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电脑品牌优势显现

方正电脑品牌优势显现

一、方正电脑 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龙[1](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刘绍勇[2](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赵静[3](2019)在《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综合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远多于其他行业,多方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协调受到学者关注,其中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时有因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纠纷、上访、堵路等新闻见诸报端,引发笔者思考。现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关注点多在社区居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分析、利益冲突、利益博弈等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建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演化博弈分析、统计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界定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将其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为建立协调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提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个维度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计算均衡稳定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方策略选择过程及稳定策略。再次,结合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机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模型。最后,在全国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袁家村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图谱,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边缘层、外围层、核心层三类,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三个维度分析行政管理方、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核心利益相关者。行政管理方即各方行政管理机构是管理者、调控者、监督者,服务供给方即农村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是服务提供者、文化传承者,旅游消费方即旅游者是消费者、体验者。第二,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联系与利益冲突。行政管理方的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向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提供行政管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获得税收收入和服务支撑。旅游消费方的旅游者消费服务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并向行政管理方提供反馈。服务供给方内部,农村社区居民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获得收入。三方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等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加以解决。第三,建立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是实现三方均衡状态的有力保障。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对服务供给方是否选择“诚信”策略具有显着影响,但对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影响并不突出。在行政管理方“介入”后,督促服务供给方“诚信”经营,最终形成均衡状态。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化趋势产生影响,并不能改变演化结果。第四,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构成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在袁家村通过实证检验,验证其可协调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具有可行性,对其他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加以指导。本文关于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学术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拓展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维度。结合文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整合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旅游经营者、农村社区居民、旅游者四方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把控研究整体性。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丰度与解释力。第二,提出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与以往研究成果两个主体博弈不同,本文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三方同时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均衡点分析及数值模拟。动态演化博弈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过程,更真实的反映其利益诉求与矛盾冲突,有利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第三,构建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组成的多元立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保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马哲[4](2018)在《HP公司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IT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HP,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国外品牌,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发展初期,拥有较为稳固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HP公司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占有率已明显减退,且在行业竞争中表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如何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适应中国计算机消品市场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中赢得消费者的认可,突出品牌效能,发挥核心优势,享受产品补贴和扶持的政策红利,使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环境分析、内部条件、营销策略和优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构建论文基本结构框架,重点对HP公司笔记本电脑的所处环境以及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并对其市场营销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方面进行优化。首先,从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着手,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HP公司在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再通过波特竞争力模型的分析方法,明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自身品牌的市场定位。其次,利用SWOT分析法,对HP笔记本电脑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剖析。再次,重新审视HP公司现有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开展市场调研、收集客户反馈、分析商家销售报告等方式,以营销评价体系相关参数为依据,总结出HP公司现行营销策略的可取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针对HP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圈定客户群体,优化营销策略,提出保障措施,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

