应的培育管理技术目前应用不多,但随着野生低产低效林丰产改造以及人工林的规模化建设完成,产出水平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综合来看,现阶段木本油料资源产出量低下,但是具备很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其资源产出量会不断快速增加,为生物柴油制备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2)现阶段,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刚刚兴起,原料资源以现有野生资源为主,自然堆积密度低,资源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利用规模较小,采取多路径的供应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减少原料供应风险。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趋势来看,采取以油料能源林为主的供应模式,积极培育油料能源树种,建立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油料能源林基地产业是实现原料供应经济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唯一途径。(3)传统能源市场面临各种挑战,改变现行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补偿世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额度和产业规模也明显增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生物柴油市场开发较晚,但随着我国柴油市场的供需紧张,近些年来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目前仍将以废弃油脂为主,但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深入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林的大规模建立,木本生物柴油将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木本油料资源分布密集、可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和当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的地区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最大,为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先开发区域。(4)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条件、经济实力、资源基础来看我国具备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木本油料能源产业以优选树种培育与木本生物柴油开发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建设要求,也符合项目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5)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阻碍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生物质能发展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框架的设计,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关联性这种纵横交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构建可以推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之后步入产业化做好政策辅助,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导向为主;规模经营开始出现,产业体系开始形成,该阶段主要是对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重心是推动木本生物柴油进入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及时加大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该阶段的政策仍以政府主导,市场自主调节为辅;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的实现,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拥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前景,木本生物柴油竞争实力的大幅增强,相关优惠政策与补贴逐渐取消,此阶段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作用及政府行为只起辅助作用。

刘红[6](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许畴,马玉富[7](2010)在《彭阳县杏树栽培现状及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文中指出彭阳县杏树种植规模大,位列自治区第一位,但管理技术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有必要加快探索形成具有宁南山区特色、先进适用的栽培管理综合技术体系。本文提出了彭阳县杏树种植中需要优先解决的主栽品种适栽环境评价与选择技术问题,耐晚霜品种的筛选问题,苗木生产技术问题,杏树林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张永忠,贺洪坤,王爱菊,杨广富,刘炳友[8](2009)在《山杏发展前景及人工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山杏具有抗性强、易管理、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而且杏仁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规模较快,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重要价值做了详细介绍并在良种壮苗培育及栽培管理上具体给出了更好地提高山杏的产量和质量,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丰产技术,对当前促进林农增收有一定积极意义。

张加延[9](2008)在《科技创新支撑着“三北”李杏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针对我国"三北"地区既贫穷又荒芜的现状,提出了建设"三北" 杏树产业带的建议和再建议(科技导报,1998,4;1999,5),启动原产于"三北"的杏资源来治荒治穷。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三北"地区各级政府、广大群众和全体会员的积极响应。近十多年来"三北"地区的鲜食杏栽培面积从18万 hm2猛增至36.3万 hm2,年产量从65.5

曹双成[10](2008)在《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杏树为榆林地区较为古老的干果之一,但存在品种单一、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本文以山杏为对照,以通过龙王帽、优一、白玉扁、一窝蜂等四个大扁杏品种为试验材料,山杏在陕西省榆林市典型的气候区域进行引种和丰产栽培试验,以期为榆林沙区杏产业提供优良品种和配套丰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山杏根系发达、生长快,与龙王帽、优一、白玉扁和一窝蜂嫁接亲和力较强可以作为嫁接杏的砧木。以普通山杏作砧木嫁接仁用杏品种,不仅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而且接口愈合快。通过冬季沙藏、浸种直播和赤霉素浸种直播三种种子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冬季直播的种子出苗最早,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大,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大,省工省时;沙藏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但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比冬季直播的小,当年可以作为砧木的苗子数量较少;1000mg/L赤霉素处理的种子出苗时间晚,出苗率低,生长量小。2、杏树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是影响仁用杏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陕北榆林半干旱地区,栽植仁用杏的最佳时期为春季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栽植的杏树要进行越冬处理,由于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必须进行覆沙埋藏,费时费工;杏树栽植前通过40-100mg/L的ABT3号生根粉蘸泥浆处理可促进成活和提早萌芽,对加快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3、杏树根系生长在一年中有三个明显的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杏树发芽后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时新根大量萌生。5月中旬之后,新根萌生量逐渐减少。7月下旬至8月初,根系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8月底至10月初出现第三次生长高峰。4、仁用杏4月初开始加长生长,5月初到5月下旬为速生期。进入6月份生长缓慢,到8月中旬停止加长生长。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加粗速生期。发育枝的生长受树龄、降水、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幼树期发育枝生长快,生长量大,无明显春秋梢之分,而大树有明显的春秋梢,但在夏季降水极少情况下,停止生长提早,无秋梢形成,花束状枝生长期短,生长量也小。5、仁用杏果实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约在4下旬到5月中下旬,为果实第一次速生期,此时果实重量和体积迅速增加,重量达到成熟时30%左右,果实体积达到成熟时的60%。果核尚未木质化,充满胶状水溶物质。第二期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缓慢生长期,果实增长速度变慢,果核逐渐硬化,杏仁开始形成。第三期约6月中旬以后,是果实的第二次速生期,此时果实纵、横径生长加快,种仁迅速充实,果肉厚度增加。6、树龄大小是影响仁用杏花枝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仁用杏幼树,随树龄的增大短枝比例急剧增加,花枝量增大;环割、摘心、剪顶均可显着增加仁用杏的成花量,提高花芽质量和坐果率。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仁用杏环剥的最佳时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仁用杏摘心的最佳时期,进入6月底摘心萌生枝条少、生长量小,成花率低。不同品种的剪梢时期不同,龙王帽、白玉扁和一窝蜂最佳剪梢时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优一品种剪梢最佳时期在8月底至9月初。7、四个仁用杏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中,以龙王帽杏仁最大,平均单果重20—25克、单核重平均3克、出仁率为27—30%;一窝蜂,单果重平均为10—15克、单核重平均为1.9克、出仁率为33—35%;白玉扁,单果重平均为18.4克、单核重为2.6克、出仁率为30%;优一,单果重9—10克、单仁重0.7—0.75克、出仁率42—43%。四品种亩产杏仁为30~60公斤,各品种定植后第1—4年的累计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顺序为龙王帽>优一>一窝蜂>白玉扁。

