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室中低频声音染色的估计

声室中低频声音染色的估计

一、声室中低频声染色的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轩[1](2021)在《家庭影院声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演活动有了更多的需求。为了在家庭环境中即可体验音乐厅、电影院、剧院等场所的视听氛围,在住宅中布置了家庭影院。这些家庭影院体量较小、体型种类繁多,功能需求各不相同,材料复杂多样,因而设计繁杂,缺少统一的设计标准。家庭影院主要功能为音乐、电影、戏剧、学习会议,其听闻环境受混响时间、语言清晰度、明晰度、声压级、信噪比、混响感等音质评价参量影响。在家庭影院声学设计中,为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应适当调整厅堂体形,合理布置吸声材料与扩散体,恰当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大部分的家庭影院都存在厅堂体形不佳、混响时间不合适、材料选择与布置不合理及隔声措施不足的情况,不少家庭影院盲目依赖电声设备,仅根据美观布置吸声材料,以致音质评价参量范围不合理,音质较差。家庭影院大多在住宅中布置,隔声措施尤为重要,需要保证较低的背景噪声,并减少对周围住户的干扰。本文以家庭影院音质评价参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家庭影院客观音质评价参量的建议范围,分析了主观音质评价与客观音质评价参量的关系,影响因素对音质评价参量的作用;依据音质评价参量的相关结论,对几个建成的不同体型、容积、不同主要功能的家庭影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家庭影院音质特点;依据音质评价参量的建议范围,结合家庭影院音质特点,归纳出家庭影院声学设计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家庭影院声学设计方法:(1)在厅堂的体型方面,总结了家庭影院位置的选择,体型的类型,分析了其存在的声学缺陷,针对其体型情况,提出了体型调整的建议;(2)依据家庭影院不同扬声器使用情况,分析了扬声器与观众位置布置方式对家庭影院音质的影响,提出了扬声器与观众位置的建议布置方式;(3)根据小型厅堂混响时间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案例声学测量的结果,总结了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的建议范围;(4)介绍了材料的声学性能与物理性能,总结了材料的选择依据,并介绍了家庭影院常用的材料。通过Odeon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功能厅堂材料的布置位置;介绍了吸声材料与扩散体的布置方式,通过Odeon软模拟分析,总结出建议的材料布置方式;(5)归纳了不同功能厅堂背景噪声的要求,分析了门、窗、楼板及墙体隔声的影响因素,总结了适合住宅环境的隔声措施。分析了空调噪声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相应的降噪措施;(6)总结了家庭影院电声系统的要求,归纳了软件模拟的条件设置要求,分析了不同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声学问题,以及相应的调整方法。从以上几个方面,得到家庭影院声学设计方法后,将其运用到实际家庭影院声学设计中。其声学测量与主观评价调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声学设计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荣宁宁[2](2020)在《基于QRD的小房间声场均匀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房间的声场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QRD扩散体(二次余数扩散体)具有低频吸声,高频扩散的结构特性,是小房间声场设计中调控声场均匀度的常见新型材料。然而,现有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通过不同的方式拓宽QRD扩散体材料的频带宽度,缩小材料的尺寸,提高材料的声学与应用性能,关于QRD扩散体的应用方法科学研究不足,对QRD扩散体选用面积大小、布置方式的合理性缺乏探讨。本文研究QRD扩散体在小房间中的布置方式,一方面在小房间声学实验室进行QRD扩散体不同布置方式的实验测试和模拟分析,另一方面以混响室实验为对比验证QRD扩散体布置方式的合理性。研究以小房间声场的EDT、T20、T30、SPL和小房间脉冲响应等参数指标为依据,对QRD扩散体的使用面积、排布方式进行理论、模拟和实验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优化小房间声场均匀度,以期为小房间声场设计和声场均匀度的调试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分析软件、ODEON声学模拟软件和实验测量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QRD扩散体在小房间中占墙面面积比例大小对声压曲线重合度有较大影响,混响室实验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点。为保证QRD扩散体的低频吸声、高频扩散的效果,QRD扩散体布置的数量需要适合小房间。在本研究中当QRD扩散体面积约占墙面面积的30%~70%时,声压级差值趋于0,声场均匀度较好。(2)QRD扩散体在小房间中不同位置的排布方式对声压曲线平坦度和各点声压曲线的重合度均有较大影响,混响室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为保证QRD材料的低频吸声,高频扩散的效果,应将材料布置于低频模式的声压值极大位置,以发挥材料的低频吸声效果。在小房间内对比模拟与实验研究可得出QRD扩散体均匀分布于顶棚(天花)或其中一面侧墙,小房间的声场均匀度较好。(3)在合理的范围内,随着QRD扩散体占墙面面积比例的增加,测点间的声压级差值越小;混响曲线更加平滑;时域幅值曲线波动越小、各测点声压曲线的重合度越高,声场越均匀;随QRD扩散体面积增加,低频声压级波动越小,各测点声压曲线重合度越高,声场均匀度越好。

