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东北农户惜售玉米价格堪忧

2004年东北农户惜售玉米价格堪忧

一、东北农民惜售玉米2004年价位令人担忧(论文文献综述)

柯善淦[1](2019)在《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口众多,虽然粮食产量连续增长,但中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需求和供给双重挑战。产业结构、饮食结构的调整产生更高的粮食需求。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社会资源撤离农业,农田流失,农业人口脱离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中国粮食持续稳定供给面临巨大风险。在国内耕地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外农业资源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推进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海外耕地投资的大潮。中国是较早利用海外耕地投资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之一。海外耕地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即是否有助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文章首先分析海外耕地投资源起、驱动力、投资规模、分布区域的概况,并结合海外耕地投资主要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观点,对海外耕地投资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当前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评价。综合最新国际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的粮食安全概念进行拓展,在数量基础上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在质量、稳定性和利用量层面的内涵,并构建新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影响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因素。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筛选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粮食生产劳动力人数、有效灌溉面积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经过严格的回归分析和剔除后得出结论:目前影响我国国内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其他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量影响并不显着。第二、大规模的海外耕地投资已经对粮食进口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05年以来,投资国的粮食进口量显着增加,大规模海外耕地投资对粮食进口的净效应分别是小麦2.6%,玉米2.8%,大豆2.5%,水稻7.3%。其次,大规模海外耕地投资对粮食进口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尽管2005年以来,海外耕地投资对投资国粮食进口的净效应不断增强,但2005-2011年,2012-2014年和2015-2017年三个阶段净效应差异正逐渐变小,这表明海外耕地投资可能有其周期性,受全球粮食供需的影响可能性较大。与小麦,玉米和大豆相比,水稻有较高的影响系数,这意味着海外耕地投资更容易对水稻进口产生影响。第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国内价格,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与其对应的国际粮食价格存在显着的联动效应。更进一步,这种联动效应存在价格上涨和下跌的非对称性。其中,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国内价格应对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具有更灵敏的反应。与此同时,海外耕地投资引致的全球粮食供给增加和投资国的粮食进口增加,对此种联动效应具有显着的缓冲作用。从研究中得出的重要启示包括:(1)国际粮食市场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的显着影响揭示出,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紧密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动态,掌握国际粮食市场运行规律。(2)中国亟待形成完善的海外耕地投资保障体系。从发达国家海外耕地投资经验来看,经济管理部门一般非常重视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日本、韩国这种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的国家,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切实可行的海外耕地投资保障制度。(3)借鉴国外海外耕地投资经验,当务之急是形成完善的海外保障或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障制度是指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它是国际投资保护的重要法制之一。

李颖芳[2](2018)在《棉花价格制度变迁及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产业链长,棉花市场状况直接影响棉农、棉花流通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利益,也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棉花价格制度历经几次改革。国家对棉花价格政策的管理调控经历了1949年到1953年的自由购销阶段、1954年到1984年的统购统销阶段、1985年到1998年的合同订购阶段、1999年至今的开放市场阶段。2011年国家开始实行了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按照收储价格对棉花敞开收购,2014年国家在新疆率先启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棉花价格由市场决定,对棉花生产者进行差价补贴。本文主要对我国历次棉花价格制度的改革情况进行分析,用SCP方法分析了不同价格制度对山东省棉花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设置政策虚拟变量,定量分析制度变化对山东棉花生产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1、统购统销政策下棉花市场为买方垄断市场,国家各种提价和奖售政策使棉花生产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尤其是在80年代,山东省棉花生产扩大、单产提高,植棉效益高于同时期的玉米和小麦。2、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后价格波动明显,山东棉花生产出现震荡,植棉净利润失去优势,制度变化对棉花面积有正向影响。3、临时收储制度下山东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降,较玉米和小麦,棉花现金收益可观,但净利润为负。制度变化延缓了生产衰退但棉花单产下跌。4、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下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山东省棉花生产继续衰退,但棉花单产增加,棉花净利润持续下跌。目标价格补贴属于“黄箱”政策,补贴金额受限制,若棉花市场价格遭到进一步下跌时,我国目标价格补贴的实施将受到更待挑战,财政支出也将负担更重,目标价格补贴制度需加强完善与改进。论文最后论述了价格制度变迁对山东棉花产业影响的SCP整合分析,并针对当前价格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棉花价格制度深化改革构想及其配套措施。本文提出两点构想,分别是完善现有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和探索新型棉花价格补贴方式;其次提出三点配套措施,分别为完善棉花补贴信息平台、完善棉花期货市场和改进保险产品设计。

杨亚雄[3](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任玉霜[4](2016)在《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中国农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民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他们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文综合以上观点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构想。研究围绕“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形成的平台以及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区分了农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对职业农民培育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评述,具体包括社会分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第二,对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研究,介绍了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并对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单评述,在论述目前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时,从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培育主体自身意愿进行分析,并从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分析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内生性环境因素和外生性环境因素,内生性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变化,并用多元回归解释了三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外生性环境因素包括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呼唤,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农产品安全的需求。