二、杏树良种造林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树良种造林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桐概述
        1.1.1 植物油脂的合成与用途
        1.1.2 油桐的生物学特性
        1.1.3 油桐的研究价值
        1.1.4 油桐的研究现状
    1.2 花粉直感效应概述
        1.2.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花粉直感效应的应用价值
    1.3 品种配置概述
        1.3.1 品种配置的研究现状
        1.3.2 品种配置的应用价值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试剂
        3.3.1 实验试剂
        3.3.2 试剂配制
    3.4 实验方法
        3.4.1 油桐开花性状的测定
        3.4.2 油桐果实性状的统计
        3.4.3 油桐树体性状的测量
        3.4.4 油桐的杂交试验步骤
        3.4.5 桐油的提取
        3.4.6 桐油酸值的测定
        3.4.7 桐油碘值的测定
        3.4.8 桐油皂化值的测定
        3.4.9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的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油桐三品种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比较
        4.1.1 各品种开花性状结果分析
        4.1.2 各品种果实性状结果分析
        4.1.3 各品种树体性状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1.5 讨论
    4.2 油桐三品种杂交试验结果及其花粉直感效应分析
        4.2.1 不同花粉来源对坐果率的影响
        4.2.2 不同花粉来源对果实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花粉来源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
        4.2.4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分析结果
        4.2.5 油桐品种配置的优化
        4.2.6 小结
        4.2.7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2)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重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泰兴银杏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泰兴银杏起源发展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泰兴银杏发展历程
    第三节 泰兴银杏栽培技术发展
第二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现状
    第一节 泰兴古银杏保存数量及分布
    第二节 泰兴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
    第三节 泰兴银杏的加工和利用
    第四节 泰兴银杏文化
第三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第二节 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力度不足
    第三节 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不足
    第四节 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不强
第四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措施
    第一节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价值
    第二节 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第三节 加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第四节 加强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
    第五节 提高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扁杏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他用途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1.3.1 国外大扁杏产业现状
        1.3.2 国内大扁杏产业现状
        1.3.3 陕西省大扁杏产业现状
        1.3.4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土地资源
        2.1.2 自然概况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研究法
        2.2.2 总结、对比分析法
        2.2.3 SWOT分析决策分析法
第三章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3.1 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3.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1 优势(Strength)分析
        3.2.2 劣势(Weakness)分析
        3.2.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3.2.4 威胁(Threat)分析
    3.3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的对策
        3.3.1 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3.3.2 加强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提升大扁杏杏产品档次
        3.3.3 推进研究区大扁杏产业化进程,发展现代特色产业
        3.3.4 增强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力,促进大扁杏产业发展
        3.3.5 拓展大扁杏产业文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第四章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研究与效益分析
    4.1 大扁杏基地建设情况
    4.2 建设原则与思路
        4.2.1 建设原则
        4.2.2 建设思路
    4.3 大扁杏基地建设综合技术措施
        4.3.1 良种繁育(采穗园)建设
        4.3.2 优质丰产园栽培技术与管理
        4.3.3 示范园建设
        4.3.4 老园、低产园改造技术
        4.3.5 技术支撑与技术培训
        4.3.6 其他措施
    4.4 效益分析
        4.4.1 生态效益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4.3 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2 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对策
    5.3 榆阳区大扁杏基地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1.2.1 霜冻的概念
        1.2.2 霜冻的分类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霜冻调查研究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2 霜冻预测模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2.3.1 资料收集
        2.3.2 研究方法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4.3 产量调查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3.2 霜冻预测模型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3.4.1 光照调控
        3.4.2 温度调控
        3.4.3 营养调控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3.4.5 组合措施调控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3.5.3 柴堆熏烟
        3.5.4 水杨酸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4.2 讨论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研究
        1.2.2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1.2.3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相关法规政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总结
    1.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概述与选择
    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内涵
    2.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特点
    2.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外延