俞灵灵[5](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崔生国[6](2017)在《“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文字的视觉艺术设计为中心,以文字的历史、文字的特征和造字的原理为依据,对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有着不容忽视的形态。优秀的文字形态亦可投射出文字内在的语义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视觉感染力、信息传播力。设计者在文字形态的塑造和设计中,可以通过外形营造文字形态的形象、结构控制文字形态的空间、笔画创造文字形态的格调,并合理设计文字的视觉,表现出文字的信息情感。文字图形化是将文字设计成具有图像感的视觉形态,使文字造型可以配合文字涵义,感性生动地反映文字信息。在原有文字结构造型的视觉基础上,运用形态加法“合”出“字图一体”或“字字相连”,运用形态减法“隐”去文字的部分笔画形态,挖掘文字意义的内在外现,使其外形和内意融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字的传达功能。文字图形化的创造方式主要包括:正负字像、添图饰字、字形叠图、图构字态、顺图造字、字构图像、连笔共用、减省字形、矛盾字相等。另外,在版面设计中,将文字编排成“图形”,可以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等。文字图形化设计可以借助“六书”造字的道理来启发思维。从“象形”画字到亦图亦文的图像文字,从“指事”造字到笔形意象的视觉文字,从“会意”合字到合文表述的意象文字,从“形声”配字到图文并茂的感性文字,将造字原理灵活地运用到文字创意中去,可以触类旁通地开散设计思维,表现出更加深刻生动的文字形象。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态和意义不可分割,准确恰当的视觉形态是文字内蕴的外在表现,可以升华文字内容的核心意义。根据文字内容创造出“形态美好”的文字图像,实现“表意准确”的信息传达;利用合形、简形、隐形等方式创造出“形态新颖”的文字图像,表达出“意境美妙”的文字意义。最终实现形态和意义的完美统一。

郭晶[7](2015)在《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书出版产业中,传统出版商面临来自通讯运营商、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性质及业务范围各异的企业的竞争。各企业纷纷在产业链上拓展业务领域,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且企业间业务也多有交叉,这就造成了电子书各出版企业间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拓宽、市场边际的变更。这些均导致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对出版产业的组织形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将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研究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下,通过研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吸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中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住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子书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熟知,但关于电子书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却一直在进行,国内外关于电子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出版企业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拟对电子书和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演变进行梳理,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对电子书进行研究时,不妨以整个电子书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电子书的内涵及外延,将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软件、阅读设备同时放入研究的视野;在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该探讨围绕电子书展开的内容生产、流通传播、销售平台、阅读设备、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在内的诸多生产、服务活动;依据上述思路,将电子书内容生产企业、平台运营企业、技术提供企业、终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讯运营企业纳入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梳理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历史时,尽量将整个产业的发展放在数字出版、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给予观照。具体做法上并不是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做一宏观的全景扫描,而是采取了“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电子书的类型及其市场分类、产业组织要素等微观研究视角,试图展现整个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全貌。本文借鉴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于电子书类型的三分法;并对其各自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和梳理;选取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别对产业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先从电子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四个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接着从电子书产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非正当市场行为方面来分析我国诸多电子书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电子书出版产业的供给能力、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来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缺失状态。本文在对机械复制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政府规制、发达国家与我国对传统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进入、退出规制;内容审查;市场行为规制等。本文在将传统出版产业组织与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国外发达国家与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比如过于依赖电子书2.0,市场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不均衡;版权保护复杂化以及传统出版社进军电子书成本门槛高,数字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模式,并从法律法规、政府规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优化路径提出了思考。

