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与使用

“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与使用

一、《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及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然[1](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正融入教育领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语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所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研究现状更有利于找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问题,而明确问题才能提出解决方案,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科学地被应用,进而推动信息化与课程的整合。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CNKI等知名数据库,多方搜集中外文学术期刊论文等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核心概念界定,了解了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自主编制的问卷和课堂观察表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问卷从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教师的知识及元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反应四个维度编制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一、不同地区小学设备配置种类不均衡,新旧程度差别较大。二、小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欠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别大。三、小学语文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不科学,学校设置的多种现代信息设施成摆设。第四,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够专注,在语文教学中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在分析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后,本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学校管理、语文教师自身等几方面深度剖析造成问题的成因。最后参考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的意见,得出了改进策略,包括小学语文教师、学校及教育局、国家三个层面应进行的改进,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更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也使得教育现代化有更深一步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也能有进一步地发展。

吴艾霞[2](2021)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模式正逐步渗透到数学教育领域中,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教育信息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虽然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教学的整合已比较普遍,但研究表明,对数学活动的设计仍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容易存在设计理念陈旧、内容呈现不当,学习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课堂重负低效,学生兴趣不佳,如何优化数学活动教学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指导下,以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关章节为例,提出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并探讨此策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期提升几何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初中平面几何等进行简要概述,梳理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以及初中平面几何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其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为指导,提出了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包括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等,并对策略进一步解释分析以及提供相应的案例。最后,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为例,运用上述教学策略优化相似三角形系列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实践研究方面,采用策略优化后的数学活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辅以课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检验在该教学策略下优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以及是否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起辅助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变量均优于对照班学生,此外,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也有辅助促进作用。

李声扬[3](202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行动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X学校六年级数学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与此同时,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标准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且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试图利用信息技术去改进传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从点、线到平面再到立体的动态过程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第一、开展文献综述,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数学学科中的空间观念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空间观念教学三方面开展了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融合的研究情况、数学学科中的空间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开展调查和测试,从数学学习的兴趣、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空间观念的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发现他们空间观念的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维度水平不高。第三、设计教学策略,结合调查结果和测试结果选取小学数学课程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为教学内容,且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设计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前提供学习资源?课中重点教学?课后练习反馈”的空间观念培养策略。课前教师利用微信群发送预习视频,学生观看学习视频后完成学习任务清单,课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并结合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软件进行教学,课后教师再次在微信平台上发送学习视频,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巩固知识。第四、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三轮具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对所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不断的改善与调整。在每一轮的行动研究中,都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并记录教学过程和分析实践结果。最后,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发现空间观念四个维度都有所提高,其中维度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变化较为显着。由此验证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了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本研究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案例。

任静茹[4](2021)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的长河中不断的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有平静,有浪花,亦有波涛澎湃,其中的优秀成分被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内容涉及甚广,有物质层面的文物遗迹,有精神层面的民族自信,也有广为流传的工艺技术,不论哪个层面均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丹霞地貌的色彩涉及铁元素的含量、侯德榜制碱的创新精神、古代的炼铁技术。因此,化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天地万物的自然科学,更蕴含着“人文教化、探索万物之本”的传统意义。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我国越来越重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与教育作用,如教育政策的倡导、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落实的呼吁、高考考察的方向与内容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下的应有之义。本研究所涉及的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分一是本研究课题的提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多数集中于文学领域,理学领域较少,且研究的文献多以期刊为主,硕博士论文较少,其中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教学实践类的实验研究,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不细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梳理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之二是用实验验证两者相融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与文化知识的主动性、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之三是探索文化特色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部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通过向学生下发问卷,了解到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化学课堂中缺乏古籍文字和工匠技术的应用,且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认为两者融合后对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崇尚科学真理和培养国家荣誉观念没有影响。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得知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老师表示化学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章节,且融合的教学方式单一。部分三是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的整理。结合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建议以及教材使用情况,按照单元主题方式梳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使用建议。部分四是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是设计出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结合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选定实验对象,结合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同时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对对照班进行教学。再次,展示概念类和元素类的文化特色的教学设计。部分五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对实验结果采用问卷评析法、试卷检测法和课堂观察量表评价的方式进行结果测评。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减小了一线教师认为文化资源分散且难以整理的难度,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发现“建构文化情景——提出相关问题——文化化学解答——联系社会生活——化学文化习题——课堂思路梳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效度。

