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

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

一、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杰,毛丁,王芃,王莹,王镇,倪龙[1](2021)在《沧州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与节能减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制定经济性、节能减排评价内容。结合工程实例,对两种供热方案(方案1: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方案2: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的经济性、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计算分析。当系统寿命取15 a时,方案1、2的费用年值分别为194.87×104、235.49×104元/a,说明方案1的经济性更好。供热系统净现值与系统造价、年运行费用负相关,与一次性收费、热费正相关。相同条件下,方案1的净现值大于方案2,说明方案1的投资效益更好。受政策影响,一次性收费、热费不会出现较大波动。提高供热系统净现值应从降低系统造价、年运行费用入手。方案1的折算标准煤耗量比方案2低87%,主要得益于对市政污水余热的利用。方案1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方案2分别低43.8%、45.0%、72.8%,减排效果显着。

王守金[2](2020)在《燃气供热锅炉安全低氮高效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气治理和蓝天行动计划的实施,天然气已成为大中城市重要的供热能源,燃气供热锅炉是天然气耗能大户和氮氧化物排放大户,燃气锅炉安全、低氮、高效、智能供热,事关民生和国家能源安全,是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领域热点。本文针对燃气锅炉在降氮改造工程中遇到的闪爆、震动、烟气冷凝水腐蚀、锅炉热效率降低等问题,理论研究与工程实测相结合,研究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智能供热技术,为提高燃气锅炉天然气利用水平和安全性,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改善供热运行管理人员空气环境,提高供热智能控制水平,降低供热成本,提供技术支持。调研了北京地区137座燃气锅炉房、567台燃气锅炉、总容量2097蒸吨。结果显示:567台燃气锅炉降氮改造,采用17个品牌低氮燃烧设备、四种低氮燃烧技术:分级燃烧结合烟气再循环(FGR)技术、贫燃预混金属表面燃烧技术,水冷预混燃烧技术和烟气内循环(FIR)技术,分别占比80.6%、17.81%、1.41%、0.18%,NOx排放浓度均低于80 mg/m3,但部分锅炉燃烧不完全CO超过76 ppm,热效率和出力下降1%3%,部分锅炉系统发生冷凝腐蚀和震动等问题。降氮锅炉烟气/空气混合参数与安全控制研究。分析燃气锅炉降氮机理与技术及改造工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了北京地区采用烟气再循环降氮改造的燃气锅炉,在不同锅炉运行负荷、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不同烟气再循环比、不同烟气再循环管接口位置条件下,回流烟气与助燃空气混合温度变化规律,提出了低氮燃气锅炉安全高效智能控制逻辑,为低氮、完全燃烧和避免锅炉系统冷凝腐蚀与CO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低氮改造对燃气锅炉热效率影响机理和热损失,分析了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的节能潜力,可弥补低氮改造锅炉热效率损失,提出基于排烟冷凝余热利用兼具改善锅炉房室内空气环境的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系统方案。针对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的低氮改造工程,制定了燃气锅炉安全、低氮、高效运行的智能控制方案,经工程实施和2019-2020采暖季跟踪检测表明,锅炉负荷率10%90%,烟气再循环比20%25%,NOx排放为2850mg/m3,CO排放为1735ppm,锅炉系统热效率比改造前提高9.9%10.6%,锅炉系统热效率达103.38%104.30%,锅炉运行稳定,无震动、无冷凝腐蚀,锅炉房空气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燃气锅炉系统安全低氮高效智能供热。

鲁云霞[3](2020)在《锅炉煤改气技术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指出“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财产,具有很强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气环境质量备受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在北京考察时明确强调,为了积极应对雾霾天气,提升空气质量,最主要的就是控制环境空气当中PM2.5的排放量,积极采取各项举措,例如:强化管理、优化产业结构、禁止燃煤以及依法治理等等。所以,在近几年中,北京市政府开始注重对于燃煤锅炉的整治,调整能源结构,以求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本文在理论研究及政策调研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检测分析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某锅炉煤改气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锅炉煤改气项目的规划、产业政策、改造流程、系统热效率、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计算评价,以达到对锅炉煤改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比较,为燃煤锅炉改造燃气锅炉类项目提供实践经验,考证锅炉煤改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燃煤锅炉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牛晓元[4](2020)在《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越来越重视,北京地区也在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北京地区在用燃气供暖锅炉房替代现有燃煤供暖锅炉房的同时,新建的供暖热源也以燃气为主,电力为辅。因此,对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的研究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调研走访的方式,对北京地区若干实际运行项目的能源站情况、供暖季实际运行数据等进行了收集,以此为依据研究分析了锅炉房、末端用户和输配系统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方面提出了燃气锅炉供暖热源方案的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某小区为实际典型工程,设计了燃气热水锅炉房的三种不同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分别为:集中锅炉房方案、分散锅炉房方案、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在统计末端热用户逐时供暖热负荷的基础上,针对三种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分别制定供暖季不同供暖热负荷阶段各自相应的热源运行策略(运行策略涉及锅炉运行台数、水泵运行台数、板换和二次水泵运行台数),从而对三种方案在整个供暖季内的供暖循环水泵能耗和输配管网传热损失进行了计算,得出结论: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的全供暖季水泵能耗和管网传热损失最大,集中锅炉房方案次之,分散锅炉房方案的全供暖季水泵能耗和管网传热损失最小。