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M-2 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

IRM-2 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

一、IRM-2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清生物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楠,卢荣梦,孟廷薪[1](2021)在《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cy animals)是指免疫系统某一种或多种免疫成分缺陷的动物,由于先天的人工方法或遗传突变刻意造成,是进行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因它与人类在体内的免疫系统缺陷颇具相似性,因此,此类动物被应用于免疫学、肿瘤学和寄生虫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本文将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历史、分类、常见免疫缺陷动物、应用领域等方面做综述。

杨帆[2](2020)在《近交合作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在生理学、解剖学等方面与人类的相似度极高,因而成为医学、兽医学的一种常用的大型实验动物。近交系动物具有基因纯合度高、表现型一致、遗传背景清楚等特点,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故成为了实验动物培育的方向和热点。目前,国内外培育成功的近交系动物主要是小鼠、大鼠,而近交系猪的品系相对较少,国内主要利用在低海拔地区的地方猪种先后培育成功了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巴马小型猪和版纳小型猪等,而高原近交系猪是国际的空白。合作猪是分布在甘肃甘南藏族地区的一种高原型小型地方原始猪种,若对其进行实验动物标准化培育,可填补高原型近交系小型猪这一空白。因此,该研究对近交培育十六代的合作猪进行了血常规检测、血液生化检测和微卫星位点遗传标志检测,并与原产地合作猪进行比较,旨在探究近交合作猪的生理特征和遗传特性,并为今后近交系合作猪种群的建立提供翔实的数据和科学参考。首先对近交培育的合作猪与原产地合作猪的生理特性表现进行分析。通过12项血常规检测和16项血液生化检测来分析近交培育的合作猪与原产地合作猪在机体的健康状态、代谢水平及免疫功能等生物学方面存在的差异及特点。结果发现:合作猪经过十六代的近交培育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理学特性,其中部分高原动物特有的属性更加显着,这不仅反映出了合作猪较好的异地适应能力和生长潜能,而且表现出了其作为实验动物的独特性。其次,在基因水平上对近交合作猪与原产地合作猪进行遗传特性的分析。运用微卫星DNA技术检测主要的10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结果发现:近交合作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明显少于原产地合作猪,且其基因纯合度更高;原产地合作猪的低、中度多态性座位的数目远高于近交合作猪,说明近交合作猪经过培育后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近交系小型猪品系。研究结果表明:近交合作猪仍然保持着原产地合作猪独特的生理特性,并且等位基因数目明显减少,基因纯合度高,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实验动物品系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

常书梅[3](2018)在《LK野生小鼠的繁殖性能及遗传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模式动物,小鼠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近交系小鼠基因纯合,遗传稳定和表现型一致,因此是基因组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药理学、医学和兽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最佳实验材料。已有1000多个近交系和独立的远交群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被培育成功,但是随着各种实验技术及研究方法的进步,近交系品系小鼠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如DNA结构单一、遗传多样性不足等,这对基因检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引进不同种或亚种的野生鼠成为当前研究的需要,野生鼠亚种就是现有实验小鼠资源的重要补充。开发野生动物资源,培育来源于野生鼠的近交系品系鼠是科学研究者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现在急需研究的领域。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对实验室之前在河南省兰考县逮捕后驯化的野生小家鼠(现暂时命其名为LK野生小鼠)进行下一步小鼠之间的近交培育,利用SNP分型检测技术、毛色基因检测以及皮肤移植对其遗传性能进行测定分析,争取为研究者提供新的实验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LK小鼠严格按照全同胞交配原则进行繁殖传代,在长达10年的传代过程中,LK小鼠由最开始的7组淘汰至2组,至今,C组培育至20代,B组培育至17代。传代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各代小鼠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近代杂交衰退现象,具体表现为胎产数目和各胎产仔数的双向下降,目前,两组小鼠传代正常。且通过与PWK(M.m.musculus亚种,起源于捷克的野生近交系小鼠)相比,说明LK的繁殖性能正常,表明LK近交小鼠品系即将培育成功。2.LK小鼠的SNP分型检测:采用Hi-PCR方法对LK小鼠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LK小鼠在100个SNP位点上的平均纯合度为98.5%,表明LK小鼠的纯合度基本达到近交系的要求。3.LK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测:LK野生小鼠C57BL/6小鼠和DBA/2小鼠进行交配,产生的F1代的毛色均与母本的LK野生小鼠一致,由此推测LK小鼠的毛色基因型为AABBCCDD,基本达到纯合状态。4.LK小鼠的免疫学监测:根据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对19代的C组LK野生小鼠进行背部皮肤的自体和异体移植,试验结果显示小鼠的有效植皮成活率为100%,表明LK野生小鼠组织相容性基因基本纯合。

