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国槐

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国槐

一、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国槐(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韩蕙琳[2](2021)在《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道路机动车交通快速的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使温室效应日趋严重,还带来了其他环境污染问题。行道树是整个城市道路空间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阻挡夏季的强烈直射的太阳光,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的小气候,还具有良好遮荫和有效调节温度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固碳释氧、滞留灰尘,以及减少空气细菌,降低噪音等。然而,通过对济南历城区行道树的城市道绿现状的分析,发现城市道路景观规划以追求观赏度和生长速度,对行道树的生态功能重视不足。研究适用于当地现状特点,对行道树选种提供指导优化,是目前道路绿化的重大核心问题。因此,针对历城区行道树生态功能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道路绿化的相关策略。本文选择济南市历城区6条主要城市道路(经十东路、世纪大道、工业南路、工业北路、凤凰北路、旅游路)为基础研究对象,选择了道路绿带中的行道树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有:行道树的树种及其配置、生长现状以及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应对不同生态功能要求下的树种选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道路内不同行道树的绿量测定:不同行道树种的冠层结构、树高、冠幅等的差异性导致了其叶面积指数不同。13种行道树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排序为法桐(Platanus acer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 L.)>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楸树(Catalpa bungei)>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女贞(Ligustrum lucidum)>雪松(Cedrus deodara)>五角枫(Acer mono Maxim)>槐(Sophora japonica Linn.)>黄山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白皮松(Pinus bungeana)>桧柏(Sabina chinensis)。通过对13种行道树绿量进行排序,绿量大小为:法桐>白蜡>槐树>雪松>五角枫>黄山栾>女贞>楸树>毛白杨>白皮松>银杏>紫叶李>桧柏。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树种间的绿量排序和叶面积指数的排序有所不同。从叶面积方面分析,法桐、银杏和楸树具有较高的景观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从植物绿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法桐以及国槐的单株绿量较高,不同的树种绿量存在很大差异。2.通过实地调研,对历城区行道树树种的各项参数与叶面积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个各项指标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函数关系。结果:不同树种的冠幅、胸径、树种高度与绿量具有相关性。即在一定范围内,行道树树种的绿量会随着胸围、树高的增大而增大。换言之,在一定区域内,随着上述因素的增加行道树的绿量也会随之增加。3.树种的滞尘量测定(1)树种的滞尘能力一段时间的累计后会到达峰值。济南夏季多雨,颗粒物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最长为一周。所测树种中,将落叶乔木单株的滞尘量周期内的滞尘量进行排序,结果为:法桐>毛白杨>银杏>楸树>五角枫>槐>白蜡;单株常绿乔木周期内的滞尘排序为:桧柏>大叶女贞>雪松>白皮松。在所用供试落叶乔木中,单株最大滞尘量最高的是国槐,最小的则是白蜡。滞尘量的变化量,因时间变化而增长。这些树种每一周的滞尘量没有呈线性增加,而是逐渐减少。当滞尘量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时,到再次降雨时,滞尘量改变较小。(2)毛白杨、法桐等树种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因其整株叶面积较大,植株滞尘量也因此增大;虽然白蜡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少,但是成年后整株滞尘量较大,是因为叶面积较大。树种之间吸附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差异与树种的生物特性和叶表面的结构有着明显的关系。(3)同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种植物的滞尘能力没有一定的规律。(4)同一植物不同道路的滞尘量,历城区部分道路行道树树种单一,因此样地间相同的树种只有法桐。于是研究样树为法桐,并对选取的样树进行了多次测定,取其平均值进行滞尘量测定。同一植物在不同的道路,其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是不相同的。4.降温增湿功能的测定不同的乔木降温效果不同。其中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毛白杨>法桐>栾树,降温效应较差的有银杏、紫叶李、女贞及桧柏、雪松、白皮松等树种。法桐、白蜡都具有更高密度的枝叶、树冠较高且相对较大,易于阻挡阳光的照射,降温效果明显。反之,降温效果较差的植物冠高但是树冠的层次较少、冠幅小较,叶面积较小,因此降温效果不明显。5.降噪功能的测定以毛白杨、法桐、栾树、白皮松、雪松、紫叶李、楸树等作为降噪功能的研究对象,并将测定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树冠的冠幅越大,树种枝下高度越低,树种的降噪功能越强,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道路的噪声污染。减少交通噪音对人们日常生产和居住的直接影响。不同宽度不同结构的绿化带噪音衰减变化的比较,乔灌草植物结构降噪效果最好。6.选取6条道路的13种绿化树种的叶片采样并采用分光光度仪-硫酸钡比浊法研究其吸收SO2的能力,结果发现,不同采样点各类树种的叶片含硫量差异较大,炼化厂和济钢树木叶片高污染地区含硫量高,学校区域内(对照组)叶片中含硫量相对较低。毛白杨和法桐的叶片中测定出的硫含量相对较多。同一树种的硫含量因地区污染程度不同而不同,污染程度越高,叶片内硫含量越高呈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重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对照组。通过对比重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结果表明轻度污染区大部分树种的硫含量高于重度污染区,除了女贞、紫叶李、桧柏叶片中的硫含量的对比差异不明显。7.通过城市行道树生态功能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历城区的优势树种为法桐,其生态效益最好;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则有毛白杨、雪松、桧柏、槐树、白蜡;生态效益一般的树种有五角枫、大叶女贞、楸树、栾树。为历城区行道树的选择行道树绿地的构建提出优化策略。

