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喷泉”将居6国之首

“亚洲第一喷泉”将居6国之首

一、“亚洲第一喷泉”将创6个全国之最(论文文献综述)

李淼焱[1](2009)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是工业与旅游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在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日益引起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工业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从理论上丰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全文共8章。首先阐明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内涵:然后通过对我国工业旅游有关数据的整理、计算与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旅游的几个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遗产与博物馆型开发模式及其特点。论文对我国2004年-2007年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从总体分布、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上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原因和明显的集聚趋势机理:环渤海工业旅游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人才、资源优势,工业城市分布密集,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条件;东部沿海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城市分布密集度高、交通系统便捷、基础设施完备、企业管理先进、客源市场充足,为开发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中游工业旅游区与其他两个工业旅游区相比,该区拥有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性较弱,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规模集群效应的发挥。论文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的六种不同模式的选择。重点对辽宁阜新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力图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辽宁阜新在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抛砖引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分别从,政策、制度、区域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相应对策建议。

张新天[2](2005)在《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再创造 ——以大连开发区五彩城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种重要类型,以亲切舒适的空间环境、完善配合的功能设施、共生共享的文化氛围体现着城市对步行者的关怀,也因其对人性化的高度重视而备受公众欢迎和认同。目前,我国的步行街建没尚处在发展阶段,许多城市的步行街都面临着活力衰退的困境,因此,一些城市提出了步行街的改造建议。针对这些情况,本论文站在城市建设的角度展开了对激发步行商业街活力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针对已经投入建设的大连开发区五彩城步行商业街街改造工程进行了相关的一些讨论,指出以前的开发区五彩城正面临着吸引力下降、活力衰退的困境。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和论证,力图寻求五彩城更新与发展、重塑活力的有效对策,对现实的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步行街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正以其“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念,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步行街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城市设计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步行街建设和发展起到力所能及的积极作用。

蔡春菊[3](2004)在《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城市森林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城市森林发展中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动向,并重点论述了城市森林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划问题。并以扬州市为案例,采用遥感与实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结构与功能及其存在问题,量化了城市森林发展指标、建成区城市森林空间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扬州城市森林发展规划,并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森林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1.明确了城市森林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尺度性,城市森林的发展受城市地区乃至外围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在宏观区域尺度上,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重要组成要素,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景观尺度上,城市森林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城市森林组成上,又是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树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是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城市个性的重要手段。 2.我国城市森林发展时间不长,问题较多,但为保证我国城市森林持续健康发展,当务之急需要解决: ①完成与城市发展同步的城市森林生态规划。从宏观上合理布局城市森林,为解决未来城市发展中环境负效应预留出必要的城市森林发展空间。文中立足城市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森林规划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全面总结城市森林数量控制依据,建立了以结构指标为主体,满足城市森林现状及分布格局、规划控制、发展评价等不同阶段和目的的评价指标。 ②挖掘城市森林发展潜力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确保城市森林实现功能和效益最大化。针对我国城市绿化用地不足等的问题,详细论述城市绿化发展的潜力空间,强调科学布局城市森林,确保城市林木健康生长,是实现生态功能的最大发挥、营造高质量城市绿色空间的根本出路。 3.以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GIS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对扬州市域土地利用格局及森林景观进行分析,得出:景观类型总体发展不平衡,整个扬州区域是以水田和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以及水域等少数景观类型为主体构建起来景观格局;其它景观类型面积小,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高;森林资源总量贫乏,破碎化程度高,分布不平衡,78.54%的片林集中分布在小范围的丘陵区。受城市建设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人为活动强烈干扰的影响,市区水体、林地、沼泽地等自然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升高;建成区城市绿化总体水平较高,但布局上不均匀,小型斑块所占比重大,破碎化度高;植物配置生态关联性不强,总体上森林的作用还不强。 4.利用TM6热红外遥感影像和NDvl指数图,结合实地测定,从城市森林的降温效应和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两方面研究城市森林功能。