环境分析不仅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迫切性也为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种形式,每种平台都从现状、培养模式、形成途径、相关建议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龙头职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现有“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解释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应,并搜集了 2013年中国农垦年鉴中139家龙头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财力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四个指标,得出了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和类型划分,在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介绍了家庭农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形成的经验,选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研究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背景、经验和效果,总结了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发分别从职业农民立法、教育体系、产业链的拓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第六、提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主要观点如下: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并根据耕地的特点,分区域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李奇[5](2015)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历来都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城市和乡村自发的客观发展过程,也有人类适时干预的主观发展过程。从某一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和乡村不断的自我统筹发展和人为统筹发展的过程,因此,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也不例外。海峡两岸自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特殊的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虽然海峡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近40年处于隔绝状态,但是海峡两岸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却有许多相通和共同的地方。经过60多年的发展,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经验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立意之处。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也就是萌芽认知、探索学习和发展提高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过程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二者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先后、阶段长短方面有所不同。为达到城乡自然和谐的统筹发展,海峡两岸的相关部门在城乡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以提高和加快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这些政策既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如海峡两岸都出台的《土地法》,大陆地区的《城乡规划法》、台湾地区的《都市计划法》等等;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如台湾地区的《农村再生条例》、《都市更新条例》,大陆地区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及各部委下发的有关城乡发展的各种意见、通知等等。为使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海峡两岸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各种城乡统筹发展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战略性、长远性的措施,也包括战术性、中短期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有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有些措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实施或者未完全实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措施,目前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海峡两岸的城乡居民提供了较为适宜和舒服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当然,其中有些方面的发展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在所难免。这些政策的制订、措施的出台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没有一个完整或者系统的理论,任何政策的制订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任何措施的实施也都只能最终沦为空谈。由于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各自的一套理论体系。特别是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几个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促进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和成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大陆地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理论。因此,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历程、法规政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比较,提出了一个既有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优点、又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长处的新的城乡统筹理论,希望能够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个较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并期待在这个新的理论指导下,大陆地区能够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机遇,使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为大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大陆地区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同等待遇提供一个参考和建言。

杨月锋[6](2015)在《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目前我国乡村人口数量约6.2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为45.27%,乡村农户约2.68亿户。农户家庭是一个庞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群体。作为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农户粮食储备在满足家庭粮食消费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户家庭的粮食储备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50%,其总量及空间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状况。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有效补充,农户分散的粮食储备可弥补国家粮食集中储备在库容小、储备能力不足、占用资金大、陈粮轮换不及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具有储粮成本低、距离市场近、出售灵活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释放等特点,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消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属于农户家庭的一般经济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然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户家庭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储粮行为,尤其是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市场发达地区,农户家庭的粮食储备水平明显下降。作为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福建省近年来的粮食产需缺口平均每年都在1000万吨左右,农户家庭的粮食消费安全令人担忧。除了依靠市场供给粮食保障消费,鼓励种粮农户家庭通过自有储备满足自身口粮需求,不失为一种既能通过分散储粮增进农户家庭粮食消费安全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供给压力和降低粮食供给成本的做法。在粮食战略安全和国家利好政策这一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户储粮意愿减弱的客观现实,开展主销区种粮农户的储粮行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具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福建省种粮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农户访谈,构建了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农户储粮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识别;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储粮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储粮行为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政府制定促进农户积极储粮和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政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相关理论,对农户储粮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归纳,表现为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粮食的产售储用情况、粮食市场体系及价格、政府政策及补贴措施、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共设计了31个变量指标。