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菜60年前传入澳门

西洋菜60年前传入澳门

一、60年前传入澳门的西洋菜(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0)在《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明清时期西画东渐即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后续影响为研究对象。所论明清西画东渐不仅仅是指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影响过程,同时也是指西方艺术美学观念在华的传播影响过程。论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线索,着力对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在华传播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事件人物、代表作品及后续影响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论文整合了以往对该现象的分散性研究成果,注重分析西画东渐运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论文从文艺学、美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角度对西画东渐运动做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西画东渐过程中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别及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立足民族文化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解析明清西画东渐中的艺术创作现象和其对后来二十世纪初新时代美术发展的影响。再次,本文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来证明理论论述的准确性。本文打破了以往中国美术史论述中只注重中国传统美术而忽略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局面,对现代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以下是本论文的结构和各章节主要内容:首先是绪论,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论文的缘起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论文作了整体性的说明。本文所论证和叙述的是当下美学工作者和美术创作者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明清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西方绘画艺术的创作、传播和影响为论证主体,采用图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艺学、美术学、比较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野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全方位的分析和阐释,从而为美学理论研究者和绘画创作者提供全面、立体、准确的理论支撑,同时又为创作具有本民族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提供理论指导。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或者受西方艺术影响的绘画形式曾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长期地存在,它们慢慢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欣赏习惯,从而为二十世纪初的新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绪论第二部分是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说明。首先,本文从时间上对其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对明清时期的“西方绘画”概念做了界定。其中,具有“西方绘画”主要特征的几种绘画形式,都被纳入本文所指的明清“西方绘画”之列。绪论的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笔者查阅了与本文有关的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中外文献资料。国外的文献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介绍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及其所做贡献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博物馆现存的明清绘画实物资料。国内的文献资料主要是近十年来以西画东渐及后续影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专着等研究成果。绪论最后部分是对本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的陈述。正文内容分为如下五章:第一章是对西方绘画传入明朝的背景及传播状况的梳理与分析,分为四节。第一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明以前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情况。虽然明末的西画东渐是中华美术史上一次可以称之为有序、有质量、有规模的,以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艺术的传播运动,但这并非西方绘画艺术首次进入中国。首先,根据确切的文献记载,早在大唐时期,作为西方天主教一支的景教就已传入中国。并且,该教还曾形成一定的规模。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景教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生存危机,但从未从中华大地消失过。本文同时论述了当时作为景教产生地的东罗马的艺术状况。西方最初解释基督教义的文献中就包括类似连环画的书本插图或庙宇壁画。这些插图或壁画又会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扩散。当时的历史文献不仅记载了景教传入中国的这一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描述了随着这一教派一起传入中国的宗教绘画活动。当时的景教寺院中会有教徒进行宗教壁画和人物帝王肖像的创作活动。由此推测,景教入华时,西方释教的艺术图像就已经传入中国。其次,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和西亚的贸易也越来越繁荣,中西风格的实用工艺艺术品也随着频繁的商业活动而带给双方,同时在华长期居住的外国人也不断地传播着西方艺术。从宋元时代所保存下来的西方人的墓碑以及一些艺术实物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西方艺术在国内的传播状况。这也说明明末的西方绘画艺术入华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孤立的艺术事件,而是具有历史上的继承性和连贯性。