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等

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等

一、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张乃云[2](2021)在《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BEI(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法等手段,选择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取134份胜任特征词开放式问卷,并根据绩效标准选取普通组和优秀组被试各15名进行BEI,根据结果进行分析,构建初始模型;其次,根据得出的11个胜任特征词编制预测版自评问卷并发放,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预测问卷的题目进行修改得到《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自评问卷》正式版,在辽宁地区3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以验证其信效度;最后进行了被试在性别、年级和参加活动情况3个维度的差异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胜任特征模型是多维度的,由思维方式、人格品质、专业能力、自我管理、成就特征、人际交往6个维度组成;(2)本研究编制的自评问卷信效度较好,在优秀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选拔中有良好的适用性;(3)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胜任特征的总体水平较佳,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6个维度上均存在年级差异,各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大四学生优于其他3个年级;胜任特征水平随着参加实践活动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熊丽辉,张曦元,杨卫彬,王忠,王永炎[3](2020)在《反思促进中医意象结构和意境的完善》文中认为本文从反思思维对中医学意象理论发展的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反思完善、补充、升华意象的意境性,深化中医对生命的本源性认识以及促进逻辑思维与意象思维的融合,实现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跨越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反思是意象思维的特征,是悟性思维之前提,反思力是悟性力之基础,是意力象思维的具体体现与现实表达,因此提升人的悟性力就要通过锻炼人的反思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教育不仅是培养与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更是通过思维训练引导人去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崔文娟[4](2020)在《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复杂科学和哲学的兴起,非线性思维以其非线性的特点,以立体化、多维度、综合的、开放的、创新的思维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复杂性世界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自然学科也发现用非线性思维来处理复杂性问题的益处。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国家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非线性思维的非线性特点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前非线性思维在思维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将非线性思维引入到学科教学研究微乎其微。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研究分析了非线性思维在思维科学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对非线性思维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同时介绍了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特征,制定了评价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明确新课程标准体现非线性思维的模块。利用测试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于高中生的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现状进行调查,使用SPSS 22.0等数据分析软件从非线性思维品质的不同维度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析。基于调查结果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氛围营造、教学方法使用和引导学生交流反思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并设计教学计划对所在实习班级进行教学实践。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做出总结,并对未来该方向的深入研究作出展望。

金成豪[5](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着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创造的思维工具。大量研究证实,思维导图对于记忆、理解、信息管理、思维激发、思维整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各行业,特别是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数学学科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部分的内容,包括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和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对思维导图的概念、本质、功能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然后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设计,提出了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研究变量和研究方案;其次,针对初中数学新知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分别基于思维导图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评估;最后,通过总结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3)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评价;(4)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联系观念的结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童玥[6](2020)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素养是个人成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成分,是各国际组织和国家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重要指标,其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读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缘自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代表的素养评测,2011年我国首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其明确阅读要求,要求自第三学段开始,学生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简单的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中,能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这不仅为构建信息素养与学科专业整合课程指明了方向,还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非连续性文本及其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联系,发现了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并重点提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的小学语文高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体系。首先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将非连缕性文本的内涵和特点作进一步阐释,挖掘出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培养学生学生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转化以及落实学生多种素养综合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然后笔者建构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体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策略,一是建构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范式,二是运用教学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案,三是应用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评价工具来检验既有教学方案的成效。最后,笔者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基础上,借鉴一线老师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应用的实践,为阅读教学策略的可行性提供参考,通过反思应用中的不足,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再次优化,并为策略体系提供使用建议。

刘应好[7](2020)在《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适应性差、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模糊、评估标准与教学模式不匹配等。终结性、固化的传统评价标准显然无法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构建更科学、全面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校教育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混合式教学评价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形成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同时依据“以学评教”、“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评价理念,结合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及混合式教学现实情况,构建针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收集16位专家对评价指标合适性判断,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与具体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利用ANP-熵权模型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权重,采用AHP、ANP、熵权法结合的方法,将主观性方法与客观性方法结合。根据研究结果基于ANP-熵权模型确定的权重,使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专家教师的一致肯定,指标设计及权重分配合理科学。专家教师较为关注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环境。而就学习效果而言,专家教师更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立足于新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不断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管理提供新的评估与管理思路,使其能够依据实际教学情况与需求,及时调整制定相应管理策略与措施。

陈立群[8](2020)在《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非线性动力学的普及化和整合科学新进展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通识教育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的设计与实践。非线性动力学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是为上海大学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经营和人文三大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该课程聚焦于混沌的科学概念和文化影响,非线性不仅作为数学模型也作为思维模式。该课程帮助学生从非线性思维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现象。教学实践表明,非线性动力学可以恰当的方式普及而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质性内容,并为各专业的本科生接受。