    2.4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4.1 进行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重点选择的意义
        2.4.2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标准
        2.4.3 中国重点发展的几种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5 小结
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研究
    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定义
        3.1.1 潜力的定义
        3.1.2 资源潜力的定义
        3.1.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定义
    3.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计算方法
    3.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3.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定义
        3.3.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3.3.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3.3.4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3.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产量水平分析
    3.5 小结
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测算—以四川省小桐子为例
    4.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4.1.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4.1.2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4.1.3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4.2 四川小桐子产出水平分析
        4.2.1 四川省小桐子野生林产出水平分析
        4.2.2 四川省小桐子人工林产出水平分析
    4.3 四川省小桐了资源潜力测算
        4.3.1 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资源供给量
        4.3.2 产业准备阶段的资源潜力(2006-2010)
        4.3.3 产业起步阶段的资源潜力(2011-2015)
        4.3.4 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潜力(2016-2020)
        4.3.5 产业繁荣阶段的资源潜力(2021-2050)
    4.4 小结
5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研究
    5.1 研究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的重要性
    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5.2.1 育苗和造林
        5.2.2 果实采收
        5.2.3 处理与储藏
        5.2.4 运输
    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模式
        5.3.1 直接收购供应模式
        5.3.2 设置收购点供应模式
        5.3.3 油料能源林供应模式
        5.3.4 原料供应模式比较
    5.4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分析
        5.4.1 作业成本法概念
        5.4.2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确认
        5.4.3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环节
        5.4.4 木本油料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5.4.5 作业成本测算
    5.5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收集半径)测算
        5.5.1 相关假设条件设定
        5.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4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收集半径测算
    5.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
        5.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种植现状
        5.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经营模式
        5.6.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区域选择分析
        5.6.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阶段分析
    5.7 小结
6 木本油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市场分析
    6.1 生物柴油概述
        6.1.1 生物柴油定义
        6.1.2 生物柴油产品特性
        6.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6.1.4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6.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2.1 传统能源市场面临挑战
        6.2.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
    6.3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3.1 我国柴油市场供需紧张
        6.3.2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供应能力
        6.3.3 我国生物柴油价格分析
    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分析
        6.4.1 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的定义
        6.4.2 木本生物柴油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6.4.3 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需求量预测
        6.4.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供给潜力分析
        6.4.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市场潜力分析
    6.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
        6.5.1 进行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意义
        6.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指标的选取
        6.5.3 BODRA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6.5.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实证研究
    6.6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6.6.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势分析
        6.6.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劣势分析
        6.6.3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机遇分析
        6.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威胁分析
    6.7 推进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市场的发展对策
        6.7.1 建立木本生物柴油产品市场推广模式
        6.7.2 建立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和产业规范
        6.7.3 优势与威胁结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6.7.4 确定合理的生物柴油定价机制
    6.8 小结
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经济分析
    7.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7.1.1 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符合国家的利益及产业发展需求
        7.1.2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技术条件成熟
        7.1.3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经济实力雄厚
        7.1.4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7.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分析
    7.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7.3.1 零星生产阶段
        7.3.2 项目推广阶段
        7.3.3 产业化阶段
    7.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7.4.1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用到的评价方法
        7.4.2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7.4.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4.4 文冠果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性分析
        7.5.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7.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可行性分析