第二节分析了明代西方绘画艺术在华传播的中国背景。本节从当时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人文思想两个方面来论证明末西画东渐时的中国社会背景。第一方面是明朝的对外政策。明朝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中国政府对南方沿海贸易地区的管控对策,是西方开启中欧贸易之门的先决因素,也是西方绘画艺术能够进入中国的主要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当时的人文思想。明朝人文艺术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级对社会文统的批判性和矛盾性。当时的文人艺术表现出脱离现实社会的内向追求。创作者们强调抒发胸中的逸气和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第三节介绍了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绘画的历史过程。本节分别论述了利玛窦来华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以及明代欧洲西方传教士进入远东的条件。利玛窦来华时,意大利绘画艺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西画东渐运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第四节介绍了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传播者罗明坚及明末之美学译介。本节内容论述了早期澳门耶稣会的建立过程、罗明坚神父携西方绘画进入内地的传播过程以及明末西方宗教哲学、美学、实用科学等着作的在华译介过程。欧洲文学的译介活动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对明末知识分子理解西方艺术也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了明入华的西方绘画的审美特点及其传播影响。本章分五节。第一节论述了中国油画家游文辉的《利玛窦像》的审美特点,并详细解析了游文辉《利玛窦像》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此画也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人画的油画作品。第二节论述了欧洲传教士画家乔瓦尼的美术活动和传教士倪雅谷的绘画创作,以上两人是明末最着名的西方油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第三节是对现存明代西洋绘画“木美人”的个案分析,虽然此木板“油画”至今具有争议,但被认为是明代绘画实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第四节论述了明末江南南京一带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明代重要画派“波臣派”和其代表画家曾鲸。第五节是对受西方绘画风格影响的明代经典肖像画的审美解析。这些肖像画的构图基本一样,但分别为西方油画和中国画。本节着重论证了西方绘画在明代的具体传播和影响作用,并对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作了分析。从客观上讲,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已经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第三章研讨了西方绘画元素在明末清初外销瓷器中的体现和演变。此一时期西方绘画语言及审美风格对中国的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占明末中西方贸易重大份额的瓷器绘画上,这也是明清西画东渐在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外销瓷器上的绘画往往是以中国的绘画形式来表现西方的宗教内容,这种表现形式也是后续外销瓷上转向西洋风绘画的开端。本章分四节,详细介绍了明代中西瓷器贸易的背景以及西方艺术元素对瓷器绘画的影响过程等几个方面。明代以后,西方教会定制瓷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瓷器绘画日益受到西方绘画元素的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审美观念。这种受西洋风影响的瓷器绘画的演变一直持续到近代。第四章分析了清代宫廷中不同形式的西式绘画创作,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了欧洲传教士画家在宫廷中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对传统宫廷绘画的影响。这又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第一方面,研究了郎世宁的来华及其背景;第二方面,论述了其他西方画家在清宫廷中的创作及其影响。总体内容可以分为五点:1.油画材料的选择;2.对《桐荫仕女图》的解析;3.对传教士画家的介绍;4.西方透视理论在华的传播;5.西方版画在清宫廷中的创作及其影响和清行宫建筑雕塑所受西洋绘画因素的影响。第二节分析了画家郎世宁中西结合的绘画创作及其传播,内容包括“郎世宁花卉和景物的创作分析”“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人物画创作中的分析”“西方绘画因素在历史题材中的渗透和中西绘画技法上的结合分析”等三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着名传教士画家的宫廷肖像画创作及中西师承关系。第四节的题目为“现海外收藏清朝经典油画和融合西方绘画因素的肖像画分析”,主要对现存意大利、柏林、加拿大博物馆的有关藏品进行了审美分析。第五章的题目为“走向现代美术及美育观:明清西方绘画在华传播的后续影响”,可分为三节。第一节的题目为“明清西方绘画的传播是导致现代美术教育开端的综合因素之一”。此节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分析了西方绘画艺术在南北方传播与影响的不同特点。第二个方面论述了现代美术、美育观念的确立过程。第二节的题目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西方艺术影响的新式学校和留洋画家”。本节列举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现代美术教育和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新式绘画学校和知名画家。第三节的题目是“新美术运动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此节论述了西画东渐运动对新美术运动的影响。在西画东渐过程中,以写实为主的绘画和新美学观念得以确立,这为新美术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新美术运动中,一些有识之士用科学、理性的西方艺术观念改良了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使新的艺术教育模式、机构,逐步取代了原有的绘画方法和技术。这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观念的发展。