吕强龙[8](2013)在《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冲击,是出版界的一场新革命。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诸多技术优势,被称为是一种绿色出版。尤其是近三年来,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年度报告及相关数字产品和服务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来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了加速趋势。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数字出版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乏盈利模式,发展比较混乱等等问题,数字出版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其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容忽视,因而产业链的完善与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较新事物,其发生发展和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且公认的提法,因而,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何为数字出版,它作为全新的出版形态,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以及在中国的基本发展过程。接下来,本文从数字出版作为一个产业的角度,整体描述了其产值的快速增长态势,并从中分析出中国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存在结构不均衡、盈利模式欠缺以及产业链脆弱等问题。而其中,产业链是数字出版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阐述和思考问题时,始终以经济管理学中产业链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之合理应用于国内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当中。通过参考传统出版的产业链,本文分析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等)、数字出版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硬件终端商、消费者(读者/用户)等几个重点环节,并呈现出产业链主体更加多元化、产业流程更新以及媒介融合程度更高等新特点。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节点单位是产业链构成最为基本的必须环节,要对产业链的冲突与整合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需要进入产业链各环节的内部一看究竟,而这一思路也是符合产业链分析理论的基本方法和逻辑的。因而,第二章对此进行了各个击破式的深入分析,评述了它们各自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下一章集中提出产业链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奠定了基础。目前在产业链中,数字出版商一跃成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面临着内容不足的困惑;终端硬件商也是凭借各种终端阅读设备占据先机,但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国内的价格战使其苦不堪言;而传统的出版单位却显得较为冷淡,其数字出版进程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在消费者(读者/用户)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呈现了阅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机构和个人读者在数字出版消费中出现结构失衡。数字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即意味着利益的多元化,而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在上述几者之间,则将不可避免地展开。具体来说,这些冲突与矛盾,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平台之间,显然,传统出版单位为最大的内容方,平台则一般由数字出版商控制,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与平台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得到合理的分成,因而不甘心贱卖资源,对数字出版商充满种种疑虑和排斥;另一方面,平台方则因为缺乏优质充足的资源不得不自己向上游拓展,结果所有问题一起扛,身兼数职,不堪重负。最终造成数字出版产业链各自为政,争相称雄,缺乏深度合作,从整体上制约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其次,由于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版权观念和版权保护问题,因而,围绕版权这一中心,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之间、以及数字出版商内部之间,都产生了新的利益诉求,使产业链充满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还引发了多起较大规模的诉讼案件,本文在此结合这些生动的案例,使问题得到了具体的阐释。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而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需要。在产业链的基本理论中,产业链的整合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主要包括接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以及产业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和产业融合等具体理论和途径。显然,这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接下来提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主要需要从内容整合、渠道整合、资本整合以及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等几个重要途径展开。反观数字出版实践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也的确呈现出多种方式,而亚马逊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因此,在第四章中,笔者首先对这些具有普适性理论作出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世界最大的数字出版巨头——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和产业链整合成功经验做出分析和评述,从而提出了中国数字出版当中的不足和需要借鉴之处。那么,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是进行的如何呢?这是本文第五章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根据产业链的基本理论,在一条产业链中往往包含着多个职能不同的企业(单位),而这些节点企业(单位)的地位也因其具体的实力和特定条件有所不同,这样,以不同企业(单位)所主导的产业链整合路径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事实上,在国内的数字出版中,以不同产业链节点单位为主导的整合模式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1、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整合模式;2、技术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3、硬件生产商主导的整合模式;4、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本文认为,这些产业链整合模式不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蕴涵着业界和学界人士的集体智慧,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同时也是在中国特定政策体制、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间充满着多方势力的争夺与妥协,因而,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之后的发展中把握有利的方向。因此,本文除了结合具体案例对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整合模式分别做出分析评述外,最后,还对其进行了比较与讨论。通过比较并结合国外的数字出版发展经验可以看到,有效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产业链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其在某一种核心生产要素方面占有突出优势,或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和拓展能力,都有可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权力结构和分配模式。因而可以说,其中的关键在于各个节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内目前的数字出版产业尤其重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是以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为前提,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产业链的存在。而具体到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在充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关系,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整体优势。而对于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建设,主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数字出版单位的自主性,自觉按照市场导向和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恰当运用国家和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合理引导和规划。

