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消失

胡同消失

一、HU TONG DISAPPEARING(论文文献综述)

邢振鹏[1](2021)在《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义县古城建于辽代,古称宜州,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以北约50公里。古城内现存的重要历史建筑遗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与广胜寺塔。40年来的快速城市发展,伴随着商业拆迁,历史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环境被破坏,它们与建筑单体遗产的联系被割断。历史城市的风貌由单体建筑遗产与其周边历史街区共同营造,它们共同组成历史城镇的完整空间形态,传达完整的历史信息。但当下义县古城的普通历史民居保护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面临着自然衰败与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目前义县古城内约45%的历史街区不仅没有被保护或者修缮,反而被拆除,代之以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居住建筑,这种趋势正在严重威胁重要建筑遗产周边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的衰败也是对建筑遗产价值的破坏。保护完整的历史街区、保证建筑遗产的整体性对于义县古城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基于城市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框架,结合当代技术手段,本文对义县古城内现存的历史街区的历史城市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形态学分析。本文借鉴城市形态类型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义县古城历史街区的道路、街廓、产权地块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城市形态学研究和演变分析,研究成果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在古城历史街区濒危的现状下,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抢救整理义县古城的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遗产,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在传统类型形态学的定性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Grasshopper软件、ladybug插件等当代技术手段在定量研究方面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是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第2-5章)为古城形态要素研究,包括义县古城自然、经济、文化、历史、城市遗产等总体情况的分析;道路系统的分级、演变与形态、道路密度与步行可达性的分析;街廓的形态类型、街廓内建筑密度、太阳辐射分析;产权地块的形态类型、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院落太阳辐射分析;现存传统民居统计、保存程度分析、整体及细部形态特征、传统院落平面复原等。第三部分(第6章)为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研究,提出历史街区现存问题,根据前文的研究分别对道路、院落、建筑提出形态保护策略,并设计历史街区旅游路线,为古城日后的发展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为结论,总结古城各层级要素的形态特征:偏心十字街的古城结构;错综复杂但层级明确的道路;方形与横条形为主的街廓;历史院落拆分形成的地块;简洁质朴的传统民居等。

孙浩杰[2](2020)在《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老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保留下来了的胡同—四合院空间形态同样也构成了北京老城空间格局中必不可少的空间要素符号。北京胡同自元代产生以来,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当今的胡同风貌和空间形态。研究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并发现其演变规律对当今北京老城胡同风貌恢复以及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北京老城胡同的发展沿革进行追溯,探究元明清、民国及建国后各个时期的胡同发展历程,并分析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对胡同发展演变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北京老城胡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剖析,提取胡同空间尺度的构成要素,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北京老城地图,对西四北、南锣鼓巷、东四三个片区的图底关系图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出各个时期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并探究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则是结合笔者参与的项目实践,以砖塔胡同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当今砖塔胡同空间尺度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并提出当今胡同空间尺度的改善提升建议。在当今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背景下,胡同空间尺度改善应主要从环境整治、界面改造、交通空间优化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胡同空间品质,恢复传统胡同风貌,营造老北京胡同氛围。

张怡斐[3](2020)在《空间媒介视野下开封胡同的传播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同是开封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也是开封的城市景观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和人类活动。在开封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胡同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不降反增,愈来愈成为开封的一张城市名片,向人传递出关于开封的城市信息,塑造着人们对于开封的城市认知,保护胡同和胡同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也在城市改造中逐步得到实践。胡同的保护和传播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城市信息和文化资源的“自我价值”,更在于它作为一种空间媒介在建构城市中的传播关系、生成空间意义等层面发挥的功能和价值。这里的传播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过程,而是理解为关系网络的编织和实践,胡同是城市中的实体空间,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城市活动和传播关系。胡同作为开封的城市特色资源,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突出,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元。将开封胡同视为空间媒介,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来研究胡同空间在城市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传播功能。文章首先对开封胡同及相关文化做一介绍,重点从胡同的现状、特点、文化构成方面进行阐释。其次对胡同如何作为空间媒介做了说明,从胡同的空间媒介属性和其作为空间媒介的传播特点两方面进行论述。胡同空间的可读性、连接性和符号化使其具备了沟通传播主体的空间媒介特质,而这种属性和胡同的空间特性一同决定了胡同的视觉信息传播、可沟通传播过程以及共享性传播空间的传播特点。基于以上媒介特质和传播特点,开封胡同在文化隐喻、形象认知以及空间生产三个方面发挥其空间媒介的传播功能。在城市可沟通性的前提下胡同在多元交往和数字技术融合两个方面具有传播功能延伸的可能性,并列举了国内其他城市的案例予以启示和借鉴。胡同作为空间媒介一方面能够传承城市文脉和观念,留存城市记忆,建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形成对开封的城市形象认知和空间记忆,同时在胡同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传播关系和空间意义。这既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是胡同传播价值的深度体现,对此展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胡同、人、城市间的关系。