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的热源和输配管网方案,通过动态法年计算费用法对比分析了三种方案的经济性,得出结论: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最大,集中锅炉房方案次之,分散锅炉房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最少。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地区燃气锅炉房供暖热源方案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杨林棣[5](2020)在《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技术日趋必要。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有助于各热源之间优势互补,有利于整个供热系统在经济性、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本文以多热源集中供热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模型,并基于NSGA-Ⅱ算法和TOPSIS分析法对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开展了源、网协同优化调度研究。(1)对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常见热源形式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热源的性能指标,并通过分析集中供热系统调峰形式及常见特性参数,给出了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及热源负荷分配的建议优先次序。(2)建立了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了不同热源形式的运行费用、一次能源利用率和污染物综合排放量,确定了热源侧负荷约束、供热管网输配约束、热源是否投入运行等约束条件,并提出一种新的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管段流量计算方法,用于辅助供热管网输配约束的建立,最后提出了基于NSGA-Ⅱ算法和TOPSIS分析法的优化模型求解方法。(3)以北京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为例,对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及算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暖初、末期,由燃气热电厂单独承担热负荷;严寒期,实现多热源并网运行,且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优先于燃气区域锅炉房投入运行。(4)探究了供热调节方式和事故工况对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热媒参数多热源系统的运行调节规律,为不同热媒参数多热源系统调度优化问题的研究做了铺垫。

吕旭光[6](2019)在《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在北方城市集中供热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服务,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伴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空气污染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北方冬季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严重的影响,而且同时集中供热和空气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重合度,显然,集中供热是冬季出现空气重度污染并引发雾霾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清洁能源供热成为了当下供热市场最火的话题,燃气锅炉以其污染小,排放少的优势,在“煤改气”浪潮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城市集中供暖前期规划不足,使得新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不通过自建锅炉房来解决居民供暖的基本问题。课题中的锅炉房就是在市政集中供热不能够给新建小区的居民提供热源的情况下,小区需要通过自建立区域锅炉房来满足住户采暖需求的典型应用。课题中提到的集中供热的热源系统就是由10台模块式燃气热水锅炉组成,利用PLC和触摸屏的组态设计取代了锅炉群控器,实现了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无人值守。课题中集中供热控制系统是根据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控制结构,利用PLC和触摸屏组成了控制系统的三层控制结构,将现场的设备与PLC进行连接,通过触摸屏画面显示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监控、运行与管理。课题中的控制系统,从设计、选型、编程、调试到最后的系统正常运行,形成了一套能够完全应用于模块式燃气热水锅炉房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课题中的供热控制系统打破了锅炉群控器的点位限制,业主可以随机的根据负荷的变化情况及时的调整供热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锅炉系统运行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末端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该小区的集中供热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对于热力服务企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课题中的控制系统是保证供热系统节能、高效运转的的重要手段,是由计算机软件、硬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仪器仪表等组成的,对于类似的状况可以提供参考和提供解决方法。课题的研究可以给热力服务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高效的为热用户提供热力服务,同时有利于提高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能源,从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中图36幅,表14个,参考文献55篇。

甄浩然[7](2019)在《区域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能耗现状诊断与优化》文中提出本文对典型区域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进行了诊断,主要从“有什么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两个方向入手。通过对多个燃气锅炉房实际运行数据的测试,总结了区域燃气锅炉房的供热现状,分析了现状锅炉房能耗高的原因,指出了区域燃气锅炉房的节能潜力,为区域燃气锅炉房的实际运行提供了优化方法。通过对锅炉运行过程中热效率的测试,找到了锅炉效率较低的原因。增加过量空气系数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对锅炉的效率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锅炉的排烟温度过高,导致锅炉的排烟损失较大。对于已有天然气余热回收的热源,存在回收流程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余热回收装置没有充分发挥其效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通过优化天然气余热回收流程,提高热源的整体效率。通过对热网各点压力以及泵耗的测试,发现热网输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阻力损失。热网运行参数与设计参数之间差距较大,一次网运行在“大流量,小温差”的模式下。二次网为解决水力平衡问题也运行在“大流量,小温差”模式下,二次网的循环泵效率差距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当提高供水温度,降低回水温度的办法降低循环流量,以减小泵耗。对于通过调节不能在高效区运行的水泵,建议更换水泵以达到节约输配电耗的目的。通过对各个热力站二次网供、回水温度的测试,发现一次网缺乏有效的初调节手段,导致管网存在水平失调的现象。根据历史运行数据,对整个采暖季的运行调节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个采暖季的运行调节尚未达到最优,使得采暖季初、末期存在着过量供热的现象,导致系统供热能耗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的优化调节方式,并对优化调节后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

