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

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

一、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莹[1](2020)在《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在推动供给结构改革和需求结构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区域公共品牌代表的是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它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品牌识别。区域地理标志作为一个地区优质文化和资源的代表,能有效地确保消费者对区域公共品牌的识别。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地理标志品牌化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大多是基于某一角度的研究,而对其法律对策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将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广西公共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推出法律对策及推广建议。广西区由于立法不完善、行政监管力度导致本土地理标志未被有效保护,与国内其他地理标志申请大省比较,广西地理标志数量较少,涉诉却较多。同时,由于国务院改革前地理标志由三个部分分管,导致品牌建设混乱零散,地理标志监管也出现多种漏洞。其次,广西区内地标挖掘力度较弱,地理标志品牌名片输出力度小,成型的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寥寥无几,以及无法通过马德里这种便捷途径走出国门,给广西区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带来了众多困境。因而,通过对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保护问题对策分析,需要对广西区公共品牌建设的法律保护做以下的完善意见:立法方面,需要完善立法模式及地方性立法;同时需要增强司法保护和行政监管;侵权责任方面,建议加大处罚力度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区内外及落地平台也需要有个长远的构想与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2019)在《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政务数据“聚通用”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中指出桂数广办发[2019]13号各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广西政务数据"聚通用"实施细则(试行)》已经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9年9月11日广西政务数据"聚通用"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

陈甫薇[3](2019)在《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渐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各地在旅游开发中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相关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不充分的框架构建,缺乏差异化的开发思路,缺乏生态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探索。所以需要针对各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选取广西蒙山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的脉络,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蒙山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状况,掌握当地政府、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相关者对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以及游客和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和感知度。通过进一步分析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总结出永安王城、水韵瑶寨、天书峡谷、湄江风光、丝绸工业景区、橙柿亲情谷等蒙山县典型生态景区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归纳出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类型丰富、旅游产品档次不高、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等蒙山生态旅游发展特点;针对存在的生态旅游主题不够突出、缺乏规划、生态投产效率低下、产业融合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物产资源、文化资源、旅游区位、产业政策、社会环境优势,克服经济底子薄、治理能力不强、旅游管理能力弱、生态服务缺项、旅游人才匮乏的劣势,以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区域合作、乡村振兴为契机,做到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等可操作性强的优化策略。为蒙山县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其它把旅游业定位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经济欠发达的生态优良县份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有益参考和开发思路。

巫姣燕[4](2017)在《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强降水呈现增多趋势,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在当前形势下,各种洪涝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更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当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如何有效应对洪涝灾害也是考验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及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系,所以,从理论的高度对洪涝灾害进行深刻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希望可以给地方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目前学术界相关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从宏观上或城市管理方面着手,从县级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构建县级政府行之有效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以有效地预防、处置、化解和消除因洪涝灾害引发的各种危机是当今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洪涝灾害的基本概念着手,对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探讨,介绍了桂林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况,剖析了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全州县和永福县为例,详细介绍了当地县政府面对洪涝灾害如何进行应急管理的情况。恭城瑶族自治县共发生三次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损严重;全州县爆发特大洪涝灾害,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永福县受强降水影响,爆发特大洪涝灾害,群众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当地县级政府迅速反应,通过强化应急管理组织保障、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迅速开展救灾应急、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这五个主要措施,使当地灾情得以较快缓解。文章结尾通过总结桂林县级政府对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取得的经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得出如何加强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因此,本文对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具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韩斐[5](2016)在《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问题由来已久,各级政府和各行业管理部门对此也一直比较重视,长期以来此类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强,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关注。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2014年的江西高安病死猪肉事件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不但严重威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冲击着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和公共环境卫生安全。上述事件对全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行业和广大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黄浦江死猪事件以来,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关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文件来加强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采取各种措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上升为各级政府、各级行业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式各样的无害化处理设备应时而生,大大小小的无害化处理厂纷纷建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但是究竟哪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更加彻底安全、什么模式的无害化处理厂才是标准,这些问题仍困扰着我们。由于我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滞后问题颇多,与国外先进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突破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无害化处理存在立法不完善、体系建设不健全、基层队伍不稳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我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我省的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隐患。当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难题和政府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动物卫生水平,保障我省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规范我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笔者于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对河南省8个地市的养殖场和无害化处理厂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到当地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了解各地市无害化处理整体进程及相关管理执法情况,同时也进行了一部分的电话回访以适时了解各地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获得一手资料并进行调研分析。此外,笔者分别于2014年8月赴哈尔滨参加了以“病死畜禽处理及无害化技术”为主题的“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10月赴青岛参加“2014全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验交流会”;2015年5月赴上海参加了“2015上海国际农废无害化处理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展览会”,并到上海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实地考察,获取了当前国内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最先进、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对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新《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研读的同时,借鉴国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相关做法,结合我省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加强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健全无害化处理管理体制、完善资金政策保障、提高无害化处理人员素质、加大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完善无害化处理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适合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建议。