王雪[4](2020)在《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土地与住房供给的市场化改革迅速推进,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逐渐压倒使用价值,于是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以房地产为导向的空间重构。伴随着旧城区的物质环境、产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全方位升级,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邻里街坊遭到致命破坏。历史城区不仅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也是本土社区赖以生活的家园,承担着居民的物质、精神、情感和社会需求。从人文主义遗产保护视角,受资本支配的理性主义城市重构不仅造成历史肌理的结构性破坏,更是将承载着文化与记忆、向景观中注入了情感与意义的社区彻底解构,而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之间动态的、迭代的、具体的互动关系恰是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从空间正义视角,与社区福祉相悖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分配机制暴露出资本扩张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而保障社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遗产社会价值的前提。天津是一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同时也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城市,其过往二十余年的城市建设历程暴露出经济增长、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论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对中心城区12个历史片区的社区调查(信息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围绕着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的关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实现历史环境延续性、社区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发展三者之间平衡的可行性策略提供现实借鉴,方能利于历史城区在当代生活中作为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论文各章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展开,总体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建构历史城区中人地关系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论体系(第2章),然后基于实证研究阐明当代城市人地关系破坏的表现及动因(第3、4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不同人地关系对遗产保护的不同影响(第5、6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2章理清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议题中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按照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微观心理关照和城市权利关照三个维度建构理论体系;第3章分析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人地关系的普遍威胁及其在社区尺度的消极结果,并且以西沽南为例基于对人地纽带特征的详细分析揭示城市空间重构对本土社区的破坏作用;第4章分析这种人地纽带破坏在中国乃至天津具体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动力机制;第5章以兆丰路社区为例揭示了在居住需求与现实利益因素的介入下,人地关系恶化导致遗产保护面临来自社区的阻力;第6章通过考察老城厢拆除以后当地居民自发抢救老城文化的行为,展现了人地情感纽带对推动遗产保护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体现出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论文从人地纽带视角切入,将着眼点由城市遗产的实物对象转向其中容纳的社会群体,从人情化和正义性两方面使遗产社会价值的人本思想得到全面阐发。通过对社区的微观研究可以将历史环境中相对隐形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呈现出来,使旧城更新中的遗产去留争议从建筑文化和空间经济之间的价值权衡向社会层面扩充。而且,论文以当下中国城市最具争议性的危旧改造现象为背景,将遗产社会价值、城市权利、士绅化、失所等国际关心的议题落地本土化分析。

陈春兆[5](2020)在《开封“胡同文化”空间形态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室内设计等空间形态呈现出全球化、国际化、同一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日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民居文化及建筑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冲突也愈演愈烈,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存与留备受关注。开封胡同作为中原胡同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其空间形态转型来探寻传统胡同与城市现代发展空间与文化冲突的解决办法。胡同是我国早期常见的群居形式,一般在现代城市的老城中心区域。胡同内建筑以四合院为主,街道宽窄不一,大多街道较窄,以井字型排列,部分因地形、原有建筑等原因形状蜿蜒。胡同历史年代久远,元大都时期就有胡同一词出现,历经时代变迁,胡同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被称之为城市的血脉。胡同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四合院、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等不计其数。胡同的传统搭建技艺、院落陈列布局、建筑雕刻工艺等存在较高的历史价值。近百年来,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居住形式逐渐向楼房集聚的小区转变,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占据城市中心区域的胡同大部分都已被拆迁,胡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胡同文化的传承、胡同建筑的保留等问题逐渐突出。开封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民间称开封拥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胡同”是开封居民传统的居住方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中原传统民居的代表,但因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以及政府对开封胡同蕴含的文化价值认知不足,近几十年,多数胡同已经被拆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四十余条胡同留存下来。开封胡同记录了开封历史的变迁和各时代的历史风貌,妙趣横生、市井百态,至今仍是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城市化发展和建筑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问题,以开封胡同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北京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等国内相似案例探寻可借鉴的地方,对比开封双龙巷、鹁鸽市等已改造项目,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为开封“胡同文化”的传承、建设、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和优化路径。通过对开封“胡同文化”的相关研究,建议改善胡同居住空间及配套设施、合理城市空间规划、打造开封“胡同文化”风貌旅游空间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开封胡同现状。空间形态转型升级,可以使开封胡同在保持原有的中原传统民居格调的同时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政府引导和居民自发结合的形式部分空间转型升级为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和公共旅游空间,打造中原传统民居品牌,目的地旅游——“串胡同”的开封新型旅游形式,以此来解决传统民居文化及建筑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问题。