吕凯文[8](2018)在《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实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能源消耗日益增长,环境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已迫在眉睫。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能够让各种热源之间优势互补,使整个能源系统在能源消耗、经济成本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性能均得到提高。本文构建了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的实时优化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优化指标的权重可行域,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同时包含燃气锅炉和燃煤热电联产机组的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开展了源网协同优化调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述了燃气锅炉、燃煤锅炉、凝汽器、给水加热器、汽轮机等部件的机理模型,并对燃气锅炉供热系统模型和燃煤热电联产机组系统模型进行求解。对配置储热与未配置储热的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的热电特性进行了建模与对比分析,对储热装置的运行机理和促进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原理进行研究,研究了配置储热后的供热系统运行调度策略。提出了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的负荷调度实时优化模型,重点分析了热源侧负荷约束和供热管网输配能力对负荷调度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源网协同负荷调度实时优化进行求解,引入动态目标法约束处理机制来处理管网约束条件的复杂性,构建了用于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分配优化的动态目标函数,研究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流程.建立了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评价体系,从经济、能源及环境三个角度出发,在考虑到能源消耗、费用年值、能源政策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互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各优化指标的权重可行域。对各优化指标进行标准化,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得到考虑经济、能源、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多源互补供热系统负荷分配最优解。对某热电厂内的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一天的热负荷进行优化调度分析,可使总燃煤消耗量节约1.14%左右,燃气消耗量节约0.53%左右;配置储热后一天内供热系统可节约燃煤0.37%,节约燃气0.16%,证明了所提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冯可梁[9](2014)在《建筑能耗分析与决策方法及其在北京市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能耗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筑节能的决策方法和能耗控制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建筑能耗数据分析有利于掌握建筑能耗的实际状况、分析建筑能耗特点、探寻建筑能耗变化的根源、挖掘建筑节能潜力。建筑节能决策方法和能耗控制策略研究有利于编制建筑节能改造方案和确定城市或区域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实现建筑节能管理科学决策。本研究能够为建筑能耗分析和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本文提出了科学的建筑和建筑能耗分类方法,建立了区域建筑能耗分析模型。这种分类方法使能耗分析问题转变成了分析各类别建筑的面积和相应的建筑能耗分布规律。建筑能耗分析分成三个层级。一是单栋建筑的能耗研究,为具体建筑节能运行和改造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二是同类建筑能耗分析,可以获得某一类建筑能耗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可用于同类建筑的能耗管理和运行效果考核;三是区域建筑能耗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为一定行政区划内建筑节能工作重点的确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北京市已有数据库数据为分析对象,应用区域建筑能耗分析模型对城镇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北京市2009年的城镇民用建筑总能耗为1917万吨标准煤。(2)提出了提高建筑能耗统计质量的改进方法。建筑的边界定义、不同能源间的折算方法、能耗计量方式和计量器具质量、统计人员专业背景和培训程度等均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并可能造成数据结果失真。采用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失真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完善统计体系和统计标准、改进数据分析方法、适当提高样本建筑数量、选取代表性建筑等多种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根据当地特点确定的能耗折算系数也会影响能耗分析结果,甚至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能源的综合利用。(3)以建筑节能技术分析和建筑能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市建筑节能决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北京市的建筑节能方案进行分析与决策。在大量调研和多部门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客观评价。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建筑面积增长、舒适性要求提高、用电设备增加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供热系统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耗计量和行为节能等改造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非节能建筑的全面改造,对北京地区建筑能耗的影响极大;公共建筑低成本改造、燃气、燃煤供热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应作为节能管理工作的重点。(4)分析了北京市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讨论了现有体系的优缺点,提出了相应的能耗控制策略。从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政策激励、节能量考核方法,监督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建筑行政管理体系和政策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建筑节能决策的总体思路以及政策导向等几个关键问题。

