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顺反子及其在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表达

小顺反子及其在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表达

一、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刘惠芬[1](2012)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基因组DNA复制原点及ORF63基因分析》文中提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杂食性的重要农林害虫,寄主植物达100多科300余种。由于斜纹夜蛾的食性杂、繁殖能力强、抗性强,因此防治难度高。在各种化学合成杀虫剂严重污染环境以及害虫对化学合成杀虫剂抗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生物防治愈显重要和迫切。昆虫杆状病毒由于其宿主单一,致死能力强,对环境没有危害等优点,成为了良好的生物防治武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分离株(SpltNPVⅡ)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新的病毒变异株,该病毒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已经测定完成,包含149个开放读码框。但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机制和基因功能并不清楚,本研究对SpltMNPVⅡ的基因组DNA的复制原点进行了研究,并对新型未知基因ORF63进行序列分析、克隆表达及多抗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启动子活性,转录时相、表达时相,亚细胞定位等方面,研究该基因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旨在丰富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为杆状病毒的遗传改良、研制更有效的基因工程载体和病毒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软件对SpltMNPVⅡ基因组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7个同源重复区(hrs)的结构特征,分别包含3-8个数目不等的64bp不完全回文序列,回文基序的中心均含有一个PvuI限制性酶切位点,并且存在多个正向或反向互补的重复序列和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相关的motif基序,对7个hrs中40个回文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序列的核苷酸一致性高达90%以上。2.构建检测7个hrs复制、增强功能的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功能质粒在Spli221细胞系中的转染与瞬时表达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了SpltNPVⅡ的7个hrs均具有基因组DNA复制起始点和增强子的双功能作用,但复制增强能力大小不一。其中hr5的复制效率最低(1.52×105copies/μg DNA),hr4的复制效率最高(4.88×106copies/μg DNA);hr1和hr7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对于ie-1启动子控制下的luc基因的瞬时表达有极大的增强作用,增强效率可达11.83和13.16倍,而hr5的增强作用最小,增强效率仅为3倍左右,其余四个同源重复区的增强效率分别在6到9倍之间。3.对单一64bp不完全回文序列进行剖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单一64bp的回文序列不具有复制功能;瞬时表达实验表明64bp的回文序列没有显着提高ie-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利用Spearman分析了7个hrs的复制效率,增强效率和不完全回文序列和其他特征序列数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pltNPVⅡ中7个hrs的复制效率和增强能力均与顺式作用元件中的回文序列、重复序列和特征序列具有显着正相关;复制效率与重复序列的相关性最强,增强能力与特征序列相关性最强;复制效率与增强能力无显着相关性。4.对SpltMNPVⅡORF63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ORF63基因全长1071bp,编码356aa,预测蛋白分子量为41.3kDa,该基因既有早期启动子基序CAGT,又有晚期启动子基序TAAG。对SpltMNPVⅡORF63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和转录时相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是在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和晚期都有转录的基因。5.对SpltMNPVⅡORF63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和质谱鉴定后,免疫豚鼠制作了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用ELISA进行测定,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制作的抗体效价在1∶3200以上。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对ORF63基因在宿主细胞的表达产物进行了表达时相分析,ORF63基因产物最早在病毒感染细胞后4h出现,最早在感染虫体后8h出现,并且后期都有表达,说明该基因是早期和晚期均表达的基因,与其启动子分析和转录时相分析结果一致。6.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实验对SpltMNPVⅡORF63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感染Spli221细胞24h后,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能检测到ORF63基因的表达产物;到感染48h,ORF63基因产物主要分布在被感染宿主的细胞质膜上。

韩芳[2](2006)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wsv477基因的功能、IRES鉴定以及对虾RanGTPase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是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WSSV的防治是对虾养殖中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所有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病原体和宿主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本论文展开了WSSV功能基因、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对虾抗病毒免疫等研究,研究结果将为对虾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论文对病毒wsv477基因进行了鉴定及功能研究,转录时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病毒感染4小时开始转录,Western blot鉴定该基因在病毒感染6小时开始翻译,证实wsv477为WSSV的早期基因。