王新义[6](2020)在《河南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辉市地处南太行山麓,是华北平原向太行山的过渡地带,水资源丰富,具有“豫北水城”的美誉。卫辉故有城,今城始建于东魏时期。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我国中原地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具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城市建设很有自身的特色,明朝末期,更是形成了“三城鼎立”的格局。但是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卫辉老城区除了点状分布部分历史遗迹和几条历史文化街区外,城内其他部分破坏严重,山水格局被打破,城内卫河老河道逐渐废弃、消失,作为运河城市的特色也逐渐消失。而国内对卫辉古城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建筑方面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卫辉古城进行研究,从建筑学和建筑史学的视角和方法分析卫辉古城的“原型”,希望对卫辉古城未来的发展建设找到理论依据。本文以卫辉老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卫辉城的空间形态,在时间跨度上,以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为主,对以前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梳理。主要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和微观内部构成要素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卫辉古城所处的山水环境,进而分析城池营建理念。卫辉西北倚靠南太行,卫河和孟姜女河穿城而过,城池选址于卫河“汭”位,蕴含科学的古代风水学知识,构成了城市与山水环境一体的理想模式。其次对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的内部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分析,包括城墙体系、街巷体系、河流水系、基本功能区和节点建筑五个层面,总结这几个构成要素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联系。因为卫辉具有“三城鼎力”的特点,城墙体系构成了城市小边界,三个城墙小边界结合三城之间的区域又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大边界;街巷体系和河流水系构成了城市的骨架;内部基本功能区构成了城市的群域,城市内部官署空间居于府城中北部和西南部,文教空间紧贴官署空间,商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北盐店城、西盐店城和西关至卫河德胜桥周围;民居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最基本单元,四散分布于城市各个功能区中间繁荣同时,主要分布在城市四关和马市街周围;节点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往往位于城市的重要位置。以上几种构成要素之间,即有自身的区域划分的特征,但是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卫辉的城市空间形态。最后根据以上对卫辉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找到了城市的“原型”,发掘了城市的特色。然后结合卫辉老城区现今的保护现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希望能对卫辉古城以后的发展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张澜[7](2020)在《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晋城老城位于山西省东南地区,晋城市主城区西北部。晋城老城在晋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然而随着新城新区的快速发展,晋城老城出现一系列现实问题:老城发展缓慢与时代的要求相差巨大、老城居住环境条件落后无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老城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老城道路狭窄管线外露存在安全隐患、老城内部风貌与肌理新旧割裂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发展策略如何制定,老城如何既满足当代需求又满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老城风貌肌理等的新旧割裂问题如何解决,老城的文脉如何延续,是晋城老城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机更新理论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主张城市更新应该顺应城市内在的秩序与规律,强调妥善处理城市各部分的关系,以实现城市的整体性、延续性与可持续性。本文研究基于有机更新理论,探讨晋城老城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以期解决晋城老城现实问题,实现老城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调查咨询研究的研究方法,按照“提出问题—理论研究—问题分析—解决策略”的研究路径,具体分析晋城老城的现实情况,探讨实现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策略。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城市更新、有机更新的研究动态,并阐述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有机更新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为晋城老城有机更新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研究晋城老城历史、城市建设现状及特征,为策略的提出提供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思路研究,首先分析晋城老城价值、问题,以及有机更新的发展诉求。之后识别晋城老城构成要素与价值、问题、诉求的对应关系,并得出以诉求为目标、以价值-问题划分保护与更新、将老城构成要素按照“点-线-面”划分有机更新内容、整体保护与更新面状元素、疏通线状元素、激活点状元素的有机更新总体思路。提出晋城老城有机更新以历史文化为定位,以及整体性、延续性、可持续性、动态性为原则。进一步提出“目标-要素-点线面保护及更新”的有机更新策略框架、实施重点以及重点区域,为晋城老城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做出指导;第五部分基于有机更新的思路,提出有机更新下的晋城老城保护与更新的具体策略,以期解决老城现实问题,实现老城文脉延续、新旧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结论表明,晋城老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历史遗存、积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更新下的晋城老城保护策略应延续古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老城历史遗存、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3点实现晋城老城的延续性与完整性;晋城老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功能分区混杂且功能不完善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道路狭窄存在安全隐患缺少停车空间,公共空间数量不足不满足居民活动需求,老城风貌新旧割裂,商业缺少特色。有机更新下的晋城老城更新策略应整合功能片区、提升道路交通、完善公共空间、划分城市风貌、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通过这5点实现晋城老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于有机更新理论具有理论意义、对于晋城老城保护更新具有实践意义,对于面临相似现实问题的老城具有普适性意义与借鉴价值。

杜丛丛[8](2020)在《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单体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建筑周边的环境呈现出公共空间缩减、绿地功能缺失的问题,使得现有的绿地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生活的需求。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类具有数量多、辐射面积广、可达性强等特点的公共空间,能够为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地域文脉展示的场所。研究如何在历史街区中设计功能完善、环境宜人且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头绿地这一课题,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项目的背景下,研究广安门内地区的西琉璃厂历史街区、校场口历史街区与法源寺历史街区三处历史街区的街头绿地的更新设计策略。本文的第一、二章是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了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总体目标,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经验;第三章提取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特色要素,梳理了历史文脉并对空间价值进行归纳;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第四章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街头绿地的形态、位置、功能、分布、景观设施以及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实例归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第五章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更新策略;第六章节是本研究的总结章节,阐述了研究结论、创新点、展望。本研究以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空间功能不足、历史文脉灭失、场地规模有限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广内地区在明清时期发展繁盛,是“宣南文化”的承载地区,历史遗存丰富,但是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数量和功能无法满足需求,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不足,导致空间场所感弱,现有的街头绿地不符合“让老城留下记忆”的目标,也不能够为新兴的游览方式和活动习惯提供足够的景观空间。本研究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宏观层面完善总体规划布局,中观层面从线性空间结构和历史街区特色节点提出设计方案,微观层面对街头绿地内的景观元素即标识系统、城市家具、照明设施、景观小品、植物具体规划布局和设计方法提出策略。最终得到接理论,提出对于历史街区中的街头绿地的景观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点:完善街头绿地功能布局,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古玉莹[9](2020)在《洛阳市街道名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街道名称作为社会语言的一部分,可以展示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现出政府语言政策的实施情况。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介绍了研究对象以及论文创新之处。阐述了官方语言景观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为论文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并对街道名称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出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洛阳市老城区街道名称进行研究。考察街道名称音节数量和平仄节拍情况等。接着对街道名称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考察了街道名称的生成方式。这些街名多以出现过的名人、寺庙、标志性建筑、行市、街道所处的位置方向信息命名,还有一部分以吉言和嘉语命名。最后,对街道名称时态情况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横向研究上,将开封鼓楼区与洛阳老城区命名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异同。探索更优的适合老城发展的命名方式。第三部分是对洛龙区街道名称展开研究。首先对街道名称语音特征进行分析,接着考察了街道名称的结构特征。然后考察了街道名称的生成方式,该区街道名称以突出历史文化为主线,出现大量“人物街道”和名胜古迹命名,如乐天路,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厚度,体现出洛阳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耳目一新。还有以吉言和嘉语、标志性建筑命名的。最后,指出实际街道标牌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对策。总体看来洛龙区街名较佳。在语音特征方面,两个城区街名音节数量合理适当。不冗杂,方便使用,基本遵循平仄相间规则。在命名方面,洛龙区着重洛阳历史文化的宣传,尤其是洛阳城的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等。而老城区多以发生过的事件和寺庙、建筑、行市、人物以及吉言和嘉语命名。街道名称多为历史遗留,且明清时期街名较多。通名使用上,老城区通名要比洛龙区丰富,但洛龙区基本遵循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的原则。通过对比发现两个城区街道名称的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街道名称的规范化以及洛阳作为国家旅游城市的地位。