李芳[3](2021)在《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种植形式普遍注重视觉景观营造,应用形式多为高大乔木配以整形修剪的绿篱、灌木球以及草坪,其中草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虽然装饰性较强,但生态性较弱。西安位于西北地区,受到干旱缺水的的影响,夏季高温闷热,使得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部分道路中虽然使用草本植物,但整体应用水平不高,更换频率高且形式单一,无法充分发挥草本植物的优势,道路植物群落生态效益得不到最大化。因此,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中需引入耐旱耐寒、寿命长的草本植物,从而更好覆盖绿地,减少耗水,保持水土,丰富现有道路植物景观,更好发挥植物的生态优势。本文以城市道路绿地为切入点,研究耐旱型草本植物在西安城市绿地中的营造方法。首先,以城市道路景观与草本植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城市道路绿地与耐旱性草本植物的关系。研究西安市19条道路的植物景观进行调研分析,其中应用约152种草本植物,分析总结出西安市城市道路中有草本植物实际应用分布不均、植物景观单一等现存问题。其次,通过草本植物适生性与观赏特性两个大方面,对西安地区常用的草本植物进行筛选,选取适宜道路生境且具有良好观赏特性的耐旱型草本植物44种,其中有婆婆纳、晨光芒、松果菊、宿根天人菊等27种主推植物。并从不同道路生境、需求和其他植物搭配三个方面总结耐旱型草本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选择思路与营造方法。最后将理论联系实际,选取西安市西铜路为样地,结合其整体规划、乔灌木植物设计,从主推植物中选择合适耐旱型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耐旱型草本植物在城市道路中的营造理论,可以为营造西北地区城市植物节水景观、提升生态效益发挥的城市道路景观提供新思路。

张昕[4](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姚丹[5](2021)在《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文中认为绿化苗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农民收益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整体布局,对于区域经济稳增长、促就业而言其作用十分显着。西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生产消费地,也是南北苗木交易的重要中转站。西安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苗木品种结构、市场供需关系、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了解国内外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方向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情况现状从品种、产业现状、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生产技术与国内先进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目前主要栽植的苗木品种以传统、常规品种为主,乔木主要有国槐、雪松、大叶女贞等14种,花乔及灌木主要有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红叶石楠等13种;西安市在引种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成功案例,但是所引品种没有大规模推广和生产应用。(2)西安市苗木产业逐年稳步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近年也出现一些行业创新引领者,如务本堂。苗木总栽植面积、绿化总产值、从业人数均稳步增长,五年间,苗木栽植总面积从32万亩增长至98万亩,总产值从10亿元增长至32亿元;绿化从业人数从4万人增长至10万人。(3)西安市苗圃数量众多,一些规模较大的苗圃在品种培育、科学种植、产业转型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整体大规模苗圃占比较小,以中小苗圃及农民散户居多,生产管理水平落后。(4)市场方面:苗木交易市场数量少,目前仅西部裕盛花木城一家规模较大的苗木交易市场;产销一体,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苗木经纪人和自主销售为主;供销结构性不平衡,供大于销,常规、低端苗木存量大,需求弱,高品质、精品苗木供不应求。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提出西安市绿化苗木行业存在的问题:(1)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2)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3)管理科学化程度低;(4)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2)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3)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主要是进行品种、产销模式、产业分工的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的发展。

