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 10年风雨兼程成为第一

NEC 10年风雨兼程成为第一

一、NEC十年风雨争第一(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韦婷[2](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研究表明《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渠嵩烽[3](2021)在《高攀龙文学研究》文中指出高攀龙是明代理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兼具学人、党人和文人的三重身份。作为晚明学术发展转捩时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崇仰程朱理学,力矫王学末流空疏蹈虚之弊,在晚明学术界乃至明清思想史上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高攀龙怀抱匡时救世的理想,深度参与晚明政治,最终身陷党祸,自沉而死。高攀龙在文学上的光芒向来为其理学成就和政治名节所遮掩,导致学界对高攀龙文学研究的成果少之又少。高攀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体裁丰富,成就斐然。而且高攀龙的文学创作与其学人和党人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极具研究价值。本文第一章对高攀龙家世生平进行研究。近年来,学界在研究高攀龙理学思想时已就其家世生平进行了考察,但本文发现依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高攀龙性格和思想的形成受家人影响很大。祖父高材是高攀龙一生景仰的道德楷模。高攀龙效法祖父清正廉明的作风、刚直不阿的品性、孤直傲岸的气节。尤其高攀龙恬淡自然的心性、终生不近二色的行为及崇儒反佛的思想与高材淡泊朴素、不近声色、不纳僧道巫优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但高材性格爽朗,言行豪迈,而高攀龙性格峭整,行事拘敛,与之不类。而本文通过考察王世贞为高攀龙嗣父高校所作墓志发现,高校性格峭整恭谨,高攀龙与之相类。高攀龙自幼为嗣父母抱养,其性格应受高校影响较大。高攀龙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形成则与嗣母朱夫人的信仰价值有很大关系。高攀龙生平研究以时间作为主线,分别对其进学师承、早期交游、讲学活动和立朝大节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重点关注高攀龙理学思想的形成和政治活动的参与,为接下来的文学研究作铺垫。第二章探讨高攀龙文学思想及其理学渊源。高攀龙与其他明代理学家一样不喜欢谈论诗文,但仍然可以从其繁富芜杂的着述中?绎出较为明晰的文学思想。高攀龙文学思想分为三个方面:文道观、诗文创作观和文学批评观。文道观探讨文道关系,是高攀龙文学思想的总纲,分为道本文末和文道一体两个方面。前者强调道是统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的总价值,见道是一切文学活动的旨归。后者虽不否认道的根本地位,但充分肯定文学在道统摄下的价值发挥。高攀龙认为天下大任系于文章之士,而且常用穷理、修身的方法教导别人如何作文,甚至用文章之道反过来指导别人修身进学,体现了高攀龙较为开明的文学观。高攀龙诗文创作观分为三个方面:诗文遣情与性情于正、无意而工与自然本色、穷而后工与患难透性。每一方面的前者是高攀龙诗文创作的思想,后者是相对应的理学渊源。高攀龙文学批评观分为两部分,即以德论文和明理正学。高攀龙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不仅从道德品质着眼,而且极其看重作家的学术素养,这种批评观与人伦即理及学术为本的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章对高攀龙的诗歌进行研究。高攀龙是东林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以诗名,却饶有诗才。本章首先从地域和传统两个方面探讨高攀龙诗歌创作的背景。从地域来看,晚明江南诗学流派纷呈,争鸣激烈,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成为主流。虽然东林学派诗人内部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他们基本上都坚守古典主义诗学传统。从传统来看,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创作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诗学传统。这一诗学传统可归纳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宋明理学家诗人内部因袭传统四个部分,其中崇杜传统的表现较为复杂。晚明江南其他多数诗派和性理诗人极度推崇陶诗,形成了吴地文人慕陶、效陶的风气。人生志趣、诗学风尚和地理环境是形成吴中效陶之风的三大因素。在高攀龙的周围,同样形成一个以陶诗为宗尚的文学群体。他们以陶为宗、相互激赏的情形构成了晚明吴中拟陶风气的一个缩影。本文从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陶诗语词的效仿以及对陶诗意象的袭用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攀龙的效陶诗。对高攀龙理学诗的探讨则从“以物观物”的言理诗和“专以举道”的言理诗两个方面出发,并深度阐述这两种言理诗背后的理学思想,重点探讨高攀龙诗歌对理学的作用。诗本身高度凝练的语言、鲜明和谐的韵律、跌宕起伏的节奏使得艰深晦涩的理学思想在表达与再现的过程中具有了音乐美与艺术美。理学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与诗歌精整的体制、声律一拍即合。本章还着重对七律作为高攀龙主要言理诗歌体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探讨了高攀龙其他类型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如纪行诗、赠答诗、祝寿诗、哀挽诗等。这些诗歌呈现出与拟陶诗、理学诗全然不同的风格,除祝寿诗外,其情感较少为理学思想所束缚,虽然学界对此关注不多,但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第四章对高攀龙文章进行研究。高攀龙文章各体全备,以传统古文为主,同时兼具晚明浪漫主义文学倾向。高攀龙杂记与游记中的山水清音、祭文与像赞中的曲尽人情以及题跋与尺牍中的哲理意趣皆呈现出晚明小品文的审美趣向。同时,高攀龙理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高度吻合,其理学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依旧以文质兼备、气格高古、义理纯熟的传统古文为主。寿文和墓文是其古文创作的主体。高攀龙对寿文进行了文学化和学术化改造。而高攀龙的墓文创作,或将名不见经传的墓主行迹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或以极其琐碎细致的笔法描写人伦常情,或极力刻画小人物在时代中的人生遭际,由此给读者提供了审视晚明时代风气、学风转向、家庭伦理和社会制度的特殊视角。高攀龙序文包罗万象、广大精微。而其早期奏疏高谈阔论,所谈政治主张的实际操作性不强;晚年奏疏则务实稳健,呈现出前后风貌不一的特点。