祝勇[10](2020)在《四合院记》文中研究说明一"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是一种四周是房屋,中间是院落的民居,看起来很像汉字的"口"字。院落里房屋四合,所以叫"四合院"。也有院落里三面是房屋的,看上去像"冂",叫作"三合院"。四合院是依托于胡同建起来的民居,所以四合院和胡同是一体的。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放在今天也是可以傲视世界的。欧洲的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种放射状结构,这让街边的房屋七扭八歪,很难找到一座建筑是正南正北的,街道亦不规则,元大都则不然,元大都的道路系统,参照《周礼·考工记》上的原则,为"九经九纬",自南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经纬交

二、HU TONG DISAPPEAR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U TONG DISAPPEARING(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内古城保存现状与研究价值
        1.1.3 义县古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1.3.2 城市遗产研究综述
        1.3.3 义县古城研究综述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义县古城:自然、人文与城市遗产
    2.1 辽西要塞
    2.2 义县的自然环境
        2.2.1 地形
        2.2.2 水文
        2.2.3 气候
    2.3 传统的经济模式
        2.3.1 农耕文化
        2.3.2 商业贸易
    2.4 多元的宗教文化
        2.4.1 佛教
        2.4.2 道教
        2.4.3 伊斯兰教
        2.4.4 基督教
    2.5 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构成
    2.6 义县历史:从宜州到义县
        2.6.1 义县的建置沿革
        2.6.2 古城的历史演变
        2.6.3 历史地图的当代转译
    2.7 义县的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
        2.7.1 濒危的历史街区
        2.7.2 重要的建筑遗产
        2.7.3 义县境内的遗产与旅游现状
    2.8 小结
第3章 义县古城的道路结构
    3.1 道路系统的等级
    3.2 民国到当代的街道历史演变
    3.3 十字结构的道路形态
        3.3.1 道路结构
        3.3.2 比例尺度
        3.3.3 肌理分析
        3.3.4 公共空间
    3.4 历史街区的道路密度分析
        3.4.1 道路密度计算
        3.4.2 道路密度图表
    3.5 历史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义县古城的街廓与地块
    4.1 街廓的形态类型
    4.2 街廓建筑密度量化分析
    4.3 院落的分解:产权地块现状调研
    4.4 院落的复原:传统院落边界推测
        4.4.1 现有历史建筑遗存的院落调研
        4.4.2 传统院落的边界推测
        4.4.3 传统院落形态分析
    4.5 历史街区的太阳辐射量化分析
        4.5.1 街廓太阳辐射量分析
        4.5.2 传统院落太阳辐射量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义县古城的传统建筑
    5.1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5.1.1 传统民居整体特征
        5.1.2 门楼与门洞
        5.1.3 墀头样式
        5.1.4 山墙图案
    5.2 传统民居的保存状态
    5.3 传统院落平面复原推测
    5.4 时代的印记:特色建筑记录
    5.5 小结
第6章 古城历史街区的形态保护
    6.1 历史街区的问题分析
        6.1.1 居民的居住环境问题
        6.1.2 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6.2 道路形态的保护
        6.2.1 街道景观现状实例分析
        6.2.2 景观视线通廊恢复
        6.2.3 街道形态的保护策略
    6.3 院落形态的保护
        6.3.1 传统院落信息整理
        6.3.2 传统院落的保护策略
    6.4 建筑形态的保护
        6.4.1 建筑院落的保护策略
        6.4.2 可复建的历史建筑
    6.5 形态保护的应用:旅游路线设计
    6.6 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道路可达性程序
    附录 D 道路密度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范围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6.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6.3 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第2章 北京老城胡同历史沿革及现状
    2.1 北京胡同概述
        2.1.1 胡同的起源
        2.1.2 “胡同”名称的由来
        2.1.3 胡同的内涵
    2.2 胡同——元、明、清时期
        2.2.1 元代时期的胡同
        2.2.2 明代时期的胡同
        2.2.3 清代时期的胡同
        2.2.4 小结
    2.3 胡同——民国及建国后
        2.3.1 民国时期的胡同
        2.3.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胡同
        2.3.3 改革开放前后至今的胡同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2.4.1 胡同历史沿革总结
        2.4.2 胡同数量变迁总结
第3章 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生成
    3.1 尺度、空间尺度、胡同空间尺度的概念
        3.1.1 尺度的概念
        3.1.2 空间尺度的概念
        3.1.3 胡同空间尺度的概念
    3.2 胡同空间尺度的构成要素
    3.3 胡同空间尺度数据的获取
        3.3.1 胡同街道层面构成要素数据获取
        3.3.2 胡同界面层面构成要素数据获取
        3.3.3 数据获取方法汇总
    3.4 胡同空间尺度的评价标准
        3.4.1 胡同宽高比(D/H)
        3.4.2 胡同宽度
        3.4.3 胡同平面形态
        3.4.4 临街建筑外墙
        3.4.5 其他构成要素
        3.4.6 评价标准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及规律
    4.1 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过程
        4.1.1 元代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4.1.2 明代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4.1.3 清代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4.1.4 民国及建国初期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4.1.5 改革开放前后至今胡同空间尺度的特征
    4.2 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规律
        4.2.1 胡同宽度的演变规律
        4.2.2 胡同两侧临街建筑檐口高度的演变规律
        4.2.3 胡同宽高比的演变规律
        4.2.4 胡同平面形态的演变规律
        4.2.5 小结
    4.3 胡同空间尺度演变的影响因素
        4.3.1 政治因素
        4.3.2 经济因素
        4.3.3 人口因素
        4.3.4 交通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改善设计研究
    5.1 砖塔胡同概况
        5.1.1 区位及研究范围
        5.1.2 历史沿革
        5.1.3 现状概况
    5.2 胡同选取依据
    5.3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现状分析
        5.3.1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构成要素调研汇总
        5.3.2 砖塔胡同街道层面构成要素分析
        5.3.3 砖塔胡同界面层面构成要素分析
        5.3.4 砖塔胡同空间尺度现状评价
    5.4 胡同空间尺度改善提升措施
        5.4.1 胡同环境整治
        5.4.2 胡同界面改造
        5.4.3 交通空间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胡同现状数据统计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与实践情况
致谢