结语部分总结了西画东渐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西画东渐不仅改变了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整体创作格局和传统绘画面貌,也对中国现代绘画和艺术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西画东渐演变过程的研究,厘清了该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对近现代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当代的艺术理论建设和思想革新,而且也对当代艺术家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刘慧鸿[2](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李昕升[3](2019)在《近40年以来外来作物来华海路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近40年以来关于外来作物来华海路传播研究日渐成熟,以2000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奠基时期,虽然研究不精深,但胜在填补空白。2000年之后研究频率、力度、广度远超从前,呈现出整体性与专业化两大趋势。其中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这与历史时期海路越发重要的态势是相匹配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被给予更多的关注。要之,研究旨趣、内容、视角、方法、史料、学科都在不断的融合与创新,未来应当展现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以填补空白研究。

刘义满,李明华,李双梅,魏玉翔[4](2019)在《水生蔬菜答农民问(29):豆瓣菜有哪些种类? 有哪些主要利用价值? 哪些地区适宜种植豆瓣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笔者经常接到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户的咨询,他们大多是农民,也有企业家。笔者也经常到全国各产区进行现场调研及技术咨询和讲座,到各级广播电台农业节目中进行咨询和讲座。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大量从种植者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最近几年,更是通过电话、彩信、微信、QQ及电子

欧鸿君[5](2019)在《广东珠三角地区近现代油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美术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整理和发掘自明朝末年至清末民初的这一段时间,发生在中国南方海岸的早期美术史。尤其是对广州十三行贸易口岸曾经繁盛一时的“外销绘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课题。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美术的东渐和“外销绘画”的输出为研究内容,综合不同画种和装饰艺术的泛艺术视野,并且以“外销绘画”这一商业性的定义,概括珠三角地区早期绘画艺术的全部历史。这其实是对这段历史的片面理解和误读,尤其是对广东珠江口岸早期油画历史价值的一种误判,多数研究并没能完整的反映广东珠三角地区早期油画的客观史实。本论题选择油画这一西方主要画种在广东珠江口岸的登陆与发展为研究主体,以历史线索为基础,以现存油画作品及作者的艺术轨迹为研究对象,对油画在珠江地区的传入和流布,由繁荣到没落的历史现实进行系统研究。希望籍此厘清这段油画史的真实面貌,凸显广东珠三角地区早期油画在中国油画史中应有的历史地位。早期西方油画随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东渐珠江。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1552年抵达广东上川岛,这也可能是西方油画在中国的登岸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现存于广东新会市博物馆的早期宗教油画作品《木美人》最有可能的作者是乔瓦尼及同时期的专业画家,完成年代应该是在1583——1626年间。广东早期油画的奠基者史贝林和其后的关作霖、关乔昌三人应该是不同时期的三个油画家。钱纳利作为一个西方油画的代表,于1825年抵达澳门,直到1852年在澳门去世,二十五年间从未离开过珠江口岸。他在澳门辛勤耕耘,为澳门地区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油画,水彩和素描作品,应该说钱纳利早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油画艺术的代表。李铁夫作为进入西方学校教育体系学习油画的第一位中国人,应该获得其在中国油画史上应有的地位。“赤社美术研究会”对广东地区油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品,并为广东油画在当时油画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1922年创办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公立美术学校,创办时间仅次于1918年郑锦任首任校长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至1938年日军入侵华南被迫解散止,共培养西洋画科毕业生210人,汇聚胡根天、冯钢百、谭华牧、倪贻德、丁衍庸、胡善余等诸多名家。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之外尚有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岭南大学,执教的有庞薰琹、杨秋人、苏天赐、方君璧等一大批优秀的美术教育家。香港“人间画会”实质上是广东一块艺术飞地。研究表明,作为明清最重要的开放口岸,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油画艺术的繁盛,广东珠三角地区近现代油画艺术的史实,已成为中国早期油画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唐文思[6](2019)在《《新仰光报》副刊群与缅甸华文文学(1950-1964)》文中认为《新仰光报》(1950-1964)是由缅甸爱国华侨自主创办、经营的一份华文报刊,是20世纪中期缅华文坛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园地。本论文将对《新仰光报》副刊群相关的社会背景、期刊面貌、思想内容等方面,做基于史料、文本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广阔的文学时代背景,探讨缅华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以及中外文学与缅甸华文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从而拓展这一时期的缅华文学研究。全文分为以下五部分:首先是绪论。本部分旨在梳理学术界关于缅甸华文文学现有的研究成果,理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论述范围、研究意义,并指明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是《新仰光报》及其副刊群简介。本章将结合史料介绍《新仰光报》的诞生背景、创刊始末及其编者的情况,并通过列表统计的方法,梳理《新仰光报》从1950年到1964年间存在的重要文艺性副刊和综合性副刊,继而分析该报副刊群的创作概况。第二章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的引介和传播对《新仰光报》副刊群的影响。