高遄[4](2014)在《野生小鼠来源的1号染色体替换系的表型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文中认为实验室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非凡的价值,因为其独特的基因纯合特征且易于用于遗传性状的研究,经常作为人类生物学和疾病的研究模型。在已经发现的小鼠96%的基因中,其中99%可以在人类中找到同源序列。在可以进行基因改造的今天,由于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调控机制与人类相似。小鼠更是在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探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染色体替换系小鼠(CSS)由于独特的遗传基因构成及其衍生的系列,能进一步确认遗传突变中潜在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从2008年起,开始构建野生小鼠来源的一号染色体替换群体。该群体将实验内交品系C57BL/6J(下简称B6)作为受体,选定1号染色体替换为野生小鼠来源,形成特异染色体替换小鼠群体。在该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一号染色体来源不同,其余染色体完全一致,都来源于C57BL/6J品系。本课题立足于从野生小家鼠来源一号染色体替换群体的小鼠外部形态、内部生理、整体发育、血液生理生化等多角度,筛选多大数十项生物学特性,基于已有的性状数据与基因背景多样性,深信将得到较多在性状表现有差异的小鼠资源,进一步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共享各种种系资源和生物学数据,进一步发展实验动物资源,为相应研究提供准备突破口。本课题是以染色体替换系近交后代小鼠作为研究的对象,测定体重、体长、尾长以及血液生化、内脏器官重量等表型数据,统计不同品系与C57BL/6差异显着性。研究结果发现替换系小鼠在多个指标上与C57BL/6存在显着差异。外部表型上,不同发育时期的与C57BL/6相比,B6-Chr1KM等六个品系体重具显着差异,B6-Chr1KM等五个品系体长具显着差异,B6-Chr1KM等九个品系尾长具显着差异;在心脏、肾脏和脑部重量上部分品系与C57BL/6的重量具有显着差异;生化指标中,B6-Chr1CM雌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偏高,B6-Chr1HZ雌鼠碱性磷酸酶显着偏高、而B6-Chr1KM雄鼠显着偏低,B6-Chr1CM雄鼠、B6-Chr1SMX雄鼠和B6-Chr1HZ雄鼠总胆红素显着偏高,B6-Chr1SMX雄鼠甘油三酯显着偏高,B6-Chr1TW雄鼠总胆固醇显着偏高。此外,B6-Chr1KM小鼠在体重、尾长、碱性磷酸酶、心脏重量、肾脏重量、脑部重量六个指标上与C57BL/6具显着差异。本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所培育的野生小鼠来源的1号染色体替换系群体在部分表型上与C57BL/6具有显着差异,具有作为QTL定位的遗传资源潜力。

丁雷[5](2010)在《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文中指出3月龄左右新西兰兔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用兔。其主要用于免疫学、各种生物制品的鉴定、生殖生理和避孕、微生物学、心血管和冠心病、急性动物实验、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症、遗传性疾病和生理代谢失常、生理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与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学指标受种属、年龄、生活环境、应激、检测仪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目前国内外关于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报道多见于为自身实验设计需要的血液测定指标,缺乏具有实验室通用性的新西兰兔的血液学参数。本研究以3月龄新西兰兔100只(雌雄各50只)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嗜中性细胞百分率(NEU%),淋巴细胞百分率(LYM%),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S%),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十七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生化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肌酐(Cr),钙(Ca),磷(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十五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新西兰兔雌雄间血常规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显着(P<0.05),其它十六项指标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血生化指标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O)、肌酐(Cr)和磷(P)四项指标差异极显着(P<0.01),碱性磷酸酶(ALP)和血尿素氮(BUN)两项指标差异显着(P<0.05),其它指标参数间差异不显着(P>0.05)。本研究测定的3月龄不同性别间新西兰兔血常规及生化参数,可为病理、毒理学、发病机理疾病诊断等研究提供正常值的参考。

