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免疫缺陷病毒诱导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猴免疫缺陷病毒诱导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一、猴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凋亡的可能机理(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萌[1](2021)在《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1]。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15%,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高血压脑出血大概占所有脑出血的70%,同时,高血压也是目前已知诱发脑出血的最大危险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脑出血负担最重的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世界水平的两倍。然而,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血管病变机制十分不明晰。因此,较为系统地研究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的重大需求。单细胞测序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进行多组学的高通量测序研究,反映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以及基因结构等信息,揭示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以及其诊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手段寻找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血细胞中独特的差异基因、细胞类型或亚类型,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或靶点。方法:本研究将8月龄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28-34g)通过皮下埋血管紧张素Ⅱ(1000 ng/kg/min)的微量渗透泵并同时配合饮水中添加L-NAME(100mg/kg/天)的形式构建自发性的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在模型给予后每日三次观察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来评估脑出血临床症状[2],中风症状出现后对小鼠血液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处理:分别收取对照组、高血压组、模型三天组和脑出血组的外周血液样本,裂解红细胞,将得到的全部血液白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及差异基因分析等,绘制疾病状态下血细胞图谱,找出与高血压脑出血病变相关的血液中特殊的细胞类型,通过进一步的分类和注释,获得这些异质性的细胞中新的细胞亚型C8 cluster,通过IPA分析转录调控因子筛选对关键的亚型细胞C8 cluster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F2,以及与脑血管破裂密切相关的调控通路。通过给小鼠体内注射NRF2激活剂CDDO-EA(2 mg/kg)探究对C8 cluster的影响,通过H&E染色,MRI检测多种手段观察出血点个数和出血量大小,从而研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结果:我们对14个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共捕获12万个白细胞,并注释出六大类型细胞,包括粒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红细胞。我们根据这六种细胞各自存在异质性又分为21个不同的细胞亚群。有部分细胞亚群在不同的疾病进展时期存在数量比例上的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后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粒细胞显着增多而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这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加重出血和死亡风险。高血压脑出血样本中Adam8、Mmp9、Adam19、Ctsd等蛋白水解酶基因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蛋白水解酶,分解蛋白质以及胶原,破坏血管壁结构,进而引发了高血压脑出血。我们发现了一群独特的粒细胞亚型C8uster,该亚型在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建模后持续显着增多,在造模后第3天数量最多。这提示C8的增多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非脑出血后的伴随现象。同时我们发现C8与其他粒细胞相比,具有较为独特的差异表达基因,高表达Gp5、Itga2b等基因。为进一步明确C8在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我们通过IPA分析C8的差异基因获得C8 cluster转录调控因子NRF2。通过在小鼠体内给予NRF2激活剂CDDO-EA干预C8数量探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CDDO-EA可以通过降低C8 cluster的数量降低小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减少脑出血体积、脑出血灶数量,保护脑出血的发生发展。结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刺激后,小鼠外周血中粒细胞显着增多同时淋巴细胞大量减少,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组分泌的蛋白水解酶显着增加。中性粒细胞中的Gp5+Itga2b+细胞亚群,即C8 cluster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少血液中C8 cluster数量可以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欧阳譞[2](2020)在《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TRIM32(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32,TRIM32)是RBCC-NHL型TRIM家族分子,即N端含有RING,B-box和Coiled-coil结构域,C端含有6个NHL重复结构域。TRIM3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表达,参与多种细胞生理过程,包括天然免疫,发育和分化,信号传导和癌症的演变进程等。在天然免疫方面,TRIM32可通过泛素化XIAP、PIASy和STING等参与多个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调节。此外,TRIM32还通过泛素化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催化核心PB1、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分泌的效应物Ssek3等在病原-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TRIM32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以猪链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模式细菌,分别研究TRIM32在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过程中对天然免疫的调节及作用机制。猪链球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会导致宿主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脑膜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食源性病原菌,在免疫低下人群和胎儿中尤其易感,发病严重会导致菌血症和脏器衰竭,治疗不当会引起胎儿致死。既往研究发现,猪链球菌感染早期造成炎症因子风暴,造成急性死亡,后期通过细胞旁方式穿过血脑屏障,造成脑膜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通过自身双链DNA和分泌的c-di-AMP激活宿主先天免疫识别系统,通过NF-κB、MAPK、STAT等信号通路,激活宿主干扰素和炎症因子产生,加重宿主炎症感染。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通过TALEN和CRISPR/Cas9技术,分别构建了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和RAW264.7细胞系,为研究TRIM32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研究材料。在本研究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TRIM32在猪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脑膜炎中的作用。我们用大剂量猪链球菌05ZYH33通过腹腔和静脉注射方式感染野生型和TRIM32基因敲除小鼠,研究TRIM32缺失对细菌感染后小鼠存活、菌血症水平以及血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在猪链球菌感染后存活率提高,血中细菌载荷显着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8,IL-1β,IFN-γ)和趋化因子(MCP-1,MCP-3,GROα,MIP-1β,MIP-2,IP-10,RANTES)显着降低。上述结果提示:TRIM32在猪链球菌感染过程中正调控天然免疫信号通路。我们用低剂量猪链球菌05ZYH33腹腔感染野生型和TRIM32基因敲除小鼠构建猪链球菌脑膜炎模型,研究感染不同时间后脑中细菌载荷,病理损伤情况,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以及血液和脑中天然免疫细胞的组成和数目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脑中细菌载荷显着降低,脑膜炎症状显着下降,提示TRIM32缺失减轻猪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后继的研究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增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炎性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脑实质浸润,有助于清除脑中细菌,降低脑中细菌载荷,从而阻止或减轻猪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在本研究第三部分,我们利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模型,研究了TRIM32在胞内菌中感染中的功能。我们首先发现TRIM32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上调表达,提示TRIM32可能参与细菌的感染过程。在小鼠感染模型中,我们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缺失小鼠存活率显着提高,脾脏和肝脏中细菌载荷和病理损伤显着下降,血清中炎症因子(IL-12、IL-18、IL-6和TNFα)和干扰素IFN-γ、IFN-β显着下调,p44/42、p-JNK、STAT1和TBK1磷酸化水平减弱。上述结果提示,TRIM32正调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激活的天然免疫通路。随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TRIM32缺失降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造成损伤的机制。首先,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天然免疫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发现相比于野生型小鼠,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在在感染第一天增加脾脏中巨噬细胞的比例,在感染第三天显着提高肝脏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提示TRIM32缺失有助于增加吞噬细胞清除细菌。通过进一步研究脏器中天然免疫细胞亚群的活性和杀菌能力,我们发现TRIM32缺失提高脾脏中存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且增加中性粒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此外,TRIM32缺失显着提高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的能力以及巨噬细胞分泌IL-12和i NOS的含量。最后,我们发现TRIM32缺失显着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上述结果提示: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TRIM32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天然免疫细胞清除细菌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发现TRIM32在革兰氏细菌感染过程中正调控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天然免疫细胞对细菌的清除。我们认为作为宿主抗菌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TRIM32有望成为潜在的抗菌治疗药物靶标。