宋思贤[6](2021)在《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城市行道树的规划种植仍以景观美化为主导因素,忽视了行道树的生态效益。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例,在获取实地数据的基础上,运用i-Tree模型对研究区内4268棵行道树的组成结构及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技术构建校园行道树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旨在量化与展示行道树生态功能价值,研究成果为校园行道树的规划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数据与技术平台支持,为城市行道树树种选择与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比较了相同胸径条件下实际测量得到的树木冠幅面积与i-Tree模型计算得到的树木冠幅面积,绝大多数树种的相关系数在0.85-0.95范围内,说明i-Tree模型与研究区内行道树的生长模型较为相符,验证了i-Tree模型在研究区应用的可行性。(2)对校园行道树组成结构进行分析。校园行道树共4268株,隶属于21科28属31种,整体上树种结构多样性较高且重要性值IV(Important Value)分布均匀;树木类型上落叶树木共占研究区总树木的92.1%,常绿树木仅占7.9%,影响了冬季生态效益的发挥;健康状况上良好的行道树占总调查树木的94.07%,一般的占3.33%,差的占1.62%,死亡的行道树占0.98%,行道树整体健康状况处于优良生长水平。总体看来,相对合理的组成结构保障了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3)对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校园行道树2019年生态效益总价值为719787.51元,其中节约能源效益为331672.95元、吸收二氧化碳效益为21470.81元、净化空气效益为172655.14元、截留雨水效益为193988.60元。不同行道树树种的生态效益贡献率不同。单株悬铃木(311.43元)的生态效益总价值最高,其次是朴树(248.81元)、臭椿(245.93元)、苦楝(245.73元)、枫杨(242.95元)、紫荆(239.95元)等。不同树种的生态效益差别与树体、树龄、冠幅、冠层密度等息息相关,种植大树形、大冠幅且枝繁叶茂的树种往往能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不同区域生态效益的分布差别明显。运动区的各项生态效益均是最优,其次是生态休闲区,生活区在截留雨水效益上表现较差,而教学科研区各项生态效益均是最差。(4)构建校园行道树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含基本属性信息(树种、科属、学名、别名、胸径、健康状况)、生态效益信息(节约能源量及效益值、吸收二氧化碳量及效益值、净化空气量及效益值、截留雨水量及效益值、总效益值)、养护管理信息(是否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三个子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添加、修改、删除等空间对象编辑功能;(2)行道树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各类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3)行道树关键信息的全面展示,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区域行道树生态效益分布情况。

龙光红[7](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周扬[8](2020)在《北京市建成区绿地植物潜在年耗水量估算》文中认为北京是一座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城市,2018年北京市全市51%的用水量来自南水北调和再生水。生态环境用水就占据着北京2018年总供水量的34%。为了缓解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实现园林绿地节水成了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实现园林绿地节水这一目标,必须对北京市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的耗水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本文通过对采用王瑞辉等人的植物胸径叶面积等耗水量模型,结合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数据对北京市乔木、灌木、草本耗水进行空间尺度扩展,对北京市16个建成区的城市绿地植物潜在年耗水量进行了估算、分析和比较。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的结果:(1)北京市城市绿地全部乔灌草植物年总耗水量约14.02亿m3,按植物类型:乔木树种年耗水总量约11.04亿m3,占北京市植物总耗水量的78.69%;灌木年耗水总量约1.38亿m3,占北京市植物总耗水量的9.87%;草本植物年耗水总量约1.60亿m3,占北京市植物总耗水量的11.43%。乔木中,阔叶乔木约11.00亿m3,针叶乔木约0.04亿m3;灌木中,落叶灌木约0.61亿m3,灌木绿球约0.40亿m3,绿篱约0.36亿m3,常绿针叶灌木约0.01亿m3;草本中,草坪约1.47m3,地被植物约0.13亿m3。(2)北京市16个区城市绿地耗水量排名第一的是朝阳区,占16个区总耗水量的23.94%,往后耗水排名依次是房山区(12.06%),昌平区(12.06%),海淀区(7.89%),丰台区(7.85%),顺义区(7.32%),通州区(7.32%),大兴区(6.88%),石景山区(3.60%),怀柔区(2.38%),门头沟区(2.30%),平谷区(2.21%),延庆区(2.15%),东城区(1.33%),西城区(1.29%),密云区(1.14%)。(3)北京市16个区植物类型中耗水量排名第一的是阔叶乔木,第二是草坪,第三是落叶灌木,第四是灌木绿球,第五是灌木绿篱,第六是地被植物,第七是针叶乔木,最后一名是针叶灌木。(4)北京市16个区中绿地类型耗水量排名第一的是附属绿地,占耗水总量的51.50%,第二是公园绿地(28.00%)、第三是防护绿地(15.61%)、第四是生产绿地(4.89%)。(5)针叶乔木耗水量主要集中在附属绿地(92.34%),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公园绿地(29.28%)和附属绿地(46.91%%),落叶灌木主要分布于公园绿地(32.49%)和附属绿地(47.55%%),灌木绿篱主要分布于附属绿地(86.15%),灌木绿球主要分布于附属绿地(88.15%),针叶灌木主要布于公园绿地(24.53%)和附属绿地(70.61%),地被植物主要分布于公园绿地(47.66%)和附属绿地(47.13%),草坪主要分布于公园绿地(30.54%)和附属绿地(57.16%)。