首先从国族认同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入手,探讨缅华报刊编辑、缅华作者孜孜不倦地引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原因,同时考察《新仰光报》副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与缅甸华文文学的互动和交流;其次结合20世纪中期的冷战背景及其影响下的缅华文坛意识形态,尝试探讨本时期中外文学得以在缅华文坛进行传播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苏联等外国文学被引介及传播的情形。第三章研究缅华文学的创造发展在《新仰光报》副刊群上的体现。首先着眼于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影响的缅华本土创作,探讨20世纪50—60年代缅华文学在中国文学影响下的某些演变;其次侧重论述本时期缅华作家国家认同的转向,以时间线索为主,辅之以具体作品内容,探讨本时期缅华文学的独特性。最后是结语。本部分主要是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概括总结,并进一步阐明本论文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汤开建,郭姝伶[7](2019)在《烟草与茶叶: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的商业贸易》文中指出澳门与巴西的直接通商,是澳门葡萄牙人从18世纪初就开始编织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得以实现。本文利用大量中西文档案文献对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的贸易交往过程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澳门与巴西关系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无论是澳门进口巴西的烟草,还是巴西引进中国的茶叶及茶叶种植技术,在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中国与巴西交往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良,李振宙,王炎,黄凯丰,黄小燕[8](2018)在《豆瓣菜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瓣菜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其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本文概述了豆瓣菜的植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化学成分、栽培技术、药理作用和应用前景等,以期为豆瓣菜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豆瓣菜成分分析、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王娜[9](2019)在《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淇澳,不只是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江入海口的海岛,还是伶仃洋海域与大陆产生联系的历史节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淇澳岛的海岛社会发展随着空间生产的不断延伸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历时态的地方历史梳理为社会空间的建构提供借鉴的资源,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生产是动力,最终在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即保存现实的印迹,又映照历史的记忆。同时,海岛社会的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社会文化的流动空间。空间的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有物质性空间和精神性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空间的生产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建构论为基础,因而,同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不是单一的演化,它在历程中可以呈现出多样化,而且总体的趋势是前进的。在淇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基于海岛位置、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导致它处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不断转化中,但以淇澳人这个历史主体为视角来分析,淇澳社会的态势是向上前进的。通过梳理历史上淇澳岛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可以探析出,空间与社会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生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方式的变迁,每种社会发展形态中,都存在着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以生产方式的变迁为依据将社会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来。在征地运动之前,淇澳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出海打渔为副业。征地运动后,再加上淇澳大桥的修建,淇澳的生产方式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文章从淇澳岛的空间研究入手,以空间生产为视角,讨论在“中心”与“边缘”关系下海岛社会发展的形态历程,认识到空间的生产过程是由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基础相结合运作的结果,

胡艺[10](2017)在《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西洋肖像画是18至20世纪初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包括用玻璃油画,布面油画,水粉、水彩等几个重要的西洋画画种绘制的肖像画。无论远渡重洋来到南方通商口岸的西方画家、进入宫廷西方传教士画家,抑或他们的学生——中国本土西洋画家,在西洋肖像画的创作上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批的西洋肖像画家及其西洋肖像画作品。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清代西洋肖像画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传播学分析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如何引发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商人、外交人员、旅行家、海员的艺术赞助对西洋肖像画在中国南部沿海的兴起和发展所起的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采用风格学、图像学和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厘清南方通商口岸和北方宫廷的西洋肖像画的发展格局和脉络,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与发展特征进行分期系统研究,论证中西美术交流对清代西洋肖像画的艺术风格演变所产生影响;对佚名和有歧议的清代西洋肖像画进行鉴定和断代研究,包括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风格、创作年代以及作者的考证分析等。旨在用这些创新研究成果,揭示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意义价值,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建构中国油画专门史,达到从理论和学术上促进美术学学科建设的目的,为现代中西美术的交流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二、60年前传入澳门的西洋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年前传入澳门的西洋菜(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缘起和现实意义