结果显示:城区热中心明显,热场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城市热辐射值与NDvi指数表现为显着线性负相关: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热环境决定于城市森林总面积和大面积片林的数量;城市森林面积越大,以高大乔木为主体构成的近自然林,改善小环境效果越明显;而以草地和移植大树及新栽树木为主体,短期内人为组合成的所谓的“森林”,既使表观上绿化覆盖度高,但从生态功能发挥上,远不及近自然林。 5.首次对城市森林绿化空间利用率进行量化,实测城区森林群落植物生长,建立主要绿化树种的生长模拟方程,并探讨了扬州城市森林绿化空间发展潜力。计算扬州建成区城市森林空间利用率为24.19%,不同类型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由高到低的次序为:公园>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单位绿地>小区绿化。绿化空间占有率与常用的绿地率在表征城市绿化水平上反差较大,相比之下,绿化空间占有率比绿地率更能评价出城市绿化质量优劣,同时提出了绿地率评价城市绿化的不足,强调了城市森林建设中绿化大乔木的作用。现有城市绿地中,87%的绿地面积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发展潜力。 指出高大乔木在城市绿化中所占比例是决定城市绿化空间发展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人为修剪严重影响树冠体积和功能发挥。建议扬州城市森林逐步建立起以乡土大乔木为主体、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元配置的城市森林模式,将有效提高城市绿化空间利用。 6.采用碳氧平衡法、氧气需求法、热中心补偿法、生态闭值法和现状反推法5种方法量化了扬州不同尺度范围城市森林最小需求指标,确定了以森林面积和林木覆盖率为主的建设指标,明确了区域城市森林的开放发展对策。 7.在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和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城市生态格局和生态建设需求,以林网化一水网化为规划理念,突出“水乡生态”与“历史文化名城”两大特点,点、线、面结合,在市域范围内提出了“两带、两片、三网”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实现2020年扬州市域森林覆盖率达20%;市区以古运河为文脉,提出“一环、四楔、两廊、多核”的建设布局,规划完成后,实现市区绿地率达45%,绿化覆盖率50%的?

崔卫华[4](2005)在《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 “城市经营热”迅速波及全国,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城市经营实践已经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内容,然而有关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等“经营城市”范畴历来都没有脱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只是城市经营问题需要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说,“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经济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城市政府拥有了较多的对地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对城市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城市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实践的舞台。目前我国的城市经营研究还处于概念泛化阶段,进展缓慢,这与城市经济学领域一直重视城市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研究,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的现状有关。而“城市经营”与“城市经济”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市经营不是研究城市的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而是试图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城市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城市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的“规范”研究。我认为,对于城市经营来说,不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理论的建立,其贡献不在于煞费苦心地去发现什么未知的课题,而是从人们早已熟知的城市经济实践中挖掘出一条线索和研究框架,分析其发生、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从而为城市经营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和政策主张。鉴于此,通过对中外城市经营研究的分析和辩识,我提出了一个城市经营的三维理论分析模式,这是一个筛选出了影响城市经营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后,构筑的一个由时空轴、主体轴和客体轴组成的立体研究框架,在此基础2内容提要巴巴竺巴巴竺巴巴巴巴巴巴巴竺巴巴上,我把城市经营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从对城市经营产生的经济背景分析入手,梳理出国内外城市经营文献的发展脉络,指出目前国内城市经营误区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对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不同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城市经营的对象、地位和作用,最后从生物学角度对城市生命周期和时空因素进行重新认识,以城市经营的三维理论分析模式勾勒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2章:城市经营的时空平台。通过就一个城市进行个体考察的城市成长模式和对包括两个城市以上的区域进行的Citistate成长模式分析,揭示了城市微观成长规律和城市宏观成长趋势,指出研究孤立的城市己没有实践意义,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城市空间成长的阶段性理论分析和时空坐标系;并进一步归纳了城市成长的时空特性和成本效益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城市成长的现实状况,分析了以城市空间组织演变为主线的“松散型城市空间组织”和“紧密型城市空间组织”,认为城市间的协作组织是城市成长过程中维系城市长期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并指出citis七ate是城市空间组织的未来走向; 第3章: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城市政府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与市场的不同组合模式和城市政府目标双重性的探讨,触及了城市经营主体和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这一城市经营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城市政府职能转化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公共物品的界定,而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也成为重要的理论分析内容。作为城市经营方式的选择依据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设计,实现了城市经营主体与客体在不同时空下的衔接;而城市公共则政制度和融资的创新为我国的城市经营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拓展了未来发展方向。 第4章:城市土地经营。广义的“城市土地经营”涵盖了城市土地和土地空间经营,包括土地、功能分区和城市建设。在对城市土地地租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选择,以及以土地为载体的城市空间利用的分区制战略,并通过对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以英国“新城运动”为例,指明城市“硬环境”建设和经营中的对策;作为城市经营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我国城市经营的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5章:城市产业经营。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产业经营的前提,通过对城市功能定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城市功能定位的具体方法;城市主导产