高攀龙理学着述特点显着。语录、札记体现了简明洗练的言说方式,说辨、讲义体现了严谨邃密的思辨精神,偶笔、论赞体现了沉酣浓郁的文学趣味。第五章探讨晚明党争对高攀龙文学创作的影响。高攀龙出仕的两个时期恰逢晚明党争的起点和高潮,他对政治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因诗风整体效陶的缘故,高攀龙诗歌受党争影响不大。但万历党争影响下的记事文学创作呈现出激愤乖戾之风,而天启党祸中高攀龙的尺牍则流露出无奈、自责、悔恨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思想。政治影响下的高攀龙文学创作与其醇熟精一的理学思想呈现背离之势。高攀龙文学在理学的影响下既遵循古典雅正的文学传统,又兼具深厚丰富的学术内涵,充满思辨性和逻辑性。在他的文学实践中,文体的表现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展。但其对理学性情的追求、对人之常情的克制使得高攀龙文学普遍缺乏真情这一文学质素。而且对理学知识以及伦理道德的反复表达,使得其文学风貌由精深变为浅薄,由典雅落入俗套,充满了浓厚的说教色彩。高攀龙文学生动地记录了其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且为学术观点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艺术修辞。高攀龙文学与理学可谓关系紧密,互有影响。但因政治、世俗、真情的影响,其文学与理学又体现出背离的一面,这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还原高攀龙真实文学形象的契机。高攀龙文学是东林文学的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与唐宋派相类,而与“后七子”不同。东林士人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精神为复社、几社全面继承,但在文学上并没有为他们留下丰富的理论遗产,所以他们在整体上继承了东林文学古典雅正的文学传统,但在具体文学主张上却兼收并蓄明代复古各家,从而掀起了明代文学最后一次复古主义高潮。

郭桐[4](2021)在《绥远地区报纸副刊史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1912至1937年,是绥远地区的副刊由萌生至兴盛再到被迫中止的时间段,是绥远地区副刊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这二十六年间,经过新思潮的涌动、当局对报刊事业的支持和社会环境的刺激等方面,绥远地区的副刊应运而生,并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内容,具备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了绥远副刊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副刊的发展概况来看,新思潮和当下社会的人民生存状态为副刊的萌生提供了精神支持,激发了副刊的社会属性;政府当局的状态与社会发展则决定了绥远副刊的活跃度,可以说副刊的诞生与发展是环境使然。根据对副刊的内容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绥远地区的副刊包括传播新思潮、开展左翼文化运动,以及宣传抗日文学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从内容特点来看,绥远虽处于塞北边远之地,副刊内容却基本及时呼应了内地思潮。除时局原因五四新文化思潮在副刊中体现较晚外,左翼文学的创作、新诗歌运动的推广,以及国防文学的发起等都与北平、上海、天津等内地大城市即使相策应,并在绥远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一是由于旅外的绥远籍学生与本地引入的进步书刊等方面搭建了内外文化的沟通渠道,一定程度上开通了社会风气;其次是绥远有识之士的自我学习与共产党组织的思想教育运动萌生了革命思想,培育了一批思想觉悟较高的作家队伍。绥远地区副刊内容的第二个特点是副刊与主刊立场相悖。虽当时副刊多依附于绥远省党部、政府的机关报,但副刊在抗日、文化思想上却与主刊公开唱反调。这一是因为绥远副刊发展断续,且无有影响力的专职作家,故不受当局重视;二是由于绥远距离国民党政府中心较远,其对绥远的报刊审查也较为宽松,再加上1930年代绥远省最高领导人为爱国将领傅作义,因而本地政府对副刊中的革命言论也较为宽容。绥远地区副刊内容的第三个特点是副刊内容多由社团成员撰写,并由此发动文学运动形成一定声势。一批知识分子因相同志向与革命愿景聚合在一起,而绥远地区知识分子匮乏,彼此之间多为同学、亲戚等亲密关系更加紧密了彼此的联系,因而社团成员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合力,并在相对宽松的绥远副刊中迸发了战斗力与号召力,形成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氛围。由于绥远地区发展落后、地处边远以及政局不稳等多种因素,副刊在绥远的发展偶有间断,并不算十分活跃,但在1912年至1937年间,副刊促进了绥远地区文化发展,鼓舞了人民的精神与斗争,加强了绥远与外界的交流。对绥远地区这一时间段的副刊研究,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民国时期绥远的报刊发展史,窥探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对于内蒙古的新闻史与地区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杨渡佳[5](2021)在《深度强化学习样本效率提升方法及其在视频码率控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与深度学习结合的深度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很成功的案例。然而,深度强化学习普遍面临着样本复杂性问题,特别是更具通用性和实用性的非模型深度强化学习,因其增量参数调整等内在需求,使得算法的学习需要海量的样本。这就对算法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样本获取代价巨大的场景。本文立足解决非模型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样本复杂性问题,在情景强化学习框架下探索设计提升样本效率的关键核心算法,并研究如何进一步将之应用到视频码率控制这一具体应用中。论文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已有情景记忆模型在快速性和稳定性指标上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情景记忆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快速奖励传播机制、基于表格的Q-learning算法和N-step learning机制,同时具有奖励值快速传播和稳定更新的优点,而且通过合理的模型设计,降低了模型的存储和计算复杂度;针对情景深度强化学习框架下情景记忆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多元情景记忆模型面向深度强化学习的综合利用框架,通过将所提模型应用到影响深度强化学习参数调节效率的三大关键部分(探索策略、经验回放和损失函数)的核心算法设计中,提升了算法的样本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多元情景记忆模型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提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样本效率方面有着显着作用。