贾林[10](2014)在《北京市公建采暖、制冷用能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世界特大型城市之一。城市采暖、制冷用能在城市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例,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目前,北京市采暖、制冷采取的方式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何选择并确定经济合理的城市采暖、制冷方式,以适应节能环保要求,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北京市采暖、制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与北京同纬度的国际大都市采暖、制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针对公共建筑的采暖、制冷方式,对公建中的燃气锅炉+电制冷、城市热力+电制冷、燃气锅炉+电制冷(带蓄冰的)、城市热力+电制冷(带蓄冰的)、直燃机、热泵等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对采暖、制冷负荷进行了预测;对高效环保的采暖、制冷方式提出了推荐意见,为推广燃气采暖、制冷提供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二、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沧州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与节能减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经济性评价内容
    2.1 经济性评价内容
    2.2 各项费用
3 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内容
4 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与已知条件
    4.2 供热方案
    4.3 经济性分析
    4.4 节能减排效果
5 结论

(2)燃气供热锅炉安全低氮高效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结构与环境
        1.1.2 我国供暖发展及环境现状
        1.1.3 燃气锅炉发展与应用
        1.1.4 拟解决问题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锅炉烟气降氮方法
        1.2.2 燃气锅炉高效运行研究现状
        1.2.3 燃气锅炉高效低污染一体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程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目的及调研方式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方式
    2.2 燃气锅炉房概况
    2.3 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技术及应用状况
        2.3.1 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应用的技术
        2.3.2 分级燃烧结合烟气再循环(FGR)技术应用效果
        2.3.3 贫燃预混金属表面燃烧技术应用效果
        2.3.4 水冷预混燃烧技术应用效果
        2.3.5 烟气内循环技术(FIR)应用效果
        2.3.6 不同低氮改造技术应用对比
    2.4 降氮改造后问题
        2.4.1 燃烧过程CO增加
        2.4.2 贫燃预混金属表面燃烧筒堵塞
        2.4.3 震动增强
        2.4.4 冷凝水腐蚀问题
        2.4.5 锅炉系统热效率降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氮锅炉烟气/空气混合参数与安全控制研究
    3.1 燃气锅炉降氮机理与问题分析
        3.1.1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3.1.2 影响燃气锅炉氮氧化物生成的因素实测及规律分析
        3.1.3 降氮改造后问题的分析
    3.2 烟气再循环降氮锅炉烟气/空气混合参数变化规律
        3.2.1 计算依据
        3.2.2 边界条件
        3.2.3 烟气/空气混合气体计算
    3.3 .不同工况下烟气/空气混合参数变化规律
        3.3.1 锅炉30%负荷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再循环比下烟气/空气混合参数
        3.3.2 锅炉50%负荷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再循环比下烟气/空气混合参数
        3.3.3 锅炉70%负荷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再循环比下烟气/空气混合参数
        3.3.4 锅炉90%负荷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和再循环比下烟气/空气混合参数
        3.3.5 不同工况下烟气/空气混合露点温度变化规律
        3.3.6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出口引出的烟气再循环烟气/空气混合参数变化规律
    3.4 烟气再循环降氮锅炉烟气/空气参数控制研究
        3.4.1 控制目标
        3.4.2 控制参数
        3.4.3 控制逻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排烟冷凝余热利用的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系统方案研究
    4.1 低氮改造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4.1.1 燃气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4.1.2 低氮改造时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变化
        4.1.3 低氮改造时排烟热损失的变化
    4.2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节能潜力分析
        4.2.1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的潜力
        4.2.2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对锅炉系统热效率的提升
    4.3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减排潜力分析
        4.3.1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减排污染潜力
        4.3.2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减排雾气与水资源再利用潜力分析
    4.4 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系统方案