通过给出这些城市绿地耗水量的结果数据,帮助政府部门从宏观上更好地对各用水行业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调拨,能为制定北京市城市绿地植物最优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何靖[9](2020)在《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和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园林植物因其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吸热滞尘、减菌降噪、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美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而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在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种类选择与合理配置,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市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状况划分3个研究污染区,即安宁区为清洁对照区、七里河区为商交住混合区、西固区为工业区,分别选取龙柏(Sabina chinensis)、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杉(Picea asperata)等20种木本植物为试验材料,选择叶宽(LL)、叶长(LL)、叶周长(LP)等15个叶功能性状进行实验测定,同时获取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分布特征、差异趋同以及对不同大气环境的响应研究,为兰州城市绿地系统中基于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精细化、数字化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及相关性。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化幅度和变异性都较大,变异系数介于15.69%139.18%之间,性状中LCC、LNC、LPC、SP为低变异性状,LDMC、SS、SOD为中等变异性状,而叶形态性状LW、LL、LP、LA和叶经济性状SLA、SLW以及MDA和Pro为高变异性状。本研究显示,叶形态性状与叶经济性状均存在相关性,但两者与植物的LCC、LNC、LPC无相关性,而LNC与LPC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叶经济谱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形态性状间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常绿乔木。此外,3种生活型植物的LW、LL、LP、LA、SLA、SLW、LDMC在不同污染区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也显示出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性状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中,不同污染区的植物其生理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SOD、MDA、SP在3个污染区的差异显着。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理性状间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叶经济谱分析结果显示,常绿乔木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落叶乔、灌木偏向处于“缓慢投资—收益”资源轴。(3)园林植物的吸收净化效益及适应能力。植物叶片含N量随污染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与大气NO2浓度变化一致,此外,在同一污染区,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叶片含N量差异较大;在不同污染区,同一生活型的植物其叶片含N量差异也较大。本研究表明,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共12种,即月季、紫叶矮樱、雪松、侧柏、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碧桃、龙柏、小叶黄杨、紫丁香、圆柏;净化能力中等的植物共3种,即金叶女贞、紫叶李、云杉;而玫瑰、大叶黄杨、绦柳、红瑞木、紫叶小檗的净化能力较弱。本研究选定叶经济性状(SLA、SLW、LDMC)和生理性状(SS、MDA、SP、Pro、SOD)来综合评定植物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20种植物的适应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玫瑰、碧桃、圆柏、红瑞木、侧柏、云杉、龙柏、紫叶矮樱、绦柳、月季、紫叶李、紫丁香、金叶女贞、木槿、二球悬铃木、国槐、雪松、小叶黄杨、大叶黄杨、紫叶小檗。

程佳雪[10](2020)在《北京40种园林树木重金属吸收能力评价与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园林树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研究涉及园林树木的种类不够丰富,且筛选和评价方法不一,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实测法对北京园林绿地40种园林树木成年树在不同样地、不同年份与器官的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以筛选出的吸收能力差异树种的幼苗盆栽模拟污染,研究其与成年树吸收能力差异。旨在为北京城市生态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40种不同树种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基于单位重量对8种重金属的综合富集能力看:白扦、金银木、雪松、紫薇和圆柏能力较强,而鸡麻、小叶朴、碧桃、连翘和榆叶梅较弱。(2)40种树木单位重量富集Zn能力较强的树种为白扦、金银木、圆柏、侧柏、紫薇,含量为61.43~115.83mg/kg。富集Cr能力较强的树种为白扦、圆柏,含量为18.76~33.08mg/kg。富集Ni能力较强的是白扦、圆柏、金银木、侧柏,含量为4.52~9.52mg/kg。富集As能力较强的是白扦、金银木、圆柏、珍珠梅,含量为0.90~1.73mg/kg。富集Hg含量均较强的是丁香、流苏树、蒙椴、紫薇、洋白蜡,含量为0.075~0.155mg/kg。(3)不同树种叶片和当年生枝条含量均与其环境土壤Zn含量呈正相关(P<0.01);当年生枝条含量与其环境土壤Cr含量呈正相关(P<0.05);当年生枝条与其环境土壤和空气Ni含量呈正相关(P<0.05);叶片和其环境大气As、Hg含量呈正相关(P<0.01),表明这些器官对环境中这些重金属吸收有积极作用。(4)植物吸收不同重金属能力的稳定性与年份和器官有关。测定Zn时,采集一年的当年生枝即可;测定Hg含量需要用两个年份的叶片;测定Pb含量需要两年的当年生枝;测定Cr、Ni、As、Cu、Cd时,可采集两年的叶片及当年生枝更稳定。(5)从两类绿地共有6种树种看,城市公园的Zn、Cr、Ni、As、Hg5种重金属含量分别为62.10、16.44、3.99、0.82、0.08mg/kg,道路公园的分别为63.48、18.33、5.98、0.84、0.09 mg/kg;相同树木,道路公园均大于城市公园,表明树木吸收重金属量和与其所在环境重金属含量有关;但是两类样地6种树木排序与聚类的吻合度一致,表现出树种具有稳定的吸收富集能力。