(2)针对传统和基于多元情景记忆模型的深度强化学习无法充分利用样本间关联信息以及后者的情景记忆模型无法评估新状态等问题,通过引入有向关联图表征所有样本之间的整体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有向关联图的样本效率增强算法并在数学上证明了收敛性。基于有向关联图和情景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使用目标深度神经网络、情景记忆和基于有向关联图的规划三个学习系统生成状态-动作值函数,从不同的角度对目标值进行估计,最后将其作为监督值分别计算估值网络的损失信号,共同用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参数更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有向关联图的样本效率增强算法相较于基于多元情景记忆模型的样本效率提升算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样本效率。(3)深度强化学习框架下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对样本效率要求尤为突出,针对视频播放具有特征各异的初始缓冲和正式播放两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子情景记忆深度强化学习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该算法将每个视频会话拆分为初始缓冲和正式播放两个子回合,然后分别建模和执行优化策略,最后统一于综合考虑初始缓冲和正式播放的奖励函数模型中,以最大化用户视频观看体验为目标,训练出适用于需要同时考虑样本效率、算法性能和初始缓冲情况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较于基于传统深度强化学习以及直接应用研究内容(1)和(2)提出的算法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一方面有效提升了算法在训练中的样本效率,另一方面也全面提升了用户的主观观看体验、视频的客观质量指标以及初始缓冲阶段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内容采用了学术界通用的标准数据集(Atari 2600游戏数据集)测试和面向视频码率控制特定应用的仿真数据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较好的证明了所设计的样本效率提升算法的普适性和面向实际应用的可推广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深度强化学习下的样本效率提升算法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思路,对算法的实际应用推广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

张丽[6](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吕宇同[7](2021)在《戈尔巴乔夫回忆录-《风云变幻的世界》(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苏联(1922-1991)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几十年间,由于各种原因,苏联的经济发展频频受阻。苏联后期内外交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在其号召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作者选取回忆录《风云变幻的世界》(Вменяющемсямире,М.С.Горбачев,М.:АСТ,2018.)的部分章节展开笔译翻译实践。本书在国内尚无中文译本,因此本次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书由戈尔巴乔夫撰写,书中记录了当时苏联的内政外交,阐述了其在执政期间的政治经历、个人政治立场,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翻译实践前,作者多方查找搜集有关原文作者戈尔巴乔夫的个人背景信息,通过阅读戈尔巴乔夫的其他同类型出版书籍,了解其写作风格。报告中,作者首先分析该翻译文本的语言特点,提出翻译的基本目标。其次,以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运用全译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原文本中不同的语言特点,总结出翻译方法。

高静思[8](2021)在《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文中指出英雄精神作为—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始终活跃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奋力前行,是新时代发展精神文明、筑牢意识根基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归纳英雄精神的时代内涵、发展进程,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局势,探索出—系列有关英雄精神的论述。全文共分为四章,分别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产生发展、时代价值、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传承的路径选择四个方面予以着手。第—章主要从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理论渊源及历史发展轨迹等入手,简要阐释了英雄精神及其相关概念,以及英雄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表现,鲜明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程。第二章是对新时代英雄精神价值表现的论述,其彰显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引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力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了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筑构更是培育时代青年的最有力动力,主要表达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第三章简要分析了新时代英雄精神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抨击,网络新媒体对于英雄的娱乐性消费,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于传统精神的冲击,代际交流传承的薄弱及学校教育方面对于英雄讲解力度的不足等,都构成消解传承英雄精神的因素。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新时代英雄精神传承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弘扬英雄精神的路径选择,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层面发挥合力作用,大力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英雄精神并能够让当代人自觉践行英雄品质。

