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油气运聚规律初探

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油气运聚规律初探

一、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运聚规律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光,陈永成,李玉金,蓝阔,李敬含,巩伟明[1](2021)在《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提出在全面回顾辽河坳陷60余年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以油气储量发现为主线,充分考虑理论认识深化、勘探方法改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将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深化陆上与加快滩海、精细勘探与稳定发展5个阶段。总结了油气勘探的3方面启示:地质认识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是储量持续发现的关键、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要更加注重对断裂发育演化的研究、特殊类型油气藏也是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阐述了理论认识与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断裂与油气分布富集的关系,总结了变质岩内幕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以期对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富烃凹陷的立体勘探起到启迪和借鉴作用。

张子璟[2](2019)在《大民屯凹陷中央构造带成藏有序性研究及下步勘探方向》文中认为大民屯凹陷处于勘探中后期,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剩余油气分布规律进行深化认识,本文首先通过构造有序性研究,确定下步勘探主攻圈闭类型;然后通过对地层分布进行研究,沙三段下部地层为自生自储,太古界是新生古储,这两种类型勘探最为有利,其次对运聚条件进行分析,梳理出三种成藏动力,进而划分出三种油藏类型,确定各种油藏类型分布的构造部位,并对储集空间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储集空间多样,最后通过已发现油气分布有序性研究,找出已知油藏成藏及分布规律,确定剩余油气分布区,来指导下步宏观选区,进而指导下步中央构造带油气勘探,圈定中央潜山带深层(Ar)、荣胜堡洼陷坡洼构造带(Es3)及中央构造带围斜部位(Es3)作为下步有利目标区带。

胡英杰,王延山,黄双泉,王群一,刘海艳[3](2019)在《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辽河坳陷潜山及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以往的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足以支撑油气勘探部署。从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剖析了潜山、火山岩领域常规油及页岩油、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源储侧向对接型成藏、源外断层—不整合输导型成藏、源内或近源聚集型成藏及源储一体页岩油成藏等模式。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导,以成因法、统计法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方法,预测辽河坳陷常规石油资源量为40.96×108t,其中,碎屑岩领域资源量为27.39×108t,潜山领域资源量为11.42×108 t,火成岩领域资源量为2.15×108 t。采用小面元容积法,预测页岩油资源量为3.56×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1.92×108 t。根据剩余石油资源分布和油藏形成条件,优选出有利勘探区带:兴隆台构造带、曙北—高升构造带、荣胜堡构造带和静安堡构造带是潜山油藏勘探有利区带;欢曙斜坡带、牛居—青龙台构造带、静西陡坡带和冷东—雷家构造带是碎屑岩油藏勘探主攻区带;小洼—月海构造带、大平房—葵花岛构造带、榆树台—盖州滩构造带是潜山和碎屑岩油藏兼探区带;黄于热—黄沙坨构造带是火山岩油藏勘探有利区带;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油页岩和大民屯凹陷西陡坡砂砾岩体分别是页岩油和致密油勘探有利目标。