刘叮当[3](2019)在《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古希腊时期祭神的露天剧场诞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剧场类型百花齐放,从综合性的大剧院到专业型剧场,剧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通过对剧场发展史的回溯,可以看到剧院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观众厅的发展而演进。每一次文明更替,其观众厅的体型也随之出现了种种的创新,而体型的创新也带来了种种的声学问题,随着声学问题的解决与新体型的出现,有着先天的声学缺陷的体型慢慢淡出历史舞台,而满足声学要求的体型在不断发展逐渐占主流,由此可见体型的先天条件对剧场音质至关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的协同作用下,非线性设计打破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壁垒,表现自然形态以及未来城市想象的建筑进入了大众的视线,特别是剧场、音乐厅等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公共文化建筑,常常需要通过新颖的造型、成熟的施工工艺展现国家与城市的综合实力。在建筑造型与风格的影响下,室内装饰风格也开始转变,流线型体型逐渐的成为一种剧院建筑内装修风格潮流,然而采用流线造型塑造的观众厅体型,既保证良好的音质环境,又兼顾优美的视觉体验,做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现阶段观演建筑设计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横向对比、计算机模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计算机仿真建模研究体型带来的声学问题,并且以实际案例加以佐证。论文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剧场发展所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学科背景三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相关剧场声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针对流线型剧场观众厅研究领域的空白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并通过解析了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适合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从剧场的体型的发展演变史出发,归纳总结剧场常用基本体型,将基本体型分为非流线型与流线型两大类,引出观众厅体型与早期侧向反射声关系问题,继而分析体型流线型对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对比模型法与仿真模拟法的利弊,得出计算机三维声学模拟技术的便捷与优势,其中介绍了声学仿真模拟软件ODEON的操作方法与流程,以及侧向反射声相关声学参数的获取办法,为下一步研究体型与声场关系做准备。(3)分析体型优化设计的作用,借助文献与现场调研照片资料,详细分析流线造型在剧场空间当中的应用,并且从在观众厅中流线造型应用的基本形式以及基本形态变化归纳分析,总结关于流线型观众厅的体型优化特点。(4)对两类体型的观众厅进行三维建模,利用专业声学分析软件ODEON进行观众厅声场模拟,对比了不同体型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的模拟结果,得出矩形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最佳,然后依次是钟形、马蹄形、六边形,扇形观众厅,马蹄形观众厅平均早期侧向反射声最好,但存在着整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根据马蹄形平面观众厅早期反射声分布特点,总结流线型剧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出合适的调整建议。(5)最后,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概况与音质设计特点,试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对比体型优化前后的声场情况,分析体型优化前后的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情况以及其他客观声学参数的变化,从中验证流线型设计能够对早期侧向反射声起到明显优化效果,对今后相关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据可循的借鉴与参考。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设计策略可为同行设计者与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为进一步研究流线型剧场声场提供探讨方向。

王芳莹[4](2019)在《音乐厅舞台相互听闻关系评价指标初探》文中提出良好的舞台相互听闻关系是管弦乐队乐师们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声质量,以及乐队整体演奏协调的保障;更是激发演奏情绪,将最佳的音乐效果传递给观众的前提。现有的舞台声环境评价参数中仅有声支持度STearly、STlate和STtotal得到广泛认可,根据其定义和测量方式,更接近于衡量舞台上的自我听闻情况。目前尚无公认的用于评价舞台相互听闻关系的声学指标。本文介绍了舞台声环境的研究历程,通过分析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声场特征,对舞台上相互听闻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释,澄清了相互听闻和自我听闻的联系与区别,并总结了国内外在舞台声学参数指标上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主观调研和声场分析,提出用G50、G80和G80-1000来评价舞台相互听闻关系。通过缩尺混响室测量,找到了在对应频率上与足尺乐师及座椅吸声量一致的缩尺模型乐师和座椅,并研制了适用于1:10缩尺模型的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小型无指向性声源。然后,在1:10剧场舞台缩尺模型中,以指挥位置为受声点,测得空场满场两种条件下来自台上8个不同声源位置的脉冲响应信号,并利用Dirac和Matlab软件处理得到舞台上的G50、G80和G80-1000值并分析其特征。研究结果发现,G50、G80均能反映受声者听到的早期声能随声源位置条件的变化,且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表征后期声能的G80-1000则受测点位置影响较小。舞台上乐师和座椅对声音存在明显的遮挡吸收,影响相互听闻。表征早期声能的G80和G50值满场比空场小0.5-4dB,根据测点位置变化较大。但表征后期声能的G80-1000受测点位置影响较小,满场值比空场小1.45dB。

黄日明[5](2018)在《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的预测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关于教室语言清晰度的研究多集中在使用主观听音评价法、客观实测法与计算机软件模拟法来研究听众主观感知特性、客观的教室听闻环境调查、听闻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及评价参量等方面的问题。然而,对于运用智能算法来研究教室语言清晰度问题的尚不多见。将智能算法应用于研究教室语言清晰度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本文使用神经网络算法与免疫算法从两个角度来研究教室语言清晰度问题。本文先后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个层面是房间声学理论与语言清晰度理论的阐述。介绍房间声学原理;阐述语言传输指数STI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基于理论的角度讨论语言清晰度影响因素;基于规范对教室最佳混响时间进行讨论。第二个层面是基于实测的基础上,探究了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状况,对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进行评价,基于实测的角度讨论语言清晰度影响因素,并对改善教室语言清晰度提出一些建议。第三个层面运用神经网络算法预测语言传输指数STI。在实测环节积累大量的脉冲响应及其语言清晰度数据,运用信号处理方法提取脉冲响应短时能量,运用神经网络建立脉冲响应短时能量与语言清晰度的映射,经过训练使之达到识别并预测语言清晰度的作用。第四个层面运用免疫算法进行吸声构造的优选。依据简化的语言传输指数理论建立语言传输指数与混响时间的关系模型,混响时间采用Eyring公式进行计算,建立多变量目标函数,建立材料库,运用免疫算法为教室快速优选出后墙等部位的最优吸声构造以达到改善语言清晰度的目的。