刘伟[9](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黄正元[10](2021)在《APOE、GCH1、KCNJ1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 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内向整流钾通 J 亚家族成员-15(Member of J subfamily of 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15,KCNJ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云南地区汉族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性。2、进一步探索SCZ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遗传相关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临床上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及云南省煤炭精神病院收集的汉族SCZ患者共182例,健康体检中心正常对照组共1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国际公认的MATRICS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测验工具对所有被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使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被试者进行GCH1(rs72713460)、KCNJ15(rs928771)和 APOE(rs7412 与 rs429358)四个位点的 SNPs 测定。分析 SCZ 患者外周血中APOE、GCH1、KCNJ15基因SNPs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使用MBI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组在MCCB各认知领域测评所得T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两组APOE、GCH1、KCNJ15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3.ApoEε3/4基因型及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中的分布频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组GCH1基因纯合突变型(TT)及等位基因(T)频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KCNJ15基因中TT(纯合野生)、TG(杂合突变)基因型分布频率多于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组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携带者比较,ε4等位基因携带者SoP、VtA、WoM、VeL、RPS的T分低于非ε4基因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H1-T等位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相比,T等位基因携带者SoP、WoM、VeL、RPS的T分低于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6.以SCZ患者各项认知领域T分为因变量、以人口统计学因素、疾病因素、ApoE、GCH1、KCNJ15基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APOEε4/x的患者SoP-T、VeL-T较ε2/x及ε3/x患者低5.34(P=0.01)、0.62(P=0.01),APOEε4/x的患者WoM-T较ε2/x及ε3/x患者低3.11(P=0.01),GCH1 位点GG(纯合野生型)的SoP-T、VeL-T较GT 及TT患者高2.08(P=0.01)、5.32(P<0.01)。[结论]1.我国云南地区汉族SCZ患者存在广泛而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2.我国云南地区汉族SCZ患者认知功能与APOE、GCH1部分位点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3.APOE(rs7412与rs429358)位点基因多态性影响SCZ患者信息处理速度、词语学习及工作记,GCH1(rs72713460)位点基因多态性影响其信息处理速度、词语学习。4.我国云南地区汉族SCZ患者认知功能不受KCCNJ15(rs928771)位点基因多态性影响。

二、NEC十年风雨争第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C十年风雨争第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攀龙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生平研究
        (二)文献整理与研究
        (三)思想研究
        (四)文学研究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攀龙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高攀龙家世
        一、高攀龙家世谱系
        二、祖父高材与少年高攀龙心中的道德文章
        三、嗣父高校与高攀龙峭整恭谨的性格
        四、嗣母朱孺人与高攀龙的神秘主义思想
        五、生父高德征与高攀龙之间的人伦尴尬
    第二节 高攀龙生平
        一、进学师承
        二、早期交游
        三、讲学活动
        四、立朝大节
第二章 高攀龙文学思想及其理学渊源
    第一节 文道观
        一、道本文末
        二、文道一体
    第二节 诗文创作观
        一、诗文遣情与性情于正
        二、无意而工与自然本色
        三、穷而后工与患难透性
    第三节 文学批评观
        一、以德论文与人伦即理
        二、明理正学与学术为本
第三章 高攀龙诗歌研究
    第一节 地域与传统:高攀龙诗歌创作的背景
        一、晚明江南诗学及“锡山风气”
        二、明代性理诗人的诗学传统
    第二节 拟陶诗
        一、晚明吴中拟陶风气
        二、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
        三、对陶诗语词的效仿和艺术化处理
        四、对陶诗意象的袭用
    第三节 言理诗