江垣德[6](2014)在《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农业行政执法开始引起大家关注,但已有研究很少对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基于既有研究方面的缺位,本研究从分析农业行政执法有关概念入手,在把握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和农业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与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的关系基础上,对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影响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又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提高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的具体战略,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是综合衡量农业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完成、农业行政执法活动与法律规范期望结果方向是否相同、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与法律规范期望结果方向是否相同、农业行政执法效果是否达到法律规范期望结果以及农业行政执法成本大小的指标,是可以通过某种数量形式反映出来的。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活动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效果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农业行政执法成本系数。第二,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受农业行政执法运行机制所制约,而农业行政执法的运行机制又取决于农业行政执法体系,配置不科学、制度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运转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会制约农业行政执法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农业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当前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行政执法基本原则执行不到位、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机构分散、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滥用农业行政执法职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程序不正当、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等多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仅处于基本有效阶段。第三,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的优势在于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基本建立健全、执法经费已要求列入财政预算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执法职能明确;劣势在于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分散和执法监督不到位;机遇来源于依法治国方略深入实施、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挑战则来自公众农业法制观念薄弱和执法依据不完善。第四,基于SWOT的分析,深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加强农业普法力度是提高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应当首先实施的战略,可以通过合并农业行政管理机关、明确其执法职权、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整合配置执法职能等手段,深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通过严格录用标准、实行持证上岗、注意加强培训、动态划分等级等办法,提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防止农业行政执法职权滥用和确保农业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程序正当并符合具体的法定形式来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农业行政执法的社会形象和执法权威;通过强化农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对农业行政执法的监察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通过抓住重点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长效机制等办法,保证农业普法教育持续有效进行。

王运宏[7](2014)在《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于湖南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偏少,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差距显着,且市州与类型分布极不均衡,有42个县、市无国家立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注册商标,水产品与粮油类偏少。在中部及周边省份中,地理标志农产品总产值湖南排在第4位,但代表性县域中,湖南安化仅仅超过贵州遵义县,大部分县、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值只在10000万元左右,获准生产或加工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只有9家产值过亿元,代表性企业还不到10亿,仅仅超过重庆,促进农民增收效应不够明显,湖南十大代表性地理标志农产品中,最多只能带动10万农户增收,不及其他省份,很少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价值发挥不够、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低、营销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信誉不高。为此,要营造地理标志品牌经营环境,完善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职能,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带动效应,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维护。