通过GTP结合试验证明,WSV477蛋白具有GTP结合活性。在本研究中,发现WSSV vp28基因的引导序列中存在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通过构建反向突变和缺失突变,发现该IRES只有正向插入才能发挥重新起始翻译的功能,最短长度为180bp,其翻译效率是98.77%。 本论文报道了对虾中一个重要的免疫相关信号转导因子——Ran。GTP结合试验证明Ran蛋白具有GTP结合活性,通过Ran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证明Ran蛋白大部分集中在细胞核。Ran基因在对虾所有组织器官中均可被检测到转录和表达,免疫电镜显示Ran蛋白特异分布于肌肉组织的暗带部分。研究结果显示,Ran基因在抗病对虾中上调表达,运用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发现肌球蛋白(myosin)与Ran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myosin与肌动蛋白(actin)存在相互作用。对虾血细胞吞噬试验证实,Ran蛋白调控吞噬活性。因此,Ran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之一是Ran—myosin-actin-细胞吞噬。比较正常对虾和抗病对虾中Ran基因的序列,结果显示,在抗病虾中Ran基因存在点突变。

江志伟[3](2006)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文中提出根据GenBank发表的序列(L33180)设计引物,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为材料,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编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ORF75基因的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 vector上,获得了该基因成熟蛋白阅读框序列。利用设计的酶切位点将目的基因从T载体上切下。目的片断和表达质粒pGEX-4T-2经BamHI/XhoI双酶切,连接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Bm75。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Bm75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表明产生57kDa左右的特异蛋白质条带。为了进一步检测表达产物是不是含有与GST融合的蛋白,以Mouse Anti-GST为第一抗体,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为二抗,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pGEX/Bm75经IPTG诱导产生的57kDa蛋白条带与抗体发生了很强的交叉反应,表明融合蛋白得到了表达。该融合蛋白含有一个GST,可以在对融合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的同时,结合相应的蛋白酶切割实现目的蛋白的纯化。 本实验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5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BmNPV ORF75基因位于70485bp和71264bp之间,编码一个25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预测分子量为30.8kDa,等电点为7.67,分子式为C1409H2157N351O390S19;蛋白在大肠杆菌内的半衰期大于10个小时;酸性氨基酸(Asp+Glu)占10.5%,碱性氨基酸(Arg+Lys)占10.8%;蛋白的不稳定指数为42.67,是不稳定蛋白。对Prosite数据库扫描,查到4类9个蛋白修饰位点。通过Blast搜索氨基酸同源序列发现,Bin75同源蛋白存在于所有测序的鳞翅目杆状病毒,不存在于其他非鳞翅目昆虫杆状病毒中。这表明,Bm75同源蛋白可能是鳞翅目杆状病毒所特有的。从同源序列比对的结果来看,Bm7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ORF92之间的同源性达到了100%,应为同一种基因。通过对13种昆虫杆状病毒进行进化树构建,发现BmNPV ORF75与薄荷灰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Rachiplusia ou MNPV)Ro89基因进化距离很近。

顾奇伟[4](2004)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对Bt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文中认为杆状病毒是鳞翅目昆虫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同时杆状病毒-昆虫(虫体)表达系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因此杆状病毒近年倍受重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本论文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几丁质酶基因进行表达和表达产物对Bt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的研究。 1、从基因组扩增了BmNPV几丁质酶全部编码区基因(chiA)和BmNPV缺失假定信号肽的几丁质酶的编码区基因(chis-)。将chi按其阅读框构建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T7强启动子下,得到pETchiA重组质粒。再将pETchiA转入大肠杆菌DE3中诱导进行融合表达,通过SDS-PAGE及Western印迹检测,确定表达出分子量为64kD左右的蛋白。薄层扫描显示,表达产物占细胞总蛋白的22%。 2、将PCR扩增出的BmNPV chis-基因构建到杆状病毒-昆虫(Bac-to-Bac)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pFASTBACHTb中,目的基因构建在多角体蛋白基因强启动子控制下,并与6×His tag融合表达。通过转座作用将目的基因重组进穿梭载体Bacmid中,重组Bacmidchis- DNA在Lipofectin介导下共转染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细胞系(Tn-581-4)。连续传代感染四次后,经PCR检测鉴定转染成功的重组病毒含有目的基因。对感染细胞进行SDS-PAGE分析及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有特异性表达条带,其分子量为63kD左右。薄层扫描显示,表达产物占细胞总蛋白的12%。 3、将以上BmNPV几丁质酶全部编码区基因(chiA)在大肠杆菌和BmNPV缺失假定信号肽的几丁质酶的编码区基因(chis-)在昆虫细胞中的两种表达产物分别加入Bt菌液中一起喂食2龄家蚕,观察并记录不同处理条件下家蚕的死亡时间及死亡时的体重,测算出其LT50和LT90值。实验结果表明,取食了添加BmNPV表达产物的家蚕较对照处理相比,LT50死亡时间明显分别提前24.5 h和25.6 h,体重增量显着偏少。利用TDM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两种表达产物对Bt杀虫活性具有增效作用。