叶煜晖[6](2018)在《小空间听音环境的声染色主客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实生活中,“声学小房间”(如:一般体型的客厅、教室、会议室、室内乐音乐厅等)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多的听音环境之一,但往往这些场所的声学环境并未得到重视。而“声学小房间”却又不能应用混响场的一些概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得到一个声场环境良好的“声学小房间”实属不易。而衡量声场环境是否良好的其中的一个方向就是是否有明显的声染色现象。本课题主要研究不同程度的声染色对“声学小房间”听音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若干个日常真实的“声学小房间”的声学数据(冲激响应)进行采样,并分析其脉冲响应频谱标准差(DL值)和频谱失真度(SD值)。将获得的冲激响应数据通过组织本专业人员作为评委进行主观评价,分析归纳在什么程度下的DL值和SD值是否会被评委分辨出声染色的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当DL值小于1.6时,声染色程度较低;DL值大于2.0时,能被明显察觉出差异。此成果可供声学设计人员、现场建筑声学施工人员作为指导,通过计算DL值来控制声染色的程度,最终创造一个良好的声学环境。

杨杰[7](2013)在《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环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等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兴建多功能演播厅。这些多功能演播厅,担负着学校录制课件,教学演示,文艺排练等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类专业性能较强但又多功能性的,又适应高等学校使用的演播厅,是当今声学设计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环境的研究,根据建筑声学设计原理探讨演播类建筑对音质要求所确定的重要技术指标和设计理念,总结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探寻一些此类建筑声学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创造合理音质的目的。文章主要内容共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章,主要是对课题的认识,并对建筑声学发展和室内声环境的声学理论基础做了介绍。第二部分是第3章到第6章,共四个章节。针对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的声学特点及需求。采用比较法,分析法,举例,公式等方法,分别从建声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吸声材料与结构、建筑隔声、隔振设计,及消声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第7章,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对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演播厅工程进行了声学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声学测试,结果令人满意。第四部分是结论,归纳总结出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一般性的设计原则及方法,同时提出新时代对高校演播类建筑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出建筑—声学—室内装饰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对未来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学设计提出展望。

赵莹[8](2012)在《秦腔剧院声学设计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用于秦腔表演的剧院声学效果与内部营造原则策略。文章从秦腔的发展及其剧场的演变,以及秦腔本身的声学特性来研究适合秦腔表演的现代剧院形式。通过听众主观感受调查问卷、音质评价调查等等多个方面对秦腔剧院内部大厅演出空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本文力图通过对各秦腔剧院内部演出空间准确、客观、科学的声场分析,让大家对秦腔剧院建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在搜集、整理秦腔剧院建筑设计相关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整理秦腔剧院建筑的声学设计现状及设计经验,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仔细剖析秦腔剧院声学设计实例,归纳得出当代秦腔剧院建筑的声学设计原则和策略。研究表明,秦腔演唱是一种以中高频为主的戏曲表演,同时秦腔包括演唱和念词两部分,因此剧院需要保证演唱的丰满度,还要保证念词的清晰度。影响秦腔剧院演艺效果的因素包括响度,混响时间,声扩散,声场不均匀度,早期反射声等。笔者提出设计时要从观众厅形式、规模、及舞台、乐池、侧墙、声学材料等一起考虑,从而控制厅堂音质的效果,最终达到好的听闻效果。笔者提出的各项建议指标,为今后秦腔剧院的研究提供可借鉴性的数据,特别是从音质分析的角度对剧院内部构造选型提供一定的依据。

朱相栋[9](2012)在《观演建筑声学设计进展研究》文中指出观演建筑是文化建筑中重要的一类,主要用于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等活动使用,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观演建筑的建设量进入一个高潮阶段。新的演出形式、音响灯光等新技术的发展、舞台机械等新技术的发展都为观演建筑的建筑声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建筑声学能够适应新的演出形式和新的各项技术的发展成为现阶段建筑声学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近十年内国内建设的大型观演建筑实例为基础,结合笔者在建筑声学实际项目中设计实践经验对观演建筑声学进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建筑声学设计的进展:(1)建筑声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常用的声学设计指标和其物理意义。(2)建筑声学设计中常用的国内外设计规范和测量规范(3)建筑声学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包括混响时间控制和室内声场控制。(4)厅堂室内音质的计算机模拟预测对建筑声学设计过程的指导。(5)扩声技术方面的新技术对建筑声学设计的影响。(6)对新型材料的实验室实验分析对建筑声学设计过程的指导。(7)建筑声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工程实践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研究需要在工程应用中获得检验和发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部分内容包括国家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大庆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山西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等。