(2)对福建省种粮农户实施问卷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农户储粮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粮食市场影响因子、农户态度认知影响因子、农户家庭特征影响因子、政府政策影响因子、粮食储备条件影响因子、户主年龄影响因子等6个因子变量对农户是否储粮这一行为决策产生了显着影响,共产生了21个关键变量。(3)在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调查样本中的储粮农户,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储粮行为的作用路径,得出了7条主要的路径关系,分别是:“行为主体特征”、“储备对象特征”、“粮食市场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均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其中“粮食市场因素”通过“储备对象特征”、“行为主体特征”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间接影响,“政府政策因素”通过“储备对象特征”对“农户储粮行为”有显着的间接影响。(4)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行为主体层面提出了全面提升农户储粮意识和分类引导农户储粮行为、从储备对象层面提出了支持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和探索农户储粮新型模式、从粮食市场层面提出了发挥市场价格引导作用和保障粮食流通渠道顺畅、从政府政策层面提出了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和建立储粮补贴长效机制等促进农户积极储粮和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对策及政策建议。本研究构建了农户储粮行为潜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对农户储粮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丰富了农户储粮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从农户微观层面出发,运用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发掘种粮农户的储粮动机和目的,找出影响农户储粮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储粮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涂传清[7](2014)在《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以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愿望却越来越难。其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也遭遇产品“卖难”困境;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使得农户处于不利的收益分配地位。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为实例,运用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由于现有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工业品而构建的,而农产品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品的特质,导致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机理与工业品不同;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分工与组织也与工业品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质,剖析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以赣南脐橙为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流通中的价值增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下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及流通收益的分配情况发现,中间流通成本较高,是推高农产品终端零售价格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与中间商相比,果农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领域的确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增值过程管理滞后、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等四个方面问题。第三,为解决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典型成功案例,指出了其得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内在本质,借鉴这些经验,提出了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并指出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三个需要优化的重点领域,即:分工与组织优化、增值过程优化和增值收益分配优化。第四,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揭示在产业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增产不增收的内在原因。探讨了果农通过有效介入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果农介入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果农通过选择恰当的分工组织模式,实现对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有效介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可能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⑴构建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人们深入开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可视为在理论上的创新。⑵与现有研究局限于探讨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和契约规制安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认为在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要想分享流通中的增值收益,必须通过对流通中其它增值活动的有效介入来实现,果农介入这些活动的障碍可以通过分工的组织制度安排来化解,此可视为观点的创新。⑶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背景下,农户陷入增产难增收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新意。

朱兰春[8](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研究说明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刘雪芬[9](2013)在《基于农户行为的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水禽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导向和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下,中国水禽产业发展迅速,除1998年受洪灾及2003年受禽流感影响外,水禽存栏量和出栏量均逐年递增,其中,水禽年出栏量的增长速度为每年5%-8%。2011年,中国水禽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约占家禽业总产值的30%,成为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禽产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安全性高,价格为普通鸡产品的1.3-1.5倍,产业利润较好,经济效益显着,逐步成为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禽生产国,鸭占到世界饲养量的70%左右,鹅占到世界饲养量的90%左右。尽管中国水禽产业在生产量上具有绝对国际竞争力,但中国并不是水禽贸易强国,其水禽产品出口主要以价格低廉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利润空间较低,而其进口的产品则是以具有高额利润的水禽品种技术为主。例如,因国内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选育繁育手段落后,以致水禽产业过度依赖国外品种,致使以樱桃谷鸭、枫叶鸭为代表的外来品种垄断了中国水禽种苗市场及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产业利润流失,给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安全隐患。此外,与国内同类产业相比,水禽产业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其他畜禽产业。水禽产品绝对生产量、消费量、产值与猪、牛行业以及肉鸡、蛋鸡行业仍有较大差距,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及其他产业。也正因为如此,水禽产业一直未受到各界足够的重视,产业发展信息缺失,数据统计不全,导致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在确定产业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和布局水禽产业等方面的决策滞后,倾斜支持力度不够,宏观决策和市场调控的迟滞不力,严重阻碍了水禽产业的大发展。当然,水禽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具体而言,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产业进入和退出门槛低、产品替代性强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从业者经营效益不稳;(2)产品消费需求趋于饱和边缘,扩展市场需求难度增大,产品结构亟待升级换代;(3)产业行业标准和统一规范缺失,各产业链环节没有统一标准,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4)养殖方式落后,疫病风险高,生态环境破坏性大;(5)水禽产业经营利润分配不均,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对水禽产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地调研与数据统计,获取有关产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描述分析了水禽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业竞争力发展概况,为政府、企业及其它产业从业者把握水禽产业在国际、国内之间的竞争态势与挑战提供依据。