        4.4.1 基于排烟冷凝余热利用的大型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方案
        4.4.2 基于排烟冷凝余热利用的小型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方案
        4.4.3 基于排烟冷凝余热利用的中型燃气锅炉安全降氮增效方案
    4.5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设备的选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锅炉安全低氮高效与智能控制工程应用研究
    5.1 燃气锅炉安全低氮高效与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目标
        5.1.3 低氮燃烧设计
        5.1.4 烟气余热深度利用设计
        5.1.5 智能控制设计
    5.2 工程应用与检测
        5.2.1 检测系统与主要设备
        5.2.2 检测数据整理依据
    5.3 工程实测结果及分析
        5.3.1 氮氧化物排放
        5.3.2 安全性
        5.3.3 锅炉系统总效率及节能率
        5.3.4 运行控制曲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锅炉煤改气技术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从政策的角度
        1.2.2 从能源的角度
        1.2.3 从持续发展角度
        1.2.4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能源替代历程
        1.3.2 相关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系统工程理论
        2.1.4 能效评价理论
    2.2 相关评价标准
        2.2.1 锅炉经济运行标准
        2.2.2 锅炉节能监测评价标准
        2.2.3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锅炉煤改气项目概况及部分相关性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改造前概况
        3.1.2 项目改造后概况
    3.2 项目相关性分析
        3.2.1 规划符合性分析
        3.2.2 产业政策分析
        3.2.3 布局分析
        3.2.4 改造工艺流程分析
        3.2.5 热效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煤改气实例环境评价及分析
    4.1 评价适用标准
        4.1.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4.1.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4.1.4 声环境质量标准
        4.1.5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6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4.1.7 噪声排放标准
        4.1.8 固体废物排放标准
    4.2 原锅炉房污染物情况
        4.2.1 废气
        4.2.2 废水
        4.2.3 噪声
        4.2.4 固废
    4.3 项目周边环境状况
        4.3.1 周边空气情况
        4.3.2 周边水质情况
        4.3.3 周边噪声情况
    4.4 新建燃气锅炉环境分析
        4.4.1 主要污染环节及污染物
        4.4.2 污染物分析及处理
    4.5 项目改造后污染物排放整体变化情况
        4.5.1 改造后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治理效果
        4.5.2 本锅炉房改造前后各污染物的变化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的综述简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北京地区既有燃气锅炉房运行状况分析
    2.1 既有燃气锅炉房运行数据概述
    2.2 既有燃气锅炉房问题研究
        2.2.1 锅炉房和末端用户的问题
        2.2.2 输配系统相关问题
    2.3 改进建议
        2.3.1 规划设计方面
        2.3.2 运行管理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小区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方案研究
    3.1 热源方案研究
        3.1.1 工程概况和热源方案
        3.1.2 负荷计算和热源设备选型原则
        3.1.3 运行方案研究
    3.2 热源和输配系统设置
        3.2.1 室内外计算参数
        3.2.2 负荷计算结果
        3.2.3 末端和外网设置
        3.2.4 主要设备选型结果
    3.3 运行调节方案
        3.3.1 集中锅炉房方案运行调节
        3.3.2 分散锅炉房方案运行调节
        3.3.3 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运行调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气锅炉作为集中供暖热源的供热能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能耗计算模型
        4.3.1 水泵能耗计算
        4.3.2 管网热损失计算
    4.4 水泵能耗计算结果
        4.4.1 集中锅炉房方案水泵能耗
        4.4.2 分散锅炉房方案水泵能耗
        4.4.3 集中锅炉房加分散换热站方案水泵能耗
    4.5 管网热损失计算结果
        4.5.1 计算参数选取
        4.5.2 管网热损失计算结果
    4.6 供热能耗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经济性分析
    5.1 动态法年计算费用法
    5.2 经济性分析
        5.2.1 系统投资
        5.2.2 年经营费用
        5.2.3 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区域集中供热概况
        1.1.2 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研究现状
        1.2.2 热源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1.2.3 区域集中供热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多热源区域集中供热技术
    2.1 热源
        2.1.1 燃气轮机热电联产
        2.1.2 区域燃气锅炉房
        2.1.3 热泵技术
    2.2 调峰形式和特性参数
        2.2.1 调峰形式
        2.2.2 特性参数
    2.3 系统设计与热源负荷分配原则
        2.3.1 系统设计原则
        2.3.2 热源负荷分配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模型
    3.1 目标函数
        3.1.1 经济性
        3.1.2 能源利用效率
        3.1.3 环境效益
    3.2 约束条件
        3.2.1 热源侧负荷约束
        3.2.2 供热管网输配能力约束
        3.2.3 其它约束
    3.3 模型形式
    3.4 基于NSGA-Ⅱ和多属性决策的多热源调度优化设计
        3.4.1 NSGA-Ⅱ算法的优化原理
        3.4.2 多属性决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调度优化分析