李奇岭[4](2017)在《大民屯凹陷西部古近系地层特征及成藏要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民屯凹陷是辽河盆地的重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勘探实践表明,大民屯凹陷西部油气富集规律与古近系地层展布特征联系紧密。因此,为了进一步揭示大民屯凹陷西部油气分布规律,提高大民屯凹陷油气勘探成功率,本文从实际地质资料出发,对大民屯凹陷西部古近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以单井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连井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对比,揭示了大民屯凹陷西部古近系地层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油源对比、沉积相分析及声波测井等技术方法分别对大民屯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展开研究,并讨论了大明屯古近系地层划分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关系。大民屯凹陷古近系地层可以分为房身泡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个组,属陆相河湖沉积环境,其中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是该凹陷中重要含油气层段。进一步研究表明,大民屯凹西部古近系可划分为两个层序,层序Ⅰ包括沙四段和沙三段,层序Ⅱ包括沙一段和东营组。具体而言,沙四段和沙三段主要以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为主。Es34亚段主要为一套砂泥频繁互层沉积,砂岩横向广泛分布。Es33亚段、Es32亚段、Es31亚段均发育砂砾岩、细砂岩与泥岩的不等厚互层沉积。但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南北地区砂岩与泥岩含量差异较大,北部地区砂岩含量高,而南部地区主要为厚层的泥质沉积,砂岩发育程度较低。对比体系域与油气藏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分布可知,烃源岩主要为湖侵体系域沉积;储集层砂体主要沉积于高位体系域下部的,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和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湖侵体系域发育的烃源岩构成了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的区域盖层,此外上部高位体系域的底部也形成了另一套区域性盖层。高蜡油系统对应的烃源岩体系中砂体含量低,而且上覆Es41厚层泥岩,从而导致其最主要的油气输导方式有两种:(1)源岩→潜山;(2)源岩→断层→Es3砂层。正常油系统对应的烃源岩体系中砂泥岩互层的特征明显,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层或者通过断层、裂隙进行短距离运移进入砂层,然后继续运移聚集成藏。

黄承胜[5](2014)在《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油水分布与成藏类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质岩潜山油藏复杂的储集空间决定了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分布关系的复杂性。以整个大民屯变质岩潜山为研究对象,打破了传统仅限于某个区块边勘探边研究边认识的思路,从整个变质岩潜山地层水水性及在勘探开发中的特点论述了边水推进的依据,建立了变质岩潜山边水推进模式,认为变质岩潜山地层水分布以荣胜堡洼陷为中心,以边水推进模式沿优势运移通道推进,随着能量的减弱,到凹陷北部基本没有边水。同时,根据边水推进模式下油水关系的规律性与储集空间展布的复杂性,探索出了上油下油型、上油下水型、上干下油型、低油高水型四类典型的成藏类型,拓展了潜山的勘探领域,指导了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的勘探开发。

夏璐[6](2014)在《大民屯凹陷沈257块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带沙四段目前存在的勘探资料短缺问题,导致了该区储层宏观特征、资源潜力、今后的勘探方向等认识不清,影响了该区的全面开发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以勘探程度较深的沈257块为解剖实例,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对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带沙四段砾状砂岩、角砾岩储层进行了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沉积演化、储层评价、区域成藏规律等综合地质特征研究,预测得到了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优选勘探圈闭2个,部署探井井位7口;通过对工区内沙四段下的粗碎屑储集体的物性、含油和产油能力进行了重新评价,结合本区储层评价下限标准,储量再评价获得探明储量437.15×104t,比原先的235.00×104t增加了202.15×104t,增幅高达86.02%。本论文的研究对指导今后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带油气勘探开发及井位部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胡振华[7](2014)在《大民屯凹陷胜西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文中认为胜西低潜山受西部边界逆断层及东胜堡潜山抬升影响,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总体上为一个东倾的单斜形态。受控于充足的油源和良好的运移通道、多种优势储集岩类型、断裂的多期与早期发育和优越的区域性盖层等有利成藏条件,胜西低潜山主要发育三种油藏类型:沿不整合—断层联合运移的潜山油藏、沿不整合垂向运移的潜山油藏、沿断层侧向运移的潜山油藏。