其次,论文从质量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四个方面对基于水禽产业农户行为的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研究,更具体、全面的对我国水禽产业竞争力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透彻分析,有利于确定产业竞争力具体提升路径。最后,对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配套政策进行研究,为政府推进水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依据。并提出农户行为规范和优化策略,从产业链源头着手,通过改善农户行为,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推广新技术应用、优化主体合作组织形式,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言部分。作为整个论文基础部分,详细介绍了论文研究问题提出的缘由,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梳理与总结,接纳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就,并指出了其研究不足与空白,结合本文研究方向进行了文献评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并对全文写作内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介绍。最后,对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作了说明。第2章为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及竞争力现状部分。以水禽产业现有信息数据为基础,结合在全国范围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我国水禽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次从国际竞争力、行业间竞争力、水禽产业自身竞争力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竞争力概况;然后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对影响水禽产业竞争力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四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描述分析;最后提出提升我国水禽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3章对我国水禽产业质量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及其内涵,提出水禽健康养殖是提升水禽产业质量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从生态健康角度分析了我国水禽养殖模式现状。鉴于农户养殖行为直接关系整个产业链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本章利用山东、安徽、湖北等水禽主产省农户调查问卷,采用logistic模型,对养殖户生态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提升农户生态健康养殖行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促进水禽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第4章对我国水禽产业价格竞争力进行研究。本章首先通过对水禽产品价格波动状态及波动规律的分析,总结得出水禽产品价格波动机制与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影响关系。其次,从内部生产供给层面和外部需求层面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影响水禽产业价格波动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VAR模型对养殖环节水禽价格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以寻找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同时,为提高水禽从业者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水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第5章对我国水禽产业技术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依靠新技术与优化养殖方式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对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其次,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和调研数据对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各显着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促进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建议。第6章对我国水禽产业组织竞争力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组织竞争力对水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水禽产业合作社发展概况。最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的动态博弈模型,以平衡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利益点,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避免企业和农户在博弈过程中出现违约现象,优化水禽产业组织形式,使产业主体利润分配更均匀,促进产业平衡稳定发展。第7章为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的配套政策及农户行为规范研究。基于水禽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农户行为的分析结论,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了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路径;其次,为进一步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府配套政策;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水禽养殖农户生产行为现状,根据农户行为的双重性、兼业性、经验性、短期现实性等性质特点,提出了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农户行为优化策略。第8章为全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首先对全文研究基本结论进行总结,认为水禽产业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改善农户生态养殖行为以促进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降低养殖环节生产要素成本以增强产业价格竞争力,促进养殖户新技术采纳意愿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加强水禽养殖农户组织化程度以提升产业组织竞争力。最后,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王金艳[10](2012)在《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及中国粮食安全对策》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爆发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了此次危机的影响。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影响渠道首先是进出口贸易,随着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近年来国际粮价的高位运行也对我国粮价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本文选择2006年—2011年国际、国内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月均价格作为样本,首先对各变量其进行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研究了各粮食品种国际、国内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得出了国际、国内大豆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国际、国内玉米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次,对影响我国粮价的其他因素构造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显示在1%显着水平下,粮食产量增长率对我国粮价有显着影响;在5%显着水平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对我国粮价有显着影响。再次,探究国际高粮价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结合我国粮食安全的警情,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主要结论,得出平抑粮价剧烈波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二、东北农民惜售玉米2004年价位令人担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农民惜售玉米2004年价位令人担忧(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内容框架
2 文献评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3.2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3.3 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供给的影响
    4.1 国内粮食生产和需求能力测算
    4.2 海外耕地投资背景下中国粮食供给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进口的影响
    5.1 海外耕地投资对投资国粮食进口影响的路径
    5.2 研究方法和适用性检验
    5.3 经验模型设置和数据处理
    5.4 研究结果和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耕地投资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6.1 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说
    6.2 价格联动效应经验模型设定