张书源[5](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邓德桂[6](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T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科学认知”转变成“科学实践”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科学实践需要探究能力的支撑,更需要合作创新等探究精神的助力,即科学实践的前提是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素养。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是一种强调知识建构、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科学探究和实现科学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基于TBL教学来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思考如何运用TBL培养科学探究素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TBL教学和科学探究的研究现状出发,论述TBL教学与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的关联性,构建了TBL教学路径和教学设计原则并将其运用于科学探究的培养,经调查和教学实践,得到以下结果:(1)实验后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次理论成绩的P值均大于0.05,但随着教学次数增加,P值逐渐趋近0.05,且实验组的两次均分都比对照组高,表明TBL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经过两次实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提出问题、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反思评价、探究精神这五个维度上的P值小于0.05,总均分的P值也小于0.05,表明T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同时,两组学生在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四个维度上的P值大于0.05,而实验组的平均分始终高于对照组,表明TBL教学对这四方面有促进作用但无显着差异;(3)对实验组进行TBL教学满意度调查,约97%的学生对TBL教学表示满意,表明TBL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基于以上结果,可总结出研究结论:(1)T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2)TBL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3)TBL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4)TBL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还有待继续研究。为完善研究结论和推动后续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注重TBL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培养探究意识;(2)选择合适的预习材料,基于问题性原则设置情境;(3)尝试进行TBL线上教学,构建高效率课堂;(4)加强科学知识的反思训练,培养创新性思维;(5)鼓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王梦亭[7](2021)在《“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学生问题解决等能力。初中与高中前后衔接,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对初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探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技能、情感的获得。另一方面交互式学习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其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于此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以及交互式学习资源有效的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当采用何种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去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如何检验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根据研究问题的思路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交互层次塔理论、“做中学”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详细分析和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依据交互式学习资源和项目式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笔者总结并设计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五个环节:详细讲解,感知内容;交互练习,加深理解;交互测验,查漏不缺;项目设计,内化学习;评价反馈,升华效果。为了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可行性,笔者选取教学内容进行了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实验数据以及师生访谈结果分析来检验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可行性。教学实践活动选取石家庄市某中学两个平行班级为实验对象,对“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并进行效果验证,其中实验班使用“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班使用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将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后取得的平均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期末成绩以及对教师和实验班学生的访谈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在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等能力,使学习者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将“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可行的。

黄丹[8](2021)在《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依据“17版课标”的要求进行了重新修订。关于修订之后的新教材,还有许多令所有奔赴在化学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疑惑的地方,比如,习题的设置是否符合课标要求,习题的难度是否适中,一线教师该如何利用新教材课后习题帮助教学等等。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理科生必选课程,而依据“17版课标”编写的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为选考化学的学生必选课程。因此无论修订前后,“化学反应原理”内容在高中阶段化学学习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习题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初步了解了目前化学教材习题研究现状并选取了与“17版课标”一致性分析、难度分析、与高考试题吻合度比较为研究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以SEC一致性分析范式为理论工具,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与“17版课标”在素养维度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与“17版课标”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维度存在显着一致性,而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维度不存在显着一致性。其次,本文运用“六因素四水平”难度模型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进行了难度研究,并与全国III卷化学反应原理试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综合平均难度值低于全国III卷试题,但对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可作为日常教学中巩固练习并提升认知能力的工具。最后,本文构建了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吻合度研究模型,研究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的吻合程度,便于一线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后习题科学备战高考。研究发现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章节吻合程度最高,化学反应与电能章节吻合程度较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章节吻合程度较低,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章节吻合程度最低,教师可选择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章节课后习题备战高考相对应部分试题,而其他三个章节未达到高考试题要求,教师可选择其他三个章节习题作为巩固学生基础的练习题。