叶涛[8](2013)在《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以现代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了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划分了油气富集样式,剖析了潜山油气藏富集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模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不同凹陷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差异性,研究认为:外围早断早衰型凹陷烃源岩层位深,油源条件优于中-内环带凹陷;外围凹陷抬升剥蚀时间长,储层条件优于中-内环带凹陷;外围凹陷“源-储封隔体厚度”小,供油条件优于中-内环带凹陷。研究了已发现潜山油气藏的平面及纵向分布特征。平面上,潜山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外围,盆地中-内环带潜山油气藏聚集规模相对较小;纵向上,潜山油气藏主要以中新元古界以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力储集层系。将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划分为“凹内富集型”、“凹缘富集型”以及“凹间富集型”三类,“凹内富集型”潜山油气藏主要富集在盆地外围,“凹缘富集型”潜山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环带,“凹间富集型”潜山油气藏则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环带。通过类比分析,明确了潜山油气藏富集差异性的主控因素。构造演化背景控制潜山油气藏的宏观分布格局;富油气凹陷展布控制潜山油气藏的平面分布,烃源岩最大埋深控制潜山油气藏底界深度,烃源岩供烃能力控制潜山油气藏成藏潜力;储层优劣控制潜山油气藏富集规模,优质储层展布控制油气富集样式;供油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位置;“源”、“储”、“导”三元耦合共同控制潜山油气藏的富集程度。基于油气富集样式及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建立了潜山油气藏形成模式:源下深凹储-导双控潜山成藏模式、源外斜坡源-导双控潜山成藏模式以及源间凸起源-储双控成藏模式。

李理[9](2012)在《辽河坳陷变质岩内幕油气藏成藏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野外勘查与室内模拟相结合、地质理论创新与工程技术研发相结合等工作,对辽河坳陷变质岩油气藏进行分析,首次提出变质岩内幕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理论:即变质岩内幕由多种岩类构成,具有层状或似层状结构;在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不同类型岩石的抗压和抗剪能力存在差异性,形成了非均质性较强的多套裂缝型储层和非储层组合;不整合面、不同期次的断裂及内幕裂缝系统构成了立体化的油气输导体系;以源-储双因素耦合为主导构成有效运聚单元,形成多套相对独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该理论具有三项创新:一是突破了变质岩为均一块体的认识,确认内幕储层与非储层可交互发育;二是突破了暗色矿物含量多的岩石不能成为储层的认识,建立了"优势岩性"序列及其控制下的油气差异聚集模式;三是突破了"高点控油、统一油水界面、风化壳控藏"的认识,创建了变质岩内幕与风化壳一体化成藏新模式。辽河坳陷变质岩油气勘探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发现了亿吨级的兴隆台油田,其含油幅度、储量规模均居世界之首,年均探明储量2280×104t,相当于前32年的150倍;二是基本实现了大民屯凹陷变质岩基底的整体含油;累计新增探明储量1.5072×108t、控制储量0.8343×108t、预测储量1.0568×108t,储量总规模达3.4×108t,累计增产原油172.8×104t。

孙卉[10](2010)在《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研究过程中,以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变质岩潜山内幕成藏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作指导,辅以潜山顶面识别、构造样式判别、潜山岩性测井识别及有效储层评价预测等手段,系统总结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强化了储层评价技术的攻关和潜山成藏特征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裂陷期构造演化、烃源岩、多样性储层与裂缝发育条件、多套封盖体系及区域供油窗口与潜山油气富集的关系。创新了断裂系统形成机制及潜山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丰富了潜山成藏模式和潜山成藏理论。研究认为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富集主要受裂陷阶段的构造发育、沉积特点以及基底岩性多样性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裂陷阶段的构造发育决定了潜山整体分布格局和规模,不同的应力机制控制了两套独立断裂系统,使潜山油气更加丰富;二是充足的油源条件是潜山成藏的物质基础;三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多样性储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储集空间;四是全区分布的两套区域盖层是潜山形成高凝油含油气系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沙四段区域盖层不仅厚度大、分布广泛,而且具有良好的超压封盖,抑制了油气向上运移,使潜山具有独立的“自封闭”成藏特征;五是区域供油窗口的存在是潜山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这些条件的有机配合,促成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藏具有“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点。论文在潜山油气藏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重新评价大民屯凹陷潜山整体勘探潜力,指导目标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运聚规律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运聚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勘探历程
    2.1 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阶段(1955—1969年)
    2.2 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阶段(1970—1980年)
        2.2.1 兴隆台亿吨级油田的发现
        2.2.2 西部凹陷西斜坡三大油田的发现
    2.3 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阶段(1981—1991年)
        2.3.1 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南段探明储量大幅增长
        2.3.2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获规模发现
        2.3.3 大民屯凹陷发现静安堡大油田
        2.3.4 东部凹陷北段找到3个中等规模油田
    2.4 深化陆上与加快滩海阶段(1992—2005年)
        2.4.1坳陷陆上深化勘探成效显着
        2.4.2 辽河滩海油气勘探获重大发现
    2.5 精细勘探与稳定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5.1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
        2.5.2 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取得新成果
        2.5.3 岩性油气藏勘探成果不断扩大
        2.5.4 页岩油勘探取得初步成果
3 勘探启示
    3.1 地质认识的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是储量持续发现的关键
    3.2 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要更加注重对断裂发育演化的研究
    3.3 特殊类型油气藏也是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3.3.1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
        3.3.2 火成岩油气藏
        3.3.3 页岩油气藏
4 结论