姜学思[10](2010)在《教室声学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文中认为教室作为学校建筑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室内声学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校都开始注重教室的声学环境建设,通过对教室声学环境的测量分析等,对声学环境不好的教室进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选定一个具体教室作为实验目标,测量其声学环境,提出改进方法,从而改善教室的听闻环境。要对教室声学环境进行改进,最重要的工作是先对当前教室的声学情况进行分析,只有掌握了当前教室的声学情况,了解其声学缺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其次是提出改进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查看改进效果,确定方案;最后是进行实际改造。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第一步,通过对当前各种声学分析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种更实用、经济的方法。当一声源在闭室发声时,声波将向四周辐射,遇到墙面和顶、地板时被吸收一部分,另一部分将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遇到墙面等将再被吸收,再次反射,如此下去,在室内形成一个很复杂的声场。室内声学19世纪末从赛宾的工作开始,经过100多年的时间,有了很大发展,众多声学家们对厅堂声学的各方面问题用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虽然当今室内声学比起19世纪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疑云重重,不能完全为人们所掌握。本文对当前声学分析的方法:比例缩尺模型法、计算机声场模拟法、波动声学法以及电声测量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计算机声场模拟法是基于几何声学理论的,包括声线追踪法和虚声源法;电声测量法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声场测量和结果分析,而声场测量法则包括稳态噪声切断法和脉冲响应反向积分法。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研究,分析其优缺点,从实用性和经济性方面考虑,本文对电声测量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并选定一教室,进行了实际测量分析,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出其混响时间,从而提出改进方法。