    6.3 国内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效应的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二 主要原始数据

(2)棉花价格制度变迁及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农产品价格制度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理论
        2.1.1 蛛网定理
        2.1.2 固定价格
        2.1.3 激励悖论
        2.1.4 价格从属
    2.2 不同价格制度下理论效果分析
        2.2.1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理论分析
        2.2.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3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
    3.1 棉花统购统销价格制度
        3.1.1 棉花统购统销价格制度的出台背景
        3.1.2 棉花统购统销价格制度的政策梳理
        3.1.3 棉花统购统销价格制度的实施情况
    3.2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影响:SCP分析
        3.2.1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结构分析
        3.2.2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行为分析
        3.2.3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绩效分析
    3.3 统购统销价格制度缺陷分析
4 价格市场化改革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
    4.1 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
        4.1.1 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梳理
        4.1.2 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情况
    4.2 价格市场化改革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SCP分析
        4.2.1 价格市场化改革下棉花产业结构分析
        4.2.2 价格市场化改革下棉花产业行为分析
        4.2.3 价格市场化改革下棉花产业绩效分析
    4.3 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缺陷分析
5 临时收储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
    5.1 棉花临时收储制度
        5.1.1 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的政策梳理
        5.1.2 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的实施情况
    5.2 临时收储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SCP分析
        5.2.1 临时收储制度下棉花产业结构分析
        5.2.2 临时收储制度下棉花产业行为分析
        5.2.3 临时收储制度下棉花产业绩效分析
    5.3 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缺陷分析
6 目标价格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
    6.1 棉花目标价格制度
        6.1.1 棉花目标价格制度的政策梳理
        6.1.2 棉花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情况
    6.2 目标价格制度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SCP分析
        6.2.1 目标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结构分析
        6.2.2 目标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行为分析
        6.2.3 目标价格制度下棉花产业绩效分析
    6.3 棉花目标价格制度缺陷分析
7 价格制度变迁对山东棉花产业影响的整合分析及深化改革研究
    7.1 价格制度变迁对山东棉花产业影响的整合分析
        7.1.1 对山东棉花产业结构影响的整合分析
        7.1.2 对山东棉花产业行为影响的整合分析
        7.1.3 对山东棉花产业绩效影响的整合分析
    7.2 棉花价格制度深化改革构想
        7.2.1 优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方案
        7.2.2 探索新型棉花价格补贴方式
    7.3 棉花价格制度深化改革配套措施
        7.3.1 完善棉花补贴信息平台
        7.3.2 完善棉花期货市场
        7.3.3 改进保险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田野概况
    第一节 南疆商都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气候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一、无花果之乡
        二、具体田野点
        三、具体田野经历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一、数量及分布
        二、现状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市场经济
        二、现代化
    第三节 其他原因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二、他者的影响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一、分工
        二、学徒
        三、“Dukan”(店面)
        四、进货
        五、接货
        六、销货
        七、回归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一、“Payda”(利润)
        二、市场
        三、商人与家庭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第一节 跨国商人
        一、商人的竞争力
        二、历史与未来
        三、父权
        四、债务贸易
        五、胡大与商人
        六、经验与教条
        七、生意与生计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全球经贸
        二、吉尔吉斯斯坦
        三、俄罗斯经济
        四、商业竞争
        五、巴扎的所有者
        六、客户的变化
        七、进货之恼
    第三节 制度因素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二、签证
        三、劳动卡
        四、结汇之困
        五、交易货币
    第四节 个案调查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一、关税问题
        二、安全问题
        三、结汇问题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一、语言与技术
        二、交流与交往
        三、青春与机遇
        四、财务习惯
        五、尝试转行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七、回归家庭
结论与思考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土地撂荒严重
        二、粮食进口增加
        三、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化
        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
        五、乡土情结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二、国内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工
        三、新型职业农民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推拉理论
        五、收入差距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职业农民模式
        二、学院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市场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二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培育施教主体不明确
        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不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四、农民自身培训意愿不足
    第三节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职业农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性”环境分析
        一、农村耕地变化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
        三、农业机械化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生性”环境分析
        一、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三、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第一节 龙头企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龙头企业的经营现状
        二、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模式分析
        三、龙头企业为平台培育职业农民的因子分析
        四、效率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启示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职业农民形成的途径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二、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组织的比较
        三、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以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美国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日本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三节 德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四节 三种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立法保障