钟林庆[3](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邱重阳[4](2019)在《RVD2对不同中医证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消退素D2对CLP脓毒症模型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其受体GPR18在脓毒症病人外周血PMNs上表达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消退素D2对CLP脓毒症模型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SO)组;CLP脓毒症组;CLP+RVD2组。分别予以等体积的PBS及RVD2处理,观察小鼠7天。同样处理的小鼠进行平行实验,造模后24小时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组织,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其MPO活性,使用Western Blot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索,收集三组小鼠肺泡灌洗液,测定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以及白蛋白的区别。第二部分:消退素D2受体(GPR18)在脓毒症患者PMNs中的表达作为判断预后生物标记物的研究1、消退素D2受体-GPR18在PMNs上表达量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天津市南开医院ICU脓毒症病人81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全血中PMNs上GPR18表达量与健康对照30例进行比较。记录患者APACHEII、SOFA评分以及患者相关信息并与GPR18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不同浓度LPS(或相同浓度不同时间)以及TLR4拮抗剂处理健康志愿者PMN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GPR18阳性率的影响。2、分别分析中医分型“三证三法”与GPR18阳性率以及28天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RVD2明显提高CLP模型小鼠的生存率。我们使用生存曲线评估SO组、CLP组、CLP+RVD2组的7天生存率。SO组所有小鼠均存活至7天,CLP组小鼠生存率明显下降,CLP+RVD2组相较于CLP组生存率明显提高。2、RVD2减轻CLP引起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我们于建模后24h将三组小鼠处死,取出肺组织行HE切片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RvD2显着减轻CLP诱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致使肺损伤评分下降。3、RVD2降低了脓毒症造成的肺损伤中MPO的活性。建模24小时后,CLP组小鼠肺组织中MPO活性相对SO组明显增高,而经RVD2治疗的CLP组小鼠,其肺组织中的MPO活性则显着下降。4、RVD2降低了CLP小鼠肺组织通透性。建模后24h,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蛋白水平显着升高,RvD2可降低其水平。由此得知,RvD2降低了CLP诱导的脓毒症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的通透性。5、RVD2降低了CLP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以及IL-6炎性因子的含量。CLP组的促炎因子相较于SO组明显升高,而RVD2组相较于CLP组明显降低。6、RVD2受体(GPR18)于外周血中PMNs上表达量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GPR18阳性率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并可以帮助判断患者28天存活率。7、病人使用中医“三证三法”分型,各型的GPR18表达量并无明显差异。毒热证组脓毒症病人的28天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毒热证组。8、LPS-TOLL样受体4(TLR4)抑制了PMNs上GPR18的表达:GPR18表达率的下降与LPS浓度的增加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与时间亦存在依赖关系。且通过TLR4拮抗剂TAK-242可阻滞这一变化。结论:RVD2可明显改善由CL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轻组织病理损伤,提高小鼠生存率。RVD2受体-GPR18在脓毒症病人外周血PMN上的表达情况与病情严重性呈负相关。且GPR18的表达受LPS-TLR4信号通路调控。

李秋玲[5](2014)在《重组人乳铁蛋白奶粉对仔猪免疫应答和骨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的分子量是80kDa,它是一种铁结合性的糖蛋白,是转铁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免疫、铁离子平衡、调节肠道菌群、骨形成以及抗菌、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LF作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LF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外分泌腺的上皮细胞分泌,其含量在人类母乳中为1-5mg/mL,而在婴儿奶粉中只有0.02-0.2mg/mL.本实验室利用含有人LF基因的BAC成功获得了能够生产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的转基因克隆奶牛,乳中rhLF的表达量高达3.4g/L。而该hLF对婴儿免疫和骨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新生仔猪作为婴儿的体内实验模型,研究含有该rhLF的奶粉对新生儿免疫应答和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18头出生7天的长白公猪分为3组进行rhLF转基因奶粉30天饲喂实验,OM组饲喂普通奶粉作为对照,MM组饲喂普通奶粉和rhLF奶粉1:1混合的奶粉,LFM组饲喂rhLF奶粉。饲喂过程中每天观察记录自然条件下仔猪发生腹泻的情况。饲喂实验结束后对仔猪进行宰杀,采集各种样品进行后续分析,包括仔猪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免疫应答和骨骼发育情况。腹泻率统计结果显示,LFM组仔猪腹泻率显着低于OM对照组(P<0.05)。利用ELISA法测定血浆、空肠、回肠和结肠IgE含量,结果未发现IgE升高。肠道组胺分析结果显示,3组仔猪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组胺释放无显着差异(P>0.05),另外,对IgE受(?)FCER1B和FCER1G mRNA进行荧光定量分析,均未发现仔猪出现过敏反应。对血浆、脾脏和肠道中IgG、IgA和IgM进行分析,发现LFM组仔猪血浆(P<0.05)和结肠中IgG(P<0.01)以及血浆中IgA(P<0.01)的含量显着高于OM对照组。对血浆和脾脏中细胞因子测定结果显示,Th1/Th2细胞免疫平衡未发生偏移。在血浆中Thl型细胞因子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显着升高(P<0.01)。在脾脏中Thl型细胞因子IL-2(P<0.01)和Th2型细胞因子IL-5显着升高(P<0.05),说明Thl和Th2细胞应答增强。对肠道免疫应答分析结果显示,在回肠中LFM组仔猪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着升高(P<0.01),而隐窝深度显着降低(P<0.01)。对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进行mRNA荧光定量分析,发现LFM组仔猪回肠中TLR2mRNA水平升高(P<0.05),结肠中NF-κBp65mRNA水平升高(P<0.05)。在骨形成方面,LFM组仔猪血清钙含量、骨密度(BMD)、骨矿物盐含量(BMC)和骨强度比OM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33%、14.81%、28.57%和38.39%。另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rhLF在200和400μg/mL的浓度下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且rhLF在200μg/mL时能使ERK1/2的磷酸化增加。以上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rhLF对仔猪免疫应答和骨骼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张清仲[6](2013)在《补肾解毒方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疗效及对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观察其疗效;研究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疗效的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机制;探索艾滋病治疗的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方法:(1)应用SIVmac239注射建立16只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随着感染时间的变化,观察健康组、模型急性期、模型慢性期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液常规、血液和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中天然免疫因子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和α-防御素的变化、血浆SIV病毒载量以及胃肠道粘膜、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2)将16只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组8只应用课题组长期研究中药治疗艾滋病组方优化研制的补肾解毒方治疗,每日1次下胃管灌胃,剂量4.5g.kg-1.d-1,连续90d。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0天、第50天、第80天和治疗第100天时检测治疗组和模型组的血液常规、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SIV病毒载量;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50天和治疗第100天时检测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并与健康组比较,客观评价其疗效。(3)在治疗前处死4只模型对照猴子,治疗第50天处死4只治疗组猴子,治疗第100天时处死治疗组和对照组猴子各4只,取静脉血、腹股沟淋巴结、胃和回肠组织标本。检测处死猴子的胃肠道组织和淋巴结病理;应用ELISA检测血浆和胃肠道粘膜中天然免疫因子MBL、分泌型IgA(SIgA)、α-防御素,白介素12(IL2)、白介素15(IL15)的浓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蛋白受体CCR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NF-KB、TLR4、TLR7的表达情况;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56、CD103、CD11c、CD80、CD86分子的变化情况,探索艾滋病的天然免疫调节机制和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的平衡机制。结果:(1)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造模后血常规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值里,AIDS模型组、AIDS治疗组与健康组病毒载量对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模型组和治疗组均有较高的病毒表达,健康组未检测到病毒;AIDS治疗组、AIDS模型组与健康组之间CD4%、CD8计数、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治疗组和AIDS模型组之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AIDS治疗组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CD8%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模型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CD8%、CD8计数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治疗组、AIDS模型组与SIV急性感染组之间CD3计数、CD4计数、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艾滋病模型组和治疗组淋巴结病理、回肠和胃组织病理符合人类艾滋病病理表现;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的CD4计数、CD8计数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2)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血浆天然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恒河猴SIV病毒感染急性期MBL变化有统计学意义,CD4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浆MBL浓度下降趋势;恒河猴SIV急性感染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从第1周开始,血浆α—防御素浓度呈上升的趋势。