刘波[5](2003)在《盐度和微藻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首先在我国南部对虾养殖区发现,而后流传至其他地区。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流行速度快、致病性强、危害严重,成为目前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难以诊断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早期感染现象以及病毒存在多种多样的水平与垂直传播途径,目前还不能完全控制疫情。有研究表明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的暴发是病毒、宿主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WSS的预防策略重点在于初级预防,即主要针对致病因子或致病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机体预防措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本文以典型发病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分离出的白斑综合症病毒为毒种,通过人工感染的方式,借助于套式PCR(nested-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斑点杂交(dot blot hybridization)等手段,建立了WSSV的潜伏性感染检测技术;以对虾血细胞密度(total hemocyte count,THC)、血细胞酚氧化酶(hemocyte phenoloxidase, PO)为对虾免疫性指标,研究了盐度突变对对虾免疫水平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在对虾体内发病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传播途径,本文还就养殖中常见的微藻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 在27℃,pH 8.0,盐度33条件下,对健康日本囊对虾注射不同稀释倍数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粗提液,死亡率统计显示注射104,106倍稀释液组的日本囊对虾死亡率明显低于10,102,103倍组,结合套式PCR方法和斑点杂交方法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仅10,102倍稀释液组斑点杂交和一步PCR结果呈阳性;103,104,106倍稀释液组经套式PCR检测为阳性、斑点杂交呈阴性,该结果为建立或界定WSSV在日本囊对虾体内的潜伏性感染提供了方法学上的依据。盐度的变化可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免疫力状况,盐度突变可促成携带的病毒由潜伏感染状态向急性发病状态的转变。盐度影响试验中白斑综合症病毒在中国明对虾体内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盐度变化组对虾血细胞密度在6小时达到较高数值,而后处于较高水平,但很不稳定;血细胞酚氧化酶变化与血细胞密度呈相反关系,6小时达到低值,48小时后随着盐度的连续变化血细胞酚氧化酶数值呈直线下降态势。盐度突变组14较盐度突变组14的实验组对虾主要抗病力指标变化剧烈,并且后期血细胞酚氧化酶下降态势明显。由盐度22突变至14可造成试验<WP=7>2) 对虾血细胞密度的剧烈变化、血细胞酚氧化酶的明显降低以及体内白斑综合症病毒粒子的相对激烈的增殖;盐度突变组的对虾死亡率要高于渐变组;对对虾携带病毒的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盐度突变后72h由盐度22突变至14的实验组对虾携带病毒量约是不变盐度组对虾的3倍左右。3) 微藻携带病毒试验证明小球藻可能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宿主之一,但携带的病毒量很低,初步的试验结果证明这些病毒不能致使健康对虾染病。小球藻能携带病毒及其携带的病毒的重新感染能力可能与其表面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

查新民[6](2002)在《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遗传改造及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用作生物杀虫剂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其过狭的宿主域与缓慢的发病致死作用两大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化的速度。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遗传修饰及功能分析,以期逐步解决以上问题。 将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dliphanic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基因组DNA宿主域决定区域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基因组DNA杂交,使它的宿主域扩展到家蚕,为病毒杀虫剂的生产提供理想的宿主;利用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进行异源包装,观察包装效果,探讨改造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Ac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将其与昆虫专一性神经毒素—蝎毒素基因融合插入到AcMNPV病毒基因组中,并对新病毒进行功能分析,观察改造效果。

肖庆利[7](2002)在《家蚕杆状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结构与功能分析及表达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NA复制、基因表达和调控过程中,DNA解旋酶承担了重要任务,负责打开DNA双链,参与新生链的合成,并在DNA修复和重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杆状病毒在宿主昆虫细胞内复制与基因表达是在一种有秩序的级联事件中发生的。本文通过研究家蚕杆状病毒(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BmNPV同源区hr3的增强子功能,病毒因子对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探讨AcMNPV和BmNPV宿主域决定的机理,讨论了杆状病毒解旋酶参与DNA复制和晚期基因转录,关闭宿主蛋白质合成及决定杆状病毒宿主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在研究杆状病毒早期基因表达调控的同时,利用极晚期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构建的表达载体,在家蚕体内联合表达了鸡贫血病毒(CAV)主要抗原蛋白VP1和VP2,为研制抗鸡CAV感染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昆虫in vitro/in vivo瞬时表达体系的建立 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DNA转染是常见的技术手段,其中脂质体转染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培养细胞和组织的有效方法。目前尚无一套可以利用的完整体系用于昆虫细胞转染,加上商品化的脂质体价格昂贵,因此我们利用快速乙醇注射法制备了一种含阳离子脂质DDAB和中性辅助脂类DOPE(摩尔比为1:2)的阳离子脂质体。凝胶阻滞分析表明,该脂质体与DNA可形成很好的复合体。研究确定了DDAB/DOPE脂质体介导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报告质粒转染昆虫细胞系和家蚕幼虫的最佳条件,脂质体与质粒DNA的最佳混合比例为10~15nmol的DDAB/DOPE:1 ug DNA。