刘义满,魏玉翔,柯卫东,彭静,黄新芳,黄来春[8](2010)在《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文中认为在介绍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就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与保护方面存在的异名保护、地理标志与栽培品种同名、多途径申报与保护体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徐伟[9](2010)在《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培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培植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培植问题,旨在构建合理的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西区的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评价,促进产品开发;并寻求相关特色产业发展的途径,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整合资源,优化开发,以实现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社会价值,促进当地的发展。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名、优、土、特产品资源丰富,截至2007年底,有26种产品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总体来看,广西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前景广阔,市场初步形成,相关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建立一些龙头企业,创立了品牌。在开发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产品开发程度差异巨大,政策落实困难,品牌建设不利,缺乏产业规划,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根据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及价值体系构成,构建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开发环境支持及消费者认可等五类指标构成的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广西的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潜力,将广西现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和密切跟踪产品三类。选择容县沙田柚与田阳香芒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开发地理标志产品的策略,一要重视资源普查、制定开发目录;二要对地理标志产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以扶持政策;三要树立政府营销的先进理念;四要创立品牌,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在地理标志产品特色产业培植方面,则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名牌的形成,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刘宁[10](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二、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现状
    第一节 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现状
        一、广西地理标志区内数量
        二、广西地理标志区外数量
    第二节 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制度及区内政策
        一、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制度
        二、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政府举措
第二章 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法律问题分析
    第一节 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立法问题分析
        一、普通商标与地理标志的注册冲突
        二、制度间易产生混淆
        三、法律救济不完善
    第二节 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监管漏洞
        一、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把控
        二、质监模式存在漏洞
    第三节 地理标志行政审批程序繁琐且各有差异
        一、审查程序不同
        二、申请程序繁琐
    第四节 地理标志维权困难
        一、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不明确
        二、侵权举证困难
    第五节 跨国保护机制得对品牌价值提升作用局限
        一、广西品牌价值情况
        二、无法通过便捷途径进行地理标志他国落地
        三、中欧互认机制带来的启示
第三章 国内外地理标志公共品牌保护经验
    第一节 国外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模式
        一、国外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
        二、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第二节 国内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以贵州为例
        一、贵州白酒地理标志品牌建设
        二、贵州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建设
        三、贵州中药地理标志品牌建设
第四章 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完善
        一、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的完善
        二、完善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地方性立法
    第二节 完善地理标志品牌的司法保护及行政措施
        一、完善地理标志品牌的司法保护
        二、加强地理标志品牌的行政监管
    第三节 侵权责任的探究
        一、明确侵权责任,加大赔偿力度
        二、举证责任合理分配
    第四节 完善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的构想
        一、区内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
        二、面向区外的公共品牌建设
        三、地理标志统一落地平台的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图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2章 蒙山县旅游发展现状
    2.1 蒙山县概况
    2.2 蒙山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2.3 蒙山县旅游资源概况
    2.4 蒙山县主要生态旅游景点现状
        2.4.1 永安王城
        2.4.2 长坪水韵瑶寨
        2.4.3 天书峡谷
        2.4.4 湄江风光
        2.4.5 丝绸工业旅游景区
        2.4.6 “橙柿”亲情谷
第3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3.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 对游客的调查数据分析
        3.2.2 对居民的调查数据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4.1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遇
        4.1.4 威胁
    4.2 蒙山县生态旅游特点分析
        4.2.1 适宜发展旅游产业
        4.2.2 产业融合类型丰富
        4.2.3 旅游产品档次不高
        4.2.4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4.3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生态主题不够突出
        4.3.2 生态旅游缺乏规划
        4.3.3 生态投产效率低下
        4.3.4 产业融合功能不强
第5章 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5.1 紧扣生态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5.1.1 景区打造体现生态化
        5.1.2 完善绿色住宿结构
        5.1.3 强化绿色餐饮服务
        5.1.4 将生态认知寓教于娱
        5.1.5 提倡绿色购物形式
        5.1.6 推广生态主题游览
    5.2 精准发展定位,坚持生态规划先行
        5.2.1 及时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5.2.2 开发与保护并重
        5.2.3 提升旅游相关者生态旅游理念
        5.2.4 严控生态旅游发展方向
    5.3 加强生态管理,加快投入产出效率
        5.3.1 加大“硬件”建设激活市场
        5.3.2 增强“软件”发挥智力作用
        5.3.3 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5.4 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旅游品牌
        5.4.1 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
        5.4.2 升级特色旅游品牌
        5.4.3 打造龙头旅游景区品牌
        5.4.4 提升旅游商品品牌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存在的不足
    (三) 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法
        3. 案例分析研究法
二、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 选取县级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二) 洪涝灾害的相关概念
        1. 洪涝灾害的基本定义
        2. 洪涝灾害的成因
        (1) 土壤与地质状况
        (2) 地貌特征
        (3) 气候原因
        (4) 人类活动的密集情况
    (三)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内涵
        1. 应急管理的含义
        2. 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
        (1) 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2) 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
        (3) 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工作
        (4) 恢复重建工作
        (5)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3. 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特征
        (1) 责任主体性
        (2) 以人为本
        (3) 非常态管理
        4. 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
        (1) 重要性
        (2) 必要性
        (3) 紧迫性
    (四) 理论基础
        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