段天林[6](2008)在《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交系小鼠具有遗传的稳定性和表型的一致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但由于在近交系小鼠的繁育过程中容易发生遗传污染或突变,应用这样的动物进行试验,不仅会造成经济浪费,而且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加强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非常必要。长期以来,应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皮肤移植法、毛色基因检测及生化位点检测技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指纹技术已初步被应用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检测。本文通过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遗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与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进行比较,旨在筛选出具有精确、可靠、特异性好的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方法,为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奠定基础。实验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种鼠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发现在2.2Kb-9.4Kb之间均出现了10条以上清晰可见、易于判别的图谱条带。同一品系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不同品系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带差异很大,其相似系数仅为0.21-0.35。结果证明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多态性,用其标记的DNA指纹技术能够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只能繁殖四代,第五代可能出现遗传污染。因此,本研究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第四代和第五代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品系的小鼠进行了遗传质量检测,发现第四代近交系小鼠品系内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第五代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有差异,其相似系数为0.67-0.79。这表明第四代扩大群没有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而第五代扩大群已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生化标记方法是国标规定的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进行常规生化标记分析,发现被检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Car-2, Es-1, Es-3, Gpi1, Hbb, Idh-1, Trf, Ce-2, Es-10, Mod-1, Pgm-1, Gpd-1 and Akp-1)中,三个近交品系小鼠第四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与国标完全一致。第五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中,BALB/c小鼠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DBA/2小鼠有一个位点即Idh-1出现异常;C57BL/6小鼠的十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有三个位点即Idh-1、Es-3、Es-1出现异常。将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小鼠第四代和第五代的DNA指纹图与常规生化标记分析法比较,发现DNA指纹技术显示异常的群体生化标记分析未见异常,生化标记分析显示可疑或异常的群体内DNA指纹图差异明显,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扩大群遗传检测中比生化标记分析更加灵敏。为了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各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对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第一代至第五代近交系小鼠进行了血液分析,发现第一代至第四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血液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第五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虽然在遗传检测时发现了遗传突变或污染,但各项血液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上述结果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更具优势。本研究中所用(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利用此探针标记的DNA指纹技术可以对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邵燕[7](2007)在《稀有鮈鲫近交系的遗传质量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仅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石棉县、都江堰市、双流县、彭州市等地。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鱼类实验动物为目的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研究,证实了它是培育鱼类实验动物的理想对象,并从饲养管理、品系培育等方面开展实验动物化研究。