试验证明该脂质体可成功介导长达128 kb的BmNPV基因组DNA转移进入Bm-5细胞。与商品化的Lipofectin试剂相比,该脂质体可提高转染效率8~10倍。本章研究结果为后面的解旋酶基因启动子 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为了探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解旋酶基因的表达调控,我们通过PCR 技术克隆了 B衅V镇江株(B栅V ZJS)解旋酶基因 ATG上游的 sic hp启 动子区,序列分析发现,该启动子与BmN’PV T3及AcNtN-----V解旋酶基因启动 于的同源性分别为99%,95 WJ。且同时具有早期和晚期RNA转录起始位。15, 分别为 TGTGC和 GTAAA。在ATG上游约一70 hp处有一小顺 反于带有qr Kozak规律的起始密码于ATG,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有典型的真核启动子TATA 盒存在。为了测定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将起始密码突变为ATT后,引入 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构建报告质粒pBmhelslo山c,作瞬时表达分析。用 pBmhelsloluc转染BmN,Bm巧和SfZI细胞,发现解旋酶基因启动子能被细 胞的RNA聚合酶识别,具有早期启动子的特性。为了确定对BInNPV解旋酶基 因启动子功能影响较大的区段,我们通过PCR对该启动子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缺 失分析,表明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调控区主要在5”上游区。 0)BmNPV同源区hr3增强子功能分析 杆状病毒同源区(hr)序列是病毒DNA复制起始点,又具有增强子功能, 在体外试验中能提高部分杆状病毒基因的表达水平。我们将BlnN’PV hi3序列与 解旋酶基因启动子(hels 0)克隆到同一载体中,分别构建 hr3位于报告基因h。 的下游和解旋酶基因启动子上游的重组质粒@mh*引01讥十3d。一和 pB mhelslo山c人r3up,并进IT瞬时表达研究。结果表明,hr3对helslo启动-于具 有显着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增强作用具有位置效应,hr3位于报告基因下游比位 于启动子上游的增强作用大。当 hr3位于报告基因的下游时,在转染的 SfZI, Bln-5和Bm*细胞中,hr3可分别增强helslo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达7654倍,刀刀 倍禾 3632倍。我们将瞬时表达质粒 pBmhelslouc-hr3down转染 5龄第二天的 家蚕幼虫,测定血淋巴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力,发现在体内转染试验中,Ilf3仍 具有很高的增强作用,可提高heIS 10启动子的基础活性达1320倍。另外,从 1。Bml。el*clue-hr3down在SfZI 细胞中的表达时相可以看出,在转染后6 11,纠J -二二- 一 / 可测到较高水平的荧光素酶表柱量,36~48 h达最高,说明解旋酶基因为早期 基因,同时其表达具有累积作用。 (4)病毒因子对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 杆状病毒立即早期基因产物能够反式激活延迟早期基因的表达。将报告质

章晓波,徐洵,杨丰[8](2001)在《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文中指出通过对虾白斑杆状病毒DNA文库和cDNA文库的碱基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一个开放阅读框的前导序列中含有一个小顺反子,这个小顺反 子较多使用对虾基因和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的稀有密码子.试验表明在该基因的前导 序列中存在或不存在小顺反子时,该基因都可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但两者的表达 量不同.小顺反子可能对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二、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基因组DNA复制原点及ORF63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斜纹夜蛾及其防治
        1.1.1 农林害虫斜纹夜蛾
        1.1.2 斜纹夜蛾的防治
    1.2 杆状病毒概述
        1.2.1 杆状病毒的分类
        1.2.2 杆状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2.3 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
    1.3 杆状病毒基因组研究
        1.3.1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1.3.2 杆状病毒基因组 DNA 的复制机构
        1.3.2.1 杆状病毒复制原点
        1.3.2.2 与病毒 DNA 复制相关保守基因
        1.3.3 基因组的重组
    1.4 杆状病毒的基因研究
        1.4.1 杆状病毒的基因结构
        1.4.1.1 启动子基序
        1.4.1.2 非翻译区
        1.4.1.3 开放阅读框(ORFs)
        1.4.2 杆状病毒基因及其功能
    1.5 杆状病毒的应用研究
        1.5.1 杆状病毒可作为载体表达系统
        1.5.2 杆状病毒可作为生物杀虫剂
        1.5.3 杆状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
        1.5.4 杆状病毒可作为表面展示系统
        1.5.5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不足和展望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昆虫、病毒株和细胞系
        2.1.2 质粒载体和受体菌
        2.1.3 酶和主要试剂
        2.1.4 常用试剂配制
        2.1.5 PCR 引物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1 生物软件资源
        2.2.1.2 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
        2.2.1.3 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
        2.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3 基因片段的 PCR 扩增
        2.2.4 PCR 产物的回收
        2.2.5 连接反应
        2.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 法)
        2.2.7 重组质粒的转化
        2.2.8 重组质粒的筛选(快速细胞破碎法)
        2.2.9 碱裂解法少量制备质粒 DNA
        2.2.10 酶切鉴定反应
        2.2.11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2.2.12 表达产物存在形式的检测
        2.2.13 SDS-PAGE 蛋白电泳
        2.2.14 重组蛋白的大量诱导表达
        2.2.15 包涵体蛋白样品的处理