(3)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的疗效:①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可以显着提高其CD4%、CD4计数、CD8%、CD8计数,并能维持CD4/CD8水平。②AIDS治疗组和健康恒河猴的比较发现:治疗前治疗组CD4%、CD4/CD8低于健康组,通过补肾解毒方治疗组提高了 CD4%、CD4/CD8计数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发现:治疗组和模型组CD4%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3),治疗组CD4%高于模型组(P=0.001);治疗组和模型组CD4计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3),治疗组CD4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6);治疗组CD8%高于模型组(P=0.000);治疗组和模型组CD8计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4),治疗组CD8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1);治疗组CD4/CD8计数高于模型组(P=0.003)。④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发现补肾解毒方有一定的清除血浆SIV病毒的功效,治疗组病毒载量低于模型组(P=0.001),而且治疗组治疗30天后有编号147和编号357两只猴重复检测未检测出血浆SIV病毒,其他治疗组病毒降幅达到1.851og,治疗50天后平均降幅达到0.951og。⑤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病理学比较发现补肾解毒方可改善胃粘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减少淋巴滤泡和粘膜下胶原纤维沉积。防止肠粘膜炎细胞浸润和Peyer’ s斑形成。改善淋巴结的淋巴滤泡溶解和衰竭,促进淋巴组织增.生和血管循环改善。⑥通过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免疫组化比较发现: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CD4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1),治疗组CD4高于模型组(P=0.000);治疗组和模型组淋巴结CD8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2),治疗组CD8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可提高淋巴结产生CD4、CD8淋巴细胞。⑦经过补肾解毒方治疗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模型对照组,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药物毒副反应,模型组有一只猴子出现艾滋病衰竭表现而死亡。(4)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疗效的天然免疫调节机制:①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MBL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4);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粘膜MBL水平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② 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α-防御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肠道粘膜α-防御素水平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③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IL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IL2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IL15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IL15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⑤恒河猴AIDS治疗组和模型组血浆中SIg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00);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肠粘膜SIgA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补肾解毒方治疗后胃肠道粘膜SIgA水平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⑥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下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CR5、肠粘膜CCR5胃粘膜NFκB(p65)、肠粘膜NFκB(p65)、胃粘膜TLR7、肠粘膜TLR7、胃粘膜TLR4肠粘膜TLR4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其中治疗50天组各指标表达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⑦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上调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肠道粘膜中MAVS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⑧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上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D56、肠粘膜CD56、胃粘膜CD11c、肠粘膜CD11c、胃粘膜CD103、肠粘膜CD103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⑨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可以下调恒河猴AIDS模型中胃粘膜CD80、肠粘膜CD80、胃粘膜CD86、肠粘膜CD86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1)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逐渐进展为AIDS期,从临床症状表现、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结和肠胃组织病理均区别于急性感染期模型,而与人类AIDS病情相似。(2)补肾解毒方治疗恒河猴AIDS模型,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能提高外周血和淋巴结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尤其对CD8T淋巴细胞数量提高更明显。(3)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通过改善肠胃粘膜组织病理,促进天然免疫NK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和功能增强,DC与T细胞结合后会大量分泌多种天然免疫因子(MBL、α-防御素、IL2、IL15、SIgA),从而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从而抑制SIV病毒的复制;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启动MAVS信号通路,下调NFK B和CCR5的表达,减少了病毒结合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从而提高了血液和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提高CD56、CD103、CD11c的表达,降低CD80、CD86的表达,形成免疫耐受,防止免疫过度活化造成的损伤。因此,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形成了免疫活化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延缓了疾病的进展。

安云芳[7](2009)在《wad基因缺陷与鼻窦细菌黏附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选肥大细胞基因缺陷鼠和同品系正常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变态反应性鼻炎模型建立细菌感染性鼻窦炎模型。借助三维测量法定量分析鼻窦粘膜的炎性细胞浸润、肥大细胞脱颗粒、致病菌与鼻窦粘膜的相互构筑关系等,同时进行鼻窦粘膜上皮线粒体、线粒体内自嗜体及上皮与致病菌的关系等超微结构分析。通过测定鼻窦粘膜表面短路电流、以及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跨细胞转运的速率等,评估鼻窦粘膜的上皮屏障功能。借助微渗泵进行化学性干预。本研究旨在阐明: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病并非首先是Th1/Th2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失平衡所致,而可能首先是肥大细胞基因表达异常所致;由肥大细胞介导的鼻变态反应性炎症是诱发鼻窦炎的关键因素。研究分为四部分,主要结果和内容如下:一、肥大细胞基因缺陷鼠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模型的构建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缺失c-kit基因突变纯合子鼠(简称WADm/m小鼠)和和其同源的c-kit基因突变杂合子鼠(简称WADm/+小鼠)细菌性鼻窦炎与变应性鼻炎的复合模型的感染过程及二者之间的差别。材料与方法健康清洁级Wadm/m小鼠(A、C、E、G)和Wadm/+小鼠(B、D、F、H)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4组:A组、B组(卵清蛋白+生理盐水);C组、D组(卵清蛋白+肺炎链球菌);E组F组(PBS+肺炎链球菌);G组、H组(PBS+生理盐水),每组各10只。①实验第0~8天A、B、C和D组用10%卵清蛋白(ovalbumin)腹腔注射、第9~16天6%卵清蛋白鼻腔局部激发制成AR模型;其余四组用PBS替代。②在AR基础上于实验第12天C、D、E、F组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1.2×109CFU/ml);A、B组和G、H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细菌滴鼻后分别于接种2d (各2只)、5d (各4只)、l0d (各2只)、14d (各2只)处死动物,对照组于第5天处死.,处死前各组动物内眦静脉采血,收集鼻腔灌洗液,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IL-13)水平;取鼻面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机辅助光学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浸润情况,计算每平方毫米鼻窦黏膜中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处死前作鼻腔灌洗培养,头颅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计算机辅助光镜观察,计算窦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落所占窦腔的百分率和每平方毫米窦腔粘膜中浸润的多形核白细胞数。结果:WADm/+组成功的诱导出过敏性鼻炎的模型,WADm/m经致敏后未出现典型的过敏性鼻炎的模型,接种后5天WADm/m、WADm/+感染组与复合模型组窦腔感染均达到高峰,窦腔中白细胞集落和粘膜中白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0天后WADm/m、WADm/+小鼠单纯感染组窦腔感染逐渐减轻,14d后基本控制,而变态反应和感染复合模型组小鼠感染持续存在,与单纯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 ), 14d后复合模型组鼻灌洗液中仍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结论采用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鼻内接种法成功地诱导出WADm/+小鼠急性鼻窦炎的模型中,肺炎链球菌在鼻腔鼻窦内的感染可被完全、自主、快速控制,但肥大细胞基因缺陷鼠wadm/m的鼻窦炎的模型,以及建立的wads的变态反应与鼻窦炎复合模型由于在鼻过敏基础上诱发鼻窦炎导致症状持续存在,并有演变成慢性炎症的倾向,提示变态反应在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肥大细胞缺失鼠未能成功的建立变应性鼻炎的模型,证实了肥大细胞在速发和迟发的变态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基因缺陷鼠可作为研究鼻腔学病理生理学的工具.