目前,通过全同胞兄妹交配已近交至第22代,按照实验动物近交系的定义,稀有鮈鲫的近交系已经建立,但需要对其进行遗传质量检测,鉴定近交系。本研究参照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的方法,从外部形态、骨骼、免疫、生化、分子五个方面对近交系的遗传纯度进行检测,以期获得近交系的遗传背景,建立品系鉴定的方法。1.对稀有鮈鲫的可数性状、传统可量性状及框架可量性状进行了检测,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非近交(野生和F1)和近交(F10和F20)稀有鮈鲫的外部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可数性状的变幅重叠,众数接近或相等,据此难以对群体进行鉴别。对可量性状多元分析发现稀有鮈鲫不同群体外部形态差异明显。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率为80%以上,F10和F20的判别准确率均高于野生种群;聚类分析表明野生种群和F1在形态上较为接近,与F10、F20在形态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非近交和近交稀有鮈鲫在外部形态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鱼体头部和躯干部垂直轴向的形态特征差异引起的。稀有鮈鲫群体间外部形态的差异主要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外部形态多元分析方法可以作为近交系鉴别的手段。2.对采自汉源县的稀有鮈鲫和HAN系F20头部骨骼变异进行研究,发现主鳃盖骨的外部形态在不同群体间具有明显差异。在判别分析中,野生种群和HAN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93.8%,表明结合判别分析利用主鳃盖骨进行稀有鮈鲫群体间的鉴别是可行的。3.采用鳞片移植方法评价稀有鮈鲫HAN系的遗传纯度,结果表明HAN系F22鳞片异体移植的成功率略低于同体移植的,但显着高于非近交个体鳞片异体移植的成功率,证明HAN系F22个体间具有较强的遗传一致性。采用鳞片移植的方法进行稀有鮈鲫近交系的遗传质量检测是可行的。4.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稀有鮈鲫4种组织6种同工酶和1种肌蛋白进行了电泳研究,并以同工酶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对稀有鮈鲫的近交和野生个体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稀有鮈鲫的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肝脏可作为群体间乙醇脱氢酶检测的实验材料,其它同工酶检测采用肌肉组织。在所研究的6种同工酶系统中,共记录出13个基因位点,其中在野生种群中单态位点有11个,有2个位点为多态,它们是EST-2和EST-3,多态位点的比例为15.56%;在HAN系F22中则无多态性位点,不同个体的同工酶酶谱均是一致的。在肌蛋白3个区段表达中,HAN系F22表现一致,个体间无差异,而野生种群的区段1、2则明显表现出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近亲交配,稀有鮈鲫的遗传纯合度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近交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均一性。5.利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稀有鮈鲫野生种群和近交系F20和F22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野生种群中1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多态位点,但在F20中仅有6个多态位点,F22中则仅有4个多态位点。在野生种群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F20、F22分别为26、21个。HAN系的平均基因纯合率均较高,其中F20为86.18%,F22达91.96%,而野生种群平均基因纯合率为46.84%。HAN系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较野生种群低。在HAN系F20和F22中,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最大,其遗传距离最小,说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HAN系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度。

王月英[8](2004)在《浅述IRM-2近交系小鼠生物学特性与应用前景》文中认为目的 对IRM2近交系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血液生理指标、G显带核型及自发畸变率、γ射线半数致死剂量(LD50 )、造血功能三项指标的测定和肿瘤易感性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自动光电血球计数仪计数、小鼠骨髓制备和G显带法 ,对1 37Csγ射线的LD50 测定及小鼠经 4 0Gy1 37Cs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期骨髓的有核细胞总数、脾指数、脾结节的变化 ;采用肿瘤的瘤块及悬液接种。结果 IRM2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稳定 ,个体间差异较小 ;G显带核型结构畸变分析 ,断裂占 0 33% ;无着丝粒畸变和不平衡易位均为 0 0 8% ,自发畸变率低。LD50 雄性为 7 17Gy,雌性为7 5Gy ,与ICR和 6 15小鼠比较 ,有非常显着的差异 ,对电离辐射具有更强的耐受性。造血功能三项指标均显着高于ICR和 6 15小鼠 ,CFUS数比ICR和 6 15小鼠分别高出一倍和三倍。接种恶性淋巴瘤连续传 15 2代、移植乳腺癌瘤株75代、肺腺癌瘤株 5代 ,成瘤率均为 10 0 %。自发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陈振文[9](2004)在《DNA指纹图与微卫星DNA技术在近交系大、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DNA指纹技术和PCR扩增微卫星DNA技术在近交系大、小鼠遗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与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进行比较,旨在筛选出具有精确、可靠、特异性好的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方法,为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奠定基础。 