研究树木重金属吸收能力时,需要选取环境条件相对一致的同类型的样地设置重复。(6)幼苗与成年树木吸收重金属能力差异与重金属种类有关。Zn吸收能力,幼苗与成年树排序完全一致,都表现为白扦>金银木>丁香>白皮松,幼苗可以反映成年树吸收Zn能力;但Ni和Cr吸收能力,两者排序不同,幼苗不能反映成年树吸收能力。本研究结果对北京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二、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国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国槐(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2)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道路绿地相关概念
        1.2.2 城市绿地系统相关概念
        1.2.3 城市绿化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市道路绿地研究进展
        1.3.2 行道树生态功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调查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
        2.1.1 研究区域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地点筛选
        2.2.1 研究地点确定原则与依据
        2.2.2 研究道路概况
    2.3 研究范围及方法
        2.3.1 样地选择
        2.3.2 调研工具及方法
    2.4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化水平
        2.4.1 历城区行道树树种调查
        2.4.2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地结构及道路断面形式
    2.5 筛选实验行道树树种
    2.6 历城区主干道道路绿化中的问题
        2.6.1 城市绿地结构单一,绿化模式单一
        2.6.2 园林绿化树种种类单一,常绿树种种类少
        2.6.3 乡土树种、特色树种利用少
    2.7 历城区行道树生态功能的测定指标确定
        2.7.1 生态功能测定的筛选原则
        2.7.2 生态功能测定的确定
    2.8 小结
第3章 行道树生态功能研究
    3.1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量定量
        3.1.1 实验方法
        3.1.2 十三种行道树基本参数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小结
    3.2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滞尘功能研究
        3.2.1 实验概况及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同一植物一天中不同时段滞尘能力研究
        3.2.4 不同样地同一树种滞尘能力的分析
        3.2.5 小结
    3.3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降温增湿功能研究
        3.3.1 实验地概况及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降噪功能研究
        3.4.1 单株植物降噪实验概况及研究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不同种植结构,不同树种在不同宽度下的噪音变化
        3.4.4 小结
    3.5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SO_2净化能力研究
        3.5.1 实验概况及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城区主干道行道树优化对策
    4.1 历城区主干道道路绿地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历城区行道树选择优化对策
        4.2.1 适地适树,注重生态功能
        4.2.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
        4.2.3 加强对地区环境、气候条件变化分析
        4.2.4 构建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结构
        4.2.5 建立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4.2.6 提前做好树种规划,避免行道树的随意使用
    4.3 创造人工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3.1 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的原则
        4.3.2 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道路植物景观普遍忽略草本植物
        1.1.2 西安道路使用耐旱植物的必要性
        1.1.3 耐旱节水型园林已成为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道路绿地
        2.1.2 草本植物
    2.2 城市道路绿化概述
        2.2.1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
        2.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
        2.2.3 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要求
    2.3 草本植物概述
        2.3.1 草本植物的功能
        2.3.2 草本植物的特点
        2.3.3 草本植物的种植空间
    2.4 城市道路景观与草本植物的关系
        2.4.1 草本植物与道路生境
        2.4.2 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
        2.4.3 草本植物与人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草本植物景观及应用现状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1 调查对象选取原则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内容