二、声室中低频声染色的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室中低频声染色的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影院声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本概念及范围
        1.4.2 研究的方法
        1.4.4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框架
第二章 家庭影院音质参量及其影响因素
    2.1 客观音质评价参量
        2.1.1 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2.1.2 清晰度指数和明晰度指数
        2.1.3 语言传输系数
        2.1.4 背景噪声与信噪比
        2.1.5 声压级
        2.1.6 声场均匀度
    2.2 主观音质评价
        2.2.1 语言声音质主观评价
        2.2.2 音乐声音质主观评价
        2.2.3 音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参量的关系
    2.3 音质评价参量影响因素
        2.3.1 厅堂尺寸与容积
        2.3.2 厅堂体型
        2.3.3 声源布置与观众位置
        2.3.4 材料选择与布置
        2.3.5 房间脉冲响应
        2.3.6 耦合房间的影响
    2.4 家庭影院音质评价参量
        2.4.1 语言功能
        2.4.2 语言兼音乐功能
        2.4.3 音乐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家庭影院声环境调研与分析
    3.1 概述
    3.2 声环境调研
        3.2.1 现状概况
        3.2.2 声学测量
        3.2.3 结果分析
    3.3 音质主观评价调研
        3.3.1 概述
        3.3.2 评价方法
        3.3.3 评价条件
        3.3.4 评价计分与计权
        3.3.5 评价结果与分析
    3.4 软件模拟及分析
        3.4.1 模拟条件
        3.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 家庭影院现状分析
        3.5.1 综合分析
        3.5.2 声场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影院声学设计方法
    4.1 厅堂位置选择与体型设计
        4.1.1 位置选择
        4.1.2 容积与尺寸
        4.1.3 体型调整
    4.2 声源与观众
        4.2.1 双声道扬声器
        4.2.2 多声道扬声器布置
    4.3 混响时间及其控制
        4.3.1 混响时间与其频率特性
        4.3.2 频率特性
        4.3.3 吸声量
    4.4 材料选择与布置
        4.4.1 材料性能
        4.4.2 选择依据
        4.4.3 布置位置
        4.4.4 布置方式
    4.5 隔声设计
        4.5.1 隔声要求
        4.5.2 门窗隔声
        4.5.3 楼板及墙体隔声
        4.5.4 空调设备
        4.5.5 浮筑结构设计
    4.6 电声系统
    4.7 软件模拟检验
        4.7.1 条件设置
        4.7.2 音质分析与调整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声学设计与分析
    5.1 实例概况
        5.1.1 环境情况
        5.1.2 体型与尺寸
    5.2 声学设计
        5.2.1 功能要求与音质评价参量范围
        5.2.2 体型处理及声源布置
        5.2.3 材料的布置与选择
        5.2.4 隔声设计
        5.2.5 软件模拟调整
    5.3 声学测量与主观评价结果
        5.3.1 声学测量及分析
        5.3.2 主观评价调研及分析
    5.4 软件模拟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QRD的小房间声场均匀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房间室内声场
        1.2.2 QRD扩散体材料
        1.2.3 研究局限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QRD在小房间音质中应用的研究基础
    2.1 小房间的界定
    2.2 小房间室内声场评价指标
        2.2.1 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
        2.2.2 混响时间(RT,Reverberation Time)与早期衰减时间(EDT,Early Decay Time)
        2.2.3 小房间脉冲响应(RIR,Room Impulse Response)
    2.3 小房间声场波动理论基础
        2.3.1 声波动方程
        2.3.2 小房间简正模式
        2.3.3 小房间声场低频混响时间
    2.4 小房间声场计算机模拟应用基础
        2.4.1 小房间声场有限元基本方程
        2.4.2 COMSOL Multiphysics在小房间声场模拟中的应用介绍
        2.4.3 几何声学理论
        2.4.4 ODEON在小房间声场模拟中的应用介绍
    2.5 QRD扩散体原理及设计构造
        2.5.1 原理
        2.5.2 设计与安装构造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研究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与内容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内容
    3.2 实验系统组成
        3.2.1 实验环境与设备
        3.2.2 QRD在小房间中排布方式与测点分布
        3.2.3 QRD在混响室中排布方式与测点布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房间内QRD扩散体面积优化
    4.1 房间模型的建立与面积比例的确定
    4.2 QRD扩散体面积对声场均匀度影响模拟分析
        4.2.1 COMSOL Multiphysics对 QRD扩散体不同面积
        4.2.2 ODEON对 QRD扩散体不同面积比模拟分析
    4.3 QRD扩散体面积对声场均匀度影响实验分析
    4.4 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房间内QRD扩散体位置优化
    5.1 房间模型的建立和QRD扩散体布置方案
    5.2 QRD扩散体布置方式对声场均匀度影响模拟分析
        5.2.1 COMSOL Multiphysics对 QRD扩散体布置方式模拟分析
        5.2.2 ODEON对 QRD扩散体不同布置方式模拟分析
    5.3 QRD扩散体布置方式对声场均匀度影响模拟分析
        5.3.1 小房间QRD扩散体排布方式实验比较
        5.3.2 混响室QRD扩散体排布方式实验比较
    5.4 实测与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QRD扩散体设计说明(Qrdude)
附录 B 小房间声场模拟报告书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新常态下剧场发展的机遇
        1.1.2 传统剧场空间形式的转变
        1.1.3 剧场声学设计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剧场体型发展概述及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相关探讨
    2.1 国内外剧场观众厅体型发展概述
        2.1.1 国外剧场观众厅体型演变概述
        2.1.1.1 古希腊的露天剧场
        2.1.1.2 文艺复兴时期的U型剧场
        2.1.1.3 巴洛克时期的马蹄形剧场
        2.1.1.4 古典时期的马蹄形剧院与矩形音乐厅
        2.1.1.52 0世纪之后的剧场
        2.1.2 国内剧场观众厅体型演变概述
        2.1.2.1 中国传统戏场
        2.1.2.2 移植、模仿、改良时期剧场
        2.1.2.3 大会堂时期
        2.1.2.4 新中国初期
        2.1.2.5 大剧院时代
    2.2 剧场观众厅体型分类
        2.2.1 非流线型观众厅
        2.2.2 流线型观众厅