二、“亚洲第一喷泉”将创6个全国之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第一喷泉”将创6个全国之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理论意义
        1.1.4 实践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工业旅游定义的研究
        1.2.2 对工业旅游意义的研究
        1.2.3 对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
        1.2.4 对工业旅游影响的研究
        1.2.5 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1.2.6 对工业遗产的研究
        1.2.7 有关工厂观光旅游研究
        1.2.8 简要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业旅游基本理论
    2.1 工业旅游及工业遗产旅游的涵义
        2.1.1 工业旅游
        2.1.2 工业遗产旅游
    2.2 工业旅游的特征及类型
        2.2.1 工业旅游的特征
        2.2.2 工业旅游资源类型
    2.3 发展工业旅游的目的及意义
        2.3.1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3.2 有利于为工业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3.3 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3.4 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
        2.3.5 有利于让城市扬名
    2.4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2.4.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4.2 比较优势理论
        2.4.3 竞争优势理论
        2.4.4 系统理论
        2.4.5 景观生态学原理
        2.4.6 旅游市场理论
        2.4.7 旅游文化学理论
        2.4.8 简要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起步阶段
        3.1.3 政府规范化管理阶段
    3.2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2.1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及空间分布
        3.2.2 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地域分布密度
        3.2.3 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
        3.2.4 工业旅游的空间布局分析
        3.2.5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项目特征、可进入性及开发模式分析
    3.3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
        3.3.1 推出了一批旅游线路和景点
        3.3.2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3.3 形成了两种接待形式
        3.3.4 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
        3.3.5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3.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差距
        3.4.1 对工业旅游认识不足
        3.4.2 尚未树立“大旅游”观念
        3.4.3 缺乏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理念
        3.4.4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够明显
        3.4.5 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4.6 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营销模式单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4.1 国外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4.2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模式
        4.2.1 参观与历史回顾模式
        4.2.2 现代企业参观模式
        4.2.3 综合景观型开发模式
        4.2.4 工业遗产型模式
        4.2.5 传统文化型开发模式
        4.2.6 博物馆模式
        4.2.7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4.2.8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
    4.3 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4.3.1 社会的进步促进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
        4.3.2 旅游取向的变化扩大了旅游市场
        4.3.3 乘数效应迫使政府重视
        4.3.4 处理好重建与保护的关系
        4.3.5 区域协作的旅游营销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工业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工业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5.1.1 突出特色与树立品牌相结合原则
        5.1.2 工业和与旅游业总体布局协调统一原则
        5.1.3 立足现有基础与适时适度相结合原则
        5.1.4 综合效益原则
        5.1.5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开展工业旅游需要具备的条件
        5.2.1 主体条件
        5.2.2 客体条件
        5.2.3 媒介条件
        5.2.4 工业旅游开发可行性
    5.3 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分析
        5.3.1 资源潜力
        5.3.2 客源潜力
        5.3.3 拓展旅游业发展领域,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5.3.4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潜力
        5.3.5 促进工业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5.4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5.4.1 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5.4.2 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5.4.3 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5.4.4 艺术品展示型发展模式
        5.4.5 工业园区型发展模式
        5.4.6 遗产与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旅游发展实证分析—以辽宁为例
    6.1 辽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6.1.1 工业基础雄厚
        6.1.2 旅游资源丰富
        6.1.3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产业优势
        6.1.4 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6.1.5 政府政策机遇
    6.2 辽宁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基本特征及地域分布
        6.2.1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特征