刘文豪[9](2021)在《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基础工程课程缺少课程设计环节问题,加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经多年不懈努力,开发完成了“建筑基础智能选型3D教学仿真系统”教学软件。本文在该软件的基础上,运用WPF编程技术开发了题库及练习,运用restful风格接口及“四层架构”等技术开发了考试系统;结合基础工程在实践中的运用,运用了视频链接技术开发了虚拟实习,运用自动捕获异常技术捕获异常并彻底修复。主要工作如下:(1)在原软件的基础上,新增题库练习、考试系统、虚拟实习三大模块,进一步完善了软件面向教学的属性;(2)在桩基础设计模块中,新增群桩受水平荷载下的设计功能,完善了桩基础设计功能,使得软件功能与基础工程教学内容相匹配;(3)软件的Bug修复与界面优化。由于多模块间连接、数据库定义、模块间流程等存在大量连接问题,导致软件问题较多,经与软件公司合作,投入大量精力解决Bug问题,并对原系统的UI界面重新设计,使之具备基础工程特色;(4)软件推广。在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工程班级本科生群体和从事基础工程教学教师群体中推广,并收集反馈问题,再进行整改。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及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及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信息技术发展应给教育事业带来的改变
        2.当下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国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国内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国内外研究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应用
        3.小学语文教学
    (五)理论依据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简介
        1.课堂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1.观察表的设计及应用
        2.问卷的设计及应用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应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1.学校现代信息设施拥有情况
        2.现代信息设施的新旧情况
    (二)教师的知识及元知识储备的调查与分析
        1.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及元知识储备情况
        2.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实践的调查与分析
        1.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信息设施的看法及依赖程度
        2.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使用现代信息设施情况
        3.不同课型使用的现代信息设施及其应用
        4.小学语文教师利用现代信息设施备课的情况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1.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专注度情况
        2.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回答问题情况
        3.学生的语文形成性练习完成情况
        4.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变化情况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及元知识储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3.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反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学校现代信息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
        3.缺乏完备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4.语文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高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不足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改善对策
    (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1.制定帮扶政策或财政支持政策
        2.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考核
    (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改进的方面
        1.制定完善的现代信息设施使用计划
        2.为教师减少非教学工作负担
        3.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有的改进
        1.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2.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观察表
附录B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D 访谈记录1
附录E 访谈记录2
附录F 访谈记录3
附录G 访谈记录4
致谢

(2)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及思考
    2.1 关于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概述
        2.1.1 动态数学技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动态数学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概述
        2.1.3 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评述
    2.2 关于数学活动的研究概述
        2.2.1 数学活动的内涵研究
        2.2.2 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2.2.3 数学活动的研究评述
    2.3 关于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研究概述
        2.3.1 初中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2.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2.3.3 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述评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的探讨
    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理念概述
    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的基本问题
        3.2.1 初中平面几何的特征
        3.2.2 影响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因素
    3.3 数学活动设计的理论探讨
        3.3.1 数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3.3.2 数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3.3.3 数学活动设计的流程
    3.4 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3.4.1 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
        3.4.2 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
        3.4.3 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教学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假设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变量
        4.1.4 实验方式
        4.1.5 实验材料
    4.2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4.2.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4.2.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4.2.3 数学学习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2.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4.2.5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访谈分析
    4.3 实验结论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课例研究与评析
    5.1 《相似多边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5.1.1 课例背景
        5.1.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1.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5.2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分析
        5.2.1 课例背景
        5.2.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2.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5.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5.3.1 课例背景
        5.3.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5.3.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回顾
        6.1.1 理论回顾
        6.1.2 实践回顾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3
    附录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5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行动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X学校六年级数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2.政策背景
        3.数学学科背景
        4.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相关研究
        2.数学学科中空间观念的相关研究
        3.信息技术下的空间观念的研究现状
二 ?核心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2.空间观念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符号互动理论
        3.支架式教学理论
三、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学生空间观念学习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的实施
        3.调查结果
        4.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二)学生空间观念水平测试
        1.行动对象
        2.测试卷的编制
        3.测试题数据分析
        4.测试结果分析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水平
        2.学习动机
        3.学习态度
        4.认知结构
        5.学习风格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策略的提出
        1.课前提供学习资源
        2.课中重点教学
        3.课后练习反馈
    (五)行动研究设计
五 ?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实践
    (一)第一轮实践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二)第二轮实践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三)第三轮实践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实践总结
        1.开展测试
        2.测试结果分析
六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空间观念”测试卷(一)
    附录3 “空间观念”测试卷(二)
致谢