    3.3 草本植物景观应用结果及分析
        3.3.1 草本植物的科属以及生活型分析
        3.3.2 草本植物的应用形式及地点分析
        3.3.3 草本植物的应用频度分析
        3.3.4 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配置应用分析
        3.3.5 西安道路绿地的植物生长状况分析
        3.3.6 草本植物的养护管理分析
    3.4 现状草本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3.4.1 草本植物应用形式单一
        3.4.2 草本植物习性与生境不匹配
        3.4.3 草本植物空间分布不均
        3.4.4 草本植物后期管护问题
    3.5 小结
4 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草本植物选择
    4.1 西安市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
        4.1.2 道路环境
    4.2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选择来源
    4.3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选择要求
        4.3.1 基本条件
        4.3.2 初步选择植物
    4.4 城市道路草本植物生态特性选择
        4.4.1 草本植物在西安地区适应性
        4.4.2 草本植物在道路生境适应性
    4.5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的景观特性选择
        4.5.1 耐旱草本植物的体量
        4.5.2 耐旱草本植物的株型
        4.5.3 耐旱草本植物的质感
        4.5.4 耐旱草本植物的色彩
        4.5.5 耐旱草本植物的动态变化
    4.6 城市道路耐旱草本植物的选择推荐
    4.7 小结
5 西安城市道路耐旱型草本植物营造方法探究
    5.1 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模式
        5.1.1 耐旱草本植物的单体植物模式
        5.1.2 耐旱草本植物的群落模式
    5.2 不同道路生境下的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
        5.2.1 全荫环境
        5.2.2 半荫环境
        5.2.3 全光照环境
    5.3 不同景观需求的耐旱草本植物的设计
        5.3.1 时序变化设计
        5.3.2 色彩设计
        5.3.3 人群需求设计
    5.4 不同植物与耐旱草本植物搭配设计
        5.4.1 耐旱草本植物与乔木搭配设计
        5.4.2 耐旱草本植物与灌木搭配设计
        5.4.3 耐旱草本植物与乔、灌木搭配设计
    5.5 城市道路耐旱型草本植物的养护管理
    5.6 小结
6 西安市西铜路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实践
    6.1 场地基本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现行相关规划解读
        6.1.3 现状道路及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6.2 西铜路的整体规划设计
        6.2.1 方案规划设计前期
        6.2.2 道路绿地功能分析
        6.2.3 道路绿化设计定位
        6.2.4 西铜路整体绿化设计
    6.3 人行道绿化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6.3.1 人行道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3.2 人行道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6.4 分车绿化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6.4.1 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4.2 中央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6.4.3 两侧分车道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6.5 交通岛绿带耐旱草本植物设计
        6.5.1 交通岛绿带耐旱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5.2 立体交叉岛绿地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6.5.3 导向岛绿地耐旱草本植物设计应用
    6.6 道路绿带耐旱草本植物养护管理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西安地区道路草本植物调查汇总表
附录—Ⅴ 西安地区耐旱植物汇总表

(4)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5)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苗木产业现状
        1.2.2 国内苗木产业现状
    1.3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调查内容
        2.1.1 西安市苗木产业现状调查
        2.1.2 生产技术对比调查
    2.2 调查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数据分析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3.1 概述
    3.2 绿化苗木品种调查
        3.2.1 主要绿化苗木品种
        3.2.2 引种情况调查
    3.3 产业发展情况
        3.3.1 绿化种植面积
        3.3.2 总产值和销售收入
        3.3.3 从业人数和人均收入
    3.4 苗圃生产和经营状况
        3.4.1 苗圃数量及规模
        3.4.2 苗圃生产经营状况
    3.5 西安市绿化苗木市场状况
        3.5.1 苗木交易市场调查
        3.5.2 苗木销售渠道调查
        3.5.3 生产和市场需求分析
    3.6 与发达地区生产技术情况对比调查
        3.6.1 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高
        3.6.2 苗圃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科技化程度高
        3.6.3 标准化、容器化生产技术
        3.6.4 各种造型及苗木产品新形态技术