        6.2.2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
        6.2.3 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分布
    6.3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定位
        6.3.1 区域定位
        6.3.2 产业定位
        6.3.3 客源定位
        6.3.4 营销模式
    6.4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方法
    6.5 辽宁省工业旅游基本模式
        6.5.1 大连盛道模式—展示型发展模式
        6.5.2 鞍钢模式—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
        6.5.3 沈航模式——博物馆型发展模式
        6.5.4 大连港模式—综合景观型发展模式
        6.5.5 沈阳妙味食品模式—现代企业型发展模式
        6.5.6 阜新煤矿模式——遗产型发展模式
    6.6 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方式选择
        6.6.1 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6.6.2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6.6.3 加大宣传力度
        6.6.4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6.6.5 根据城市和企业特点加强区域联动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中国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7.1 提高认识,加强政府指导,推进体制创新
        7.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7.1.2 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制定行业标准
        7.1.3 推进体制创新,实行多元化融资渠道
    7.2 加强联合,优化发展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1 树立大工业旅游观念,加强联合与合作
        7.2.2 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业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
        7.2.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二、三产业联动
        7.2.4 形成“集聚效应”,深化细分市场
    7.3 灵活营销,多种模式,特色鲜明,做好服务
        7.3.1 制定工业旅游的营销方案,采取灵活的营销方式
        7.3.2 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多种开发模式
        7.3.3 提高工业旅游产品质量,特色鲜明
        7.3.4 加强企业管理,做好旅游服务
        7.3.5 工业旅游纳入品牌战略
        7.3.6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2004-2007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
附录二 读博期间的科研与成果

(2)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再创造 ——以大连开发区五彩城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1 我国步行商业街面临的新问题
        1-1-1 当前国情
        1-1-2 国内市场
        1-1-3 本案商业街的境况
        1-2 小结--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阅读
        2-2-2 调查研究
        2-2-3 本案的记录分析
    3. 思维结构与研究框架
        3-1 思维结构
        3-2 文章结构枉架图
第二章 步行商业街的历史渊源及类型特征
    1. 城市步行商业街的涵义
        1-1 三个子概念
        1-2 系统概念
    2. 步行商业街的历史发展
        2-1 西方步行商业街历史溯源
        2-2 日本商业街的崛起
        2-3 中国步行商业街历史溯源
        2-4 世界不同历史时期步行商业街的主要特征
        2-4-1 古代步行商业街的特征
        2-4-2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半叶步行商业街的特征
        2-4-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步行商业街的特征
        2-4-4 启示
    3 我田步行商业街现状
        3-1 商业街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3-2 现代商业街的建设模式
        3-32现代商业街的种类
        3-4 我国商业街的现状
第三章 现代商业街存在的同题与调查分析
    1. 国内商业街兴起的原因分析
    2. 现代城市商业街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方面的问题
        2-1-1 人车干扰严重
        2-1-2 步行面积的相对匮乏
        2-1-3 步行空间使用不便
        2-1-4 换乘系统面临的难题
        2-2 街道空间方面的问题
        2-2-1 街道空间解体
        2-2-2 新建筑缺少城市设计
        2-2-3 缺少街头公共休息活动空间和设施
        2-2-4 街道空间缺乏整体性
        2-2-5 对城市特色的体现不明显
        2-3 理论上的原因
        2-3-1 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长期影响
        2-3-2 技术理论的薄弱
        2-3-32学科间的分离
        2-4 管理上的原因
        2-5 运行机制上的原因
        2-6 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原因
    3 解决田内城市步行商业系统同题的依据
        3-1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3-2 城市街区的规模尺度
        3-3 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
        3-3-1 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3-3-2 社会老龄化
        3-3-3 非工作时段的增加
        3-3-4 怀旧情结
        3-3-5 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
    4 商业街衰落的原因
        4-1 买方市场的形成
        4-2 购买力分流
        4-3 各商业街经营雷同
        4-4 外资零售业的挑战
        4-5 服务质量参(?)不齐
        4-6 竞销手段落后
    5 对国内商业街规划热潮的评析
第四章 五彩城商业街的再创造
    1. 设计理念的提出
        1-1 现状分析
        1-1-1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分析
        1-1-2 五彩城商业街改造前状况分析
        1-2 五彩城步行商业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功能单一,定位模糊
        1-2-2 业态零乱,业种分布不合理
        1-2-3 受新桥街商业街的冲击
        1-2-4 零售新业态的发展对五彩城的顾客分流
        1-2-5 五彩城街区内部交通问题
        1-2-6 缺少文化内涵
        1-2-7 缺乏商业街统一管理机制,造成混乱
        1-2-8 景观设施匮乏及陈旧
        1-3 五彩城改造总体指导思想
        1-3-1 指导思想
        1-3-2 改造目标、任务
    2 五彩城的新定位
        2-1 区域位置分析
        2-1-1 人口成分与商业街功能的定位
        2-1-2 商业街区的功能结构分类
        2-1-3 功能结构混合
        2-1-42功能平衡
        2-1-5 对五彩城商业街的功能结构控制
        2-2 功能结构调整
        2-2-1 人口成分与商业街功能的定位
        2-2-2 商业街区的功能结构分类
        2-2-3 功能结构混合
        2-2-4 功能平衡
        2-2-52对五彩城商业街的功能结构控制
