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也要与时俱进

“三育”也要与时俱进

一、“三个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论文文献综述)

霍娜,龙浩[1](2021)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语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更多的选择,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拓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渗透模式,拓宽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指导下,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思政强化等方面出发,构建外语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实现课程、思政、信息化三大要素互融的"大思政"格局。

王思敏[2](2021)在《非师范专业新手教师适应性绩效研究》文中认为

徐婵,邹平[3](2021)在《润德厉行推动德育全场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应当是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型德育体系,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只有这样德育才有能够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因此,我园重视家园共育中德育过程的全场域优化。

崔琦[4](2021)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支持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艺术才能。在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也将帮助少数民族音乐实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文章针对中国高校中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现状提出一些教育改革方法,以期为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张珍[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程李菲[6](2020)在《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文化是我国发展史中为人民留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在培养青少年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红色文化教育,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红色精神良好传承。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红色文化教育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教育质量,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向前发展。

李成伟[7](2020)在《课程思政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指出简要阐释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依托知网数据库,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以期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所裨益。

高忠儒[8](2020)在《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帮助人们科学分析民族现象、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金钥匙”,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接受系统的民族观教育,了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者,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应自觉接受科学系统的民族观教育,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以正确指导自身以及他人(学生)的行为实践。然而,环顾现阶段我国的民族观教育,不难发现:高校教师的民族观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策层面,党的民族观教育政策虽然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场域,但却较少关注到高校教师群体,表现出对高校教师群体的政策“遗忘”;其次,在高校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实践层面,未能与时俱进添加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教育培训内容上民族观知识的不足或缺失;最后,高校教师自身基于“快速”发展考虑,将有限的时间、资源等专注于那些能带来可见的、实际的、限时收益的教学或科研等活动,无暇顾及民族观教育,也是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现阶段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完善和制定具体的民族观教育政策,实现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制度化;其次,要立足于高校教师教育与培训实际,将民族观教育内容有机添加到教育培训的各个阶段;最后,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接受民族观教育成为其自觉行为,从而实现政策层面、实践层面与个人层面的全面保障,以推动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常态化进行。