    4.1 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
        4.1.1 区域集中供热系统供热调节基本公式
        4.1.2 系统运行调节方式
    4.2 案例数学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热源调度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供热运行调节方式对热源调度优化的影响
        5.1.1 供热调节方式
        5.1.2 供热调节方式对热源调度优化的影响
        5.1.3 供热调节方式的比较
    5.2 事故工况对热源调度优化的影响
        5.2.1 满足限额供热要求的热源调度优化模型
        5.2.2 不满足限额供热要求的热源负荷调度优化模型
        5.2.3 案例分析
    5.3 不同热媒参数多热源系统的调节
        5.3.1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5.3.2 等温差调节
        5.3.3 质-量调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集中供热的现状研究
        1.2.2 国内集中供热的研究现状
        1.2.3 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课题的来源
    1.4 研究课题的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小区集中采暖系统结构
    2.1 小区集中采暖系统的结构
        2.1.1 换热站系统的工艺流程
        2.1.2 热水系统的系统结构
    2.2 大气直燃式模块热水锅炉的介绍
    2.3 模块锅炉的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供热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供热控制系统的拓扑图
    3.2 供热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3.2.1 集中供热的调节方法
        3.2.2 课题中采用的控制策略
    3.3 热水锅炉系统的控制方案
        3.3.1 燃气锅炉的工作机理
        3.3.2 热水锅炉系统的控制方式
        3.3.3 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控制方式
        3.3.4 热水系统补水泵的控制方式
    3.4 系统电气控制柜的设计
        3.4.1 控制柜的设计依据
        3.4.2 控制柜设计原则
        3.4.3 控制柜的电气原理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及程序开发
    4.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4.1.1 PLC介绍
        4.1.2 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设计
        4.1.3 系统配置
        4.1.4 触摸屏介绍及选型
    4.2 .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设计
        4.2.1 CPU电气原理的设计
        4.2.2 扩展模块电气原理设计
    4.3 控制系统程序的开发软件
        4.3.1 STEP7-MicroWIN SMART的介绍
        4.3.2 MCGS组态软件的介绍
    4.4 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4.4.1 符号表的创建
        4.4.2 程序的开发设计
        4.4.3 人机界面的开发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供热控制系统的运行分析
    5.1 室外气温的变化曲线
    5.2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5.3 系统整体运行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7)区域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能耗现状诊断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北方冬季供暖形式研究
    1.3 天然气锅炉房供热现状
        1.3.1 热源现状研究
        1.3.2 热网现状研究
    1.4 供热调节现状研究
        1.4.1 初调节
        1.4.2 运行调节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提高燃气锅炉热效率的方法研究
    2.1 典型热源热效率测试
    2.2 测试概况
        2.2.1 流量测试
        2.2.2 温度测试
        2.2.3 烟气测试
        2.2.4 测试内容
    2.3 测试结果分析
        2.3.1 锅炉热效率分析
        2.3.2 余热回收热效率分析
        2.3.3 过量空气系数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2.3.4 过量空气系数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2.3.5 排烟温度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2.4 吸收式热泵回收天然气余热
        2.4.1 吸收式热泵模型的建立
        2.4.2 余热回收流程的优化
        2.4.3 回水温度对余热回收的影响
        2.4.4 余热回收系统的运行调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网循环泵能耗诊断与优化
    3.1 热网循环泵能耗的影响因素
    3.2 热力站压力测试分析
        3.2.1 一次网压降分析
        3.2.2 二次网压降分析
        3.2.3 循环水泵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3.3 热力站阻力损失对输配能耗的影响
    3.4 流量对输配能耗的影响
    3.5 减小管网流量
        3.5.1 提高供水温度
        3.5.2 降低回水温度
    3.6 优化水泵与管网的匹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调节
    4.1 管网初调节
        4.1.1 调节原理
        4.1.2 二次网供回水温度现状
    4.2 运行调节
        4.2.1 调节基本公式
        4.2.2 质调节
        4.2.3 量调节
        4.2.4 分阶段的质量-流量调节
    4.3 运行调节对输配能耗的影响
    4.4 实际运行调节
    4.5 优化运行调节节能潜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实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研究现状
        1.2.2 负荷分配优化研究现状
        1.2.3 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建模
    2.1 燃气锅炉单元建模
        2.1.1 燃气锅炉单元模型
        2.1.2 燃气锅炉模型求解
    2.2 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建模
        2.2.1 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模型
        2.2.2 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模型求解
    2.3 配置储热的供热系统模型
        2.3.1 配置储热的热电厂分析
        2.3.2 配置储热的供热系统调度模型