张兆成[9](2011)在《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IT公司依靠其雄厚的实力、灵活的机制和丰富的积累而凸现了其在产品更新和渠道管理上的优势,进而也增强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IT行业瞬息万变,方正科技公司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公司的经营理论和实践,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本论文拟通过方正电脑目前竞争的状况,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方正科技和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方正科技应该如何重新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以赢得在未来IT硬件领域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相关基础理论综述,包括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原理、营销策略理论;第三部分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包括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方正科技电脑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包括营销环境分析、电脑产品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公司内部资源环境;第五部分方正科技应用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件促销策略;第六部分方正科技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

韩晓明[10](2010)在《HP公司基于国内政教行业特点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和计算机密不可分。本文以国内外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计算机行业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政教行业市场的行业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再结合国内政教行业特点,通过对比国内政教行业市场惠普公司营销现状和国内标杆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借助SWOT矩阵分析阐述了惠普公司在国内政教行业市场所面临的机会、威胁及所拥有的优势、劣势,指出了惠普公司在政教行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确立了惠普在该市场的差异化战略;其次通过市场细分确定了惠普公司在国内政教行业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最后针对惠普公司在国内政教行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4Ps理论和政教行业特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对当前营销策略的调整意见。

二、方正电脑 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正电脑 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市场扩大及地位稳步提升
        1.1.2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领域
        1.1.3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亟需协调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案例地选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演化博弈理论
        2.1.3 行动者网络理论
        2.1.4 社会交换理论
        2.1.5 公平理论
    2.2 研究述评
        2.2.1 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2.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
        2.2.3 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述评
        2.2.4 演化博弈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1.1 行政管理方
        3.1.2 服务供给方
        3.1.3 旅游消费方
    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1 行政管理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2 服务供给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2.3 旅游消费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3.3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3.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的利益冲突
        3.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演化博弈分析
    4.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1.1 基本假设及相关参数
        4.1.2 损益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4.1.3 支付函数分析
    4.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2.1 期望收益及平均收益分析
        4.2.2 基于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2.3 均衡点分析
    4.3 数值模拟
        4.3.1 突出行政管理方介入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2 突出服务供给方诚信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3.3 突出旅游消费方支持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5.1 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检验
        5.1.4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
    5.2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原则
        5.2.1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5.2.2 责权利明晰原则
        5.2.3 竞争合作适度原则
    5.3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机理
        5.3.1 利益协调机制解决负外部性
        5.3.2 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供需平衡
        5.3.3 利益协调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5.3.4 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5.4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内容
        5.4.1 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
        5.4.2 利益获取协调机制:优势互补的参与机制
        5.4.3 利益共享协调机制:责权对等的分配机制
        5.4.4 利益确认协调机制: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实证分析
    6.1 袁家村概况
    6.2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行政管理方
        6.2.2 服务供给方
        6.2.3 旅游消费方
    6.3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6.3.1 行政管理方与服务供给方利益冲突
        6.3.2 行政管理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3.3 服务供给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6.4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分析
    6.5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机制构建
        6.5.1 利益协调机制