        2.2.16 融合蛋白的纯化
        2.2.17 Ni 柱的再生
        2.2.18 蛋白浓度的测定(Bradford 法)
        2.2.19 融合蛋白的质谱鉴定
        2.2.20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21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ELlSA 法)
        2.2.22 各时相总 RNA 的提取和反转录
        2.2.23 Realtime PCR 和标准曲线制作
        2.2.24 昆虫细胞的传代与培养
        2.2.25 细胞的冻存
        2.2.26 细胞的复苏
        2.2.27 脂质体介导的功能质粒在昆虫细胞系中的转染与瞬时表达
        2.2.28 萤光素酶标记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2.2.29 细胞总 DNA 的抽提及定量
        2.2.30 总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
        2.2.31 Western Blot 检测
        2.2.32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3 结果与分析
    3.1 同源重复区(hrs)功能分析
        3.1.1 hrs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hrs 功能质粒的构建
        3.1.3 hrs 复制功能分析
        3.1.4 hrs 增强功能分析
        3.1.5 64bp 回文序列功能分析
        3.1.6 hrs 特征结构与复制增强效率的相互关系
    3.2 ORF6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序列分析
        3.2.2 保守结构域分析
        3.2.3 同源性分析
        3.2.4 信号肽分析
        3.2.5 GP63 的跨膜结构域分析
        3.2.6 疏水性分析
        3.2.7 功能结构域分析
        3.2.8 磷酸化、糖基化位点预测
        3.2.9 二级结构分析
        3.2.10 卷曲螺旋分析
    3.3 ORF63 启动子活性与转录时相分析
        3.3.1 启动子特征基序分析
        3.3.2 功能质粒的构建
        3.3.3 启动子活性分析
        3.3.4 ORF63 在细胞中转录时相分析
        3.3.5 ORF63 在宿主中转录时相分析
    3.4 ORF63 原核表达与抗体制备
        3.4.1 ORF63 重组质粒构建
        3.4.2 ORF63 原核表达
        3.4.3 ORF63 融合蛋白的纯化
        3.4.4 ORF63 融合蛋白的质谱鉴定
        3.4.5 ORF63 蛋白质浓度测定
        3.4.6 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效价检测
    3.5 ORF63 表达时相与亚细胞定分析
        3.5.1 ORF63 在宿主中表达时相分析
        3.5.2 ORF63 在细胞中表达时相分析
        3.5.3 ORF63 亚细胞定位分析
        3.5.4 ORF6、ORF57 和 ORF146 等亚细胞定位分析
4 讨论
    4.1 杆状病毒基因组 DNA 复制原点分析
    4.2 ORF63 转录时相分析
    4.3 ORF63 表达时相分析
    4.4 ORF63 亚细胞定位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2)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wsv477基因的功能、IRES鉴定以及对虾RanGTPase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对虾养殖概况
    1.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进展
        1.2.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基本性质
        1.2.2 白斑综合症病毒功能基因的研究
        1.2.2.1 结构蛋白
        1.2.2.1.1 膜蛋白
        1.2.2.1.2 核衣壳蛋白
        1.2.2.2 早期基因
        1.2.3 基因翻译水平的调控研究
    1.3 对虾的免疫系统
        1.3.1 细胞免疫
        1.3.2 体液免疫
    1.4 小G蛋白Ran的功能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对虾
        2.1.2 昆虫细胞、病毒及培养基
        2.1.3 菌株和质粒
        2.1.4 试剂盒
        2.1.5 主要试剂
        2.1.6 主要仪器
        2.1.7 引物合成
        2.1.8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2.2 方法
        2.2.1 SOC培养基配置
        2.2.2 细胞培养用Grace’s培养基配置
        2.2.3 转座
        2.2.4 重组Bacmid DNA的提取
        2.2.5 质粒转染和共转染昆虫细胞
        2.2.6 重组病毒的扩增
        2.2.7 Northern blot探针的标记
        2.2.8 Northern blot探针效率的检测
        2.2.9 Northern杂交
        2.2.10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2.11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人工感染
        2.2.12 抗WSSV日本对虾的筛选
        2.2.13 对虾组织总RNA的提取
        2.2.14 总RNA的逆转录
        2.2.15 病毒PCR模板的制备
        2.2.16 PCR反应
        2.2.17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2.2.18 连接反应
        2.2.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0 转化
        2.2.21 菌落PCR初筛重组子
        2.2.22 质粒小量提取
        2.2.23 5’cDNA末端扩增
        2.2.24 3’cDNA末端扩增
        2.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6 重组质粒小量表达检测
        2.2.27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2.2.28 Glutathione Sepharose纯化可溶蛋白
        2.2.29 多克隆抗体制备
        2.2.30 抗血清的Protein A纯化
        2.2.31 酶联免疫分析
        2.2.32 GTP结合实验
        2.2.33 免疫电镜
        2.2.34 PAGE胶蛋白电转至NC膜
        2.2.35 Western杂交
        2.2.36 抗血清脱盐
        2.2.37 免疫共沉淀找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
        2.2.38 蛋白电泳银染
