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弥漫性淋巴结病的CT诊断

腹部弥漫性淋巴结病的CT诊断

一、腹腔弥漫性淋巴结肿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曾宇竹[1](2021)在《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背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疾病,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聚集和广泛器官受累为特征。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PLCH)是LCH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仅有肺受累,亦可包含肺外其他系统受累。由于LCH与PLCH的低发病率及临床表现多样性,导致临床认识普遍不足。本文总结了成人PLCH与肺外LCH的临床特征、受累系统、诊断方式、治疗等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诊疗提供帮助,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1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LCH(≥18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检索收集了同期成人LCH病例90例。分为两组,PLCH组27例及肺外LCH组75例。详细记录我院1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并总结归纳文献资料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器官累及情况、确诊途径和治疗方式,分析两组异同。结果:12例本院LCH患者中,PLCH 1例,19岁男性,无吸烟史。肺外LCH 11例,男性6例,女性5例,吸烟5例。12例患者中,10例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检查异常。血常规异常9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三系降低3例;红系和巨系降低2例;红系降低而白系升高2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例。自身免疫相关指标异常8例,未检查4例,其中免疫球蛋白Ig G升高4例;免疫球蛋白补体降低3例;抗核抗体阳性3例;免疫球蛋白Ig M升高1例;Ro-52阳性1例;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1例。炎症指标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4例;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升高3例;超敏CRP升高2例;无异常2例;未行检查5例。骨髓检查7例,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粒系成熟延迟,浆网细胞稍活跃;1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增多,该患者确诊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2例患者中,多数患者未行全面影像学评估;影像学结果中,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仅PLCH患者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具有典型表现。异常影像学表现包括:肺部结节影(5/9)、胸膜增厚(1/9)、纵膈淋巴结肿大(1/9)、肺间质性改变(1/9);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4/6)、脾大(2/6)、肝囊肿(1/6)、肝脏结节(1/6);左枕部皮下脂肪层占位(1/6)、右顶骨区占位(1/6)、枕骨粗隆占位并骨质破坏(1/6)、右侧额部头皮软组织结节并骨质破坏(1/6);3例全身骨显像提示转移性骨肿瘤可能(3/5)。只有7例患者行浅表淋巴结彩超检查(7/12),均发现淋巴结肿大,其中3例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双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确诊前曾多次就诊或就诊多家医院,就诊2家及以上医院的患者占比高达2/3,最多就诊次数高达8次。6例患者曾分别被误诊为脑膜瘤、骨转移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结核、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脑膜炎、木村病。12例患者中,5例接受局部手术治疗,其中4例病情稳定,1例失访;4例接受化疗,其中3例死亡,1例病情稳定;1例接受局部放疗,因失访预后不详;1例接受中药治疗,病情稳定;1例未接受治疗,病情稳定。102例患者资料中,PLCH组与肺外LCH组在年龄、性别和吸烟史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PLCH组年龄偏轻,男性更多见,吸烟者占比更高。LCH患者受累器官依次多见于骨、肺、皮肤、淋巴结。PLCH组均有肺受累,肺外器官受累以骨和皮肤多见;肺外LCH组受累器官以骨、淋巴结和皮肤多见,两组在受累器官(除外肺)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PLCH患者中9例具有典型肺部影像学表现,即双上肺分布为主的结节(2-10mm)及形状不规则的囊腔影。异常影像学表现最多见囊腔影和结节影,其次可见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和胸水,也可有胸膜增厚、网格影等表现,少数并发气胸和纵膈气肿。18例患者经肺活检确诊,活检方式最常采用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其次采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单系统肺外LCH患者活检部位以骨最多见,皮肤、肝、软组织、淋巴结次之,多系统肺外LCH患者活检部位以骨、淋巴结最多见,其次为皮肤。有5例LCH患者合并肿瘤,其中1例良性肿瘤,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分别为1例甲状腺癌、1例食管癌、1例卵巢癌、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02例患者中仅7例行基因检测,3例PLCH患者BRAFV600E基因检测阴性,其中1例MAPK2K1也为阴性;4例肺外LCH患者均有BRAFV600E基因突变。81例患者有具体治疗信息,分别采取1种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戒烟、激素、化疗、手术、肺移植等,也有患者仅采取对症、中药治疗,或未治疗。结论:1、与肺外LCH组比较,PLCH组年龄偏轻,男性多见,吸烟史占比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受累器官分布及数量上无明显差异。LCH最常累及骨、肺、皮肤、淋巴结、肝等器官。