蒋祥佩[9](2019)在《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出现,网络空间中的数据急剧增加,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国内外各个领域都在关注大数据这一新兴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大数据的基本内涵,技术特点等方面,或是大数据技术应用及相关影响方面,较少从哲学思维层面对大数据进行基础性、全面性的分析研究。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反映出大数据对思维领域的影响,为了对其准确把握,本文需要梳理大数据的发展脉络和生成逻辑,分析大数据给哲学思维方式带来的挑战并从中探讨大数据对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变革,最后在大数据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创新的现实意义,希望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能得到宏观的解读。本论文的题目是“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大数据的提出、特征、对传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挑战、对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及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创新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梳理大数据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首先对数据和大数据的概念作出界定,其次从历史、科技、哲学的维度梳理大数据的生成逻辑,最后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对大数据进行解释并总结大数据的内在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大数据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挑战。通过所总结的特征发现大数据对传统思维方式存在三重挑战,一是个体性的突破挑战了传统主体性思维,二是虚实互动挑战了实体性思维,三是整体创新挑战了还原性思维。第四章主要是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它既是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又是一种复杂性思维方式。这种复杂性思维是对思维方式的最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从分析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从统一性思维向多样性思维转变、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转变三个方面。第五章主要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创新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需要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而最根本的变革和创新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思维创新中赢得主动;只有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在思维创新中赢得未来。大数据正推动着思维创新的发展,而在中国语境下,结合大数据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创新的现实意义是极有价值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相关问题的展望,例如大数据所存在的问题会不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技术性的解决?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思维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技术基础,但思维方式的变革才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于先前的相关研究,对大数据的提出、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对思维方式变革的具体表现进行初步的解读,在讨论大数据所带来的思维变革时,笔者发现思维变革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思维创新的动力和依据进行分析,试图掌握思维变革和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原则,以思维方式的变革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何学斌[10](2019)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的论争与反思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领域相关知识的积累催化研究生教育学的产生,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积累呼唤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化,研究生教育中涌现的现象和问题正在溢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边界,这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在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路径为对象,旨在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发的科学范式变革和学科模型重塑为视角,运用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分析法,力图建立起现代学科的理想类型工具,即现代学科模型,并以现代学科模型为指导,为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出新的方向和路径。第一部分在梳理学科内涵演变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内涵重新进行定义,通过考察学科成立条件和成熟标准,分析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性:具有成为成熟学科的可能,但尚处于前学科阶段或者成长期的应然学科。第二部分在回溯现代科学发展历程和现代科学范式形成的基础上,阐述现代科学范式的主要特征、产生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主要缺陷。通过分析科学范式与学科模型的关系,阐述现代科学范式下的传统学科模型的主要特征,并基于传统学科模型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第三部分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论点,分析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现代科学范式的影响,说明科学范式发生的变革,论证变革后的新科学范式在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学科模型的缺陷,论证科学范式变革引发的学科模型重塑,阐述重塑后的现代学科模型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方面的主要特征。结论部分部分分别论述传统经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的建设逻辑,论证现代学科的建设路径,并以现代学科模型为理想类型工具,阐明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路径转向。

二、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1.5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胜任特征概述
        2.1.1 胜任特征的起源
        2.1.2 胜任特征的概念
    2.2 胜任特征模型的相关研究
        2.2.1 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2.2.2 胜任特征模型的几种理论
        2.2.3 国内外关于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
        2.2.4 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2.3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相关研究
        2.3.1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的概念界定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
3 研究一: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被试
        3.3.2 研究过程
    3.4 研究结果
        3.4.1 工作说明书
        3.4.2 胜任特征词开放式问卷研究结果
        3.4.3 BEI访谈结果
    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初始模型的构建
4 研究二: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自评问卷的编制与验证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预测版问卷研究被试
        4.3.2 正式版问卷研究被试
        4.3.3 研究工具
        4.3.4 统计处理
        4.3.5 研究过程
    4.4 研究结果
        4.4.1 预测版自评问卷的项目分析
        4.4.2 预测版自评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4.4.3 正式版自评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4.4.4 正式版自评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4.4.5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4.4.6 问卷及模型的效度分析
    4.5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的特点
        4.5.1 总体特点
        4.5.2 在性别上的特点
        4.5.3 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特点
        4.5.4 在学生活动上的特点
5 分析与讨论
    5.1 胜任特征模型价值
    5.2 胜任特征模型分析
        5.2.1 思维方式
        5.2.2 专业能力
        5.2.3 人格品质
        5.2.4 自我管理
        5.2.5 人际交往
        5.2.6 成就特征
    5.3 与中学语文教师的胜任特质比较
    5.4 行为事件访谈的应用分析
    5.5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自评问卷结构分析
    5.6 关于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分析
        5.6.1 总体特点分析
        5.6.2 性别差异分析
        5.6.3 年级与参与活动差异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1.1 研究方法的不足
        6.1.2 研究被试选取的不足
    6.2 本研究的展望
        6.2.1 改进研究方法
        6.2.2 扩大取样范围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普通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词调查问卷
附录 B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BEI流程及访谈纲要
附录 C 普通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示例
附录 D BEI录音文本编码示例
附录 E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词典示例
附录 F 《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自评问卷》正式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反思促进中医意象结构和意境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反思完善动态意象结构的真实合理性
2 反思完善、补充、升华意象的意境性
3 反思思维深化中医对生命本源性的认识
4 反思思维促进实现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意境跨越
5 反思是意象思维的特征,是悟性思维之前提
6 医案之按语是反思思维的历史痕迹和实践依据