(4)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课题的确定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政策的指引
        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对接的需要
        1.1.3 化学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用的缺失
        1.1.4 学生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分析之结果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实验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可行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1.2 化学教学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
    2.2 相关理论
        2.2.1 STEAM教育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文化理解与传承
    2.3 可行性分析
        2.3.1 基于新旧课程标准变化
        2.3.2 基于新旧化学教材变化
        2.3.3 基于高考导向
第3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教学融合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问卷调研
        3.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2 问卷效度分析
        3.1.3 问卷信度分析
        3.1.4 问卷数据分析
        3.1.5 问卷结论
    3.2 教师访谈调研
        3.2.1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3.2.2 教师访谈结果
第4章 高一化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对应关系的梳理
    4.1 高中化学必修1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4.1.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4.1.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4.1.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4.1.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2 高中化学必修2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4.2.1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与元素周期律
        4.2.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4.2.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2.4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5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5.1 确定实验目的、对象与时间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时间
    5.2 实验变量与结果假设
        5.2.1 控制变量
        5.2.2 实验结果假设
    5.3 实验步骤与工具
        5.3.1 实验的前期准备
        5.3.2 实验的理论与实践调研
        5.3.3 实验方式与测评方式
    5.4 教学实践
        5.4.1 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
        5.4.2 教学设计案例
        5.4.3 教学实践课时
第6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结果评析
    6.1 教学成果试卷评价分析
        6.1.1 后测试卷编制
        6.1.2 试卷结果分析
        6.1.3 试卷中蕴含的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分析
    6.2 教学成果问卷评价分析
        6.2.1 化学学习主动性变化分析
        6.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变化
        6.2.3 化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分析
        6.2.4 教学环节(策略)的接受度变化
    6.3 教学成果课堂观察量表评价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以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T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
        1.1.2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1.1.3 TBL能解决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TBL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科学探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科学探究
        2.1.2 TBL教学模式
        2.1.3 小组合作学习
        2.1.4 TBL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信息加工理论
    2.3 TBL教学模式与科学探究的内在关联
3 TBL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 高中生物学TBL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价值
        3.1.1 TBL教学模式的构建
        3.1.2 TBL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2 TBL教学模式与高中生物学课程特点的适应性
        3.2.1 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3.2.2 TBL教学适于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表现
    3.3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具体表现
    3.4 T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设计原则
        3.4.1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团队任务,提高探究能力
        3.4.2 及时有效的反馈,强化责任意识
        3.4.3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实践创新动机
4 运用TBL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工具
        4.2.1 高中生科学探究水平的调查问卷
        4.2.2 TBL教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4.2.3 生物学理论成绩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
    4.3 研究对象
        4.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
        4.3.2 实验组的分组
    4.4 基于T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案例
        4.5.1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4.5.2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教学成绩结果分析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 TBL教学满意度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2.1 注重TBL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培养探究意识
        6.2.2 选择合适的预习材料,基于问题性原则设置情境
        6.2.3 尝试进行TBL线上教学,构建高效率课堂
        6.2.4 加强科学知识的反思训练,培养创新性思维
        6.2.5 鼓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6.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水平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2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水平的调查问卷(第一次后测)
    附录 3 关于高中生科学探究水平的调查问卷(第二次后测)
    附录 4 TBL 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5
    附录 6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测试题
    附录 7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测试题
    附录 8 学生作品: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附录 9 学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
        1.1.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交互式学习资源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学习资源
        2.1.2 教学交互
        2.1.3 交互式学习资源
        2.1.4 项目式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2.2.2 交互层次塔理论
        2.2.3 杜威“做中学”理论
3 “讲、测、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设计依据
        3.1.1 交互式学习资源的优势
        3.1.2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3.2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3.2.1 以学生中心原则
        3.2.2 互动性原则
        3.2.3 实践性原则
        3.2.4 协作性原则
    3.3 前端分析
        3.3.1 教学内容介绍
        3.3.2 教学对象分析
        3.3.3 教学目标分析
        3.3.4 交互式学习资源分析
    3.4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设计
        3.4.1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设计
        3.4.2 详细讲解,感知内容
        3.4.3 交互练习,加深理解
        3.4.4 交互测验,查漏补缺
        3.4.5 项目设计,内化学习
        3.4.6 评价反馈,升华效果
4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4.1 实施概况介绍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时间
    4.2 准备阶段
        4.2.1 选取教学内容
        4.2.2 确定学习目标
        4.2.3 教学资源准备
    4.3 实施阶段
        4.3.1 课堂教学设计
        4.3.2 学生交互练习
        4.3.3 学生交互测验
        4.3.4 项目活动实施
        4.3.5 评价反馈
5 “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5.1 实验效果分析
        5.1.1 学习成绩分析
        5.1.2 教师访谈
        5.1.3 学生访谈
    5.2 实验效果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五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五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作品评价表
    附录4 教学活动活动评价表
    附录5 八年级期末考试测试题
致谢