        2-3 道路交通组织
        2-3-1 外部交通规划--良好的交通可达性
        2-3-2 内部交通规划--步行流线规划
        2. 4 景观分析
        2-4-1 加强环境景观设计的意义
        2-4-2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2-4-3 五彩城商业街风格再造
        2-4-4 五彩城界面设计
        2-4-5 绿化
        2-4-6 硬质景观设计
        2-4-7 保障弱势人群的街道无障碍设计
        2-5 中心广场建设
        2-5-1 中心广场存在的必要性
        2-5-2 五彩城中心广场
        2-6 灯光照明设计
        2-6-1 设计内容
        2-6-2 设计原则
        2-6-3 景观灯光的立体层面
        2-6-4 照明设施
        2-7 行为定位
        2-7-1 步行心理
        2-7-2 色彩及视觉感受
        2-7-3 听觉
        2-8 文化状况
        2-8-1 人文因素
        2-8-2 历史文化因素
        2-8-3 文化的多元化
        2-8-4 创造五彩城的文化特色
        2-9 经济规律
        2-10 管理
        2-10-1 建立具有权威性五彩城商业街开发管理机构,加强政府的开发导控功能
        2-10-2 制定有利于五彩城发展的地价政策
        2-10-3 建立“五彩城商会”制度
第五章 五彩城改造的成果评价与反思
    1. 道路交通系统的效果
    2. 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
    3. 环境效果(要素与整体)
    4. 灵活性与阶段性
第六章 结语
    1.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2. 功能多元化
    3. 传统商业与数字时代接轨
    4. 政府与开发商的珠联整合
    5. 建筑师的姿态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分析图

(3)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综述
    1.1 城市森林的概念及发展
    1.2 城市森林发展历程
        1.2.1 国外城市森林发展阶段
        1.2.2 国内城市森林发展阶段
    1.3 城市森林发展现状
        1.3.1 国外城市森林发展现状与特点
        1.3.2 国内城市森林发展特点
    1.4 我国城市森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1 城市森林发展不平衡
        1.4.2 城市森林研究缺乏系统性
        1.4.3 城市森林认识上存在分歧
        1.4.4 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误区
2.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研究
    2.1 城市森林发展定位
        2.1.1 城市林业的战略定位
        2.1.2 城市森林发展方向及对策
    2.2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2.2.1 传统城市森林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2.2.2 景观生态学及遥感科学引进与应用
        2.2.3 城市热景观研究
    2.3 城市森林总量控制研究
        2.3.1 常用数量指标及理论依据
        2.3.2 国外城市森林实践经验
        2.3.3 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目标的确定
    2.4 城市森林发展指标的筛选
        2.4.1 现有城市森林相关指标研究
        2.4.2 城市森林发展指标
        2.4.3 城市森林发展指标的应用
    2.5 城市森林建设潜力分析与拓展研究
        2.5.1 城市森林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5.2 城市森林空间发展潜力分析
        2.5.3 城市森林发展潜力实现途径
    2.6 城市森林生态规划
        2.6.1 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的迫切性
        2.6.2 城市森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6.3 城市森林规划建设途径
3.扬州城市发展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资源
        3.1.5 土地、矿产资源
        3.1.6 生物资源
    3.2 经济发展
    3.3 人口发展
    3.4 历史、文化资源
4.扬州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4.1 扬州城市景观格局分析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扬州城市森林分布格局研究
        4.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结论与讨论
5.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研究
    5.1 城市森林结构研究
        5.1.1 不同分区内绿地类型组成
        5.1.2 绿地类型结构分析
        5.1.3 城市绿化植物资源利用分析
        5.1.4 城市森林结构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5.2 城市森林功能研究
        5.2.1 城市森林降温作用
        5.2.2 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的功能
        5.2.3 小结
6.扬州城市森林空间发展潜力研究
    6.1 城市森林发展面积的确定
        6.1.1 计算方法
        6.1.2 发展指标的确定
        6.1.3 小结
    6.2 城市森林空间利用与潜力分析
        6.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小结
    6.3 绿化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影响
        6.3.2 修剪对树冠体积的影响分析
        6.3.3 树种不同对生长空间的影响
        6.3.4 小结
7.扬州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研究
    7.1 扬州城市历史变迁及环境优势分析
        7.1.1 扬州以水得名,因运河而兴
        7.1.2 扬州以园林取胜
    7.2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7.2.1 环境污染问题
        7.2.2 土地退化与水土流失
        7.2.3 城市热岛分布
        7.2.4 林业发展与城市绿化
    7.3 扬州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7.4 扬州市城市森林总体规划
        7.4.1 规划原则
        7.4.2 总体目标
        7.4.3 市域林业建设规划布局
    7.5 扬州现代林业发展工程规划
        7.5.1 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7.5.2 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
        7.5.3 湿地保护工程
        7.5.4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7.5.5 林板一体化工程
        7.5.6 特色经果林建设工程
        7.5.7 花木基地建设工程
        7.5.8 森林旅游开发工程
8.结论
附表
    附表1:1992~2003年国家园林城市绿化现状表
    附表2:扬州城市绿化主要树种推荐和选择
    附表3:扬州主要抗性树种分类与选择
    附表4:生长指数表征的生长良好的城市绿化植物
附图
    附图1:扬州市域行政区划图
    附图2:扬州市ETM影像图
    附图3:扬州植被类型图
    附图4:扬州市域林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
    附图5:扬州城市森林发展规划总体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情况

(4)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中国:城市经营热
        1.1.1 全球化和地方化浪潮
        1.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考察
        1.1.3 城市经营误区的辩析
    1.2 像企业家经营企业那样经营城市吗?