(4)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二)思维品质与非线性思维品质
    二、理论基础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实用主义理论
        (四)复杂系统理论
第三章 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评价方法
    一、课程标准对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要求
    二、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评价指标
        (一)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特征分析
        (二)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层次划分
第四章 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法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实施
        (六)结果及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三、调查结论及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师观念
        (二)巧设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三)营造氛围,启发独立思考
        (四)打破惯性,克服思维定势
        (五)注重交流,促进思维互动
        (六)鼓励引导,反思思维进程
    二、培养学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案例
        (二)教学效果反馈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1.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思维导图
        2.1.2 思维导图的本质
        2.1.3 思维导图的功能
        2.1.4 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脑科学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知识可视化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2.3.2 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增进师生思维过程的交流
        3.1.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变量
    3.4 研究方案
第4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设计
        4.1.1 教学目的
        4.1.2 教学原则
        4.1.3 教学策略
    4.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实施
        4.2.1 样本背景特征
        4.2.2 微型实验设计
        4.2.3 教学过程实录
    4.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检测
        4.3.1 测验结果分析
        4.3.2 调查问卷分析
        4.3.3 访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
    5.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设计
        5.1.1 教学目的
        5.1.2 教学原则
        5.1.3 教学策略
    5.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实施
        5.2.1 样本背景特征
        5.2.2 微型实验设计
        5.2.3 教学过程实录
    5.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检测
        5.3.1 测验结果分析
        5.3.2 调查问卷分析
        5.3.3 访谈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
    6.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6.1.1 教学目的
        6.1.2 教学原则
        6.1.3 教学策略
    6.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实施
        6.2.1 样本背景特征
        6.2.2 微型实验设计
        6.2.3 教学过程实录
    6.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检测
        6.3.1 测验结果分析
        6.3.2 调查问卷分析
        6.3.3 访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1.1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7.1.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7.1.3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7.1.4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联系观念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反思
        7.3.1 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功能的反思
        7.3.2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7.4 建议
        7.4.1 更新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7.4.2 建立深层高位的学习目标
        7.4.3 创设激发思考的问题情景
        7.4.4 设计有针对性的反馈练习
        7.4.5 构建有创造性的意义联系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新知课5分钟小检测
    附录 B:新知课对比试验组学生前、后测成绩
    附录 C:新知课教学应用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D:习题课5分钟小检测
    附录 E:习题课学生前、后测成绩
    附录 F:习题课教学实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G:复习课学生前、后测成绩
    附录 H:复习课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学生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
        2.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
        3.非连续性文本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桥梁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国内外研究启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信息素养价值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与特点
        1.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
        2.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
        1.学生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的培养
        2.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转化
        3.学生多种素养综合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体系建构
    (一)建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理解范式.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学生信息素养
        2.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资源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法
    (二)开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1.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设计结构
        2.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设计案例——《金字塔》
    (三)建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促进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评价指标及工具选择
        1.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开发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评价工具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路
        1.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对象选择
        2.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确定
        3.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选定
        4.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制定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的应用
    (三)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应用评价.
        1.评价主体
        2.评价工具
        3.评价结果的分析
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一)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意识
    (二)强化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读用训练
    (三)完善非连续性文本测评方式
五、使用建议
    (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使用
    (二)关注信息素养整体性
    (三)信息素养核查表使用说明
    (四)教学策略的现实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PISA的阅读能力层级
    附录二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三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致谢