        6.5.2 利益均衡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家村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二 :袁家村旅游经营者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三 :袁家村居民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附录四 :袁家村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五 :袁家村居民、经营者旅游影响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4)HP公司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PEST分析法
        1.3.2 SWOT分析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3.4 归纳分析法
    1.4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相关理论综述
    2.1 行业竞争理论
        2.1.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1.2 替代品的压力
        2.1.3 消费者的压力
        2.1.4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2.1.5 供应商的压力
    2.2 SWOT战略分析模型
        2.2.1 企业竞争战略
        2.2.2 SWOT战略分析模型的涵义及意义
        2.2.3 SWOT战略分析模型的作用
        2.2.4 SWOT战略分析模型的分析步骤
    2.3 STP理论
    2.4 4Ps营销组合与4Cs营销组合策略
        2.4.1 4Ps营销组合策略
        2.4.2 4Cs营销组合策略
3.HP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
        3.2.2 下游客户
        3.2.3 进入者
        3.2.4 替代者
        3.2.5 行业内部竞争
    3.3 市场需求环境分析
        3.3.1 多种设备共存,功能区分更加细化
        3.3.2 商用市场潜力巨大,个人市场需求上升
        3.3.3 旧机基数大,存在潜在换机市场
4.HP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HP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4.1.1 公司基本概况
        4.1.2 HP笔记本电脑在中国的业务现状
    4.2 HP笔记本电脑业务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机遇
        4.2.3 劣势
        4.2.4 威胁
5.HP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笔记本电脑消费者细分与偏好
        5.1.1 笔记本电脑消费者结构特征分析
        5.1.2 笔记本电脑消费者需求特征及偏好
    5.2 HP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5.3 HP笔记本电脑品牌感知分析
        5.3.1 消费者品牌感知因素分析
        5.3.2 消费者品牌感知比较分析
    5.4 HP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5.4.1 目标市场定位问题
        5.4.2 市场细分问题
        5.4.3 目标市场选择问题
6.HP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优化及保障措施
    6.1 HP笔记本电脑的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
        6.1.1 目标市场选择
        6.1.2 市场定位
    6.2 HP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优化策略
        6.2.1 产品优化策略
        6.2.2 价格优化策略
        6.2.3 渠道优化策略
        6.2.4 促销优化策略
    6.3 HP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3.1 组织保障
        6.3.2 营销管理保障
        6.3.3 人力资源保障
        6.3.4 信息管理保障
        6.3.5 企业文化保障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6)“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目的
    二、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字文化与设计背景
    一、文字文化与文字形态
        (一)文字文化探究
        (二)书写工具与文字形态
        (三)文字形态设计的意义
        小结
    二、汉字历史与汉字特征
        (一)汉字的历史演变
        (二)汉字的形态特征
        (三)汉字的书法意蕴
        (四)汉字的字体形式
    三、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分析
        (一)文字、图像各具特色
        (二)文字、图像的相互兼容
        (三)文字与图像的信息转换
        (四)文字与图像的搭配组合
        小结
第二章 文字形态的塑造与设计
    一、文字形态塑造
        (一)外形营造文字形态的形象
        (二)结构控制文字形态的空间
        (三)笔画创造文字形态的格调
        (四)格式系统创建的文字形态
    二、文字形态的视觉形象表现
        (一)点化文字
        (二)线形文字
        (三)面状文字
        (四)体态文字
        (五)视觉文字
    小结
第三章 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语言
    一、“合”意和“隐”语:文字图形化的核心理念
        (一)字图相“合”——“合”出生动形象
        (二)字字相“合”——“合”出意象万千
        (三)字形减“隐”——“隐”出意境深远
        小结
    二、文字图形化的创造方式
        (一)正负字像
        (二)添图饰字
        (三)字形叠图
        (四)图构字态
        (五)顺图造字
        (六)字构图像
        (七)连笔共用
        (八)减省字形
        (九)矛盾字相
        小结
    三、文字编排成“图形”的视觉意义
        (一)文“图”合体,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
        (二)以文造“图”,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
        (三)文亦是“图”,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四)文字编排成“图形”的局限性
        小结
第四章 文字图形化的创意思考
    一、“六书”对文字设计的启示
        (一)从“象形”画字到亦图亦文的图像文字
        (二)从“指事”造字到笔形意象的视觉文字
        (三)从“会意”合字到合文表述的意象文字
        (四)从“形声”配字到图文并茂的感性文字
        小结
    二、汉字意象设计
        (一)再创汉字的形象意蕴
        (二)“意象汉字”的设计研究
        小结
第五章 文字图形化的设计美学
    一、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美”和“意准”
        (一)据意造形——形态创造源于文字意义
        (二)微形深意——细节形态表现深度意义
        (三)魅形显意——个性形态显示主题意义
    二、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新”和“意美”
        (一)合形扩意——共生形态扩展信息意义
        (二)简形丰意——概括形态充满视觉意象
        (三)隐形添意——“格式塔”引发图像意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表现强劲,引起学界持续关注
        1.1.2 出版产业组织的宏观变迁及微观调适
        1.1.3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1.1.4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1.2 概念界定
        1.2.1 电子书的概念界定
        1.2.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界定
        1.2.3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概念界定
        1.2.4 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
        1.3.2 出版业及其产业组织的研究
        1.3.3 总结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1.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6.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现状