2、多数LCH患者存在血清学和骨髓检查异常,血常规最常见三系降低(可单系、两系和三系)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见自身免疫指标非特异性异常和炎症指标增高;骨髓检查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PLCH胸部影像学以囊腔影和结节影最为多见,其次为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和胸水,多数PLCH患者不具有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4、LCH患者腹部影像学异常表现多见但不具有特征性,包括腹腔淋巴结肿大、肝囊肿、脾大和肝结节。骨LCH最常累及颅骨,头部CT可以筛查颅骨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与全身骨显像一样不能鉴别骨转移性肿瘤。5、LCH淋巴结受累常表现出双侧对称性肿大特点;肿大淋巴结最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其次为腹腔;彩超对浅表肿大淋巴结检出率高。6、肺组织活检以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最为常用,其次是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肺外器官活检部位最常选择骨、皮肤、淋巴结。7、LCH患者可以合并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部分患者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8、多数患者在确诊前曾多次就诊或就诊多家医院,存在明显延误诊断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对LCH普遍缺乏认识。9、多数患者系统评估不全,可能导致单系统受累患者统计占比增高,器官受累数量统计减少,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

段红莉[2](2021)在《网膜PET/CT特征在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和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网膜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鉴别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PET/CT检查的39例TBP患者和113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网膜病灶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强度、分布特点、网膜挛缩表现、软组织病变大小和边界以及CT表现。结果: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无FDG摄取在PC中更为常见(P=0.021,P=0.002);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局灶性FDG摄取在PC中更为常见(P=0.021,P=0.022)。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胃结肠韧带弥漫性FDG摄取在TBP中更为常见(P<0.001,P<0.001,P=0.001);游离部病灶分布在TBP和PC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裙状形态在TBP中更常见(P=0.004)。小结节在TBP中更为常见(<5 mm,P<0.001);肿块在PC中更为常见(>3 cm,P=0.001)。污迹状、结节状在TBP中更为常见(P<0.001,P=0.003);结块状在PC中更为常见(P<0.001)。摄取强度和软组织病变的边界在TBP和PC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些有助于TBP和PC鉴别诊断的网膜PET/CT特征。

许文凤[3](2021)在《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致癌性疱疹病毒,全世界约90%的人感染。大多数人EBV感染呈终身无症状潜伏感染,但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相关疾病。目前已知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有几十种,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形态广泛,不同疾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重叠。患者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疾病预后较差。EBV的致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是体内抗病毒免疫与病毒致病性间的平衡紊乱是其致病机制之一。本课题回顾性总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儿童医院的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概况、统计分析了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重点分析了EBV阳性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与组织免疫微环境。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附属儿童医院EBER阳性病例,筛选根据WHO分类标准进行确诊并且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病例;统计学分析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以及预后相关因素。2.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程度及组织免疫微环境特征利用EBER原位杂交分析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同时用免疫组化分析EBV潜伏膜蛋白LMP1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分析病变组织中T细胞(CD3+、CD5+、CD7+)、T细胞亚型(CD4+、CD8+)、初始CD4+T细胞分化亚型(Th1、Th2和Treg细胞)以及CD8+T细胞分化亚型(初始CD8+T细胞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CD20+B细胞、CD56+NK细胞、CD68+巨噬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毒性颗粒蛋白Granzyme B和TIA-1,以及免疫调节蛋白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EBV感染病例313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17例,成人183例、儿童130例。成年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19-85岁),最常见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39.3%,72/183)、鼻咽癌(27.9%,51/183);儿童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岁(1-17岁),其中以T/NK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占30.0%(39/130)和HVLLPD占23.8%(31/130)最常见。