        一、“以物观物”的言理诗
        二、“专以举道”的言理诗
        三、高攀龙诗歌对理学的作用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
        一、纪行诗
        二、赠答诗
        三、祝寿诗
        四、哀挽诗
第四章 高攀龙文章研究
    第一节 高攀龙文章创作与晚明小品文的审美趣向
        一、杂记、游记中的山水清音
        二、祭文、像赞中的曲尽人情
        三、题跋、尺牍中的哲理意趣
    第二节 高攀龙文章创作与传统古文的审美理想
        一、高攀龙对寿序的文学化和学术化改造
        二、深醇古茂的墓文创作与谀墓之累
        三、广大精微和雅驯典实的序文
        四、高攀龙奏疏由高谈阔论向务实稳健之风的转变
    第三节 高攀龙理学着述的特点
        一、语录、札记与简明洗练的言说方式
        二、说辨、讲义与严谨邃密的思辨精神
        三、偶笔、论赞与沉酣浓郁的文学趣味
第五章 晚明党争与高攀龙文学
    一、晚明党争对高攀龙诗歌的影响
    二、万历党争与高攀龙记事文章的激愤之风
    三、天启党祸与高攀龙晚年尺牍中的复杂思想
余论
    一、高攀龙文学与理学的关系
    二、高攀龙文学在晚明文学演进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4)绥远地区报纸副刊史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写作内容
    (三)写作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综述
一、绥远地区副刊发展概况(1912—1937)
    (一)北洋政府时期:副刊初生
        1.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背景
        2.副刊发展概况
    (二)十年内战时期:副刊盛年
        1.十年内战时期社会背景
        2.副刊发展概况
    (三)归绥沦陷前:坚守阵地
        1.归绥沦陷前社会背景
        2.副刊发展概况
二、绥远副刊内容分析
    (一)传播新思潮
        1.推动写实主义文学
        2.宣传妇女解放运动
    (二)开展左翼文化运动
        1.创作左翼小说
        2.开展新诗歌运动
    (三)宣传抗日救亡
        1.发表抗日文学
        2.抨击反动卖国的当局和个人
        3.创作国防文学
三、副刊内容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及时呼应内地思潮
        1.绥远旅外学生的对内交流
        2.文化及出版机构的发展
        3.共产党组织的影响
    (二)与主刊立场相悖
        1.绥远地区副刊不受重视
        2.绥远地区副刊审查宽松
    (三)多由社团成员自由撰写
        1.社团是知识分子聚集地
        2.绥远地区知识分子匮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深度强化学习样本效率提升方法及其在视频码率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背景知识介绍
    2.1 强化学习的问题描述
    2.2 强化学习的算法原理
    2.3 深度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2.4 强化学习的复杂性问题
    2.5 流媒体视频业务
        2.5.1 自适应码流协议
        2.5.2 基于体验质量的视频业务评估
    2.6 算法实现与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元情景记忆模型的样本效率提升算法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3.3 改进型情景记忆模型
    3.4 多元情景记忆综合利用框架
        3.4.1 基于百分位数最优回放单元的混合经验回放
        3.4.2 基于情景调整的探索策略和混合损失函数
    3.5 实验与分析
        3.5.1 测试环境
        3.5.2 测试结果
        3.5.3 多元情景记忆综合利用框架的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向关联图的样本效率增强算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4.3 基于有向关联图的算法实现
        4.3.1 有向关联图的构造
        4.3.2 基于有向关联图的规划
        4.3.3 混合损失函数
    4.4 实验与分析
        4.4.1 环境设置
        4.4.2 测试结果
        4.4.3 长期性能
        4.4.4 评估未知状态-动作对和混合损失函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子情景记忆深度强化学习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5.3 基于强化学习的视频码率控制算法
        5.3.1 基于强化学习的ABR算法的问题建模
        5.3.2 基于子情景记忆深度强化学习的ABR算法的实现原理
    5.4 实验仿真
        5.4.1 仿真平台设置
        5.4.2 算法参数设置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综合结果分析
        5.5.2 视频质量客观指标分析
        5.5.3 初始缓冲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课题背景及相关理论知识
        6.1.2 提升深度强化学习样本效率的算法研究
        6.1.3 高效深度强化学习在视频码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的研究经历

(6)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三、情节淡化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二、叙事情调模式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二、幸福与道德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一、怀旧涵义
        二、怀旧与审美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二、道路意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戈尔巴乔夫回忆录-《风云变幻的世界》(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风云变幻的世界》(节选)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
    1.2 翻译过程
    1.3 译后审校
第二章 文本语言特点
    2.1 词汇特点
        2.1.1 副动词的使用
        2.1.2 形动词的使用
        2.1.3 专有名词的使用