第二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电子书的三种类型及其市场
        2.1.1 电子书1.0及其市场
        2.1.2 电子书2.0及其市场
        2.1.3 电子书3.0及其市场
        2.1.4 三种类型电子书的关系及比较
    2.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要素状况及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2.2.1 内容生产一—以中国出版集团及盛大文学为例
        2.2.2 平台分销——以当当网为例
        2.2.3 终端生产——以汉王科技为例
        2.2.4 技术服务——以北大方正为例
第三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界定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份额
        3.2.2 市场集中度
        3.2.3 产品差异化
        3.2.4 进入、退出壁垒
    3.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中国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分析
        3.3.2 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的差异化
        3.3.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3.3.4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市场价格行为
        4.1.1 市场竞争现状
        4.1.2 电子书定价特点及模式
        4.1.3 电子书定价的具体方法
    4.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非价格行为
        4.2.1 促销行为
        4.2.2 新技术研发领域
        4.2.3 新产品开发领域
    4.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非正当市场行为
        4.3.1 恶性竞争
        4.3.2 电子书号管理混乱
        4.3.3 电子书格式标准混乱
        4.3.4 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不均衡
        4.3.5 版权保护复杂化
第五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定义、构成及衡量指标
        5.1.1 市场绩效的定义及构成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5.2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5.2.1 产业的技术效率
        5.2.2 产业的分配效率
        5.2.3 产品绩效
        5.2.4 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5.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讨论
        5.3.1 供给绩效评价
        5.3.2 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
第六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6.1 政府规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理论依据
        6.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2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3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
    6.2 传统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与经验
        6.2.1 发达国家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特点与经验
        6.2.2 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现状及特征
    6.3 政府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规制的法律法规
    6.4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6.4.1 进入退出规制
        6.4.2 内容审查
        6.4.3 电子书出版市场行为规制
第七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和优化路径分析
    7.1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模式
        7.1.1 市场结构合理化目标
        7.1.2 市场行为合理化目标
        7.1.3 市场绩效合理化目标
    7.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
        7.2.1 法律法规层面
        7.2.2 政府规制层面
        7.2.3 产业发展层面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形式
        二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三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本章注释
第一章 数字出版:技术革命与产业崛起
    第一节 新型出版形态的到来
        一 数字出版概念
        二 十年历程:从简单复制到原生态传播
        三 技术优势挑战传统出版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及显露的问题
        一 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崛起
        二 数字出版走进寻常生活
        三 “中国的数字出版时代尚未真正到来”?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剖析与透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
    第一节 产业链分析理论
        一 产业链与价值链
        二 产业链分析理论
        三 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建构
        四 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多元化酝酿利益冲突
    第二节 数字出版商:内容与平台一起扛
        一 数字出版的先锋
        二 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节 硬件提供商:多方参与的价格战场
        一 百花齐放的“电纸书”
        二 硬件终端的外患与内忧
    第四节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探索与体制障碍
        一 “消亡论”不可轻信
        二 从内容提供商到数字化探索
        三 “雷声大雨点小”
    第五节 产业链终端:阅读方式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一 阅读方式的宏观与微观变化
        二 消费习惯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冲突与矛盾:数字出版产业链之痛
    第一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在哪里
    第二节 内容与平台之争
        一 内容提供商:顾虑重重
        二 平台运营商:向上游进军
    第三节 “版权”观之变及其影响
        一 新的“版权”观:从禁止复制到鼓励分享
        二 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侵权容易维权难
    第五节 数字版权人的内战:版权到底属于谁
    第六节 数字出版商之间:不搞兼容搞分割
    本章注释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途径与经验
    第一节 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
        一 构建产业链的四个要素
        二 产业链整合:三种方式五个维度
        三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四 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的几个重要路径
        一 内容整合
        二 渠道(平台)整合
        三 资本整合
        四 产业联盟与产业集群化建设
    第三节 亚马逊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
        一 终端硬件开发:从kindle到平板电脑
        二 内容整合:从传统书籍到在线原创
        三 平台运营模式之功
    第四节 亚马逊的成功经验及借鉴意义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实践探索