由于肥大细胞基因缺陷具有很好的实验对照,故该鼠可以作为研究鼻腔疾病的免疫学,病理学和生理学理想的动物。二、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诱发细菌性鼻窦炎的研究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动物模型诱发细菌性鼻窦的方法。材料与方法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卵清蛋白+肺炎链球菌);B组(卵清蛋白+生理盐水);C组(PBS+肺炎链球菌);D组(PBS+生理盐水),每组各10只。①实验第0~8天A组和B组用10%卵清蛋白(ovalbumin)腹腔注射、第9~16天6%卵清蛋白鼻腔局部激发制成AR模型;C组和D组用PBS替代。②在AR基础上于实验第12天A组和C组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 (1.2×109CFU/ml);B组和D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细菌滴鼻后5d处死动物,处死前各组动物内眦静脉采血,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取鼻面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机辅助光学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浸润情况,计算每平方毫米鼻窦黏膜中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和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数。结果A组和B组分别有9只和8只动物AR建模成功,鼻部症状、黏膜水肿和微血管扩张明显,C组症状轻微,D组无炎症表现。A组鼻窦黏膜PMN密度为(139.29±26.51)mm2,高于B组(70.67±16.74)mm2、C组(63.04±14.73)mm2和D组(40.24±14.05)mm2 (P均<0.01); A组和B组Eos密度和IL-5水平分别为(134.63±25.49)mm2、(48.21±13.94)pg/ml和(116.21±25.17)mm2、(40.83±7.78)pg/ml,均高于C组(16.71±2.68)mm2、(23.89±8.65)pg/ml(P均<0.05)和D组(13.39±4.95)mm2、(24.58±6.50)pg/ml(P均<0.05)。结论鼻-鼻窦局部变应性炎症反应增加了鼻窦黏膜的细菌感染;单纯的变应性炎症不会引起鼻窦感染,必须要有致病菌的存在。三、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在鼻粘膜中的表达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是胶原凝集素家族的承运在气道固有免疫的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肺的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哮喘,肺的疾病,囊性纤维化,SPD的表达及功能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SPD在鼻腔是否存在,通过探讨小鼠慢性鼻窦炎模型中鼻黏膜表面活性蛋白D(SP-D)表达、以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组:动物模型的制备健康清洁级Wadm/m小鼠(A、C、E、G)和Wadm/+小鼠(B、D、F、H)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4组:A组、B组(卵清蛋白+生理盐水);C组、D组(卵清蛋白+肺炎链球菌);E组F组(PBS+肺炎链球菌);G组、H组(PBS+生理盐水),每组各10只。①实验第0~8天A、B、C和D组用10%卵清蛋白(ovalbumin)腹腔注射、第9~16天6%卵清蛋白鼻腔局部激发制成AR模型;其余四组用PBS替代。②在AR基础上于实验第12天C、D、E、F组鼻腔滴入肺炎链球菌ATCC49619 (1.2×109CFU/ml);A、B组和G、H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用石蜡包埋鼻面骨,进行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粘膜中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表达。2: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5年-2007年住院接受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鼻组织标本随机选取慢性单纯性鼻炎10例,鼻息肉组10例,有明确的过敏性鼻炎合并鼻息肉10例组织标本进行SPD的染色分析。结果鼠及人的鼻粘膜标本提示SPD位于鼻粘膜的呼吸上皮的表面,另外在粘膜下浆液性腺体及导管上皮均存在表达,在增生纤维组织中可见散在阳性表达的炎症性细胞。结论SPD在鼻粘膜存在表达,SPD可能参与鼻腔的固有免疫,外源性SP-D或人工重组的SP-D为治疗呼吸道的变应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机体的固有免疫能力。

董开忠[8](2008)在《牦牛中性粒细胞抗菌肽分离纯化、LAP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文中指出内源性抗微生物肽是生物体内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防御素(defensins)是广泛分布于动物和植物界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微生物肽,是内源性抗微生物肽中的一个大家族。是由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特定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多肽,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消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根据防御素分子内半胱氨酸的位置和连接方式、前体性质及表达位置的差异可分为α-防御素、β-防御素、θ-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植物防御素五种类型。β-防御素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黏膜上皮细胞内,所以,β-防御素被确认为黏膜表面抗微生物屏障的组成成分。本试验以牦牛为实验材料,无菌采血,用40%聚蔗糖和76%复方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细胞分层液,以确定牦牛中性粒细胞及其他主要血细胞的漂浮密度。然后配制Percoll分层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牦牛中性粒细胞,用5%的冰乙酸抽提结合高速离心获得中性粒细胞粗提物,并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溶血和对血细胞凝集的活性测定。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牦牛中性粒细胞粗提物对三种测试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对兔和绵羊红细胞没有发生溶血现象,对兔血细胞稍有凝集(+)而对绵羊红细胞无凝集。对牦牛中性粒细胞粗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Bio-Gel P-10凝胶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收集到牦牛中性粒细胞提取物样品共22个峰,其中检测出9个抑菌活性峰。选取有抑菌活性的9个峰进行了质谱分析。在试验中我们以牦牛为材料,从牦牛舌黏膜上皮组织中提取总RNA,根据反刍动物—牛β-防御素cDNA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yLAP的cDNA,并重组到pGM-T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后进行DNA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证实所克隆的yLAP的cDNA为β-防御素,因为该cDNA包含一个由192个碱基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该ORF编码64个氨基酸残基的前原防御素肽,该前原防御素肽含有β-防御素的特征性结构,即6个在特定位置上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其碱基分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等。结果表明,yLAP基因与GenBank中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yLAP和其他哺乳动物β-防御素进行cDNA碱基序列和前原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yLAP与驯鹿、山羊和水牛的β-防御素序列一致性最高(91.7%,88.5%,93.1%),与猪、驴和马的β-防御素之间的次之(64.5%~73.3%),与犬和恒河猴的β-防御素的最低(在30%以下)。由此可以看出yLAP的cDNA序列与驯鹿、山羊和水牛的β-防御素亲缘关系较近,这说明防御素进化的多样性。再以重组质粒为模板,用特异性表达引物扩增得到目的基因:即编码yLAP的CDS片段(207bp),将其定向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ET-yLAP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出17KDa左右的目的蛋白。经优化实验,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终浓1mmol/L的IPTG在37℃,pH值7.2条件下诱导表达6h。SDS-PAGE进行检测,表达量平均占菌体总蛋白的31.5%,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表达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牦牛β-防御素具有体外抑菌活性。牦牛β-防御素的发现有利于对牦牛黏膜的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丰富了牦牛功能基因的研究。

陈甫[9](2008)在《动物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与抗感染药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寄生于人或动物胃肠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原虫病。当前,隐孢子虫病已被认为是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更将其列为艾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迄今为止,隐孢子虫的致病机理仍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且目前尚未见到对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基因分型和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型鉴定,并从病理学和凋亡基因表达的角度研究了隐孢子虫的致病机理,探索了黄芪多糖、苦参碱与硝唑尼特对隐孢子虫感染的抑制作用。1、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形态学观察为探索一种实用、纯度和回收率高且卵囊活力强的分离纯化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卵囊的方法,本文分别采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DSGC)、改良饱和盐水飘浮法(INaCl)、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CsCl)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Percoll)分离纯化C57BL/6小鼠粪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将4种方法分离纯化获得的卵囊各105个体外感染牛输卵管上皮细胞(BFTE),48 h和72 h后油镜下观察各分离卵囊的发育情况,以比较卵囊的纯度和活性。结果表明,DSGC分离获得的卵囊数与INaCl无差异(P>0.05),但高于Percoll(P<0.01)和CsCl(P<0.05)。4种方法分离纯化的卵囊体外感染BFTE48 h和72 h后隐孢子虫数无差异(P>0.05)。但CsCl纯化的隐孢子虫卵囊纯度明显高于DSGC,且纯化的卵囊不作任何处理不会使BFTE发生污染。INaCl较DSGC操作简单、快速,纯化的卵囊活性无差异;CsCl能够获得纯度极高的隐孢子虫卵囊。2、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探索适合隐孢子虫传代和扩增模型的最佳隐孢子虫种类、小鼠的品系、性别、日龄、免疫抑制时间和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的最佳剂量。结果表明,C. andersoni卵囊不能感染BALB/c小鼠;与Kunming鼠比,BALB/c小鼠感染C. parvum后卵囊增殖较多;雌性小鼠排卵囊强度均较同日龄雄性小鼠大,而不同日龄小鼠中又以50日龄小鼠排卵囊量最多;各剂量组小鼠中,15 mg·L-1组排卵囊强度较其他各组大;免疫抑制时间组中,免疫抑制3d感染组排卵囊强度最大。因此,适合于C. parvum扩增和传代的最佳鼠模型是50日龄雌性BALB/c小鼠:DEXp的最佳剂量是15 mg·L-1;最佳免疫抑制时间是感染前3 d。