        二、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三、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5)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的提出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二) 简短的分析
    三、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核心及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城市、乡村和镇(市乡)
        (二)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城镇)化(率)
        (三) 户籍制度
        (四) 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城乡总体营造
    五、研究中几对关系及其他问题的说明
        (一) 城乡关系、城乡发展
        (二) 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三) 其他几个需要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初创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认知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小结
        (一) 历程中的相似性
        (二) 历程中的不同性
第三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及措施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法规政策
        (一) 整体性、综合性法规政策
        (二) 区域性、专门性法规政策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整体性、综合性的措施
        (二) 区域性、专门性的措施
    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台地区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市县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国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地区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小结
第五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一、世界上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与融合理论
        (二) 城乡互动理论
        (三) 区域均衡理论
        (四) 城乡关系理论
        (五) 城乡二分法理论
        (六) 城市乡村连续理论
    二、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二) 创造城乡新风貌理论
        (三) 社区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四) 调节理论
    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重工抑农”式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小结
第六章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
    一、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内容
    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和类型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类型
    三、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机制和措施
        (一) 土地利用机制和措施
        (二) 户籍制度改革机制和措施
        (三) 人力资源统筹机制和措施
        (四)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机制和措施
    小结
第七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
    三、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 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二) 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小结
结语: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五点启示
        (一) 大陆地区如何充分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二)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城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 如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四) 如何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同步与否的问题
        (五) 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
    二、四点建议
        (一) 完善制度,缩小差距
        (二) 健全机构,同步发展
        (三) 把握方向,保持特色
        (四) 发掘潜力,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文献述评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对象
        2.1.2 相关概念
    2.2 相关文献述评
        2.2.1 关于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研究
        2.2.2 关于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研究
        2.2.3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市场供求理论
        2.3.3 理性行为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3 农户粮食储备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发展阶段
        3.1.1 无粮可储阶段(1949-1952年)
        3.1.2 有粮无储阶段(1953-1984年)
        3.1.3 储粮饱和阶段(1985-2003年)
        3.1.4 储粮稳定阶段(2004年至今)
    3.2 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储备及消费情况
        3.2.1 农户粮食生产情况
        3.2.2 农户粮食销售情况
        3.2.3 农户粮食储备情况
        3.2.4 农户粮食消费情况
    3.3 福建省粮食生产概况及农户储粮现状
        3.3.1 福建省粮食生产概况
        3.3.2 福建省农户储粮现状
4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理论分析
    4.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4.1.1 理论简述
        4.1.2 理论启示
    4.2 农户储粮行为特征
        4.2.1 生存理性与市场理性并存
        4.2.2 储粮成本、收益与风险并存
        4.2.3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4.3 农户储粮行为测量变量设计
        4.3.1 农户粮食结转储备量
        4.3.2 农户年末存粮数量
    4.4 农户储粮行为潜在影响因素确定
        4.4.1 因素之一: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4.4.2 因素之二: 粮食的产售储用情况
        4.4.3 因素之三: 粮食市场体系及价格
        4.4.4 因素之四: 政府政策及补贴措施
        4.4.5 因素之五: 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
5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农户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过程
        5.1.2 问卷主要内容
    5.2 数据收集
        5.2.1 调查区域选择
        5.2.2 数据收集过程
    5.3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5.3.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5.3.2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生产情况
        5.3.3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出售情况
        5.3.4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情况
        5.3.5 样本农户家庭粮食消费情况
        5.3.6 样本农户家庭收入情况
        5.3.7 样本农户储粮态度认知
6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6.1 分析方法选择
        6.1.1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6.1.2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6.2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因子分析模型
        6.3.1 因子分析前提条件
        6.3.2 因子提取
        6.3.3 因子命名
        6.3.4 因子得分计算
    6.4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6.4.1 模型建立
        6.4.2 结果分析
7 关键影响因素对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作用路径
    7.1 研究方法选择
    7.2 变量设计
    7.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7.3.1 结构方程概念模型
        7.3.2 研究假设
    7.4 模型实证分析
        7.4.1 量表信效度检验