        (一) 缘起和现实意义
        (二) 艺术传播的情景和结果
    二、对本文所论明清时期“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
        (一) 地域与时间的界定
        (二) “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框架
第一章 西方绘画传入明朝之背景及传播概况
    第一节 明代前西方艺术在华特征
        一、早期西方基督教绘画入华依据
        二、宋元在华西方墓碑艺术及元代西方宗教艺术背景和主要特征
        三、元代西画东渐中中西文化艺术随商贸交流之相互影响的实证
    第二节 明代西方绘画艺术在华传播时的中国背景
        一、明朝社会对外制度
        二、人文艺术特征
    第三节 明末利玛窦为代表传播西方绘画状况和实证
        一、明末时欧洲文艺复兴中晚期社会背景及西方传教士进入远东的条件和入华
        二、利玛窦来华时代的意大利艺术和画家及欧洲耶稣会背景
        三、利玛窦传教士及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和实录
    第四节 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传播者罗明坚及明末美学译介
        一、澳门耶稣会建立及罗明坚神父携西方绘画进入内地
        二、明末美学译介
第二章 明代入华西方绘画的审美解析及传播影响
    第一节 中国画家游文辉油画《利玛窦像》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游文辉和他的利玛窦画像
        二、油画《利玛窦像》的审美特点
    第二节 传教士画家乔瓦尼和修士画家倪雅谷的绘画创作与传播
    第三节 现存明代西洋绘画《木美人》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明代画家曾鲸及“波臣派”
    第五节 中外同版两题的创作关系和杨氏神像分析
        一、《罗马人民的保护神圣母玛利亚像》和明唐寅版《送子观音》的关系和比较分析
        二、杨茂林神像
第三章 西方绘画元素在明末清初外销瓷器中的体现和演变
    第一节 明朝外销瓷器时期的中欧贸易历史背景及瓷器输出
        一、受西方绘画影响的外销定制瓷器的风格演变
        二、明代外销瓷器的制作中心
    第二节 西方宗教绘画艺术及其审美在中葡外销瓷器设计上的体现
        一、绘有耶稣会徽号的瓷器
        二、带有十字架绘画图案的西方定制瓷器
        三、西方外销瓷器与葡萄牙的贸易和传教的关系
    第三节 西方早期外销定制瓷器绘画图案选择考和绘画审美特点
第四章 清代宫廷中不同形式的西式绘画创作
    第一节 北京宫廷欧洲传教士画家的绘画创作审美特点和传播影响
        一、郎世宁来华及其背景
        二、西方画家及西方油画在清宫廷内的创作与传播
    第二节 郎世宁中西结合绘画创作的审美分析
        一、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花卉和静物画创作中的审美解析
        二、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人物画创作中的审美分析
        三、西方绘画因素在历史纪实题材中的渗透和中西绘画技法上的结合特征
    第三节 传教士画家的宫廷肖像创作及中西师承
        一、传教士画家王志成的肖像画审美分析
        二、清宫廷内的中西师承
    第四节 海外收藏清朝经典油画和融合西方绘画因素的肖像画分析
        一、达瓦齐像
        二、满绰尔像
        三、陆禧甫像(李夫人的丈夫)、李夫人像(陆禧甫夫人)
第五章 走向现代美术及美育观:明清西方绘画在华传播的后续影响
    第一节 明清西方绘画传播是导致中国现代美术开端的综合因素之一
        一、西方绘画艺术传播和影响之南北方现象
        二、现代美术、美育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西方艺术影响的主要新式学校和留洋画家
        一、土山湾画馆
        二、震旦大学
        三、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四、上海城东女学
        五、述善学堂
        六、保定优级师范学堂
        七、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八、周玲荪(1893-1950)
        九、清华大学艺术科
        十、上海油画院、布景画传习所、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及其创办者周湘
        十一、上海神州女校美术科
        十二、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第三节 新美术运动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影响
        一、写实为主的绘画改良派及新美学观念的确立
        二、近现代中国美术对西方绘画艺术技巧、文化精神的吸纳、融合和民族艺术实践
结语
    一、明清时期西画东渐的传播作用
    二、明清西画东渐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创作观念的改变
附录一: 明清西画东渐传播中做出明显贡献的西方传教士列表
附录二: 20世纪初至1949间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油画一览表
附录三: 1887年至1948年间中国留学生赴西方欧洲学习油画一览表
参考文献
其他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绘画创作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独立主持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近40年以来外来作物来华海路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来作物概述
    (一)“外来作物”悖论
    (二)外来作物名录
    (三)陆海丝绸之路
    (四)多路线问题
二、总论性质的全方位扫描
三、断代或区域性质的综论
四、各论
    (一)美洲作物
    (二)其他作物
五、前瞻
    (一)填补空白
    (二)多学科学识
    (三)全球史视野

(4)水生蔬菜答农民问(29):豆瓣菜有哪些种类? 有哪些主要利用价值? 哪些地区适宜种植豆瓣菜?(论文提纲范文)

1 豆瓣菜有哪些种类和品种?