3、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MDCK模型的建立及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本文利用MDCK细胞为隐孢子虫感染对象,优化了隐孢子虫感染细胞的培养条件,探索了隐孢子虫在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含有5%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的6孔培养板中,用1×105个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培养12h的2.0×105个细胞为最佳培养条件;在感染细胞的72 h中,隐孢子虫出现了连续的发育阶段:脱囊、子孢子、裂殖子、裂殖体、滋养体、配子体和卵囊,并在60~72 h之间观察到卵囊的生成。上清液接种小鼠结果表明,在感染48 h时排出有感染性的隐孢子虫。这为进一步研究隐孢子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保存在水和重铬酸钾中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活性及感染性比较应用体外脱囊技术评价保存在水中和重铬酸钾(K2Cr207)中1、4、7、10、13、16、20、25和30个月的C. parvum卵囊的活性差异,通过检测隐孢子虫感染BALB/c小鼠的潜伏期、排卵囊数量和末端回肠绒毛中隐孢子虫数量来评价保存在水中和K2Cr207中卵囊的感染性差异。结果表明,保存在水中1~13个月和K2Cr207中1-16个月的卵囊能出现脱囊和感染小鼠。两种方法保存的卵囊体外脱囊率之间和体内感染小鼠的潜伏期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两种方法保存时间与潜伏期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K2Cr207:R2=0.92;自来水:R2=0.98);两种方法保存的卵囊感染小鼠的排卵囊强度之间和末端回肠的隐孢子虫数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在普通实验室中可以水代替K2Cr207保存C. parvum卵囊;水中活性卵囊的长期存在是饮用水处理工业的一个严重的威胁。5、检测隐孢子虫卵囊MAFS法的改进及与IFA-McAb和PCR法的比较通过检测小鼠和奶牛粪便中的C. parvum卵囊改进改良抗酸染色技术(MAFS),并与IFA-McAb和PC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粪便直接涂片法和加血清法的检测效率优于粪便纯化后的涂片法。MAFS、IFA-McAb和PCR法的检测效率分别为每10 g粪便中有2.0×104、2.0×104和2.O×102个卵囊,操作一次分别会花费5 min、60 min和3 h,检测鼠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65.0%、70.0%和85.0%,检测牛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18.18%和27.27%,三种方法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总之,粪便直接涂片法和加血清法两者互相结合的MAFS简便、快速、敏感性强,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大量样品的检测;IFA-McAb和PCR更适合于隐孢子虫虫种或基因型的鉴定。6、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微小隐孢子虫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根据GenBank公布的C. parvum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通过质粒DNA和卵囊DNA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法检测C. parvum特异性和重复性的研究,建立了检测C. parvum的Real-time PCR方法,并对奶牛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对检测C. parvum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质粒DNA和卵囊的检测阈值分别达到1个拷贝和10个卵囊,奶牛粪便阳性率为25.93%(21/81)。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用于C. parvum的快速定量检测。7、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MAFS技术对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奶牛、猪、兔、犬、水牛、鸡和鹅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19.09%、11.96%、14.10%、21.05%、19.79%、16.67%和7.74%。奶牛感染率显着高于猪、兔、鹅(P<0.05),鹅隐孢子虫感染率与蛋鸡之间差异显着(χ2=5.12,P<0.05)。不同日龄奶牛之间的感染率在16.93~23.74%之间,不同日龄猪之间的感染率在10.34~13.31%之间;感染强度为“+”和“++”的猪占了总感染率的84.75%,奶牛占了总感染率的88.45%;腹泻牛(33.76%)与猪(23.61%)阳性率显着高于非腹泻奶牛(17.10%)(χ2=41.48,P<0.01)和猪(10.81%)(χ2=14.97,P<0.01),;产仔母畜与仔畜的感染率之间差异不显着;月份之间差异不显着(χ2=6.68,P>0.05)。说明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率普遍较高,大多数动物是低强度感染;隐孢子虫是动物发生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母畜是仔畜感染隐孢子虫的重要传播源。8、华东地区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分子鉴定对华东地区猪与奶牛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密度和感染性进行研究,并应用RT-PCR扩增部分18s rRNA序列进行RFLP分析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上海和江苏地区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有3种,卵囊长、短径和卵囊指数之问差异显着(P<0.01),卵囊密度之间差异不显着;RFLP与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安徽地区奶牛感染的是C. andersoni和C.parvum,江苏地区猪、奶牛隐孢子虫为C. parvum;其中,C. parvum与"mouse"基因型有99.8~100%的同源性,且能感染小鼠;而C. andersoni与已知C. andersoni同源性达99~100%,不能感染小鼠。说明江苏地区猪、奶牛源隐孢子虫为C.parvum "mouse"型,上海、安徽奶牛源隐孢子虫为C. andersoni和C. parvum "mouse"型,提示猪和奶牛与鼠之间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9、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细胞损伤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应用C. parvum感染BALB/c小鼠与MDCK细胞模型,研究隐孢子虫对细胞损伤及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结果发现,第3 d,感染小鼠的小肠对葡萄糖、谷氨酸的吸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6~15d,感染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隐孢子虫感染MDCK细胞12 h,总氨基酸、葡萄糖的吸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0%的感染组小鼠血液检测到大肠杆菌,极显着高于对照组(χ2=9.32,P<0.01);感染组血清D-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较对照组能显着提高血清和细胞上清中的NO含量与血清中iNOS活性(P<0.05),感染组上清中D-乳酸含量在感染后12~36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隐孢子虫感染细胞12h明显升高了细胞中iNOS活性(P<0.05);iNOS活性在感染后24~36 h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小鼠胃壁皱褶及肠道绒毛明显较对照组排列疏松。因此,在感染初期, C. parvum侵入细胞,使细胞发生损伤,完整性下降;在感染后期,破坏了肠黏膜屏障,使肠道的通透性增加。10、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MDBK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3-actin为内参,建立并应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MDBK细胞不同感染时期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TNF-a、Bcl-2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感染的12-36 h,与对照组相比C. parvum能引起MDBK细胞诱导凋亡基因Fas、FasL与Caspase-3 mRNA的明显表达(P<0.05或P<0.01);在感染的36~60 h,感染组TNF-a基因mRNA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感染60 h,感染组Fas、FasL、Caspase-3、TNF-a与Bcl-2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说明C. parvum感染MDBK细胞引起了凋亡基因Fas、FasL、Caspase、TNF-a和Bcl-2 mRNA的表达异常。11、APS、MT与NTZ对C. parvum活性及感染性的抑制影响应用MDBK细胞体外感染模型和BALB/c小鼠体内模型,研究了黄芪多糖(APS)、苦参碱(MT)与硝唑尼特(NTZ)对C. parvum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PS、MT与NTZ各浓度组的隐孢子虫感染数量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感染组(P<0.05或P<0.01);NTZ治疗组的抑虫效率均极显着高于NTZ感染前处理组(P<0.05),APS感染前处理组的抑虫效率均极显着高于自身感染后处理组(P<0.05),MT感染前处理组体内抑虫效率均显着低于MT感染后处理组(P<0.05),体外抑虫效率之间差异不显着。体外试验表明,各药物组和感染组iNOS活性与NO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体内试验表明,各药物组血清D-乳酸水平与血液细菌的检出率均显着低于感染组(P<0.05),NTZ感染后处理组、MT组和APS感染前处理组血清D-乳酸水平和血液细菌的检出率较感染组显着降低(P<0.05)。APS、MT与NTZ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隐孢子虫对MDBK细胞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APS、MT与NTZ通过降低隐孢子虫对细胞的损伤和肠黏膜屏障的破坏而抑制了隐孢子虫对MDBK细胞和BALB/c小鼠的感染活性。

陈炅然[10](2008)在《蕨麻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及自由基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藏药蕨麻的有效成分-蕨麻多糖的免疫增强和自由基药理学作用,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了蕨麻多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蕨麻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蕨麻多糖可在中性粒细胞功能抑制时,在调理酵母多糖的刺激作用下,改善其免疫功能状态,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采用环磷酰胺(Cy)作为免疫抑制剂,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和观察了小鼠脾脏指数、小鼠脾脏细胞内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10、IL-6、IFN-γ水平,小鼠脾脏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结果显示,蕨麻多糖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抑制状态下小鼠脾脏细胞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 ACP)活性,可调整IL-10和IFN-γ的平衡,升高IL-6的水平。说明蕨麻多糖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强度,改善因免疫抑制而引起的小鼠脾脏酸性磷酸酶水平和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下降,激活巨噬细胞的活化状态,调节促诱生细胞因子IL-10、IL-6和IFN-γ水平,拮抗因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蕨麻多糖可改善因免疫抑制而引起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的降低,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类的活性而去除自由基和活性氧,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分解过氧化物,阻断过氧化链,使防御体系各成分之间通过相互协同、依赖、互补作用,共同通过改善机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蕨麻多糖不同剂量、不同途径对小鼠、兔、鸡的毒性作用和局部注射后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蕨麻多糖的毒性试验,结果证明蕨麻多糖无毒副作用,给机体注射后可被机体缓慢吸收,造成长期持续性刺激,增强免疫效果。蕨麻多糖以不同剂量给鸡灌服或肌注,或配合新城疫弱毒疫苗给青年鸡免疫后,能升高淋巴细胞百分率,对巨噬细胞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升高ERFC、EAC的形成率,表明多糖对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促进作用,能显着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通过提高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而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免疫增效作用的目的。蕨麻多糖以不同途径、不同剂量免疫雏鸡,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雏鸡生长期增重;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红血球数量及血红蛋白量,从而提高机体供应养分和氧气能力,促进机体生长;对雏鸡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显着促进了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结合新城疫疫苗,不同途径、不同剂量免疫雏鸡,可显着升高抗体水平,且抗体水平上升快,高峰值高,维持较高水平时间长,能显着增强疫苗的免疫效力。