1.采用公安部二所自行研制的JL-02多位点探针对5个品系的近交系小鼠和2个品系近交系大鼠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经过对同一DNA的反复制作DNA指纹图和同一个体不同组织进行的DNA指纹图制作及对亲代和子代(同品系内和不同品系间杂交)间的DNA指纹图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近交系大、小鼠的DNA指纹图差异很大,而同一品系DNA指纹图基本一致;F1及其父母代的DNA指纹图比较,发现仔代的DNA指纹图带均能在其父母代的DNA指纹图带中找到,而且无其他图带。图谱可供分析的图带多,条带清晰可见,易于判读和具有灵敏性高及丰富的多态性,并具有遗传稳定性和组织稳定性。 2.通过对4家单位提供的BALB/c、C57品系小鼠,1家单位提供的615、DBA/2各一窝(其中母鼠各1只、仔鼠各3只),经提取脑组织DNA,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酶切,利用JL-02多位点探针Southern杂交技术对其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在2.0kb-23kb之间均出现了14条以上清晰可见、易于判别的图谱条带。经统计表明同一品系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基本一致,其中共有带率(X)0.94—1.0,相似系数(F)0.94—1.0。而不同品系间的F值为0.11,X值为0.11。两个品系同一家系的母鼠与仔鼠所得到的DNA指纹图相一致。 3.实验采用JL-02多位点探针对北京和西安地区较大的7家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单位的5个BALB/c群,2个BALB/c-nu/nu群,4个C57群,1个CBA/N群和1个DBA/2群近交系小鼠进行了DNA指文图分析,并与常规生化标记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所产生的DNA指纹图的图带数均在17-22条,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生化标记分析中Hbb位点显示异常的BALB/c及BALB/c-nu/nu小鼠与其同群体正常小鼠的DNA指纹图有较大差异,两个体之间的相似系数(F)及共有带率(X)均在0.8以下。完全相同DNA指纹图的概率(P)均在1.3×10-2以下。生化标记分析未见异常的群体内DNA指纹图基本一致,P>2.2×10-1。DNA指纹图显示不同单位的同一品系间存在一定差异,其相似系数及共有带率均在0.8以下,P<1.1×10-3。不同品系间DNA指纹图的相似系数及共有带率相差较大,在0.4以下,P=2.7×10-10。BALB/c BALB/c-nu/nu间DNA指纹图的相似系数和共有带率在0.65以下,P值为3.8×10-6。两种方法经比较表明,DNA指纹图在动物遗传检测中比生化标记分析有较大的优势,它不但能确切地反映生化标记分析显示异常动物的遗传变化,而且还检出了生化标记分析未能检出的动物遗传变异,因此更加灵敏。DNA指纹图能反映出动物个体间、群体间及品系间的变异程度、亲缘关系及遗传距离,这是生化标记分析无法比拟的。 4.采用DNA指纹图法对国内已知的7个品系9个近交系大鼠群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之间DNA指纹图差异较大,其平均图带数为16.360±2.178,共有带率为0.061±0.008,相似系数为0.062±0.008,相同DNA指纹图概率为3.691×10-23。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DNA指纹图带的相似系数和共有带率(除SHR(哈)和WKY(哈)小于0.6外),其他均在大于0.9。不同地区同一SHR和同一WKY品系间DNA指纹图存在差异,其相似系数和共有带率均小于0.6。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5.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6个微卫星位点,通过PCR扩增对国内常用的10个近交系小鼠 进行了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4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在同一品系不同 个体之间表现单态性;在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多态性,在每一微卫星位点有2至5个等位基因。 129/Sv与其余品系在14个微卫星位点都表现较高的多态性,TA,与TA:只在DgMit23位点 表现多态性。因此,所筛选的14个微卫星位点(DIMit365、DZMit30、D3Mitsl、DSMit48、 D6Mitl02、D10Mitl80、DllMitl28、D12Mitl47、D14Mitl02、D17Mit36)能够反映近交系 小鼠的品系特异性,具有较高多态性,可快速、经济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6.实验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国内北京和哈尔滨等4家单位6个品系(SHR、 SHRSP、LEW、RCS、从叹Y和F344)的8个近交系大鼠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位点名称为:PKC、SCNZA、CAI,、MYC、APOC3、THYI、 SMST、AFP、AGT、UCP)具有显着多态性;不同品系个体之间具有多态性;同一群体不同个 体之间除SHR(哈)的SMST位点和WKY(哈)的AGT位点出现一定的差异外,其他均 没有差异;不同地区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对近交 系与杂交系、品系与品系:、品系与亚系加以区分。7.为了解和掌握国内BALB/。小鼠遗传质量状况,验证微卫星标记技术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 中应用的可靠性,本实验应用所筛选的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4个微卫星位点,通过PcR扩 增对北京、上海、沈?