    2.3 流线型体型对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探讨
        2.3.1 基本情况
        2.3.2 声场情况
        2.3.3 早期侧向反射声对主观听音的影响
        2.3.4 相关客观声学参量
    2.4 研究流线型体型与声场关联的技术方法
        2.4.1 室内声学模拟技术的发展历程
        2.4.2 室内声学计算机模拟过程的分析
        2.4.3 侧向反射声的音质参数获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线型观众厅体型优化特点研究
    3.1 体型优化设计的作用
        3.1.1 平面形状设计
        3.1.2 剖面形状设计
    3.2 流线型在剧场中的应用
        3.2.1 观众厅侧墙设计
        3.2.2 观众厅顶棚设计
    3.3 流线型观众厅基本形式解析
        3.3.1 墙面流线型
        3.3.2 顶棚流线型
        3.3.3 挑台栏板与池座矮墙流线型
        3.3.4 流线型一体化
    3.4 流线型观众厅基本形态变化
        3.4.1 扭曲与倾斜
        3.4.2 分解与折叠
        3.4.3 有机形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体型对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研究
    4.1 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
        4.1.1 模型体量的确立
        4.1.2 各部位声学做法的选择
        4.1.3 声源位置与接收点的选择
        4.1.4 建立三维声学模型
    4.2 不同体型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对比分析
        4.2.1 多个测点采样分析
        4.2.2 整体坐席对比分析
        4.2.2.1 整体网格分析
        4.2.2.2 累积分布函数(CDF)对比分析
        4.2.3 反射声序列对比分析
        4.2.4 其他音质参数对比分析
        4.2.4.1混响时间T30
        4.2.4.2 早期衰变时间EDT
        4.2.4.3 声场不均匀度
    4.3 流线型与非流线型剧场对比结论分析
        4.3.1 流线型剧场的优势
        4.3.2 流线型剧场的不足与调整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优化设计
    5.1 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项目概况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图纸内容
        5.1.3 音质设计要求
        5.1.4 体型优化特点
        5.1.4.1 观众厅平面
        5.1.4.2 观众厅剖面
    5.2 仿真模拟
        5.2.1 建立体型优化前后对比模型及基本设置
        5.2.1.1 建模优化处理
        5.2.1.2 声学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5.2.1.3 声源与测点的布置
        5.2.1.4 设定模拟条件
        5.2.2 模拟并计算体型优化前后早期侧向能量因子
        5.2.2.1 多测点采样模拟数据对比
        5.2.2.2 整体网格对比分析
        5.2.2.3 累积分布函数整体分析
        5.2.2.4 反射声序列对比
        5.2.3 其他客观声学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5.2.3.1 与音乐丰满度有关的声学参量
        5.2.3.2 声场不均匀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存在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音乐厅舞台相互听闻关系评价指标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舞台相互听闻关系综述
    2.1 管弦乐团基本组成
    2.2 管弦乐队舞台声场特征
        2.2.1 相互听闻中直达声衰减
        2.2.2 反射声的作用
    2.3 其他舞台声学问题的影响
        2.3.1 乐器声功率与指向性
        2.3.2 掩蔽与鸡尾酒会效应
    2.4 舞台声学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相互听闻声场分析及评价指标提出
    3.1 演奏者主观感受调研
    3.2 指挥位置声场分析
        3.2.1 直达声
        3.2.2 地面反射声
        3.2.3 顶部与侧向反射声
        3.2.4 总结
    3.3 相互听闻评价指标的提出
4. 舞台缩尺模型建立
    4.1 昆山艺术中心缩尺模型
        4.1.1 模型概况
        4.1.2 缩尺模型内混响时间测定
        4.1.3 舞台声反射罩设置
        4.1.4 乐师及其座椅的缩尺模型制作及测试
    4.2 缩尺模型用声源的研制
        4.2.1 导管式点声源
        4.2.2 小型六面体声源
        4.2.3 指向性测试
        4.2.4 不足与改进
5. 脉冲响应法测G值
    5.1 缩尺模型试验
    5.2 数据处理
    5.3 数据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5)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的预测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房间声学理论与语言清晰度理论
    2.1 房间声学理论简介
        2.1.1 房间几何声学理论
        2.1.2 房间统计声学理论
        2.1.3 房间波动声学理论
        2.1.4 三大房间声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2 语言清晰度理论
        2.2.1 语言声特性
        2.2.2 语言传输指数STI定义
        2.2.3 语言清晰度指数STI影响因素
    2.3 基于语言清晰度最佳混响时间规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室声环境实测
    3.1 教室背景噪声实测
        3.1.1 教室外部环境描述
        3.1.2 教室分类与信息采集
        3.1.3 教室背景噪声测量原理与方法
        3.1.4 教室背景噪声测量结果与分析
    3.2 信噪比估算
        3.2.1 教师语言信号声压级测量
        3.2.2 信噪比估算
    3.3 教室语言清晰度实测
        3.3.1 教室语言清晰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3.3.2 教室空场条件下语言清晰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3.3.3 教室满场条件下语言清晰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3.3.4 教室窗帘展开程度不同条件下语言清晰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3.3.5 教室不同脉冲声源条件下语言清晰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教室语言传输指数STI
    4.1 神经网络预测语言清晰度意义
    4.2 BP神经网络理论
    4.3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4.3.1 脉冲响应的获取
        4.3.2 脉冲响应短时能量提取
        4.3.3 神经网络模型
    4.4 BP神经网络预测语言传输指数STI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免疫算法优选室内吸声构造
    5.1 优选吸声构造的意义
    5.2 免疫算法基本理论
    5.3 免疫算法多变量目标函数构建
    5.4 吸声构造材料库建立
    5.5 免疫算法优选吸声构造步骤
    5.6 免疫算法优选吸声构造结果及分析
        5.6.1 中型教室优选吸声构造结果
        5.6.2 大型教室优选吸声构造结果
        5.6.3 免疫算法优选吸声构造结果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A: 教室脉冲响应实测数据