        3. 政府行政职能理论
三、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一) 桂林概况
        1. 桂林地域情况
        2. 桂林地形、地貌
        3. 桂林汛期情况
    (二)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概况
        1.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组织构架以及权限划分
        (1)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及职责
        (2) 职责分工
        2.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1) 预防预警
        (2) 应急响应
        (3) 保障措施
        (4) 善后工作
        3.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要工具手段
        (1) 法律手段
        (2) 行政手段
    (三) 桂林市部分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分析
        1. 洪涝灾害受灾情况
        (1) 恭城瑶族自治县基本灾情
        (2) 全州县基本灾情
        (3) 永福县基本灾情
        2. 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主要措施
        (1) 强化应急管理组织保障
        (2) 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3) 迅速开展救灾应急工作
        (4) 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 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
        3.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取得的成效
        (1) 初步建立了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 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制度建设基本成形
        (3) 党和政府统一领导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四、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洪涝灾害应急预警机制薄弱
        2. 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3. 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4.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 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二) 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危机意识薄弱
        2. 机构设置不完善
        3. 组织体制不科学
        4. 后勤保障机制乏力
        5. 社会、环境条件不佳
五、完善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建设的对策
    (一) 加速桂林县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化进程
        1. 创建、完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 加强行政机关执法力度
    (二) 树立正确的应急管理理念
        1. 提升县级政府部门危机意识
        2. 加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宣传力度
    (三) 建立、完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预警体系
        1. 建立有效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预警体系
        (1) 建立专业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2) 建立科学有效的洪涝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3) 建立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监控体系的量化标准
        2. 建立完善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1) 完善县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 加强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实践性
    (四) 完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 完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
        (1) 完善洪涝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 完善洪涝灾害应急资金保障建设
        (3) 完善洪涝灾害应急物资保障建设
        2. 建立完善洪涝灾害应对处置机制
        (1) 应急决策机制
        (2) 应急处置机制
        (3) 提升救援装备技术水平
        3. 完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 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2) 完善信息收集机制
        (3) 完善信息报送机制
        (4)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五) 建立完善灾后重建机制
        1. 恢复社会秩序
        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4. 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1.1 研究背景
        1.1.2 相关概念
        1.1.2.1 病死猪
        1.1.2.2 死猪
        1.1.2.3 自然灾害死猪
        1.1.2.4 生猪副产品
        1.1.2.5 生物安全处理
        1.1.2.6 无害化处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保障养猪业生产安全
        1.2.2.2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1.2.2.3 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1.2.2.4 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1.3 国内外无害化处理进展
        1.3.1 国内外管理制度现状
        1.3.2 国内外管理体制现状
        1.3.3 国内外财政投入现状
        1.3.4 国内外处理技术现状
        1.3.4.1 掩埋法
        1.3.4.2 焚烧法
        1.3.4.3 化制法
        1.3.4.4 发酵法
        1.3.4.5 几种方法处理工艺效果对比
    1.4 省外无害化处理中心规范模式——以上海市为例
        1.4.1 上海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基本情况
        1.4.2 上海市无害化处理中心技术设施情况
        1.4.3 上海市无害化处理中心收集运输体系
        1.4.4 上海市无害化处理中心组织管理体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相关材料
        3.1.1 图书馆书籍资料
        3.1.2 数据库资料
        3.1.3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3.1.4 网络资源
        3.1.5 实地调研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归纳法
        3.2.2 调查研究法
        3.2.3 半结构式访谈
        3.2.4 综合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无害化处理管理现状
        4.1.1 我省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
        4.1.2 我省无害化处理管理体制
        4.1.3 我省无害化处理执法现状
        4.1.4 我省无害化处理投入现状
    4.2 河南省养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
        4.2.1 养猪场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4.2.2 养猪场存栏量及死淘率现状
        4.2.3 无害化处理设施现状
        4.2.4 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现状
        4.2.5 技术人员现状
        4.2.6 经费投入现状
    4.3 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现状
        4.3.1 无害化处理厂选址情况
        4.3.2 无害化处理中心的投资运行模式
        4.3.3 无害化处理中心技术设施情况
        4.3.4 病死猪收集、运输现状
        4.3.5 无害化处理补贴分配情况
    4.4 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无害化处理厂选址困难
        4.4.2 病死猪全面覆盖难度大
        4.4.3 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够完善
        4.4.4 无害化处理技术有待规范
        4.4.5 无害化处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4.6 无害化处理资金不充足
        4.4.7 动物卫生监管不到位
5 讨论
    5.1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5.2 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5.2.1 加强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
        5.2.1.1 健全无害化处理立法
        5.2.1.2 明确执法主体,严格执法
        5.2.1.3 促进生产经营者守法
        5.2.2 健全无害化处理管理体制
        5.2.2.1 规范无害化处理三级管理
        5.2.2.2 加强无害化处理监管
        5.2.2.3 促进五位一体协同管理
        5.2.3 完善资金政策保障
        5.2.3.1 完善政府补贴政策
        5.2.3.2 加强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
        5.2.3.3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5.2.3.4 落实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
        5.2.4 提高无害化处理人员素质
        5.2.5 加强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5.2.6 完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
        5.2.6.1 加强养殖场标准化建设
        5.2.6.2 提高养殖场防疫水平降低死淘率
        5.2.6.3 完善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
        5.2.6.4 完善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
        5.2.7 强化无害化处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附件
    一、空白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
    三、调研照片
英文摘要