        2.2.39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2.2.40 Far-western验证纯化的A蛋白和B蛋白的相互作用
        2.2.41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2.2.42 抗体体内中和试验
        2.2.43 细胞吞噬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WSSV功能基因及IRES鉴定
        3.1.1 wsv477早期基因的研究
        3.1.1.1 wsv477基因的结构
        3.1.1.2 wsv477基因在E.coli BL21中重组表达和抗体制制备
        3.1.1.3 wsv477蛋白的功能分析
        3.1.1.4 wsv477基因的时相分析
        3.1.2 WSSV IRES的鉴定
        3.1.2.1 vp28的基因结构
        3.1.2.2 IRES的初步证明
        3.1.2.3 WSSV IRES在昆虫细胞中的鉴定
        3.1.2.4 IRES发挥作用的方向性和有效长度分析
        3.1.2.5 WSSV IRES翻译重新起始的效率分析
    3.2 Ran基因在对虾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3.2.1 对虾Ran的基因的基本特征
        3.2.1.1 Ran基因的结构
        3.2.1.2 Ran基因的启动子(Promoter)活性研究
        3.2.1.3 Ran基因在E.coli Bl21中重组表达和抗体制备
        3.2.1.4 Ran蛋白的基本动能
        3.2.1.4.1 Ran蛋白的GTP结合活性分析
        3.2.1.4.2 Ran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3.2.1.5 Ran在对虾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3.2.1.5.1 Ran基因在对虾各组织器官中的转录分析
        3.2.1.5.2 Ran蛋白在对虾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3.2.1.6 Ran蛋白的组织定位
        3.2.2 Ran蛋白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3.2.2.1 Ran蛋白参与了对虾抗病免疫过程
        3.2.2.1.1 Ran基因在抗病虾中上调表达
        3.2.2.1.2 病毒感染不同时期Ran的变化
        3,2.2.2 Ran蛋白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3.2.2.2.1 免疫共沉淀确定与Ran相互作用的因子
        3.2.2.2.2 对虾myosin基因的结构
        3.2.2.2.3 myosin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和抗体制备
        3.2.2.2.4 体外验证对虾Ran蛋白和Myosin蛋白的相互作用
        3.2.2.2.5 昆虫细胞内验证对虾Ran和Myosin蛋白的相互作用
        3.2.2.2.6 体外验证对虾Myosin与Actin蛋白的互作
        3.2.2.2.7 对虾Ran蛋白与对虾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关系
        3.2.3 对虾Ran基因在抗病虾中的点突变
        3.2.3.1 Ran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抗病虾中存在点突变
        3.2.3.2 Ran蛋白结构分析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文章以及专利申请
致谢语

(3)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杆状病毒
        1.1.1 分类
        1.1.2 形态结构
        1.1.3 生活史
        1.1.4 基因组序列
        1.1.5 基因组结构
        1.1.6 杆状病毒杀虫剂研究进展
        1.1.7 研究昆虫杆状病毒的意义及展望
    1.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发展简史
    1.3 BMNPV的生物学特性
    1.4 BMNPV分子生物学研究
        1.4.1 BmNPV基因组分析
        1.4.2 BmNPV ORF与其它杆状病毒的比较
        1.4.2.1 同源性
        1.4.2.2 多样性
        1.4.2.3 AcMNPV基因组中不存在的BmNPV ORF
        1.4.2.4 与BmNPV基因组没有同源性的AcMNPV ORF
        1.4.2.5 BmNPV缺少的其它杆状病毒的ORF
    1.5 BMNPV若干功能基因的研究
        1.5.1 复制、调控有关基因
        1.5.1.1 解旋酶基因(p143基因)
        1.5.1.2 抗细胞凋亡基因(p35基因)
        1.5.1.3 p10基因
        1.5.1.4 蛋白激酶基因
        1.5.1.5 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基因(ptp基因)
        1.5.1.6 晚期表达因子(lefs)
        1.5.2 结构蛋白基因
        1.5.2.1 gp64基因
        1.5.2.2 核衣壳蛋白基因vp39
        1.5.2.3 ORF68基因
        1.5.3 复制非必需基因
        1.5.3.1 egt基因
        1.5.3.2 几丁质酶
        1.5.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5.3.4 半胱氨酸蛋白酶(CP)
        1.5.4 同源重复区(hr)序列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7 BMNPV分子生物学研究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3.1.1 BmNPV ORF75基因的克隆的技术路线
        3.1.2 BmNPV ORF75基因的表达的技术路线
    3.2 材料
        3.2.1 病毒
        3.2.2 供试菌种、载体和质粒
        3.2.3 工具酶及相关试剂
        3.2.4 供试试剂盒
        3.2.5 缓冲溶液
        3.2.6 培养基
        3.2.7 SDS—PAGE电泳
        3.2.7.1 SDS—PAGE电泳液的配制
        3.2.7.2 SDS—PAGE电泳凝胶的灌制
        3.2.8 Western blotting所用溶液
        3.2.9 其它溶液
    3.3 方法
        3.3.1 病毒的增殖和基因组的提取
        3.3.2 PCR引物的设计
        3.3.3 PCR扩增反应
        3.3.4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3.5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3.3.6 PCR产物与pMD18-T vector连接
        3.3.7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3.3.8 重组克隆质粒DNA的转化
        3.3.9 阳性克隆的筛选(蓝白斑筛选)
        3.3.10 重组克隆质粒DNA的提取