与成人患者中更常见的EBV阳性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相比,儿童常见的EBV阳性疾病(如CAEBV和HVLLPD)发热(P<0.001)、淋巴结增大(P<0.001)或伴肝脾增大(P<0.001)、肝功能障碍(P<0.001)及三系减少(P<0.001)和LDH水平升高(P<0.001)更常见。EBV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类型以T/NK细胞型(50%,156/313)最常见,其次为B细胞型(28%,87/313),而上皮细胞型(22%,70/313)较少见。经电话随访共156例患者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1.3-129月);104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0.5-122.5月);53例患者失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热(HR 2.26,P<0.001)、脾增大(HR 3.33,P<0.001)、肝功能受损(HR 2.23,P<0.001)、LDH水平升高(HR 2.30,P<0.001)、贫血(HR 2.34,P<0.001)、血小板减少(HR 3.33,P<0.001)和白细胞减少(HR3.39,P<0.001)对患者预后不利;而确诊后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放化疗或手术治疗(HR 0.40,P<0.001)较仅接受对症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2.32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共获得34份皮肤组织标本。59%(20/34)病灶组织中EBER+细胞大于100个/高倍镜,但潜伏膜蛋白1(LMP1)常为阴性(74%,25/34)。病变组织中增殖的淋巴细胞主要以T细胞为主,表达pan-T细胞标志物CD3、CD5和CD7;而在大多数活检组织中仅见少量散在的CD20+B细胞(12个/HPF)、CD56+NK细胞(20个/HPF)和CD68+巨噬细胞(62个/HPF)。CD4+T细胞亚型中,65%(22/34)的样本中观察到Th1(CD4+T-bet+)多于Th2(CD4+CMAF+)细胞;并且,大多数组织中仅观察到少量FOXP3+调节性T细胞。在91%(31/34)的组织中以T-bet标记的毒性效应CD8+T细胞为主,而初始CD8+T细胞(T-bet-CD8+)少见。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CD68+p State1+)分别在79%(27/34)和76%(26/34)组织中多于CD206+M2型和CD163+M2型巨噬细胞。大多数病灶中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IA-1呈弥漫阳性,而Granzyme B仅少量阳性分布。另外,仅分别在1例和6例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少量免疫调节蛋白PD-1和PD-L1阳性细胞。由于疾病进展,2例患者分别在3年和1年后进行了第二次活检。与第一次活检相比,第二次活检组织中EBER+细胞平均增加了5.5倍;CD8+T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比例平均减少了21%;虽然第一次活检可见散在的CD56+和粒酶B+细胞,但是在第二次活检中CD56+细胞分别呈阴性和极少量阳性细胞(13个/HP),并且Granzyme B出现丢失。结论本研究313例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成人以NK/T细胞淋巴瘤及鼻咽癌多见,儿童以CAEBV和HVLLPD多见。成人EBV感染常导致肿瘤性增生。儿童病例中,CAEBV和HVLLPD多持续进展,严重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伴噬血综合征而死亡。EBV相关疾病的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随访病例中约40%的患者死亡。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皮肤病灶中,浸润的T/NK细胞数量多少不一,主要以T细胞特别是毒性效应CD8+T细胞和Th1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Granzyme B出现丢失。

王孟可[4](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常毅刚[6](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赵杰[7](2018)在《肺淋巴管肌瘤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肺淋巴肌瘤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诊疗经验,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2年收治的1例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分析每一次的诊疗过程,再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总结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特点、诊疗得失。结果:(1)一般资料:女性,发病年龄为23岁。(2)临床特点:数次发病均以胸闷、胸痛、气促伴呼吸困难为特点。(3)肺部表现:胸部X线示:左侧气胸;右侧液气胸;左上肺条状致密影;肺部HRCT表现为:右侧气胸,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弥漫性囊性低密度区。(4)肺外表现:中下腹HRCT示:腹膜后淋巴结肿物。(5)肺功能: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中度下降。(6)病理表现为:肺组织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沿脉管周围及小气道生长;免疫组化:VEGF-D少量(+)、SMA(++)、HMB45(+)。(7)治疗:雷帕霉素治疗及对症治疗。(8)随访:随访62个月,现患者正常劳作,育有一子。结论:(1)肺淋巴管肌瘤病常见于育龄期妇女,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自发性气胸、乳糜性胸腹腔积液及腹膜后淋巴结肿。(2)对育龄期女性出现胸闷、胸痛、气促及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行肺部HRCT及腹部CT检查;若肺部呈弥漫性囊性改变应注意本病的可能,病理有助于确诊。(3)西罗莫司片(雷帕霉素)对该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张文延[8](2016)在《18F-FDG PET/CT在腹膜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几种常见腹膜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探讨PET/CT对结核性与恶性腹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2、研究18F-FDG PET/CT探查转移性腹膜癌患者原发肿瘤病灶的实际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行PET/CT检查的238例腹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恶性间皮瘤3例,因病例数太少缺乏统计学意义而未纳入分组。