(6)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逻辑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程序
    1.6 本研究创新点
    1.7 本研究的不足与困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农业行政执法活动、运行机制及其体系分析
    3.1 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分析
    3.2 农业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分析
    3.3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分析
    3.4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与农业行政执法运行机制的关系
    3.5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与农业行政执法活动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发展历程
    4.2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估
    5.1 影响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5.2 各主要因素对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影响情况分析
    5.3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评估
    5.4 影响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SWOT分析
    6.1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的优势分析(S)
    6.2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的劣势分析(W)
    6.3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O)
    6.4 广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面临的威胁分析(T)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思考
    7.1 深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
    7.2 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7.3 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
    7.4 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7.5 加强农业普法力度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农业行政执法调查问卷(执法者)
    附录B:农业行政执法调查问卷(执法对象)
    附录C:农业行政执法调查问卷(消费者)
    附录D:广西农业行政强制措施一览表
作者简介

(8)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
    1.1 我国是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1.2 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现状—以湖北省为例
2 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概况
3 对加强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利用的建议
    3.1 申报工作要获得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3.2 水生蔬菜科研、教学与推广等方面的专家要积极支持和参与
    3.3 重点地理标志产品资源优先申请保护
    3.4 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
4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和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同一产品的异名保护问题
    4.2 申请保护的“地理标志”名称与专业上的“品种名称”相同的问题
    4.3 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多途径申报和保护体制问题

(9)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培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方法
    1.4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基本概念内涵
    2.1 地理标志
    2.2 地理标志产品
    2.3 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与价值体系
    2.4 特色产业
第3章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相关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3.1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2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评价
    3.3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相关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潜力评价
    4.1 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4.2 评价模型及判定结果
第5章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相关特色产业培育案例
    5.1 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成本收益分析
    5.2 相关特色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第6章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相关特色产业培育对策
    6.1 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策略
    6.2 相关特色产业培育对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2、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建设法律保护研究[D]. 吴佳莹.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2)
  • [2]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政务数据“聚通用”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9(17)
  • [3]蒙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陈甫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4]桂林市县级政府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巫姣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7)
  • [5]河南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现状调查研究[D]. 韩斐.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广西农业行政执法有效性研究[D]. 江垣德.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7]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于湖南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思考[A]. 王运宏. 湖南财政与三农获奖论文, 2014
  • [8]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 刘义满,魏玉翔,柯卫东,彭静,黄新芳,黄来春. 长江蔬菜, 2010(14)
  • [9]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及其特色产业培植研究[D]. 徐伟.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2)
  • [10]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标签:;  ;  ;  ;  ;  

荔浦县实行申报检疫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