第四章 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4.1.1 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4.1.2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4.1.3 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4.1.4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4.1.5 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
    4.2 建议及对策
        4.2.1 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4.2.2 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4.2.3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行道树研究进展
    1.3 行道树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1 调节气候
        1.3.2 固碳释氧
        1.3.3 净化空气
        1.3.4 截留雨水
    1.4 行道树生态效益量化方法进展
        1.4.1 经济价值分析法
        1.4.2 市场价值转化法
        1.4.3 效益模型评估法
    1.5 行道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2.1 研究区选择依据
        2.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2.3.2 基于i-Tree模型的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2.3.2.1 i-Tree模型概况
        2.3.2.2 i-Tree模型生态效益计算原理
        2.3.2.3 i-Tree Streets模块执行步骤
        2.3.3 校园行道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方法
    2.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三章 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
    3.1 i-Tree模型可靠性验证
    3.2 行道树组成结构分析
        3.2.1 树种组成
        3.2.2 重要性值
        3.2.3 树木类型
        3.2.4 健康状况
    3.3 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
        3.3.1 节约能源效益
        3.3.2 吸收二氧化碳效益
        3.3.3 净化空气效益
        3.3.4 截留雨水效益
    3.4 比较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行道树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4.1 系统分析
        4.1.1 需求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软硬件环境
        4.2.2 数据设计
        4.2.3 功能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地图界面的生成
        4.3.2 子系统的划分及管理
        4.3.3 空间对象编辑
        4.3.4 空间信息查询
        4.3.5 信息展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8)北京市建成区绿地植物潜在年耗水量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支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林木蒸腾耗水及其研究进展
        1.2.2 林木蒸腾耗水量主要测算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北京市绿地不同植物种类潜在耗水量
        2.1.2 北京市各区域间绿地潜在耗水量
        2.1.3 北京市各区域内绿地潜在耗水量
        2.1.4 相同绿地类型内耗水量
        2.1.5 不同绿地类型间耗水量
    2.2 研究方法
        2.2.1 乔木耗水尺度扩展方法
        2.2.2 灌木耗水尺度扩展方法
        2.2.3 草本耗水尺度扩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绿地不同植物种类潜在耗水量比较
        3.1.1 主要乔木树种耗水量
        3.1.2 主要灌木树种耗水量
        3.1.3 主要草本植物耗水量
        3.1.4 不同植物类型耗水量比较
        3.1.5 北京建成区植物总耗水量
    3.2 北京市各区域间绿地潜在耗水量比较
        3.2.1 不同植物种类耗水量
        3.2.2 不同区植物总耗水总量
        3.2.3 不同植物类型耗水量
        3.2.4 不同绿地类型耗水量
    3.3 北京市各区域内绿地潜在耗水量比较
        3.3.1 不同植物种类耗水量
        3.3.2 不同植物类型耗水量
        3.3.3 不同绿地类型耗水量
    3.4 北京市各绿地类型间潜在耗水量比较
        3.4.1 不同植物种类耗水量
        3.4.2 不同植物类型耗水量
        3.4.3 不同区域间耗水量
    3.5 北京市各绿地类型内潜在耗水量比较
        3.5.1 公园绿地
        3.5.2 生产绿地
        3.5.3 防护绿地
        3.5.4 附属绿地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来源
    1.2 叶功能性状
    1.3 大气污染物与植物的关系
        1.3.1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1.3.2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污染区的划分
        2.2.2 供试树种确定
        2.2.3 采样时间及采样部位
    2.3 采样测定
        2.3.1 采样情况
        2.3.2 实验仪器
        2.3.3 各性状测定方法
        2.3.3.1 叶宽、叶长、叶周长、叶面积
        2.3.3.2 比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
        2.3.3.3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