(3)空间媒介视野下开封胡同的传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空间媒介相关研究
        2.胡同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研法
    (四)创新之处
一、开封胡同概况概述
    (一)开封胡同
        1.开封胡同分布及特点
        2.开封胡同现状
    (二)开封胡同文化
        1.胡同建筑文化
        2.胡同命名文化
        3.胡同民间故事
        4.胡同民间风俗
        5.胡同的文化内涵
    (三)开封胡同的分类
        1.保留传统原貌的老胡同
        2.更新改造的胡同
        3.新建复建的胡同
二、开封胡同的空间媒介属性分析
    (一)开封胡同的空间媒介特征
        1.胡同空间的可读性
        2.胡同对城市的连接性
        3.胡同对城市的符号化
    (二)开封胡同空间媒介的传播特点
        1.视觉化的信息传播
        2.可沟通的传播过程
        3.共享性的传播空间
三、开封胡同作为空间媒介的传播功能分析
    (一)文化隐喻功能
        1.胡同构筑个体空间记忆
        2.胡同建构开封城市记忆
        3.胡同传递城市脉络与观念
    (二)形象认知功能
        1.作为城市形象元素的胡同
        2.个体的胡同体验认知
        3.作为形象宣传素材的胡同
    (三)空间生产功能
        1.胡同空间中的权力介入与再生产
        2.胡同与人的互动与联结
        3.胡同在空间使用中的公共性呈现
四、回归与激活:开封胡同空间传播功能的延伸
    (一)回归:胡同的多元化互动与交往
        1.胡同文化的深层感知
        2.胡同中的多元交往
    (二)激活:胡同中的数字技术融合
        1.虚实穿梭中的城市文脉
        2.胡同的数字媒体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人文主义回归的广泛影响
        1.1.2 现实背景——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无地方性”城市重构
        1.1.3 研究契机——“三年清零”行动计划
    1.2 题目解析
        1.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2.2 几个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主体视角的人地纽带研究
        1.3.2 遗产保护中涉及本土社区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1.6.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2章 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中围绕本土社区的理论体系建构
    2.1 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及其逻辑梳理
    2.2 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遗产社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社会价值概念的形成背景——遗产价值格局的人本视角转向
        2.2.2 社会价值的概念涵义
        2.2.3 社会价值的思想要旨
        2.2.4 强化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社区增权与赋能
    2.3 对本土社区的微观心理关照——“地方”视角下的人地纽带解读
        2.3.1 人地纽带何以形成
        2.3.2 人地纽带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2.3.3 人地纽带与遗产社会价值的联系
    2.4 对本土社区的城市权利关照——“无地方性”的经济根源及空间正义视角的价值矫正
        2.4.1“无地方性”的涵义
        2.4.2“无地方性”空间生产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夺式积累”
        2.4.3 历史城区更新的社会包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城市普遍的“无地方性”及其导致的社区失落
    3.1“无地方性”的现实诠释
        3.1.1 无地方性的表现特征
        3.1.2 无地方性的传播媒介
    3.2 失所(Displacement)——无地方性城市重构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3.2.1 失所的涵义与不同类型
        3.2.2 对物质与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
        3.2.3 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
        3.2.4 对地方认同的消极影响
    3.3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3.3.1 旧城更新语境下研究地方依恋与失所的意义
        3.3.2 研究过程设计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对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成“无地方性”的泛化士绅化进程及其本土化动力机制
    4.1 士绅化现象的全球传播及其引发的争议
        4.1.1 士绅化现象的普遍化、多样化及复杂化
        4.1.2 士绅化的两面性——藏匿于“都市复兴”背后的正义缺失
    4.2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发展状况
        4.2.1 市场转轨背景下中国城市士绅化的特征
        4.2.2 后改革时代天津旧城更新历程
        4.2.3 中国式士绅化在天津的具体表现
    4.3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历史工业街区为例
        4.3.1 工业街区衰败与复兴的供给端动因
        4.3.2 权威与营销策略合力推升的社会-空间升级——以棉三项目为例
        4.3.3 讨论——工业遗产空间复兴背景下社会价值的空洞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自由主义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三元悖论
    5.1 理论回顾
        5.1.1 旧城更新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1.2 遗产保护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2 研究方法
    5.3 案例地概况——矛盾丛生的兆丰路社区
        5.3.1 兆丰路社区历史沿革
        5.3.2 兆丰路社区的遗产价值与“非遗产”身份
        5.3.3 居住环境恶化与脆弱群体集中
        5.3.4 旧城改造计划的曲折进程
    5.4“拆”与“留”的矛盾
        5.4.1 政府视角——土地财政背景下天津城市遗产保护之瓶颈
        5.4.2 社区视角——积极的文化认同与消极的保护态度
        5.4.3 旧城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矛盾焦点
    5.5 讨论
        5.5.1 都市企业主义逻辑下历史街区空间再开发的社会代价
        5.5.2 历史街区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遗产社会价值的抑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建人地纽带的民间实践及其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
    6.1 案例地概况——天津老城厢的失落
        6.1.1 老城厢对天津城市的意义
        6.1.2 老城厢的地方破坏历程
    6.2 被迫失所过程中浮现的个人保护行为
        6.2.1 老城里人的恋地情结与失所创伤
        6.2.2 失所创伤激发的文化意识——民间有识之士自发保护老城文化、重建邻里社区
        6.2.3 家族纽带培育的文化责任感——名门后裔抢救老城大宅门文化
        6.2.4 乡邦文化自觉与自信——民间向政府谏言保留故城遗迹
    6.3 持续发酵的乡愁——老城文化保护行动向社会化发展
        6.3.1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6.3.2 社区协作修复地方集体记忆
        6.3.3 遗产保护意识的成熟化——由情感依恋到文化认知
    6.4 民间自发的地方文化保护实践中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城市遗产保护前沿堆积的重重矛盾及其根源
    7.2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性
        7.2.1 关注本土社区是文化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双重要求
        7.2.2 从人本视角重新解读老城区对城市的意义
    7.3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建议
        7.3.1 价值观念转型
        7.3.2 可行性路径的起点
        7.3.3 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要点
        7.3.4 实践中对广泛社会动力的培育
    7.4 局限性与展望
        7.4.1 案例地有待多元化扩展
        7.4.2 信息收集渠道有待优化
        7.4.3 有待引入长线跟踪调查
        7.4.4 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沽南片区调查问卷