(2)大民屯凹陷中央构造带成藏有序性研究及下步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成藏有序性研究
    2.1 构造有序性
    2.2 地层有序性
    2.3 运聚有序性
    2.4 储集空间的有序性
    2.5 油气分布的有序性
3 勘探方向
    3.1 首先预探中央潜山带深层,寻求新发现
    3.2 拓展荣胜堡洼陷坡洼构造带,准备接替区
    3.3 甩开中央构造带围斜部位,扩大勘探领域
4 结论

(3)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地质概况
2 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
    2.1 烃源岩条件
    2.2 储集条件
        2.2.1 碎屑岩储层
        2.2.2 潜山储层
        2.2.3 火山岩储层
        2.2.4 湖相碳酸盐岩储层
3 常规油与致密油富集规律
    3.1 成藏模式
        3.1.1 源储侧向对接型成藏模式
        3.1.2 源外断层—不整合输导型成藏模式
        3.1.3 源内或近源聚集型成藏模式
        3.1.4 源储一体页岩油成藏模式
    3.2 富集规律
        3.2.1 常规油富集规律
        3.2.2 页岩油、致密油富集规律
4 常规油与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
    4.1 资源评价方法及关键参数
    4.2 常规油资源潜力
        4.2.1 潜山油藏资源潜力
        4.2.2 火成岩油藏资源潜力
    4.3 页岩油、致密油资源潜力
5 剩余石油资源分布与有利勘探方向
    5.1 剩余石油资源分布
        5.1.1 常规油剩余资源分布
        5.1.2 页岩油、致密油剩余资源分布
    5.2 勘探方向
        5.2.1 基岩 (潜山) 油藏
        5.2.2 碎屑岩油藏
        5.2.3 火成岩油藏
        5.2.4 页岩油、致密油油藏
6 结论

(4)大民屯凹陷西部古近系地层特征及成藏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存在的问题
    0.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0.5 油气勘探概况
第一章 大民屯凹陷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概况
    1.2 地层特征
    1.3 沉积特征
    1.4 构造特征
第二章 古近系地层对比与地层特征
    2.1 古近系地层划分
    2.2 古近系地层对比
    2.3 古近系地层特征
第三章 成藏要素分析及对油气的控制
    3.1 烃源岩特征
    3.2 储集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
    3.4 输导体系和圈闭特征
    3.5 压力场及油气充注
    3.6 古近系沉积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油水分布与成藏类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历程
2 边水推进模式建立及特点
    2.1 边水推进模式依据
    2.2 边水推进模式特点
3 变质岩潜山成藏组合与勘探开发实践
    3.1 上油下油型
    3.2 上油下水型
    3.3 上干下油型
    3.4 低油高水型
4 结论