        3.3.11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3.3.1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3.3.12.1 重组克隆质粒与表达质粒的双酶切
        3.3.12.2 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质粒的回收纯化
        3.3.12.4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3.3.12.5 连接产物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
        3.3.12.6 pGEX/Bm75重组质粒的抽提
        3.3.12.7 pGEX/Bm75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3.3.12.8 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3.3.12.9 重组表达质粒DNA的转化
        3.3.13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
        3.3.14 SDS-PAGE电泳分析
        3.3.15 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分析
        3.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BMNPV ORF75基因的扩增
    4.2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3 PGEX/BM75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4.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4.6 BMNPV ORF75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RSTRACT

(4)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对Bt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Ⅰ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研究进展
    第二章 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和杆状病毒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Bt杀虫剂的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第Ⅱ部分 正文部分
    第四章 BmNPV几丁质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第五章 BmNPV几丁质酶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第六章 BmNPV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产物对所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第Ⅲ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 已经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盐度和微藻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虾免疫系统及免疫机理研究进展
        1.1.1 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2 免疫机理研究概况
    1.2 对虾白斑综合症研究进展
        1.2.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地位
        1.2.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病理学特征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
        1.2.4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致病机理、致病力和潜伏感染
        1.2.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和预防策略
    1.3 环境因子对对虾免疫力和暴发白斑综合症的影响
第二章 建立白斑综合症病毒潜伏感染的方法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对虾
        2.2.2 病毒粗提液
    2.3 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
        2.5.1 套式PCR灵敏度实验
        2.5.2 PCR方法确立WSSV最佳检测组织实验
        2.5.3 不同病毒感染剂量对对虾死亡率的影响
        2.5.4 对虾体内潜伏性WSSV的感染与检测方法
    2.6 分析与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盐度突变对中国对虾暴发白斑症的影响
    3.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对虾
        3.2.2 病毒粗提液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盐度突变对携带白斑病病毒的中国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
        3.4.2 盐度突变对中国对虾携带病毒情况的影响
        3.4.3 盐度突变对携带白斑综合症病病毒中国对虾抗病力指标的影响
    3.5 分析与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微藻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爆发中的作用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小球藻与染病对虾共培养能否携带WSSV试验
        4.3.2 携带WSSV的小球藻感染健康对虾实验
        4.3.3 小球藻与共培养水体分离检测和对虾检测的方法
        4.3.3.1 模板的制备
        4.3.3.2 套式PCR反应
    4.4 实验结果
        4.4.1 小球藻能否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实验
        4.4.2 携带WSSV的小球藻液与健康对虾共培养试验
    4.5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遗传改造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正文
    第一章 宿主域拓宽改造
    第二章 异源包装改造
    第三章 毒性增强改造
    结论
综述
    第一节 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
    第二节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第三节 重组杆状病毒作为基因工程生物杀虫剂
参考文献
致谢

(7)家蚕杆状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结构与功能分析及表达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组分子结构研究进展