        7.4.2 初始模型检验
        7.4.3 模型修正与评价
        7.4.4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7.5 模型结果讨论
        7.5.1 行为主体特征讨论
        7.5.2 储备对象特征讨论
        7.5.3 粮食市场因素讨论
        7.5.4 政府政策因素讨论
8 引导农户科学储粮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8.1 行为主体层面
        8.1.1 全面提升农户储粮意识
        8.1.2 分类引导农户储粮行为
    8.2 储备对象层面
        8.2.1 支持农户粮食生产行为
        8.2.2 探索农户储粮新型模式
    8.3 粮食市场层面
        8.3.1 发挥市场价格引导作用
        8.3.2 保障粮食流通渠道顺畅
    8.4 政府政策层面
        8.4.1 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8.4.2 建立储粮补贴长效机制
9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储粮行为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进行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关于农户增收问题的研究现状
        1.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2.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
        2.1.2 产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2.1.3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2.2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框架
        2.2.1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
        2.2.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地位
    2.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
        2.3.1 生鲜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2.3.2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析模型
        2.3.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现状
    3.1 全球甜橙产业发展概况
        3.1.1 全球甜橙生产概况
        3.1.2 全球甜橙贸易概况
        3.1.3 全球甜橙消费市场预测
    3.2 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3.2.1 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历程
        3.2.2 赣南脐橙种植现状
        3.2.3 赣南脐橙流通现状
    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析
        3.3.1 赣南脐橙流通中的价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3.3.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
        3.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分配
    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管理滞后
        3.4.2 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4.3 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
        3.4.4 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思路
    4.1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经验及启示
        4.1.1 美国“新奇士”柑橘流通价值链管理
        4.1.2 天星村葡萄流通价值链管理
        4.1.3 主要启示及借鉴
    4.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
        4.2.1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基本目标
        4.2.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重点领域
        4.2.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安排
    5.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
        5.1.1 专业化与分工经济推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
        5.1.2 农产品生产水平分工与跨区域流通困境
    5.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分析
        5.2.1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5.2.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现状
        5.2.3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障碍分析
    5.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分析
        5.3.1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5.3.2 基于品牌声誉的农产品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5.3.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选择
    6.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6.1.1 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及其扩展
        6.1.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理论解析
    6.2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6.2.2 研究方案设计
        6.2.3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结果分析
    6.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选择
        6.3.1 有关专用性公共品与企业性质的新观点
        6.3.2 果农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6.3.3 果农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6.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模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果农调查问卷
附录2 果农深度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9)基于农户行为的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3.4 对文献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中国水禽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水禽产业发展现状
        2.1.1 养殖量稳中有升,产量大国地位形成
        2.1.2 产业化水平提高,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2.1.3 产业链条整合延伸,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
        2.1.4 产业地位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1.5 分布趋向集中,逐渐依托资本技术优势
    2.2 中国水禽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经济数据模糊不清,总体信息不详
        2.2.2 行业标准与统一规范缺失,产品质量安全让人担忧
        2.2.3 饲养方式相对落后,生态资源污染严重
        2.2.4 产业经营利润分配不均,布局逐步朝欠发达地区转移
        2.2.5 产品消费需求趋于饱和边缘,产品结构亟需升级换代
    2.3 水禽产业竞争力概况及其特点
        2.3.1 水禽产业国际竞争力
        2.3.2 水禽产业国内行业间竞争力比较
        2.3.3 水禽产业自身竞争力发展现状
    2.4 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4.1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水禽产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2.4.2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水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4.3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水禽养殖户增收与稳定的需要
        2.4.4 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是水禽产品市场结构升级的需求
    2.5 影响水禽产业竞争力的四个主要因素
        2.5.1 质量竞争力
        2.5.2 价格竞争力
        2.5.3 技术竞争力
        2.5.4 组织竞争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禽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质量竞争力
    3.1 生态养殖模式与质量竞争力
        3.1.1 生态养殖模式是提高水禽产业质量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3.1.2 生态养殖模式是提高水禽产业质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1.3 生态养殖模式是水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我国现有水禽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
        3.2.1 传统“水域+稻田”养殖模式
        3.2.2 稻鸭共作技术
        3.2.3 鱼鸭混养模式
        3.2.4 林间种草养鹅生态模式
        3.2.5 综合利用生态模式