王锋,吴从新,李凯风[9](2019)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外协同”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资产评估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估是构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外实践和双导师制未落实、评价体系不合理等主要问题。从协同理论中"内外协同"视角探讨三个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机理,围绕"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导向,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质量评估机制,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外协同"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潘宛莹[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生力军作用。而作为青年使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的三个必要条件中,首先就是要“有理想”。他认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如同系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青年价值观教育事关青年个人理想信念养成、事关青年成长方向、事关青年未来发展。而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于社会发展中的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青年价值观教育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用简洁精炼的24个字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建设要求,并构成了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融合、环环相扣、层层联结的有机整体。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对其价值观进行的培育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结构和内部关联,又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要求和自身诉求。公民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现代社会目标的有效实现,要依赖于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及健康社会关系的有效建立。大学生也是公民,他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公民,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实现社会建设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而作为组成社会的公民,应持有何种价值观念,如何塑造和培育契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真问题。在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青年的过程中,导引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培育优良的公民素养,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程。本文分五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结构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主要想通过本章的研究解决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问题。本章从整体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三个倡导的内部关系,即各有侧重、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环环相扣、层层联结,分析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塑造价值主体、挥发道德导向的作用,并在公民层面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的四方面意义,即:在“地球村”和“全球化”背景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作为”与“不作为”矛盾中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场域转换中坚守诚实守信品质,在“竞争”与“中庸”冲突下保持亲睦友善情怀。第二章,国内外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资源。着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民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阐释了公民是“现实的人”、公民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批判和超越。以我国古代、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为纵向时间节点,回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古代时期,梳理了儒家的家国情怀、诚信、正义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自由观念、天地齐一的平等思想;法家个人实力至上的实力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国家主义道德观;墨家兼爱交利的处世观念、尚俭抑奢的生活态度。近代时期,阐释了强调个人发展,将个体看作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主张人们将臣民意识转换为公民意识等三种主流的公民价值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主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同时,用开放的国际视野,分析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倡导天赋人权说;强调平等的权利观念;对社会公正的高度期待等。第三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系统阐述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及其与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问题。大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可使这一群体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担当、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民族文化积淀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并满足个体成长的主观诉求。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主动性和从众性、反复性和多变性、现实性和矛盾性。基于以上特点,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大学生公民政治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社交素养的培育具有深刻意义,同时也起到了统整引领、规范约束、激励驱动和反馈评价的整体联动作用。第四章,当代大学生对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客观审视与其相关的系列问题。首先阐述了认同和践行的现状,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个体知行不一,践行程度与认同水平存在差异;群体认同高度统一,践行层次不齐;认同和践行存在反复性和不稳定性等。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审照,提出认同和践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特点”主要包括:在公民生活的认知中提高认同,在公民权责的矛盾中不断修正,在公民素质的差异中逐渐趋同,在公民意识的自觉中走向务实。“影响因素”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宏观因素,即国家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社会结构变革与文化变迁、公民平等与社会公正法治;中观因素,即学校公民教育环境和家庭健康和谐环境;微观因素,即大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接受的特征等。第五章,开展对当代大学生在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构建有针对性的培育的目标、原则、办法和路径。首先提出培育的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社会目标包括: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合格公民养成目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公民素养提升目标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公民信仰目标。个人目标包括:树立公民意识,契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守职业道德,契合职业发展的动力需求;培育家国情怀,契合个体发展的归属需求;提升思想品德,契合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阐释了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向性原则: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旗帜;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公民为方向;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现实性原则:观照社会现实,做根基深厚的培育;观照人性现实,做深入人心的培育;观照公民现实,做因材施教的培育;观照问题现实,做有的放矢的培育。规律性原则: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遵循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接受规律;遵循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养成的普遍规律;遵循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提出培育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相结合,分阶段培育与分类培育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情感关怀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思想内化相结合。提出培育的实践路径,包括课程育人,坚守理论引导的主阵地;实践育人,搭建第二课堂公民实践平台;组织育人,强化各类组织的纽带功能;网络育人,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文化育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精髓;机制育人,建立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二、“三个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环境下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内涵
二、信息化环境下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一)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和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
    (三)信息环境对学习者的思政甄别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一)明确理论指导,强化课程思政与信息化相融,促改革
    (二)秉承“三全育人”,构建外语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1. 构建外语课程思政在线资源平台
        2. 变革教学模式,优化育人方法
        3. 精准测评,完善外语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
    (三)强化实践,夯实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四、结语

(4)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概况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传递民族文化
    (三)丰富学生内心
三、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开发本土资源,树立文化意识
    (二)提升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
        1.营造环境
        2.培养精神
    (三)构建课程体系
        1.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2.开发个性化课程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落实教育理论
        2.开展教育实践
结语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技术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职业教育
        2.1.3 农村职业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含义
二、红色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作用和意义
三、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认同感
    (二)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深度
    (三)红色文化传授力度未达到通达的效果
四、提升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创建平台增强青少年学生认同感
    (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要进行有效优化
    (三)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应不断创新
结束语:

(7)课程思政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思政
2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范围
    2.3 研究机构数量及分布
    2.4 期刊来源分布
3 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4 建议
5 结语