(8)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教材的改革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评价要求
        三、化学反应原理的地位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后习题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SEC一致性分析范式
        二、 “六因素四水平”难度模型
第三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习题与17 版课标一致性研究
    第一节 化学反应习题分布及数量研究
        一、习题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二、习题数量统计
    第二节 核心素养框架下“17 版课标”的素养编码
        一、素养编码标准
        二、描述符的统一
        三、编码原则
        四、编码结果
    第三节 核心素养框架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的素养编码
        一、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编码原则
        二、“化学反应速率”章节案例分析
        三、编码结果
    第四节 人教版选择性必须1 与“17 版课标”一致性结果分析
        一、波特一致性分析
        二、素养二维曲面图分析
第四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难度研究
    第一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III卷难度比较研究
        一、难度编码原则
        二、难度因素及水平统计
    第二节 各主题习题因素及水平分析
        一、各主题习题难度因素及水平分析
        二、各主题难度因素难度值的计算
第五章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
    第一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模型构建
        一、高考试卷的选择
        二、化学反应原理考点分析
        三、吻合度模型构建
        四、吻合度度模型使用原则
    第二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结果分析
        一、化学反应与电能部分吻合度分析
        二、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吻合度分析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部分吻合度分析
        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部分吻合度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化学思想方法素养一致,实践、价值素养有待增强
        二、习题难度适中,教师应重视使用
        三、与高考题吻合度各章不同,教师应挑选习题备战高考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学学科素养及编码
附录2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编码结果
附录3 一致性系数和临界值计算编程语言
附录4
    附录4 -1 主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难度编码结果
    附录4 -2 主题二化学反应限度与速率难度编码结果
    附录4 -3 主题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难度编码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原系统介绍
        2.1.1 原系统三大特性
        2.1.2 原系统三大功能
    2.2 新系统设计思路
        2.2.1 题库练习
        2.2.2 考试系统
        2.2.3 虚拟实习
        2.2.4 功能优化与漏洞修复
    2.3 本章小结
3 开发技术及相关工具
    3.1 VS开发工具集
    3.2 四层架构
    3.3 restful风格的接口
    3.4 版本更新
    3.5 用户自定义控件
    3.6 本章小结
4 新增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题库练习
        4.1.1 闯关练习模块开发与应用
        4.1.2 随机抽题模块开发与应用
        4.1.3 题库管理模块开发与应用
    4.2 考试系统
        4.2.1 考试系统设计
        4.2.2 服务器搭建
        4.2.3 考试系统开发与应用
    4.3 虚拟实习
        4.3.1 虚拟实习设计
        4.3.2 虚拟实习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软件优化与漏洞修复
    5.1 功能优化
        5.1.1 水平荷载下的群桩基础设计计算
        5.1.2 原系统功能优化
    5.2 漏洞修复
        5.2.1 Bug处理
        5.2.2 自动捕获异常
    5.3 界面美化
    5.4 软件推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及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 刘雪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D]. 吴艾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信息技术支持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行动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X学校六年级数学课程为例[D]. 李声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任静茹.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T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D]. 邓德桂.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7]“讲、练、测、做、评”五步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D]. 王梦亭.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8]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D]. 黄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础工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扩展[D]. 刘文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选择题练习软件”的制作与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