2 豆瓣菜有哪些主要利用价值?
3 豆瓣菜在什么地方可以种植?

(5)广东珠三角地区近现代油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缘起、界定及研究方法
        1.1 课题的缘起——西画东渐与西出的历史成因
        1.2 该课题研究的历史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该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的研究
        2.2 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论题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3.1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3.2 广东珠三角地区油画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近代西方油画的东渐(1552——1850)
    第一节 西方油画随耶稣会传教士东渐珠江
        1.1 油画东渐的起点:圣方济各·沙勿略 ( St. Francisco Xavier 1506— 1552 )
        1.2 天主教传教士及专职画家事略
        1.3 澳门大三巴修院——圣保禄学院
        1.4 早期服务于教会的本土画家及作品研究
    第二节 遗存作品研究
        2.1 关于新会“木美人”再探索
        2.2 澳门耶稣会圣若瑟修院佚名作品——《最后的晚餐》
    第三节 十八、十九世纪抵达广东沿海的西方画家与珠江风景
        3.1 澳门之子——钱纳利的澳门图像史
        3.2 旅行画家——博尔杰的澳门风情
        3.3 十八、十九世纪抵达珠江口岸写生的外国画家
第三章 广州油画艺术的成熟与西出(1750——1900)
    第一节 广州本土油画艺术的兴起
        1.1 广州油画艺术的开创者——史贝霖
        1.2 关作霖与关氏家族
        1.3 关乔昌(林呱)的艺术传承
        1.4 现存有记载的贸易画家
    第二节 近代广东油画的衰落与遗存
        2.1 广州口岸油画的贸易与艺术成因
        2.2 广州口岸油画的衰落与遗留
第四章 广东现代油画探索与自觉(1912——1949)
    第一节 李铁夫——留学西方学习油画第一人
        1.1 关于李铁夫“年谱”的争议
        1.2 李铁夫的海外求学经历
        1.3 李铁夫归国后的生活
        1.4 李铁夫的油画艺术
        1.5 李铁夫作品在中国油画史中应有的地位
    第二节 赤社——中国南方第一个现代西洋美术的研究团体
        2.1 赤社的历史
        2.2 赤社的存在对广东油画发展的推动
        2.3 赤社会员中最耀眼的几颗星
        2.4 赤社的价值
    第三节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
        3.1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的创办
        3.2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的的存在对广东油画发展的意义
    第四节 广东其它院校的油画举隅
        4.1 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4.2 国立广东大学
        4.3 岭南大学
    第五节 “人间画会”以及画家余本
        5.1 “人间画会”一块置身香港的艺术飞地
        5.2 余本——一位朴素的油画探索者
        5.3 这一批油画家避居香港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6)《新仰光报》副刊群与缅甸华文文学(1950-196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局限
第一章 《新仰光报》及其副刊群简介
    第一节 《新仰光报》简介
        一、创办背景
        二、创刊始末
        三、编者情况
    第二节 《新仰光报》副刊群的创作概况
        一、《语林》、《文化宫》副刊
        二、《缅华学生》副刊
        三、《下午茶座》副刊
        四、《湖畔公园》副刊
        五、《伊江潮》副刊
        六、《雅杯》、《小说》副刊
        七、《麦草》副刊
第二章 《新仰光报》副刊群与中外文学/文化的引介和传播
    第一节 国族认同、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引介和传播
        一、一脉相承:20世纪50年代缅华作者的国族认同与文化传统
        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引介与解读
        三、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传播与引介
    第二节 冷战背景、意识形态与中外文学/文化的引介与传播
        一、冷战中的“中国立场”:缅华左翼文坛的意识形态化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引介与传播
        三、苏联等外国文学的引介与传播
第三章 《新仰光报》副刊群与缅华文学的创作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吸纳:缅华文学中的“同根同源”
        一、时代的烙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文学的投射
    第二节 国家认同的转向与缅华文学创作的本土化