        1. BmNPV基因组分析
        2. BmNPV ORF与其它杆状病毒的比较
        2.1 同源性
        2.2 多样性
        2.2.1 AcMNPV基因组中不存在的BmNPV ORF
        2.2.2 与BmNPV基因组没有同源性的AcMNPV ORF
        2.2.3 BmNPV缺少的其它杆状病毒的ORF
        3. BmNPV编码的锌指序列或亮氨酸拉链序列
        4. BmNPV和AcMNPV对应ORF的比较
    第二节 杆状病毒DNA解旋酶的研究
        1.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2. DNA解旋酶的生物学特性
        3. 杆状病毒解旋酶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
        4. 杆状病毒DNA解旋酶的生物学功能
        4.1 解旋酶对杆状病毒DNA复制的影响
        4.2 杆状病毒解旋酶的酶学特性
        4.3 解旋酶与杆状病毒的宿主域
        4.4 杆状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功能
        5. 结语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一节 材料
    第二节 方法
第三章 昆虫in vitro/in vivo瞬时表达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脂质体/DNA复合体的形成
        2.2 转染条件的优化
        2.2.1 DNA浓度
        2.2.2 脂质体浓度
        2.3 DDAB/DOPE脂质体与Lipofectin试剂对Sf-21细胞和家蚕幼虫的转染比较
        2.4 DDAB/DOPE脂质体介导BmNPV DNA转移进Bm-5细胞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BmNPV DNA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功能分析
        2.2.1 功能质粒构建
        2.2.2 BmNPV he1510启动子的基础活性
        2.2.3 he1510启动子控制下的1uc基因表达时相
        2.2.4 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区的缺失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BmNPV同源区hr3增强子功能分析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功能质粒的构建
        2.2 hr3对BmNPV he1510启动子转录的增强作用
        2.2.1 hr3对BmNPV he1510启动子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转录的增强作用
        2.2.2 hr3对BmNPV he1510启动子在家蚕中体内瞬时表达的增强作用
        2.3 hr3对he1510启动子控制下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时相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六章 病毒因子对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病毒因子对BmNPV he1510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
        2.2 病毒因子对BmNPV解旋酶基因启动子不同区段的激活作用
        2.3 病毒因子对BmNPV极早期基因(ie-1)启动子没有激活作用
    第三节 讨论
第七章 杆状病毒宿主域决定的分子机理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杂交病毒HyNPV的构建
        2.2 病毒因子对BmNPV he1510启动子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转录的激活作用
        2.3 BmNPV he1510启动子在家蚕幼虫中的瞬时表达
        2.4 病毒因子对顺式连接hr3的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
        2.5 杆状病毒宿主域决定的分子机理
    第三节 讨论
第八章 BmNPV在家蚕中经卵传递的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九章 鸡贫血病毒Vp1和Vp2蛋白在家蚕中的联合表达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含Vp1/Vp2基因的重组转移质粒的构建
        2.2 重组杆状病毒的筛选和鉴定
        2.3 免疫荧光反应显示在家蚕中表达的CAV Vp1和Vp2抗原
        2.4 表达产物对鸡的安全性
        2.5 表达产物对CAV感染鸡的保护性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在学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四、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基因组DNA复制原点及ORF63基因分析[D]. 刘惠芬.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3)
  • [2]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wsv477基因的功能、IRES鉴定以及对虾RanGTPase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D]. 韩芳.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6(01)
  • [3]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7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 江志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6(04)
  • [4]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对Bt杀虫剂的增效作用[D]. 顾奇伟. 浙江大学, 2004(03)
  • [5]盐度和微藻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的作用研究[D]. 刘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01)
  • [6]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遗传改造及功能分析[D]. 查新民. 苏州大学, 2002(02)
  • [7]家蚕杆状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结构与功能分析及表达系统的应用[D]. 肖庆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2)
  • [8]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小顺反子及其表达[J]. 章晓波,徐洵,杨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1)

标签:;  ;  ;  ;  ;  

小顺反子及其在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