        1.2.1 城市经营的对象
        1.2.2 城市经营的定位
        1.2.3 城市经营的特征
    1.3 生命型城市新视点
        1.3.1 城市的生命周期
        1.3.2 城市成长的时空特征
        1.3.3 城市成长的世界版图
第2章 城市经营的时空平台
    2.1 城市是怎样“成长”的?
        2.1.1 城市个体的成长模式
        2.2.2 CITISTATE的成长规律
        2.2.3 城市非均衡成长机制
    2.2 城市的“最佳”规模意味着什么?
        2.2.1 城市空间效益
        2.2.2 城市空间成本
        2.2.3 城市最佳成长规模的决定
    2.3 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演变
        2.3.1 松散型城市空间组织
        2.3.2 紧密型城市空间组织
        2.3.3 城市空间组织的未来走向
第3章 城市经营的运行机制
    3.1 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3.1.1 自然垄断性公共物品
        3.1.2 外部性公共物品
        3.1.3 区域性公共物品
    3.2 城市经营主体的整合机制
        3.2.1 政府与市场的整合
        3.2.2 整合的前提:有效政府
        3.2.3 城市政府与绩效评价
    3.3 城市经营主体的选择机制
        3.3.1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3.3.2 城市经营方式的选择
        3.3.3 城市经营方式的创新设计
    3.4 城市公共财政制度与融资创新
        3.4.1 我国城市公共财政改革走势
        3.4.2 城市经营资金来自哪里?
        3.4.3 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
第4章 城市土地经营
    4.1 城市土地配置
        4.1.1 城市土地地租的存在形式
        4.1.2 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体系
        4.1.3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途径
    4.2 城市功能分区
        4.2.1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4.2.2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区制
        4.2.3 案例:日本森林城市的启示
    4.3 城市整体环境营造
        4.3.1 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
        4.3.2 民间热演造城运动的背后
        4.3.3 英国“新城运动”及其经营对策
    4.4 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4.1 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演变
        4.4.2 土地经营中的制度缺陷
        4.4.3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里程碑
第5章 城市产业经营
    5.1 城市功能定位
        5.1.1 解读城市与城市功能
        5.1.2 城市功能定位的原则
        5.1.3 城市功能定位的方法
    5.2 城市产业选择
        5.2.1 主导产业选择的经济基准
        5.2.2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5.2.3 实证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的选择
    5.3 城市产业集群
        5.3.1 产业集群为什么能获得竞争优势?
        5.3.2 产业集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悖论?
        5.3.3 实证分析:东北振兴的标志是产业集群的形成
    5.4 城市产业整合
        5.4.1 开发区的出路与新的目标定位
        5.4.2 从工业园区到产业功能区
        5.4.3 实证分析: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整合
    5.5 城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5.5.1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补充
        5.5.2 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次理论突破
        5.5.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
第6章 城市无形资产创造
    6.1 城市文化培育
        6.1.1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6.1.2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危机
        6.1.3 用文化价值链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
    6.2 城市形象塑造
        6.2.1 什么是城市形象?
        6.2.2 CIS的运用
        6.2.3 大连案例
    6.3 城市品牌推广
        6.3.1 城市营销的演变历程
        6.3.2 政府招商的利与弊
        6.3.3 香港的城市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亚洲第一喷泉”将创6个全国之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李淼焱.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2]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再创造 ——以大连开发区五彩城改造为例[D]. 张新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4)
  • [3]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D]. 蔡春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4(02)
  • [4]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D]. 崔卫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亚洲第一喷泉”将居6国之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