    2.4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节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模型
    3.1 供热系统负荷调度实时优化
    3.2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目标函数
    3.3 模型约束条件
        3.3.1 热源侧负荷约束
        3.3.2 供热管网输配能力约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多目标优化研究
    4.1 多目标优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多目标优化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4.2.2 一致性检验和权重计算
        4.2.3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指标权重确定
    4.3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多目标实时优化模型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4.4.1 粒子群算法概述
        4.4.2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4.4.3 基于DOM约束机制的改进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热电厂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优化调度分析
    5.1 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配置
        5.1.1 热源系统配置
        5.1.2 热网系统配置
    5.2 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5.2.1 某热电厂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5.2.2 配置储热后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9)建筑能耗分析与决策方法及其在北京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2.1 存在问题
        1.2.2 研究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建筑能耗变化趋势
        2.1.1 国内外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分析
        2.1.2 建筑规模不断增长
        2.1.3 建筑用电设备的增长
    2.2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研究
        2.2.1 建筑能耗数据分析的特点
        2.2.2 建筑能耗数据获取方法
        2.2.3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2.3 建筑节能决策研究
        2.3.1 建筑节能发展趋势
        2.3.2 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2.3.3 建筑节能决策研究
        2.3.4 建筑能耗控制策略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建筑能耗分析研究
    3.1 建筑能耗分类研究
        3.1.1 建筑分类方法
        3.1.2 建筑能耗分类方法
        3.1.3 建筑能耗分类综合应用
        3.1.4 区域建筑能耗层次分析
    3.2 建筑能耗数据结构
        3.2.1 建筑基本信息数据库
        3.2.2 采暖能耗统计数据库
        3.2.3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库
        3.2.4 建筑能耗统计及建筑基本信息数据库
        3.2.5 建筑能耗计量方式和特点
    3.3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3.3.1 单栋建筑能耗分析法
        3.3.2 同类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3.3.3 区域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3.4 建筑能耗数据实证分析
        3.4.1 建筑采暖能耗分析
        3.4.2 大型办公建筑能耗分析
        3.4.3 其他同类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分析
        3.4.4 区域建筑能耗汇总
    3.5 小结
第4章 统计数据误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分析方法
    4.1 建筑能耗统计的基本状况
        4.1.1 能耗统计概况
        4.1.2 能源供应体系对能耗统计的影响
    4.2 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准确性分析
        4.2.2 统计数据的预处理
    4.3 数据误差来源分析
        4.3.1 建筑边界定义
        4.3.2 建筑能耗计量器具
        4.3.3 能耗折算方法
        4.3.4 统计方法的影响
    4.4 统计样本的代表性
        4.4.1 统计报表样本现状
        4.4.2 数据样本数量的验证
        4.4.3 合理的抽样样本数量
    4.5 不同分析方法的关系
        4.5.1 建筑能耗数据的验证
        4.5.2 典型数据与统计数据的验证
        4.5.3 不同模型数据的相互验证
    4.6 数据误差对决策的影响
        4.6.1 数据误差与决策的关系
        4.6.2 提高数据质量方法
    4.7 小结
第5章 建筑节能技术分析研究
    5.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5.1.1 墙体保温节能改造技术
        5.1.2 建筑屋面节能改造技术
        5.1.3 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技术
        5.1.4 建筑围护结构改造技术分析
    5.2 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5.2.1 热源节能技术
        5.2.2 输配系统节能技术
        5.2.3 热用户节能
    5.3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技术
    5.4 照明及用电设备节能改造技术
    5.5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5.5.1 地源热泵技术
        5.5.2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5.5.3 光伏发电技术
    5.6 建筑能耗计量和行为节能
        5.6.1 供热计量技术
        5.6.2 行为节能
    5.7 技术的选择
        5.7.1 建筑节能改造成本
        5.7.2 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方法
    5.8 小结
第6章 建筑节能决策分析模型
    6.1 决策理论分析方法在建筑节能决策中的应用
        6.1.1 决策树分析方法
        6.1.2 多属性决策模型
        6.1.3 多属性决策模型计算方法
        6.1.4 区域建筑能耗多属性决策模型
    6.2 不同类别建筑能耗决策分析方法
        6.2.1 城镇采暖决策树模型
        6.2.2 城镇居住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决策树模型