    第一节 内容之王: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第二节 技术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一 北大方正:从技术支持到数字化整合巨头
        二 盛大文学:在线原创造就整合新星
    第三节 难以模仿:硬件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第四节 垄断之利: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一 手机出版成为第五媒体
        二 手机出版产业链基本形成
        三 依靠渠道优势控制产业链
    第五节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一种国家推动的产业链整合方式分析
    本章注释
结语 比较与讨论:没有分工就没有产业链
    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2.1.1 萌芽时期
        2.1.2 形成时期
        2.1.3 发展和完善时期
        2.1.4 分化和扩展时期
    2.2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SWOT分析
        2.2.3 4P营销组合
    2.3 营销策略实施基本流程
第3章 方正科技运营环境分析
    3.1 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方正科技发展历程
        3.1.3 方正科技的组织架构
    3.2 方正科技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方正科技组织结构现状及人力资源分析
        3.2.2 公司产品定位与运营状况分析
        3.2.3 公司营销体系竞争力状况分析
    3.3 方正科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3.1 宏观政策法规分析
        3.3.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3.3 技术环境与产业链环境分析
        3.3.4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4 方正科技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的确定
    4.1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细分
    4.2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选择和分析
        4.2.1 目标市场选择
        4.2.2 目标市场容量分析
        4.2.3 主要竞争对手在各行业领域占有率情况
        4.2.4 目标市场领域消费行为分析
    4.3 方正科技的市场定位
第5章 方正科技营销策略的制定
    5.1 产品策略
        5.1.1 产品定位
        5.1.2 产品组合
        5.1.3 主力产品分析
        5.1.4 主力产品设计原则
    5.2 定价策略
        5.2.1 定价目标
        5.2.2 产品定价策略
    5.3 销售渠道策略与管理
        5.3.1 方正科技渠道策略影响因素
        5.3.2 方正科技渠道体系建设的模式
        5.3.3 销售通路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
    5.4 促销策略
        5.4.1 人员促销
        5.4.2 绑定式促销
        5.4.3 培训促销
        5.4.4 体验式促销
        5.4.5 公共关系促销
第6章 方正科技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营销策略的实施
        6.1.1 产品销售目标
        6.1.2 制定各个部门具体行动方案
    6.2 营销组织与策略的协调
        6.2.1 营销组织结构的建立
        6.2.2 营销活动的考核与激励
    6.3 营销策略控制
        6.3.1 年度计划控制
        6.3.2 盈利能力控制
        6.3.3 营销效率控制
        6.3.4 营销战略控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研究局限
    7.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HP公司基于国内政教行业特点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预期达到的目的
第二章 计算机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计算机行业及市场介绍
        2.1.1 计算机行业发展概述
        2.1.2 全球计算机市场概况和发展趋势
        2.1.3 国内计算机市场概况和发展趋势
    2.2 宏观环境分析
        2.2.1 国际经济环境
        2.2.2 国内经济环境
        2.2.3 国内政策环境
        2.2.4 国内外产业环境
        2.2.5 国内外技术环境
    2.3 国内政教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2.3.1 潜在进入者
        2.3.2 产业竞争者
        2.3.3 替代品
        2.3.4 客户
        2.3.5 供应商
    2.4 国内市场一线品牌发展现状
第三章 国内政教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3.1 政教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
    3.2 国内政教行业市场的特点和变化
        3.2.1 国内政教行业市场的特点
        3.2.2 国内政教行业市场的变化
    3.3 政府政策对政教市场的影响
第四章 HP 公司在国内政教行业的发展现状
    4.1 HP 公司在国内政教行业的市场状况
        4.1.1 HP 公司背景及介绍
        4.1.2 HP 公司在政府市场的优势
        4.1.3 HP 公司在教育市场的优势
        4.1.4 HP 公司在政教行业的市场份额
    4.2 国内政教市场标杆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4.3 HP 公司国内政教市场营销现状
    4.4 HP 公司国内政教市场 SWOT 分析
第五章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营销策略
    5.1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
        5.1.1 HP 公司在政教行业的市场细分
        5.1.2 HP 公司在政教行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
        5.1.3 HP 公司在政教行业市场的营销战略
    5.2 制定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
    5.3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的产品策略
        5.3.1 创新产品设计
        5.3.2 创新产品研发
        5.3.3 产品成本控制
        5.3.4 服务整合提高效率
        5.3.5 产品组合策略
    5.4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的价格策略
        5.4.1 影响国内政教行业 PC 价格的因素
        5.4.2 定价的策略和方法
    5.5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的渠道策略
        5.5.1 直销渠道
        5.5.2 行业合作伙伴
        5.5.3 大客户渠道代理商
    5.6 HP 公司政教行业市场的促销策略
        5.6.1 广告
        5.6.2 销售促进
        5.6.3 公共关系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方正电脑 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3]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19(04)
  • [4]HP公司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马哲.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5]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6]“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D]. 崔生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郭晶. 南京大学, 2015(01)
  • [8]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D]. 吕强龙. 复旦大学, 2013(02)
  • [9]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兆成. 东北大学, 2011(05)
  • [10]HP公司基于国内政教行业特点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韩晓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方正电脑品牌优势显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