二、猴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凋亡的可能机理(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猴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凋亡的可能机理(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综述
    2.1 白细胞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2.1.1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2.1.2 脑卒中分型
        2.1.3 高血压与脑卒中
        2.1.4 白细胞相关类型分类
        2.1.5 外周血淋巴细胞
        2.1.6 外周血粒细胞
    2.2 NRF2与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2.1 NRF2简介
        2.2.2 NRF2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3 单细胞测序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常用试剂及材料来源
        3.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3.1.4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Ang Ⅱ渗透泵的制备
        3.2.2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模型
        3.2.3 小鼠血压测定
        3.2.4 小鼠高血压脑出血行为学检测
        3.2.5 MRI影像学的检测
        3.2.6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解剖取材
        3.2.7 冰冻切片
        3.2.8 H&E染色
        3.2.9 小鼠脑血管的分离及其RNA提取
        3.2.10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3.2.11 Bradford法蛋白浓度测定
        3.2.12白细胞RNA提取
        3.2.13 血液白细胞分离方法
        3.2.14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
        3.2.15 T-SNE聚类可视化方法
        3.2.16 UMAP聚类可视化方法
        3.2.17拟时序方法
        3.2.18 GO/KEGG富集分析方法
        3.2.19 GSEA分析方法
        3.2.20 IPA分析
        3.2.21 CDDO-EA激活剂的配制与使用
        3.2.22免疫荧光染色
        3.2.23 单细胞上机测序
    3.3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数据质控与整合分析
    4.2 Marker基因分析及分群注释
    4.3 白细胞聚类分群结果
    4.4 样本间细胞类型比例及基因表达分布比较
    4.5 免疫细胞分群注释结果
    4.6 粒细胞分群及功能注释
    4.7 C8 cluster的功能分析
    4.8 流式细胞分选C8 cluster验证高血压脑出血小鼠外周血中C8作用
    4.9 NRF2转录因子激活剂减少C8数量并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第五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细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1.1 胞外菌猪链球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1.2 胞内菌李斯特菌诱导先天免疫概述
    2 TRIM家族与先天免疫信号通路调节研究进展
        2.1 TRIM蛋白N端结构域
        2.2 TRIM蛋白C端结构域
        2.3 TRIM蛋白表达模体
        2.4 TRIM蛋白抑制HIV感染和释放
        2.5 TRIM蛋白与PRR信号通路
        2.6 TRIM21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转录
    3 TRIM32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1 TRIM32参与细胞分化过程
        3.2 TRIM32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免疫信号通路
        3.3 TRIM32在病毒-宿主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TRIM32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思路
        4.1 研究TRIM32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
        4.2 研究TRIM32在抗菌免疫反应调控中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4.3 研究在抗菌免疫反应中TRIM32影响细胞因子表达和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
第一章 :TRIM32基因敲除小鼠和细胞系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构建得到TRIM32 基因缺失C57BL/6 小鼠
        2.2 筛选得到TRIM32 基因缺失RAW264.7 细胞系
    3 讨论
第二章 :TRIM32在猪链球菌致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TRIM32 基因缺失降低猪链球菌引起的STSLS
        2.2 TRIM32 缺失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下调血清中IFN-γ含量
        2.3 TRIM32基因缺失降低猪链球菌诱发的脑膜炎
        2.4 TRIM32基因缺失增加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宿主血脑屏障通透性
        2.5 TRIM32 基因缺失在猪链球菌感染早期增加PMN和炎性单核细胞募集
        2.6 TRIM32基因缺失不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
    3 讨论
第三章 :TRIM32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一)体内实验方法
        (二)体外实验方法
        (三)生化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TRIM32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过程中增加表达
        2.2 TRIM32基因缺失提高小鼠抵抗李斯特菌感染能力
        2.3 TRIM32 缺失RNAseq下调Erb B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应答
        2.4 TRIM32正调控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
        2.5 TRIM32正调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2.6 TRIM32 调控MAPK、STAT和 TBK1 信号通路
        2.7 TRIM32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先天免疫细胞亚群组成的影响
        2.8 TRIM32缺失提高活性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杀菌能力
        2.9 TRIM32缺失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抗菌因子分泌
        2.10 TRIM32缺失抑制李斯特菌胞内生长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主要仪器列表
附录 B: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附录 C:抗体相关信息
附录 D:引物序列信息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DNA提取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
        一、总体情况
        二、Ⅰ型干扰素病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三、炎症小体病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二) Blau综合征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讨论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主要研究终点
        三、次要研究终点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六、研究流程
    结果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讨论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四) 血浆sTREM1检测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七) ELISA测定IL-1β
        (八) 统计分析
    结果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RVD2对不同中医证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实验目的和方法
一、消退素D2对CLP脓毒症模型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小鼠生存率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1.1.1.1 主要试剂及药品
        1.1.1.2 仪器及器械
        1.1.1.3 试剂的配制
        1.1.2 实验对象
        1.1.3 实验方法
        1.1.3.1 分组与治疗
        1.1.3.2 模型的建立
        1.1.3.3 组织病理学研究
        1.1.3.4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1.1.3.5 使用髓过氧化物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测定三组小鼠肺组织中MPO含量
        1.1.3.6 小鼠肺泡灌洗液中促炎因子以及白蛋白的测定
        1.1.3.7 RVD2对CLP小鼠生存率影响的观察
        1.1.3.8 Western相关实验
        1.1.3.9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RVD2对CLP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1.2.2 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1.2.3 RVD2对小鼠肺组织MPO的影响
        1.2.4 RVD2对小鼠肺泡灌洗液中促炎因子及白蛋白的影响