        6.2.3 城镇公共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决策树模型
        6.2.4 农村住宅决策树模型
        6.2.5 新建建筑决策树模型
    6.3 北京市总能耗决策模型分析
        6.3.1 现有能耗比重分析
        6.3.2 固定投资成本节能效果分析
        6.3.3 不同节能方案贴近度计算
    6.4 小结
第7章 建筑能耗控制策略研究
    7.1 建筑节能工作需要有效的管理
    7.2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推进模式
        7.2.1 国外建筑节能推进模式
        7.2.2 我国建筑节能推进模式与国外差距
    7.3 北京市建筑节能推进模式展望
        7.3.1 北京市现有节能政策分析
        7.3.2 依法强制推进建筑节能
        7.3.3 激励高效引导建筑节能
        7.3.4 考核保证建筑节能目标
        7.3.5 透明监督全社会参与建筑节能
    7.4 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京市公建采暖、制冷用能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环境保护的要求
        1.1.2 能源结构变化的要求
        1.1.3 优化采暖、制冷方式的要求
第2章 北京市供热、制冷现状
    2.1 北京市供热发展状况
        2.1.1 城市热力
        2.1.2 燃气供热
        2.1.3 燃煤供热
        2.1.4 电力供热
        2.1.5 燃油供热
        2.1.6 工业余热
    2.2 北京市制冷发展状况
        2.2.1 电制冷
        2.2.2 直燃机
        2.2.3 三联供
第3章 国外可借鉴城市供热、制冷现状
    3.1 哥本哈根
        3.1.1 城市概况
        3.1.2 气候
        3.1.3 供热发展及现状
        3.1.4 启示
    3.2 莫斯科
        3.2.1 城市概况
        3.2.2 气候
        3.2.3 供热发展及现状
        3.2.4 启示
    3.3 纽约
        3.3.1 城市概况
        3.3.2 气候
        3.3.3 供热发展及现状
        3.3.4 启示
    3.4 巴黎
        3.4.1 城市概况
        3.4.2 气候
        3.4.3 供热发展及现状
        3.4.4 启示
    3.5 东京
        3.5.1 城市概况
        3.5.2 气候
        3.5.3 供热发展及现状
        3.5.4 启示
第4章 公建采暖、制冷方式的比较
    4.1 冷热负荷
    4.2 燃气锅炉采暖+电制冷方式
        4.2.1 特点
        4.2.2 系统设置
        4.2.3 案例参数设置
    4.3 城市热力采暖+电制冷方式
        4.3.1 特点
        4.3.2 系统设置
        4.3.3 案例参数设置
    4.4 燃气锅炉采暖+电制冷(带冰蓄冷)方式
        4.4.1 特点
        4.4.2 系统设置
        4.4.3 案例参数设置
    4.5 城市热力采暖+电制冷(带冰蓄冷)方式
        4.5.1 特点
        4.5.2 系统设置
        4.5.3 案例参数设置
    4.6 直燃机采暖、制冷方式
        4.6.1 特点
        4.6.2 系统设置
        4.6.3 案例参数设置
    4.7 热泵采暖、制冷方式
        4.7.1 分类
        4.7.2 特点
        4.7.3 系统设置
        4.7.4 案例参数设置
    4.8 不同采暖、制冷方式案例比较
        4.8.1 节能环保
        4.8.2 工程投资
        4.8.3 成本比较
        4.8.4 影响成本的因素比较
        4.8.5 占地的比较
        4.8.6 适用范围
第5章 影响北京市公建采暖、制冷方式的因素
    5.1 北京市供热、制冷可采用的一次能源情况
        5.1.1 煤
        5.1.2 天然气
        5.1.3 电力
        5.1.4 油
    5.2 北京市采暖、制冷发展的制约因素
        5.2.1 资源因素
        5.2.2 政策因素
        5.2.3 初投资因素
        5.2.4 运行费用因素
        5.2.5 机房布置与机房占地
        5.2.6 习惯因素
第6章 北京市燃气采暖、制冷对天然气管网工况的影响
    6.1 北京市燃气采暖、制冷用气量回顾与分析
    6.2 北京市燃气采暖、制冷用气量预测与分析
    6.3 天然气管网工况分析
        6.3.1 对天然气管网建设布局和供应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6.3.2 天然气管网承载能力大,完全能够满足采暖、制冷项目的发展要求
第7章 北京市公建采暖、制冷的发展策略
    7.1 充分利用现有集中供热资源
    7.2 积极发展燃气采暖
    7.3 大力推广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7.3.1 政府出台有关三联供的政策细则
        7.3.2 政府出台有关三联供的优惠政策
        7.3.3 细分用户,做好推广
        7.3.4 优化系统配置,做好示范项目
        7.3.5 进一步完善三联供系统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
    7.4 鼓励天然气夏季制冷
        7.4.1 直燃机的推广中区分重点用户和一般用户
        7.4.2 加强宣传,消除人们的误解
        7.4.3 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7.4.5 进一步提高直燃机的性能
        7.4.6 强化价格优势
    7.5 在条件适宜的区域,积极发展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沧州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与节能减排分析[J]. 张杨杰,毛丁,王芃,王莹,王镇,倪龙. 煤气与热力, 2021(09)
  • [2]燃气供热锅炉安全低氮高效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守金. 北京建筑大学, 2020
  • [3]锅炉煤改气技术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D]. 鲁云霞.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北京某小区燃气锅炉房供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D]. 牛晓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多热源优化调度研究[D]. 杨林棣.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6]西安某小区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吕旭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7]区域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能耗现状诊断与优化[D]. 甄浩然. 燕山大学, 2019(03)
  • [8]多源互补城市供热系统负荷调度实时优化研究[D]. 吕凯文. 浙江大学, 2018(06)
  • [9]建筑能耗分析与决策方法及其在北京市应用研究[D]. 冯可梁.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10]北京市公建采暖、制冷用能方式的研究[D]. 贾林.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清华大学燃气锅炉房负荷分配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