    7.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
        7.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量化方法
        7.6.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总效益分析
    7.8 小结
8 案例研究—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案例
    8.1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概述
        8.1.1 天镇县基本情况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1.3 项目建设目标
        8.1.4 项目产品
        8.1.5 项目建设期
    8.2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2.1 天镇县自然条件介绍
        8.2.2 天镇县文冠果适生性分析
        8.2.3 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3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选址
        8.3.1 能源林基地选择
        8.3.2 植物油粗加工站选择
        8.3.3 生物柴油加工厂地址选择
    8.4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路线
        8.4.1 文冠果资源培育
        8.4.2 原料收集与处理
        8.4.3 原料供给
        8.4.4 植物油榨取、生物柴油加工和副产品开发
    8.5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8.5.1 组织机构
        8.5.2 运行管理
    8.6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8.6.1 育苗工程投资及单位成本
        8.6.2 优良种源基地建设投资
        8.6.3 文冠果造林单位投资构成
        8.6.4 项目建设期能源林基地造林投资估算
        8.6.5 项目建设期总投资估算
    8.7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
        8.7.1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分析
        8.7.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8.7.3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8.8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8.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8.8.2 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8.9 小结
9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政策方案研究
    9.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9.1.1 原料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9.1.2 生产投资环节存在的问题
        9.1.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9.1.4 研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9.2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9.2.1 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纲要
        9.2.2 财政补贴政策
        9.2.3 税收政策
        9.2.4 配额政策
        9.2.5 信贷扶持政策
    9.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研究
        9.3.1 政策方案制定思路
        9.3.2 政策方案框架
        9.3.3 政策方案框架内容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表
        附表1:中国主要油料树种分布
        附表2: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发展区域可利用十地面积上限
        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
        附表4: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附表5:项目投资财务现金流量估算
    2 附图
        附图1:四川小桐子能源林发展区域布局
        附图2:天镇县年平均降雨量
        附图3:天镇县气候区划
        附图4:天镇县30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彭阳县杏树栽培现状及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彭阳县杏树品种资源及栽培环境评价
    1.1 彭阳县杏树品种资源丰富
        1.1.1 山杏
        1.1.2 大接杏
        1.1.3 仁用杏
    1.2 栽培环境评价
2 彭阳县杏树栽培现状和技术创新目标
    2.1 种植现状
    2.2 技术创新目标
3 彭阳县杏树栽培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
    3.1 分类经营和科学规划问题
    3.2 耐晚霜冻害品种的选育问题
    3.3 主栽品种适栽环境评价与选择技术问题
    3.4 丘陵地杏树低产林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问题
        3.4.1 十年生以上山杏低产林改造技术
        3.4.2 水土保持技术
        3.4.3 改良品种技术
        3.4.4 配方施肥技术
        3.4.5 灌水与覆盖技术
        3.4.6 树体结构调控技术
        3.4.7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8)山杏发展前景及人工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力发展的必要性
2 栽培丰产技术要点

(10)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杏的种类
        1.1.2 我国杏的分布
    1.2 仁用杏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2.1 仁用杏雌蕊败育
        1.2.2 仁用杏果实发育研究
    1.3 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3.1 仁用杏主要育苗技术
        1.3.2 大扁杏主栽品种授粉筛选试验
        1.3.3 仁用杏生长发育的研究
        1.3.4 植物激素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
        1.3.5 硝酸稀土对大变杏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2.1 引种试验
        2.2.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
        2.2.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2.2.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2.3 栽培技术要点
        2.3.1 立地条件的选择和整地
        2.3.2 栽植密度与授粉树的配置
        2.3.3 定植
        2.3.4 土壤管理
        2.3.5 整形
        2.3.6 花果管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方法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育苗的影响
        3.1.2 不同栽植时期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ABT3号生根粉对杏树成活率的影响
        3.1.4 适应性与抗逆性研究
    3.2 仁用杏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
        3.2.1 物候观测试验
        3.2.2 根的生长情况观测试验
        3.2.3 枝条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3.2.4 果实的生长规律观测试验
    3.3 仁用杏促花技术研究
        3.3.1 树龄对花枝形成的影响作用
        3.3.2 环剥对花芽形成以及坐果的影像作用
        3.3.3 摘心对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3.3.4 去顶梢对仁用杏花芽形成的影响作用
    3.4 果实经济性状调查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杏树良种造林与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D]. 张烩涓. 西南大学, 2020(01)
  • [2]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张越.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榆阳区大扁杏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研究[D]. 崔虹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彭阳县杏树栽培现状及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J]. 许畴,马玉富. 宁夏农林科技, 2010(04)
  • [8]山杏发展前景及人工丰产栽培技术[J]. 张永忠,贺洪坤,王爱菊,杨广富,刘炳友. 中国西部科技, 2009(34)
  • [9]科技创新支撑着“三北”李杏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A]. 张加延. 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 2008
  • [10]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曹双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杏树造林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