(8)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切身体会:民族观教育是认识“民族”的必要过程
        (二)社会舆情引发对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思考
        (三)政府重视教师的民族观教育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政策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理论意义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功能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育实践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
        (二)民族观
        (三)民族观教育
第一章 加强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重视民族观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一、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关注(1949-1956)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重视(1956-1965)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民族观教育的强调(1978-今)
    第二节 民族大学生快速增长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一、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民族大学生基数上升
        二、“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三、“互嵌式”校园格局的构建要求高校教师加强民族观教育
第二章 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一、政府体系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二、学校场域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三、社会场域民族观教育政策之于高校教师的“遗忘”
    第二节 教师培训内容中民族观教育的不足
        一、政策执行上民族观教育内容的不足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民族观教育内容的缺失
        三、“潜在高校教师”群体高等教育阶段民族观教育的不足
    第三节 各行为主体对民族观教育的选择性“忽视”
        一、时间精力“稀缺”导致教师的选择性“忽视”
        二、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性“忽视”
        三、政府部门间权责“模糊”
        四、社会场域对高校教师民族观产生的冲击
第三章 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常态化思考
    第一节 政策层面:完善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政策制度
        一、政策制约:明文规定,理清源头
        二、适当的激励机制设计
        三、完善多元的政策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节 实践层面: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立足课堂教学:加强高校教师“潜在群体”的在校教育
        二、基于入职培训:完善民族观教育的入职培训机制
        三、把握在职培训:完善民族观教育的继续教育设计
    第三节 个人层面:高校教师增强民族观学习的自觉性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教师发挥带头作用
        二、普通教师自觉提高民族观学习意识
        三、潜在教师群体加强多渠道的民族观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外协同”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资产评估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模式”概念界定与要素构成
    1.1“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1.2 培养模式的要素构成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协同理论
    2.1 内部协同
    2.2 外部协同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3.2 实践培养环节存在不足
        3.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3.2.2 课外实践和双导师制未落实
    3.3 评价体系不合理
4 基于“内外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4.1 培养目标:突出和围绕“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培养过程:突出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加强实践导向
        4.2.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4.2.2 建设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4.2.3 建设实践平台
    4.3 质量评估: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质量评估机制
5 结语

(10)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现状
        (三)国外关于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架构、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尝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尝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结构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和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联系
        (一)各有侧重,有机统一
        (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三)环环相扣,层层联结
    三、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公民观
        (一)公民是“现实的人”
        (二)公民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
        (四)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批判和超越
    二、我国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回溯
        (一)中国古代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
        (二)中国近代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
        (三)新中国成立后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探析
        (一)倡导天赋人权说
        (二)强调平等的权利观念
        (三)对社会公正的高度认同
第三章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
    一、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担当
        (二)大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与民族文化积淀的传承发展
        (四)大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与个体成长的主观诉求
    二、大学生公民素养形成的特点和方式
        (一)主动性和从众性
        (二)反复性和多变性
        (三)现实性和矛盾性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公民素养中的地位
        (一)“爱国”是大学生公民政治素养的灵魂和核心
        (二)“敬业”是大学生公民职业素养的主题和目标
        (三)“诚信”是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基石和精髓
        (四)“友善”是大学生公民社交素养的基础和重心
    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一)统整引领作用
        (二)规范约束作用
        (三)激励驱动作用
        (四)反馈评价作用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现状
        (一)爱国:普遍“一以贯之”的高度认同与个别“意气用事”的矛盾性践行
        (二)敬业:普遍“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与个别“权衡利弊”的选择性践行
        (三)诚信:普遍“抱诚守真”的诚信修养与个别“随波逐流”的盲从性践行
        (四)友善:普遍“温柔敦厚”的友善品德与个别“无动于衷”的消极性践行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个体知行不一,践行程度与认同水平存在差异
        (二)群体认同高度统一,践行参差不齐
        (三)认同和践行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三、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特点
    四、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一)社会目标
        (二)个人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现实性原则
        (三)规律性原则
    三、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
        (一)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相结合
        (二)分段培育与分类培育相结合
        (三)理论灌输与情感关怀相结合
        (四)社会实践与思想内化相结合
    四、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一)课程育人,坚守理论引导的主阵地
        (二)实践育人,搭建第二课堂公民实践平台
        (三)组织育人,强化各类组织的纽带功能
        (四)网络育人,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
        (五)文化育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精髓
        (六)机制育人,建立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四、“三个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霍娜,龙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11)
  • [2]非师范专业新手教师适应性绩效研究[D]. 王思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润德厉行推动德育全场域优化[J]. 徐婵,邹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1)
  • [4]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J]. 崔琦. 艺术教育, 2021(06)
  •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A]. 程李菲. 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7]课程思政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 李成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1)
  • [8]高校教师民族观教育问题研究[D]. 高忠儒.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外协同”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资产评估专业为例[J]. 王锋,吴从新,李凯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5)
  • [10]当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潘宛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三育”也要与时俱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