        一、对缅甸语言及文艺作品的介绍
        二、对本土风物的描绘
        三、本土视维:“我”看缅甸
结语
附录
    表1: 《下午茶座》副刊连载小说篇目
    表2: 《伊江潮》副刊连载小说篇目
    表3: 《雅杯》副刊连载小说篇目
    表4: 《小说》副刊连载小说篇目
参考文献
致谢

(7)烟草与茶叶: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的商业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一、17至18世纪澳门参与烟草专卖贸易
二、18世纪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内地的巴西烟草和鼻烟
三、19世纪上半叶澳门与巴西直航贸易的开通
四、19世纪上半叶中国茶移植巴西
五、结语

(8)豆瓣菜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和习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长习性
2 化学成分
3 栽培技术
    3.1 整地施肥
    3.2 育苗
    3.3 田间管理
    3.4 采收
    3.5 留种
4 药理作用
    4.1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4.2 抗变态作用
    4.3 抗肿瘤作用
    4.4 抑菌、杀菌作用
    4.5 其他
5 应用前景
    5.1 餐桌上的美食
    5.2 食品深加工
    5.3 改善环境
    5.4 药品研发
6 展望

(9)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四节 文章框架
第二章 当代淇澳岛海岛境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
    第三节 宗族与组织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
    第五节 社会关系
    结语
第三章 清朝时期淇澳的生活图景
    第一节 贫民将钟宝
    第二节 聚集金星门
    第三节 白石街由来
    第四节 淇澳岛巡检司
    第五节 外商、士绅与官府
    结语
第四章 民国时期淇澳的聚落格局
    第一节 聚落空间
    第二节 居所建筑结构
    第三节 以“家”为单位的空间布局
    第四节 苏兆征故居
    第五节 走出村落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淇澳岛人口流动
    第一节 生产空间的重新配置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更
    第三节 1949年—改革开放前淇澳人通婚范围
    第四节 偷渡港澳谋生
    结语
第六章 90年代以来淇澳海岛变半岛
    第一节 征地运动
    第二节 身份转变
    第三节 淇澳大桥的修建
    第四节 居住格局变化
    第五节 外来人口进入
    结语
第七章 淇澳宗教信仰的三重空间
    第一节 一重空间:以“家”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二节 二重空间:以“社”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三节 三重空间:淇澳庙宇祭拜空间
    第四节 坟地也有着标识农耕的空间的作用
    第五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一)
    第六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二)
    结语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清代西洋肖像画之于中国油画史学科的建设意义
        二、西洋肖像画研究对中国美术史学科的意义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上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中西经济交流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肖像画的兴起
        第一节 中西贸易与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玻璃肖像画的肇兴
        一、西洋玻璃镜子画在中国南方通商口岸的产生
        二、中国玻璃画的成熟引发的中西绘画的互动交流
        第二节 中国玻璃西洋肖像画的兴起与出口的繁荣
        一、对欧洲名家所作肖像画的临摹
        二、中国的玻璃肖像画的创新及创造
    第二章 史贝霖及其追随者的西洋肖像画
        第一节 史贝霖及其洛可可风格的玻璃肖像画创作
        一、以洛可可装饰风格为特征的玻璃肖像画
        二、以"中国风"为装饰特点的玻璃肖像画
        第二节 史贝霖及其欧洲风格的玻璃肖像画
        一、史贝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玻璃肖像画
        二、西方人物服饰的描绘与欧洲风格的展现
        第三节 史贝霖布面西洋肖像画研究
        一、椭圆油画肖像时期
        二、大型布面油画肖像时期
        三、对西方大师油画肖像作品的完美复制与突破
        第四节 19世纪初的"史贝霖画风"
        一、林呱(老林呱)、小同呱对史贝霖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二、富呱对史贝霖肖像画风格的借鉴与突破
    第三章 钱纳利、林呱为代表的古典油画肖像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发展