将235例病例分为结核组及恶性组,结核组包括72例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4584岁,平均62岁);恶性组共163例恶性腹膜病变,其中包括28例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腹膜腺癌(primary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peritoneal,PSPCP)女性患者(年龄4184岁,平均64岁),135例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metastasis,PM),其中男性71例、女性64例,年龄1796岁,平均62岁。确诊PM患者中行PET/CT检查前既往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42例,既往无肿瘤病史、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为首发症状者93例。1、观察和记录235例腹膜弥漫性病变图像指标:(1)病变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图像表现;(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对结核组与恶性组腹膜病变的18F-FDG代谢水平、腹水密度及18F-FDG PET/CT浓聚水平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2、分析93例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就诊并确诊腹膜转移癌患者的PET/CT及同机平扫CT影像特征,评估两种方法探查原发灶的效能,两种方法所得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处理使用χ2检验。结果1.结核性腹膜炎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多为“污迹样”改变,18F-FDG代谢增高,分布较均匀,SUVmax为10.53±5.44,;恶性腹膜病变腹膜多为结节状及饼状显着增厚,18F-FDG代谢增高,分布不均匀,SUVmax为11.45±6.78,两者腹膜代谢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结核组为CT值为(13.92±2.84)HU,恶性腹膜病变组腹水CT值为(11.10±3.40)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P<0.0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腹腔积液18F-FDG浓聚水平低于恶性腹膜病变患者,恶性腹膜病变组腹水SUVmax为1.88±0.65、结核组腹水SUVmax为1.67±0.69,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T/NT恶性腹膜病变(0.73±0.18)与结核性腹膜炎(0.57±0.2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5,P<0.05)。2.以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就诊的93例腹膜转移患者中82例经腹腔镜检查、肝脏穿刺活检、胃或肠镜活检、手术等方法而明确诊断原发灶,另11例原发肿瘤病灶虽经腹腔镜检查、手术及其他检查手段仍未明确。82例明确原发灶患者中PET/CT准确检出78例原发灶,4例未找到原发灶,病理证实分别是l例盲肠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及3例胃印戒细胞癌,PET/CT对腹膜转移癌原发灶检出率为95.1%,同机平扫CT检出转移性腹膜癌原发灶53例,检出率64.6%,经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腹膜转移癌原发灶检出率18F-FDG PET/CT高于同机平扫CT,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1%vs 64.6%,χ2=23.04,P=0.00)结论18F-FDG PET/CT在显示腹膜不同病变形态及功能代谢方面改变,同时可提示其他器官的伴随征象,部分腹膜转移病变患者在一次显像时还可查找到原发灶,此时不仅可以对病因进行诊断,而且还为病变进行了临床分期,综合分析PET/CT图像有助于提高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种欢欢[9](2016)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胰腺病变患者18F-FDG PET/CT显像,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分期诊断、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方面临床应用价值;并通过与血清CA19-9水平、增强CT(contrasted-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和增强MRI(contraste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进行比较,以期评价不同影像学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怀疑胰腺病变就诊于本中心的患者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及血清CA19-9、增强CT、增强MRI等资料。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1.术前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1)单独PET/CT显像(363例);(2)同期PET/CT显像与血清CA19-9检测(254例);(3)同期PET/CT、CECT显像(142例);(4)同期PET/CT、CEMR显像(59例);(5)同期PET/CT、CECT、CEMR显像(32例)。2.胰腺癌分期诊断方面:(1)PET/CT、CECT、CEMR显像分期诊断:单独PET/CT显像(40例)、同期CECT与PET/CT显像(25例)、同期CEMR与PET/CT显像(13例);(2)PET/CT、CECT、CEMR显像对肝脏转移灶的鉴别诊断:PET/CT显像(210例)、同期CECT与PET/CT显像(88例)、同期CEMR与PET/CT显像(27例)。3.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方面:(1)单独PET/CT显像(51例);(2)同期PET/CT显像与血清CA19-9检测(33例);(3)同期CECT与PET/CT显像(22例)。三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和/或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相比较。PET/CT图像由两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判读;CECT和CEMR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判读。CA19-9的正常值为2-37U/m L,高于37U/m L为阳性,反之阴性,高于上限值1200U/m L以1200U/m L为计,低于下限值2U/m L以2U/m L为计。