        2.3.3.4 叶片碳、氮、磷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20种园林植物叶性状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20种兰州市常见园林植物基本概况
        3.1.2 植物叶性状变异特征
        3.1.3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联与耦合
    3.2 讨论
        3.2.1 叶性状变异特征
        3.2.2 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乔、灌植物叶形态性状分析
        4.1.2 乔、灌植物叶经济性状分析
        4.1.3 乔、灌植物叶性状在不同污染区的变化特征
    4.2 讨论
        4.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
        4.2.2 植物叶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叶经济谱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植物生理性状变异特征
        5.1.2 不同污染区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1.3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6.1 采样期间研究区的污染状况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气污染区20种常用乔木对N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2 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效益比较
        6.2.3 综合评价植物修复大气污染的能力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北京40种园林树木重金属吸收能力评价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北京地区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状况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1.1.3 北京地区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1.2 木本植物吸收重金属研究现状
        1.2.1 工矿区吸收重金属的树木筛选研究
        1.2.2 园林绿地吸收重金属树木的筛选研究
        1.2.3 重金属在树木体内的转运和迁移
        1.2.4 吸收重金属植物的后续处理方式
    1.3 木本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响应
        1.3.1 幼苗地下、地上部对重金属的响应
        1.3.2 幼苗细胞膜对重金属的响应
        1.3.3 幼苗抗氧化系统对重金属的响应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40种园林树木吸收5种重金属含量测定及评价筛选
    2.1 40种园林树木吸收5种重金属含量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40种园林树木吸收5种重金属能力筛选
    2.3 讨论
    2.4 小结
3 园林树木吸收重金属综合能力评价筛选及来源研究
    3.1 40种园林树木吸收8种重金属综合能力评价筛选
    3.2 园林树木吸收5种重金属能力相关性分析
        3.2.1 树木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吸收相关性
        3.2.2 树木叶片和当年生枝之间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
        3.2.3 树木和其环境不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基于成年树实测法的重金属吸收能力评价方法优化
    4.1 器官和年份对树木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4.1.1 锌吸收能力排序对比
        4.1.2 铬吸收能力排序对比
        4.1.3 镍吸收能力排序对比
    4.2 样地差异对树木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4.3 随机选取样地对树木吸收重金属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幼苗与成年树重金属吸收能力一致性研究
    5.1 盆栽幼苗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特征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与小结
    5.2 盆栽幼苗和成年树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对比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与小结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国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生态功能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D]. 韩蕙琳.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西安城市道路绿地耐旱型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李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D]. 姚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D]. 宋思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8]北京市建成区绿地植物潜在年耗水量估算[D]. 周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兰州市20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及净化效应[D]. 何靖.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10]北京40种园林树木重金属吸收能力评价与筛选[D]. 程佳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国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