附录B 兆丰路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C 网络文章“即将消失的兆丰路”留言内容摘录
附录D 兆丰路社区居民向地方政府表达诉求的相关材料
附录E 实地调研及部分受访居民照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开封“胡同文化”空间形态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胡同文化”概述
    一、“胡同文化”定义
        (一)“胡同”缘起及演变
        (二)胡同文化
    二、国内“胡同文化”概况
        (一)胡同地理分布及分类
        (二)胡同发展现状
    三、开封“胡同文化”概况
        (一)开封胡同与城市文化
        (二)开封胡同传统民居建筑
        (三)开封胡同社会职能演变
第二章 胡同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一、空间形态的相关定义
        (一)住宅空间
        (二)商业空间
        (三)旅游空间
    二、空间形态转型案例
        (一)上海田子坊
        (二)北京南锣鼓巷
        (三)开封鹁鸽市
        (四)开封双龙巷
第三章 开封“胡同文化”空间形态发展的思考
    一、开封胡同空间形态转型必要性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
        (二)当地居民对胡同式群居形式的留恋
        (三)胡同发展的时代需求
        (四)空间形态多样性转变
    二、开封胡同发展建议
        (一)居住空间及配套设施改善
        (二)城市空间合理规划
        (三)打造开封“胡同文化”风貌旅游空间
    三、开封“胡同文化”旅游空间规划
        (一)红色教育胡同——刘家胡同
        (二)民居体验胡同——三民胡同
        (三)历史文化胡同——侯家胡同、朝阳胡同
        (四)民俗胡同——大黄家胡同
        (五)书文化胡同——黑墨胡同
        (六)国潮胡同——蔡胡同
        (七)树立开封“胡同文化”旅游空间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开封胡同文化遗产保护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河南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1.3.2 我国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1.3.3 对卫辉古城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卫辉自然人文环境及城池的发展演变
    2.1 卫辉的自然环境
        2.1.1 区位分析
        2.1.2 地形地貌
        2.1.3 自然资源
    2.2 历史沿革
    2.3 卫辉的人文环境
        2.3.1 宗教祭祀文化
        2.3.2 运河商贸文化
        2.3.3 明朝宗藩文化
    2.4 卫辉古城建设的演化阶段分析
        2.4.1 形成发展期——元以前时期
        2.4.2 重筑及扩城期——明朝时期
        2.4.3 稳定期——清朝时期
        2.4.4 改造期——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辉古城山水空间格局的营建
    3.1 我国古城营建的山水思想及理念
        3.1.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3.1.2 寄情山水的文化观
    3.2 卫辉古城的山水环境
        3.2.1 集众多人文环境的西北山峦
        3.2.2 孕育卫辉的卫河及其他河流
    3.3 卫辉古城山水格局的营建方法
        3.3.1 城市自然——依山傍水,选址合理
        3.3.2 城市轴线——对位控制,尊卑有序
        3.3.3 城市景观——观山望水,天人合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辉古城内部空间形态的要素构成
    4.1 城墙体系——空间形态的边界
        4.1.1 城墙规模和结构
        4.1.2 城门
        4.1.3 护城河
    4.2 街巷体系和河流水系——空间形态的骨架
        4.2.1 街巷体系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
        4.2.2 清末民初成熟的三级街巷体系
        4.2.3 河流水系空间形态分析
    4.3 城市基本功能区——空间形态的群域
        4.3.1 王府空间——改变格局,功能置换
        4.3.2 衙署空间——等级分明,两级分治
        4.3.3 仓储空间——交通便利,就势布置
        4.3.4 信仰空间——官民分祀,灵活分散
        4.3.5 商业空间——分散布置,城关为主
        4.3.6 居住空间——三城为主,西关为辅
    4.4 节点建筑——空间形态的标志
        4.4.1 商业性空间节点
        4.4.2 政治性空间节点
        4.4.3 文化性空间节点
        4.4.4 防御性空间节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
    5.1 卫辉古城现状和价值分析
        5.1.1 卫辉古城现状
        5.1.2 卫辉古城的特点
        5.1.3 卫辉古城的价值
    5.2 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原则
        5.2.1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
        5.2.2 保护历史环境
        5.2.3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5.3 卫辉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
        5.3.1 延续老城区整体空间形态,重现“三城”犄角之势
        5.3.2 发掘运河城市特色,打造运河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5.3.3 打通视线廊道,重塑“山—水—城”特色空间格局
        5.3.4 更新城墙所在的边界活力,恢复“日”字形护城河格局
        5.3.5 复原古城重要的节点空间建筑,增强城市识别度
        5.3.6 合理组织老城区街巷交通和用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5.3.7 注重对文化遗产场所环境的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1.2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发展契机
        1.1.3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普适性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2 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有机更新理论
        2.1.1 有机更新的内涵
        2.1.2 有机更新的基本原则
        2.1.3 有机更新与传统更新的区别
        2.1.4 有机更新的策略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3 有机更新案例研究
        2.3.1 北京菊儿胡同
        2.3.2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2.3.3 汤阴老城
        2.3.4 案例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晋城老城现状解析
    3.1 晋城老城区位
    3.2 研究范围
    3.3 晋城老城历史现状
        3.3.1 老城历史演变
        3.3.2 老城历史遗存
        3.3.3 老城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3.4 晋城老城建设现状
        3.4.1 老城城市格局
        3.4.2 老城功能分区
        3.4.3 老城道路交通
        3.4.4 老城公共空间
        3.4.5 老城风貌
        3.4.6 老城商业
    3.5 本章小结
4 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思路
    4.1 晋城老城的价值
        4.1.1 保持古城传统空间格局特征
        4.1.2 历史遗存数量较多分布集中
        4.1.3 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4.1.4 晋城老城价值小结
    4.2 晋城老城的问题
        4.2.1 功能分区混杂功能不完善
        4.2.2 交通存在安全隐患,缺少停车空间
        4.2.3 公共空间分布零散数量不足
        4.2.4 老城风貌新旧割裂
        4.2.5 商业缺少特色
        4.2.6 晋城老城问题小结
    4.3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发展诉求
        4.3.1 实现老城可持续发展
        4.3.2 实现老城新旧和谐
        4.3.3 实现老城文脉延续
    4.4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要素识别
        4.4.1 晋城老城的构成要素
        4.4.2 基于“诉求”的要素识别
        4.4.3 基于“价值-问题”的要素识别
        4.4.4 基于“点-线-面”的要素识别
    4.5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总体思路
        4.5.1 将“诉求”作为有机更新的目标
        4.5.2 保护老城“价值”,更新老城“问题”
        4.5.3 “面”的整体保护更新