(6)大民屯凹陷沈257块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1.1 区域构造及其特征
        1.1.1 区域构造背景
        1.1.2 构造特征分析
    1.2 区域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
    1.3 勘探现状及其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3.1 勘探现状
        1.3.2 勘探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与储层发育展布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1 沙河街组四段地层划分
        2.1.2 沈 257 块沙四段地层对比
    2.2 储层发育与展布特征
        2.2.1 本区构造演化与沙四段沉积背景
        2.2.2 沙河街组四段沉积相标志
        2.2.3 单井相、剖面相分析及沉积相模式
        2.2.4 沈 257 块沙四段平面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第三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储层颗粒组构特征
        3.1.2 储层颗粒成份特征
    3.2 储层填隙物
        3.2.1 储层填隙物的发育特征
        3.2.2 储层粒间粘土矿物发育特征
    3.3 储层物性
    3.4 储层微观特征
        3.4.1 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4.2 微观孔隙结构
    3.5 储层特征评价
第四章 油藏储量预测及评价
    4.1 油藏类型及分布
    4.2 储量预测及评价
        4.2.1 储量参数确定
        4.2.2 储量计算结果
        4.2.3 沈 257 块储量变化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大民屯凹陷胜西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构造特征
    2.1 断裂特征
    2.2 构造格局
3 大民屯凹陷胜西低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3.1 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3.1.1 丰富的油源为潜山提供了充足的油气
        3.1.2 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
        3.1.3“优势岩性”为潜山储油提供了储集空间
        3.1.4 良好的盖层条件为油气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3.2 主要油藏类型
    3.3 成藏模式
        3.3.1 沿不整合—断层联合运移成藏模式
        3.3.2 沿不整合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3.3.3 沿断层侧向运移成藏模式
4 结论