王月英,周继文,穆传杰,岳井银,吴红英[10](2003)在《IRM2抗辐射小鼠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

二、IRM-2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清生物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RM-2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清生物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史
2 免疫缺陷动物的分类
    2.1 根据产生原因分类
    2.2 按免疫缺陷种类分类
    2.3 由免疫缺陷程度分类
3 常见免疫缺陷动物及应用
    3.1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rver combined immunedeficiency, SCID)小鼠
    3.2 NOD/SCID小鼠
    3.3 Nude小鼠
    3.4 CBA/N小鼠
    3.5 Beige(bg)小鼠
    3.6 NRG小鼠(Rag2,IL-2rg双敲除小鼠)
    3.7 NOG、NPG小鼠
    3.8 Motheaten小鼠模型
    3.9 人工培育的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型小鼠

(2)近交合作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合作猪
        1.1.1 品种的形成
        1.1.2 分布情况
        1.1.3 生态环境
        1.1.4 饲养方式
        1.1.5 体貌特征
        1.1.6 生活习性
        1.1.7 生长性能
        1.1.8 生产性能
        1.1.9 利用前景
    1.2 近交系动物
        1.2.1 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1.2.2 近交系动物的概念与作用
        1.2.3 近交系动物的优缺点
        1.2.4 近交系动物的应用
    1.3 血液理化指标
        1.3.1 血液生理指标
        1.3.2 血液生化指标
        1.3.3 血液理化指标的意义
    1.4 遗传质量监测
        1.4.1 实验动物常用遗传质量监测的方法
        1.4.2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近交合作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析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试剂与材料
    2.2 方法
        2.2.1 血样采集与处理
        2.2.2 血常规检测项目与方法
        2.2.3 血液生化检测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血常规检测的比较
        2.3.2 血液生化检测的比较
        2.3.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近交合作猪微卫星位点遗传检测分析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3.2 方法
        3.2.1 血样采集与处理
        3.2.2 血细胞的制备
        3.2.3 基因组提取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5 引物合成
        3.2.6 PCR扩增
        3.2.7 STR检测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基因组抽样检测
        3.3.2 PCR产物检测
        3.3.3 PCR产物片段大小
        3.3.4 峰图
        3.3.5 遗传多态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LK野生小鼠的繁殖性能及遗传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模式动物研究概况
    1.2 小鼠的起源
    1.3 小鼠的分类学研究
        1.3.1 根据形态和行为特征及地理分布差异进行分类
        1.3.2 以各种遗传标记分析结果分类
        1.3.2.1 以生化位点标记分类的结果
        1.3.2.2 以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分类的结果
        1.3.2.3 以Y染色体为标记分类的结果
        1.3.3 应用生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
    1.4 实验小鼠的发展历史及分类情况
        1.4.1 实验小鼠的发展历史
        1.4.2 实验小鼠的分类
        1.4.2.1 近交系
        1.4.2.2 封闭群
        1.4.2.3 突变系
        1.4.2.4 杂交群
    1.5 SNP及其与小鼠遗传研究
        1.5.1 SNP的定义
        1.5.2 SNP的分类
        1.5.3 SNP的特点
        1.5.4 SNPs检测方法
        1.5.4.1 同位基因差异性 PCR
        1.5.4.2 辅助性基质在激光电离下质谱分析
        1.5.5 SNP与小鼠的遗传研究
    1.6 野生近交系小鼠
        1.6.1 野生近交系小鼠的研究现状
        1.6.2 野生近交系小鼠的培育意义
2 引言
试验一 LK野生小鼠的近交培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小鼠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LK小鼠的培育方法
        1.3.2 LK小鼠的饲养环境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K小鼠的近交系培育
        2.2 LK小鼠的繁殖性能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LK小鼠的近交培育
        3.2 LK小鼠的繁殖性能分析
        3.3 结论
试验二 LK野生小鼠的SNP分型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小鼠
        1.2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试剂
        1.4 试验方法
        1.4.1 鼠尾基因组DNA提取
        1.4.2 特异引物单重检测
        1.4.3 多重PCR的引物调整
        1.4.4 产物生产
        1.4.5 文库混样
        1.4.6 文库的纯化
        1.4.7 产物的稀释
        1.4.8 进行NGS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LK小鼠抽提DNA电泳结果
        2.2 多重PCR琼脂糖电泳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
        2.4 文库的Agilent2100检测
        2.5 测序数据产量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LK小鼠的SNP分型检测
        3.2 结论
试验三 LK野生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小鼠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LK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测
        3.2 结论
试验四 LK野生小鼠的皮肤移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小鼠