    2.2 句子特点
        2.2.1 说明从句的使用
        2.2.2 限定从句的使用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翻译方法和策略分析
        3.1.1 转换引申
        3.1.2 归化策略
    3.2 案例分析
        3.2.1 词义的选择
        3.2.2 四字结构的使用
        3.2.3 被动句的翻译
        3.2.4 带который定语从句的翻译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
    4.2 翻译中获得的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原文/译文

(8)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重要出场及其历史发展轨迹
    第—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相关概念综述
        —、英雄的概念
        二、英雄精神的概念
        三、其他相关概念阐释
        四、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
        —、理论之基:赓续马克思主义英雄观
        二、文化之根:延续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现实之需: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力
        四、时代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动力
    第三节 新时代英雄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时期
        四、新时代
第二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现实价值探析
    第—节 价值认同: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雄精神彰显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立场
        二、英雄精神体现着以人民立场为中心的理念
        三、英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价值意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英雄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二、英雄精神助推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筑构
        三、英雄精神是培育大国工匠的灵魂
    第三节 价值建构:是主流文化的坐标导向
        —、英雄精神是引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英雄精神是培育时代青年的有力动力
第三章 新时代英雄精神传承面临的挑战
    第—节 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精神的影响冲击
        —、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扭曲化、碎片化解读
        二、对英雄人物的黑化、丑化和漠化
    第二节 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英雄精神的弱化
        —、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于青年思想的消极影响
        二、符号化的红色资源消费
    第三节 代际传承薄弱对英雄精神的消解
        —、代际之间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代沟的加大造成代际间的疏离
    第四节 学校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英雄精神传承带来挑战
        —、校园文化忽视对新时代英雄模范的宣传
        二、专业课学习忽视学生的英雄精神传承
第四章 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的路径选择
    第—节 社会层面:加强价值引导,营造尊崇英雄氛围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
        二、营造尊崇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推进红色资源的普及化、生活化
    第二节 学校层面:厚植爱国情怀,引导正确价值取向
        —、厚植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承新时代英雄精神
        三、创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三节 家庭层面:强化家风熏陶,增进代际之间沟通
        —、把英雄人物作为建设优良家风的载体
        二、增强代际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四节 个人层面:增强内生动力,争当英雄模范
        —、学习英雄,构建英雄精神弘扬与传承的运行机制
        二、争当英雄,立足事实,让英雄回归生活
        三、关爱英雄,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10)APOE、GCH1、KCNJ1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NEC十年风雨争第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3]高攀龙文学研究[D]. 渠嵩烽. 上海大学, 2021
  • [4]绥远地区报纸副刊史研究(1912-1937)[D]. 郭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深度强化学习样本效率提升方法及其在视频码率控制中的应用[D]. 杨渡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戈尔巴乔夫回忆录-《风云变幻的世界》(节选)翻译报告[D]. 吕宇同.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英雄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研究[D]. 高静思.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9]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APOE、GCH1、KCNJ1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D]. 黄正元.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NEC 10年风雨兼程成为第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