        4.5.4 “线”的疏通
        4.5.5 “点”的激活
    4.6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定位
    4.7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的原则
    4.8 晋城老城有机更新策略的框架
        4.8.1 “目标-要素-点线面保护更新”的策略框架
        4.8.2 有机更新策略的实施重点
        4.8.3 有机更新策略的重点区域
    4.9 本章小结
5 晋城老城保护的有机更新策略
    5.1 延续城市格局
        5.1.1 延续古城传统空间格局
        5.1.2 标识古城重要边界
        5.1.3 恢复古城重要历史建筑
    5.2 保护历史遗存
        5.2.1 保护老城核心区、东西关、东西河历史遗存片区
        5.2.2 保护及恢复老城传统街巷
        5.2.3 保护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院落
    5.3 传承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5.3.1 传承老城传统文化
        5.3.2 活动体验再现老城文化场景
    5.4 本章小结
6 晋城老城更新的有机更新策略
    6.1 整合功能分区
        6.1.1 老城整合为七大功能片区
        6.1.2 各功能片区功能蜕变
    6.2 提升道路交通
        6.2.1 完善老城核心区街巷系统
        6.2.2 更新老城道路宽度
        6.2.3 增加社会停车场地
    6.3 提升公共空间
        6.3.1 整治东西河滨水景观带
        6.3.2 规划大小什字绿化景观轴
        6.3.3 增加公共空间节点
    6.4 整合城市风貌
        6.4.1 划分老城风貌分区
        6.4.2 修复老城核心区传统巷道风貌
        6.4.3 修复历史建筑及传统院落风貌
    6.5 打造特色商业
        6.5.1 植入老城特色商业业态
        6.5.2 打造11条特色商业街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8)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老城历史街区概况
        1.1.2 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
        1.1.3 历史街区更新中街头绿地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主要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21
    2.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
        2.1.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原则
        2.1.2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特点
        2.1.3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途径
    2.2 街头绿地景观基础理论
        2.2.1 街头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2.2.2 街头绿地的主要功能
        2.2.3 街头绿地的景观要素
    2.3 北京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实践案例
        2.3.1 北京老城街头绿地的基本情况
        2.3.2 大栅栏-商业居住混合型
        2.3.3 南锣鼓巷-商业型
        2.3.4 南池子-居住型
    2.4 国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案例
        2.4.1 巴塞罗那老城整治更新
        2.4.2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更新改造
        2.4.3 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市街道更新
    2.5 实践案例经验教训
        2.5.1 以遗产为中心构建传统空间序列
        2.5.2 对节点空间进行规划控制
        2.5.3 情景再现展示历史街区信息
    2.6 本章小结
3.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研究
    3.1 广安门内地区空间历史演变
        3.1.1 金至元代,广安门内地区初具街道格局
        3.1.2 明清时期,宣南片区形成
        3.1.3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定型
        3.1.4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市格局逐渐现代化
    3.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产
        3.2.1 文化遗产总体分布现状
        3.2.2 故居会馆文化
        3.2.3 书报商业文化
        3.2.4 寺庙宗祠文化
        3.2.5 戏曲艺术文化
    3.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空间价值
        3.3.1 体现时代变迁历程
        3.3.2 展示城市地域特色
        3.3.3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3.4 本章小结
4.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研究
    4.1 广安门内地区概况
        4.1.1 广安门内地区社会环境现状
        4.1.2 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概况
    4.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分布情况
        4.2.1 街头绿地整体分布位置分散
        4.2.2 街头绿地面积较小
        4.2.3 街头绿地总体分布与历史资源相关
    4.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分析
        4.3.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3.2 以法源寺历史街区为例分析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4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分析
        4.4.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
        4.4.2 以校场口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分析景观元素
    4.5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分析
        4.5.1 广安门内大街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形式
        4.5.2 .以西琉璃厂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人群活动
    4.6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
        4.6.1 街头绿地数量不足
        4.6.2 街头绿地功能单一
        4.6.3 街头绿地空间场所感弱
        4.6.4 植物景观缺乏精细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5.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更新策略
    5.1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规划布局
        5.1.1 扩展街头绿地覆盖范围
        5.1.2 完善街头绿地功能
        5.1.3 统一街头绿地视觉感知
    5.2 沿线性空间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5.2.1 特色探访路线停留空间
        5.2.2 步行道路休息场地设计
        5.2.3 胡同绿化引导
    5.3 历史街区特色节点设计
        5.3.1 虎坊桥广场设计
        5.3.2 法源寺前公园设计
    5.4 街头绿地景观元素提升策略
        5.4.1 标识系统设计
        5.4.2 城市家具设计
        5.4.3 照明设施设计
        5.4.4 景观小品设计
        5.4.5 植物种类选择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思考
    6.1 主要结论
        6.1.1 完善街头绿地的功能布局
        6.1.2 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
        6.1.3 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6.2 研究创新点
        6.2.1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新目标下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6.2.2 街头绿地人群使用需求的变化
        6.2.3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的特殊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片索引
附录-Ⅱ 表格索引
致谢