        1.2 试验试剂与器材
        1.2.1 试验试剂
        1.2.2 试验器材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LK小鼠的皮肤移植
        3.2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4)野生小鼠来源的1号染色体替换系的表型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库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小鼠表型检测研究进展
        1.1.1 小鼠表型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2. 大规模表型测定方案的发展
        1.1.2.1 EUMODIC 表型检测流程
        1.1.2.2 SANGER-MGP 表型检测流程
        1.1.3 目前常用的表型检测方案
        1.1.4 表型检测计划的未来展望
    1.2 立题背景
        1.2.1 野生小鼠提供了在基因挖掘中的遗传多样性
        1.2.2 特异染色体替换小鼠群体用于 QTL 深度定位
        1.2.3 1 号染色体替换系群体
        1.2.4 特异染色体替换小鼠群体的基因挖掘需要共同努力
    1.3 实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模型构建
        2.1.1 小鼠的饲养
        2.1.2 小鼠的表型鉴定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生长发育检测
        2.3.2 眼眶后静脉丛采血
        2.3.3 血液生化分析仪操作
        2.3.4 内脏器官摘取
        2.3.5 统计方法
    2.4 数据库的构建
        2.4.1 表型数据库的构建
        2.4.2 表型数据库的上传与载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替换系群体生长曲线结果
        3.1.1 替换系群体体重生长曲线
        3.1.2 替换系群体体长生长曲线
        3.1.3 替换系群体尾长生长曲线
    3.2 发育情况鉴定
        3.2.1 产仔数、耳开时间、眼开时间和 4 周存活率
        3.2.2 雌鼠阴门开启时间
        3.2.3 雄鼠包皮脱落时间
    3.3 替换系群体脏器系数结果
        3.3.1 替换系群体器官重量
        3.3.2 替换系群体脏器系数
    3.4 替换系群血液生化结果
    3.5 替换系群表型数据库的初步建立
第四章 讨论
    4.1 替换系群体的性状与受体明显差异
    4.2 替换系群体生长曲线
    4.3 替换系群体发育表型
    4.4 替换系群体脏器重量
    4.5 替换系群体血液生化
    4.6 表型数据库的初步建立与数据采集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有关兔血液学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关于其它动物血液学研究现状
    1.4 动物血液学检测影响因素
        1.4.1 动物自身状况
        1.4.2 生活环境
        1.4.3 采样和检测仪器的影响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样采集
        2.2.2 血常规指标检测方法和原理
        2.2.3 血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和原理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西兰兔血常规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1.1 雄性新西兰兔各血常规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1.2 雌性新西兰兔各血常规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1.3 雌雄新西兰兔间血常规项目参数比较
        3.1.4 3月龄新西兰兔血常规参考值
    3.2 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2.1 雄性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2.2 雌性新西兰兔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统计分析
        3.2.3 雌雄新西兰兔间血生化各项指标参数比较
        3.2.4 3月龄新西兰兔血生化参数值
4 讨论
    4.1 血液学参数的测定
        4.1.1 实验动物预处理
        4.1.2 血液采集
        4.1.3 检测仪器的使用
    4.2 不同性别间血液学参数差异
        4.2.1 不同性别血常规参数差异性
        4.2.2 不同性别血生化参数差异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简写及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4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结果与分析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4.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致谢
缩写词表
附录

(7)稀有鮈鲫近交系的遗传质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实验动物
        1.1 实验动物的概念
        1.2 实验动物的分类
        1.3 实验动物的地位和作用
    2 鱼类实验动物
        2.1 鱼类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
        2.2 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研究
        2.3 鱼类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3 稀有鮈鲫
        3.1 稀有鮈鲫作为实验动物的特点和优势
        3.2 稀有鮈鲫的应用研究进展
    4 鱼类品系的培育
        4.1 传统培育技术
        4.2 多倍体诱导
        4.3 诱变育种
        4.4 单性技术
        4.5 细胞工程技术
        4.6 基因组工程技术
    5 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
        5.1 一般形态学标记
        5.2 细胞遗传学标记
        5.3 免疫学标记
        5.4 生物化学标记
        5.5 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外部形态标记的检测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3.1 数据测量
        3.2 数据处理
        3.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可数性状
        4.2 可量性状
    5 讨论
        5.1 关于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的变异
        5.2 遗传因子对稀有鮈鲫外部形态的影响
        5.3 环境因素对稀有鮈鲫外部形态的影响
        5.4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鉴别方法的探索
第三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骨骼形态标记的检测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3.1 透明骨骼标本的制作