(6)小空间听音环境的声染色主客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线索与思路
第二章 声染色对小空间听音环境的影响
    2.1 小空间听音环境概述
    2.2 声染色的表现
    2.3 声染色产生的原因
    2.4 降低声染色的措施
第三章 现场测量
    3.1 测量方法简介
    3.2 测量现场
    3.3 获得测量数据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主客观评价
    4.1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2 客观评价
    4.3 主观评价
第五章 结语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各空间原始测量完整数据
后记

(7)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建筑声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2.1 赛宾开创的近代建筑声学
        1.2.2 厅堂音质研究的发展
    1.3 国内高等院校多功能演播厅建筑声学研究及发展状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基本框架
第2章 室内声环境
    2.1 声音的基本原理
        2.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1.2 声音的计量
        2.1.3 声波的主要特性
        2.1.4 语言和音乐
    2.2 室内声场
        2.2.1 声波的反射、衍射与干涉
        2.2.2 声波在室内的传播
        2.2.3 混响声和混响时间
        2.2.4 房间共振
第3章 高等院校多功能演播厅建声设计基本原理
    3.1 概述
        3.1.1 演播厅的分类
        3.1.2 高校多功能演播厅的声学设计
        3.1.3 演播厅室内共振和共振频率
        3.1.4 演播厅体型和比例的设计
    3.2 演播厅室内的早期反射声
        3.2.1 早期反射声
        3.2.2 早期反射声的作用
    3.3 演播厅混响时间和频率特性
        3.3.1 室内混响时间
        3.3.2 演播厅最佳混响时间和混响频率特性
    3.4 演播厅室内声场扩散
        3.4.1 声场扩散的作用
        3.4.2 改进声扩散的措施
    3.5 演播厅室内噪声处理
        3.5.1 噪声
        3.5.2 噪声控制标准
第4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常用吸声材料与结构
    4.1 概述
        4.1.1 吸声
    4.2 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
        4.2.1 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区别
        4.2.2 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用途
    4.3 常用吸声材料及结构
        4.3.1 多孔性吸声材料
        4.3.2 共振吸声材料
    4.4 几何形体的声反射和声扩散
        4.4.1 声波反射的基本特性
        4.4.2 厅堂中的早期反射声设计
        4.4.3 几何形扩散体的形式与作用
        4.4.4 微扩散结构的设计
    4.5 特殊吸声物体
        4.5.1 洞口的吸声
        4.5.2 人的吸声
        4.5.3 座椅的吸声
        4.5.4 家具的吸声
        4.5.5 空气的吸声
第5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建筑隔声、隔振
    5.1 隔声
        5.1.1 围护结构空气声的隔绝
        5.1.2 撞击声(固体声)的隔离
    5.2 隔振
        5.2.1 隔振和噪声
        5.2.2 隔振器和隔振材料
第6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消声设计
    6.1 消声器
        6.1.1 消声器的分类
        6.1.2 消声器的用途
        6.1.3 消声器选用原则
    6.2 通风系统的消声设计
        6.2.1 通风系统中机房的配置
        6.2.2 降低通风系统噪声的主要措施
    6.3 空调系统的消声设计
        6.3.1 空调系统消声器
        6.3.2 空调系统消声器的配置
    6.4 空调、制冷设备的隔振设计
        6.4.1 制冷设备的基础隔振与噪声减低量
        6.4.2 管道隔振与噪声减低量
第7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环境设计案例
    7.1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演播厅声环境研究
        7.1.1 演播厅建声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7.1.2 演播厅声学装修设计
        7.1.3 演播厅音质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8)秦腔剧院声学设计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秦腔及其剧场的发展概述
    2.1 秦腔与剧场的相互促进
        2.1.1 秦腔的起源及发展
        2.1.2 秦腔的分类
        2.1.3 秦腔剧场发展的因素
        2.1.4 秦腔舞台的发展因素
        2.1.5 秦腔的价值与意义
    2.2 影响秦腔发展的因素分析
        2.2.1 秦腔本身面临挑战
        2.2.2 现代化对秦腔发展的影响
        2.2.3 秦腔剧场现状启示
    2.3 秦腔的声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腔观演效果需求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概况及问题说明
        3.1.1 问卷情况说明
        3.1.2 调查基础情况概述
    3.2 调查结果统计
        3.2.1 问卷一调查结果统计
        3.2.2 问卷二调查结果统计
    3.3 观众听觉特性分析
        3.3.1 听觉范围与听觉特性
        3.3.2 最小与最大的可听极限
        3.3.3 最小可辨阙
        3.3.4 听觉定位
        3.3.5 人耳的频率响应
        3.3.6 识别声音的三要素
    3.4 秦腔剧院声学特性指标分析
        3.4.1 响度
        3.4.2 清晰度和丰满度
        3.4.3 环绕感
        3.4.4 平衡感
        3.4.5 亲切感
        3.4.6 噪声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腔剧院声学设计原则和策略
    4.1 秦腔剧院的观众厅设计
        4.1.1 规模容量对声效的影响
        4.1.2 形式对声效的影响
        4.1.3 视线对声效的影响
        4.1.4 吊顶天花对声效的影响
    4.2 秦腔剧院的舞台设计
        4.2.1 台口
        4.2.2 主台
    4.3 秦腔剧院的乐池设计
        4.3.1 乐池规模
        4.3.2 台唇尺度
        4.3.3 乐池形式
    4.4 秦腔剧院声学构造设计
        4.4.1 几何型扩散体的设计
        4.4.2 微扩散结构的设计
        4.4.3 异形扩散体(GRG)的设计
        4.4.4 宽带吸声构造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腔剧院建筑实例验证——银川西塔戏园
    5.1 观众厅设计
    5.2 舞台设计
    5.3 吊顶设计
    5.4 侧墙设计
    5.5 构造材料设计
    5.6 背景噪声控制
    5.7 混响时间控制
    5.8 施工要求