(9)洛阳市街道名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创新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创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现状
        1.2.2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洛阳市老城区街道名称研究
    2.1 街道名称语音特征分析
        2.1.1 音节构成
        2.1.2 平仄和节拍
    2.2 街道名称结构特征分析
        2.2.1 专名的成分
        2.2.2 专名的组合
    2.3 街道名称命名方式分析
        2.3.1 以吉言嘉语命名
        2.3.2 以寺庙命名
        2.3.3 以家族命名
        2.3.4 以地理方位和建筑物命名
        2.3.5 以道路用途和商业行市命名
        2.3.6 其他
    2.4 街道名称实态分析
        2.4.1 标牌设置问题
        2.4.2 翻译问题
        2.4.3 街道通名命名问题
    2.5 老城区与开封市鼓楼区街道名称比较
        2.5.1 老城区与开封市鼓楼区命名方式比较
        2.5.2 老城区与开封市鼓楼区命名年代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市洛龙区街道名称研究
    3.1 街道名称语音特征分析
        3.1.1 音节构成
        3.1.2 平仄和节拍
    3.2 街道名称结构特征分析
        3.2.1 专名的成分
        3.2.2 专名的组合
    3.3 街道名称命名方式分析
        3.3.1 以吉言嘉语命名
        3.3.2 以洛阳历史名人命名
        3.3.3 以洛阳名胜古迹命名
        3.3.4 以地理方位命名
        3.3.5 以标志性事物抽象概括命名
    3.4 街道名称实态分析
        3.4.1 标牌设置问题
        3.4.2 翻译问题
        3.4.3 街道通名命名问题
        3.4.4 对策
    3.5 老城区与洛龙区街道名称比较
        3.5.1 洛阳街道标牌国际化程度
        3.5.2 洛阳街道标牌规范化程度
        3.5.3 洛阳街道名称特色化程度
    3.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四合院记(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四、HU TONG DISAPPEARING(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类型形态学的义县古城历史街区形态研究[D]. 邢振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北京老城胡同空间尺度的演变研究[D]. 孙浩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空间媒介视野下开封胡同的传播功能研究[D]. 张怡斐. 河南大学, 2020(02)
  • [4]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D]. 王雪. 天津大学, 2020
  • [5]开封“胡同文化”空间形态转型升级研究[D]. 陈春兆. 河南大学, 2020(02)
  • [6]河南卫辉古城空间形态研究[D]. 王新义.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晋城老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张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D]. 杜丛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洛阳市街道名称研究[D]. 古玉莹.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1)
  • [10]四合院记[J]. 祝勇. 江南, 2020(02)

标签:;  ;  ;  ;  ;  

胡同消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