(7)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教学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第三章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1 理论依据
        3.1.1 “以学评教”理念
        3.1.2 形成性评价理念
        3.1.3 多元化评价理念
    3.2 政策依据
        3.2.1 “双一流”建设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
        3.2.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2.3 “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能力的需求
    3.3 现实依据
        3.3.1 高校教学管理的客观需求
        3.3.2 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客观需求
        3.3.3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客观需求
第四章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4.1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导向性原则
        4.1.3 发展性原则
        4.1.4 系统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设立
        4.2.1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一级指标设立
        4.2.2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二级指标设立
        4.2.3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三级指标设立
        4.2.4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修正
    4.3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ANP-熵权模型基本计算过程
        4.3.2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五章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策略
    5.1 完善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配套制度
    5.2 建立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数据平台
    5.3 发挥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协同功能
    5.4 建设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专业队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B 问卷调查设计
    附录1.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 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附录C 各附表数据
    附表1. 初始指标数据矩阵
    附表2. 标准化数据矩阵
    附表3. 方案16对各指标两两判断矩阵
    附表4. 仅考虑方案与指标间相互作用的初始超矩阵
    附表5. 熵权超矩阵
    附表6. 熵权-加权超矩阵
    附表7. 熵权极限超矩阵
    附表8. 不引入熵权法指标权重的极限超矩阵

(8)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内容
2 课程特点
3 学生参与
4 反馈影响
5 总结

(9)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大数据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一)数据与大数据的概念
        1、数据的概念
        2、大数据的概念
    (二)大数据的生成逻辑
        1、历史的生成逻辑
        2、科技的生成逻辑
        3、哲学的生成逻辑
    (三)大数据的实践展开
    (四)大数据的特征
        1、实体与信息的结合
        2、独享与共享的结合
        3、拥有与使用的结合
第三章 大数据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二)个体性突破挑战传统主体性思维
    (三)虚实互动挑战实体性思维
    (四)整体性创新挑战还原性思维
第四章 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大数据是一种复杂性思维方式
        1、从分析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
        2、从统一性思维向多样性思维转变
        3、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转变
    (二)大数据带来新的科学研究模式
        1、大数据实现传统科学研究模式的统一和发展
        2、大数据选择用概率进行表达
第五章 以思维方式的变革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维创新中赢得主动
    (二)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在思维创新中赢得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的论争与反思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
    (一)“学科”内涵的发展演变
        1.区别——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学科与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学科
        2.发展——非制度化的学科与制度化的学科
        3.分类——自然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
        4.定义——学科的内涵
    (二)学科建设的两个问题
        1.学科成立的条件
        2.学科成熟的标准
        3.学科成立条件与学科成熟标准的关系
    (三)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性
        1.以学科成立条件审视研究生教育学
        2.以学科成熟标准审视研究生教育学
        3.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性
三、现代科学范式及传统学科模型
    (一)科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范式的形成
        1.科学的“范式”
        2.科学的发展
        3.科学范式的形成
    (二)现代科学范式
        1.现代科学范式的特征
        2.现代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3.现代科学范式的缺陷
    (三)传统学科模型
        1.学科模型
        2.学科模型与科学范式的关系
        3.传统学科模型的特点
    (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反思
        1.困境
        2.反思
四、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概述
        1.迈克尔·吉本斯的模式1模式2理论
        2.普莱斯的小科学与大科学理论
        3.利奥塔的知识转型论
        4.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科学范式的影响
    (二)现代科学范式的变革
        1.现代科学范式遭遇的危机
        2.现代科学范式的变革
    (三)新的科学范式
        1.本体论上的系统、整体论
        2.认识论上有限理性论
        3.方法论上的开放多元论
    (四)学科模型的重塑
        1.传统学科模型的贡献
        2.传统学科模型缺陷
        3.学科模型的重塑
    (五)现代学科模型的特征
        1.系统、开放的研究对象
        2.多元、互补的研究方法
        3.非线性、多向度的知识体系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1.知识生产模式 1 下的传统学科建设逻辑和路径
        2.知识生产模式 2 下的现代学科建设逻辑和路径
        3.现代学科建设路径的转向
    (二)启示
        1.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2.知识生产模式2下研究生教育学的本质特征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普通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验证[D]. 张乃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反思促进中医意象结构和意境的完善[J]. 熊丽辉,张曦元,杨卫彬,王忠,王永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4]高中生化学非线性思维品质的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D]. 崔文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D]. 金成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6]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童玥.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刘应好.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建设[J]. 陈立群. 力学与实践, 2020(01)
  • [9]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变革[D]. 蒋祥佩.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9(02)
  • [10]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的论争与反思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D]. 何学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非线性思维与人才培养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