分析血清CA19-9、SUVmax在胰腺良性和恶性病变中的水平,并计算血清CA19-9、PET/CT、CECT、CEMR及联合诊断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分期诊断、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患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ROC曲线获得最佳截断值;计数资料采用配对卡方(Mc Nemar)检验或Cochran’s Q检验;与金标准的吻合度采用Kappa值评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怀疑胰腺病变的患者,年龄范围21-95岁,平均年龄58.58±12.12岁。其中男性226例,占62.3%;女性137例,占37.7%。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胰腺恶性病变210例、良性病变153例;其中经病理或术中证实为胰腺恶性病变79例、良性病变31例。1.术前鉴别诊断方面:(1)PET/CT显像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2.4%、96.7%、94.2%,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n=363,k=0.88,P=0.000);SUVmax在胰腺恶性、良性病变分别为7.49±4.20(210例)、2.72±2.40(153例),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7,P=0.000);ROC曲线示,当SUVmax取界值点为3.75时,SUVmax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6,其准确性最大,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4%和81.7%。上述结果表明,SUVmax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血清CA19-9在胰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中取值分别为645.09±527.78U/m L(149例)、100.73±240.94U/m L(105例),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6,P=0.000)。同期血清CA19-9、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21%、90.60%、96.64%,特异度分别为60.00%、95.24%、56.19%,准确性分别为72.44%、92.52%、79.92%。本组灵敏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特异度方面,PET/CT与CA19-9、联合诊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A19-9与联合诊断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血清CA19-9、联合诊断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k值分别为0.42、0.56,P=0.000),而PET/CT显像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k=0.85,P=0.000)。血清CA19-9和SUVmax的AUC分别为0.815、0.901,其中以SUVmax的诊断效能为高;当血清CA19-9取临界值105.35U/m L时,其准确性最大,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15%和84.76%。(3)142例同期CECT、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82%、87.50%、94.32%(恶性组88例),特异度分别为75.93%、100.00%、75.93%(良性组54例),准确性分别为79.58%、92.25%、87.32%,其中联合诊断与CECT在灵敏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T、联合诊断、PET/CT与金标准分别有中度一致性(k=0.57)、较好一致性(k=0.72)、极好的一致性(k=0.84)。(4)59例同期CEMR、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8.89%、92.59%、92.59%(恶性组27例),特异度分别为65.63%、93.75%、65.63%(良性组32例),准确性分别为76.27%、93.22%、77.92%,其中PET/CT与CEMR、联合诊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MR、联合诊断均与金标准有中度一致性(k分别为0.53、0.57);PET/CT与金标准具有极高的一致性(k=0.86)。(5)32例同期CECT、CEMR、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在鉴别胰腺病变良恶性中的灵敏度分别为85.71%、100%、100%、100%(恶性组14例),特异度分别为88.89%、77.78%、100%、94.44%(良性组18例),准确性分别为87.50%、87.50%、100.00%、96.88%,但是CECT、CEMR、PET/CT显像在术前鉴别诊断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2.胰腺癌分期诊断方面:(1)40例PET/CT、25例CECT、13例CEMR显像在分期诊断中的价值:PET/CT、CECT、CEMR在T、N、M及病理分期上的正确率分别为62.86%(22/35)、47.83%(11/23)、46.15%(6/13);65.71%(23/35)、62.50%(15/24)、46.15%(6/13);94.87%(37/39)、75.00%(18/24)、60.00%(9/13);62.50%(25/40)、24.00%(6/25)、23.08%(3/15)。23例PET/CT与同期CECT显像相比,正确调整了8.70%(2/23)患者的治疗方案;13例PET/CT与同期CEMR显像相比,正确调整了30.77%(4/13)患者的治疗方案。(2)术前210例胰腺癌患者经病理学、同期影像学检查共发现142例Ⅳ期患者,其中肝脏转移83例,占所有血行转移受累脏器或组织的44%。210例单独PET/CT显像诊断肝脏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0.36%、99.21%、95.71%,与金标准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1,P=0.000)。88例同期PET/CT、CECT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90.00%、83.33%,特异度分别为98.27%、98.28%,准确性分别为95.45%、94.32%,与金标准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0、0.84,P=0.000)。27例同期PET/CT、CEMR显像诊断肝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55.56%、88.89%,特异度均为94.44%,准确性分别为81.48%、92.59%,但两者在灵敏度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25),此外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k=0.55,P=0.000),CEMR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k=0.83,P=0.000)。3.