(8)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
        1.2.2 潜山油气藏分布规律
        1.2.3 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前古近系
        2.2.2 新生界
    2.3 构造演化
        2.3.1 前古近系构造演化特征
        2.3.2 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
    3.1 宏观地质条件
        3.1.1 凹陷基底类型
        3.1.2 凹陷性质
        3.1.3 凹陷地质结构
    3.2 烃源条件
        3.2.1 新生界烃源岩
        3.2.2 前古近系烃源岩
    3.3 储集条件
        3.3.1 储集岩层位
        3.3.2 储集岩岩性及储集空间
    3.4 保存条件
        3.4.1 盖层条件
        3.4.2 控山断层活动性
    3.5 生储盖组合
    3.6 供烃条件
        3.6.1 供烃方式划分
        3.6.2 供烃能力控制因素
    3.7 成藏要素配置
        3.7.1 成藏要素配置类型划分
        3.7.2 成藏要素配置定量表征
第四章 潜山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富集样式
    4.1 潜山油气藏分布特征
        4.1.1 盆内潜山油气藏分布特征
        4.1.2 坳内潜山油气藏分布特征
        4.1.3 凹内潜山油气藏分布特征
    4.2 潜山油气富集样式
        4.2.1 富集样式划分
        4.2.2 不同富集样式潜山油气藏空间分布
第五章 潜山油气藏形成模式及主控因素
    5.1 潜山油气藏宏观富集差异性主控因素
        5.1.1 构造演化背景控制潜山油气藏宏观分布
        5.1.2 丰富的油气来源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5.1.3 优质的储集条件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关键
        5.1.4 良好的供油条件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又一保障
        5.1.5 “源、储、导”三元耦合共同控制潜山油气藏的富集程度
    5.2 不同富集样式潜山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
        5.2.1 凹内型潜山油气藏
        5.2.2 凹缘型潜山油气藏
        5.2.3 凹间型潜山油气藏
        5.2.4 不同富集样式潜山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对比
    5.3 潜山油气藏形成模式
        5.3.1 “源下深凹储-导双控”潜山成藏模式
        5.3.2 “源外斜坡源-导双控”潜山成藏模式
        5.3.3 “源间凸起源-储双控”潜山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辽河坳陷变质岩内幕油气藏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地层
    1.1 辽河坳陷太古宇地层
    1.2 岩石类型
        1.2.1 变质岩岩石类型
        1.2.2 侵入岩岩石类型
    1.3 岩石组合与分布特征
        1.3.1 岩石组合特征
        1.3.2 分布特征
第二章 辽河坳陷构造特征与演化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特征与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辽河坳陷构造演化
第三章 变质岩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变质岩储层岩石类型
        3.1.2 变质岩成分与结构特征
    3.2 变质岩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
        3.2.1 储集空间类型
        3.2.2 变质岩储层储集性能
        3.2.3 变质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第四章 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4.1 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条件
        4.1.1 烃源岩条件
        4.1.2 储层条件
        4.1.3 输导条件
        4.1.4 保存条件
    4.2 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模式
        4.2.1 源-储关系成藏模式
        4.2.2 油气富集模式
第五章 辽河坳陷变质岩内幕油气藏勘探成效
    5.1. 大民屯凹陷基岩油气藏勘探
    5.2 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基岩油气藏勘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潜山油气藏的概念
        1.2.2 潜山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2.3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工区概况
    2.2 勘探历程
    2.3 地层特征
        2.3.1 太古界
        2.3.2 中上元古界
        2.3.3 中新生代
        2.3.4 地层分布特征
3 潜山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分布
        3.1.2 烃源岩有机质特征
        3.1.3 潜山原油性质与来源
    3.2 构造特征及演化
        3.2.1 构造背景
        3.2.2 大民屯凹陷区域构造
        3.2.3 断裂特征
        3.2.4 基底构造特征
        3.2.5 构造应力场演化
        3.2.6 构造演化特征
        3.2.7 断裂系统成因分析
    3.3 潜山储层条件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潜山岩性测井定量识别
        3.3.3 潜山地层岩性分布综合预测
        3.3.4 潜山储层储集性能
        3.3.5 潜山储层综合评价
    3.4 封盖条件分析
        3.4.1 区域盖层
        3.4.2 地层流体超压封盖
        3.4.3 盖层及油气保存
4 潜山油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4.1 裂陷阶段构造演化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1.1 裂陷阶段构造演化决定潜山分布格局和成藏模式
        4.1.2 裂陷期构造演化控制相对独立的潜山成藏系统
        4.1.3 构造演化控制基岩潜山裂缝发育
    4.2 优越的油源条件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2.1 烃源岩条件优越
        4.2.2 沙四段油页岩控制潜山高蜡油的形成
    4.3 多样性潜山储层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3.1 在应力作用相同的条件下,潜山储集性能受优势岩性序列控制
        4.3.2 在岩性相同条件下,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的大小控制
        4.3.3 可溶性矿物含量控制了不同潜山溶孔和溶洞的发育程度
    4.4 多套优质封盖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4.4.1 区域盖层控制潜山成藏规模
        4.4.2 内幕隔层局部封盖控制潜山内幕油藏的形成
    4.5 区域供油窗口控制潜山油气富集
5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油气运聚规律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李晓光,陈永成,李玉金,蓝阔,李敬含,巩伟明. 新疆石油地质, 2021(03)
  • [2]大民屯凹陷中央构造带成藏有序性研究及下步勘探方向[J]. 张子璟. 中外能源, 2019(07)
  • [3]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J]. 胡英杰,王延山,黄双泉,王群一,刘海艳. 海相油气地质, 2019(02)
  • [4]大民屯凹陷西部古近系地层特征及成藏要素分析[D]. 李奇岭.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油水分布与成藏类型探讨[J]. 黄承胜.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6)
  • [6]大民屯凹陷沈257块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D]. 夏璐.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7]大民屯凹陷胜西低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 胡振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07)
  • [8]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D]. 叶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辽河坳陷变质岩内幕油气藏成藏研究[D]. 李理.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10]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D]. 孙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1)

标签:;  ;  ;  ;  ;  

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油气运聚规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