        1.2.5 Western相关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外周血PMNs上GPR18表达量对脓毒症病人预后的预测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2.1.1.2 主要仪器设备
        2.1.2 试剂及药品的配制
        2.1.3 脓毒症病人及对照组入选标准
        2.1.4 实验方法
        2.1.4.1 患者及志愿者的数据采集
        2.1.4.2 GPR18阳性PMNs比例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2.1.4.3 LPS刺激PMNs后GPR18表达量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2.1.4.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PMNs上GPR18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
        2.2.2 临床数据的进一步处理
        2.2.2.1 脓毒症患者致病菌分类
        2.2.2.2 死亡与非死亡患者情况对比
        2.2.2.3 GPR18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2.2.4 GPR18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2.2.2.5 GPR18与炎症、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
        2.2.2.6 GPR18与其余临床数据之间的关系
        2.2.2.7 GPR18与生存率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2.2.2.8 “三证三法”中医分型与GPR18以及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2.2.3 GPR18于PMN上的表达,与LPS密切相关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脓毒症研究近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重组人乳铁蛋白奶粉对仔猪免疫应答和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乳铁蛋白的理化性质
        1.1.1 LF基因的表达调控
        1.1.2 LF的结构
        1.1.3 LF的肽段
        1.1.4 LF的稳定性
        1.1.5 LF分子结合性质
    1.2 乳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2.1 抗菌活性
        1.2.2 抗病毒活性
        1.2.3 抗真菌活性
        1.2.4 抗寄生虫活性
        1.2.5 抗肿瘤活性
        1.2.6 促进铁吸收和转运
        1.2.7 调节肠道菌群
        1.2.8 抗过敏
        1.2.9 阻断自由基
    1.3 乳铁蛋白在胃肠道中的存在形式
    1.4 乳铁蛋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4.1 免疫系统
        1.4.2 免疫调节活性
        1.4.3 LF对固有免疫的影响
        1.4.4 LF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1.4.5 LF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1.4.6 LF影响免疫的可能机理
    1.5 乳铁蛋白对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1.5.1 骨生长的生理演化
        1.5.2 影响骨骼发育的因素
        1.5.3 骨代谢疾病
        1.5.4 LF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1.5.5 LF对破骨细胞的作用
        1.5.6 LF促进骨生长
    1.6 乳铁蛋白发挥生物活性的机制
    1.7 乳铁蛋白作为疾病的生物标记
    1.8 乳铁蛋白的其他作用
    1.9 乳铁蛋白的应用情况
        1.9.1 LF在食品保健品中的应用
        1.9.2 LF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
        1.9.3 LF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0 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1.10.1 LF基因在真菌中的表达
        1.10.2 LF基因在植物及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1.10.3 LF基因在动物乳腺中的表达
    1.11 本实验室关于乳铁蛋白的研究工作
    1.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案
        1.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溶液的配制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2.1.4 分析工具软件
    2.2 实验动物
        2.2.1 实验动物和实验设计
        2.2.2 饲养管理
        2.2.3 体重测定
        2.2.4 腹泻监测
        2.2.5 样品采集和血常规测定
    2.3 实验方法
        2.3.1 匀浆液制备
        2.3.2 免疫球蛋白、组胺和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2.3.3 肠绒毛形态分析
        2.3.4 免疫和过敏相关基因mRNA表达分析
        2.3.5 成骨细胞培养
        2.3.6 血清钙测定
        2.3.7 骨密度分析
        2.3.8 骨生物力学分析
        2.3.9 成骨细胞增殖MTT分析
        2.3.10 成骨细胞分化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3.11 ERK1/2磷酸化分析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日增重的影响
    3.2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3.3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3.4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过敏反应的影响
    3.5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3.6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3.7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3.8 重组人乳铁蛋白影响仔猪免疫力的机制探讨
    3.9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3.10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骨密度和骨矿盐含量的影响
    3.11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仔猪骨强度的影响
    3.12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3.13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3.14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成骨细胞ERK1/2磷酸化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补肾解毒方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疗效及对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天然免疫在抑制HIV中的作用
    1.2 艾滋病的胃肠道病理机制及中医病机研究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建立猴AIDS动物模型相关材料
        2.1.2 补肾解毒方药物制剂
        2.1.3 ELISA试剂盒和仪器
        2.1.4 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1.5 病理和免疫组化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建立猴AIDS动物模型
        2.2.2 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2.2.3 ELISA检测
        2.2.4 Western免疫印迹
        2.2.5 病理和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2.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中国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造模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结果
    3.2 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急慢性感染天然免疫细胞因子变化
        3.2.1 研究背景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3.3 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的疗效观察
        3.3.1 研究背景
        3.3.2 研究结果
        3.3.3 讨论
    3.4 补肾解毒方治疗中国恒河猴AIDS胃肠道天然免疫机制研究
        3.4.1 研究背景
        3.4.2 研究结果
        3.4.3 讨论
        3.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临床及科研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7)wad基因缺陷与鼻窦细菌黏附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肥大细胞基因缺陷鼠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模型的比较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诱发细菌性鼻窦炎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章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在鼻粘膜中的表达
    研究背景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3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牦牛中性粒细胞抗菌肽分离纯化、LAP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引言
        1.1 抗菌肽的发现简况
        1.2 抗菌肽的分类
        1.2.1 根据来源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2.2 根据合成的部位可分为两类
        1.2.3 根据结构分类
        1.2.4 根据生物活性分类
        1.2.5 根据所带电荷分类
        1.3 防御素的分布
        1.3.1 α-防御素
        1.3.2 β-防御素
        1.3.3 θ-防御素
        1.4 防御素的分子特征
        1.4.1 α-防御素
        1.4.2 β-防御素
        1.4.3 θ-防御素
        1.4.4 昆虫防御素
        1.4.5 植物防御素
        1.5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1.6 结构和功能关系
        1.6.1 正电荷对低聚反应的作用
        1.6.2 二硫化物排列的作用
        1.6.3 其它结构模式的作用
        1.6.4 防御素的活性与肽链个别氨基酸残基关系
        1.7 防御素的生物学活性
        1.7.1 抗细菌作用
        1.7.2 抗病毒作用
        1.7.3 抗真菌作用
        1.7.4 防御素的抗肿瘤作用
        1.7.4.1 防御素直接抗肿瘤作用
        1.7.4.2 防御素间接抗肿瘤作用
        1.7.5 防御素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1.7.6 防御素的趋化活性
        1.8 防御素的应用前景
        1.8.1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8.2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8.3 在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8.4 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10 结束语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牦牛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的提取与生物活性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用菌种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1.5 溶液和培养基