    3.3 养殖农户生态养殖行为决策研究
        3.3.1 有关农户生态养殖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
        3.3.2 调研说明及描述性分析
        3.3.3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3.3.4 实证模型分析与讨论
        3.3.5 农户生态养殖行为决策模型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禽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二:价格竞争力
    4.1 水禽产品价格运行基本特征
        4.1.1 近年来水禽价格波动情况
        4.1.2 水禽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4.1.3 水禽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4.2 水禽产业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4.2.1 内部生产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
        4.2.2 外部市场需求层面的影响因素
        4.2.3 水禽养殖经济效益分析(水禽产业生产成本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4.3 养殖环节水禽价格传导机制研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
        4.3.1 相关研究及模型选取
        4.3.2 价格指数体系长期关系实证检验
        4.3.3 价格指数体系短期动态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4.3.4 模型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禽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三:技术竞争力
    5.1 水禽产业技术竞争力发展现状
        5.1.1 良种繁育技术落后
        5.1.2 养殖方式粗放落后
        5.1.3 水禽产品深加工技术不足
        5.1.4 产品质量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挑战
    5.2 农户行为与水禽产业技术竞争力
    5.3 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理论模型选择及研究假说
        5.3.2 实证模型构建及数据描述性分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3.4 政策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禽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四:组织竞争力
    6.1 组织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
    6.2 我国水禽产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概况
    6.3 动态博弈下合作社与养殖户的决策选择
        6.3.1 水禽产业中企业、合作社与养殖户的角色及决策目标
        6.3.2 合作社与养殖户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6.3.3 结论分析
    6.4 企业与水禽养殖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6.4.1 企业及养殖户各自违约行为
        6.4.2 企业和农户合作利益动态博弈模型
        6.4.3 企业和农户违约策略选择及均衡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及配套政策
    7.1 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具体路径选择
        7.1.1 开发水禽健康养殖方式
        7.1.2 依托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7.1.3 合理分配产业链各环节经济利益
        7.1.4 建立产业联盟以改进产业化组织形式
        7.1.5 增加水禽产品深加工带来的附加值
        7.1.6 开拓国内、国际水禽消费市场,扩大消费空间
    7.2 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的配套政策
        7.2.1 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配套政策体系构架
        7.2.2 提升水禽产业竞争力配套政策
    7.3 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农户行为优化策略
        7.3.1 农户行为优化的必要性
        7.3.2 农户行为性质特点
        7.3.3 农户行为规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基本结论
        8.1.1 水禽产业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8.1.2 改善农户生态养殖行为以促进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
        8.1.3 降低养殖环节生产要素成本以增强产业价格竞争力
        8.1.4 促进养殖户新技术采纳意愿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
        8.1.5 加强水禽养殖农户组织化程度以提升产业组织竞争力
    8.2 讨论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及中国粮食安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起源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提出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不足和可能的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可能的创新
2 粮价及粮食安全的理论综述
    2.1 粮价问题的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际国内粮价关系探讨
    2.2 粮食安全的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粮价波动趋势及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3.1 国际粮价波动历史及现状
        3.1.1 国际粮价波动历史
        3.1.2 国际粮价波动现状
        3.1.3 近年来国际高粮价的成因
    3.2 中国的粮食饥荒及粮价现状
        3.2.1 中国历史上的粮食饥荒
        3.2.2 中国粮价现状分析
    3.3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3.3.1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
        3.3.2 中国粮食供求基本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分析
    4.1 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传导机制
        4.1.1 近期我国粮价波动情况
        4.1.2 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影响渠道
    4.2 国际国内粮价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4.2.1 选择适当样本
        4.2.2 协整检验
        4.2.3 实证结论
    4.3 影响我国粮价波动其它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选择适当指标
        4.3.2 变量设定及说明
        4.3.3 协整检验及构造回归方程
        4.3.4 实证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5.1 粮食安全警情
    5.2 国际高粮价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5.2.1 供需关系转变
        5.2.2 “价高者得”对赤贫者的威胁
        5.2.3 进口激增冲击粮食安全
        5.2.4 百价之基不稳
        5.2.5 大豆自给率偏低
        5.2.6 粮储出现严重问题
        5.2.7 涨价预期推升投机风险
    5.3 政策建议
        5.3.1 从国内视角出发
        5.3.2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5.4 总结与展望
        5.4.1 总结
        5.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东北农民惜售玉米2004年价位令人担忧(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柯善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棉花价格制度变迁及对山东棉花产业的影响研究[D]. 李颖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3]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4]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任玉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5]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D]. 李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福建省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种粮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D]. 杨月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7]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D]. 涂传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8]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9]基于农户行为的水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 刘雪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10]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及中国粮食安全对策[D]. 王金艳.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2004年东北农户惜售玉米价格堪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