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方面:(1)纳入本组研究的术后样本量51例,年龄范围34-80岁,平均年龄54.10±10.17岁。男性31例,占60.8%,女性20例,占39.3%。经病理、临床随访证实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以下简称“复发”)37例,暂无明显进展(以下简称“无进展”)14例,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复发3例、无进展2例。(2)单独PET/CT显像诊断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灵敏度为97.30%(36/37)、特异度为92.86%(13/14)、准确性为96.08%(49/51),其中假阳性、假阴性病例各1例,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0,P=0.000)。(3)33例同期血清CA19-9、PET/CT显像、二者的联合诊断在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78.57%、96.43%、100%(复发组28例),特异度分别为60.00%、80.00%、40.00%(无进展组5例),准确性分别为75.76%、93.94%、90.91%。血清CA19-9、联合诊断、PET/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别为较差(k=0.29,P=0.740)、中度(k=0.53,P=0.001)、较好(k=0.76,P=0.000)。术后血清CA19-9的AUC为0.832,当血清CA19-9取158.35U/m L时,其准确性最大,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4.28%和100%。(4)22例同期CECT、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22%、94.44%、94.44%(恶性18例),特异度分别为25.00%、75.00%、25.00%(良性4例),准确性分别为63.64%、90.91%、81.82%,然而上述灵敏度、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CECT显像、联合诊断均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差,k=—0.23、P=0.910及k=0.24,P=0.220;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较高度的一致性(k=0.70,P=0.001)。[结论]综上,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分期诊断、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除在诊断肝脏转移的上价值稍逊于CEMR显像外,其余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同期CECT、CEMR显像。对于公认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CA19-9,以37U/m L为截断值在术前和术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限。本研究发现,PET/CT联合CECT、CEMR或血清CA19-9可以提高筛查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效能,从另一方面说明影像结合检验综合诊断的重要性。

刘桂超[10](2012)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外结核性病变的临床与18F-FDG PET/CT表现多样,易与恶性病变相混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90例疑诊或不除外肺外结核性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结核性病变的PET/CT图像特点,评价8F-FDG 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资料和方法90例经临床及常规影像学检查(B超、X线、CT、MRI)疑诊或不除外肺外结核性病变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而行体部18F-FDG PET/CT检查,其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20-85岁,平均年龄58.5±18.0岁。对PET图像上病变显像剂浓集程度的判断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性质。诊断主要依据CT所示病变的部位、形态特征、PET上显像剂分布特点及病变的全身分布情况,并综合一般规律及患者病史等信息加以确定。分别在每例患者的PET/CT图像的横断面图像上选取病变放射性浓集最高的层面测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患者的最终诊断通过组织病理、临床诊断性治疗或随访证实。依据病变部位分为5组,分别为淋巴结病变组、浆膜病变组、骨病变组、肠病变组、其他部位病变组。分析不同类型肺外结核性病变的PET/CT影像特点,并在患者水平分别计算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病变水平分别计算不同类型结核性病变、和/或非结核性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原发或转移性病变)间SUVmax差异。结果根据病变部位及最终诊断结果,90例患者分别分为淋巴结病变组、浆膜病变组、骨病变组、肠病变组、其他部位病变组。1.最终诊断为肺外结核性病变43例,其中淋巴结结核27例(62.7%,27/43),浆膜结核23例(53.4%,23/43),骨结核16例(37.2%,16/43),肠结核4例(9.3%,4/43),肝结核2例(4.6%,2/43),双侧肾上腺结核及双侧输卵管结核各1例(2.3%,1/43),PET/CT共检出结核性病灶209处,平均SUV,nax为8.82±4.1。最终诊断为非结核性良性病变7例,均为肉芽肿性病变,包括6例结节病及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40例。2.淋巴结病变组中,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体部单发或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可见融合或钙化,FDG显着浓集,部分FDG呈环形摄取。最终PET/CT诊断淋巴结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18%(23/27)、特异性为89.28%(25/28)、准确性为87.27%(48/55)。淋巴结结核SUVmax为2.4-17.3,平均为7.4±3.2;结节病SUVmax为3.5-28.7,平均为12.8±8.6;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SUVmax为4.6-34.3,平均为9.9±7.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淋巴瘤及淋巴结转移性病变)间两两比较,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3.浆膜病变组中,胸膜和腹膜结核表现为胸膜和腹膜增厚,部分呈结节样增厚,FDG显着不均匀浓集,以边缘及浆膜增厚处为着。最终PET/CT诊断浆膜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2.60%(19/23)、特异性为60.00%(6/10)、准确性为75.75%(25/33)。