        3.2 骨骼的筛选
        3.3 骨骼形态的度量
        3.4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筛选骨骼
        4.2 形态度量
        4.3 统计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免疫标记的检测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3.1 麻醉
        3.2 鳞片移植
        3.3 移植后的饲养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预实验
        4.2 移植的鳞片
        4.3 鳞片的存活率
        4.4 鳞片上色素细胞的变化情况
    5 讨论
第五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生化标记的检测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制胶
        3.3 加样
        3.4 电泳
        3.5 退色和固定
        3.6 记录保存
        3.7 酶带分析
    4 结果
        4.1 稀有鮈鲫不同组织同工酶的表达模式
        4.2 野生和近交稀有鮈鲫同工酶和肌蛋白的表达差异
    5 讨论
        5.1 同工酶实验材料的选择
        5.2 群体间同工酶和肌蛋白的表达差异
        5.3 同工酶用于近交系遗传监测
第六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分子标记的检测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药品与试剂
        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方法
        3.1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3.2 微卫星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3.3 结果判读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基因组DNA 质量的检测
        4.2 微卫星PCR 扩增结果
        4.3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4.4 遗传变异分析
        4.5 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讨论
    5.1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5.2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5.3 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近交系的遗传检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DNA指纹图与微卫星DNA技术在近交系大、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实验动物及遗传质量监测概述
        1 实验动物
        2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监测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1 一般形态学标记监测
        2 细胞遗传学标记监测
        3 免疫学标记监测
        4 生物化学标记监测
        5 分子生物学(DNA markers)遗传监测
    第三章 DNA指纹图技术在遗传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1 DNA指纹图的发现
        2 DNA指纹技术的工作原理
        3 动物DNA指纹图的研究概况
        4 DNA指纹图的特点
        5 DNA指纹图的应用
        6 DNA指纹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在遗传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第五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拟研究的主题
        1 目的和意义
        2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JL-02多位点探针在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DNA指纹图与生化标记分析对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JL-02多位点探针在近交系大鼠DNA指纹图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大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PCR扩增近交系小鼠微卫星位点DNA多态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PCR扩增近交系大鼠微卫星位点DNA多态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八章 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国内BALB/c小鼠遗传质量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用DNA指纹技术分析国内Wistar封闭群大鼠的遗传距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IRM-2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清生物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张楠楠,卢荣梦,孟廷薪.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7)
  • [2]近交合作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特性的研究[D]. 杨帆.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LK野生小鼠的繁殖性能及遗传学特性分析[D]. 常书梅.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4]野生小鼠来源的1号染色体替换系的表型数据的采集与数据库的初步建立[D]. 高遄. 东华大学, 2014(07)
  • [5]新西兰兔血液学参数的研究[D]. 丁雷.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6]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D]. 段天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 [7]稀有鮈鲫近交系的遗传质量检测[D]. 邵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03)
  • [8]浅述IRM-2近交系小鼠生物学特性与应用前景[J]. 王月英.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4(02)
  • [9]DNA指纹图与微卫星DNA技术在近交系大、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陈振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IRM2抗辐射小鼠的研究与应用[J]. 王月英,周继文,穆传杰,岳井银,吴红英.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S1)

标签:;  ;  ;  ;  ;  

IRM-2 近交系小鼠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