        第一节 钱纳利与林呱的交流关系研究
        一、初期生活工作的助手
        二、西洋肖像画技法的直接传授
        第二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肖像画艺术市场竞争
        一、低廉的价格竞争
        二、广告宣传树立自己名下画室的品牌效应
        三、兴办画室推广业务
        第三节 林呱与钱纳利的艺术较量
        一、对古典西洋肖像画创作技法及风格的承袭和突破
        二、自我才能的展现
        第四节 钱、林二人影响下的古典肖像画风的发展延续
        一、庭呱与煜呱等人的肖像画创作
        二、肖像画馆的兴起和兴盛
        三、古典肖像画风在南方通商口岸的延续
    第四章 清代中后期照相写实肖像画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
        一、政治因素
        二、商业活动
        第二节 摄影术传入后对中国肖像画家的影响
        一、摄影术融入中国肖像画创作的原因
        二、外国摄影家的照片为中国肖像画师所用
        三、中国画师面临职业的新抉择
        第三节 对照相写实画家丽生的考证
        一、"丽生"名字考
        二、"丽生"传世作品的鉴定
        第四节 照相写实肖像画创作的风格特点
        一、照相写实肖像画对照片特点的保留及超越
        二、古典照相写实与中西合璧照相写实肖像画风格的形成
下编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北方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五章 清代前期西洋肖像画在宫廷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西洋肖像画在清代京城的传播
        一、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初京城及宫廷的传播
        二、传教士画家北上传播西洋肖像画的途径
        第二节 传教士与西洋肖像画在清代宫廷的持续发展
        一、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变易
        二、传教士作为清宫西洋肖像画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第六章 中国皇帝的治国理念与清代宫廷油画肖像画创作
        第一节 "修身"—皇帝的御容油画肖像
        一、"仪表令人肃然起敬"的康熙皇帝肖像画
        二、属意"治学"的康熙皇帝肖像
        第二节 "齐家"—后宫皇后、嫔妃的油画肖像
        一、"心写治平"
        二、"迷"人的香妃像
        第三节 "以武安邦"国策与清代宫廷西洋肖像画的发展
        一、开创作骑射武备油画肖像的风尚
        二、"为获胜者画像"
    第七章 母仪天下—清末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油画肖像
        第一节 丰姿绰约与庄严肃穆—卡尔凯瑟琳塑造的慈禧像
        一、丰姿绰约的慈禧画像
        二、庄严肃穆的慈禧画像
        第二节 女神化与王权化—胡博·华士塑造的慈禧像
        一、女神化的慈禧画像
        二、王权化的慈禧画像
        三、慈禧与西方油画家的互动和互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60年前传入澳门的西洋菜(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D]. 王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2]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近40年以来外来作物来华海路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李昕升. 海交史研究, 2019(04)
  • [4]水生蔬菜答农民问(29):豆瓣菜有哪些种类? 有哪些主要利用价值? 哪些地区适宜种植豆瓣菜?[J]. 刘义满,李明华,李双梅,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19(21)
  • [5]广东珠三角地区近现代油画艺术研究[D]. 欧鸿君. 西安美术学院, 2019(10)
  • [6]《新仰光报》副刊群与缅甸华文文学(1950-1964)[D]. 唐文思. 厦门大学, 2019(08)
  • [7]烟草与茶叶: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的商业贸易[J]. 汤开建,郭姝伶.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1)
  • [8]豆瓣菜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周良,李振宙,王炎,黄凯丰,黄小燕. 长江蔬菜, 2018(23)
  • [9]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D]. 王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10]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D]. 胡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西洋菜60年前传入澳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