        1.2 方法
        1.2.1 牦牛PMN的分离
        1.2.1.1 测试确定牦牛PMN的漂浮密度
        1.2.1.2 PMN分离液的配制
        1.2.1.3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1.2.2 中性粒细胞颗粒组分的分离
        1.2.3 PMN颗粒组分中蛋白的提取
        1.2.4 抑菌活性检测
        1.2.5 溶血活性检测
        1.2.6 血细胞凝集活性检测
        2 结果
        2.1 牦牛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漂浮密度
        2.2 PMN的纯化分离结果
        2.3 PMN颗粒组分的分离及其蛋白的提取结果
        2.4 抑菌活性检测结果
        2.5 溶血活性检测
        2.6 血细胞凝集活性检测
        3 讨论
        3.1 分离方法的选择
        3.2 牦牛中性粒细胞粗提物的活性
        4 小结
    第三章 牦牛中性粒细胞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用菌种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牦牛中性粒细胞的获取
        1.2.2 中性粒细胞粗提物的制备
        1.2.3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
        1.2.4 样品收集
        1.2.5 抑菌活性测定
        1.2.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1.2.7 抑菌活性测定
        1.2.8 质谱分析
        2 结果
        2.1 Bio-Gel凝胶过滤的分离效果
        2.2 抑菌活性测定
        2.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纯化的效果
        2.4 活性测定
        2.5 质谱测试分析
        3 讨论
        3.1 防御素的纯化方法
        3.2 防御素的色谱纯化模式的选择
        3.3 蛋白质的纯化技术的发展
        4 小结
    第四章 牦牛舌上皮组织β-防御素基因yLA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及其组织
        1.1.2 菌种与载体
        1.1.3 酶和主要试剂
        1.1.4 试剂配制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牦牛舌上皮组织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2.2 yLAP基因的扩增
        1.2.3 yLAP基因的克隆
        1.2.4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1.2.5 RT-PCR产物cDNA的序列测定
        1.2.6 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2.2 RT-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2.3 yLAP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3.1 重组质粒的电泳鉴定
        2.3.2 重组质粒的PCR扩增与酶切鉴定
        2.4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2.5 目的基因的基本性质分析
        2.6 yLAP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2.7 蛋白质序列的Blast分析
        3 讨论
        3.1 牦牛β-防御素yLAP的克隆
        3.2 牦牛β-防御素yLAP的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牦牛舌β-防御素(yLA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及其组织
        1.1.2 载体及菌种
        1.1.3 酶和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SDS-PAGE电泳用试剂
        1.2 方法
        1.2.1 引物的设计
        1.2.2 yLAP基因片段的扩增
        1.2.3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28a的酶切回收
        1.2.4 yLAP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及转化
        1.2.5 重组表达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1.2.6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
        1.2.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检测
        1.2.8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探索
        1.2.9 pET-yLAP的表达产物的初步纯化
        1.2.10 用琼脂扩散法检测表达蛋白的体外抑菌活性
        2 结果
        2.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1.1 yLAP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
        2.1.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2 重组表达载体诱导产物的电泳分析
        2.3 不同诱导条件对重组载体pET-yLAP表达的影响
        2.4 重组载体pET-yLAP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活性的检测
        2.4.1 溶解性判定试验
        2.4.2 重组牦牛防御素蛋白的分离、纯化
        2.4.3 牦牛防御素重组蛋白体外抑菌活性的检测
        3 讨论
        3.1 pET-yLA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2 表达重组蛋白的初步纯化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动物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与抗感染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隐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1 虫体形态与生活史
        2 隐孢子虫分类
        3 体内外感染模型
        4 致病机理
        5 流行病学
        6 检测技术
        7 治疗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形态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MDCK模型的建立及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保存在水和重铬酸钾中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活性及感染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检测隐孢子虫卵囊MAFS法的改进及与IFA-McAb和PCR法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隐孢子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华东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九章 华东地区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十章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细胞损伤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十一章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MDBK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十二章 APS、MT与NTZ对C parvum活性及感染性的抑制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蕨麻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及自由基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蕨麻多糖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目的
        试验一 蕨麻多糖对嗜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蕨麻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内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蕨麻多糖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蕨麻多糖自由基药理学研究
        目的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蕨麻多糖的毒性试验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试验一 蕨麻多糖对小鼠及兔的毒性作用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蕨麻多糖对鸡的毒性作用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试验三 蕨麻多糖对鸡局部注射后吸收情况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小结
    第四章 蕨麻多糖免疫增效及促生长作用研究
        目的
        试验一 蕨麻多糖对鸡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和B淋巴细胞玫瑰花环的形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蕨麻多糖对鸡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百分率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蕨麻多糖对鸡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蕨麻多糖对雏鸡生长性能及新城疫疫苗免疫增效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猴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凋亡的可能机理(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D]. 张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TRIM32在抗细菌先天免疫调控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欧阳譞.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3]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RVD2对不同中医证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D]. 邱重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重组人乳铁蛋白奶粉对仔猪免疫应答和骨形成的影响[D]. 李秋玲.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补肾解毒方治疗猴艾滋病模型疗效及对胃肠道粘膜天然免疫影响的研究[D]. 张清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wad基因缺陷与鼻窦细菌黏附的相关研究[D]. 安云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09(03)
  • [8]牦牛中性粒细胞抗菌肽分离纯化、LAP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 董开忠.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 [9]动物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与抗感染药物的研究[D]. 陈甫.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蕨麻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及自由基药理学研究[D]. 陈炅然.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猴免疫缺陷病毒诱导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