浆膜结核SUVmax为2.5--19.6,平均为9.5±4.8;浆膜恶性病变SUVmax为3.5-34.3,平均为10.6±7.0;浆膜结核与恶性病变(胸膜间皮瘤、腹膜癌与腹膜转移性病变)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骨病变组中,骨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脊柱结核的椎旁软组织增厚,半数病灶可见FDG环形摄取。最终PET/CT诊断骨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2.50%(10/16)、特异性为85.71%(6/7)、准确性为69.56%(16/23)。骨结核SUVmax为3.0-17.9,平均为8.5±5.3;骨恶性病变SUVmax为4.2-19.1,平均为8.5±5.3;骨结核性病变与骨恶性病变比较,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肠病变组中,4例肠结核均累及回盲部,肠壁呈环形或偏心性增厚,FDG呈局灶性、小于增厚肠壁范围等多种浓集形式。PET/CT诊断肠结核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00%(3/4)、特异性为75.00%(3/4)、准确性为75.00%(6/8)。肠结核SUVmax为7.1-10.3,平均为8.2±1.8;肠恶性病变SUVmax为13.7--18.6,平均为16.1±3.4;肠结核与恶性病变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对肺外结核性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结核和骨结核的环形摄取与肠结核小于增厚肠壁范围的FDG摄取形式为PET图像较为特征性表现,有别于恶性病变。单纯SUVmax对结核性、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及恶性病变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PET图像需结合同机CT观察病变的形态特点进行诊断。当结核性病变的PET/CT图像表现仍不典型时,需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等手段加以确定,必要时活检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腹腔弥漫性淋巴结肿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弥漫性淋巴结肿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排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我院12例病例临床资料
    2.2 文献复习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网膜PET/CT特征在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图像采集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互读一致性
    2.2 患者一般资料
    2.3 FDG摄取强度
    2.4 分布特征
        2.4.1 肝胃韧带
        2.4.2 肝十二指肠韧带
        2.4.3 胃结肠韧带
        2.4.4 游离部
    2.5 大网膜挛缩
    2.6 软组织病变的大小
    2.7 边界
    2.8 网膜CT分型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部结核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EBV阳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EBV 致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6)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 胆囊癌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1.2.4 预后列线图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1.3 讨论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1.3.4 局限性
    1.4 小结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患者临床表现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2.4 患者预后分析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4.3 讨论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肺淋巴管肌瘤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18F-FDG PET/CT在腹膜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8)F-FDGPET/CT在腹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ET/CT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及与增强CT和MRI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写摘要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所获奖励
致谢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腹腔弥漫性淋巴结肿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曾宇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网膜PET/CT特征在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段红莉. 大理大学, 2021(09)
  • [3]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D]. 许文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肺淋巴管肌瘤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赵杰.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8]18F-FDG PET/CT在腹膜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张文延.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9]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D]. 种欢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肺外结核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刘桂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腹部弥漫性淋巴结病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