    5.9 建成后实测报告及评价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观演建筑声学设计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推动建筑声学发展的因素主要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4 观演建筑厅堂音质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建筑声学的相关指标及其物理意义
    2.1 不同音乐评价词汇的意义
    2.2 厅堂中常用到的声学指标及其物理意义
    2.3 声学指标的分类
第3章 针对观演建筑建筑声学设计和测量的相关规范
第4章 建筑声学设计常用的设计手法
    4.1 不同使用要求的大厅的适宜容积
    4.2 大厅的体型设计
        4.2.1 体型设计方法
        4.2.2 体型设计原则
        4.2.3 混响时间设计和计算
第5章 缩尺模型测试和计算机模拟预测在建筑声学设计中的应用
    5.1 实体缩尺模型声场模拟的原理
    5.2 剧院音质的计算机模拟
    5.3 实体缩尺模型预测和计算机模拟预测的比较案例
第6章 观演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对建筑声学的影响
    6.1 建筑设计的进展
        6.1.1 现代观演建筑进展
        6.1.2 观演建筑的发展趋势
    6.2 基于空间组合形式不同的观演建筑的建筑声学设计进展
        6.2.1 传统的镜框式布置
        6.2.2 伸出式舞台和围绕式观众席布置
        6.2.3 无固定演出区域的布置方式
        6.2.4 新的建筑设计手法为建筑声学设计提出新的挑战
    6.3 新的装修材料和装修做法对建筑声学进展的影响
    6.4 扩声系统对观演空间的要求及可调混响的应用
        6.4.1 扩声系统对建筑声学环境的技术要求
        6.4.2 扩声系统可变混响调节的原理及应用
    6.5 新材料和新技术对混响时间计算的影响
        6.5.1 计算机模拟混响时间与传统计算方法的差异
        6.5.2 国内新建大剧院装修材料做法分析
        6.5.3 座椅下送风口的吸声系数对室内混响时间计算的影响
        6.5.4 MLS 扩散体和 QRD 扩散体的吸声系数对混响时间计算的影响 ..
    6.6 新型空调送风方式对观演空间噪声控制的影响
    6.7 吸声构造吸声特性的现场检测
第7章 国内剧院声学设计实例
    7.1 洛阳歌剧院
    7.2 大庆大剧院
    7.3 凉山民族文化中心大剧场
    7.4 中国国家大剧院
        7.4.1 概述
        7.4.2 歌剧院声学设计
        7.4.3 戏剧院的声学设计
        7.4.4 音乐厅的声学设计
        7.4.5 国家大剧院应用的新技术对建筑声学带来的新要求
    7.5 中央电视台新址演播剧院的主要设计内容
        7.5.1 建筑概况
        7.5.2 声学设计原则
        7.5.3 舞台机械设计原则及室内多种用途分析
第8章 山西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
    8.1 项目概况
    8.2 设计依据
    8.3 声学设计主要工作内容
    8.4 大剧场建筑声学设计
        8.4.1 设计原则
        8.4.2 大剧场建筑声学设计指标
        8.4.3 观众厅体形设计
        8.4.4 观众厅声学装修设计
        8.4.5 观众厅座椅要求
        8.4.6 舞台声学设计
        8.4.7 乐池的声学设计
        8.4.8 观众厅剖面声线分析
        8.4.9 观众厅三维模型
        8.4.10 大剧场材料布置及做法
        8.4.11 大剧场观众厅计算机结果
        8.5.13 大剧场室内脉冲响应测试
    8.6 音乐厅的建筑声学设计
        8.6.1 设计原则
        8.6.2 声学设计指标
        8.6.3 音乐厅体形设计
        8.6.4 音乐厅声学装修设计
        8.6.5 观众厅座椅要求
        8.6.6 音乐厅体形设计
        8.6.7 音乐厅建筑声学指标模拟分析
        8.6.8 大剧场室内脉冲响应测试
    8.7 辅助用房建筑声学设计
        8.7.1 琴房声学装修设计
        8.7.2 排练厅声学装修设计
        8.7.3 录音室、录像室和演播厅声学装修设计
        8.7.4 声光控制室等房间声学装修初步设计
    8.8 噪声控制设计
        8.8.1 环境噪声控制
        8.8.2 空调设备机房减振吸声降噪方案
第9章 观演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的进展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国舞台技术研究所闫常青高工在第二届全国艺术院团院长论坛上的讲稿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教室声学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声学环境及分析方法
    2.1 室内声学环境
        2.1.1 声音的计量
        2.1.2 听觉的特性
        2.1.3 室内声场特性
    2.2 混响时间
    2.3 室内声学分析方法
        2.3.1 比例缩尺模型
        2.3.2 计算机声场模拟
        2.3.3 波动声学法
    2.4 电声法
        2.4.1 稳态噪声切断法
        2.4.2 脉冲响应反向积分法
第三章 室内声学测量分析
    3.1 稳态噪声切断法测量系统
    3.2 脉冲响应反向积分法测量系统
    3.3 脉冲积分法实验测量及结果
        3.3.1 实验测量过程
        3.3.2 实验测量结果
    3.4 噪声切断法实验测量及结果
        3.4.1 实验测量过程
        3.4.2 实验测量结果
    3.5 结果分析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r2点7个倍频程拟合直线及混响时间
附录2 r3点7个倍频程拟合直线及混响时间
附录3 噪声切断法r1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附录4 噪声切断法r2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附录5 噪声切断法r3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附录6 噪声切断法r4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附录7 噪声切断法r5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附录8 噪声切断法r6点各倍频程波形图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声室中低频声染色的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影院声学设计研究[D]. 黄志轩.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QRD的小房间声场均匀度优化研究[D]. 荣宁宁.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D]. 刘叮当.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音乐厅舞台相互听闻关系评价指标初探[D]. 王芳莹. 浙江大学, 2019(01)
  • [5]高校教室语言清晰度的预测与优化研究[D]. 黄日明. 广西大学, 2018(12)
  • [6]小空间听音环境的声染色主客观评价研究[D]. 叶煜晖. 广州大学, 2018(01)
  • [7]高等学校多功能演播厅声环境研究[D]. 杨杰. 湖南大学, 2013(07)
  • [8]秦腔剧院声学设计研究初探[D]. 赵莹. 长安大学, 2012(07)
  • [9]观演建筑声学设计进展研究[D]. 朱相栋. 清华大学, 2012(01)
  • [10]教室声学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D]. 姜学思. 山东大学, 2010(08)

标签:;  ;  ;  

声室中低频声音染色的估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